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在老年患者的合理应用1
老年人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

老年人抗菌药物的合理选用目前,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也是抗感染的主要用药,但是,随着抗菌药物的出现,使得细菌耐药性不断产生,常规抗菌药物已经起不到显著的作用,增加了治疗难度。
而在老年群体中,因老年人特殊的体质,越来越多的老人易患感染性疾病,为了提高老年患者的抗菌效果,如何合理用药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下面咱们就跟随文章内容来一起了解。
一、老年群体生理、病理特点因老年人的年龄比较大,患者的身体器官出现退行性变化,患者白细胞吞噬功能减弱,免疫预防功能降低,导致老年患者各种疾病的发病率非常高,如呼吸感染、胆道感染、胃肠道感染等。
还有部分患者生病后需要手术,术后感染发生率也非常高。
但是,就感染来说,因老年患者机体的特殊性,使得患者在临床的表现不同,因此很难在早期发现,往往在患者发生感染后才被诊断处理,此时已经让患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二、老年患者用药分析1、药物吸收目前,因老年患者的年龄比较大,胃肠道组织和功能均发生很大的变化,其中胃肠道功能下降,患者用药后,影响患者对药物的吸收和利用,主要源于患者的胃酸减少,患者胃部环境中的PH升高,因此药物的崩解延缓,溶解度降低后减少对药物的吸收。
此外,老年患者的小肠面积也比成年人的少,因此对食物中的营养吸收大大下降,并且患者肠道的血流减少,使得药物浓度高峰值减低,让不容易溶解的药物吸收利用速度减慢,所以老年患者用药后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2、药物分布由于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下降,患者体内的水分减少,致使机体中的脂肪增多,因而对药物的分布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老年患者机体中水分下降,因此水溶性的药物分布容积减少,而脂溶性的药物分布容积增加。
药物分布主要与患者机体中水分流失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3、药物肝内代谢在临床用药期间,最常见的毒副反应是患者产生肝毒性,或者对患者肝脏功能产生影响,主要源于患者服用的药物,主要通过患者的肝脏代谢,也就是说由肝细胞微粒体中酶系统所代谢,将脂溶性化合物转化为水溶性化合物,并且患者的肝脏重量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轻,因此患者的肝功能也会减退。
抗菌药物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问题。
特殊人群包括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等,他们对药物的反应和普通人群往往存在显著差异。
以下是针对这些特殊人群的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1.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首选对胎儿和婴儿无害的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或婴儿造成不良影响的药物。
同时,应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孕妇的临床状况,权衡利弊,谨慎用药。
2. 儿童: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对抗菌药物的反应和成人不同。
应选用适合儿童的药物剂型,并按照儿童的年龄和体重调整药物剂量。
此外,应尽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3. 老年人: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减退,对抗菌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
因此,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选用毒性低、副作用小的药物,并根据老年人的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
4. 免疫功能低下者:这类人群的免疫力降低,容易发生感染。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选用广谱、强效的药物,以迅速控制感染。
同时,应注意预防二重感染的发生,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菌群失调的药物。
总之,在特殊人群中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应加强对特殊人群的用药监护,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
常用抗菌药在老年患者中合理应用论文

常用抗菌药在老年患者中合理应用的体会[关键词] 合理用药;抗菌药;老年人;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 r28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1-092-01不合理用药表现最明显的是抗菌药物使用问题。
结合《2011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方案》要求,对我院老年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不合理问题,老年患者不良处方的发生,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增多,病情加重,死亡率增高进行分析。
1 老年人生理特点的影响抗菌药的药动学及药效学老年人各脏器功能的减退,直接或间接影响药物疗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吸收老年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吸收降低,舌下给药吸收较差;药物在胃肠道滞留时间延长,不良反应增加。
1.2 分部老年人脂肪占总体重的比例增,会影响脂溶性抗菌药和水溶性抗菌药的分布容积和t1/2。
药物积蓄作用时间持久;特别是患有营养不良、严重虚弱或进行疾病时更为明显。
1.3 代谢心脏排出量、肝脏、肾脏和胃肠道的血流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
在剂量相同时,老年人更容易出现毒副作用。
1.4 排泄老年人肾脏肾小球滤过率及肾血流量均减少50%左右,使药物的排泄受到限制。
由于老年人的肾清除率下降,因此应该根据肾功能调整相关抗菌药物剂量,实行个体化给药。
1.5 药物耐受性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代谢和排泄,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2 老年人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特点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感染发病率高。
一旦发生感染,如未能及时正确的治疗,病情将迅速恶化,严重者易发生多功能脏器衰竭而死。
2.1 常住菌群变化与自源性感染增多常表现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在咽部,甚至在整个呼吸道定植,故社区获得性肺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急性感染时,其病原体多为革兰氏阴性球菌。
高龄老人吞咽及咳嗽反应消弱,吸入性肺炎常为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在住院患者中,特别是重症老年患者常是多重耐药菌攻击的对象。
随着老年人器官萎缩退化、皮肤粘膜屏障功能衰退及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和胆道内常住菌群变化,病原体可通过粘膜屏障进入血液至身体其它部位引起为内源性感染性疾病。
老年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老年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原则老年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包括:1. 药物剂量:老年患者的肾功能呈生理性减退,主要经肾排出的抗菌药物,如按一般常用量使用,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积蓄,血药浓度增高,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因此,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使用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可按轻度肾功能减退减量给药。
2. 药物类型:应选择合适的药物类型,以增加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进行抗菌药物选择时,尽可能及时采集可能感染的分泌物标本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进一步指导精准用药。
另外,对于抗菌谱相似的抗菌药物,在选用时要选择副作用小的。
3. 停药指征:老年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和疗程要适当,切不可随意停用。
在用药过程中,如果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在医生指导下减量或者停药。
感染性疾病经抗菌药物治疗后病情好转,体温正常3-5天即可停药。
4.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老年人一人多病的现象极为常见,需常年服用多种药物如抗高血压药、降血脂药、胃黏膜保护剂等,抗菌药与这些药物同时使用时常产生不良的相互作用。
因此当患急性感染时应当确定优先治疗原则:治疗时应先暂停软化血管、降血脂、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在医生指导下用抗菌药物。
5. 注意使用药物,减少发生不良反应:老年人的组织器官功能老化,适应力减退,影响着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成年人高,程度更严重。
老年患者宜选用毒性低、杀菌作用强的抗菌药,常用药物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应尽量避免使用毒性大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等抗菌药。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是老年患者首选的抗菌药,但也不能忽视其存在不良反应。
老年人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应避免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出血,必要时应加服维生素K。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医生。
实训 老年患者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指导

老年人常见的感染部位
老
年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患
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抗
抗菌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
感
染
细菌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及预防
PART 02
老年患者常用抗 感染药物合理使 用
实训二 老年药学服务
1 常用抗菌药物分类
分类
① β内酰胺类、 ② 氨基糖苷类、 ③ 大环内酯类、 ④ 四环素类、 ⑤ 林可霉素类、 ⑥ 氯霉素类、 ⑦ 喹诺酮类
PART 03
小组汇报、教师 点评
实训三 老年患者抗菌 药物合理用药指导
实训目标
content
01 掌握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抗菌机制及 主要抗菌谱
02 掌握抗菌药物的分类、常用药物、药 理作用及主要抗菌谱
03 会指导老年患者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学习目标
掌握
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抗菌机制及主要 抗菌谱。抗菌药物的分类、常用药物、 药理作用及主要抗菌谱。
熟悉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了解
抗菌药物、机体和病原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会指导老年人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
PART 01
老年人感染特征、细 菌耐药性及预防
实训二 老年药学服务
1 依从性定义
依从性
患者对医生开具的药物应用的服从程度,是药物发挥 疗效的重要保证。
实训二 老年药学服务
1 老年人感染特征、细菌耐药性及预防
老年患者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老年患者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患者的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在老年患者中,感染疾病是常见的严重健康问题之一。
抗菌药物作为治疗感染疾病的重要工具,在老年患者身上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然而,由于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患病情况的复杂性以及抗菌药物的副作用等因素,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需要我们在抗菌治疗中给予关注。
老年人的免疫功能逐渐下降,对感染的抵抗力也相应减弱。
因此,在给老年患者选择抗菌药物时,应考虑药物的免疫调节作用,尽量选择对免疫功能有辅助作用的药物。
此外,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常常较差,药物代谢和排泄功能也可能受到影响。
因此,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上,需要根据老年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剂量,并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及时调整药物使用。
其次,老年患者的多重慢性疾病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带来了挑战。
老年患者常常存在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肺疾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抗菌治疗效果不佳。
因此,在给老年患者抗菌药物治疗时,需与慢性疾病的治疗相结合,综合考虑疗效与安全性。
另外,抗菌药物的副作用对老年患者尤为重要。
老年患者常存在基础性疾病和多种用药,这些都可能增加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在给老年患者选择抗菌药物时,需谨慎选择,以避免过度治疗或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
最后,老年患者的药物依从性也需要重视。
老年人通常存在记忆力减退、困难的问题,这对于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和定时用药带来一定的困扰。
因此,在给老年患者开具抗菌药物时,需考虑用药便利性和患者的接受能力,合理选择药物剂型和服药方式,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综上所述,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给老年患者选择抗菌药物时,需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慢性疾病、药物副作用以及用药依从性等因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只有做到合理用药,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抗菌治疗的疗效,同时降低不必要的药物相关风险,保障老年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办法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办法为加强并实施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保障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尊重患者对药品使用的知情权和隐私权。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特制定本办法。
一、建立由医师、临床药师和护士组成的临床治疗团队,开展临床合理用药工作。
二、遵循有关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临床路径、临床诊疗指南和药品说明书等合理使用药物;对医师处方、用药医嘱的适宜性进行审核。
三、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指导患者安全用药。
四、建立临床用药监测、评价和超常预警制度,对药物临床使用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进行监测、分析、评估,实施处方和用药医嘱点评与干预。
五、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用药错误和药品损害事件监测报告制度,临床科室发现药品不良反应、用药错误和药品损害事件后,应当积极救治患者,立即向药学部门报告,并做好观察与记录。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药品不良反应,用药错误和药品损害事件应当立即向相关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六、结合临床和药物治疗,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制订相应管理制度,加强领导与管理。
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一)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首先应尽可能明确诊断再选用药物;临床医生应以细菌学诊断为依据,进行细菌培养与药敏实验,使所选各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临床医生应掌握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药物动力学特性,适应症和不良反应;病情危急需在药敏实验前用药者,可先根据临床诊断进行经验治疗,待获知药敏实验结果后再依据治疗效果及药敏试验结果,综合考虑是否调整用药,制定个体化的综合给药方案;按照病人的免疫状态与脏器功能,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
(二)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必须目的明确,针对性强,选用对微生物影响小的窄谱抗菌药物;已确诊的病毒感染未合并细菌感染者不用抗菌药物;只能针对某一种或两种最可能的细菌进行预防用药,不能无目的的应用多种药物预防多种感染;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不常规应用抗菌药物进行膀胱冲洗、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的局部用药。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医疗安全核心制度系列讲座"之二十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蒋俊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一)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范围广、品种繁多的一大类药物。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体现在选择的药物品种剂量、用药时间、给药途径及是否与患者的感染状况及其生理、病理状态相适应。
目的是有效控制感染,同时防止人体内菌群失调,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及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原则包括:1.抗菌药物用于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微生物病原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非上述病原体所致疾病原则上不得使用抗菌药物. 用药前需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正确采集有关标本,及时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作为选用药物的依据. 未获结果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推测最可能的病原菌,进行经验治疗;一旦明确病原菌,应根据临床用药效果并参考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方案,给予针对性目标治疗.临床无感染表现而病原检查获阳性结果时,应注意排除污染菌、正常菌群和定植菌的可能。
3. 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4.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①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②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③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④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⑤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其他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龄化是全球性的严重问题。
进入21世纪,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已占全世界的五分之一,中国已成为老龄化速度最快,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将从现在的7%上升到11.8%,预测当峰值到来时,65岁以上的老人比例将达到23%。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社会对老年人的健康也日益关注。
老年人由于基础疾病,身体各种器官功能衰退,用药频繁且种类多,这部分人对药物作用敏感,因此药源性疾病发生率大大增加。
老年人因抵抗力低下易受到感染,因此,抗菌药物的应用较成年人频繁, 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机会相对增多。
因此老年人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以下事项:1 老年人生理特点的改变影响抗菌药的药动学及药效学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减退,血液动力学改变,尤其是与药物代谢、排泄密切相关的肝肾处于潜在性机能低下状态,其药动学与青壮年相比有许多不同, 直接或间接影响药物疗效。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1 吸收老年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吸收降低,舌下给药吸收较差;胃黏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胃液pH升高,胃排空减慢,胃肠血流下降,胃肠蠕动减慢,药物滞留时间延长,胃肠道不良反应增加。
某些抗菌药物由于胃液pH升高可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而使疗效降低,如伊曲康唑、磺胺类药物、乙胺嘧啶等会因为胃液pH升高而吸收减少;而另一些抗菌药物如大环内酯类红霉素、青霉素类的口服药物会因为胃液pH升高而吸收增加可能会导致血药浓度升高出现不良反应。
老年人消化功能比较脆弱很易受一些药物的干扰而出现消化功能障碍,如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交沙霉素等可能降低食欲,引起恶心、呕吐或腹胀、便秘、腹泻等,使本来已经衰弱的身体更加虚弱。
老年病人的体力活动减少,局部血流量下降会导致肌内注射药物吸收减少。
1. 2 分布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男性脂肪组织占总体重的比例会增加18%~33%,在老年女性中会增加33%~48%,而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占整个身体的含水量会减少15%,所以影响脂溶性药和水溶性抗菌药的分布容积和消除半衰期。
脂溶性较大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 Vd增大,药物蓄积作用时间持久;水溶性较大的药物Vd减少而血药浓度升高。
对于那些长期使用利尿剂的老年患者,由于细胞外液的水分减少,使血清药物浓度升高,特别是患有营养不良、严重虚弱或进行性疾病时更为明显。
1. 3 代谢普通人年龄超过30岁后,每1年心脏输出量降低为0~1%。
肝脏、肾脏和胃肠道的血流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
因功能性肝细胞减少,肝P450药酶活性降低,药物代谢效能下降,对少数需经肝脏转化才具活性的药物,药效降低;肝细胞灭活能力下降,一些经肝脏代谢的药物可使血药浓度升高或消除时间延长,如在老年人中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三唑类抗真菌药的半衰期会延长。
在剂量相同时,老年人比青年人更易出现毒副作用,而对于有肝脏疾病的老年人更应慎用这些药物。
1. 4 排泄老年人肾脏的肾单元随年龄而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及肾血流量均减少50%左右。
80岁以上老年人肾单元仅为青年人的1/3,肌酐清除率降至青壮年的1/3以下,因而使药物的排泄受到限制。
由于老年人的肾清除率下降,一些主要经肾脏排泄的药物血清半衰期及Cmax(或AUC会增加,如老年人使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的半衰期和AUC是年轻人的1.5~5倍,因此老年人应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但头孢哌酮、头孢曲松除外,这两种抗菌药主要通过肝脏代谢;氧氟沙星和左氧氟沙星主要通过肾脏排泄的药物,其清除半衰期也延长,老年人多剂量给药会在体内蓄积,特别是年龄超过80岁和肌肉明显萎缩的非常衰弱的老年人,应该考虑调整剂量。
老年人使用氨基糖苷类、糖肽类抗菌药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时应根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肌酐清除率调整剂量实行个体化给药。
此外,老年人饮水量少也不利于药物排泄。
老年人蛋白质摄入量减少,尿易趋碱性,使碱性药物在碱性尿中容易再吸收,这些因素都可提高某些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和延长半衰期,从而出现药物的蓄积、超量反应和毒副作用。
老年患者肾功能下降,在使用抗菌药时根据老年患者的肌酐清除率相应的调整剂量,可有效的减少不良反应,一项抗菌药剂量调整的研究显示[1],1044名住院患者(>80岁在使用抗菌药时,34%的患者剂量调整不正确,其中三代头孢菌素和庆大霉素剂量调整不正确性分别占50%和65%。
特别是>85岁的老年患者,在使用抗菌药时均应调整剂量实行个体化给药。
1.5 药物耐受性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代谢和排泄,改变了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和耐受性。
老年人对药物耐受性趋向降低,女性比男性更显著。
如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及氟罗沙星等中枢神经系统的失眠、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较年轻人明显;老年人神经系统易受损且恢复能力差;如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更加敏感,对第八对脑神经的损害更为突出,听力损害等毒副作用发生率比年轻人高3倍。
2 老年人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特点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感染发病率明显高于青壮年。
由于脏器生理功能老化,一旦发生感染,如果未能及时正确治疗,病情将迅速恶化,严重者难以渡过应激状态,易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致死,必需加深认识。
2.1 常驻菌群变化与自源性感染增多老年人口腔和咽部常驻菌中α-链球菌及γ-链球菌减少,对外来细菌抵抗定植能力减弱,常表现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在咽部,甚至整个上呼吸道定植,故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和慢性阻塞肺病(COPD患者急性感染时,其致病菌不是年轻人常见的革兰阳性球菌,而是革兰阴性杆菌。
高龄老人吞咽及咳嗽反射削弱,误吸引起的吸入性肺炎,常为需氧及厌氧菌混合感染,故选择经验性抗菌药物与年轻人不同。
老年人肠腔菌群中的双岐杆菌减少,甚至消失,而产气荚膜梭状杆菌、乳杆菌、类杆菌和肠杆菌增多,造成肠功能紊乱,表现腹泻和便秘。
治疗这类腹泻,抗菌药物无效,口服双歧杆菌活菌胶囊有效。
老年人不适当应用抗菌药物极易引起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此时,需停用原用抗菌药物,警惕难辩梭状杆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
老年人感染的致病菌,与非老年人相比,条件致病菌、弱毒力细菌和肠道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率明显增高。
在住院患者中,特别是重症监护病房,老年患者常是多重耐药菌的攻击对象。
随着老年人器官萎缩退化的皮肤粘膜屏障功能衰退,各种管道(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和胆道内常驻菌群变化等原因,病原菌可通过粘膜屏障进入血液至身体其他部位,因为其病原体来自宿住体内,故称为内源性感染。
如原有的陈旧肺结核病灶,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可再次活动,并可迁移至其它器官,这也是老年肺结核发病率居高不降的原因之一。
2.2 老年感染的特征2.2.1 老年人感染性疾病常与非感染性疾病同时并存,故常同时出现一个或多个脏器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使临床症状及体征复杂化,造成诊断及鉴别诊断困难。
例如肺炎患者的主诉不是呼吸系统症状,肺部感染诱发的心力衰竭表现却为肺炎的首发症状。
败血症患者没有高热,神智精神改变可成为家属发现的主要表现,极易延误诊断及治疗。
2.2.2 老年人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症状及经过不典型,常缺少有诊断意义的主诉和体征,个体差异较大,易造成漏诊和误诊。
如发热是感染的基本症状,但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差,感染时可无高热,甚至不发热,或发热时无发热感觉;肺炎时可无明显的咳嗽咳痰,老年性肺气肿患者肺炎时,肺气肿体征可掩盖肺实变体征和X线胸片实变征象;泌尿系感染在老年人感染性疾病中,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列居老年感染中的第二位,男性因前列腺增生继发感染或前列腺炎,女性因雌激素水平降低和下尿道pH 值改变,感染率均显著高于非老年人。
泌尿系感染的症状常不典型,有尿路刺激症状者仅占总病例数的1/3,易造成漏诊;胆道感染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以上腹部隐匿性不适病例占多数,胆囊萎缩者多于肿大者,伴有肝功能异常时,常误诊为肝炎;自从广泛应用血管留置导管,心导管等介入性操作以来,细菌和真菌引起的败血症和感染性心内膜炎也不少见,老年人败血症的临床表现与非老年人不同,可无高热和毒血症状,需依靠血培养确诊,心内膜炎时很少出现典型的心脏杂音、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和Oslers结节等小血管栓塞征和脾脏肿大也很少见,但大于2mm的心内膜赘生物即可通过超声心动图证实。
老年人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核左移者不过半数,但C反应蛋白(CRP阳性和血沉增快者占2/3左右,鉴于老年感染时临床表现很不典型,需要医生更加耐心追问病史,仔细查体,根据资料,作必要的辅助检查,争取早日确诊。
3 多种药物联合治疗时,应注意其相互作用大多数老年人往往身患多种疾病如慢性心功能不全、糖尿病、青光眼、抑郁、高脂血症、高血压、失眠、骨关节炎等需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因此老年人的合并用药比年青患者常见而且品种多,且这种趋势还在增加[2]。
有报道,合用1~5种药时,ADR发生率为18.6%, 5种以上的药物联合使用时,ADR的发生率升至81.4%。
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3],在急诊就诊的老年人(≥65岁中10.6%的就诊者是由于药物不良反应。
当用药数超过5个时,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常见,而抗菌药是用药频率最高的一类药物,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占所有药物不良反应的16.7%。
合并用药最大的的危险是药物有害的相互作用,其结果是导致直接或间接的药物不良反应。
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4],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与琥乙红霉素合用时其心脏卒死的发病率可增加5倍。
表1列出了一些老年患者常用的抗菌药与其它药物合用时的相互作用及其临床意义[5-7]。
表1 老年患者常用抗菌药的相互作用抗菌药名称/种类其它药物临床意义氨基糖苷类两性霉素B 、环孢素、顺铂、髓袢利尿剂、他克莫司、万古霉素增加肾毒性利尿酸增加耳毒性神经肌肉阻滞剂能增强神经肌肉阻滞效应,可能引起呼吸抑制阿莫西林和氨苄青霉素别嘌呤醇皮疹氟喹诺酮类药物制剂含铁、铝、镁或锌离子,制酸剂,硫糖铝降低口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吸收抗心律不齐药室性心律失常茶碱增加茶碱的血药浓度华法令增加华法令的抗凝作用抗癫痫药使苯妥英浓度降低,氟喹诺酮类有引发癫痫的危险。
大环内酯类阿齐霉素药物制剂含铝、镁离子降低口服阿奇霉素的吸收克拉仙和琥乙红霉素钙通道阻滞剂、HMG-CoA-还原酶抑制剂、环孢素地高辛、茶碱和华法令增加双方的药物浓度,增强药物的效应。
甲硝唑华法令增加华法令的抗凝作用乙醇(包括含乙醇的制剂戒酒硫样反应利福平抗酸剂减少口服利福平的吸收抗心律不齐药、安定类、钙通道阻滞剂、甾体激素地高辛、依那普利、雌孕激素、华法令、苯妥英三苯氧胺、茶碱、丙戊酸、伏立康唑降低合用药物的血药浓度,降低药物的效应四环素类药物制剂含铁、钙、铝、镁、铋等金属离子降低口服四环素类药物的吸收地高辛增加地高辛的毒性克林霉素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可增加或延长神经肌肉阻滞药的作用三唑类抗真菌药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利福平、抗心律不齐药、安定类、钙通道阻滞剂、甾体激素、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磺脲类、华法令、环孢素提高合用药物的血药浓度而增加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