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人教版第16课三国鼎立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共28张PPT)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 (共28张PPT)
Βιβλιοθήκη 一、曹操统一北方匈 奴
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 刘璋 袁术 派重臣出任州牧,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此后,州牧的势力逐渐膨 刘表 胀,甚至不听从朝廷的命令,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为了争夺地盘、人口,军阀进行混 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曹魏重视农耕
屯田
翻车
魏国修建许多 水利工程,北 方的生产明显 恢复和发展起 来, “家家丰 足,仓库盈溢 ”。
孙吴开发江南
吴国船只
吴-青瓷羊
吴国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带船队曾到达 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
蜀国的治理与开发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 的治理下,发展经 济,改善民族关系 ,加速了西南地区 的开发。
、 (2016· 广东)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 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 手史料是( D )A.历史剧《三国》 B.罗贯中《三国演义 》 C.司马光《资治通鉴》 D.诸葛亮《出师表》 8、(2016· 海南)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 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 ) BA.匈奴大军 B.孙刘联军
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曹操官渡之战(统一北方) 军东 阀汉 混末 战年
赤壁之战(208年 ) 努力发展
联合攻曹
魏 吴 蜀
孙权
刘备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1、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是在( B ) A.211年 B.222年 C. 220年 D. 263年 2、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 B ) A.刘备 B. 曹操 C.诸葛亮 D.孙权 3、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 ) A. 刘备 B.孙权 C.曹操 D. 诸葛亮 D 4、三国时期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 A ) A.台湾 B. 海南岛 C西藏 D. 广州 5、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 D ) 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B.官渡之战曹操 战败 C.赤壁之战结束后 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 吴国都城建业在今( A )A.江苏省境内 B.湖北省境内 C. 江西省境内 D.安徽省境内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

第16课 三国鼎立  教案

第16课三国鼎立一、内容主旨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

经过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发展过程,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生产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思考两场战役一成一败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提高分析、对比的能力。

识读《官渡之战示意图》、《三国鼎立形势图》,学习从地图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方法。

阅读《三国演义》片段,认识文学作品和真实历史间的区别。

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重难点重点:赤壁之战的过程、影响难点:两场战役中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真实历史与文学作品的反差四、教学过程环节一:教师展示曹操的《蒿里行》节选,提出问题“为什么东汉末年会出现这样的社会现象?”导入新课设计意图:巩固学生之前所学关于东汉的内容。

环节二:教师展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情况。

让学生阅读教材,自行总结曹操为官渡之战进行的准备。

教师通过《通鉴纪事本末》、《三国志》相关材料,对此部分加以补充。

设计意图:提到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环节三:教师展示《官渡之战示意图》、讲授官渡之战的过程、影响。

展示《三国志》对于袁绍的评价,引导学生思考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统治者个人素质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环节四:教师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简单讲授赤壁之战的背景、过程。

提出“为什么之前以弱胜强的曹操在短短8年之后,就输给了实力远逊于自己的孙刘联军?”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两场战役曹操一胜一败的原因。

教师展示《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情节上的差异,提问“大家如何看待这种不同?”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区分文学作品与真实历史。

环节五:教师展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讲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教案2016

三国鼎立教案2016

三国鼎立教案2016【篇一: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2016)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过程与方法: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认识到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

重点难点:重点: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

难点:理解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教学准备:教学基本过程:导入新课:《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

《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历史创作的文学作品,存在着很多虚构的成份,那么历史上的三国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大家所熟悉的三国人物的真实面目又如何呢?第16课三国鼎立(板书)一、感知理解一、官渡之战1.引导: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前面学习的东汉历史。

由于东汉后期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黑暗政治局面,导致爆发农民起义。

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掌握地方政权的豪强地主开始变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

农民起义被镇压后,这些军阀之间长期争夺,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下面请同学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说说当时在北方主要有哪几股势力,各自情况如何。

有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和盘踞在河北的袁绍。

历史七年级人教版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共16张PPT)

历史七年级人教版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共16张PPT)

时间 200年
官渡之战
交战双方 曹操、袁绍
结果 曹操以少胜多 影响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国 赤壁之战 鼎
背景 刘备、孙权势力成为曹操统一全国的障碍 时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孙刘联军
结果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影响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力的连
年征战
中,袁
绍、曹
操两大 集团逐 步壮大 起来。
曹操在镇压黄巾 起义中,不断发展自 己的力量,曹操占据 河南一带,实力也在
不断增强。
曹操赤脚迎许攸
官 渡 之 战
参战方兵力
袁绍——约110000人
曹操——20000人
公元200年
伤亡情况 袁绍——约100000人 曹操——约8000人
袁绍
官渡 之战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下午1时48分14秒下午1时48分13:48:1421.8.26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参战方兵力 孙、刘联军——5万 曹操--20万(称80万)
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曹操
《龟虽寿》
从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
曹操
曹操有什么志向呢?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曹操怀有雄心壮志,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他要统一天下
曹操为完成统一做的准备?
政治 经济
(1)“挟天子以令诸侯” 处于有利地位。 (2)重视人才。 组织农民垦荒,兵士耕田,实力不断增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 (共34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 (共34张PPT)

《三国演义》简介: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 曲家罗贯中综合宋元时期的民间传说和戏曲、 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根据他个人对社 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
战役 时间 地点 作战双方 特点 结果
在官渡大战中胜利的曹 公元200年 公元208年 操,为什么在赤壁大战 官渡 赤壁 中失败了呢?
第16课 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胜利原因:
孙 权
联 合
刘 备
智 谋
三顾茅庐
诸 葛 亮
《三国演义》的描述:
第三十六回 第三十七回 第三十八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三国志》的记载: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第二篇章
尔虞我诈是三国
官 渡 之 战
曹操 袁绍
曹操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以 少 胜 多
拓展延伸: 曹操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 人谋也.
曹操 胜
袁绍 败
——诸葛亮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经济上:招募 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屯田,实力增强。 善于用人,采纳谋士的计策 战术正确,把握战机
第16课 三国鼎立
第一篇章
烽火连天分三国
1.因何而乱

皇帝大权旁落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农民揭竿(黄巾起义) 军阀割据
2.乱成如何?
路有饥妇人, 抛子弃草间。
--王粲《七哀诗》
军阀割据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国人口达 5300万,可东汉末年,只剩下760万······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本课内容是学生对三国历史的一次全面系统的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三国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三国人物、故事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对三国历史的认识多来源于小说、影视作品,对历史的真实情况了解不足,容易受到小说、影视作品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文学作品的区别,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证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2.教学难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需要引导学生理清历史线索;魏蜀吴三国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进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三国鼎立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三国鼎立的历史情境。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掌握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及其主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六课《三国鼎立》ppt课件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十六课《三国鼎立》ppt课件

官渡之战中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
曹操 胜
(可以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②经济上:开荒屯田. ③用人上: 唯才是举,重用人才.
袁绍 败
骄傲轻敌,
听不进正确意见
赤壁之战中,曹操为什么战败?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①组成联军,战略得当 ②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③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曹操 败 1、曹军来自北方,兵士疲惫 2、曹军水土不服,流行疾病 3、曹军不习水战 4、曹操的骄傲自满
结果
战争特点
影响
时间 地点 双方 结果 特点 影响
以少胜多
官渡
公元200年
袁 绍 十万人
夜袭乌巢, 烧毁袁军粮

乌巢
曹操
三四 万人
官渡之战
让他壮怀激烈的战役
官渡之战
时间
自 主 地点
探 交战双方 究
结果
公元200年 官渡(在今河南中牟) 曹军与袁军 曹军大败袁军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影响
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
局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让他壮心不已的局面
——三 国 鼎 立
影视资料
自 主 探 究 三 国 建 立 三 要 素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pī)
曹丕
220年
曹操死 三国始
自主 探究 三国 建立 的三 要素
刘备 221年

孙权
洛阳
222年
成都
建业
蜀吴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A.赏罚分明化,挥霍一空
D.为官清廉,严于律己
回顾东汉末年以来的中国政局可以说 是:“诸侯雄起,文武相争,三分天下, 鼎局形成”。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国时期 只是短短的一瞬,但它却留给我们无限的 思考。三国彼此之间虽有纷争,但局部的 统一为之后西晋完成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是历史的进步。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ppt (29张PPT)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ppt (29张PPT)

——
汉跨土“
室有,益
《 可荆高州
三 兴、祖险
国 矣益因塞
志 。,之,
……··” 以沃蜀成野志 则帝千
霸业里
诸 业。,
……
葛 可天
亮 成府
传 ,若之

三、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建立魏国, 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建立蜀汉, 定都成都。
229年,孙权建立吴国,
定都建业。
➢229年,三国鼎立局面
正式形成。
翻 车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虽没有 改变政权割据的状况,但它形成局 部性统一,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 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促进了经济发展,也为后来的全国 统一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东 曹操 官渡之战(200年) 统一北方
汉 末 年 军 阀
孙权
魏 赤壁之战(208年) 蜀
官渡之战
一、官渡之战(公元200年)
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 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 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
——曹操《述志令》
经过
袁绍
十万人
延津
● 曹操
三四万人
夜袭乌巢,烧 毁袁军粮草
以少胜多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 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 奠定了基础。
2070年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 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兵马沿江西 进。
赤壁初战,曹操水军失 败,退至乌林,会合陆 军,隔江与孙刘联军对 峙。
赤壁之战概况
时间
公元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曹操败(孙刘出奇制胜,火烧赤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形势图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国的治理与开发
魏 蜀 吴
假如你是魏蜀吴 三国的国务院发言 人,能否介绍本国 的经济发展状况?
[阅读77页第二段]
国家 经济发展情况

蜀 吴
修建 水利 工程,北方生产明显恢 复和发展起来
蜀国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 关系
造船业 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
三第 国 16 鼎课 立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和历史作用;曹操统 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 面形成的原因。
2、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 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 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 230年孙权派 卫温到 夷洲,加强 了内地和 台湾 的联系。
230年,孙权派卫 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这是大陆与台湾联 系的最早记录。同 时也说明了台湾自 古以来就是中国不 可分割的一部分。
东汉统一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 是倒退?为什么?
因为东汉中期以来,统治黑暗;东汉政权名存 实亡,军阀割据混战,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魏、蜀、吴统治者在完成了各自境内的相对 统一,并采取了一些稳定社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 措施,人民生产生活状况有所好转。促进了民族的 融合。 从这些史实看,这既有利于统一局面的重新出 现,也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的融合。因此, 我们说这是历史的进步。
曹操:字孟德,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
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龟虽寿》 老骥(jì )伏枥(lì ),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从诗句中我 们可以看出 曹操有什么 志向呢?
曹操怀有雄心壮志, 他要统一天下
曹操的势力是怎样壮大的?
政治上: (1)“挟天子以令诸侯” 处于有利地位。 (2)重视人才。 经济上: 组织农民垦荒,兵士耕田, 实力不断增强。
分析赤壁之战[阅读75——76页] 孙刘联军胜利原因:
①组成联军,战略得当②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③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曹操战败的原因 ①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②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 战术失误 我们要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谦虚谨慎,骄傲必败;重视利用自然条件;培 养观察思考的习惯;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孙权(182~252年)字 仲谋,吴郡富春人。由 于他善于用人,军纪严 明,受到百姓欢迎,势 力不断壮大,孙策死后, 继续经营江东。208年 联刘抗曹,在赤壁之战 中获胜。229年称帝于 武昌,国号吴。不久迁 都建业。
周瑜(175~210年)字 公瑾,庐江舒县人。少 时与孙策为友,帮助孙 策在江东创建孙氏政权。 孙策死后,与张昭一起 辅佐孙权。208年,曹 操率军南下,他坚决主 战并亲率吴军大破曹兵 于赤壁。后病死。
图中的人物 都是谁? 这幅图反映 了一个什么成语 故事?
三顾茅庐
赤壁之战前形势图
赤壁
假设你是当年三国时期的一位谋士,你会辅助谁一同天下呢?如果 你是刘备的谋臣,你会怎样出谋划策,让刘备不被强大的曹操势力 消灭呢?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 二十万
刘 刘
以少胜多


赤壁
曹军 之战
孙、刘 孙 联军
五万
图示小结
曹操 (统一北方)

军东 阀汉 混末 战年
孙权
赤壁之战 ( 208年) 联合抗曹


刘备
轻 松 闯 关
一、 选择题(
第一关)
C
) B、昆阳之战
1、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A )
2.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B、昆阳之战 D、巨鹿之战
三国鼎立的形成
220年,曹丕自 称皇帝,国号 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称 皇,国号汉, 史称蜀汉、定 都成都
222年,孙 权称王,国 号吴,定都 建业。
政权名称
建国年代
创建者
都城(今名)
魏 蜀
220年 221年
曹丕
(pī)
洛阳
成都
刘备

222年
孙权 建业(南京)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二、快速抢答(第二关)
台湾
辨析题: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率军
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袁绍的军队。
错误:
三国时期
理由: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不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 错误:
赤壁之战
理由:曹操是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的军队。
识图: A的建立者是 曹丕
C的国号是 吴
B的都城在
成都
A B C
(第三关)
历史上的 粉白脸细眉 曹操真的 长目。 就是一个 在脸谱中, 阴险疑诈 白色象 的奸臣吗? 征阴险疑诈
赤 壁 之 战
时间 交战双方 地点
公元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赤壁 曹操失败,孙刘联军胜。 以少胜多
结果
战争特点
影响:赤壁为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曹操
刘备
孙权
分析赤壁之战[阅读75到76页]” 为什么 呢?
1、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 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2、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 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 中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呢?
(1)“挟天子以令诸侯” 政治上:
(2)重视人才
袁绍失败的原因:
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
请思考:

曹操是不是就满足于统一北
方啊? 他下一步又怎么做呢?
赤壁之战
刘备(161~223年)字玄 德。涿郡涿县人。在东汉 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先后 投奔公孙瓒、陶谦等人。 后采用诸葛亮的主张联孙 抗曹,在赤壁大败曹操后 占领荆州,势力不断壮大。 221年称帝,都成都,国 号汉,222年彝陵之战中 失败,不久病死。
袁绍(?~202年)东汉末 年汝南汝阳人,字本初。 占据河北一带,由于战乱 较少。人口众多,粮食丰 足,其势力在各军阀中是 最强大的一个。随着曹操 实力的不断壮大,袁绍越 发恐慌,急于消灭曹操。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匈 奴
袁绍
曹操
刘璋 刘表 袁术
官 渡 之 战
官渡
乌巢
袁 绍
公元200年
十万人
夜袭乌巢,烧 毁袁军粮草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
孙刘联合
曹操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 江 东 去浪 淘 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三人 国道 周是 郎, 赤 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 山 如 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谈 笑 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早 生 华 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三四 万人

以少胜多
阅读74页第二段,完成表格
官 渡 之 战
时间
公元200年 袁绍和曹操
交战双方
地点
官渡
曹胜袁败。为曹操统一北方奠 定了基础。 以少胜多
结果 战争特点
阅读“官渡之战”一目,思考:
曹操取胜的原因:
经济上:
(1)招募流亡农民垦荒 (2)组织兵士耕田
从比较战 前双方实 力和战争 中两人的 所作所为 分析
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 主要应该看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一、自主预习 简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结果、作用。
1、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官渡,曹操以少 胜多,大败袁绍。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奠 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公元208年,赤壁,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作用:为三国鼎立局 面形成奠定基础。
3、在下列人物中最先称帝的是 (D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曹丕 4、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D ) A、220年 B、208年 C、221年 D、222年
胜 利 1、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是谁 就 曹操 在 2、说出东汉末年的两次以少胜多的战役。 前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方 ! 3、三国时期的夷洲是指今天的什么地方?
一、 东汉末年的形势 东汉末年的景象!!!
1、经“光武中兴”到105年,全 国人口达5300万,可东汉末年, 只剩下760万· · · · · · 2、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 出现了“白骨露于骨,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 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争,过上和平 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利历史的潮流,结束了 这种战乱局面呢?


“我们讲到曹操, 很容易就联想起《三 国演义》,更而想起 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 奸臣,但这不是观察 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 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 雄。” —— 鲁迅
你认为鲁迅这段话是否正确? 请用史实证明你的看法。




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这是推动历史进步 的一面。当然,曹操的性格也有另一面,即凶残、奸 诈 . 但我们认为他统一北方之大业是最主要的,所以 我们评价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