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金属的钝化

合集下载

《金属钝化》课件

《金属钝化》课件

深入研究金属钝化的微观机制与动力学过程
微观结构研究
深入研究金属钝化膜的微观结构、组成和性质,揭示其形成机制和 稳定性机理。
动力学过程分析
分析金属钝化过程中的动力学过程,包括反应速率、反应机理等, 为优化金属钝化技术提供理论支持。
跨学科研究方法
综合运用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深入探究金 属钝化的本质和规律,推动金属钝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金属钝化是一个热力学上有利的反应,意味着在一定条件下,金属 表面会自发形成钝化膜。
03
金属钝化的影响因素
金属的种类与合金元素
总结词
金属种类和合金元素对钝化效果有显著影响。
详细描述
不同金属的电子结构和表面特性不同,导致钝化行为差异。合金元素可以改变 金属的电子结构,从而影响钝化过程。例如,某些合金元素可以促进或抑制钝 化。
《金属钝化》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金属钝化概述 • 金属钝化的原理 • 金属钝化的影响因素 • 金属钝化的应用 • 金属钝化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 金属钝化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01
金属钝化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金属钝化是指金属在某些特定的介质中,由于表面生成了一 层非常薄的、致密的、覆盖性良好的固态物质,使金属的活 性大大降低,从而使其腐蚀速率明显减缓的现象。
提高安全性
对于一些重要的工程结构和设备,如桥梁、建筑、管道等 ,金属的耐腐蚀性直接关系到其安全性能。通过金属钝化 处理,可以提高这些结构的安全性。
金属钝化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金属钝化现象早在古代就已被人们发现和应用。例如,古代的兵器表面处理、铜器表面 的氧化膜等。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金属钝化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对其应用也越来越

研究生-第五章 金属的钝化

研究生-第五章 金属的钝化

cp , p , F tp , b , icp
钝态越稳定
11
5.3 影响钝化的因素
二、阴极过程对钝化的影响
阴极反应对实测钝化曲线的影响 1. 氧化剂的氧化性弱 不锈钢+H2SO4(无O2)
2. 氧化剂较弱
不锈钢+H2SO4(含O2) 3. 中等强度氧化剂 中等浓度的HNO3 4. 氧化剂过强或介质中含活性离子 发烟HNO3 思考:自钝化体系是哪一种?
实验测定:环状阳极极化曲线
测定过程:
19
5.4 钝化曲线上的三个重要参数
讨论:利用b和 pp判断 体系是否发生点蚀
pp
金属不发生点蚀 原有小孔继续发展 ,但不产生新蚀点 金属表面出现新蚀点
pp b
b
20
5.4 钝化曲线上的三个重要参数
b和 pp:反映金属耐点蚀或缝隙腐蚀特征电位 b:反映钝化膜破坏难易 ,评价膜的保护性、稳定性
3. CD区:稳定钝化区
金属表面生成稳定钝化保护膜
2M 3H 2O M 2O3 6H 6e
p : 维钝电位
i p : 维钝电流密度
4. DE区:过钝化区
M 2O3 4H 2O M 2O7 2 8H 6e
或:
4OH O2 2 H 2O 4e
4
5.1 钝化作用
两种钝化的本质: 一致
钝化特征: (1)金属发生钝化时,电极电位正移 (2)钝化时,只是金属表面状态发生变化,整体性质不变 (3)钝化发生后,腐蚀速度出现大幅度降低 研究钝化现象的意义: 利用钝化现象控制金属的腐蚀 Ex: 钢铁表面钝化处理、冶炼时加入易钝化合金元素 有时要避免钝化的出现 Ex: 化学电源

金属钝化剂

金属钝化剂
芳香醛与芳香酰肼反应生成的腙类化合物;
脂肪族二羧酸的酰肼与脂肪族酰氯反应牛成的肼类化合物;
水合肼与芳香族酰氯反应生成的肼类化台物; 腙和肼基三嗪的酰氯化衍生物; 氨基三唑及其酰基化衍生物; 苯三唑衍生物、塞二唑衍生物、苯并三唑、 8一羟基喹啉 三聚氰胺、卵磷脂、柠檬酸、
苄基膦酸的镍盐、吡啶硫酸锡化合物、硫联双酚的亚磷酸酯等
CH3 CH N CH2 CH N CH
O
O
Cu
一、定义
第六节 清净剂
能把机械部位上的积炭等污物清洗下来,并使其均匀地分布 在油中,能抑制减少沉积物的生成,使发动机内部清洁,同 时还能油泥和颗粒分散于油中,另外还能中和油中的酸性物 质。
肥皂的去污原理
a.污垢一般是由油脂和灰尘组成,不易被水润湿
,需同时加入金属钝化剂,是保证含烯烃燃料不氧化变质最有效的方法 ,
重油催化裂化工艺
随着我国西部油田的开发和进口原油(如中东油) 的不断增加, 金属含量高的原油的加工比例越来越大。原油中的金属主要有镍、 钒、钠等,其中的镍能催化烃类的脱氢反应,使催化剂表面积炭增 加,造成积炭污染;钒不仅能促进焦炭生成,而且能破坏催化剂分 子筛的晶格结构,使催化剂失活,造成目的产品选择性变差,转化 率降低,干气和焦炭产率上升;钠不仅能中和流化催化裂化 FCC) 催化剂的酸性中心,使催化剂永久失活,而且可与钒形成低熔点共熔 物,降低催化剂的热稳定性,还导致CO助燃剂中毒,使助燃剂用量 成倍增加。
对电喷车的进气阀有清洗功能。消除由于进气阀沉积物
引起的阀杆粘结、阀门密封不严、气缸工作压力下降、
燃烧不完全和排放恶化。
对化油器燃油系统,对电喷车喷嘴、进气阀具有保持
2

清洁的功能,确保汽车行驶50000Km免拆化油器,尾

金属的钝化——精选推荐

金属的钝化——精选推荐

钝化钝化‎的定义‎使金属表‎面转化为不‎易被氧化的‎状态,而延‎缓金属的腐‎蚀速度的方‎法。

‎一种活性金‎属或合金,‎其中化学活‎性大大降低‎,而成为贵‎金属状态的‎现象,叫钝‎化。

‎金属由于介‎质的作用生‎成的腐蚀产‎物如果具有‎致密的结构‎,形成了一‎层薄膜(往‎往是看不见‎的),紧密‎覆盖在金属‎的表面,则‎改变了金属‎的表面状态‎,使金属的‎电极电位大‎大向正方向‎跃变,而成‎为耐蚀的钝‎态。

如Fe‎→Fe++‎时标准电位‎为-0.4‎4V,钝化‎后跃变到+‎0.5~1‎V,而显示‎出耐腐蚀的‎贵金属性能‎,这层薄膜‎就叫钝化膜‎。

金‎属的钝化也‎可能是自发‎的过程(如‎在金属的表‎面生成一层‎难溶解的化‎合物,即氧‎化物膜)。

‎在工业上是‎用钝化剂(‎主要是氧化‎剂)对金属‎进行钝化处‎理,形成一‎层保护膜。

‎钝化的机‎理我‎们知道,铁‎、铝在稀H‎N O3或稀‎H2SO4‎中能很快溶‎解,但在浓‎H NO3或‎浓H2SO‎4中溶解现‎象几乎完全‎停止了,碳‎钢通常很容‎易生锈,若‎在钢中加入‎适量的Ni‎、Cr,就‎成为不锈钢‎了。

金属或‎合金受一些‎因素影响,‎化学稳定性‎明显增强的‎现象,称为‎钝化。

由某‎些钝化剂(‎化学药品)‎所引起的金‎属钝化现象‎,称为化学‎钝化。

如浓‎H NO3、‎浓H2SO‎4、HCl‎O3、K2‎C r2O7‎、KMnO‎4等氧化剂‎都可使金属‎钝化。

金属‎钝化后,其‎电极电势向‎正方向移动‎,使其失去‎了原有的特‎性,如钝化‎了的铁在铜‎盐中不能将‎铜置换出。

‎此外,用电‎化学方法也‎可使金属钝‎化,如将F‎e置于H2‎S O4溶液‎中作为阳极‎,用外加电‎流使阳极极‎化,采用一‎定仪器使铁‎电位升高一‎定程度,F‎e就钝化了‎。

由阳极极‎化引起的金‎属钝化现象‎,叫阳极钝‎化或电化学‎钝化。

‎金属处于‎钝化状态能‎保护金属防‎止腐蚀,但‎有时为了保‎证金属能正‎常参与反应‎而溶解,又‎必须防止钝‎化,如电镀‎和化学电源‎等。

第5章 金属的钝化

第5章  金属的钝化
5
钝化的定义
• 阳极钝化和化学钝化本质一样
在一定条件下、当金属的电位由于外加阳极电流 或局部阳极电流而移向正方时,使原先活泼溶解 着的金属表面状态发生突变,由于这种突变而使 金属溶解速度急剧下降,金属表面状态的这种突 变过程称为金属的钝化。
• 钝性:金属钝化后所获得的耐蚀性质 • 钝态:金属钝化后所处的状态
致密的、覆盖性良好的
而只要在金属表面
固体产物薄膜。
或部分表面上生成氧
该膜形成的独立相
或含氧粒子的吸附层。
(成相膜)的厚度约为1~10nm。 当这些粒子
由于成相膜的存在,
在金属表面上吸附后,
可把金属表面与介质隔离开来, 改变了(金属/溶液)
增加了电极过程的困难,
界面上的结构,使阳极
显著地降低了金属的溶解速度。 反应的激活能显著升高。
成相膜理论与吸附理论的区别
• 成相膜理论: 金属溶解时,
可在其表面上生成一种 致密的、覆盖性良好的 固体产物薄膜。
• 吸附理论: 金属钝化是由于金属表面本 身的反应能力降低了,而不 是由于膜的机械隔离作用。
电极表面上出现的吸附现象, 可显著地降低电极反应的能 力。
5.5 影响金属钝化的因素
1、合金成分的影响 – 钝化趋势:Ti、Al、Cr、Mo、Fe、Mn、Zn、Pb、Cu – 自钝化金属:Ti、Al、Cr • 合金化提高耐腐蚀性的有效方法 – Fe中加入Cr或Al – Fe-Cr合金
• Cl-离子破坏钝化膜的原因 成相膜理论:
– Cl-离子半径小,穿透能力强, 容易在扩散或电场作用下透过膜中原有的小孔或缺陷,
与金属作用生成可溶性化合物。
– Cl-离子易于分散在氧化膜中形成胶态, 改变膜的电子和离子导电性

第五章 金属的钝化

第五章 金属的钝化

3. 钝化理解的误区
(1)电位朝正的方向的移动 (2)腐蚀速率降低 钝化; 钝性的增加;
(3)阻化剂
钝化剂.
4. 钝化的特性曲线
(1)腐蚀基本规律与特性参数
过钝化 电位 击穿电位 孔蚀电位
E
Etp D
E
过钝化区
初始稳 定钝化 电位
稳定钝化区 EF Ecp Ec C B A lgip 维钝电 流密度 lgicp lgi 致钝电流密度 钝化电流密度
电流密度i(mA/cm2) 800 (由a~d,电位增加速度减小)

400
B
E
200
-250 |
A

C
0 +250 | +500 2 +750 |3| +1000 +1250 4
D
+1500 +1750 +2000 电位(mv) | 5 |



(2)钝化的特征 (a)钝态金属的腐蚀速率很低,但并没有停止。 (b)钝化可以在介质的一定范围内维持。 (c)金属变为钝态时,电极电位朝正的方向移动。 (d)钝化只是金属表面性质而非整体性质的改 变。 (e)钝化后的金属离开钝化环境后一段时间仍能 保持较低的腐蚀速率。

(5)溶液pH值 中性介质易钝化,酸性溶液钝化较困难, 某些金属在碱性溶液中生成易溶的酸性 物质,这种情况下也难钝化
腐蚀 腐蚀 钝态

(5)温度和搅拌
搅拌通过消除浓度极化使钝化变缓; 但是有氧时可能促进钝化。 温度升高通过提高钝化的临界电流密度 而使钝化变得困难缓。

2. 钝化的类型与特征 (1)钝化的类型
(a)化学钝化(Chemical passiviation) :金属与钝化剂作 用产生的钝化现象。

第5章金属的钝化

第5章金属的钝化

• (3)金属自钝化时氧化剂的浓度不能太高,否则钝化膜被破
坏,发生“过钝化”现象。
自钝化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
• (1).氧化剂的平衡电极电位Ee,c要大于该金属的阳极维钝电
位Ep,即
Ee,c> Ep
• (2).氧化剂还原反应的阴极极限扩散电流密度iL,必须大于 金属的致钝电流密度ipp,即 iL>ipp
曲线 III - 中等强度氧化剂,交点e 处于稳定钝化区。可发生强烈的再 钝化。如Fe在浓硝酸/不锈钢在酸;
钝化金属在氧化能力不同介质中的钝化行为
曲线 IV -很强氧化剂,交点f,金属可 发生严重腐蚀溶解。如不锈钢在发烟 的浓HNO3。
结论:
• (1)不是所有的氧化剂都是钝化剂,只有满足自钝化两个条 件的氧化剂才可以做钝化剂。 • (2)用氧化剂使金属自钝化时所用氧化剂的浓度必须超过某 一临界浓度值,若氧化剂的浓度低于“临界钝化浓度”, 不但不能使金属发生钝化,反而加速金属的自溶解。
钝化金属的阳极极化曲线
• C点:维钝电流密度ip 和维钝电位Ep。
• ip对应于金属钝化后的腐 蚀速度。
• ip 愈小,说明钝化膜的保 护性能愈好。
钝化金属的阳极极化曲线
• 4个区之四
D~E区:过钝化区(transpassive region) 钝化膜遭到破坏,腐蚀又重新加 剧,这种现象称为过钝化。
5.1.2 钝化体系的极化曲线
• 钝化的几个重要参数
• (、 DE
• 4个点:A、B、C、D
钝化金属的阳极极化曲线
4个区之一:
(1). A~B区 • Ecorr至Epp为金属的活化区(active region)。 对铁来说,Fe → Fe2+ + 2e

金属的钝化

金属的钝化

金属的钝化有的金属(或合金)由于受某些氧化剂作用后其表面状况发生了改变,使金属(或合金)的化学活动性大大降低,耐腐蚀性大大增强,这种现象称为金属的钝化。

例如:Fe可与稀HNO3反应而溶解,但是,如果把Fe浸在密度大于1.25 g/cm3的浓HNO3中,铁却钝化而不溶。

Fe在浓HNO3中钝化后,不仅在稀HNO3中也不能再溶解,而且不能从铜盐(如CuSO4)溶液中置换出铜。

不仅铁,其它多种金属也可以发生钝化。

例如:Cr、Ni、Co、Mo、Al、Ta、Nb和W 等,其中最易钝化的金属是Cr、Mo、Al、Ni。

不仅硝酸,其它强氧化剂如浓H2SO4、氯酸、碘酸、重铬酸钾、高锰酸钾等,都可以使某些金属钝化,甚至空气中的氧气也能使有的金属(如Al、Cr等)钝化。

有许多因素能破坏钝化状态,或者阻止金属钝态生成。

将溶液加热或加入活性离子如Cl—、Br—、I—等和还原性气体如H2(特别在加热时)都能使钝态金属活化。

为什么金属会发生钝化现象?现在大多认为金属的钝化是由于金属跟介质作用而生成了一层极薄的肉眼看不见的保护膜的结果。

这层薄膜最经常的是金属的氧化物。

如铁与浓HNO3作用,铁表面被氧化成结构较复杂,组成为Fe8O11的氧化物。

这层氧化膜厚度是30×10-10~40×10-10m ,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将Fe表面和介质完全隔绝,从而使铁处于钝态。

某些金属的钝化也可由阳极氧化来实现。

阳极氧化是将金属制件作阳极利用电解法使其表面上形成氧化物薄膜的过程。

像Al、Mg、Cu、钢等制件都可用此法钝化。

为了提高某些金属的抗蚀性能(有时同时增加美观),可采用化学方法或阳极氧化方法,使金属钝化。

金属的钝化在机械制造,仪器制造、武器、飞机及某些金属日常用品的制造中,以在某些金属制件表面生成防锈层或同时还有装饰性的覆盖层而广泛地被采用。

选自《中学生化学报》作者:阿元林、梁冬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钝化的特征 钝化的特征 (a)钝态金属的腐蚀速率很低,但并没有停止。 )钝态金属的腐蚀速率很低,但并没有停止。 (b)钝化可以在介质的一定范围内维持。 )钝化可以在介质的一定范围内维持。 (c)金属变为钝态时,电极电位朝正的方向移动。 )金属变为钝态时,电极电位朝正的方向移动。 (d)钝化只是金属表面性质而非整体性质的改 ) 变。 (e)钝化后的金属离开钝化环境后一段时间仍能 ) 保持较低的腐蚀速率。 保持较低的腐蚀速率。
2 M 2 O 3 + 4 H 2 O → M 2 O 7− + 8H + + 6e
5.钝化建立的极化图解分析 钝化建立的极化图解分析
E E
1 2 3
1——弱氧化剂 弱氧化剂 2——较弱氧化剂 较弱氧化剂 3——中等强度氧化 中等强度氧化 剂 4——强氧化剂 强氧化剂
E E E
E i维钝
4
§5-3 钝化理论
2. 钝化的类型与特征 (1)钝化的类型 )
(a)化学钝化(Chemical passiviation) :金属与钝化剂作 )化学钝化 金属与钝化剂作 钝化剂 用产生的钝化现象。 用产生的钝化现象。
金属在外 (b)电化学钝化(Electrochemical passiviation):金属在外 ) 金属在 加阳极电流下产生的钝化现象 下产生的钝化现象。 加阳极电流下产生的钝化现象。
2.吸附理论 吸附理论
理论: 金属表面(或部分表面 上形成了氧或含氧粒子的吸 或部分表面)上形成了 理论: 金属表面 或部分表面 上形成了氧或含氧粒子的吸 附层,使金属表面的化学结合力饱和, 附层,使金属表面的化学结合力饱和,阳极反应活化能增 因而金属溶解速度降低。 大,因而金属溶解速度降低。即吸附理论强调了钝化是金 属反应能力降低造成的,而不是膜的机械隔离。 属反应能力降低造成的,而不是膜的机械隔离。
0.2加阳极电流密度 ) i>i致钝
(4)离子的影响 )
(a)阳离子 ) 一般的阳离子不会对钝化产生影响, 一般的阳离子不会对钝化产生影响,但Fe3+、 等氧化性阳离子会促进钝化。 Cu2+等氧化性阳离子会促进钝化。 (b)阴离子 ) 氧化性较强的阴离子会促进钝化,如重铬酸根、 氧化性较强的阴离子会促进钝化,如重铬酸根、 高锰酸根等,但卤素离子会破坏钝化。 高锰酸根等,但卤素离子会破坏钝化。
3. 钝化理解的误区
(1)电位朝正的方向的移动 ) (2)腐蚀速率降低 ) (3)阻化剂 ) 钝化剂. 钝化剂 钝化; 钝化 钝性的增加; 钝性的增加;
4. 钝化的特性曲线
(1)腐蚀基本规律与特性参数 )
过钝化 电位 击穿电位 孔蚀电位
E
Etp D
E
过钝化区
初始稳 定钝化 电位
稳定钝化区 EF Ecp Ec C B A lgip 维钝电 流密度 lgicp lgi 致钝电流密度 钝化电流密度 过渡区 活性溶解区
(5)溶液 值 )溶液pH值 中性介质易钝化,酸性溶液钝化较困难, 中性介质易钝化,酸性溶液钝化较困难, 某些金属在碱性溶液中生成易溶的酸性 物质, 物质,这种情况下也难钝化
腐蚀 腐蚀 钝态
(5)温度和搅拌 )
搅拌通过消除浓度极化使钝化变缓; 搅拌通过消除浓度极化使钝化变缓; 但是有氧时可能促进钝化。 但是有氧时可能促进钝化。 温度升高通过提高钝化的临界电流密度 而使钝化变得困难缓。 而使钝化变得困难缓。
2.二次钝化 二次钝化
在阳极极化到过钝化区后, 在阳极极化到过钝化区后, -φ 如果继续升高电 某些体系(如含 如含Cr量 位,某些体系 如含 量 18~30%的不锈钢 18~30%的不锈钢 硫酸中)会出现电 在10%硫酸中 会出现电 硫酸中 流再次减小的现象, 流再次减小的现象, 称为二次钝化。 称为二次钝化。
§5-6 影响钝化的因素
(1)合金成分 ) (a)金属的钝化趋势 金属的钝化趋势 钛、铝、铬、钼、铁、锰、锌、铅、铜。 (b)加入自钝化能力强的元素是提高金属耐蚀性的方法 自钝化能力强的元素是提高金属耐蚀性的方法 )加入自钝化能力强的元素
(2)介质的成分与浓度 )
0.1 0.05
重铬酸 钾浓度: 钾浓度: g/L
致钝电位 钝化电位
对钝化特性参数提出的要求: 对钝化特性参数提出的要求: (a)ipp ) 越小越好 (b)ip ) 越小越好 (c)Epp ) 越小越好 (d)维钝区间 ) 越宽越好
(2)反应机理 )
(a)AB区 M +mH2O→Mn+·mH2O + ne (b)BC区 3M + 4H2O → M3O4 + 8H+ + 8e (c)CD区 2M + 3H2O → M2O3 + 6H+ + 6e (d)DE区
i
• 3. 活性氯离子对钝态的破坏作用
成相膜理论的解释是: 成相膜理论的解释是 : Cl- 离子穿过膜内极小的 孔隙, 孔隙,与钝化膜中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生成可溶 性化合物。 性化合物。
吸附膜理论解释是:Cl- 的破坏作用是由于 - 具 的破坏作用是由于Cl 吸附膜理论解释是: 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它们发生竞争吸附, 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它们发生竞争吸附,排挤 掉金属表面上吸附的氧和其他含氧粒子。 掉金属表面上吸附的氧和其他含氧粒子。
第五章
金属的钝化
了解金属的钝化现象; 了解金属的钝化现象; 掌握钝化原因及其特性曲线的特征; 掌握钝化原因及其特性曲线的特征; 理解特性参数在腐蚀与防护科学中的应用; 理解特性参数在腐蚀与防护科学中的应用; 理解钝化理论; 理解钝化理论; 了解过钝化和二次钝化等现象。 了解过钝化和二次钝化等现象。
§5-1 钝化作用
1. 钝化现象
铁在硝酸中: 铁在硝酸中:
“异常” 异常” 异常 情况
10000 v/g.m-2h-1
20
40
60 Wt/%
80
这种“异常”现象后来被称之为钝化现象 钝化现象。 钝化现象 钝化( ):由于某种原因 钝化(Passivation):由于某种原因,金属突然 ):由于某种原因,金属突然 失去原有的活性溶解状态 电极电位正向移动, 状态, 失去原有的活性溶解状态,电极电位正向移动, 而使腐蚀速率急剧减小的现象。 腐蚀速率急剧减小的现象 而使腐蚀速率急剧减小的现象。 钝态( ):金属钝化后所处的状态 钝态(Passive State):金属钝化后所处的状态。 ):金属钝化后所处的状态。 钝性( ):钝态金属所具有的性质 钝性(Passivity):钝态金属所具有的性质。 ):钝态金属所具有的性质。
成相膜理论 钝化是相当复杂 的暂态过程 吸附膜理论
1.成相膜理论 成相膜理论
理论: 理论: 认为金属钝态是由于金属和介质作用时在 金属表面上生成一种非常薄的、致密的、 金属表面上生成一种非常薄的、致密的、覆盖性 良好的保护膜 这种保护膜作为一个独立相存在, 保护膜, 独立相存在 良好的保护膜,这种保护膜作为一个独立相存在, 并把金属与溶液机械地隔开 机械地隔开, 并把金属与溶液机械地隔开,使金属的溶解速度 大大降低,亦即使金属转变为钝态。 大大降低,亦即使金属转变为钝态。
• 两种理论的比较
两种理论各有优点,都能解释许多实验事实, 两种理论各有优点,都能解释许多实验事实, 但不能解释所有的实验事实。 但不能解释所有的实验事实。 (2) 两种理论的差异涉及到钝化的定义和成相膜, 两种理论的差异涉及到钝化的定义和成相膜, 吸附膜的定义,许多实验事实与所用体系、 吸附膜的定义,许多实验事实与所用体系、 实验方法、试验条件有关。 实验方法、试验条件有关。 (3) 尽管成相膜理论和吸附理论对金属钝化原因 的看法不同,但有两点是很重要的: 的看法不同,但有两点是很重要的 *已钝化的金属表面确实存在成相的固体产物膜, 已钝化的金属表面确实存在成相的固体产物膜, 已钝化的金属表面确实存在成相的固体产物膜 多数是氧化物膜。 多数是氧化物膜。 *氧原子在金属表面的吸附可能是钝化过程的第 氧原子在金属表面的吸附可能是钝化过程的第 一步骤。 一步骤
铁在10%硫酸中的阳极极化曲线
(根据R.Olivier)
电流密度i(mA/cm2) 800 (由a~d,电位增加速度减小)
600
400
B
E
200
-250 |
A

C
0 +250 | +500 2 +750 |3| +1000 +1250 4
D
+1500 +1750 +2000 电位(mv) | 5 |
(1)
§5-5 过钝化与钝化破坏引起的腐蚀
1.过钝化 过钝化 阿基莫夫等人的研究结垢 表明, 表明,普通钢和合金钢钝 态的增强是以一定的氧化 剂最大浓度为限。 剂最大浓度为限。倘若氧 化剂的浓度超出了最适合 的数值时, 的数值时,金属上的钝化 膜就会失去自己的保护性, 膜就会失去自己的保护性, 并使金属转变为活化状态。 并使金属转变为活化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