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
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
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预习+知识梳理+习题)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2.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3.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预习提纲一、官渡之战、赤壁之战2.官渡之战曹胜袁败的原因: 袁绍:骄傲轻敌;拒绝正确意见。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重用人才;进行屯田,增强经济实力;战术得当,火烧乌巢屯粮处。
3.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统一时机不成熟。
曹操:骄傲轻敌;曹军水土不服,不习水战;军心涣散;东风南起。
孙刘联军:联合抗曹,诸周协力,战术正确。
二.三国鼎立 2.三国鼎立:开始于220年,最终形成是222年。
3.230年,吴国 派将军卫温到达 ,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是台湾与内地联系的最早记录,也证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知识梳理一、官渡之战 曹操:占据河南一带,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招揽人才。
采取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生产,曹操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多粮足,实力强大。
战争时间:200年。
交战双方:曹操--袁绍。
战争结果:袁绍失败。
(以少胜多)战争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战争时间:208年。
交战双方:曹操--孙刘联军。
战争结果:曹操失败(以少胜多)。
战争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三、三国鼎立三国前:曹操扫平关中统一北方。
刘备占领湖北、湖南和四川、云贵地区。
孙权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又抢夺了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魏: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
蜀: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
吴: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建立吴国。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魏:重视农业,大力兴修水利。
蜀: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精品教案
【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知识与技能: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⑵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指导学生总结秦汉时期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3.(09沈阳)我国出现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最早是在:
A.秦B西汉早期. C东汉. D.西汉后期
答案:1C.2.D3.B 4.C5.B6C
二.非选择题〈见探究71页开放性作业第7题和第8题〉
制造出最早的纸
教后反思
东汉
制成蔡侯纸,改进了造纸术
问题2;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我们亲眼从电脑或电视中目睹过,你能给同学们谈谈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恐慌和造成的危害吗?你是否联想过在古代科学不发达的时期,人们对地震有哪些认识?是谁不信鬼神立志探索地震之谜发明了地动仪?
问题3:①如果将地动仪放在北京博物馆,测量新疆南疆地区发生的地震,内布铜柱导向哪个方位?②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试分析地动仪的发明有何意义?
师在相互讨论,自主阐述观点的基础上总结:造纸术主要传播出去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是我国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生:在教材88页第一段标出答案
师: 这部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名著。隋唐时,长期被朝鲜、日本等国家作为教科书使用,对中国和东方数学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生:对地震的危害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得知古代人们以为是神灵主宰,树立生对地震的正确认识即它是自然的地质现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 (共34张PPT)

《三国演义》简介: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 曲家罗贯中综合宋元时期的民间传说和戏曲、 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根据他个人对社 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战役 时间 地点 作战双方 特点 结果
在官渡大战中胜利的曹 公元200年 公元208年 操,为什么在赤壁大战 官渡 赤壁 中失败了呢?
第16课 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胜利原因:
孙 权
联 合
刘 备
智 谋
三顾茅庐
诸 葛 亮
《三国演义》的描述:
第三十六回 第三十七回 第三十八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三国志》的记载: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第二篇章
尔虞我诈是三国
官 渡 之 战
曹操 袁绍
曹操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以 少 胜 多
拓展延伸: 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 人谋也.
曹操 胜
袁绍 败
——诸葛亮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经济上:招募 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屯田,实力增强。 善于用人,采纳谋士的计策 战术正确,把握战机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一篇章
烽火连天分三国
1.因何而乱
乱
皇帝大权旁落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农民揭竿(黄巾起义) 军阀割据
2.乱成如何?
路有饥妇人, 抛子弃草间。
--王粲《七哀诗》
军阀割据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 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丝绸之路(2016人教版)(29张PPT)

丝绸之路
大月氏(dà ròu zhī ) 思考: 1.汉武帝招纳的贤才要 去哪? 2.视频中有人认为,去 此地“只怕有去无回, 比登天还难”,为什么?
了解西域
丝绸之路
诗句中的西域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塔里木盆地中有世界 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 漠,“塔克拉玛干” 在突厥文里意为“只 能进入,没有出来的 地方”。
板块小结
丝绸之路
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张骞出使西域
(走在古丝路上的官人)
不辱使命、开拓进取的精神之路
(设置西域都护)
制度保护
汉朝管辖西域 军事保护
为汉与西域的和平交往 奠定了基础
丝绸之路
第二板块: 凝铸之路
粟特商人
玄奘(唐朝) 丝绸之路线路图
图游丝路
欧洲
丝绸之路
西亚
中亚
今新疆地区 长安
结合地图,参照课本93页正文部分,尝试说出丝路的 路线(说出起点、终点、所经过的主要地区)
海归冬兰:做丝路文化的传播使者
冬兰放弃国外生活,和丈夫一起回到家乡,创办了新疆兰派服饰有 限公司,将时尚元素与民族元素融合,用服饰讲述锡伯族独有的民 族文化。虽然创业只有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但冬兰创业的路还要走 很远。“不知不觉挑起了民族文化传承的重担,我不后悔,我只有 一个愿望,就是让我们优秀的锡伯民族文化走出新疆,走出中国, 走向世界。”
自主学习
(结合课本91.92页内容,填充以下表格)
丝绸之路
次数
时
间
目
的
成果
一
公元前 138年
联络大月氏, 夹击匈奴
了解西域的地理环境 和风土人情及同汉朝 来往的愿望
二
公元前 119年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知识梳理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 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期,政局混乱。
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并招揽各种人才。
在农业消费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权力逐渐壮大起来。
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实力强大。
双方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二、赤壁之战1.背景: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权力,统一全国。
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
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结合迎战曹军。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2.经济开展:曹魏重视农业消费,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兴旺,开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络。
蜀西南三国鼎立形势图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西晋的建立1.西晋建立: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
263年,魏灭蜀。
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专权。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
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2.西晋社会:西晋统治阶级在治国方略上缺乏雄才大概,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
二、八王之乱1.背景(1)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权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
后来,晋武帝又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
这些出镇的宗室诸王,既手握重兵,又掌管民事,权力日益强大。
(2)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这些暴政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对抗。
(3)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
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互相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2.过程:八王之乱主要在洛阳一带展开。
3.影响: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内迁五族:东汉、魏、晋时期,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以及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历史人物、事件和地理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分裂局面,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兴趣和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和地理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建立起对三国鼎立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背景和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
3.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分析三国鼎立的影响和意义。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讲解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和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图片、地图和文献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激发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国鼎立的地图和时间线,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分布。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局面。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以及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一些重要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赤壁之战等具体事件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三国鼎立的过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认识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2.教学难点:对三国鼎立局面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展示史料,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实,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
2.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事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史料、图片、视频等资源。
3.课堂讨论材料和评价标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末年的战乱图片,引发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以及赤壁之战的场景。
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事件和人物。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历史史料,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以及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义: 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袁绍
官
公元200年
十万人
渡
夜袭乌巢烧
乌巢毁袁军粮草
之
官渡
战 曹操
以少胜多
三四 万人
官渡之战曹操 以少胜多打败 了袁绍,之后彻 底消灭了袁绍 的残余势力, 统一了北方, 结束了北方长 期以来的割据 战乱局面。
袁曹绍操 曹操
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也是曹操统一 北方的措施或原因)
4、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
侯”的是谁?
曹操
5、说出东汉末年的两次 以少胜多的战役。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6 、三国时期,诸葛亮带兵攻打曹操
,曹操率军迎战。这句话有没有错误 ?为什么?
这句话有错误。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诗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 有志干宏一大的番志事向业—的—人统,一虽全然国到了 晚沉停他原年息,因实,啊一又现种但!是了对一(什吗颗 写宏么?勃 于伟?没理勃“有想雄官曹心渡追操想永之求统永战不一不会”中消会)国,但
曹操(官渡之战 统一北方 魏
)
军东
阀汉 混末
孙权
赤壁之战 ( 208年)
吴
战年
联合抗曹
蜀
刘备
1、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
役是( )
C
2、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A A、赤壁之战B、昆阳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D A、220年 B、222年
C、221年 D、229年
2、魏、蜀、吴三国的建立
国名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魏 220年 洛阳 曹丕
蜀 221年 成都 刘备
吴
222年 229年
建业 孙权
220年,曹丕 自称皇帝, 国号魏,定 都洛阳。
魏
221年,刘备称 帝,国号汉, 史称蜀汉,定 都成都。
蜀吴 222年,孙权 称王,国号 吴,定都建 业。
3、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
吴国船只
吴-青瓷羊
(3)蜀国经济的发展 蜀汉在丞
相诸葛亮的治 理下,发展经 济,改善民族 的关系,加速 了西南地区的 开发。
讲授新课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 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 赤壁之战
根本原因: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是地方的政治经
济势力无法调和,形成统一政府,最终成为 各个军阀割据的支持力量。魏、蜀、吴三 经济、军事实力势均力敌,缺乏统一全国 的经济基础。
慧 惯;
4、团结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
三、三国鼎立
1、三国建立的背景: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 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 一;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又占取 四川、云贵地区:孙权把他的统治范围 延伸到福建、广东、胡南、湖北。这样 ,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 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你眼里的曹操
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 站在历史的角度,客观公正 地评价,要看他一生的主 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 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ž 思考:如何正确评价曹操?
ž 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 望,这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面。当然,曹 操的性格也有另一面,即凶残、奸诈。但 我们认为他统一北方之大业是最主要的, 所以我们评价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和诗人。
当时有哪些割据政权最有实力、最有可 能完成统一北方的使命?
曹操像 曹操势力日益壮大 的原因:
政治上:
“挟天子以令诸 侯”;重用人才。
经济上:
曹操 字孟德,我
采用屯田的措施, 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
国军古事代家杰和诗出人的。政治家,众从事农业生产。
一、官渡之战
时间: 公元200年
交战双方: 袁绍和曹操 过程.特点: 偷袭袁军屯粮,以少胜多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结果: 曹操失败退回北方 特点: 火烧赤壁,以少胜多
意义: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
基础
曹操
赤
壁
20万人
之
战
刘
孙、刘联军 5万人
赤壁之战曹操战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性。 2.曹操骄傲轻敌。 3.孙、刘联军出奇制胜。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
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 退,分裂是不是历史的常态?
判断标准: 是否有利于生产发展与社会进步
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人民生 活水平提高
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实现了较大范围的局部统 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发展,而且三国都注重 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后来的统一 奠定了基础,因此是历史的进步,而统一是历史 的必然趋势和发展常态。
“赤壁之战”败于孙刘联军……。
问题思考: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在描写 赤壁之战时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 瑜大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但这些脍炙人 口的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你如何看待这种不同?说 说你的想法。 《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 会有虚构和夸张的的成分;而 史书记载的是史实, 准确。作者就加上自己的一些想象, 使它变成一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虽然是历史演义, 但虚构成分极多,属于文学作品,应该以文学的角度欣赏, 切不可将其与历史混淆。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 三国鼎立
ž 学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其历史作用。 2.分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胜负的原因。 3.掌握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具体过程。 4.正确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认识国 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官渡之战
背景: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生 产遭到严重破坏。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同时招贤纳士,得到更多人才。 (2)经济上:实行屯田制,奖励农 耕,解决军粮缺乏的问题。
(3)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 见
天下形势示意图
二、赤壁之战
孙权
刘备
曹操
背景:
曹操统一北方, 孙刘势力有所发展。
看图说话
三 顾 茅 庐
二、赤壁之战
时间: 公元208年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动 脑 筋:
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 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 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呢?
历 1、应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骄
史 使 人
傲自满必然失败; 2、合理利用自然条件;
智 3、培养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
(1)魏国经济的发展
魏国建立之前,曹操就重视农耕,大兴屯
田,使流民生活稳定下来。魏国建立之
后,统治者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
象屯。田
翻
车
(2)吴国经济的发展
孙权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 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 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 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