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三国鼎立

合集下载

初一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初一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A C B
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
曹操京剧脸谱。水 白色粉底、勾细长三角 眼、鱼尾纹长至耳梢的 造型表现出曹操怎样一 种形象?塑造这种形象 的依据是什么?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文学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的志向:统一天下 他为此做了哪些努力?
第16课 三国鼎立
袁绍
10万人
乌巢
官渡 之战
3 、4 万人
曹操
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公元200年 袁绍和曹操
战争特点
以少胜多
结果 作用
曹操胜利
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比较一下战前袁绍与曹操 各方面的实力,再分析一 下战 争过程中两人的所
作所为,你能找出曹操胜 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
官渡之战曹胜袁败 原因分析
曹操 善于用人,不仅屈尊出迎许 攸,而且采纳了许攸的建议, 派兵袭击袁军的囤粮处,抓 住战机发动进攻。
当时的袁绍不管是在兵力、粮草、占有地盘等方面, 都大大优于曹操。但袁绍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又对谋士 猜忌多疑,屡误战机。曹操则雄才大略、多谋善断,取得主 动。曹操采纳许攸(原袁绍谋士,后遭袁绍猜忌改投曹操帐 下)建议,出奇兵偷袭乌巢,放火焚烧袁绍的粮草,致使袁绍 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曹操则全线出击,歼灭袁绍的主力。 最后,袁绍只带了800名残兵败将渡过黄河,逃回河北。
转而向内发展,促进局部地区的统一、 交融与发展,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 了基础。
三国鼎立
这种局面对社会发 展有什么作用?
重视农业生产, 兴修水利
诸葛亮治 蜀;开发 西南;改 善民族关 系
开发江东; 发展海外 贸易;派 船队到达 夷洲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课件(共24张PPT)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课件(共24张PPT)

三国鼎立形势图
220年,曹丕
自称皇帝, 国号魏,定
都洛阳。

蜀 221年,刘备称 帝,国号汉, 史称蜀汉,定
都成都。
吴 229年,孙 权称帝,国 号吴,定都 建业。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

大力兴修水利。



汉 发





济,





孙吴造船业发达,发展了

海外贸易。(卫温到夷洲)

东 袁绍 汉 末 年 官渡 军 之战 阀 割 据 曹操
曹操 赤壁之战 孙刘联军




立蜀

曹操 历真阴粉细在白史的险白眉脸色上就疑脸长谱象的是诈目中征曹一的。,操个奸 臣阴吗险?疑诈
《龟虽寿》
曹操
(jì) (lì)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
望,这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面。
②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 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官渡之战 曹操
赤壁之战 曹操
政治:挟天子以
令诸侯招贤纳士 兵多将广
经济:实行屯田,
--骄傲轻敌
奖励农耕
孙、刘
袁绍
天时
骄傲轻敌,听不 人少力弱 地利
进正确意见
人和
谦虚谨慎,骄傲必败; 重视利用自然条件; 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 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 D) A、东汉 B、魏 C、蜀 D、吴
5、230年,孙权派卫温将军率万人船队
到达夷州即 今天的( B )

初中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PPT课件

初中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PPT课件


解 完谢
毕谢
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D ) A.219年 B. 220年C. 221年 D. 222年
3.著名的典故“三顾茅庐”出自于东汉末年。 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 D ) A. 曹操 B.刘备C. 孙权 D. 诸葛亮
• 课堂训练:
• 刘备借荆州 , 有借无还 。 • 周瑜打黄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 • 关公走麦城, 死到临头 。 •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

局多孙军
长坂
208年10月
夏口

刘对

联曹


军操
江陵
华容 乌林
樊口



赤壁


208年1月

柴桑 基

讨论:为何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以少胜多,而在
占优势的赤壁之战中却败了呢?
4
1
曹军来自北方, 不习惯水战,以 及长途跋涉。
2
3
孙刘联军及正确 的战术。
最根本的是统一 的客观条件尚未 成熟。
曹操及其军队的 骄傲自满。
三国鼎立
一、三国之前戏要做足
•曹操玩命砍陶谦 •刘表手滑捅孙坚

•马腾韩遂常约饭 •袁绍死磕公孙瓒
南 张鲁刘璋不对付 孙策玩转江东区
二、官渡之战
挟天子以 令诸侯
家底厚 实,四 世三公。源自实行屯田北方的绝代双骄
军阀中 是最强
的一个
二、官渡之战
背景: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占据河南一 带的曹操,实力不断增强。盘踞在河北一带的袁绍势力很大, 想消灭曹操。
四:三国鼎力的形成
时间 公元220年 公元221年 公元222年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6课,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学生可能局限于电视剧、小说等表面的了解,对于历史事实的细节和内在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掌握三国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评价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对于三国鼎立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和影响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历史资料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三国时期的电视剧、小说等作品,引发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历史资料等,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

3.合作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三国鼎立时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和影响。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讲解,总结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特点和影响。

第16课-三国鼎立

第16课-三国鼎立

选择题8
祖国大陆很早就和台湾有密切联系。三
国时期曾率团队到达夷洲的是 C
A.诸葛亮 B. 孙权 C. 卫温 D. 周瑜
选择题9
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B
A.刘玄德 B.曹孟德 C.孙仲谋 D. 周郎
选择题7
下列事件在历史上出现的顺序是:
1、汉献帝被废,东汉结束 2、孙权称吴王 3、东汉政权瓦解 4、孙权割据江东 5、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6、曹操统一北方 7、赤壁之战 8、孙权称帝 9、刘备称帝
开发江东,造船
业发达,发展海
孙 权
建业 (江苏南京)
外贸易,230年, 孙权派卫温达到 夷洲,加强台湾
和内地的联系。
东汉有三国,称为魏蜀吴, 二十多岁的女人长发各异: 北边的女人披落着头发, 西边的女人留成了长发, 南边的女人全剪成光头。
五个人物பைடு நூலகம்
03 东汉时期-曹操 三国时期-刘备、孙权 曹丕 、诸葛亮
选择题3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 D
A.208年 B.220年 C.221年 D.229年
选择题4
下面《三国政权形势图》中a区所示政权的
都城在: A
A.成都 B.长安 C.洛阳 D.建业
选择题5
下列有关官渡之战叙述正确的是 C
A.发生在三国时期 B.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C.曹操火烧袁绍全部粮草 D.发生在公元前200年
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字孟德、小名阿瞒,后世多称曹公,一 生未称帝,曹丕称帝后追称其“魏武帝”
历史典故:治世之能臣、乱世 之奸雄、挟天子以令诸侯,政 令皆出自曹氏、官渡之战、赤 壁之战、望梅止渴、削发代首、 迎回文姬、横槊赋诗 建安文学:《蒿里行》、《龟虽寿》

第16 课 三国鼎立

第16 课 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第16 课 三国鼎立1.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背景东汉末期,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方,称雄北方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时间 200 年 208 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袁绍 孙刘联军和曹军 结果 曹操获胜孙刘联军获胜影响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相同点 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获胜方取胜的原因都有指挥得当、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等;都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的战争;都对政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 三国鼎立(曹) 魏 (蜀) 汉 (孙) 吴 建立时间 220 年 221 年 229 年 建立者 曹丕 刘备 孙权 都城 洛阳成都建业发展 情况 重视农业生产, 大力兴修水利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 发展了海外贸易;230 年,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影响魏、蜀、吴三国实现区域性统一,对推动当地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官渡 之战赤壁 之战曹魏 建立蜀汉 建立孙权 称帝卫温到达夷洲为之后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易误警示1. 魏国的建立者是曹丕,不是曹操。

曹操生活在东汉末期,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

2. 229 年,孙权建立吴国,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

知识拓展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是历史的进步。

从政治上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魏、蜀、吴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结束了军阀割据,实现了局部统一,相对而言,这是一种进步。

从经济上看,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三个相对稳定的政权可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国鼎立形势图(262 年)反映主题:魏、蜀、吴三国鼎立。

重要地点:(1)洛阳、成都、建业:分别是魏、蜀、吴三国的都城。

(2)官渡:官渡之战。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6课三国鼎立》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三国鼎立的形成以及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课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历史人物、事件和地理概念,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分裂局面,对历史学科有一定的兴趣和认知基础。

但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和地理概念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建立起对三国鼎立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背景和过程,掌握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了解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三国鼎立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认识到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认知。

3.三国时期的地理分布和政治体制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阐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2.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分析三国鼎立的影响和意义。

3.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讲解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和相关的历史资料,包括图片、地图和文献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和整理学习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激发学生对三国鼎立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国鼎立的地图和时间线,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地理分布。

3.操练(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三国鼎立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历史知识点第16课两汉三国鼎立

历史知识点第16课两汉三国鼎立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6课三国鼎立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 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二、赤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启示1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不仅看力量强弱,还要看战略战术是否得当;2不能骄傲轻敌,要适时出击,虚心接受好的建议等才能取胜。

评价曹操:(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

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1)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都,蜀国建立;(3)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前2070年——前1600年 前1600年——前1046年
前1046年——771年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前221年——前207年
汉朝
前202年——9年 25年——220年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 《三国演义》
秦 — 西汉—东汉 — 三国 — 两晋 — 南北朝 — 隋唐


统一
秦汉时期一:前221年—220年 裂
阶段性特征:统一国家的建立、巩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
阶段性特征: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1.背 景:
一、官渡之战
• 184年,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军在黄河南北发动了农民大起 义。黄巾军只战斗了9个月就失败了。在镇压农民起义过 程中,掌握地方政权的豪强地主开始变成了割据一方的 军阀。农民起义被镇压后,这些军阀之间长期争夺,出 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痛苦, 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原来人口集 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 鸣”的现象。
孙刘联军乘胜追击, 曹操一路溃逃,退
回北方。
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 军,曹操退至乌林,与
陆军会合。
二、赤壁之战
8.影响:官渡之战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一战,为曹操统一 北方奠定了基础。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 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 亦人谋也。
----诸葛亮
正可谓:势弱只因多算胜, 兵强却为寡谋亡。 若使许攸谋见用, 山河焉得属曹家。
官渡之战曹操 以少胜多打败了袁 绍,随后,曹操彻 底消灭了袁绍的残 余势力,统一了北 方,结束了北方长 期以来的割据战乱 局面。
官渡之战后的天下形势示意图
三 顾 茅 庐
曹操陆续消灭了北 方一些军阀,基本 统一了北方。
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 的汉室刘备,请来有 才能的诸葛亮辅佐他, 势力有所发展。
割据江东的孙权,在张 昭、周瑜等人的辅佐下, 团结旧部,延揽人才, 统治比较稳固。
二、赤壁之战
1.背景:A.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想要乘势统一南北; B.长江中下游的刘备和孙权势力有所发展。
袁绍不受教训, 令全军渡河, 袁战直追袁军而扑击绍军 乱延曹自心 ,津军恃动 曹南。兵摇 操,多,率不军 乘胜粮追足击,,继7续万南袁军 全下军,覆与没曹。军袁在绍带
80官0骑渡兵僵逃持回。。
十万袁军渡过黄 河,包围白马。
黄河
曹 前 留解 操军 往 在白 向立 白 此马 西刻 马 处之 撤东 解 的围 退调 围 袁后 。, , 军曹
种,战时打仗。屯田制的推行,使荒地大量开发,解决了流民的生计, 又筹集了军粮,从而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
……
手曹 ,操 称和 雄袁 北绍 方都
想 吞 并 对
刘璋
袁绍占据河北一带, 由于战乱较少,兵多粮足, 因此势力很大。

袁绍



曹操

曹操占据河南一带,
表 势力也在不孙断壮策大。
一、官渡之战
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曹操曹势操力势不力断不断壮壮大大的的原原因因::
材料一:当时东汉的皇帝是汉献帝,他虽然是个傀儡,但却是封建国 家最高权力的象征。曹操知道只要把汉献帝控制在自己手里,就可以
用臣它一政的起治名劫义持上来到:发许号昌1施,)令挟“。天挟于子天是以曹令子操诸以借侯令机,发诸取兵得侯洛了”阳政,,治把上占汉的有献优优帝势势和。文。武大 材料二:东汉时期2选)择重官视吏,人一才是,看招出身贤门纳第士,二,是人看才封济建道济德。。曹
袁曹绍操 曹操
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 招贤纳士,人才济济。
2)经济上:垦荒屯田,生产得到发展。
3)军事上: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07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 海边时,留下了豪情满怀的诗句——
当时已经53岁的曹操,他的“志”和 “壮心”到底是什么呢?他将遇到的对手 会是何许人也?
B. 在北方,袁绍势力很大;曹操的势力也 不断壮大。 袁绍 (河北一带,十万大军)
2.交战双方: Vs 曹操 (河南一带,三四万人)
3.时 间:公元200年 4.地 点:官渡 5.结 果:曹操大败袁绍 6.特 点:以少胜多
一、官渡之战
7.曹操以少胜多的原因: A.曹操军事才能出众,战术运用灵活 B.曹操人才济济,又善于用人,听取正确建议 C.袁绍骄傲轻敌,刚愎自用,留不住人才
1.背 景:A. 东汉末年,各地军阀长期混战;
B. 在北方,袁绍势力很大;曹操的势力也 不断壮大。 袁绍 (河北一带,十万大军)
2.交战双方: Vs 曹操 (河南一带,三四万人)
3.时 间: 4.地 点: 5.结 果: 6.特 点: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袁绍中计,大 军西调,欲堵
击曹军。
曹操声东击西, 佯攻延津。
操则不以此作为用人标准,而是提倡“唯才是举”,只要有“治国用 兵之术”,不论其出身地位如何,都提拔重用。他曾三次发出《求贤 令》,因而曹操周围“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材料三经:济为上了解:决采军用粮屯问题田,措曹施操,采纳奖部励下农的建耕议,,发招展募流生民产在。许昌附 近他们屯的田生。产屯积田极农性民(比可民较以高不屯。负、除担军了兵屯役民和屯) 徭外役,,还而有且军有屯了,安屯定田的的生兵活士,平所时以屯
2.时间:公元208年
赤 壁 之 战
曹军在长坂 追上刘备。
公元208年,曹
曹军20多操万20万大军南下。
刘备不敌,撤军 南逃,欲往存有 物资的江陵。
刘备败退,率 兵东逃曹至操樊前口。
往江陵
刘备派诸葛
亮前往江东 5联万合孙孙刘权联共军行至 赤同壁抗,曹与。曹操水
军隔江对峙。 周瑜率3万兵 马沿江西进。

几乎全军覆没。
曹 路 物敌 定至伪曹全军 旁 。强 诱官装操在终故 边 曹烧我 敌 渡成得乌于意 。 操毁一弱 深袁巢知击将 袁 趁袁线, 入军,袁败辎 军 机军设曹 ,,命军袁重 纷 发粮防操 撤偷五粮军丢 纷 起草。决 退袭千草。弃 争 攻。乌轻辎在 抢 击巢骑重道 财 ,,
一、官渡之战
1.背 景:A. 东汉末年,各地军阀长期混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