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材料题 新人教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6课 三国鼎立 同步练习 有答案

第16课三国鼎立一选择题1.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下列有关官渡之战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生在西汉时期B.袁绍全军覆没C.发生在公元前200年D.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李白诗曰:“魏吴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
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曾此破曹公。
”此诗评价的战役()A.消灭了秦军的主力B.使我国北方陷入分裂和混乱的状态C.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D.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三国鼎立形成后,下列国家与都城搭配不正确的是()A.魏国——长安B.魏国——洛阳C.蜀国——成都D.吴国——建业4..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洲,加强了内地与这个地区的联系。
“夷洲”指的是今天的()A.黄岩岛B.钓鱼岛C.台湾岛D.海南岛5.孙权的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战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
该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长平之战6.曹操在《龟虽寿》一诗中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首诗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
结合史实,你认为他的壮志是()A.消灭袁绍的势力B.统一北方黄河流域C.南下统一全国D.废掉汉献帝7.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A.军心涣散B.骄傲轻敌C.准备不充分D.士兵不习水战8.曹操未能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探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是()A.曹、刘、孙相互牵制,实力均衡B.赤壁之战中曹军不习水战C.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骄傲自满D.诸葛亮和周瑜技高一筹9.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10.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二非选择题1.完成下列知识导图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练习新人教版(2021-2022学年)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01知识管理知识点1官渡之战交战双方:占据河南一带的________和占据黄河以北的________。
概况:200年,双方在________进行决战,结果袁绍被曹操击败。
曹操取胜原因:政治上借皇帝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经济上组织屯田;军事上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并烧掉袁军的全部军粮。
影响: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知识点2赤壁之战背景: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交战双方:曹操的20余万大军与约5万的孙刘联军。
概况:双方在赤壁对峙。
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________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最终曹军大败.影响: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________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知识点3三国鼎立形成:________年,曹操的儿子________废掉汉献帝,在________称帝,国号__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在________称帝,国号________,史称________。
222年,孙权称吴王,________年,孙权在________称帝,吴国建立。
________的局面形成.发展: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孙吴开发江东、________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________率领万人船队到达________,加强了________与内地的联系。
蜀汉在丞相________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军阀,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在他死后,他的儿子曹丕于220年建立魏国,东汉结束,历史进入三国时期.02基础过关知识点1官渡之战1.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的人物是()A.刘备B.诸葛亮 C.曹操 D.孙权2.追忆三国历史,下列哪一次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A.巨鹿之战B.牧野之战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知识点2赤壁之战3.《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它们出自下列哪次战役(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4.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下列关于这次战役中曹操战败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B.曹军疾疫流行,战斗力减弱C.孙刘联军偷袭烧掉曹军的屯粮D.船舰连在一起的战术运用不当5.“……由是操之势力,不能复至南方,而三国之势遂定”,奠定这一局面的战役是( )A.官渡之战B.牧野之战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知识点3三国鼎立6.(德州中考)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是()7.230年,吴国的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洲,加强了内地与这个地区的联系.“夷洲”指的是今天的( )A.黄岩岛 B.钓鱼岛C.台湾岛D.海南岛03能力提升8.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A.①②B.③④ C.②④ D.①③9.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练习第16课_三国鼎立(无答案)

第16课三国鼎立一、选择题1.下列图示大致准确表示三国鼎立的示意图是A. B.C. D.2.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三国分立的局面,被称为“三国鼎立”。
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A.长平之战B.淝水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3.下列历史人物中,经历过三国鼎立局面的有()。
①曹操②孙权③刘备④诸葛亮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观察下图,政权“魏”的建立者是()。
三国鼎立形势图A.曹操B.刘备C.孝文帝D.曹丕5.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政权中把都城设在洛阳的是①东汉②两汉③两晋④曹魏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三字经》是中国传统儿童唐蒙读物,自问世以来,屡经增改。
以下节录的是“叙史”部分:“①,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②……魏蜀吴,争汉鼎,③,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赣,都金黢,北元魏,分东西……”序号处填入正确的是A.①汉业建②号三国③嬴秦氏B.①号三国②汉业建③嬴秦氏C.①嬴秦氏②号三国③汉业建D.①嬴秦氏②汉业建③号三国7.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A.秦→西汉B.西汉→东汉C.东汉→三国D.三国→西晋8.《三字经》写道:“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A.曹丕称帝,国号为魏B.刘备称帝,国号为汉C.孙权称帝,国号为吴D.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军9.下列人物与事件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始皇--推行郡县、统一文字B.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曹操--篡汉称帝、三国鼎立D.毛泽东--中共一大、开国大典10.武侯祠(汉昭烈庙)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其中奉有与三顾茅庐、空城计、借东风等民间故事有关的历史人物,请问该历史人物是A.周瑜B.诸葛亮C.鲁肃D.关羽11.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最新】初一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学期第16课 三国鼎立 习题 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doc

第课 三国鼎立知识点一 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期,政局混乱。
占据河南一带的________把________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并招揽各种人才。
在经济上,曹操采用________的措施,势力逐渐壮大起来。
当时占据黄河以北的________,实力强大。
双方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
2.官渡之战时间交战 双方 战术 结果特点意义 ____年 曹操和 ______曹操采取 声东击西、 各个击破 的战术______胜利以少 胜多为统一______打下基础知识点二 赤壁之战1.背景: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________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
孙权听从将军________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2.赤壁之战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特点意义____年______对孙刘联军孙刘联军胜利火攻;以少胜多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知识点三 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2.经济发展: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________。
孙吴开发江东,__________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________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________与内地的联系。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________地区的开发。
1.春秋时期的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确立了自己的政治优势。
东汉的曹操采取的哪一项措施也达到了相似的目的( )A .把汉献帝接到许B .招揽人才C .发动官渡之战D .实行屯田 2.“袁绍的10万大军败于曹操的4万兵马,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这是对哪次战役的描述( )A .长平之战B .巨鹿之战C .官渡之战D .赤壁之战 3.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中有以下两个典故,与这两个典故直接相关的人物是( )A.曹操 B.刘备C.孙权 D.诸葛亮4.东汉末年,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相互兼并,形成了三国鼎立局面。
其中,政权“魏”的建立者是( )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曹丕5.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B.采用屯田的措施,势力不断增强C.奖励农耕,得到劳动人民的支持D.官渡之战,打败强敌袁绍6.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一、单项选择1.东汉末年的各路军阀中,“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主动的是()A.刘备B.袁绍C.曹操D.孙权2.电视剧《三国》的热播引发了人们对曹操的关注。
下列史实与曹操有关的是()①招贤纳士②官渡之战③赤壁之战④建立魏国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3.下图所反映的战役在历史上的影响是()A.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B.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C.促使孙刘联军迅速土崩瓦解D.使曹操的军事实力得到极大的增强4.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5.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下列关于这次战役中曹操战败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B.曹军中疾病流行,战斗力减弱C.孙刘联军偷袭烧掉曹军的粮囤D.船舰连在一起的战术运用不当6.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在三国时期这一地区主要属于下列哪一政权管辖()A.魏B.蜀C.吴D.西晋7.三国时期,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这个地区的联系。
“夷洲”指的是今天的()A.黄岩岛B.钓鱼岛C.台湾D.海南8.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正确的是()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交融二、辨析改错9.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军阀割据,英雄辈出。
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发生在三国时期。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备曾“三顾茅庐”请出旷世英才诸葛亮辅佐自己。
()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练习题(含答案)2018年秋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B.重视农业,实行屯田C.采纳许攸建议,火烧袁绍全部粮草D.官渡之战以少胜多,打败袁绍A2.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
下列推论错误的是()A. 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B.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C. 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D. 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下图描绘的内容反映出了一个成语故事,它最有可能是()A.三顾茅庐B.投鞭断流C.釜底抽薪D.退避三舍4.“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杜甫诗中所言之事与下列哪位人物直接相关( )A.袁绍B.曹操C.诸葛亮D.周瑜5.官渡之战中,袁绍10万大军却输给了只有三四万士兵的曹操;8年后,曹操20余万大军却输给了只有5万人左右的孙刘联军,其相同的原因是()A.骄傲轻敌B.天意为之C.借助东风D.不习水战6.下列成语典故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发生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纸上谈兵②万事俱备,只欠东风③三顾茅庐④项庄舞剑,意在沛公A. ①③②④B. ①④③②C. ③④①②D. ③①④②7.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
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A. 长平之战B. 官渡之战C. 赤壁之战D. 淝水之战8.近来,曹操高陵1号墓考古发掘受到各方关注。
一代枭雄曹操,历经百战,却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败。
其中的原因是( )①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②孙、刘联军骁勇,曹操兵少羸弱③孙、刘联军善于利用自然条件④曹操军不习水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9.易中天的著作《品三国》,曾经登上各书店销售量的第一名。
2020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复习 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李仕才第16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1. 背景:(1)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经济上: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2. 概况:(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 曹操为什么能打败袁绍统一北方?曹操:(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军事上:军事上:军事才能出众(4)用人上:重用人才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二、赤壁之战——形成曹孙刘三分天下的形势。
1. 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 概况:(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 曹操失败的原因:(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三、三国鼎立1. 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1)220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221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3)222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 魏、蜀、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 曹魏重视农耕曹操和他的后继者一直重视屯田,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注意兴修水利,保护农桑。
(2) 诸葛亮治蜀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3) 孙吴开发江南吴国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这是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
【知识拓展】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世人称“卧龙”。
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后,辅佐刘备,筹划军政大事,后被任为丞相。
刘备死后,蜀国的大小政事都由他来主持,他忠于职守,公正无私,治蜀有方,他多次出师伐魏,从未成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16课三国鼎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16课三国鼎立一、选择题1.曹操在诗歌«蒿里行»中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他描写的这一凄惨现象发作在( )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C.三国时期D.两晋时期2.三国时代,波涛壮阔、英雄辈出。
以下史实不是发作在这一时期的是〔〕A.曹操率军南下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大战B.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C.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D.孙权称王,国号吴3.〝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停止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这次战争是( )A.长平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4.官渡之战中,袁绍10万大军输给了只要三四万人的曹操;8年后,曹操20余万大军却输给了约5万人的孙刘联军。
在这两次战争中失败一方客观上的共同缘由是( )A.战士不习水战B.自豪轻敌C.前方起兵D.战士疲惫5.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共同点( )①都发作在东汉末年②交兵双方都有曹操的军队③结局都是以少胜多④都促进三国鼎立构成A.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6.某同窗在研讨现代一场战役时,记下了以下几个重要地点〝黎阳〞〝白马津〞〝延津〞〝乌巢〞,他研讨的是〔〕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C.长平之战D.巨鹿之战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晚年,壮心不已。
〞曹操未能完成一致全国的大业,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构成,探求其深层缘由,主要是〔〕A.曹、刘、孙相互牵制,实力平衡B.赤壁之战中曹军不习水战C.官渡之打败利后曹操自高自大D.诸葛亮和周瑜计高一筹8.以下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为哪一项契合历史开展趋向的〔〕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度的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一致,为全国一致发明了条件9.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联系的一局部。
我国早在三国时期就与台湾有着亲密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题:三国鼎立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请回答:
(1)这是诸葛亮对什么时候形势的分析?
(2)“跨州连郡者”指的是什么?
(3)诸葛亮在文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谋略?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
材料二: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老臣”指的是谁?此诗包含的典故是什么?
(2)材料二所述是什么事?依据材料说明此事取得了什么效果。
参考答案
1.(1)东汉末年。
(2)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3)联吴抗曹。
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2.(1)诸葛亮。
三顾茅庐。
(2)曹操募民屯田。
社会生产恢复和发展起来,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