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PPT课件
超量恢复的特点及实践意义原理

超量恢复的特点及实践意义原理超量恢复是指在生理负荷后,机体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恢复过程,使生理功能和能力超过原有水平的现象。
这一现象在运动训练、康复治疗以及人体生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超量恢复的概念与特点1.超量恢复的定义超量恢复是指在生理负荷后,机体通过恢复过程,使生理功能和能力达到甚至超过原有水平。
这一现象体现了机体对负荷刺激的适应性反应,是生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2.超量恢复的特点(1)时间性:超量恢复具有一定的时间性,一般在生理负荷后24-72小时内出现。
(2)剂量依赖性:超量恢复的程度与生理负荷的剂量成正比,负荷越大,超量恢复越明显。
(3)适应性:超量恢复是机体对负荷刺激的适应性反应,有助于提高机体的生理功能和能力。
二、超量恢复的实践意义1.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超量恢复原理在运动训练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合理安排训练负荷和恢复时间,可以使运动员在短时间内提高运动能力,为提高运动成绩奠定基础。
2.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超量恢复原理在康复治疗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针对患者受损部位,制定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可促使患者在短时间内恢复到正常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3.在人体生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超量恢复作为生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有助于深入了解机体对负荷刺激的适应性反应,为人体生理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三、超量恢复的实践方法与注意事项1.超量恢复训练方法(1)负荷合理:根据个人能力,合理设置训练负荷,确保训练效果。
(2)恢复充足:确保训练后的恢复时间充足,以便机体充分进行超量恢复。
(3)调整训练周期:根据超量恢复的时间性,调整训练周期,以达到最佳训练效果。
2.超量恢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避免过度训练:过度训练可能导致机体疲劳,影响超量恢复效果。
(2)注意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负荷的适应性和超量恢复能力存在差异,需根据个人情况进行训练调整。
(3)监测生理指标:在训练过程中,密切关注生理指标,以确保超量恢复的效果和安全性。
超量训练超量恢复

力量练习中,主要是促使肌肉中蛋白质的超量恢复,肌纤维增粗,力量增大;速度练习中,主要是促使肌肉中磷酸的超量恢复,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加快;耐力练习中,主要是促使肝糖元的超量恢复.可以提高身体机能的耐久力1.身体在进行小同性质的运动时或运动之后,要注意有严格的时间间歇有关资料表明,跑完100米后磷酸肌酸在2-5分钟时出现超量恢复;在进行大负荷的耐力练习后,肌糖元约在第15分钟时会出现超量恢复;力量练习后蛋白质到第3 ^-4天才出现超量恢复一定生理负荷范围内,身体的机能恢复情况与训练课的负荷总量成正比,即负荷总量越人,对机体造成的疲劳程度越深,超量恢复效果也就越明显,但出现的时间延迟,即:超量恢眨的水平与运动负荷成正比例关系。
然而,当运动负荷的刺激量超出了一定的生理范围,不但不会出现超量恢眨,更将导致运动员机体的过度疲劳和损害。
计算运动负荷强度指数公式是:运动负荷强度指数=课中每分钟脉搏平均数÷课前相对安静每分钟的脉搏数。
我们认为,在方法上用平均心率的方法来衡量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大小比较客观。
4)人运动负荷训练与过度训练界线模糊,目前判断过度训练是观察运动员心理反应、睡眠、食欲、完成动作质量、注意力、运动成绩、肌肉酸痛、身体健康状况、最大心率、血液中自细胞数日、最人负荷、安静时甲状腺水平等指标,但教练员对于这些指标之间的偏好关系很难确定,只能借助经验判定5)大运动负荷训练必须持续一定时期,才有训练效果,在此期间不断进行人运动负荷一疲劳一恢复一大运动负荷循环,这种循环没有固定的模式遵循,也缺乏成熟的指标评价,经验和经验性指标以及手段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中国在大运动负荷训练方而积累了人量的经验,充分利用教练员知识和过去长期积累的运动训练的经验,对解决运用人运动负荷训练理论进行科学的课余训练有很人的现实意义。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脉搏进行测定加以分析一(般脉搏指数保持在120次/分以下为轻微运动负荷,140-160次/分为中等运动负荷,170-180次/分为较大运动负荷),来判断运动负荷是否适宜。
运动训练科学监控110324课件

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原理
脂肪有氧代谢是安静状态和低强度运动状态下主要的能量来源,参 与的物质主要包括不同碳链长度的脂肪酸,主要是软脂酸 (16C)、硬脂 酸(18C)和油酸(18C)等,这些脂肪酸主要储备在肌细胞内、肌间结缔组 织、皮下、内脏周围和大网膜等处,肌细胞内的脂肪酸可以直接动用, 肌组织以外的则以脂肪酸的形式进入血液循环,转运到各个组织氧化供 能。从储存能量的总量来说,脂肪代谢供能可以满足任何耐力运动的能 量需要,但由于其氧化供能需要糖的参与,并且其供能最大功率输出只 有糖有氧代谢的一半,因此在耐力训练中,脂肪参与供能的数量还是比 较有限的。
有氧供能与糖酵解供能差异的比较 糖酵解供能 有氧氧化供能
代谢过程发生的部位
C6H12O6 代谢尾产物 生成ATP的速率 尾产物的清除
胞浆内
2ATP HL 2×a 糖异生、在脏和骨骼肌
胞浆、线粒体内
36 or 38 ATP CO2 a 肺和肾脏
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原理
糖有氧代谢参的物质和糖酵解一样主要包括葡萄 糖和糖原,氧化过程分三个阶段:丙酮酸生成、内酮 酸氧化、三羧酸循环 (氧化磷酸化)。整个反应有三十
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原理
如果主要发展三磷酸腺苷(ATP)快速分解和磷酸肌酸(CP)无氧 再合成的能力,只有进行肌肉最高强度工作,持续运动时间不超
过6-8 s,最适宜距离为30-60m,最长不超过80m,间歇30- 60s,训
练效果比较好。
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原理
参与糖酵解供能的物质主要包括糖原和葡萄糖,参与反应的酶很多,
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原理
不同代谢对运动中机体能量供应:
磷酸原供能 无氧代谢供能 糖酵解供能 有氧代谢供能
肌力训练超量恢复图课件

为了全面发展肌肉群和提高整体力 量水平,需要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 法,包括自由重量、机器训练和自 身体重训练等。
02
CATALOGUE
超量恢复的概念
超量恢复的定义
超量恢复是指在肌力训练后,肌肉所 获得的能量和物质超过原有水平的现 象。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和营养补充,肌 肉能够恢复到原有水平,甚至超过原 有水平,从而增强肌肉的力量和耐力 。
休息时间
适当的休息时间有助于肌肉恢 复,过短的休息时间可能导致 肌肉疲劳和损伤。
营养补充
合理的营养补充如蛋白质、碳 水化合物、维生素等能够促进 肌肉的恢复和超量恢复的产生 。
年龄和性别
年龄和性别也是影响超量恢复 的因素之一,不同年龄和性别 的人在超量恢复过程中存在差
异。
03
CATALOGUE
肌力训练超量恢复图解
案例三:老年人的肌力训练计划
总结词
安全性、低强度、保健性
VS
详细描述
老年人的肌力训练计划以增强肌肉力量和 平衡能力为主要目标,注重安全性。训练 强度较低,以轻量级和适度运动为主,以 增强肌肉耐力和关节灵活性。同时结合太 极拳、瑜伽等低强度有氧运动,提高身体 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THANKS
感谢观看
训练负荷与超量恢复的关系
总结词
训练负荷是影响超量恢复的重要因素 。
详细描述
训练负荷的增加会导致肌肉疲劳和微 损伤,进而引发超量恢复机制。在适 当的负荷下,肌肉通过修复和增生, 实现力量和耐力的提升。
训练强度与超量恢复的关系
总结词
训练强度对超量恢复的效果有显著影响。
详细描述
高强度的训练刺激肌肉产生更多的适应反应,促进肌肉生长和力量提升。然而 ,过高的训练强度可能导致过度疲劳和肌肉损伤,影响超量恢复的效果。
运动训练的恢复手段和方法PPT课件

谢谢观看!
第10页/共11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恢复的手段和方法:
1.冷冻疗法 延缓血液循环,延缓新陈代谢率,可以抗炎和减少肌肉痉挛,起到麻醉作用,减少肌肉 疲劳达到放松肌肉的效果。
2.温热疗法 运用理疗的仪器使热传导、对流、放射转化为超声波、电子波,可以采用冷水---热水--冷水----热水交替的方式,增加血液循环。
3电疗法(直流电、交流电) 电刺激可以是肌肉不断的收缩,产生肌肉泵强化肌肉的收缩,这样会增加肌肉收缩强度, 增加肌肉力量,受伤的肌肉反而会更加加强,而健康的肌肉效果不明显,损伤后的肌肉 会萎缩,电刺激会使肌肉不断的反应,延迟萎缩,达到肌肉重塑。
第2页/共11页
4 高压氧舱疗法 短时大强度项目训练后,在2~2.5 个标准大气压氧舱吸氧5~10min。
(三)医学性恢复 1.按摩疗法 恰当的按摩,可以促进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转换,加速疲劳时导致肌僵硬、紧缩和酸 胀痛的代谢产物的排除,增进肌肉的张力和弹性,恢复关节功能,训练前采用切击扣击等 重手法按摩15~20min,可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训练后采用揉、擦等手法按摩20~30min, 可达到放松、加快恢复的目的。 3药物 高强度和大运动量训练后,运动员感到极度疲劳且不易恢复,这时可采用一些药物,在 使用时一定要分清正常药物和兴奋剂。
什么是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不能将其机能某在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预定的强度。(这是82 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对其定义) 什么是恢复?
恢复过程是指人体机能和能源物质由负荷中及其负荷后的暂时下降和减少的状态恢 复到负荷前的水平。
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 另一方面没有恢复就没有提高,不断提高恢复能力。
第1页/共11页
运动性疲劳恢复手段和方法: (一)训练性恢复 1.拉伸 训练前可以做5~10分钟拉伸,训练后在做10~15分钟拉伸,拉伸不仅可以增加肌纤维弹 性,而且帮助紊乱的肌丝恢复,使肌肉内的代谢产物尽快进入血液,便于解毒和排毒。 2.积极性休息 积极性休息使人体疲劳恢复的时间比被动休息的时间将近缩短一半,所以,在训练结束 后不能立即停下,而要采取40%~60%的专项训练强度进行恢复,或者采取15~30%分钟的 低强度慢跑。 (二)物理性恢复 1.水疗法 水的浮力、压力、水流所产生的机械力刺激,起到放松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2.热水浴(40~44℃,10~15min)和温水浴(37~39℃,10~20min) 水浴之后再按摩效果会更佳。桑拿、蒸汽浴等疗法,每周1次,每次10~15min。可以加 速人体新陈代谢,调节人体兴奋性,还可以大大降低血液中的乳酸浓度。此外,温水对副 交感神经有兴奋作用,可以缓解因疲劳引起的肌肉酸痛。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运动疗法ppt课件

轻柔挤压关节;持续加压肌腱附着点;缓慢推摩 与轻微挤压背侧脊神经区;缓慢转动体位;中等 温度,但不能高于体温;肌肉持续牵伸;远端固 定、近端运动。
32
运动控制顺序 个体发育规律
先屈曲后伸展、先内收后外展。
运动控制发育顺序
活动度→稳定度→受控的运动→技巧性运动。
33
9
反射性抑制模式(RIP): 肢体肌张力增高:屈肌张力增高时可取肢体外
旋位来抑制;外展肌张力增高时可取肢体内旋 位来抑制;上臂屈肌痉挛时,取肢体对称性伸 展(头在中立位) 来抑制。
10
反射性抑制模式(RIP): 出现痉挛时:颈、背及手出现屈曲痉挛时,可
取上臂水平外展或对角线伸展来抑制;躯干与 髋出现痉挛时,可将臂上举过头,以促进躯干 及髋的伸展。
1
物理治疗中使用器械、徒手手法操作或患者自 身力量,通过某些方式(主动或被动运动等) 的运动,使病人恢复全身或局部的运动、感觉 功能的训练方法。
包括:神经发育学疗法、关节功能训练、 肌力训练、牵张训练、平衡训练、移乘训练、 步行训练等
2
神经发育学疗法: BOBATH疗法 Vojta疗法 Pnf疗法 Rood疗法
头控训练翻身训练坐位训练爬行训练站立训练转移训练步行训练上下台阶训练47?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治疗游戏教育三结合?充分重视家庭的作用?按正常发育顺序进行?综合治疗持之以恒?个体化原则48卧位转体翻身头部控制肘支撑躯干控制手支撑躯干控制卧位爬行跪位爬行坐位平衡控制坐位转换控制跪位平衡立位平衡控制立位转换控制行走49?脑瘫患儿的类型不一样治疗原则也不一样在认真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制定详细的康复计划使患儿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康复
11
中小学生运动训练后恢复与再生方法精讲PPT课件

四、再生的方法
第32页/共110页
(一)激发点-棒球
1足底肌筋膜 起始姿势:脱鞋,站立,网球置于足弓下方。 动作步骤:沿足内侧及外侧纵弓方向前后滚动按压
50次,在酸痛点上持续按压30-90秒。 指导要点:足底酸痛感越强烈,对足底肌筋膜松解
效果越好。前后滚动时可调整按压角度,使按压 面积覆盖整个足底。遇到酸痛点时,可持续按压 直到酸痛感开始缓解。
腰背疼痛 下肢疼痛
第8页/共110页
二、再生的释义及生理学机制
第9页/共110页
(一)再生的释义
再生训练作为身体功能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指在训练中有计划的对肌肉和筋膜 等软组织进行梳理放松,以促进神经肌肉系 统疲劳后的恢复,提高循环系统的代谢速率; 并结合低负荷的有氧运动、身体拉伸和水疗 法,来提高能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工作能力, 促使机体的疲劳和适应趋于动态平衡。它在 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和提高机体运动能 力方面效果显著。
第52页/共110页
第53页/共110页
4大腿后群肌 起始姿势:坐在地板上,左腿放于泡沫轴上 (膝关节下方),右腿置于左腿上。 动作步骤:沿大腿后部自臀部至膝关节后部上 下滚动泡沫轴,持续30-60秒,换至对侧进行 相同练习。 指导要点:如果疼痛反应剧烈,可把双腿放于 泡沫轴上,并在疼痛处持续按压30-60秒。
第33页/共110页
放松足底肌群
第34页/共110页
足底浅层、深层肌筋膜放松扳机点
第35页/共110页
2缝匠肌 起始姿势:俯卧于地板上,髋关节外展90°,屈膝
90°。网球置于膝关节内侧下方,见图示。 动作步骤:调整网球位置,直到发现酸痛点,保
持60-90秒。 指导要点:尽量把所有身体重量压在网球上。酸
运动中的超量恢复

前言:超量恢复理论是目前运动训练 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这一理论是由前 苏联马特维也夫教授(1950)提出, 被我国多数运动训练学专家认同,对我 国运动训练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生命问题 的观察、思考方式发生了深刻的改 变:由从纯“生物”,进而到“生 物——心理”,到现在的“生物— —心理——社会”三方面综合分析。
因此,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用超量恢复规 律必须综合考虑有机体对训练的反应、各训 练内容之间的联系规律、运动训练过程中的 合作、运动训练环境的相关性、恢复过程的 调整等。如争取优异成绩与加深专项化;一 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统一;训练过程的连贯 性;负荷量的波浪式变化;训练的周期性。 换句话说:运动训练过程中应用超量恢复规 律应是建立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基础 之上的超量恢复规律。
这“主要能源”就是运用超量恢复规律 安排休息间歇的重要依据。因此,在训 练期应根据训练目的、身体内消耗的 “主要的”能源物质,选择实施安排复 加负荷的时间。下面提供的表格,是美 国运动生理学家福克斯根据上述原理提 出的(表2),可作为选择恢复时间的示 例。
表2 力竭运动后可选择的恢复时间
恢复过程
2.3 消耗与恢复的正相关与负相关
在一定生理范围内,运动负荷量越大,消耗 的能源物质越多,出现超量恢复的程度越明 显,但出现的时间延迟,即:超量恢复的水 平与运动负荷成正相关。然而,当运动负荷 的刺激量超出了这一定的生理范围,将导致 过度疲劳和机体的损害。
2.4 消耗与恢复的适应性与可变性
机体对于外界环境和体内的各种变化的适应 过程称为适应。消耗与恢复是机体内环境的变 化现象,其适应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急性的 但不稳定的适应和长久的相对稳定的适应。急 性的不稳定的适应经过多次反复,能形成长久 的相对稳定的适应。如果,机体在运动时所引 起的消耗,能在隔日的恢复时间内完全恢复到 原有水平,那么该负荷刺激,必然是机体能完 全适应的负荷刺激,是一种通过较长时间形成 的相对稳定的适应。否则,将不可能在隔日恢 复到原有水平。这是由人体的恢复能力有限性 决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
恢复
CP 糖元 蛋白质
正常水平
图2 超量恢复的异时性原理
1.2目前流行的超量恢复训练理论
超量恢复理论认为:“物质能量的贮备超 过原来水平,从而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 因此,“从理论上说,在超量恢复阶段进行 下一次训练,效果最好”。即“如果在前次负 荷后机体的超量恢复阶段再次施以负荷,会 使机能水平不断提高”。据此,在运动训练中, 消耗与恢复的关系,人们常形象地理解为如 图3所示。
表1 动物进行不同活动量肌糖元的消耗与恢复
活动量
组别
每分钟肌肉收缩 持续时间
次数
(min)
肌糖元(mg%)
停止活动后 活动后4h 活动后24h
1
30
10
-150 +56 +22
2
60
5
-385 +83 +37
3
104
3
-439 +43 +42
4
208
1.5
-590
-55
-47
消耗与恢复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图1)
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
熊茂湘教授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分 析运动训练中肌肉承受运动负荷的特点, 研究认为: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是指肌 体承受超过原有运动负荷刺激后,所达到 的适应性恢复水平与原恢复水平之差。对 目前国内流行的超量恢复训练理论再思考 后,提出:在运动训练实践中运用超量恢 复的关键是是合理安排休息间歇,具体要 求是综合运用诸训练原则,目标是不断出 现相对更大的适应性恢复水平。
前言:超量恢复理论是目前运动训练 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这一理论是由前 苏联马特维也夫教授(1950)提出, 被我国多数运动训练学专家认同,对我 国运动训练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生命问题 的观察、思考方式发生了深刻的改 变:由从纯“生物”,进而到“生 物——心理”,到现在的“生物— —心理——社会”三方面综合分析。
表示训练课 图3—1
图3—2
图3—3
图3 传统超量恢复训练原理示意图
图3-1表示两次训练的间歇太长,在 超量恢复后进行下一次训练,人体机 能水平得不到提高; 图3-2表示两次训练的间歇太短,未 完全恢复阶段就进行下一次训练,人 体机能水平不断下降; 图3-3表示两次训练的间歇时间适宜, 在超量恢复阶段进行下一次训练,人 体机能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我国运动训练实践中,广大教 练员对超量恢复理论的认识,依然停 留在纯生物的角度上,与训练实践存 在脱节现象。为使科学理论与运动训 练实践更加统一,有必要对目前流行 在运动训练界的超量恢复训练理论进 行深刻反思,以建立正确超量恢复训 练理论新思路。
1、超量恢复理论的回顾 1.1超量恢复理论
超量恢复现象是根据对动物进行不同活 动量的刺激实验后,肌糖元消耗与恢复 结果而提出(见表1)。
运动
超量恢复
逐渐消失
恢复
A
B
C
正常水平 D
图1 消耗与恢复过程规律示意图
第Ⅰ阶段,运动时物质的消耗过程占优势,恢复 过程虽然存在,但消耗大于恢复,故能源物质减 少,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下降; 第Ⅱ阶段,运动后消耗过程减弱,恢复过程占明 显优势.这时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 能力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 第Ⅲ阶段,在运动时消耗掉的能源物质及各器 官、系统的机能恢复到超过原有水平,即超 量恢复阶段。 第Ⅳ阶段,超量恢复逐渐消失,能源物质的 贮备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恢复到原水平。
2.2 消耗与恢复的时间性与空间性
消耗与恢复的时间性表现在:在等同 条件下,不同能源物质恢复的速度不同, 达到超量恢复的时间不同。消耗与恢复同 时具有空间性,即:在不同训练环境(包 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机 体承受相同负荷刺激消耗与恢复的速度和 量不同。
据保加利亚的拉赫伊利耶夫报道:“在《贝 尔梅步》高原基地进行过训练的运动员,在 体能指标、最大吸氧量指标、以及比赛中的 血乳酸指标,都要高于海平面进行训练的对 照组运动员”。在对106名过度训练运动员 的资料分析,有6名(占3.7%)属于破坏生 活制度(环境因素)而引起。由于种种环境 因素的影响,由此而出现了丰富多样的训练 方法和训练手段:高原训练法,模拟比赛训 练法,上坡跑,沙滩跑,追逐跑……
上述特点表明:在一定生理范围内,运动负荷 量越大,消耗的能源物质越多,出现超量恢复 程度越明显,但出现的时间延迟;反之,消耗 的能源物质亦少,超量恢复效果也就不明显, 但出现得较早。同时,肌肉中磷酸肌酸、肌肉 蛋白质、肌红蛋白、磷脂、酶活性等物质的超 量恢复速度不同,如磷酸肌酸超量恢复比肌糖 元早,蛋白质则更晚些,即所谓超量恢复的异 时性原理(图2)。
2 对超量恢复特性的再认识
2.1 消耗与恢复的普遍性与个别性 消耗与恢复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
表现在:消耗与恢复是普遍规律,存在于 生命活动的始终;在不同活动量的刺激下, 消耗与恢复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消耗与恢 复又具有个别性,不同的个体,在相同活 动量的刺激下,其恢复的速度和量是不同 的。
有研究表明:在完成同样负荷量的活动之 后,处于竞技状态高峰的高水平运动员的 恢复过程,在持续时间上要比二级和一级 运动员快0.5—1倍。即使是处于同一训练阶 段,从事同一运动项目,水准相当的高水 平运动员,在发展速度力量的训练课之后, 恢复过程持续时间的差别范围在36—48 h; 在发展有氧性活动的耐力训练课后,恢复 过程持续时间的差别范围在48—120 h。
2.3 消耗与恢复的正相关与负相关
在一定生理范围内,运动负荷量越大,消耗 的能源物质越多,出现超量恢复的程度越明 显,但出现的时间延迟,即:超量恢复的水 平与运动负荷成正相关。然而,当运动负荷 的刺激量超出了这一定的生理范围,将导致 过度疲劳和机体的损害。
2.4 消耗与恢复的适应性与可变性
机体对于外界环境和体内的各种变化的适应 过程称为适应。消耗与恢复是机体内环境的变 化现象,其适应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急性的 但不稳定的适应和长久的相对稳定的适应。急 性的不稳定的适应经过多次反复,能形成长久 的相对稳定的适应。如果,机体在运动时所引 起的消耗,能在隔日的恢复时间内完全恢复到 原有水平,那么该负荷刺激,必然是机体能完 全适应的负荷刺激,是一种通过较长时间形成 的相对稳定的适应。否则,将不可能在隔日恢 复到原有水平。这是由人体的恢复能力有限性 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