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新思考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新思考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新思考第一篇: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新思考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阅读教学逐步开放化、灵活化、多样化了。
课改成果累累,“发现法”、“对话法”、“讨论法”、“探究法”……各种新方法、新思路蔚为大观、异彩纷呈。
可是有的教学活动浮华、热闹的背后却是对文本解读和感悟的蜻蜒点水、浅尝辄止、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有的课堂则是“传达文件”式的“复制教参”、“克隆教案”,点到为止,不求甚解,“以本为本”,不敢越雷池一步,课堂教学的主观能动性严重缺失。
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语》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语文阅读教学亦如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形象、语言、情感、主题、技巧的体验中来,“入乎其内”,参透文本意图,品味文本语言,领悟文本写作技巧;然后大胆对文本进行开放性建构,将文本从“平面的”、“静态的符号”还原为“立体的”、“鲜活的生命”,真正“出乎其外”,实现“文本读者化”。
下面笔者将从概括文意、改写原文、述评人物、学后心得、深入探究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浅见。
概括:系马高楼垂柳边《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10期A版)刊登了语文特级教师彭俊姣的文章《唱响这支不老的歌》,文中刊载的课例,应该对我们的教学有所启发。
’学习《长亭送别》,彭老师作了这样的引导:有人说《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有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也是一首撩人心弦的离歌,有柔肠百绕的离别苦痛:又似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
请大家阅读全文,概括文意,要求用七字句或其它更好的表达形式表述。
平心而论,笔者教《长亭送别》也有三四次了,对于“概括文意”这一问题,还从没考虑过设置如此“苛刻”的条件,殊不知这一小小的限制,恰恰是彭老师的高明之处。
再来看学生的反馈信息。
生1:暮秋送君心欲醉,食难下咽愁满怀。
莫恋功名盼君归,残阳离影秋风吹。
生2:深情送郎醉霜林,饮酒将别悲长亭。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论文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摘要】课标上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则必须在语言实践过程中完成的,换句话说要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实践能力,就要通过多种手段在品词、赏句、悟段、谋篇中通过咀嚼字词,涵咏句子,想像语段,使阅读教学散发浓浓的“语文味儿”。
【关键词】阅读教学;导语;方法;交流语文的基本手段是听说读写,而读往往有着浓墨重彩的作用。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如何让阅读教学更具时效性,每个老师都在不断的探索研究。
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也在不断的探索、反思、改进。
因此,对小学语文阅读训练也有了几点自己的感悟。
一、导语激发兴趣。
一篇好的文章,为什么能激起读者的共鸣,诱使他们如饥似渴地读下去?因为他有吸引之处,那么用好文章来形容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导语,就有形似的地方,好的导语就像好的文章,能引起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
众所周知,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他们有着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与生俱来争强好胜的心理,成了我激发他们阅读兴趣的利刃,我就是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
如我在教学《渔夫的故事》一课是这样导入的:1、激情引趣师:小朋友们,你一定还记得,在妈妈的怀里,在奶奶的膝前,在学校的图书室里,读故事,听故事的美好情景吧!今天让我们坐上时光飞车,回到那个年代,重温一下儿时长辈给我们讲故事的情景吧!快看,故事之门己经开启:(屏幕出示:芝麻开门。
这是什么故事呢?)(屏幕出示:主人,有什么事,请吩咐吧。
这又是什么故事?)(接着出示:我是个无恶不作的魔鬼,曾经跟所罗门作对。
这又是什么故事?)2、引出课题:渔夫的故事3、师导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故事——《渔夫的故事》……精心设计导语就要求教师花心思,结合课文,想办法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如果有时又能把握住意外的生成火花,那么使导入的速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的进入教学的情境之中,阅读的兴趣就会突突地冒出来。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读《守正创新教语文》有感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读《守正创新教语文》有感读完此书,悟出一句话:用语文方式教语文,或说用语文的方式解决语文的问题。
守正创新教语文。
“正”,是指符合语文方向而非其他学科的方向,是指教语文当用语文方式而非其他方式。
“创新”就是侧重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形式。
用作者的话说守正就是把课“上出语文味”,创新就是要把课“上出语文美”。
寻语文之梦,吾将上下求索。
一、追求课堂教学过程中倾听、参与、体验、等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
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
结论重要,但过程更重要。
教学的过程要持倾听的姿态,多让学生在参与中实践体验,教师等待这个体验的过程。
这是我的语文课堂中丞待改变的。
作者执教《曹刿论战》时中让学生就字词义、省略处、悬念处和题目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自读”“猜读”,让他们不断地浸润于陌生化体验之中,让学生实践、体验,教师且听风吟,静待花开。
正如美国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说过:“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语文课,就要这样突出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二、追求课堂中批判、思辨、对峙、点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在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得课堂者得天下。
笔者的课堂中《土地的誓言》阅读比较中对内容的整体把握;《白杨礼赞》比较推断中对于这个文本的审美思辨、思想思辨,《我的叔叔于勒》质疑讨论中聚焦一封信,解开千千结……特别是作者以《谈创造性思维》为例,在批判中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对我触动很大,可用“颠覆”来形容我的的感受。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浅谈古诗教学

一 、读 读议 议— —— 在 思 考 感 悟中理 解诗的情 意
“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 “读”是“ 议”的基 础,“议” 是“读”的深入。在古诗的教学中, 教师要能够在关键处 巧妙 设疑, 引导 学生读、议 结合, 在自 主合作 探究中 准 确而深入地理解诗意, 品味诗情。
如在教学苏教 版五年级“文包诗”《黄 鹤楼送别》第 四自然段时, 我先让学 生默读这段话, 想象一下文 中语 句所 描绘的景 色, 再引导 学生讨 论文中 的“伫立”、 “ 凝 视”所包含的意蕴。学生在默读、思考的基础上, 讨论交
!!! !!!!! !!!!!!!! !!!!!!! !!!!!!
周 末 你 经 常 干 什么 ?” 笔 者 不 禁 怀 疑 这 位 教 师 是 否 在 听 学生的回答, 师生之间是否在进行真正的交流。
反思 教师在教学中 要尽量与学生交流 、互动 , 这 已成为 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 简单的师生问答并不等于真正 的交流。事实上, 目前很多小学语文课堂中都缺乏师生 之间真正的交流。教师只是在简单的组织教学, 完成教 学任务, 对学生回 答什么并不关心, 有时甚至 是明知故 问。 为了在语文课堂上实现师生间真正的交流, 教师要 做到以下几点: 1.倾听学生的发言, 并做出真诚的反应和评价。 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 并且根据学生的回答 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而不应对学生的回答置若罔 闻。在倾听学生的发言时, 教师不应只关注语言表达形 式, 而应更关注语言表达的内容。在课例二中, 如果授课 教师能够在学生回答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这样学生 能够感到教师在听自己的回答, 感到自己的回答是有意 义的, 这才是真正的交流。 2.所 提 问 题 应 能 够 启 发 学 生 的 思维 。 有一位教师教授《秋天的图画》一课时, 首先他对这 篇课文作了简单的介绍, 然后要求学生用四个字来说出
撑一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撑一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阅读教学中随文小练笔策略之浅谈【摘要】小练笔与阅读教学配合进行,能有效地开辟阅读与作文的通道,激发兴趣,化整为零,降低坡度,多角度全方位地展开写作训练,提高学生书面语表达能力。
设计练笔时,应针对文本特点,抓准训练点,课堂中恰当地借用改编、补写、仿写、评写、对比等多种方式,将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将使学生在情趣相融的氛围下不知不觉地形成较强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作文小练笔改编补写仿写评写对比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
乘着教改浪潮,教师们也努力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随文小练笔。
一时间,随文小练笔成了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在教研课中更是教师们的必备菜肴。
如此,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书面表达能力的培训,开辟阅读与作文的通道,激发兴趣,化整为零,降低坡度,多角度全方位地展开写作训练,提高学生书面语表达能力。
更重要的是,练笔随机进行,提高了课堂“写”的密度,从而语言文字训练的强度也大幅度提高了。
因此,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深入文本,钻研文本,从中搜索出能为深层理解文本而“架桥铺路”的“读写结合点”来,扣准重点,聚焦难点,扎扎实实地落实语言训练。
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有效扣住文本进行有策略地练笔,让学生能借随文小练笔这一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呢?一、改——“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在文体上改编教材中所选入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课文,或注情感熏陶,或重事理说明……这时,教师要有创新的头脑,及时指导学生对这类课文进行恰当的“改写”,引导学生根据学过的文本素材,借助文中的好词佳句,从新构思,自行改编成另一种形式表达。
这样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体现再创造,达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的效果。
当然改写要针对课文的不同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 转换形式——改变体裁,趣味盎然文本都有其固定的的顺序与叙述人称,在深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改变文本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由三次修改《赤壁赋》教案引起的教学反思

一、修改教案的经过
《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名作,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这篇文章的内涵,我开始 了对教案的修改。
第一次修改,我增加了背景介绍,试图帮助学生了解苏轼的创作背景。但课堂 反应并不如预期,很多学生对此似乎并不感兴趣。
第二次修改,我增加了对“赋”这种文体的介绍,试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 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然而,学生们对此似乎并不太关心。
三、反思的意义
通过对《赤壁赋》教案的三次修改,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种认识不仅让我更加学生的需求,也使我更加珍视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经验。
教学反思不仅让我不断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还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教育的 真正意义。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 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支 持,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由三次修 改《赤壁赋》教案引起的教学
反思
目录
01 一、修改教案的经过
02 二、教学反思
03 三、反思的意义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语文老师,赤壁赋教案,我改好了。”我信心满满地走进课堂。学生们目光 齐刷刷地投向我,那是一种期待,那是一种信任。然而,课堂上的反应却出乎 我的预料。学生们满脸困惑,教案设计得有条不紊,教学步骤也十分清晰,但 为何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呢?
第三次修改,我选择从文章中的具体句子入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尝试让学 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理解文章的内涵。这次,课堂反应有了明显的改善。
二、教学反思
《赤壁赋》是一篇有深度的文章,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来理解其内涵, 是我进行教学反思的重点。经过反复实践和反思,我意识到以下几点:
文本解读:向青草更深处漫溯

在 分析 文 章这 一 结构 的过 程 中 , 苏 教 版教 材必 修
四 配套 的《 教 学 参 考 书》 认为 : “ 全文共 3 3段 , 可 将 其
分 成 三 个 部分 , 其 中第 l至 4段 为 第 一 部 分 , 叙 说 这
对梁 惠王 理解 “ 战喻 ” 的肯定 , 这 实 际是 他 为梁 惠王 设
集 会 的 原 因 及 目的 ” , 笔 者认 为其 分析 明显有 误 。
“ 不要 希 望 ” , 则 是 将 今 天 人 们 的 意 思 去 强 加 给 古 人 罢
命 。李 陵 也 有 爱 国 之 t L , , 但 他 在个 人 恩怨 与 国家 民族
作 者 的选 材 、 裁剪、 详 略等 主观 处理 , 而 这 种 处 理 则 源
历史 事 实《 苏武 传 》 , 就 是要 - L I z 后 人 通过 《 苏 武传 》 来 了
于 作者 的主 观 态度 。通 过文 本 弄清 作者 的主观 态度 ,
的利益 发 生 冲突时 选择 了前 者 。 他 们 的爱 国之心 没有 经 受 住 实 践 的检 验 。而 苏 武 的 爱 国 之 心 经 受 住 生 死 的
考验 、 利 诱 的考 验 、 十九 年绝 域流 放 的考验 。 苏 武 的铁 骨铮铮 、 大义凛然 、 节 操 坚 贞 的人 格 魅 力 是 在对 比之 中得 以表现 的。 历 史学 家 的叙 述 , 是用 语 言 文字 重构 历史 事 实本
下 的一 个 套 子 , 目的是 由此来 阐发 他 的 “ 民本 、 4 -政 ”
的 治 国理 念 ,意 为 : “ 您 如果 真 的懂 得其 中的道 理 , 您 就对 了… …” 因此 , 这句 应 翻译 为 : 大王 您 如果 懂得 这 个 道 理 ,那 么 您 就 不 必 去 期 望 您 的 老 百 姓 比 邻 国 多
语文阅读: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阅,教学语:向凊革赵晓丽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 学生的 为。
”于是,不少的语文阅读课“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美其名曰让 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 仅仅是流于,教者只收,课堂中既没有教者适 时的启发,又 领学生对文本内涵和求、挖掘,这样的课虽是流畅,肤效。
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应;学生钻研文本。
那怎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引 学生向青草更漫溯呢?点的做法。
一、深度追踪,把握写作意图写作意图是一篇作品的写作动机、目的及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
它跟作 、价观,以及作品所存在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等写作背切相关。
把握作品写作意,是读懂作品思想内涵,打通读者与文本的主 要途径。
因此教者要走进文本,准确把握作者 的写作意图,才能正确学生走人文本深处,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
,教学杨绛的《老王》,不少老师把文 章的重心定为理解的善良,对于同样善良 的杨绛却并未做深人思考:她为何会愧怍于老 ?作为一篇散文,教学《老王》就要作家的情感。
执教本课时,我将该的课核心确定 为体悟杨绛“愧怍”的情感,并以此为题,着学生沿着文理,循着“我”对各文章结构的巧妙。
之后,对于文章的语言技巧,教师 说原文讲解,将原文中精妙的语言文字巧妙摘选出来,和学生一起讨论,还让学生利用原文想要的情景自行发挥写出,并且与文章做对比以此来感受作者思想 的巧妙和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彩。
以中心思想 为目标,辅以文章 文章架构的学习、推敲,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吸收文章的精华,达 用窍门读书从而提高阅读效率的目的。
三、、惯,经读书要着重阅读对于一个学生的重要性,我们在一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是要“承上启下”的,终身阅读正 在成为一个趋势,所以帮助学生读书的习自是教师 的。
教师帮助学生订购期刊,号召学生每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并且考察学生的阅 读质量,教师还 具体学生的阅读水平制定读书笔记,让学生读书,写下读书 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阅读教学逐步开放化、灵活化、多样化了。
课改成果累累,“发现法”、“对话法”、“讨论法”、“探究法”……各种新方法、新思路蔚为大观、异彩纷呈。
可是有的教学活动浮华、热闹的背后却是对文本解读和感悟的蜻蜒点水、浅尝辄止、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有的课堂则是“传达文件”式的“复制教参”、“克隆教案”,点到为止,不求甚解,“以本为本”,不敢越雷池一步,课堂教学的主观能动性严重缺失。
著名学者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语》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语文阅读教学亦如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到文本形象、语言、情感、主题、技巧的体验中来,“入乎其内”,参透文本意图,品味文本语言,领悟文本写作技巧;然后大胆对文本进行开放性建构,将文本从“平面的”、“静态的符号”还原为“立体的”、“鲜活的生命”,真正“出乎其外”,实现“文本读者化”。
下面笔者将从概括文意、改写原文、述评人物、学后心得、深入探究几个方面详细阐述浅见。
概括:系马高楼垂柳边《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10期A版)刊登了语文特级教师彭俊姣的文章《唱响这支不老的歌》,文中刊载的课例,应该对我们的教学有所启发。
’学习《长亭送别》,彭老师作了这样的引导:有人说《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有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也是一首撩人心弦的离歌,有柔肠百绕的离别苦痛:又似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氛围。
请大家阅读全文,概括文意,要求用七字句或其它更好的表达形式表述。
平心而论,笔者教《长亭送别》也有三四次了,对于“概括文意”这一问题,还从没考虑过设置如此“苛刻”的条件,殊不知这一小小的限制,恰恰是彭老师的高明之处。
再来看学生的反馈信息。
生1:暮秋送君心欲醉,食难下咽愁满怀。
莫恋功名盼君归,残阳离影秋风吹。
生2:深情送郎醉霜林,饮酒将别悲长亭。
功名利禄如浮云,古道残阳总是情。
生3:送行十里到长亭,风悲马鸣。
长亭设宴送张生,离人伤悲。
临别赠诗泪满襟,人心憔悴。
夕阳残照人远去,愁思千里。
一首首离歌,一阕阕心曲,师生唱响的是“语文”之歌,擎举的是“语文”之旗。
霜林醉,风悲凄,离人落泪;残照里,送君去,人心憔悴。
学生的解读激活了文本,再创造了文本,如此处理,文本的意义更为丰富,文本的价值更为厚重。
彭老师的这一教学环节把文本解读与语言训练融为一体,使这一环节更具“语文味”,实乃“天成之笔”,值得借鉴。
当然概括文意可以设置不同的限制,比如拟写对联,骈散结合,以诗(词)解文等等。
改写:歌舞化作彩云飞改写也是理解文本,解读文本的一种形式。
具体而言,可以把诗歌改为散文(或小说),把散文(或小说)改,为诗歌;文本场景具体化,文本“空白”充实化……改写的基本原则是“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理透文本旨意,遵从文本基调,有解读者的“自我意识”、“自我建构”。
同时要合情合理。
《荷花淀》是孙犁先生“诗体小说”的代表作。
文本的环境描写充满诗情画意,文中那皎洁的月光、凉爽的院落、润湿的苇眉、透明的薄雾、清新的荷香、淳朴的民风……意境纯美,如诗似画,读来让人如坠仙境,如痴如醉、赏心悦目。
可是,如何才能通过阅读将这种美传达出来呢?分析、鉴赏、品评……总觉得还是“语文味不够浓重”。
“诗体小说”具有“诗化”的语言,何不将文中诗意的环境描写改为一首诗!果真,一经改写,境界全出!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苇眉子湿润润的女人坐在院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的怀里跳跃着不久她就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花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淀里也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水面茏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香这种基于文本的再创作,更为集中体现了文本之美,是深入文本、充分理解文本的外显,值得尝试。
述评:等闲平地起波澜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对文本中人物的理解分析,很多老师还是停留在“理解文本”的层面,对人物仅仅做些“程式化”的概括,大致一致的“标准答案”、“固定结论”,单调平淡,不足以显示语文感性之美的特质。
我们不妨先来欣赏一篇高考优秀作文片段:你冤气冲天,高声指控:天,是不分好歹;地,是错勘贤愚。
那一腔怨气在瞬间喷发,震惊了天地,浮云为你而阴,悲风因你而旋。
而你一个弱女子至死不渝地抗争终于将三桩誓愿一一倾诉。
“血溅白练”诉你奇,“六月飞雪”道你怨,“亢旱三年”遗你恨。
当这些一一应验时,没人知道你的灵魂飘到哪里。
历史,又多了一个悲剧故事;天空,又响过一个女子长长的哀怨……这是一段脱胎于经典名篇《窦娥冤》的人物述评。
文段眺出了单一的“人物概括评价”的窠臼,采用第二人称的方式,既有分析述评,又有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似乎让我们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女主人公的遭际。
文段笔调悲愤,饱含情感,慷慨豪放,大胆粗犷,不仅解读了文本,而且融入了解读者激愤哀怨的情感,有一种超越时空的“读者”与“文本”的共鸣。
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搜集并深入阅读类似语段,讨论探究人物述评的写作方法,努力让学生以“人物述评”为踏板,跃上文本人物解读“读者化”的层面。
笔者选了学习《史记(选读)》中《晁错》一文后,学生写了这样_段人物述评。
晁错之义,放射出万丈光芒。
他生就冷峻,收地削藩,雷厉风行;朝堂之上,拍案而起,怒目圆睁,舌战窦耍;更令卅章,横眉冷对,从容官场。
他留给我们,留给历史的是一个绝不妥协的背景。
“天子不尊,宗庙不安”,让他寝食难安;违逆父劝,割舍亲情,显其铮铮铁骨。
“衣丧服”,咽泪水,昂起头,痴心不改;“诛晁错,清君侧”,诸侯起,晁错蒙冤。
为江山,为社稷,为国家,为大义,他,死而无憾,死而无悔,死而无怨。
不难看出,文字中的晁错已然从“严峻刚正,不圆滑世故,爱国忠君,大义凛然”的人物形象的刚性概括的基础之上,活脱脱地站了起来,封闭的静态的分析变成了开放的有生命力的动态建构。
这样的人物述评实现了艺术形象的再创造。
心得:听喟新翻杨柳枝于漪老师认为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文本作者的过去视界与领会者主体现在视界的融合”,“教学生学课文,特别是学古代作品,一定要超越时空距离,通过生命的表现,才能获得对文本及作者的真正理解”。
吁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恰恰契合了这种理念,笔者在教学中就做了“读心得,习方法,写心得”的教学尝试,效果不错。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中的名篇,是各种版本教材的必选篇目。
文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一句,体现的社会管理理念与当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相同,学生肯定有话可说,于是笔者就不失时机地要求学生写上一段“心得”。
孟子的看法实在深刻。
人和自然的确应该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因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分子。
可曾几何时,我们人类以战胜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荣,我们“励精图治”,向山争地,向水夺田,毁林而耕,毁地采沙,乱捕滥杀,伐木取石……大自然在哭泣。
利益,确切地说是短期的利益驱使那些,无知的人,如此狰狞、如此恣肆。
“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几千年前的孟子已然明白向大自然索取必须有节制,守时律,难道我们不应因我们龌龊的举动而汗颜?“竭泽而渔…‘寅吃卯粮”,长此以往,人类将自食恶果,自取灭亡!这段很给力的“心得”,既没有规避文本意图,又讽喻了现实,足见该学生对文本理解之深,文学功底之厚。
另外如,《游褒禅山记》中有“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论断,《前赤壁赋》中有“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悲叹,等等,这些都是“上佳语料”。
诗词中的经典名句更不可轻易放过:学“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要写写入之执著: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要写写入之傲骨:学“一蓑烟雨任平生”要写写入之坦荡;学“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要写写入之无奈与郁闷……探究:横看成岭侧成峰《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之上,“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学生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以鲁人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荆轲》一文为例,太史公带着他的全部感情描写荆轲为解救燕国危急而谋刺秦王的全过程,富有戏剧性、紧张感的矛盾冲突,富于表现力的人物描写,凸现出一个重义、机智、刚毅、深沉、镇静、勇敢和自我牺牲的英雄荆轲形象。
这样厚重的作品,新课标要求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故事情节的奇异色彩,停留于篇章结构的解剖分析,甚至只在语言文字的层面上浅尝辄止”,依选修课高于“必修”的教学要求,“应该有层次地深入进去,开掘作品的文化内蕴和精神矿藏,用于滋养我们的心智,润育我们的灵魂,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品位”。
为此,笔者发动学生借助网络、图书馆等资源,查阅有史以来对荆轲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的评价。
如太史公的《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评日:“其立意皎然,不欺其志,名重后世,岂妄也哉!”陶渊明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也赞其“江湖侠骨”,而苏洵评荆轲之举“始速祸焉”,朱熹则更认为“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研读文本,品味历代名人的评价,深入探究荆轲这一人物的现实意义与精神价值。
经审慎的品鉴、热烈的讨论后,学生有了更深的认识:自古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王推进了统一的进程,大势所趋,顺应历史,是伟人;荆轲之行,成功与否,注定不会生还,他毅然决然,“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在失败中超越了悲剧,展现了一种不屈的激扬,是对权势不可遏止的蔑视,是种再也寻不回的凄绝之美,其举悲壮叉勇,亦是英雄。
这种深度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使学生获得的是人生观的洗礼和价值观的提升。
同时教材的人文内涵也有了有力的注脚。
笔者在教学中,还整理出一些值得探究的内容。
如学习《屈原列传》探究“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与“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随其流而扬其波”两种价值观、人生观,哪一种更值得推崇;学习《石钟山记》探究“事不目见而闻,而臆断其有无”是否适合一切领域、一切场合;学习《鸿门宴》探究“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与“细节决定成败”两观点是否冲突。
参考文献:①于漪:《岂能消极的复制文本》,《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7年第2期。
②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