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实验二
数据结构表达式求值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数据结构表达式求值实验报告篇一:数据结构实验二——算术表达式求值实验报告《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实验报告实验题目算术表达式求值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专业班级:09级材料科学与工程系pb0920603姓学邮名:李维谷号:pb09206285箱:指导教师:贾伯琪实验时间:20XX年10月10日一、需要分析问题描述:表达式计算是实现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问题之一,它的实现是栈的应用的一个典型例子。
设计一个程序,演示通过将数学表达式字符串转化为后缀表达式,并通过后缀表达式结合栈的应用实现对算术表达式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问题分析:在计算机中,算术表达式由常量、变量、运算符和括号组成。
由于不同的运算符具有不同的优先级,又要考虑括号,因此,算术表达式的求值不可能严格地从左到右进行。
因而在程序设计时,借助栈实现。
设置运算符栈(字符型)和运算数栈(浮点型)辅助分析算符优先关系。
在读入表达式的字符序列的同时完成运算符和运算数的识别处理,然后进行运算数的数值转换在进行四则运算。
在运算之后输出正确运算结果,输入表达式后演示在求值中运算数栈内的栈顶数据变化过程,最后得到运算结果。
算法规定:输入形式:一个(:数据结构表达式求值实验报告)算术表达式,由常量、变量、运算符和括号组成(以字符串形式输入)。
为使实验更完善,允许操作数为实数,操作符为(、)、.(表示小数点)、+、-、*、/、^(表示乘方),用#表示结束。
输出形式:演示表达式运算的中间结果和整个表达式的最终结果,以浮点型输出。
程序功能:对实数内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能正确的运算出结果,并能正确对错误输入和无定义的运算报错,能连续测试多组数据。
测试数据:正确输入:12*(3.6/3+4^2-1)#输出结果:194.4无定义运算:12*(3.6/(2^2-4)+1)#输出结果:表达式出错,除数为0,无意义错误输入:12+s#输出结果:eRRoR!二、概要设计拟采用两种类型的展分别对操作数和操作符进行操作。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

苏州科技学院数据结构(C语言版)实验报告专业班级测绘1011学号10201151姓名XX实习地点C1 机房指导教师史守正目录封面 (1)目录 (2)实验一线性表 (3)一、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原理和算法描述 (3)二、源程序及注释(打包上传) (3)三、运行输出结果 (4)四、调试和运行程序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6)五、对算法的程序的讨论、分析,改进设想,其它经验教训 (6)实验二栈和队列 (7)一、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原理和算法描述 (8)二、源程序及注释(打包上传) (8)三、运行输出结果 (8)四、调试和运行程序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10)五、对算法的程序的讨论、分析,改进设想,其它经验教训 (10)实验三树和二叉树 (11)一、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原理和算法描述 (11)二、源程序及注释(打包上传) (12)三、运行输出结果 (12)四、调试和运行程序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12)五、对算法的程序的讨论、分析,改进设想,其它经验教训 (12)实验四图 (13)一、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原理和算法描述 (13)二、源程序及注释(打包上传) (14)三、运行输出结果 (14)四、调试和运行程序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15)五、对算法的程序的讨论、分析,改进设想,其它经验教训 (16)实验五查找 (17)一、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原理和算法描述 (17)二、源程序及注释(打包上传) (18)三、运行输出结果 (18)四、调试和运行程序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19)五、对算法的程序的讨论、分析,改进设想,其它经验教训 (19)实验六排序 (20)一、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原理和算法描述 (20)二、源程序及注释(打包上传) (21)三、运行输出结果 (21)四、调试和运行程序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24)五、对算法的程序的讨论、分析,改进设想,其它经验教训 (24)实验一线性表一、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原理和算法描述:程序的主要分为自定义函数、主函数。
算法与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实验二

算法与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实验二实验名称:线性表实现集合运算姓名:卢丽娟学号:211006289专业:软件工程班级:二班指导教师:陈亦萍日期: 2012年3月24日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是要实现线性表的集合运算,通过该实验更深刻地理解线性结构的特点,学会并掌握线性表的顺序或链式表示和实现。
二、实验内容与实验步骤采用线性表表示集合,用线性表实现集合以及基本操作,实现两个集合的并、交、差运算。
用到的各种函数如下程序步骤所示。
步骤:1. 链表销毁void DestoryList_L(list& L){ list p=L->next,s;while(p){ s=p; p=p->next;free(s);}L->next=NULL;}2. 链表初始化void InitList(list &L){ L=NULL;}3. 往链表L中插入元素e,并按升序排列,如果L中已有元素e,则不插入ListInsert_L(list &L, char e){ list p=L->next,t,s; t = L;while(p!=NULL &&p->data<= e){ if(p->data==e) return OK;t=p; p=p->next;}s =(list)malloc(sizeof(LNode));s->data=e;s->next=p;t->next=s;return OK;}4. 创建链表,按字符串输入元素void CreateList_L(list &L, int n){ L =(list)malloc(sizeof(LNode));L->next=NULL;int i=0;for(i=n;i>0;i--){ char e; scanf("%c",&e);ListInsert_L(L,e);}getchar();}5.定义输入函数,分配存储空间void inputdata(list head)//定义输入函数{ list p;char tmp;scanf("%c",&tmp);while(tmp!='\n'){ p=(list)malloc(sizeof(struct LNode));//分配存储空间p->data=tmp;p->next=head->next;head->next=p;scanf("%c",&tmp); }}6.定义输出函数,初始化,并判断其是否为空void outputdata(list head)//定义输出集合函数{ list p;p=head->next;//初始化,p指向第一个结点while(p!=NULL)//判断是否为空{ printf("%c",p->data);p=p->next;} printf("\n");//输出集合函数}7.定义集合的并集函数,其中函数的数据元素均已按值非递减排列void MergeList(list head1,list head2,list head3)//定义集合的并集函数{//已知p1、p2中的数据元素按值非递减排列。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实验总结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实验总结本次数据结构实验主要涉及线性表、栈和队列的基本操作以及链表的应用。
通过实验,我对这些数据结构的特点、操作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面对每一部分实验进行总结。
实验一:线性表的基本操作线性表是一种常见的数据结构,本实验要求实现线性表的基本操作,包括插入、删除、查找、遍历等。
在实验过程中,我对线性表的结构和实现方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掌握了用数组和链表两种方式实现线性表的方法。
实验二:栈的应用栈是一种后进先出(LIFO)的数据结构,本实验要求利用栈实现简单的括号匹配和后缀表达式计算。
通过实验,我了解到栈可以方便地实现对于括号的匹配和后缀表达式的计算,有效地解决了对应的问题。
实验三:队列的应用队列是一种先进先出(FIFO)的数据结构,本实验要求利用队列实现银行排队和迷宫求解。
通过实验,我对队列的应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解到队列可以解决需要按顺序处理的问题,如排队和迷宫求解等。
实验四:链表的应用链表是一种常用的数据结构,本实验要求利用链表实现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实验,我对链表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了解到链表可以方便地实现对于数据的插入、删除和修改等操作,并且可以动态地调整链表的长度,适应不同的需求。
通过本次实验,我掌握了线性表、栈、队列和链表的基本操作,并了解了它们的特点和应用方式。
同时,通过实际编程的过程,我对于数据结构的实现方式和效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锻炼了自己的编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程序逻辑错误和内存泄漏等,但通过调试和修改,最终成功解决了这些问题,对自己的能力也有了更多的信心。
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重要性,也对于数据结构这门课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总之,本次数据结构实验给予了我很多有益的启发和收获,对于数据结构的概念、特点和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继续加强对数据结构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编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2栈、队列、递归程序设计

日期:学号:姓名:
实验名称:实验报告二栈、队列、递归程序设计
实验目的与要求:
2.1栈和队列的基本操作
(1)正确理解栈的先进后出的操作特点,建立初始栈,通过相关操作显示栈底元素。
(2)程序中要体现出建栈过程和取出栈底元素后恢复栈的入栈过程,按堆栈的操作规则打印结果栈中的元素
{
return(s->top==-1);
}
//---出栈函数
int Pop(SeqStack *&s,ElemType &e)
{
if (s->top==-1)
return 0;
e=s->data[s->top];
s->top--;
return 1;
}
//---初始队列函数
void InitQueue(SqQueue *&q)
q->rear=(q->rear+1)%MaxSize;
q->elem[q->rear]=e;
return 1;
}
//---出队列函数
int OutQueue(SqQueue *&q,ElemType &e)
{
if (q->front==q->rear) //队空
return 0;
q->front=(q->front+1)%MaxSize;
printf("(10)栈为%s,",(StackEmpty(s)?"空":"非空"));
printf("队列为%s\n",(QueueEmpty(q)?"空":"非空"));
数据结构迷宫问题实验报告

《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迷宫问题实验报告——实验二专业:物联网工程班级:物联网1班学号:********姓名:***一、实验目的本程序是利用非递归的方法求出一条走出迷宫的路径,并将路径输出。
首先由用户输入一组二维数组来组成迷宫,确认后程序自动运行,当迷宫有完整路径可以通过时,以0和1所组成的迷宫形式输出,标记所走过的路径结束程序;当迷宫无路径时,提示输入错误结束程序。
二、实验内容用一个m*m长方阵表示迷宫,0和1分别表示迷宫中的通路和障碍。
设计一个程序对于任意设定的迷宫,求出一条从入口到出口的通路,或得出没有通路的结论。
三、程序设计1、概要设计(1)设定栈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ADT Stack{数据对象:D={ai|ai属于CharSet,i=1、2…n,n>=0}数据关系:R={<ai-1,ai>|ai-1,ai属于D,i=2,3,…n}基本操作:InitStack(&S)操作结果:构造一个空栈Push(&S,e)初始条件:栈已经存在操作结果:将e所指向的数据加入到栈s中Pop(&S,&e)初始条件:栈已经存在操作结果:若栈不为空,用e返回栈顶元素,并删除栈顶元素Getpop(&S,&e)初始条件:栈已经存在操作结果:若栈不为空,用e返回栈顶元StackEmpty(&S)初始条件:栈已经存在操作结果:判断栈是否为空。
若栈为空,返回1,否则返回0Destroy(&S)初始条件:栈已经存在操作结果:销毁栈s}ADT Stack(2)设定迷宫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ADT yanshu{数据对象:D={ai,j|ai,j属于{‘’、‘*’、‘@’、‘#’},0<=i<=M,0<=j<=N}数据关系:R={ROW,COL}ROW={<ai-1,j,ai,j>|ai-1,j,ai,j属于D,i=1,2,…M,j=0,1,…N}COL={<ai,j-1,ai,j>|ai,j-1,ai,j属于D,i=0,1,…M,j=1,2,…N}基本操作:InitMaze(MazeType &maze, int a[][COL], int row, int col){初始条件:二维数组int a[][COL],已经存在,其中第1至第m-1行,每行自第1到第n-1列的元素已经值,并以值0表示障碍,值1表示通路。
数据结构实验二_栈的基本操作

青岛理工大学课程实验报告及实验步骤只要X不为0重复做下列动作将X%R入栈X=X/R只要栈不为空重复做下列动作栈顶出栈输出栈顶元素调试过程及实验结果根据输入的十进制数通过桟的基本操作可以转换成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的数。
在上机过程中程序的调用没有太大的问题,按照课本的基本算法就可以将程序正确的运行。
总结程序可以完成基本的功能,可以将十进制数转换为其他进制的数,基本掌握了桟的几种常用的操作;但程序存在缺陷,就是不能持续进行操作,输入了一个十进制数只能进行一次数制转换,程序就会退出,有待改进。
附录#include <stdio.h>#include <stdlib.h>#include <malloc.h>#define stack_init_size 100#define stackincrement 10typedef struct sqstack{int *base;int *top;int stacksize;} sqstack;int StackInit(sqstack *s){s->base=(int *)malloc(stack_init_size *sizeof(int));if(!s->base)return 0;{return 0;}}int conversion(sqstack *s){int n,e=0,flag=0;printf("输入要转化的十进制数:\n");scanf("%d",&n);printf("要转化为多少进制:2进制、8进制、16进制填数字!\n");scanf("%d",&flag);printf("将十进制数%d转化为%d进制是:\n",n,flag);while(n){s->top=s->base;s->stacksize=stack_init_size;return 1;}int Push(sqstack *s,int e){if(s->top-s->base>=s->stacksize){s->base=(int*)realloc(s->base,(s->stacksize+stackincrement)*sizeof(int)); if(!s->base)return 0;s->top=s->base+s->stacksize;s->stacksize+=stackincrement;}*(s->top++)=e;return e;}int Pop(sqstack *s,int e){if(s->top==s->base)return 0;e=*--s->top;return e;}int stackempty(sqstack *s){if(s->top==s->base){return 1;}elsePush(s,n%flag);n=n/flag;}while(!stackempty(s)) {e=Pop(s,e);switch(e){case 10: printf("A");break;case 11: printf("B");break;case 12: printf("C");break;case 13: printf("D");break;case 14: printf("E");break;case 15: printf("F");break;default: printf("%d",e); }}printf("\n");return 0;}int main(){sqstack s;StackInit(&s); conversion(&s);return 0;}。
数据结构实验二

数据结构实验二数据结构实验二:队列与栈的实现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现队列和栈数据结构,加深对队列和栈实现原理的理解,并熟练掌握队列和栈的基本操作。
二、实验要求1.使用C/C++语言实现队列的基本操作:初始化队列、入队、出队、判空、判满等。
2.使用C/C++语言实现栈的基本操作:初始化栈、入栈、出栈、判空、判满等。
3.验证队列和栈的实现是否正确。
4.分析队列和栈的时间复杂度,并给出实验结果。
5.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程序源代码、实验结果和分析、实验总结等内容。
三、实验原理1.队列:队列是一种先进先出(FIF0)的数据结构。
在队列中,数据元素按照进入队列的顺序排列,首元素是最先进入的元素,尾元素是最后进入的元素。
队列的基本操作有:初始化队列、入队、出队、判空、判满等。
2.栈:栈是一种后进先出(LIFO)的数据结构。
在栈中,数据元素按照进入栈的顺序排列,但是只能从栈顶进出,即最后进入的元素最先出栈。
栈的基本操作有:初始化栈、入栈、出栈、判空、判满等。
四、实验步骤1.实现队列的基本操作:1.初始化队列:创建一个空队列,并设置相关指针。
2.入队:将新元素插入到队尾。
3.出队:将队头元素删除,并返回其值。
4.判空:判断队列是否为空。
5.判满:判断队列是否已满。
2.实现栈的基本操作:1.初始化栈:创建一个空栈,并设置相关指针。
2.入栈:将新元素压入栈顶。
3.出栈:将栈顶元素弹出,并返回其值。
4.判空:判断栈是否为空。
5.判满:判断栈是否已满。
3.编写测试代码,验证队列和栈的基本操作是否正确。
4.进行性能测试,分析队列和栈的时间复杂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队列的时间复杂度:●初始化队列:O(1)●入队:O(1)●出队:O(1)●判空:O(1)●判满:O(1)2.栈的时间复杂度:●初始化栈:O(1)●入栈:O(1)●出栈:O(1)●判空:O(1)●判满:O(1)3.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队列和栈的基本操作的时间复杂度都是O(1),即常数时间复杂度,具有高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f(root == 0) return;//递归调用的结束条件 if(i==j)//访问节点数据 {
printf("%d",root->data); i--; } else { printf(" %d",root->data); i--; } PreOrder(root->lchild);//递归遍历左子树 PreOrder(root->rchild);//递归遍历右子树 } void InOrder(Cnode root)//中序递归遍历二叉树 root { if(root == 0) return;//递归调用的结束条件 InOrder(root->lchild);//递归遍历左子树 if(i==j)//访问节点数据 { printf("%d",root->data); i--; } else { printf(" %d",root->data); i--; } InOrder(root->rchild);//递归遍历右子树 } void PostOrder(Cnode root)//后序递归遍历二叉树 root { if(root == NULL) return;//递归调用的结束条件 PostOrder(root->lchild);//递归遍历左子树 PostOrder(root->rchild);//递归遍历右子树 if(i==j)//访问节点数据 { printf("%d",root->data); i--; } else { printf(" %d",root->data); i--; } } int main() { Cnode root;
2.在二叉树中,P 所指结点为二叉树中任一给定的结点,编写算法求从根结点到 P 所指结点之 间的路径。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define MaxNode 500 typedef struct T_Node{
3.试编写按层次顺序遍历二叉树的算法 二叉树的创建同第一题,要实现二叉树的层序遍历,采用一个队列 queue,先将二叉树的
根节点入队列,然后出队列并输出该节点。若它有左子树,便将左子树树根节点入队列;若 它有右子树,便将右子树根节点入队列,如此直到队列为空为止。队列的特点是先进先出,
从而达到层次遍历二叉树的目的。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typedef struct T_Node{
int data; struct T_Node *lchild,*rchild; }T_Node; typedef T_Node *Cnode; int i,j; int create_main(Cnode root,int a,int b)//找到父节点,若有左孩子,插到右孩子,否则插到左孩子 { if(root == 0)//只有一个节点 {
3.试编写按层次顺序遍历二叉树的算法 1) 问题描述:编写按层次顺序遍历二叉树的算法 2) 实验要求:以二叉链表作为存储结构
4.编写算法求二叉树高度及宽度。 1) 问题描述:二叉树高度是指树中所有节点的最大层数,二叉树宽度是指在二叉树的各层上, 具有节点数最多的那一层上的节点总数。 2) 实验要求:以二叉链表作为存储结构
四、 收获与体会 通过本次实验,对二叉树的建立以及基本操作如:先序递归遍历,中序递归遍历,后续递
归遍历,先序非递归遍历,查询值为 x 的节点,求高度等操作基本熟悉,在运用的时候还有 些不熟,对路径和宽度不是很熟,稍微加深了对栈和队列的了解。 五、 源代码清单 1. 以二叉链表为存储结构,实现二叉树的创建、遍历
○有 ○无
○无报告
○有 ○无
教师签字:
பைடு நூலகம்
一、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深刻理解二叉树性质,验证二叉树的遍历算法,并能在遍历算法 基础上实现较复杂算法设计。
二、实验题目与要求
要求:第 1 题必做,2-5 题中至少选择 1 题。
1. 以二叉链表为存储结构,实现二叉树的创建、遍历 1)问题描述:在主程序中设计一个简单的菜单,分别调用相应的函数功能:
3)注意问题: 注意理解递归算法的执行步骤。 注意字符类型数据在输入时的处理。 重点理解如何利用栈结构实现非递归算法
2.在二叉树中,P 所指结点为二叉树中任一给定的结点,编写算法求从根结点到 P 所指结点之 间的路径。 1) 实验要求:以二叉链表作为存储结构 2)实验提示:采用非递归后序遍历二叉树,当后序遍历访问到 P 所指结点时,此时栈中所有 结点均为 P 所指结点的祖先,由这些祖先便构成了一条从根结点到 P 所指结点之间的路径。
实验报告
学院(系)名称: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姓名
赵振宇
学号
20175302
专业
班级
2017 级 4 班 实验项目
实验二:二叉树的操作
课程名称
数据结构与算法
课程代码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661913
实验时间
2019 年 5 月 21 日 第 3、4 节 实验地点
7-219
考核 标准
成绩 栏
实验过程 25 分
4.编写算法求二叉树高度及宽度。
二叉树的创建同第一题,二叉树的高度采用递归实现,二叉树的深度应为其左、右子树深度的最大值 加 1,分别递归左右子树求出高度,并令 max 等于较大的一个,最后返回 max+1。
要求最大宽度,可以循环求取每一层的宽度,存入一个数组,然后在这个数组里求最大值即可,数组 下标即高度。对于求某一层的宽度,可以写成一个子函数,参数考虑起始结点以及对应的层数。。
2. 在二叉树中,P 所指结点为二叉树中任一给定的结点,编写算法求从根结点到 P 所指结点 之间的路径。
二叉树的建立同第 1 题,要求是后序遍历二叉树找出根节点到某一节点 x 的路径,利用 结构体栈,其中包含一个节点型的 link 和一个标志 flag,当 flag 为 1 的时候不能访问,当 flag 为 2 的时候才能访问。当栈顶中节点的 data 等于 x->的 data 时,结束遍历,并输出路 径。
return 0; } else if(root->data == a)//是否为父节点 {
Cnode p=(Cnode)malloc(sizeof(T_Node));
if(root->lchild)//存在左孩子 {
p->data=b; p->lchild=0; p->rchild=0; root->rchild=p; return 0; } else//没有左孩子 { p->data=b; p->lchild=0; p->rchild=0; root->lchild=p; return 0; } } create_main(root->lchild,a,b);//递归在左孩子中找到父节点 create_main(root->rchild,a,b);//若在左孩子中没找到父节点,递归在右孩子中找到父节点 } Cnode create_minor(int n)//n 为节点个数,创建根以及根的左孩子 { Cnode root=(Cnode)malloc(sizeof(T_Node)); int a,b; if(n==1)//只有一个节点 { root->data=0; root->lchild=0; root->rchild=0; return root; } scanf("%d %d",&a,&b); root->data=a; Cnode p=(Cnode)malloc(sizeof(T_Node)); p->data=b; p->lchild=0; p->rchild=0; root->lchild=p; n=n-1; while(n-1>0)//执行次数 { scanf("%d %d",&a,&b); create_main(root,a,b); n=n-1; } return root; } void PreOrder(Cnode root)//先序递归遍历二叉树 root {
程序运行 20 分
回答问题 15 分
实验报告 30 分
特色 考勤违
功能 纪情况 成绩
5分
5分
其它批改意见:
考核 内容
评价在实验 课堂中的表 现,包括实 验态度、编 写程序过程 等内容等。
□功能完善, □功能不全 □有小错 □无法运行
○正确 ○基本正确 ○有提示 ○无法回答
○完整
○较完整 ○一般 ○内容极少
1…建立树 2…前序遍历树 3…中序(非递归)遍历树 4…后序遍历树 0…结束 2)实验要求:在程序中定义下述函数,并实现要求的函数功能: CreateTree():按从键盘输入的前序序列,创建树 PreOrderTree():前序遍历树(递归) InOrderTree():中序(非递归)遍历树 LaOrderTree(): 后序遍历树(递归)
三、 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 1. 以二叉链表为存储结构,实现二叉树的创建、遍历
首先是创建二叉树,先定义一个结构体,包含一个数据域和两个指向左孩子与右孩子的 指针域,当输入第一组 a,b 时,此时的 a 即为根节点并赋给 root,b 为 a 也就是根节点的左 孩子,当在输入 a,b 的时候先判断 root->data 是否等于此时的 a,若等于,判断有无左孩子, 若无则 b 为其左孩子,若有,则 b 为其右孩子。若 root->data 不等于此时的 a,则递归先从 root 的左孩子寻找 data 等于 a 的节点,若左孩子中没找到,则递归从右孩子中寻找 data 等 于 a 的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