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资料
可燃冰

可燃冰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机械化,信息化的社会不断发展,各种能源不断消耗殆尽,过渡地化石燃料开采利用,造成大气污染,温室效应,人类不得不寻找更为可靠而且可以再生的清洁能源来代替原有的能源结构.因此人类开始发掘和研究并开始应用可燃冰.关键词:可燃冰,来历.用途.分布.主要构成成分.可燃冰的来历:天然气水合物,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
因其外观像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或者“固体瓦斯”和“气冰”。
甲烷汽水包合物在海洋浅水生态圈中是常见的成分,他们通常出现在深层的沉淀物结构中,或是在海床处露出。
甲烷汽水包合物据推测是因地理断层深处的气体迁移,以及沉淀、结晶等作用,于上升的气体流与海洋深处的冷水接触所形成。
在大陆岩石内的甲烷包合物会受限在深度 800 m 以上的砂岩或粉沙岩岩床中。
采样结果指出,这些包合物以热力或微生物分解气体的混合方式形成,其中较重的碳氢化合物之后才会选择性地被分解。
这类的型态存在于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
储量比地球上石油的总储量还大几百倍。
这些可然冰都蕴藏在全球各地的450米深的海床上,表面看起来,很像干冰,实际却能燃烧。
在美东南沿海水下2700平方米面积的水化物中,含有足够供应美国70多年的可燃冰。
其储量预计是常规储量的2.6倍,如果全部开发利用,可使用100年左右。
中国地质大学和中南石油局第五物探大队在藏北高原羌塘盆地开展的大规模地球物理勘探成果表明:继塔里木盆地后,西藏地区很有可能成为中国21世纪第二个石油资源战略接替区。
可燃冰的现状以及物理性质: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白色固体物质,外形象冰,有极强的燃烧力,可作为上等能源。
它主要由水分子和烃类气体分子(主要是甲烷)组成,所以也称它为甲烷水合物。
天然气水合物是在一定条件(合适的温度、压力、气体饱和度、水的盐度、PH值等)下,由气体或挥发性液体与水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白色固态结晶物质。
可燃冰

传统开采方法
(1) 热激发开采法 热激发开采法是直接对天然气水合物 层进行加热,使天然气水合物层的温 度超过其平衡温度,从而促使天然气 水合物分解为水与天然气的开采方法。 这种方法至今尚未很好地解决热利用 效率较低的问题,而且只能进行局部 加热,因此该方法尚有待进一步完善。
(2) 减压开采法 减压开采法是一种通过降低压 力促使可燃冰分解的开采方法。 减压开采法不需要连续激发,成 本较低,适合大面积开采,是天 然气水合物传统开采方法中最有 前景的一种技术。但它对天然气 水合物藏的性质有特殊的要求, 只有当天然气水合物藏位于温压 平衡边界附近时,减压开采法才 具有经济可行性。
3
总结
2008年中国专家预测, 可燃冰储 量达2000亿t油当量以上。其中 南海海域储量约700亿t油当量, 青藏高原和黑龙江省冻土区储量 约为1400多亿t油当量。Leabharlann 3开采状况中国发展状况
按照战略规划的安排: 2006年—2020年是调查阶段 2020年—2030年是开发试生产阶段 2030年—2050年,中国可燃冰将进入商业生产阶 段。
可燃冰使用方便,燃 烧值高,清洁无污染 燃烧放热量大,可燃冰 全球远景总资源量约10 万亿t。相当于全球已 知煤、石油和天然气储 量的2倍,可供人类使用 64万年。可燃冰海底分 布相当于4000万平方 公里, 足够人类使用 1000年。
可燃冰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在大陆永久冻土、 岛屿的斜坡地带、活动和被动大陆边缘的隆起 处、极地大陆架以及海洋和一些内陆湖的深水 环境。在标准状况下,一单位体积的气水合物 分解最多可产生164单位体积的甲烷气体,因 而其是一种重要的潜在未来资源。
2中国储量介绍
南海北部坡陆(水深550~ 600m )可燃冰储量约185亿t油当量, 相 当于南海深水勘探已探明的油气地质储备的6倍。 东海冲绳海槽附近、东海盆地、南沙海槽已发现可燃冰存在的证 据。 中国冻土区总面积215万平方公里, 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及储存前景 广阔。2009 年专家估计, 青藏高原可燃冰远景储量350亿t油当量 。 青藏高原五道梁多年冻土区(海拔4700m )远景储量可供应90年。青 海省祁连山南缘天俊县木里地区(海拔4062m)储量占陆域总储量的1 /4。 东北黑龙江省漠河盆地, 西藏风火山、乌丽地区, 青藏高原羌塘盆 地等都在进一步探测研究。
未来能源之星——可燃冰

巴
、
/பைடு நூலகம்
■
■
耒雒源之星
可燃
●刘 中奎 /山东 省 滕 州 市 鲍 沟 镇 鲍 沟 中学 ( 2 7 7 5 2 2)
1 . 什 么是 可燃 冰 可 燃冰 ( 化 学式 C H ・ 8 H O) , 学名 天然气 水合
物( Na t u r a l Ga s Hy d r a t e , 简 称 Ga s Hy d r a t e ) , 它 的 主
冰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 ,以分布的地理命名则分 为“ 海域可燃冰” 和“ 陆域可燃 冰” 。 截至 目前 , 全世界
直接 或 间接 地 发现 的可燃 冰矿 点 超 过 2 0 0多 处 。科 学家 的评 价 结果 表 明 , 仅 在 海底 区域 , 可燃 冰 的 分 布 面积 就 达 4 0 0 0万 k m: , 占地球 海 洋 总 面积 的 1 / 4 。 科
可燃冰 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战略性与危 险性共
同打 造 的 “ 双 刃剑 ” 。 鉴 于可 燃 冰 的广 阔前 景 , 多个 国
家都在积极开展可燃冰研究 , 但截至 目前仍面临多 个难题 。首先 , 因绝大部分可燃冰埋藏于海底 , 所 以 可燃冰开采难度十分巨大 。 目前 , 日本 、 加拿大等国 都在加 紧对这种未来能源进行试开采尝试 , 但都 因
种 种 原 因 未 能 实 现 或 未 达 到 连 续 产 气 的 预定 目标 。
2 . 可 燃 冰 的形 成及 分 布
可燃 冰 由海 洋板 块 活 动 而成 。 当海 洋板 块下 沉
时, 较古老的海底地壳会下沉到地球 内部 , 海底石油 和天然气便 随板块的边缘涌上表面。当接触到冰冷 的海水 和在深海压力下 ,天然气与海水产生化学作 用, 就形成水合物。可燃冰的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 : 第一 , 温度不能太高 , 在零度以上可 以生成 , 0~1 0  ̄ C
可燃冰资料

“可燃冰”开发前景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如能实现商业性生产,按目前的能源消费水平可满足人类使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与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固体化合物,因其外貌极像冰雪,点火即燃,俗称“可燃冰”。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规模巨大的新型潜在能源,其有机碳含量是全球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总和的两倍。
部分学者预测,如能实现商业性生产,按目前的能源消费水平可满足人类使用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因而具有极大经济价值。
同时,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环保低碳的清洁能源,但由于其分解释放的甲烷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并有可能诱发海底滑坡等地质灾害,其环境效应突出。
天然气水合物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天然气水合物主要产于海底沉积物和陆地冻土区中,其中海底水合物多产于水深300米-3000米的海底,且在海底以下0-1500米的沉积物中产出;陆域水合物多产于陆上冻土区,尤其是南北两极冻土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已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产地或矿点157处(也有统计达230处),其中陆地冻土区10处,海底或湖底水合物147处。
这些产地中采获水合物实物样品的有44处,其余均是依据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推断的。
中国自2009年对南海西沙海槽实施首次天然气水合物探索性调查以来,经15年的努力,先后在南海有关海域(2007年、2013年)和青海祁连山(2008年)钻获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并在其他地区发现与水合物有关的一系列异常标志,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既有海底水合物也有陆域水合物的国家之一(美国、加拿大、俄罗斯)。
据初步测算,中国天然气水合物远景资源量达1100亿吨油当量,其中海域800亿吨、陆域300亿吨。
如2013年南海55平方公里内钻探控制的天然气水合物储量超过1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相当于一个特大型常规天然气田,显示出巨大的能源潜力和开发利用前景。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人类社会的能源结构将向洁净能源比例不断增加的方向转化,煤炭、石油所占份额将逐渐减小,天然气份额逐渐加大。
可燃冰主要成分

可燃冰主要成分引言: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深海和极地地区常见的天然气资源。
它是水和天然气分子在特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结合形成的固体晶体。
可燃冰的主要成分为甲烷,也包含少量的其他碳氢化合物和气体,如乙烷、丙烷、丁烷、二氧化碳等。
本文将对可燃冰的主要成分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甲烷甲烷(CH4)是可燃冰最主要的成分,通常占约80%以上。
甲烷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在常温常压下为气态,但在高压和低温下会形成固态的可燃冰。
甲烷是一种简单的碳氢化合物,由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组成,化学式为CH4。
甲烷是一种清洁能源,被广泛应用于燃气发电、城市燃气供应等领域。
二、其他碳氢化合物除了甲烷,可燃冰中还含有少量的其他碳氢化合物,如乙烷(C2H6)、丙烷(C3H8)、丁烷(C4H10)等。
这些碳氢化合物的含量相对较低,但它们的存在对可燃冰的燃烧性能和能源价值产生影响。
乙烷、丙烷和丁烷都属于饱和烃,它们与甲烷一样也是天然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二氧化碳除了碳氢化合物,可燃冰还含有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CO2)。
二氧化碳是一种非可燃气体,它的存在会降低可燃冰的燃烧性能。
因此,在利用可燃冰作为能源资源时,需要解决二氧化碳的处理和排放问题,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四、其他气体组分可燃冰中还可能含有氦气(He)、氮气(N2)等其他气体成分,但这些成分的含量非常低,对可燃冰的性质和用途影响较小。
五、可燃冰的形式可燃冰存在于深海和极地地区的海底和冰层中,主要以固态形式存在。
在海底,可燃冰结晶成水合物,形成类似于冰块的样子,但其内部是天然气和水分子的结合物。
在极地地区的冰层中,可燃冰以固态结晶的形式存在于冰层之中。
六、可燃冰的开采和利用由于可燃冰的独特性质和丰富资源,其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新能源资源。
目前,可燃冰的开采和利用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不同国家和地区正在进行可燃冰的开采试验和研究,以探索和开发这一可再生能源资源的潜力。
短文主要介绍了可燃冰什么等方面的内容

短文主要介绍了可燃冰什么等方面的内容标题:可燃冰——新能源的希望和挑战导语:作为一种全新的能源资源,可燃冰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本文将通过深入的解读和广度的视角,介绍可燃冰的定义、形成、开采技术以及潜在的环境和经济影响,以期使读者对可燃冰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
一、可燃冰的概念和定义(主题词:可燃冰)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是将天然气分子嵌入冰晶之中形成的固态化合物。
它主要由甲烷和水分子组成,是一种兼具固态和可燃特性的独特能源资源。
二、可燃冰的形成与分布(主题词:形成与分布)1. 形成过程:可燃冰是在寒冷的海洋和极地环境中形成的,通过天然气和水分子在高压和低温条件下结合而形成。
2. 分布情况:可燃冰的分布广泛,主要存在于深海沉积物和极地冰下的寒冷地区,如北极和南海。
三、可燃冰的开采技术与挑战(主题词:开采技术与挑战)1. 传统开采技术:目前,可燃冰的开采主要采用两种方法,即热解法和减压法,通过加热或减压来释放天然气。
2. 挑战与展望:可燃冰的开采面临着诸多技术挑战,包括提高开采效率、降低成本和解决环境风险等。
然而,一旦成功开采,可燃冰将成为一种巨大的能源潜力,能够为全球能源供应带来重要的改变。
四、可燃冰的环境和经济影响(主题词:环境与经济)1. 环境影响:可燃冰的开采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潜在的影响,包括海洋生物栖息地和温室气体释放等。
开采技术应当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措施。
2. 经济影响:可燃冰的开采将对能源市场和全球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带来能源自给自足、减少天然气进口、促进经济发展等重要效果。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个人观点与理解)1. 可燃冰的重要性:可燃冰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力和重要的战略地位,有望为解决能源需求和环境问题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2. 完善开采技术与环保意识:在开采可燃冰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确保技术安全和环境可持续性的平衡。
3. 多元能源体系:虽然可燃冰具有巨大的潜力,但不应将其作为唯一的能源解决方案。
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

阅读关键词: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简称Gas Hydrate)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
因其外观象冰一样而且遇火即可燃烧,所以又被称作“可燃冰”或者“固体瓦斯”和“气冰”。
它是在一定条件(合适的温度、压力、气体饱和度、水的盐度、PH值等)下由水和天然气在中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组成的类冰的、非化学计量的、笼形结晶化合物(碳的电负性较大,在高压下能吸引与之相近的氢原子形成氢键,构成笼状结构)。
它可用mCH4·nH2O来表示,m代表水合物中的气体分子,n为水合指数(也就是水分子数)。
组成天然气的成分如CH4、C2H6、C3H8、C4H10等同系物以及CO2、N2、H2S等可形成单种或多种天然气水合物。
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气体为甲烷,对甲烷分子含量超过99%的天然气水合物通常称为甲烷水合物(Methane Hydrate)。
天然气水合物是20世纪科学考察中发现的一种新的矿产资源。
它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一种固态物质,外貌极像冰雪或固体酒精,点火即可燃烧,有“可燃水”、“气冰”、“固体瓦斯”之称,被誉为21世纪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战略资源,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新型高效能源,其成分与人们平时所使用的天然气成分相近,但更为纯净,使用方便,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
开采时只需将固体的“天然气水合物”升温减压就可释放出大量的甲烷气体。
天然气水合物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在大陆永久冻土、岛屿的斜坡地带、活动和被动大陆边缘的隆起处、极地大陆架以及海洋和一些内陆湖的深水环境。
据了解,全球天然气水合物的储量是现有天然气、石油储量的两倍,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美国、日本等国均已经在各自海域发现并开采出天然气水合物,据测算,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为700亿吨油当量,约相当中国目前陆上石油、天然气资源量总数的二分之一。
可燃冰

可燃冰,即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简称Gas Hydrate),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
可燃冰由于含有大量甲烷等可燃气体,所以燃点很低,极易燃烧。
1立方米可燃冰含有200多立方米的甲烷气体。
同等条件下,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而且燃烧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避免了污染问题。
形成条件:形成可燃冰有三个基本条件:温度、压力和原材料。
首先,低温。
可燃冰在0—10℃时生成,超过20℃便会分解。
海底温度一般保持在2—4℃左右;其次,高压。
可燃冰在0℃时,只需30个大气压即可生成,而以海洋的深度,3 0个大气压很容易保证,并且气压越大,水合物就越不容易分解。
最后,充足的气源。
海底的有机物沉淀,其中丰富的碳经过生物转化,可产生充足的气源。
海底的地层是多孔介质,在温度、压力、气源三者都具备的条件下,可燃冰晶体就会在介质的空隙间中生成。
储量分布主要存在于北极地区的永久冻土区和世界范围内的海底、陆坡、陆基及海沟中。
据潜在气体联合会(PGC,1981)估计,永久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为1. 4×1013—3.4×1016m3,包括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在内的资源总量为7.6×101 8m3。
但是,大多数人认为储存在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碳至少有1×1013t,约是已探明的所有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中碳含量总和的2倍。
科学家的评价结果表明,仅在海底区域,可燃冰的分布面积就达40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海洋总面积的1/4。
2011年,世界上已发现的可燃冰分布区多达1 16处,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的储量至少够人类使用1000年。
世界上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已发现的主要分布区是大西洋海域: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南美东部陆缘、非洲西部陆缘、美国东海岸外的布莱克海台西太平洋海域:白令海、鄂霍茨克海、千岛海沟、冲绳海槽、日本海、四国海槽、日本南海海槽、苏拉威西海、新西兰北部海域东太平洋海域:中美洲海槽、加利福尼亚滨外和秘鲁海槽印度洋:阿曼海湾南极:罗斯海、威德尔海北极:巴伦支海、波弗特海大陆内:黑海、里海开采状况发达国家1810年,英国学者戴维在伦敦皇家研究院首次合成氯气水合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
1999年 2002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1年
未来之路 中国可燃冰开发历程主要研究成绩
•南海首次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存在标志。
•勘测南海储量相当于700亿t油当量,在西沙海槽圈出天然气水合 物矿区。
成立中科院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中德联合在南海北部发 现430万平方公里的“九龙甲烷礁”。
勘测青藏高原五道沟永久冻土区、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 远景资源量有350亿t油当量以上 在“十二五”能源规划中,可燃冰作为一种新型资源被纳入其中
和勘探天然气水合物藏的热潮。
•
至90年代中期,美、俄、
荷、德、加、日等诸多国家探
测可燃冰的目标和范围已覆盖
了世界上几乎所有大洋陆缘的 重要潜在远景地区,以及高纬 度极地永冻土地带和南极大陆 及陆缘区等。
•
目前,至少已有40多个国
家,针对可燃冰展开了国家级
的资源调查和研究工作,并已
调查发现可燃冰的矿点共有100
• 它是在一定条件下由 水和天然气在高压和 低温条件下混合组成 的笼形结晶化合物。
可燃冰简介
• 可燃冰的构成可用 mCH(2m+2)·nH2O 来表示,m代表水合物 中的气体分子,n为水 合指数
• 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 主要气体为甲烷
可燃冰简介
• 关于“可燃冰”的成因,目前 认为有两条途径。
• 一种途径是,海底的动植物残 骸被细菌分解时释放出的甲烷 被高压低温的海底环境锁进水 分子笼中。
• 另一种途径是,可燃冰由海洋 板块活动而成。当海洋板块运 动时时,海底石油和天然气便 随板块的边缘涌上表面。当接 触到冰冷的海水和深海压力, 天然气与海水产生化学作用, 就形成“甲烷水合物”。
可燃冰简介
• 全球天然气水合物分布明显呈 现受地理格局控制的特点。主 要存在于世界范围内的沟盆体 系、陆坡体系、边缘海盆陆缘, 尤其是与泥火山、热水活动、 盐泥底辟及大型断裂构造有关 的深海盆地中;另外还包括扩 张盆地和北极地区的永久冻土 区,大西洋的85%、太平洋的 95%和印度洋的96%的地区中 也含有天然气水合物,并且主 要分布于海平面下200-600m的 深度内
带刺的玫瑰
• 进入海水中的甲烷会 影响海洋生态。甲烷进
入海水中后会发生较快的 微生物氧化作用,影响海 水的化学性质。甲烷气体 如果大量排入海水中,其 氧化作用会消耗海水中大 量的氧气,使海洋形成缺 氧环境,从而对海洋微生 物的生长发育带来危害。
带刺的玫瑰
• 高昂的开采成本:
有 那
• 2000年开始,可燃冰的研究与 闲
炙手可热的“冰”
• 在可燃冰矿藏被人们 发现之后,迅速地得 到了人们的关注。
• 在能源问题日益凸显 的今天,可燃冰更是 被赋予了“沉睡的未 来能源”、“能满足 人类使用1000年的新 能源”等称号。
炙手可热的“冰”
•
上世纪60年代末,苏联也
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可燃冰矿
田:麦索亚哈气田。自此,全
球开始掀起大规模研究、探测
呢 !
带刺的玫瑰
• 虽然可燃冰的开采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顺利,但是 相信随着科技的发展,终有一天我们一定可以安 全地开采可燃冰矿藏!
未来之路
• 在能源资源日益枯竭 的今天,能源问题经 常在各国的争端之中 暗流涌动。
• 可燃冰的发现让人们 觉得它也许是解决能 源问题的一把钥匙。
• 因此,各个国家很早 围绕可燃冰展开了激 烈的角逐。
澳洲的养牛业、畜牧业、牛、 羊,目前每年约排放三百万 吨甲烷。
澳大利亚的火力发电厂约排放一 亿八千万吨二氧化碳。
带刺的玫瑰
• 在大气层中释放一吨甲烷对温室效应的加 剧等于释放七十二吨的二氧化碳。
• 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 量的3000倍。可燃冰对温度和压力很敏感,在开采
可燃冰(Gas Hydrate)
小组成员:
百慕大三角之谜
• “百慕大三角”,亦 称“魔鬼三角区”和 “丧命地狱”。
• 对于传言,有科学家 提出“可燃冰融化” 的猜想。
可燃冰(Gas Hydrate)
可燃冰简介
炙手可热的 “冰”
带刺的玫瑰
未来之路
可燃冰简介
• 1778年,首次在实验室发现 天然气水合物.
勘探进入高峰期,世界上至少 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其中。
钱 还 不
其中以美国的计划最为完善, 如
美国每年用于可燃冰研究的财 政拨款达上千万美元。但是,
开 发 太
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 阳
个国家能对可燃冰进行大规模 商业开采。从各国进行的试验
能 和 风
性开采看,这些方法要么技术 能
复杂成本高昂,要么推广价值 不大,不适合大规模作业。
炙手可热的“冰”
1 m3 水合物
164 Nm3 天然气
+
0.8 m3水
• 能量密度高:
• 由1立方米可燃冰相當於160多立方米的天然氣。換言之, 1立方米可燃冰就可滿足3口之家大半年的天然氣需求,故 可燃冰被視為「後石油時代」的重要替代能源。
炙手可热的“冰”
• 污染小:
可燃冰由甲烷和水构成,不含其它成分,无需净化提炼或其
1965年,前苏联在西伯利亚发现 了可燃冰矿藏,并于1969年 投入开发;
日本开始关注可燃冰是 在1992年;
美国于1998年把可燃 冰作为国家发展的 战略能源列入国家 级长远计划;
迄今为止,全球至少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进行可燃冰的研究 与调查勘探。
未来之路
•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 的海洋大国,中国能源短 缺十分突出。急需开发新 能源以满足中国经济的高 速发展。因此,加强可燃 冰开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战略的重要措施,也是开 发中国二十一世纪新能源、 改善能源结构、增强综合 国力及国际竞争力、保证 经济安全的重要途径。
成功研制可燃冰开采模拟系统。
可燃冰保真取样器成功研制并试验;勘测南海北部东沙西南部海 域天然气水合物发育区。
开发了新型可燃冰组合抑制剂,加速了开采研究进度;可燃冰开 采与运输关键技术取得初步成绩;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钻获可燃 冰样品。
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成功钻获可燃冰样品;广州海洋 地质调查局自主研制“海洋六号”调查船,并在南海北部成功取 样。
多处。
炙手可热的“冰”
能源密度 高
储量大
可燃冰的 优势
清洁,污 染小
炙手可热的“冰”
• 储量大:
• 现已探明的天然气水合物中的碳量 11013吨相
当于已探明所有化石能源碳量总和的2倍。可滿
足人類未來1,000年的5%能源需求。
1155%%
5%
2277%%
5533%%
Natural Gas Hydrate Fossil Fuels Other fuels on the land Other fuels in the ocean
未来之路
• 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储 量为700亿吨油当量,相当 于目前陆上石油、天然气资 源量总数的1/2。南海北部坡 陆可燃冰储量约185亿吨油 当量,相当于已探明南海油 气地质储备的6倍,而东沙群 岛以东的九龙甲烷礁,目前 为世界上最大的冷泉湓溢 区。
• 陆地方面,我国冻土面积为 215万平方公里,天然气水 合物形成及储存前景广阔。 青藏高原可燃冰远景储量为 350亿吨油当量,祁连山地 区储量占陆地总储量的1/4。
• 1934年,前苏联在被堵塞的 天然气输气管道里发现了天然 气水合物。这一发现引起前苏 联人对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视。
• 1965年,前苏联首次在西西 伯利亚永久冻土带发现天然气 水合物矿藏。
• 至此,各国科学家相继开始了 对可燃冰的研究,一步一步解 开了其神秘的面纱。
可燃冰简介
• 天然气水合物,因其 外观象冰一样,而且 遇火即可燃烧,所以 又被称作“可燃冰”
天 使 还 是 魔 鬼
带刺的玫瑰
• 储量大带来的问题:
• 温室效应是当今一个全球性的 难题。我们都知道最主要的温 室气体是二氧化碳。然而甲烷 是一种强效的温室气体。
• 澳大利亚的科学家曾做过一个
看似滑稽的比较:澳洲畜牧 业与火力发电,谁对全球 暖化的影响更大?
带刺的玫瑰
牛羊在消化过程中会产生甲烷。它们咀嚼反刍的食物,而第二个胃里的细菌 会分解植物的纤维素,释放其中的能量,该过程即所谓的厌氧程序,在无氧 状态下进行,而所产生的甲烷大多经由打嗝释放。
它加工步骤。所以利用时产生的污染比石油以及煤等传统能 源小很多。
可
煤 炭 加 工
燃 冰 直 接
燃
烧
炙手可热的“冰”
• 另外可燃冰还有便于储存运输(与天然气相比),再生迅 速等优点。难怪有人称可燃冰是“上帝带给人类的礼物”, 让陷入能源危机的人类重新看到了希望。
带刺的玫瑰
既然可燃冰有着这么多的优点,我们是不是可以毫无 顾忌地开发它呢?它真的是“上帝带给人类的礼物” 吗?还是一个诱惑人类打开的潘多拉魔盒?
和输送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使甲烷气体逸散到大气中从 而加速温室效应,后果不堪设想!
带刺的玫瑰
• 开采过程中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还会产生大量的水,释放岩层孔隙空间,使天然气水 合物赋存区地层的固结性变差,引发地质灾变。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分解则可能导致 海底滑塌事件。进入海水中的甲烷量如果特别大,则还可能造成海水汽化和海啸,甚 至会产生海水动荡和气流负压卷吸作用,严重危害海面作业甚至海域航空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