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合集下载

陈敏 _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陈敏 _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有感——读懂学生内心世界的策略走上工作岗位以来,对教育这个职业我的理解是肤浅的,自从2019年10月有幸加入杨校长成立的名师工作室以后,给我学习的机会和平台,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深刻意识到自己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欠缺,也提醒并指导我要持续进取,努力按新课堂理念要求,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让自己在教学中慢慢成长。

亲自走进名师的课堂激发了我学习的兴趣,这个假期读了《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让我受益匪浅,在吴正宪老师课堂教学策略中,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读懂学生内心世界的策略,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极其丰富,多变的,而且学生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把心灵的窗口向老师敞开。

所以,要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读懂学生的内心世界从以下几点入手: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在一定师生关系基础上生成的,有什么样的关系就会生成什么样的态度。

所以,教师要准确对待学生,必须首先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一般都处于主导地位,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这就要求每—个教师都要有一份爱心,真心热爱每一个孩子。

包括有缺陷的孩子;有一份耐心,真诚包容学生的一切,对学生不苛求、不埋怨、不指责;有一份虚心,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提升。

二、调动真实有效的学生参与主体参与是课堂教学的行为准则,教师必须把主体参与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为此,教师必须做好以下三项工作:首先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主体所具有的潜能,敢于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参与;其次要解放学生,解除对学生主体在思想和行为上的种种束缚,让学生敢于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三要指导学生,让学生学会选择自主接受、自主探究、合作接受、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使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保障;四要激励学生,即时反馈课堂学习效果,协助和指导学生有效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三、尊重客观现实的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这就是学生群体中客观存有的个性差异。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感想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感想

有苦的跋涉,才会有笑的收获——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感想晋江市第五实验小学廖冬敏在小学数学学科摸爬滚打了几年的教师,没有不知道吴正宪的。

有人说:“名师是一棵大树,能改善一方环境,且在枝叶中闪动精彩。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吴老师更是一本内容丰厚的书。

有人这样评价她的课堂:吴正宪老师不仅是用数学的真谛来拨亮孩子们的心灵,更是用她对孩子的爱心真情来感染他们,用自己人格的魅力塑造他们。

她的课,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她的课,充满了童趣、乐趣。

课伊始,趣已生,课继续,情更深,课已完,意未尽。

40分钟的数学课,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成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吴老师是怎样成长为一棵大树的呢?吴老师曾经写下这样一段话:“儿时上大学当科学家的美梦被无情的现实击碎了。

一个“文革”中的初中毕业生可谓先天不足,后天营养不良,怎能承担得起教师工资的重任?别无选择,书上有路勤未经,学海无涯苦作舟。

”吴老师正是有了长期的积累,才变成今日的大师。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一书,分为21节,每个章节之间并没什么联系。

每个章节都想一部微电影,完整而精炼,都是一篇篇精炼的小论文。

有例子有讲解,通俗易懂,很有说服力,每个章节后面还有理论性的总结,有的总结看上去平淡无奇,但是都是经验之谈,如果不留神很容易错过,所以看这本书时,为了更好的理解书中的道理,看看总是要停下来思考下书中的话语。

书中有两个章节特别值给我留下了很深的感想。

书中第一章节: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有这样一段话,整体把握教材与深入解读文本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有效教学的前提,纵向要把握知识脉络,横向要沟通知识联系,教师只有做到“脑中有树”,才能“心中有数”,进而“教学有术”。

专业解读教材,要读懂教材上的每一幅图片、每一句话、每一个符号,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是什么”、“这么办”。

在不断追问的过程中紧抓数学本质,设计有效的教学目标,实施有效的数学教学。

读吴正宪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共14篇)

读吴正宪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共14篇)

读吴正宪教学策略心得体会(共14篇)第1篇:读吴正宪心得体会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2013年4月12日是一个值得高兴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我有幸被原平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选拔成为“吴正宪小学数学工作站原平分站”核心组成员。

按照工作站对核心组成员的要求,近三周来,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认真研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一书,在书中,吴老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生动具体的事例,从“把教育作为人生幸福的源泉”、“真心与儿童做朋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四个部分,深入浅出地将她在教书育人道路上的点点滴滴娓娓道来。

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应该这样教。

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也为自己过去的想法而惭愧。

吴老师四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历程,有很多经验想对我们说,特别是象我们这样的年经教师们,通过学习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热爱数学是智慧源泉做教师,要爱教育,爱孩子;做数学教师,要爱数学,爱数学教育。

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魅力深深吸引;只有热爱数学的人,才能被数学的神奇深深打动。

吴老师通过多的的实践探索,总结出“为儿童提供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育”的理念。

“有营养”有数学就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科学的探究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

一言之,“有营养”的数学一定是有后劲的,是可持续的。

“好吃”的数学就是马“有营养”的数学“烹调”成适合孩子口味的数学,即孩子们喜欢的数学、爱学的数学、乐学的数学、能学的数学,也就是能给孩子们良好数学感受的数学。

一言之,就是为孩子们创造适合他们需要的有数学味道的数学课堂。

2、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交往,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情感与情感的呼应,智慧与智慧的交流。

对于课堂而言,生命、生态是爱的温暖下的“动态”过程,如果没有爱的驱动,教育之道就会缺乏孕育生命的温度。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读《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有幸接触到余老师推荐的《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我利用课余时间仔细拜读了吴正宪老师的这本书。

这本书就像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给小学数学教学阅历尚浅、在教学中迷茫的我指引了方向,它就像一本工具书,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给我提出建议和指导,其中调研学生现状的策略尤其让我印象深刻。

一、走进学生—调研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体,对学情的了解决定了一节课的质量。

现在的学生,方方面面的信息丰富着他们的头脑,有的早已超出了教师的意料,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关注他们的学习现状,找到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的对接点,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呈现出应有的精彩。

二、走进课堂—确定学生的学习难点教师作为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引导方向尤为重要,不同的学生学困点不同,教师的引导就要相应的要有所改变。

了解了学生的难点,自然可以让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道不多到知之较多,最后形成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

三、走进自我—设计教学的整合点
对个别学生进行了充分的了解后,教师就要对整个课堂进行定位。

有时候的教学感觉课堂异常精彩,其实可以说是热闹,但是很多时候这样的课堂中有一部分同学是没有收获的,因此教师还要对整个课堂的学生进行充分整合,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满载而归。

吴老师的这本书,每个点都是以课例为载体,让我在读的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充分的体会到每个教学策略的用武之地。

在今后我的教学过程中,吴老师的这本书就是我的引路人、指明灯,相信我的教学能力终会有质的飞跃。

读书心得 读吴正宪老师《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读书心得 读吴正宪老师《课堂教学策略》有感

读书心得读吴正宪老师《课堂教学策
略》有感
从走出校园,踏上教室岗位的那一刻起,我就喜欢读吴正宪老师的书。

我喜欢她跟同学相处的方式,喜欢她生动有趣的课堂设计,喜欢她生动鲜活的课堂……而最近我在读吴老师的《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里边的好多观点,方法和建议深深的触动着我。

首先是吴老师的设计问题策略。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我们提问要精心,精确,精准。

提问要和情境相契合,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制定教学目标,创设富于数学味道的生动情境,通过精心提问将学生引入,再跳出情境进行理性的数学思考,问题从情境中来,情境中蕴含着深刻的数学问题。

提问和思维相契合,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教师要在关注,尊重学生认知发展的同时,设计精确的数学提问,既让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又能诱发学生的思
维。

提问和追问要相契合。

数学提问的出现时机尤为重要,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发挥效应,所以教师要随时洞察学生的学习进程,相机追问,用及时,准确,连续的追问促使思维的火花。

所以每天都与学生经历互动的学习,真正的互动一定是思维上,就需要教师在不断地对自己提问,追问。

学习《吴正宪教师课堂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教师课堂教学策略》心得体会

学习《吴正宪老师讲堂授课策略》心得领悟通学吴正老的教育理念,我感觉到了自己的细小,特别是吴正老丰富的授课以及精湛的授课理是我的授课念生了翻江倒海的化。

作一名老授学生的不是知,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道理。

通学,我到,在此刻个身学的代,我老也要做一名身学型的老。

人常:“你想要学生一碗水,就得准好一桶水,甚至要准一条流淌不息的江河”。

从吴正老的授课著中吸取了多教育授课养,了我的授课念,提升了我的授课理次。

同,我也极地利用互网上的授课源采集一些全国名的授课堂,学他的授课。

在日月累中,我的授课方法、教育念均获取了很好的提升。

霍姆林斯基:“没有,就没有教育。

” 句起来简单,做起来真的很,特别是在每日繁的工作中,我更多的候是孩子眼中“冲的魔鬼”。

在学中,听了吴老的示范,他的堂中无不浸透着一个“ ”字 ,一个好意的微笑,一句的“你真棒!”,一次激励的掌声,一段充意的价,收到的学收效比大声的指高出很多倍。

吴老以情激情,用智慧使堂拥有的人情味,用她的来即是:“ 堂授课源于情!”她能真切做到从心底欣学生、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得成功的体。

在吴老的堂上,充了真的与情的激励,如:“好极了!我很欣位同学,很会听,并会接人的思想。

你又知道呀⋯⋯”些不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更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健全。

除了言的激励,吴老特别善于用体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

如:用眼神表达、扶扶肩膀、摸摸、甚至蹲下来与学生交流,一系列自然的行,地向学生着老的相信,同也体了她学生的那种深深的。

相信,老这样的身体言定会震撼每个学生的心灵,种以身作则的做法将比任何干的教更有服力。

,使我的授课生了智慧和力量,使先前感无聊的授课得充。

新程改革中,要求我老刻要住:老是授课的主,学生是堂授课的主体,授课活不再是以教中心的“日心”。

教因学生而优异。

凡是看到学生因吴老而不愿意下、因吴老的走开而流下眼泪,心中有一种感,那不是学生老的最好的褒?是什么吴老短短的一所有那么大的魅力呢?我想除了是吴老精妙的授课外,和她在堂中所体出的学生独有的有关吧!我不是授知的机器,那可是教匠了。

最新《吴正宪教学资源策略》读书心得

最新《吴正宪教学资源策略》读书心得

最新《吴正宪教学资源策略》读书心得在阅读《吴正宪教学资源策略》这本书后,我对教学资源的运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这本书为我带来了许多新的启发,以下是我对书中内容的一些心得体会:教学资源的重要性通过阅读《吴正宪教学资源策略》,我意识到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资源,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研究,提高他们的研究成绩和能力。

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吴正宪教学资源策略》中提到了许多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

这些资源可以提供不同的研究方式和途径,满足不同学生的研究需求。

我意识到在选择和使用教学资源时,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研究风格来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充分准备教学资源阅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提前充分准备好教学资源。

准备工作的充分性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在准备教学资源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学生的研究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因素,以确保教学资源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创新的教学资源策略《吴正宪教学资源策略》提供了一些创新的教学资源策略,如游戏化教学、合作研究等。

这些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在实际教学中,我将尝试运用这些策略,并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使用不同的教学资源,以提升教学效果。

总结通过阅读《吴正宪教学资源策略》,我深刻认识到教学资源的重要性,并学到了许多新的教学资源策略。

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资源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尽可能多地应用这些策略和资源,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以上就是我对《吴正宪教学资源策略》的读书心得。

我相信通过运用这些策略和资源,我将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吴正宪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吴正宪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吴正宪课堂教学心得体会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吴正宪课堂教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吴正宪课堂教学心得体会1有幸聆听了小学数学教育专家吴正宪老师的讲座,再一次感受了她那温柔、清新的语言,感受了她非凡的教学魅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吴老师不仅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更可贵的是作为一个老师来说,对于学生的热爱与生命的尊重。

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做好授业解惑的同时,更注重将启迪学生智慧、完善学生人格作为我们教师的工作重心来对待。

优质的数学课堂不光注重学术的严谨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还应该能够让数学课体现出“数学味”来。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该选取合适的具体事例,贴近学生生活,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俯下身子备课,钻进孩子脑子里想问题,读懂学生的学习需求,理解学生的学习障碍,退到学生的思维水平去想问题。

争取打造有效的、合理的、生动课堂。

课堂上还要注重把握智慧的生成、关注学生思维的碰撞,巧妙利用课堂上生成的意外作为教学资源,及时组织学生在讨论中质疑,在操作中获得,在实验中感悟,在交流中学习,使学生最大程度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掌握所学知识。

优秀的数学教师还应该是知识丰富,人格高尚的人。

我们都应该力求做到教会知识、培养技能,同时能教出品位、教出境界。

数学是一门科学,必须求真与踏实,让“真实、踏实、诚实”的教育思想伴随着我们的每一堂课,让科学的严谨性和教育的艺术性蕴藏在我们的每一堂课,让知识巩固和思想教育贯穿在我们的每一堂课。

吴正宪课堂教学心得体会2过学习吴正宪老师的教育理念,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尤其是吴正宪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精湛的教学理论是我的教学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一名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道理。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在当今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老师也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的老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读后感
暑假期间我认真品读了《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这本书,感触颇深。

首先给我感受最深的是重视课前设计。

以前总以为设计一节课只感要是仿照教参制定了学习目标,找到了教学难点重点,准备好了学具教具,预设到了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就可以上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没这么简单。

不能仅凭借教师的直观感觉去设计,更重要的是要读懂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愿望,以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去设计。

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数学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不是课程专家或教研人员,也不是教学参考书或优秀教师的精彩教学设计,而是执教者本身。

课前设计体现着教师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对文本的解读、对学生的了解,甚至还包括对教学方式的选择和运用。

因此,要上好课,要重视课前设计。

主要可以运用学情调研的策略、制定教学目标的策略、设计探究学习的策略、设计合作学习的策略。

每一位老师都要充分认识到学情调研的价值,把对学生的关注落实到日常教学中,而不仅仅是在一些研究课上或教学设计评比中体现。

学情调研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学情调研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真问题,不能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人为干预数据。

进行教学设计前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读懂教材真正领会编写意图,要读出教材里的数学知识、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知识承载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的文化和历史。

要努力读懂学生,自觉树立研究学生的意识。

另一个感受就是怎样调控教学过程。

书中介绍了21种教学策略,每一种教学策略都能对课堂教学起到指导作用,都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少走一些弯路。

其中有这样一篇文章我印象深刻:“提问和理答的策略”,提问对于课堂教学并不陌生,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课堂离不开提问,但如何能进行有效的提问呢?如何能通过提问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发现问题呢?我想这都是教师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通过读这篇文章我知道: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

学起于思,思缘于疑。

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精心设计提问,竭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的为他们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从而引导他们一步一步登上知识的殿堂。

教师提问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率,所以在这篇文章里就向我们介绍了四种提问的策略,即为了促进学生理解而提问,使学生开动脑筋;利用追问使学生理解概念本质;为了解学生需求而提问,让学生产生学习欲望;通过反问和追问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这四种提问策略从不同角度向我们传授了行之有效的提问方法,能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还有是理答的教学策略,说实话,当我刚刚看到“理答”这个词语时,我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理答”对于教师来讲可能是一个新名词,它是指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或回答完问题之后,教师所采取的回应方式。

教师的理答应该开放学生的思路、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文章也为我们介绍了三种理答策略,即教师要学会等待,促进学生反省和深思;重复学生的语言,突出教学重点、转向,扩大学生的参与广度。

最后还向我们提出了关于“提问与理答”的几点建议,有画龙点睛般的将前面的策略加以升华和总结,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之后,让我明白了先进的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灵魂,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发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

实践是理念的土壤,只有躬耕于教学实践,并在教学实践中梳理出有效策略。

2015年8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