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世界文化遗产地对城镇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世界遗产与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

世界遗产与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 世 界 文 化遗 产 世 界 自然遗 产 核 心 竞 争 力 企 业 业 绩
“ 企业核心竞争力” 这一概念最早是 由P r a h a l a d 和H a m e l ( 1 9 9 0 ) 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 出的, 他们认 为企业发展取决于其独一无二 的资源 , 而企业可借助这些资源创造 出独特竞争优势 。 关 于如何培育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 的问题 , 国内文献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特 别是旅游企业如何在保护世界文化与 自然遗产的同时 , 确实有效地提升核心竞争力 , 这一 问题也 日益为社会关注。 为此 , 本文 以2 0 0 0 年 至2 0 0 8 年2 2 家旅游业 上市公司为样本 , 研究世界 文化与 自然遗产对旅游企业业绩 的影响 , 以期为旅游企业应该妥善保护世界文化 与 自然遗产 , 维 系和提高 自身核心竞争力 , 实现持续健康 发展提供参考。


文 献 综述
( 一) 国外文献 L a m和 Z h a n g ( 1 9 9 9 ) 认 为适 当 的人 力资 源战 略能促 使旅 游企业 在激 烈 的竞 争 中取胜 ; G r a t z e r和Wi n i w a r t e r ( 2 0 0 3 ) 认为信息技术对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非常重要 ; F u l l e r 等( 2 0 0 7 ) 认为创新型组织 的建立有 助于显著 提高旅游 企业 的核心竞 争力 ; Wa l s h 等( 2 0 1 0 ) 认为创新 能力 能显 著提高小型旅游企业 的核心竞争能力 ; J e r a b 等( 2 o l 1 ) 认 为旅 游企业核心竞争力取决于企 业 战略的调整 、 关键员工能力 、 知识管理系统等等 。 综上所述 , 国内尚没有文献深入探讨旅游企业如何在保 护世界文化与 自然遗产的

中国文物遗产保护机构现状及趋势分析: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共赢

中国文物遗产保护机构现状及趋势分析: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共赢

中国文物遗产保护机构现状及趋势分析: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共赢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保护文物就是促进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强化底线思维,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

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效能,推动国务院核定公布第八批76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总数达到55项,与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

2013-2018年中国文物藏品数量走势数据来源:文化和旅游部、整理 2018年博物馆文物藏品数量有所增加。

做好文物保护大文章,离不开科技赋能。

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让人们通过现代科技了解文物古建的前世今生,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也是保护的题中之义。

2013-2018年博物馆文物藏品数走势数据来源:文化和旅游部、整理全年全国文物事业费415.40亿元,比上年增加36.61亿元,增长9.7%;文物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0.18%,比重比上年增长0.01个百分点。

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数量数据来源:文化和旅游部、整理 2019年全国共有各类文物机构10562个,比上年末减少402个。

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518个,占33.3%;博物馆5132个,占48.6%。

年末全国文物机构从业人员16.2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2万人。

2015-2019年中国博物馆机构数量走势数据来源:文化和旅游部、整理 2019年全国文物机构数量为10562个,在平稳加重。

在加强保护前提下对文物进行科学开发和利用,就完全能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我们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乡村振兴相结合,与产业转型升级、脱贫攻坚相结合,有效挖掘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等价值,在加强保护前提下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

2011-2019年全国文物机构数量走势数据来源:文化和旅游部、整理全国文物机构从业人员目前在平稳的数量上,历史文物在经历腐蚀、风化等自然环境的侵蚀后保留至今,而现代社会的科技运用使得环境条件与过去相比有更大的不同,为了防止现存文物被进一步破坏,需要结合现代科技使用更为有效的物理方式和化学药剂对文物进行保存。

世界文化遗产名词解释

世界文化遗产名词解释

世界文化遗产名词解释当我们提及“世界文化遗产”这个词汇时,您可能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些古老而壮观的建筑、珍贵的文物或者独特的文化传统。

但究竟什么才是世界文化遗产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

世界文化遗产,简单来说,就是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评估和认定程序,被认为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对全人类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形式。

比如,古老的建筑和建筑群。

像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故宫、法国的卢浮宫等,它们不仅仅是一堆石头和砖块的堆砌,而是承载着历史、艺术、建筑等多方面的价值。

通过这些建筑,我们可以了解到过去的人们是如何生活、如何思考、如何创造的。

还有历史城镇和街区。

比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古城、中国的丽江古城等。

这些地方保留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城市布局、建筑风格和社会生活形态。

走在这样的城镇和街区中,仿佛穿越回了过去的时光,能亲身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和气息。

再者,文化景观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澳大利亚的乌卢鲁-卡塔曲塔国家公园,它不仅拥有壮观的自然景观,还融合了当地原住民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

这种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的景观,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

文化遗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大类别。

比如希腊的雅典卫城遗址,见证了古希腊文明的辉煌。

这些遗址虽然可能已经残缺不全,但它们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那么,为什么要保护和认定世界文化遗产呢?首先,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们祖先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它们见证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我们了解过去的重要窗口。

通过研究和保护这些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根源,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其次,世界文化遗产对于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遗产各具特色,它们展示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当我们欣赏和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遗产时,能够打破文化隔阂,增进彼此的尊重和理解,促进世界和平与和谐。

此外,世界文化遗产对于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也起着关键作用。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专题《乡村和城镇》高频选择题50题及解析

2024年高考地理一轮专题《乡村和城镇》高频选择题50题及解析

专题14 乡村和城镇精选高频考题50题·选择题图示意长江三角洲地区某特大城市近几十年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三个阶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由阶段I发展到阶段II,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的推动力主要是()A.人口增长、社区改造B.社区改造、政府引导C.企业参与、人口增长D.政府引导、企业参与2.与阶段I相比,阶段Ⅲ郊区演变的最显著特征是()A.产业分布均衡B.产城融合加强C.空间结构单一D.居住功能弱化【答案】1.D 2.B【解析】1.由图可知,阶段I向阶段II发展主要表现为远郊区产业园、工业区数量变多,规模变大,新建了开发区、高新区,生产要素、居住要素、消费要素流动更趋于远郊,流动更为频繁。

综上分析可知,城市各要素向郊区扩散主要得益于政府的规划引导和企业的参与。

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读图可知,阶段Ⅲ相较于阶段I,远郊区形成了更多产业园、工业区,并逐步形成了新城、新区各要素也流向新城、新区,产城融合加强,B正确;产业分布并不均衡,A错误;空间结构更加复杂,C错误;居住功能并未弱化,D错误。

故选B。

【点睛】“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以提升人的生活质量为目标,通过产业升级换代和城市服务配套,达到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消费结构的匹配,实现产业、城市、人之间的互融发展。

东伦敦科技城位于伦敦东区,是科技、数字和创意等企业集聚的中心。

这里原来是重工业区,也有低收入者在此居住,后来得到政府投资和政策扶持,吸引了大型跨国公司投资、进驻,邻近的多所大学不断提供人才,成为“欧洲科技硅谷”。

完成下面小题。

3.东伦敦科技城形成的区位条件是()A.靠近市场、地价低廉B.交通便利、环境优美C.资本雄厚、原料充足D.政策支持、人才集中4.该区域演变为科技城,城市功能明显改变,最主要表现为()A.技术引领,研发创新功能增强B.资本涌入,金融服务功能增加C.人口增加,居住功能明显改善D.交通改善,商贸服务功能提升【答案】3.D 4.A【分析】3.本题主要考查影响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

环境保护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基于中国四大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面板数据分析

环境保护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基于中国四大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面板数据分析
理 论 与 实证 依 据 。
的开发模 式 导致 景 区“ 化 ”, 三 即人 工 化 、 业 化 、 商 城 镇 化 , 景 区 的 自然美 学价 值 大为 降低 , 使 破坏 了资 源
高 品质 、 层 次 的精 神 文 化 功 能 和 社 会 公 益 性 质 。 高
如 峨眉 山万 年寺 和 金顶 索道 强 加 于 自然 景 观 , 为 成 审美 过程 中的视觉 污染 。其 次 是游 客大 量涌入 及不
优 化 控 制 理 论 推 导 出环 境 保 护 与 旅 游 经 济 协 调 发 展 的 可 能 性 , 过 相 应 政 策 调 节 , 境 质 量 与旅 游 业 发 展 之 间 可 以 达 通 环 到 总 体 或 局 部 最 优 水 平 , 府 收 取 的排 污 费对 旅 游 生 态 环 境 政
分 区 , 至把 核心 区调 整 为 实 验 区 , 兴 土木 , 重 甚 大 严
影 响 到景 区生 态 系统 和生物 多样 性 。 自然保 护区 的
[ 金 项 目 ] 研 究 受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课 题 ( 7 MZ 3 ) 助 。 基 本 0X 08 资
[ hss d a up s d b rn f m te N t nlSca T i t yw ssp o e yagat r h ai a oi u o o l
随着 我 国经济 的快 速 增 长 , 国旅 游 业 也 快 速 我
发 展为 一个 初具 规 模 的独 立 产业 , 跻 身 于世 界旅 并 游 大 国 的行 列 : 入境 旅 游 者从 1 7 9 8年 的 1 0 9 8 .2万
游 活动 的 自然遗 产保 护 区 中 , 4 % 的保 护 区存 在 有 4
垃 圾公 害 ,2 出现水 污染 , l 1% 1 %有 噪声 污染 ,% 有 3 空 气污染 。此外 , 游 活 动对 生 态旅 游 资 源 造 成 旅 巨 大破坏 。一些旅 游 区 白行调 整 自然保 护 区的功 能

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市场的保护利用研究——以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福泉为例

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市场的保护利用研究——以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福泉为例

定 《 保护世界文化和 自然遗产公约 》把文化遗产和 自然
遗 产 纳入 保 护 范 围 之后 ,2 0 年 通 过 《 护 非 物质 文 03 保 化 遗产 公约 》对 非物质 文 化遗 产 的概 念 做 了界定 ,并要
求 各 国积 极行 动 起来 对本 国 的非物 质 文化遗 产进 行 清查 和 保护 。 在我 国 ,非物质 文 化遗 产 的保护 受到 各级 政府 和 广 大 群众 的重 视 。政府 和各 部 门积极 开 展全 面 的非物 质 文
非 物质 文 化遗 产 本 身 总结 了其 具 有 历 史 价 值 、 文 化 价
值 、精神 价值 、科 学价 值 、和 谐价 值 、审 美价值 和 教育
价值 ,认 为 非物质 文化 遗 产具 有独 特性 、活 态性 、传 承 性 、流 变性 、 民族性 、地 域性 和综 合性 ,指 出非物质 文
关 键 词 :非 物质 文化 遗 产 ;历 史文化 名城 ;旅 游 ;保 护
Absr t: I t n i l ae ilc lu a rt e i 1 i ds t ac n a g be m tra u tr lhe ag Salk n i ofp a tc r c ie,p ror a c f r sofe pr s i e f m n e, o m x e son, kno ldg nd w e ea s ls a d isr l td t l,r a ,c a t n c lu a ie h c i k l n t e ae oo s e l r fsa d u tr lst sw i h aet r houg r ps a nd vi ua s nt gi e m a e il htby g ou nd i i d l .I an bl t ra c t a rt g mph sz t tp ope t o e wi te s ls ul lhe a e e ur i a ie ha e l O bec r h t h k l, i e e re c ,s rta d t e c r ce s c smutb lt Cu t e i xp i n e pii n ha a tr t si a iiy. l h i i ur s te e snta t bu e o urs . ul a a t r e tae i l h s e i at l i r t ft im c t l fc o sp ner t n al O ur a p c so o e u im .Exp o epr tci n nd u i z ton o s e t fm d m t rs O l r oe to a tl a i i f it n i l ae a ul a rtg n t e t u s a k twh c n a g b e m t r lc t lhe a e i r tm r e i h i ur i h O i h sp i v i nfc c to l oe n ei g a gbl a ost esg i a eno ny t pr tct d h rt ei n i e i i n O a a nt c tr lh rtg ut lo t e pa da d a dt u s m ake. ulu a e a eb as O x n n rpi o r m i i r t K e or yw ds: i a nt ngi e m a e i lculur lhe ia bl t r a t a r t ge; hit rca ndc t a iy; t urs ; p o e to so l a ul i ur lct O im r t ci n

浅析文化历史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浅析文化历史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浅析文化历史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作者:缪璇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18期浅析文化历史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缪璇(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51)摘要: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文化产业的要素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通过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增加加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的建设,从而促进该地区的全面和谐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历史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重点关注区域经济的促进和发展、增加就业、促进和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丰富当地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素质。

关键词:历史文化资源;内蒙古;产业;区域经济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9-0079-031文化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广义上泛指人们从事一切与文化活动有关的生产和生活内容的总称,它以精神状态为主要存在形式;狭义上的文化资源是指对人们能够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利益的精神文化内容。

根据历史文化资源的性质可分为有形文化资源和无形文化历史资源;根据历史文化资源的内容可分为民族宗教和文化资源、地理和文化资源;从历史文化资源的发展角度分成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文化和历史资源;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可以分为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非开发资源;此外,针对不同的地理,文化可分为世界文化历史资源、民族文化和历史资源,与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资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更新的发展速度比一般的经济资源的速度、范围要大。

在一定条件下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技术的进步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文化和历史资源的更新。

2区域经济发展特定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包括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人口和劳动,资本,技术,组织和管理。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各种要素,文化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加上其他因素的历史基础,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世界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世界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世界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也是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

但如果不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世界遗产将成为世界的遗憾。

————于富业来自《时代教育》目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地旅游开发中存在盲目兴建旅游基础设施、盲目追求游客数量增加、盲目迎合游客娱乐需要等问题,对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

为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不受旅游开发和经营服务活动的损害,需要从管理体制、立法、咨询、监督、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坚持功能分区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对策,并且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旅游业迅猛发展,成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柱产业。

以世界文化遗产地为目的地的旅游活动对遗产地的保护造成了相当的压力。

鉴于现代旅游业的急剧发展给被列为遗产的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带来的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 再说随着世界遗产地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开发商一味追求片面的经济利益 ,导致世界遗产周边土地利用出现诸多问题。

文章在介绍目前我国遗产地周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并提出了世界遗产周边土地合理利用的相关对策。

近年来,在遗产旅游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开发的矛盾愈加显现,遗产研究明显滞后于遗产实践发展需要。

该文综述了20年来我国世界遗产(地)研究,研究内容涉及遗产旅游、遗产价值和景观特征、遗产管理和制度、遗产保护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遗产营销和形象传播、遗产法律和教育、遗产研究方法和遗产保护技术等。

研究进展划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拓展提升阶段,阐述了各阶段的研究特征。

分析认为,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经营管理体系研究是今后遗产研究的焦点,并提出相应的研究框架和理论方法。

旅游业的发展在弘扬世界遗产价值、为遗产地保护筹集资金的同时也给其保护工作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存在遗产地过度人工化、城市化和商业化倾向,以及居民背离原有生活方式的问题。

建议减轻世界遗产地旅游压力:加强国家对世界遗产的直接管理;加快有关法律制定进程;做好世界遗产地的规划工作;加强公众保护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文化遗产地对城镇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摘要:在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基本都采取了在属地设立专门机构直接管理的方式,所以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与遗产地所在的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近年来,世界文化遗产地产生的旅游经济效益备受关注。

如何全面、理性地把握这种效益对城镇的影响,是我国现有的32处世界文化遗产地及更多潜在的遗产地城镇需要重视的课题。

本文拟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对此进行系统讨论。

关键词:世界文化遗产地,城镇旅游,经济发展1我国遗产地旅游总体概况我国已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26年,至2011年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全球第三。

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地32处,由于联合申遗和扩展项目申报等原因,涉及了全国超过40个城镇。

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以下简称遗产地)规模普遍较大,在十几公顷到数万公顷不等,是城镇空间中的珍贵资源,也是城镇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自1987年我国始有遗产地陆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二十余年来,随着遗产地知名度提高、交通条件和环境质量改善等客观原因,又适逢我国旅游业步入发展与深化阶段[1],从总体上看,各遗产地的游客量在入遗后都分别保持了攀升的态势。

为切实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管理,充分发挥遗产的重要影响,促进遗产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国家文物局于2009年启动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遗产地经济发展研究》课题,本文即在此基础上展开研究。

考虑到入遗时间的长度、遗产地城镇的规模可比性和相关数据搜集的完整程度,本研究排除了如下遗产地:北京和沈阳的明清皇宫、长城、拉萨布达拉宫、庐山风景名胜区、颐和园北京皇家园林、天坛、龙门石窟、开平碉楼及村落、五台山、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古迹和杭州西湖文化景观。

研究范围共涉及26个遗产地城镇,涵盖了历史建筑群、古城、村落、石窟、山岳和考古遗址等多种遗产类型。

1.1遗产地游客量比较本研究通过对世界文化遗产地管理部门发放调查报表、查阅遗产地所在城镇地方年鉴及相关文献资料等方式,以1990年起20年间全国各遗产地年度游客人数的最大值作为考察标准,进行数据搜集和整理,结果如下(表1):(1)遗产地年度游客量差异巨大。

研究范围内,“热门”的遗产地一年最多可吸引500万人次以上的游客量;然而也有6个遗产地年度接待游客人数长期不足30万,甚至不如某些非世界遗产景点(如西安市碑林博物馆2009年接待游客人数为47万[2])。

当然该组数据无法反映我国世界遗产之最,研究范围外的北京明清皇宫(故宫博物院)2009年全年接待游客高达1182万人次[3],可见我国遗产地年度接待游客人数最大相差约40倍。

(2)入遗时间先后对游客量有一定影响。

年度游客接待量在100万人次以上的遗产地,绝大多数都是在2000年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老牌”遗产地。

(3)同类型遗产游客量相仿。

如山岳、古城类遗产地的年度游客量在100万~300万人次之间;村落、石窟类遗产地的年度游客量多在50万~100万人次之间。

研究范围外的龙门石窟2009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了183万[4],相对较高。

1.2造成游客量差异的原因(1)旅游者的需求差异。

曾有旅游专家把旅游者分为冒险探索型(allocentric)和保守稳妥型(psychcentric)两类[5]。

其中“保守稳妥型”旅游者主要以度假娱乐为主而不是获取知识。

因此当世界文化遗产地作为旅游目的地,在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旅游需求方面存在差异。

上述数据显示我国遗产地类型与游客量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对应关系。

其中山岳、古城类遗产地由于其空间规模大、流线组织相对自由、休闲娱乐项目丰富,年度游客量普遍较高;而在规模较小、休闲娱乐项目相对单一的村落、石窟类遗址的游客量略微次之;游客最少的遗产地多为考古学或人类学遗址,以及入遗时间较晚、知名度不高的皇家陵寝、王城等,这些遗产地目前以科普教育功能为主,难以提供符合大众游客普遍需求的休闲娱乐功能。

由此也可推测我国大众游客中“保守稳妥型”旅游者为大多数,“探索型”旅游者的比例偏小。

(2)遗产地可达性差异。

澳大利亚学者曾提出,“遗产地与大城市的距离”与“旅游效益增长速度”之间存在某种联系[6]。

本研究考察了遗产地到最近的大城市(地级城市中心,如火车站)的行车距离,对比后发现:游客最多的十个遗产地中,有80%与大城市的距离不超过60km。

武夷山风景区虽与最近的南平市中心相距159km,但附近有国际机场(距遗产地15公里)和区域性过境火车站(即京福线,车站距遗产地16km)作为补充,可达性大大提高。

而游客量最小的10个遗产地中,有70%与大城市的距离超过了70km。

由此可以推断遗产地的可达性也是影响年度接待游客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3)旅游季节性差异。

旅游淡季长度也是影响游客量总数的重要因素。

研究范围内,位于北纬40。

附近或以上北方地区的9处遗产地中,有2/3年度接待游客量在30万人次以下,其余也不足100万(十三陵除外)。

在这些遗产地中,敦煌莫高窟纵使拥有极高的国际声誉,由于沙漠气候条件恶劣,每年旅游淡季长度将近半年(当年11月至来年3月),大部分航线停运,影响了海内外游客的到访。

而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则由于名称中的“避暑”盛誉造成一定误导,冬季成为心理上的旅游淡季,游客量骤减。

2对我国遗产地城镇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认知为了恰当估计世界文化遗产地对所在城镇的社会经济影响,下文将“所在城镇”定义为遗产地直接管理部门所属的最小行政区范围,考察的人口规模尽量控制在100万以下,通常为县、县级市或地级市的某个市区。

2.1遗产地在城镇旅游中未必处于核心地位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所在的44个城镇③中,仅有2个未曾列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强县)”名录。

可见大多数城镇具备良好的旅游环境。

为了解遗产地旅游在城镇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变化,本研究考察了遗产地旅游比重(即遗产地游客人数与所在城镇游客总人数的年度比值),结果如下:(1)遗产地旅游比重可能因成功入遗明显增加。

一部分城镇在申遗前,遗产地仅是当地众多旅游资源之一,并未受到特别关注;入遗后,遗产地知名度和美誉度骤然提升,吸引大量专程前来参观的游客,使得遗产地旅游比重也在短期内迅速增加。

这一类城镇的典型代表是福建永定县,该县入遗前5年遗产地旅游比重不足10%,而2008年入遗后迅速上升到近25%.然而此现象在20世纪80,90年代列入世界遗产的城镇中并不明显,这与我国整体旅游业发展水平有关。

(2)随着入遗时间的增长,多数遗产地旅游比重逐步下降。

多数城镇的遗产地旅游比重变化趋势表明,在入遗初期,遗产地可能成为城镇旅游业的核心。

随着城镇知名度与日俱增,遗产地本身的游客绝对数量仍在增加,但遗产地旅游比重可能逐渐下降。

以泰山遗产地为例,在1987年泰山申报世界遗产成功之时,泰山旅游人数上升到了全市旅游人数的51%,达到历史极值,并在以后的7年内保持了约50%的水平。

随后,这一比重开始逐步下降,到2008年这一比例仅为13.58%。

曲阜、平遥、黟县、昌平、苏州、大足、黄山等遗产地所在城镇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镇的整体旅游业受到遗产地的带动和发展,反映在:世界文化遗产地游客量趋于稳定;其他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到达各旅游目的地的相关基础、服务设施得到改善,城镇接待游客能力提升;在市域、镇域范围内形成丰富的旅游线路网和相关产业链。

(3)旅游业以遗产地为核心的城镇仅占少数。

目前,遗产地旅游比重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50%以上)的城镇仅有4个,占统计中有效案例总数的23.8%;而游客最多的十处遗产地中,仅有3个城镇将遗产作为核心旅游目的地。

由此可见,多数城镇已在遗产地的基础上开发周边旅游资源,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访城镇和遗产地,促进当地旅游业的整体发展;而以遗产地为旅游业核心的城镇,多为旅游资源相对单一的县或县级市。

2.2多数遗产地城镇的旅游经济优势并不明显UNESCO世界遗产中心2008年总结世界遗产地发展带来的影响时指出,遗产地及所在城镇可能存在某种“波纹效应”:首先,遗产的价值足够获得世界遗产身份;其次,该身份促进旅游业发展;再者,旅游业促进遗产地所在城镇的整体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世界遗产身份本身并不足以刺激当地进行彻底的转变,地方当局必须尽可能地对该身份可能集聚的资本进行规划,并在相关产业链上进行恰当的投资[6]。

为了探究旅游业在遗产地城镇产业结构中的地位,本研究考察了1990—2009年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地所在城镇旅游收入与GDP的比值⑤,并取平均值进行比较,如表3所示;而各遗产地城镇的旅游业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1)比值居高的城镇规模较小。

当城镇接待游客人数远远超过城镇人口,旅游收入与GDP的可比性逐渐凸显。

(2)半数以上城镇比值不足10%。

其中包含三种类型: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地级市,地处偏远、旅游相关设施较为落后的县,第二、第三产业趋于均衡发展的县级市。

(3)申遗前后比值可能变化显著。

从长期连续数据来看,部分城镇在世界遗产身份的带动下,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收入与GDP比值增幅明显,如丽江市、武夷山市、黟县、桓仁县、都江堰市、集安市等城镇,共同特点是以遗产地为核心、入遗前知名度不高。

3应以长远目光看待遗产地旅游经济效益在我国,“旅游目的地”几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代名词。

享誉国际的身份固然是一张“金字招牌”,可能直接带动当地的就业机会、经济收入、贸易和税收的增加,以及相关旅游、文化和对外交流活动的蓬勃开展,并产生可观的旅游经济效益、知名度和品牌效益,甚至为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做出贡献。

然而如不注重遗产地周边环境的保护,将会对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为此,我们有必要从旅游环境(游客容量)和社会经济(产业发展)的角度对遗产地城镇的生态平衡进行监测,警惕“旅游恶性循环”的情况⑥出现。

3.1遗产地城镇的旅游环境生态不容忽视为了尽可能客观地衡量旅游业对遗产地所在城镇环境生态的影响,我们考察各城镇年度游客总人数与总人口的比值(接待游客人数/城镇年末户籍总人口数),以反映游客增长与城镇人口规模的关系。

(1)近半数城镇比值超过10。

研究范围内有11个城镇游客人数超过总人口10倍,且此中仅澳门、黄山和安阳为地级以上城市,其余小城镇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很可能已接近或超过合理极限。

(2)多数小城镇比值超过5。

在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偏弱的县级市及以下城镇中,研究范围内有9个城镇游客人数超过总人口数5倍。

其中平遥县从事与旅游业相关职业的人员多居住在县城内,若考察游客人数与县城非农人口数的比值,则已达到10倍以上。

(3)比值在入遗前后可能有显著变化。

包括黟县、桓仁县、新宾县、集安市、土楼三县等,均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县城。

以黟县为例,比值由入遗前的不到5倍增长到如今的近40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