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高三地理—冰川1(学生)
地理冰川知识点总结高中

地理冰川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冰川的形成冰川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冰雪在山脉上积累而成。
在积雪负荷的作用下,山谷轮廓加深,下部雪层受到冰的挤压而堆积成冰,形成不断增厚的冰川。
冰川的形成还受到气温、降水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在高山、高纬度和极地地区,气温低,降雪多,形成的冰川较为发达。
二、冰川的分类根据冰川的位置和形成方式,可以将冰川分为两种类型,即陆地冰川和海冰。
陆地冰川是指覆盖在陆地表面的冰川,主要分布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北极和南极地区等。
海冰是指覆盖在海洋表面的冰川,主要分布在极地地区和寒带海域,如北冰洋和南冰洋等。
三、冰川的分布冰川主要分布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全球范围内,冰川总面积约有约1.7亿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3%。
其中,南极和格陵兰岛的冰盖占据了全球冰川总面积的80%以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川区域。
此外,其他一些地区也有发达的冰川,如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等。
四、冰川的作用冰川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冰川是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之一,可以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提供丰富的淡水资源。
其次,冰川的融化和增长对地球气候产生影响,能够调节地球的气候系统。
另外,冰川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维护作用,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
五、冰川对人类的影响冰川对人类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冰川是人类的重要水资源,能够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淡水资源。
其次,冰川的融化和增长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影响,可能导致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
另外,冰川的消融还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影响沿海城市和岛屿地区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人类应当加强对冰川的保护和管理,减缓冰川的消融速度,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六、结语地理冰川是地球上的重要自然资源,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了解冰川的形成、分类、分布、作用及对人类的影响,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冰川资源,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希望本文能够对地理冰川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为保护和管理冰川资源提供参考。
高一地理冰川的知识点

高一地理冰川的知识点高一地理冰川的知识点地球上的冰川是指由积雪经过漫长的时间累积而成的巨大冰体,它们不仅在地理形态和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对水资源的供应和全球海平面的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冰川的形成、类型、运动过程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知识点。
一、冰川的形成冰川的形成是由于地球上部分区域的降雪量大于融雪量,导致积雪持续积累。
当积雪达到一定厚度时,下面的积雪会受到上层积雪的压力,经过高压作用逐渐变为冰粒,形成冰川。
二、冰川的类型根据冰川的大小、形态和分布,可以将冰川分为冰帽冰川、盖状冰川和谷冰川三种类型。
冰帽冰川是分布在高山或高原上的广大冰体,形成了冰川冰川帽;盖状冰川是形成在具有独特地理环境下的一种特殊冰体,主要分布在冰岛等地;谷冰川是形成在山谷内部,流经山区的冰体,是最常见的冰川类型。
三、冰川的运动过程冰川的运动主要有两种方式:内部的塑性流动和表面的滑移。
内部的塑性流动是指冰川内部的冰粒在巨大压力作用下,会发生塑性变形,并沿较高的地势方向慢慢流动;表面的滑移是指冰川表面的冰体在重力作用下,通过熔融或裂隙的形成,向下滑动。
四、冰川的侵蚀作用冰川不仅能把地表的石块、泥土和岩屑带到下游地区,还对地表的侵蚀作用起着重要作用。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冰碛的冲刷和磨蚀作用,能够深度剥蚀岩石,形成冰碛物和冰川地貌。
五、冰川的重要影响冰川对地球的形态演变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们能够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地理变化,如冰川的退缩和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的淹没风险加剧;其次,冰川还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冰川融水可以作为重要的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来源;此外,冰川的研究也对预测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未来冰川演化有重要参考意义。
综上所述,冰川作为地球上的重要地理现象之一,具有多种类型和运动过程,并对环境和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了解冰川的知识点不仅可以增加地理学习的广度,也对我们深入理解地球的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冰川地貌(29张PPT)

(2022全国乙卷)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 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 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 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图7显示甲(位 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 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横断山区 摄影/姜曦
冰川地貌
目 录
01 冰川和冰川作用 02 冰川侵蚀地貌 03 冰川堆积地貌
04 冰川地貌的组合与发育
01冰川和冰川作用
雪线: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地表年降雪的积累量和年消融量相等的界线。 补给量>消融量
补给量<消融量
雪线高 高 雪线低 低
温度
阳坡 阴坡
迎风坡 背风坡
坡向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 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 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6分) (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 直变化的原因。(6分) (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 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6分) (4)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 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高
降水的影响>温度的影响
坡度
陡坡 雪线高 缓坡 雪线低
01冰川和冰川作用 冰川的形成过程
具有塑性状态的状态的冰川冰形成后,在重 力和压力作用下便缓慢变形和流动,并越过 雪线向下游流动,成为冰川。
相较于河流的运动速度缓慢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坡度、 冰川部位、降雪量和消融量等
(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 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6分)
自然地理专题复习—冰川

西 藏 雪 线
雪线
雪 线
2、雪圈
固态降水零平衡线通常指雪线。但是,倘若山体足 够地高,在超过山体最大降水高度以上,由于水汽 柱缩短,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气流变得通畅,则 随高度增加而降水量减少,因此到山体某一海拔高 度处,由于水汽含量太少,降雪量不足,无形成多 年积雪的可能,将再度出现固态降水零平衡线。由 此可见,固态降水零平衡的上、下界从四面八方包 围着地球,形成一个不规则的、大致为球形的、有 一定厚度的外壳,称为雪圈,即多年积雪区的范围。
粒雪化的必然结果是增大积雪的单位体积容重,孔隙 度缩小,同时引起雪面下沉,使积雪厚度变薄。
粒雪的密度一般为0.4-0.7g/cm3,它有连通的孔隙, 可透水,易重新分散成颗粒状态。
3、成冰作用阶段
粒雪的进一步发展就成为冰川冰。粒雪变成冰川冰的 作用叫做成冰作用。按其变质性质,成冰作用可分为冷型 和暖型两种。
冰川具有成层结构和可塑性,受重力作用或挤压作用 发生运动后,内部常产生褶皱、断裂和塑掩等构造。
冰川冰形成以后,在重力或挤压力作用下塑性流动, 便形成冰川。
(二)冰川类型
现代冰川个体规模相差很大,形态各具特征, 生成时代前后不同,冰川性质和地质地貌作用等也 都不一致。因此,可以根据不同标志划分冰川类型。
四川海螺沟冰川
新 西 兰 冰 川
天 山 1 号 冰 川
一、冰川及其分布
前已叙及,雪线触及地面是产生冰川的必要条件。 (一)雪线与雪圈 1、雪线 高纬和高山地区,气候寒冷,年平均气温常常在0℃ 以下,因此,降落的固体降水(雪)不能在一年内全部 融化,而是长年积累,这种地区一般称为雪原 (snowfield)(或终年积雪区、常年积雪区、永久积雪区、 多年积雪区)。雪原区只有少数陡峭的山峰无冰雪覆盖。 终年积雪区的下部界限,就是雪线(snowline) 雪线又称固态降水零平衡线,即雪量收支平衡线,指 陆地某一海拔高度上,年降雪量与年消融(融化和蒸发) 量相平衡的地带。雪线以上,年平均降雪量超过年融化 量和蒸发量,固态降水不断积累,形成终年积雪(永久 积雪、常年积雪);雪线以下,正好相反,不能形成终 年积雪,只有一年一度的季节积雪。
地理冰川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理冰川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冰川的形成和类型1. 冰川的形成冰川是由雪和积雪长期积累而成。
在气温适宜和降水充足的地区,雪与积雪会逐渐形成冰层,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冰层会逐渐压缩并凝结成冰川。
2. 冰川的类型(1)山地冰川:位于高山地区,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安第斯山脉等地区。
(2)陆地冰川:位于高纬度地区,主要分布在北极、南极及格陵兰等地区。
(3)冰帽:冰川山脊两侧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支冰川,汇聚成冰帽,其形状呈穹隆状。
(4)冰原:指大型覆盖整个山地的冰川。
二、冰川的地理特征1. 冰川的地貌特征冰川的地貌特征主要包括冰川谷、冰山、冰碛、冰川湖等。
冰川谷是冰川在流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谷地地形,冰山是冰川在水中所形成的浮冰,冰碛是冰川在流动过程中剥离下来的碎石和泥土,冰川湖是冰川融化形成的湖泊。
2. 冰川的气候特征冰川地区的气候通常寒冷多风,在冰川表面上便可观察到风化作用。
冰川融化速度和积雪环境直接受气候影响。
气温升高会导致冰川融化加速,而降雨、降雪会使冰川积雪增加。
3. 冰川的环境特征冰川地区的环境多变,通常较为苛刻。
冰川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同时也对地表和地下水位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三、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 水文循环冰川可以储存大量淡水资源,对地表水资源的供给和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气温升高,部分冰川融化加速,对水文循环产生深远影响。
2. 水资源冰川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供给和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在一些干旱地区,冰川融化提供了珍贵的淡水资源。
3. 自然灾害随着气候变暖,部分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导致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
另外,冰川崩塌和冰湖溃坝也会对周边地区造成严重破坏。
4. 气候变化冰川是气候变化的早期指标之一。
冰川面积的扩大和缩减与气候变暖和寒冷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冰川的保护和管理1. 冰川保护随着气候变化的日益加剧,冰川的稳定与保护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冰川保护主要包括减缓气候变化,控制排放,加强冰川观测和监测,加强冰川科学研究等。
地理冰川知识点总结图解

地理冰川知识点总结图解冰川是在高山地区或极地地区积累并形成的大规模冰雪体。
它们是地球上保存冰雪水文的主要来源,并对地球气候、水资源、地表地貌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冰川储存着大量的淡水资源,其中包括地球上80%的淡水。
本文将从冰川的形成、类型、运动、分布和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全面的介绍和总结。
一、冰川的形成1. 冰川的形成过程冰川的形成主要是通过积雪和冰雪的堆积而形成的。
在冷地区,极端天气条件下,积雪层压积形成冰川。
在积雪逐渐集聚和变厚的过程中,下方的积雪会受到上方积雪的挤压,温度会逐渐下降,最终形成了冰川。
2. 冰川形态的特征冰川的形态特征主要有两种:山地冰川和陆地冰盖。
山地冰川是指在山地上形成的冰川,它们的形成通常是由于积雪在山地区不断积累,最终变成了冰川。
陆地冰盖是指覆盖在大陆表面上的巨大的冰川,它们通常是在北极和南极地区形成的。
二、冰川的类型根据冰川表面和地形的不同,冰川可以分为冰帽冰川、谷地冰川、冰川冰川、冰川河流和冰河冰川等多种类型。
其中,冰帽冰川是指覆盖在山顶的冰川,其形状类似一个圆锥形的帽子。
谷地冰川是指从山顶向下的冰川,其形状呈弯曲的”S“型。
冰川冰川是指冰川流向平缓的区域,形成了一片广阔的冰原。
冰川河流是指在冰川下游形成的冰川河流,流水的表面通常覆盖着一层冰川。
冰河冰川是指冰川在水面上形成的冰川,其形态呈现出一种壮观的景象。
三、冰川的运动冰川的运动是由于冰川上部的冰雪堆积增加,下部的冰雪的融化和剪切等因素所致。
冰川的运动主要包括滑动、融化、蒸发和变形等。
滑动是指冰川沿着岩石表面滑行的运动方式,这种运动对于冰川的速度和方向有着重要的影响。
融化是指冰川在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下,冰雪会融化成水运动。
蒸发是指冰川表面的冰雪在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下,冰雪会蒸发成水蒸气,这种水蒸气会在大气中形成云层。
变形是指冰川在流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外力的作用而产生的变形。
这些运动使得冰川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四、冰川的分布冰川在地球上分布是不均匀的,主要集中在极地地区和高山地区。
0228高三地理—冰川2(学生)

0228高三地理——冰川2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堤状堆积体。
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
下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
据此回答下面各题。
1.终碛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A.大小均匀B.层状结构C.棱角明显D.磨圆度好2.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终碛是冰川末端较长时期停留在同一位置(即冰川活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逐渐堆积起来的冰川堆积物。
而终碛堤是由终碛堆积而成的弧状堆积堤坝。
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形成的终碛堤特点相差较大。
读我国西北某地区山岳终碛堤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山岳终碛堤最可能位于A.高山冰川带B.高山针叶林带C.高山草原带D.高寒荒漠带4.图中两道终碛堤显示A.气温升高,冰川扩张B.气温降低,冰川扩张C.气温升高,冰川退缩D.气温降低,冰川退缩5.与大陆冰川相比,山岳冰川的终碛堤A.比较低,长度小B.比较高,长度小C.比较低,长度大D.比较高,长度大Jakobshavn冰川位于格陵兰岛西部,下图为据2001 年的冰川前端卫星影像资料,综合历史测量所绘冰舌位置图。
据图判断8~9题。
6.图中所标记的1851~2006年间重要年份该冰川前端(冰舌)位置显示A.该冰川消退了大约50千米B.该冰川前进了大约50千米C.该冰川消退速度以2002~2003年间最慢D.该冰川前进速度以1964~2001年间最慢7.图中白线为海岸,受冰川侵蚀该岛形成的特殊地形为A.红树林海B.珊瑚礁海岸C.海蚀岛礁D.峡湾绒布冰川位于西藏的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分冰川表面覆盖着由岩石碎屑等杂质组成的表碛,表碛来源于冰川表层融化后出露的内碛和寒冻风化、块体运动等作用下直接落于冰川表面的碎屑物。
一般越向冰川下游,表碛覆盖越厚,观测发现表碛厚度会影响冰川融化速度。
地理冰川知识点总结

地理冰川知识点总结冰川是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是由大量冰雪长期积累而成的巨大冰体,具有特殊的地理、气候和生态环境。
冰川覆盖面积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大洲的高山、极地和高纬度地区。
冰川不仅是地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球历史和地形演化的重要记录者。
下面就地理冰川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冰川的形成1. 冰川的形成是在气温低于零度的地区,由大量降水、积雪和冰雪长期积累而成的。
当降雪量远远超过融雪量时,积雪逐渐堆积成冰川。
各种气候和地理条件都会影响冰川的形成和发展。
2. 冰川的形成与严寒气候有关。
气温对冰川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因素,通常只有当气温在零度以下的地区,冰川才能形成。
3. 地形和地质构造也是冰川形成的重要因素。
冰川的形成需要能够承载大量降雪,而流经大部分冰川的区域通常具有丰富的雪水资源。
4. 冰川的形成还受到地表水运动和地下水运动的影响。
当地表水运动停止或减缓时,冰川下游的融雪和其他水资源减少,导致冰川退缩或消失。
二、冰川的分类1. 按地理位置分类冰川可以分为高山冰川和极地冰川。
高山冰川主要分布于世界各大洲的高山地区,如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和安第斯山脉。
极地冰川主要分布于极地地区,如北极和南极的冰盖。
2. 按物质含量分类冰川可以分为冰川、冰川和冰盖。
冰川是指覆盖山谷和山脊的冰,冰川是指靠山传送的冰川,冰盖是指冰川穹、山脊或高原上的积雪。
3. 按气候和地理分类冰川还可以根据气候和地理条件分类,包括热带冰川、亚热带冰川、温带冰川和寒带冰川。
这些冰川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特点。
三、冰川的结构和形态1. 冰川的结构冰川结构由冰川上覆盖层、冰川体和冰川基底组成。
冰川上覆盖层是由降雪和积雪形成的,主要是由冰雪和冰块构成的。
冰川体是由积雪、冰雪和冰块形成的,是冰川的主体部分。
冰川基底是由冰川下游的融水和融雪形成的,主要是由水资源和岩石构成的。
2. 冰川的形态冰川的形态主要包括山谷冰川、冰原、冰川舌和冰川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227高三地理——冰川1
气温决定冰川消融,固态降水决定冰川积累,二者共同作用决定了冰川的形成、发育与演化。
研究表明,1959~2010年,天山各流域冰川面积呈现缩减趋势,但变化幅度存在区域差异。
下图示意1959~2010年中国天山各流域冰川面积变化。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冰川分布东西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气温B.水汽C.植被D.光照
2.关于冰川变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冰川面积变化西小东大B.区域内雪线普遍上升
C.冰川面积变化幅度西小东大D.海拔越高的流域,面积变化越大
3.阿克苏河流域纬度低,但冰川退缩面积却不是最大,原因是
A.流域内降水增加B.冰川退缩速率小
C.流域内坡度缓D.人类活动的影响少
阿尔泰山以西北--东南走向蜿蜒于中国与俄罗斯,哈克斯坦和蒙古边界。
1960-2009年,中国阿尔泰山地区冰川普遍退缩,读图回答下题。
4.下列关于此地冰川的说法正确的是
A.阿尔泰山地区冰川主要分布在2400-2600m区间
B.高海拔区冰川退缩快,低海拔区则慢
C.雪线附近的冰川退缩最为显著
D.所有海拔区间冰川面积均呈减少趋势
5.冰川朝向是指冰川面对的方向。
下列关于冰川面积与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A.朝北向冰川总面积大于朝南向冰川,因为北坡接受太阳辐射多,有利于冰川发育B.正西方向冰川面积较其他方向变化小,因受西风带影响大,降水丰沛
C.正南方向冰川面积较1960年略有减少,是由于近50年降水逐年减少
D.正东方向冰川种面积变化较小,因其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冰川是一种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降雪累积的天然冰体,气候变化对其影响较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冰川面积发生变化。
下图为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流域1978-2015年间不同坡向冰川面积变化图(单位:km2),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6.下列关于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1978年北向冰川面积最大,西向冰川面积最小
B.2015年北向冰川面积最大,西向冰川面积最小
C.近40年不是所有坡向的冰川都退缩
D.冰川退缩速率与气温和降水有关系
7.据图分析判断,该山脉流域的迎风坡坡向为
A.东北向B.西北向C.西南向D.东南向
8.东南向和南向的冰川面积退缩率最大,其最主要原因是
A.冰川面积小B.人类活动频繁C.降水量多D.处于阳坡
祁连山冰川融水哺育着河西走廊,冰川变化对于甘肃、青海乃至全国都意义重大。
祁连山冰川发育在海拔4 000~5 800 m,近几十年来总体上处于退缩状态。
下图为1956—2010年祁连山各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9.祁连山各水系冰川资源最丰富的是
A.疏勒河水系B.黑河水系C.巴音郭勒河水系D.大通河水系
10.冰川中值高度是把冰川面积二等分的等高线高程,祁连山的冰川中值高度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升高,主要原因是
A.山体海拔逐渐降低B.山地坡度逐渐增大
C.降水量逐渐减少D.气温逐渐升高
11.祁连山冰川退缩对河西走廊地区的影响是
A.地表径流持续增加B.地下水不断减少
C.降水量明显增多D.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气候变化引起冰川上积累量和消
触量的变更,导致冰川物质平衡
盈亏、冰面高度和运动速度等变
化,最终导致冰川面积增减和末
端位置进退。
冰川平衡线高度是
冰川上年物质积累与年物质损耗
相等位置处的海拔高度。
下图为
天山乌鲁木齐河涯1号冰川变化图。
完成下列问题。
12.1964一1965年到1980一1981年,冰川平衡线
A.高度上升B.延伸方向与等高线延伸方向一致
C.高度下降D.变化方向与等高线数值增加方向相反
13.影响冰川平衡线高度的主导因素是
A.气温B.降水C.海拔高度D.地表形态14.若某季节冰川平衡线降低,则
A.当地可能为春季B.冰川消融较多,末端后退或冰崖变缓
C.当地可能为夏季D.冰川积累区面积扩大,物质积累为正值冰川物质平衡又称冰川物质收支,是指
某时段冰川固、液态水的收支状况(正平衡
说明冰川增加,负平衡说明冰川退缩)。
斯
瓦尔巴地区位于北欧北大西洋暖流的最北
端。
下图为该地区某气象站冰川物质平衡统
计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5.该气象站冰川物质平衡
A.冬季平衡波动较大B.总体呈负平衡趋势
C.年际平衡变化较小D.年内季节变化不大
16.导致该气象站冰川物质冬、夏平衡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夏季地处迎风坡降水量丰富
B.冬季受暖流影响,降水量较少
C.夏季气温升高,冰川消融量大
D.冬季降水少,冰川积累波动变化小
17.斯瓦尔巴地区冰川物质平衡变化,会导致当地
A.生物多样性减少B.气候变暖加速C.农业生长期延长D.岛屿数量增加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地处喜马拉雅山脉西端,村外山坡
上蜿蜒而下的是有几百年传统的人造冰川。
历史上每
逢干旱年份的3月,土邦王分派给村民的徭役中最艰
苦的就是到较远自然冰川中切割大块的冰块,两人一
组,用背篓不间断接力运到村子上方,堆砌之后覆盖
上树叶杂草,令人惊讶的是,冰川居然会不断长大,
到5月耕种的季节,融化后就是灌溉水源的保障,下图为克什米尔地区图,读图5,完成下列问题。
18.文中冰川不断长大的原因是
A.高山冰川融化流入B.堆砌的冰川融化膨胀
C.冰川温度低,使周围空气中水汽凝结
D.村民抽取的印度河水浇在人造冰川上
海螺沟冰川位于横断山区,是我国海拔最低的冰川。
近百年来,随着海螺沟冰川面积的变化,当地的有机碳储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读海螺沟冰川退缩区生态系统各组分有机碳储量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题。
19.海螺沟冰川成为我国海拔最低冰川的原因有( )
①当地所处纬度高,气候寒冷②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显著
③地处东南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④冰川储量大,坡度陡,易发育雪崩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关于海螺沟冰川退缩区生态系统各组分有机碳储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各组分间有机碳储量无关联性
B.粗木质残体中的有机碳储量最少
C.有机碳储量多少与植物光合作用呈负相关
D.冰川消融时间越早,有机碳储量越少
冰川消融的形式包括冰川表面和底部积雪融化之后形成融水径流、表面积雪直接升华,以及崩解(位于冰川边缘的部分解体落入附近水体)。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1.某一冰川开始融化后的影响有
A.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升高B.冰川融化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C.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增加D.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22.南极冰川的消融方式主要是
A.边缘融化和崩解B.表面融化
C.底部积雪融化D.表面升华和崩解
冰川和积雪是构成山区固体水库的主体,对区域水资源稳定性具有调节功能,但深受气候变化的影响。
下图为1961--2012年天山不同海拔高度的冰川退缩速率和不同面积冰川退缩速率统计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3.1961年一2012年天山冰川变化的特点
A.气温越高冰川退缩的速率越慢
B.海拔3000m以下冰川退缩速率最小
C.小型冰川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
D.冰川的退缩速率与面积呈正相关
24.天山地区固态水体积累和消融的季节差异明显,影响水
储量变化的季节差异
A.冬季固体水资源储量达到最大值B.秋季冰川消融累积达到最大值
C.流域冰川面积越大径流年际变化越大D.冰川急剧退缩加速了山区水储量增加25.近30年来,三江源地区各种类型的冰川均在退化。
有研究指出,被称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冰川退化的速度是过去300年的10倍。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三江源地区各种类型的冰川均在退化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
(2)
(2)冰川退化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有哪些?(3点)(6)
(3)中国在应对冰川退化方面应该采取什么对策?(8)
(4)三江源地区冰川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