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及处理

合集下载

日本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的症状,日本血吸虫病治疗【专业知识】

日本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的症状,日本血吸虫病治疗【专业知识】

日本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的症状,日本血吸虫病治疗【专业知识】疾病简介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japonica)是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

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为肝脏与结肠由虫卵引起的肉芽肿。

急性期有发热、肝肿大与压痛伴腹泻或排脓血便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慢性期以肝脾肿大为主;晚期则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变为主,发展为门静脉高压症、巨脾与腹水。

日本血吸虫病是危害我国农民身体健康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2省、市、自治区的381个县。

严重影响人的健康和畜牧业的生产。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大规模的系统防治,取得良好效果。

近几年,不少地区疫情有所回升。

目前尚处于流行状态的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的水位难以控制的江湖洲滩地区和四川、云南环境复杂的大山区。

每当汛期,常有急性血吸虫病的小规模暴发流行。

疾病病因一、发病原因日本血吸虫成虫雌雄异体,雄虫较短,雌虫较细长,在生活时,雌雄虫体呈合抱状态,雌虫常处在雄虫的“抱雌沟”内。

雄虫乳白色,大小为10~22mm *0.5~0.55mm,雌虫灰褐色,大小为12~28mm*0.1~0.3mm。

虫卵圆形,大小为70~100*50~60μm,淡黄色,卵壳薄,无盖,在其侧方有一小刺。

虫卵随人和动物的粪便排出体外,在水中孵化出长椭圆形毛蚴,毛蚴侵入钉螺,在其体内经母胞蚴、于胞蚴、尾蚴三个阶段的发育和繁殖,尾蚴从螺体逸出至水中。

尾蚴吸附于宿主的皮肤,利用分泌的溶蛋白酶溶解皮肤组织,脱去尾部进入表皮变为童虫。

童虫最终移行在肠系膜静脉定居并发育成熟。

成熟的雌雄虫合抱产卵于肠壁血管末梢。

成熟的虫卵进入肠腔后随粪排出体外,完成其生活史。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中,人是终宿主,钉螺是必需的惟一中间宿主。

牛、猪、羊、狗、猫、鼠等大多数动物均可成为日本血吸虫的终宿主。

二、发病机制1.发病机制日本血吸虫尾蚴引起的皮肤症状主要是由于尾蚴的移行造成机械性损害以及代谢产物或死后的崩解产物引起炎症反应。

日本血吸虫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日本血吸虫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日本血吸虫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1.病原学治疗我国曾先后采用过酒石酸锑钾等锑剂,呋喃丙胺、六氯对二甲苯(血防846)与硝硫氰胺等抗血吸虫药物,在不同时期取得一定疗效,但上述药物均有较重的毒副作用,现在废用。

目前我国普遍推广吡喹酮治疗。

吡喹酮(praziquantel)为朵环的吡嗪并异喹啉药物,无色、无臭、结晶粉末,味苦,有吸湿性,但理化性质稳定。

溶于氯仿与二甲亚砜,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水。

动物实验证明它对各种血吸虫均有杀虫作用。

血吸虫与药物接触后立刻发生痉挛性麻痹,迅速转移至肝脏。

本药对血吸虫皮层产生显著损伤,使表皮细胞肿胀突起,继而出现许多球状或泡状物,溃破、糜烂与剥落,白细胞吸附其上,并侵入虫体,引起死亡。

但本药对移行期童虫无杀虫作用。

我国目前应用的吡喹酮是左旋吡喹酮与右旋吡喹酮各半组成的混旋体。

左旋吡喹酮是其主要杀虫成分,而右旋吡喹酮几乎无效,而且毒性较大。

药代动力学研究证明,吡喹酮口服后,80%药物从肠道迅速吸收。

血药浓度于2h左右达高峰。

血清中生物半衰期为1~1.5h。

门静脉血药深度较外周血液高l0倍以上。

吡喹酮主要在肝内代谢,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其代谢产物无杀虫作用。

肝脏对吡喹酮有很强的首次通过效应,本药在系统循环血液中浓度显著降低,其代谢产物于24h内大部分从肾脏排泄,在体内无积蓄作用。

吡喹酮毒性低,治疗剂量对心血管系统、肝、肾、造血器官与神经组织均无损害,并且证明无突变、致畸胎与致癌作用。

适用于各期各型血吸虫病患者。

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的剂量与疗程:①慢性血吸虫病:住院成年患者总剂量为60mg/kg体重(体重以60kg为限),10mg/(kg·次),3次/d,连续2天。

儿童体重<30kg者,总剂量为70mg/kg。

近年来在现场大规模治疗,轻流行区用40mg/kg体重,一剂疗法;重流行区用50mg/kg体重,1天等分2次口服,也取得满意效果。

左旋吡喹酮治疗慢性血吸虫可采用吡喹酮一半的剂量。

羊血吸虫病症状与治疗

羊血吸虫病症状与治疗

羊血吸虫病症状与治疗血吸虫病是一种发生较普遍、危害很严重的寄生虫病。

由于病原及其感染特性的差异,将血吸虫病分为两种,即东毕吸虫病和日本血吸虫病。

一、东毕吸虫病(鸟毕吸虫病)东毕吸虫病旧称鸟毕吸虫病。

本病是由各种东毕吸虫引起发病的总称,为绵羊和山羊的共患病。

牛、马、骆驼及一些野生动物亦可患病,但不引起人的血吸虫病。

其特征是引起畜体瘦弱、贫血、下痢,在幼畜可导致生长发育受阻,甚至可引起“侏儒病”。

病多发生于沼泽、水塘有螺蛳孳生的地带,常呈地方流行性形式。

可造成大量死亡。

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病原及其形态特征】病原为东毕吸虫,常见的种类有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彭氏东毕吸虫、程氏东毕吸虫等。

均寄生于宿主动物的肠系膜静脉内。

雌雄异体,呈线状。

兹以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为代表,简述形态如下:雄虫乳白色,体长4.0~8.0mm,宽0.36~0.42mm,体表光滑;前端有口吸盘,其后不远处有腹吸盘,吸盘均不发达;在腹吸盘之后体壁向腹面卷曲,形成抱雄沟,雌雄虫体常呈合抱状态。

食道由腹吸盘之后分成左右两根肠管,直达体后,汇合成一支肠干。

睾丸呈颗粒状,共68~80个,不规则地排成双行。

生殖孔在腹吸盘之后。

雌虫呈暗褐色,体长3.65~8.0mm,宽0.07~0.116mm,体纤细;有口吸盘及腹吸盘,两肠管弯曲,于体后汇合成肠弧。

卵巢呈螺旋形,位于肠弧之前。

子宫内常只有1个长椭圆形虫卵,棕黄色,长72~77μm,宽18~26μm,一端钝圆,另一端较尖。

尖的一端有一卵盖,卵内充满卵细胞。

【生活史】本虫的中间宿主为淡水螺蛳的椎实螺科、萝卜螺属的多种椎实螺。

雌虫产卵于肠系膜血管内,而后进入肠腔。

【症状】本病多呈慢性经过,个别为急性。

感染大量尾蚴时发病,临床表现为体质瘦弱,贫血,腹泻及下痢,有时带有血迹。

体温达40℃,呼吸迫促,有浆液性鼻漏,好似流感。

年龄愈小症状愈明显,羔羊严重感染时,生长发育受阻。

【剖检】肝小血管有虫体。

镜检见肝实质结缔组织增生,肝小叶内有虫卵,甚至栓塞;大小肠肠壁肥厚,胶样浸润,常伴有溃疡;肠系膜静脉管有成虫存在。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制定本标准。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各期血吸虫病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及防治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疫区专业机构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和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血吸虫病患者的诊治。

2 诊断原则根据疫水接触史,结合发热、腹泻、肝肿大、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等主要症状、体征及寄生虫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血象检查结果等,予以诊断。

3 诊断标准3.1 急性血吸虫病3.1.1 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3.1.2 发热、肝脏肿大与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3.1.3 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详见附录A)。

3.1.4 环卵、血凝、酶标、胶乳等血清免疫反应阳性(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滴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凝集试验滴度≥1∶10)(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具备3.1.1与3.1.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3.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1.4.3.2 慢性血吸虫病3.2.1 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疫水接触史。

3.2.2 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

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脾脏肿大。

3.2.3 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或直肠活检无治疗史者发现血吸虫卵,有治疗史者发现活卵或近期变性虫卵(详见附录A)。

3.2.4 无血吸虫病治疗史或治疗3年以上的病人,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试验滴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凝集试验滴度≥1∶10;未治或治后1年以上的病人血清血吸虫循环抗原阳性(详见附录B)。

疑似病例:具备3.2.1与3.2.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2.3.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2.4.3.3 晚期血吸虫病3.3.1 长期或反复的疫水接触史,或有明确的血吸虫病治疗史。

3.3.2 临床有门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侏儒或结肠肉芽肿表现。

简介日本血吸虫病

简介日本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病
• 日本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 起的疾病。
• 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为肝与
结肠由虫卵引起的肉芽肿。 • 急性期病人有发热、肝肿大与压痛,腹泻或脓血便, 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慢性期以肝脾肿大为 主,可发展为门静脉高压症,巨脾与腹水。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所导致 的疾病,能寄生于人的血吸虫主要有五种, 即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日本血吸虫、 间插血吸虫与湄公血吸虫。
慢性血吸虫病
在流行区占绝大多数。在急性症状消退而未经 治疗或疫区反复轻度感染而获得部分免疫力者, 病程经过半年以上,称慢性血吸虫病。临床表现 以隐匿型间质性肝炎或慢性血吸虫行结肠炎为主。 1、无症状型 轻度感染者大多为症状,仅粪 便检查中发现虫卵,或体检时发现肝大,B超检 查可呈网络样改变。 2、有症状型 主要表现为血吸虫性肉芽肿肝 病和结肠炎。两者可同时出现在一患者身上,亦 可仅以一种表现为主。最常见症状为慢性腹泻, 脓血粘液便,这些症状时轻时重,时发时愈,病 程长者可出现肠梗阻贫血,消瘦,体力下降等。
晚期血吸虫病
反复或大量感染血吸虫尾蚴后,未经及时抗病原治疗,虫卵损害肝较 重,发展成肝硬化,有门静脉高压,脾显著肿大和临床并发症。病程 多在5~15年以上。儿童长有生长发育障碍。根据患者受累脏器官病 变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4型。同一患者可具有二、三个型的主 要表现。 1、巨脾型 是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主要表现,约占70%。 脾进行性肿大,下缘可达盆腔,表面光滑,质地硬,可有压痛,经常 伴有脾功能亢进征。 2、腹水型 是严重肝硬化的重要标志,约占25%。腹水可长期停留 在中等量以下,但大都进行性加剧,以致腹部极度膨胀,下肢高度浮 肿,难以进食,腹壁静脉曲张,脐疝和巨脾。每因上消化道出血,促 使肝衰竭,肝昏迷或感染败血症死亡。 3、结肠肉芽肿型 以结肠病变为突出表现。病程3~6年以上,亦可 有10年者。患者经常腹痛、腹泻、便秘或二者交替出现,有时水样便、 血便、粘液脓血便,有时出现腹胀、肠梗阻。 4、侏儒型 极少见。为幼年慢性反复感染引起体内各内分泌腺出现 不同程度的萎缩,功能减退,以垂体前叶和性腺功能不全最常见。

实验二十 日本血吸虫病实验室诊断技术

实验二十 日本血吸虫病实验室诊断技术

实验二十日本血吸虫病实验室诊断技术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重点防治疾病之一。

它严重威胁着疫区人和动物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在我国,本病严重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13个省、市、自治区。

家畜如牛、羊、猪感染日本血吸虫后,不仅祸害自身,更重要的是作为人体血吸虫病的主要保虫宿主,为传播本病起了重要作用。

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家畜是血吸虫病流行最主要的传染源和污染源。

控制传染源是综合防治疫病、扑灭疫情的重要环节,而控制传染源的前提是确诊传染源。

因此,应用灵敏、快速、经济的诊断方法确诊传染源,己成为日本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疫情监测、以及控制其流行和扑灭疫情必需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减少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浪费。

当前对于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方法已有大量的报道,根据本科教学的需要,下面介绍几种本科阶段应该掌握或者需要了解的实验室常用的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方法。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熟悉日本血吸虫卵和毛蚴的形态特征。

2.掌握血吸虫病虫卵检查方法。

3.掌握血吸虫病毛蚴孵化方法。

4.了解血吸虫病的几种常见的血清学(免疫学)诊断方法。

二、实验器材(一)病原学诊断1.直接涂片法。

(1)检验材料:新鲜动物粪便;(2)试剂:50%甘油水溶液或普通水;(3)器材:载玻片、滴管、盖玻片、显微镜。

2.沉淀法。

(1)检验材料:新鲜动物粪便;(2)试剂:普通水;(3)器材:专用乳白色塑料粪杯、竹筷、铜筛、滴管、金属环、载玻片、显微镜(普通离心机)。

3.浮集法。

(1)检验材料:新鲜动物粪便;(2)试剂:普通水、饱和食盐水、33%的硫酸锌溶液;(3)器材:专用乳白色塑料粪杯、竹筷、铜筛(60目/英寸)、滴管、金属环、载玻片、显微镜。

4.毛蚴孵化法。

(1)检验材料:新鲜动物粪便;(2)试剂:pH约6.8-7.2,温度约20-30℃的灭菌自来水(脱氯处理);(3)器械:专用乳白色塑料粪杯、竹筷、铜筛(40目/英寸)、尼龙筛网兜(260目/英寸)、塑料袋、长颈烧瓶(或三角瓶)(500ml)、脱脂棉、天平、温箱。

犬的日本血吸虫病诊治

犬的日本血吸虫病诊治

显 示 该 犬 肝 功 能 异 常 。 怀 疑 为 日本 血 吸 虫病 。 本 文 讨 论 此 病 及 其 有 效 治 疗
方 法 和 预 防 措 施
于 各 反 应 孑 中 加 入 新 鲜 稀 释 的 酶 L
标 抗 体 ( 滴 定 后 的 稀 释 度 )01 l 经 .m 。
置 于 3 ℃内孵 育 O5 1 时 ,洗 涤 。 7 .~ 小
疫病 防治
犬 的 日本 血 吸 虫病 诊 治
徐 云 ( 苏省连 云港 市灌 南县 长茂动 物防 疫检 疫所 2 3 0 ) 江 2 5 0
摘 要 :2 0 0 9年 8月 下 旬 ,广 东 省 深 圳 某 一 狗 场 的 一 只 罗 威 纳 犬 .母 ,8月
急 性 型 :幼 龄 犬 大 量 感 染 时 .常
于各 反应 孔 中加 入 2 硫 酸 0 5 l M . m。 0 于 白 色 背 景 上 ,直 接 用 肉 眼 观 察
结 果 :反 应 孔 内 颜 色 越 深 . 阳 性 程 度 越 强 , 阴性 反 应 为 无 色 或 极 浅 。 试 验
日本 分 体 吸虫 的 中 间 宿 主 是 钉 螺 。
消 灭 中 间 宿 主 钉 螺 :物 理 灭 螺 方
本 病 流 行 于 中 国 、 日本 、菲 律 宾 等 地 。 我 国 则 见 于 长 江 流 域 和 长 江 以 南的 1 3个 省 、市 、 自治 区 的 3 3个 县 3
市 。 本 病 的 流 行 必 须 具 备 以 下 3个 环
节:
2 流行 病 学
粪 便 检 查 最 常 用 的 方 法 是 虫 卵 毛 蚴 孵 化 法 。 含 毛 蚴 的 虫 卵 ,在 适 宜 的
消 灭 传 染 源 : 治 疗 病 畜 ,加 强 粪

日本血吸虫病的治疗及护理

日本血吸虫病的治疗及护理
生命。
预防措施:加强卫生教育,提 高民众对血吸虫病的认识;注 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疫水; 加强粪便管理,防止粪便污染 水源;定期进行血吸虫病筛查,
及时发现并治疗感染者。
2
日本血吸虫病的 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吡喹酮:用于 治疗血吸虫病, 具有较好的疗 效
01
氯喹:对血吸 虫病有较好的 疗效,但需注 意副作用
03
பைடு நூலகம்02
青蒿素:具有 抗血吸虫病的 作用,可作为 辅助治疗药物
04
抗血吸虫病疫苗: 可预防血吸虫病 的发生,但目前 尚在研究阶段
手术治疗
01
手术目的:切 除病变组织,
减轻症状
02
手术方法:开 腹手术,切除
病变部位
03
术后护理:注 意伤口愈合,
预防感染
04
手术风险:出 血、感染、术
后并发症等
辅助治疗
02
食物选择:多 摄取蛋白质、 维生素、矿物 质等营养物质
03
避免刺激性食 物:辛辣、油 腻、生冷等食

04
饮食卫生:注 意饮食卫生, 避免病从口入
生活护理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 洗手、洗澡、换洗衣物。
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多吃 新鲜蔬菜、水果、肉类等。
避免接触疫水,如河流、湖泊、 池塘等。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焦 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01
饮食调理:注意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02
心理疏导:保持乐观心态,减轻心理压力,增强治疗信心
03
适度运动: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04
家庭护理:家人给予关爱和支持,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糊,以中下肺野为多。 肺部病变经特效药物治疗后3—6个月内逐渐吸收消失;并不发展为肺源性心脏病。
异位损害
2.脑血吸虫病 急性型:表现为脑膜脑炎症状,脑膜刺激征、意
识障碍、瘫痪、抽搐,腱反射亢进,锥 体束征等。脑脊液中蛋白质与白细胞 轻度增多。 慢性型:主要表现为癫痫发作,尤以局限性癫 痫为多。
实验室诊断
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治疗 及鉴别诊断
概述
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 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
人主要是通过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 感染。
主要病变是由虫卵引起肝与肠的肉芽肿。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尾蚴 →皮肤(尾蚴性皮炎)→童虫
→小静脉或淋巴管 →右心 →肺 (呼吸道症状和变态反应) →肺泡 小血管 →左心 →全身 →肠系膜 动脉→毛细血管网 →肠系膜静脉→ 门静脉 →成虫(不致病)→逆行→ 肠系膜下静脉→虫卵→虫卵肉芽肿、
临床表现
2.过敏反应 1/3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全身 淋巴结轻度肿大等。血中嗜酸粒细胞常 显著增多,具有重要诊断参考价值。
3.腹部症状 1/2有腹痛、腹泻,有时腹泻与便秘交替。 仅10%有脓血便。重型患者腹部有压痛 与柔韧感,有腹水形成。
4. 其它 肝脾肿大,呼吸道症状等。
临床表现
(二)慢性血吸虫 90%的血吸虫病人为慢性血吸虫病。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疫水接触史是诊
断 的必备条件;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确定

鉴别诊断
急性血吸虫病:伤寒;阿米巴肝脓肿; 粟粒性肺结核;细菌性痢疾等。
慢性血吸虫病:病毒性肝炎
晚期血吸虫病:门脉性和坏死后肝硬 化
预后
急性和慢性血吸虫病预后较好; 肝硬化预后差。
度。 2.扫描:肝——龟背样图象
脑——块影
并发症
(一)肝纤维化并发症 食管下段或胃底静脉曲张致上消化道大出
血,主要并发症。 肝性脑病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并发症
(二)肠道并发症 急性阑尾炎-易穿破并发腹膜炎或局限性
脓肿。 不全肠梗阻-严重的结肠病变可引起肠腔
狭窄 腹部包块。 结肠癌。
3.免疫诊断 查抗原;查抗体
实验室诊断
(三)肝功能试验 急性血吸虫病 患者血清中球蛋白显著增
高,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轻度增高。 慢性血吸虫病 尤其无症状患者肝功能试 验大多正常。 晚期血吸虫病 患者由于肝硬化,血清白蛋白 明显降低,并常有白蛋白与球 蛋白比例倒置现象。
实验室诊断
(四)影像学检查 1.肝脏B型超声:可判断肝纤维化程
上述3型相互之间有交叉存在的现象。
(四)异位损害
1、肺血吸虫病 多见于急性血吸虫病患者,由于虫卵沉积引起肺间质性病变。 呼吸道症状大多轻微,表现为轻度咳嗽与胸部隐痛,痰少,咯血罕见。 肺部体征不明显,有时可闻及干湿罗音。 重型患者肺部有广泛病变时,胸部X线检查可见弥漫云雾状、点片状、粟粒样浸润阴影,边缘模
(一)血象 急性血吸虫白细胞总数多,嗜酸粒
细胞显著增多。 晚期则因脾功能亢进,白细胞与血
小板减少;并有不同程度贫血。
实验室诊断
(二)寄生虫学检查
1.粪检查虫卵 A.水洗沉淀法+毛蚴孵化;
实验室诊断
B.直接涂片法-查虫卵, 适于急性期(分度)。
2. 直肠粘膜活检 阳性率高。晚期病人肠壁增厚、 虫卵排出受阻,粪便中不易查获虫卵。
潜 伏 期 长 短 不 一 (23—73d) 。 但以1个月左右居多。起病较急。
临床表现
l.发热 患者均有发热。热型以间歇型最常见,
弛张热及不规则低热次之;稽留热者,均为 重型,但少见;
患者一般无显著毒血症症状;重型患者 可有意识淡漠、重听、腹胀等.相对缓脉亦多 见、故易误诊为伤寒。
发热期限短者仅2周,大多数为1个月左 右,重型患者发热可长达数月,称为重症迁 延型,可伴有严重贫血,消瘦浮肿,甚至恶 病质状态。
疗效: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有良好 的疗效。粪便毛蚴孵化于第 18~20d 阴 转 。 治 疗 后 6~12 月的远期疗效:粪孵阴转率 达90%左右,对慢性血吸虫 病的疗效更好。
临床表现
1.巨脾型:最为常见,均伴有脾功 能亢进。
2.腹水型:腹水是晚期血吸虫病肝功能 失代偿的表现。腹水形成与 门静脉阻塞,低白蛋白血症 及继发性醛固醇增多引起水、 钠潴留有关。腹胀、浮肿和 尿少。
临床表现
3.侏儒型:现已少见。 儿童和青少年因反复重度感染使肝 脏生长素介质()减少,影响其生 长发育而引起侏儒症。患者身材呈 比例性矮小,性器官不发育,类似 于垂体性侏儒症。
虫卵是血吸虫病的主要致病阶段。
虫卵主要沉积于肝及结肠肠壁等 处,引起的肉芽肿和纤维化是血 吸虫病的主要病变。
临床表现
临床分型 ★急性血吸虫病 ★慢性血吸虫病 ★晚期血吸虫病 ★异位损害。
临床表现
(一)急性血吸虫病 发生于夏秋季,以7—9月为常见。 患者常有明确疫水接触史,常为 初次重度感染者。约半数患者在 尾蚴侵入部位出现蚤咬样红色皮 损,2—3d自行消退。
治疗
②急性血吸虫病:成人总剂量为40~60, 2d 疗 法 , 每 日 剂 量 分 2~3 次 服 用 。 (120,6d服)
③晚期血吸虫病:总剂量为120 (儿童140), 4~6d疗法,每日剂量分2~3次服用。 年老、体弱有并发症病例采用总量60, 3d 分 次 服 用 ; 感 染 重 者 病 例 采 用 总 量 90 , 6d 分 次 服 用 。 ( 60,1~2d,3~6 次)
1.无症状患者:慢性血吸虫病中以无明 显症状者最多,仅在粪便普查或因其他 疾病就医时发现虫卵而确诊。
临床表现
2.有症状患者: 以腹痛、腹泻为常见,每日2-3次稀
便;偶尔带血。重型患者有持续性脓血 便,伴里急后重,常有肝脾肿大。
临床表现
(三)晚期血吸虫病 主要是指血吸虫性肝纤维化而言。 一般在感染后5年左右发生。 根据其主要临床症状为巨脾型、 腹水型和侏儒型。
治疗
(一) 病原治疗 吡喹酮()是治疗血吸虫病最有效的药物。
治疗
剂量与疗程: ①慢性血吸虫病:成人吡喹酮总剂
量60,(体重以60为限),每日2~3次, 连服2d。儿童患者体重<30,总量 为70。(40,一次顿服或2次服) 在流行时,轻流行区用吡喹酮 40 ,一剂疗法;重流行区用50, 等分2次口服,也取得满意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