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技能
儿科学基本理论与技能

感冒:对症治疗,注意休息,多喝水 发烧:物理降温,必要时使用退烧药 腹泻:注意饮食,补充水分,必要时使用止泻药 咳嗽:对症治疗,必要时使用止咳药 过敏:避免接触过敏原,必要时使用抗过敏药 皮肤病:注意皮肤清洁,必要时使用外用药物
儿科特殊疾病诊疗规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 文化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 习和模仿在学习中的作用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强调儿童 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
Part Two
儿科学基本技能
儿科诊疗技术
儿科诊断技术:包括体格 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 学检查等
儿科治疗技术:包括药物 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 疗等
儿科学继续教育与进修
继续教育与进修的重要性 继续教育与进修的内容和形式 继续教育与进修的途径和资源 继续教育与进修的效果和评价
儿科学教育与培训的未来发展
数字化教学: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教学和互动学习 实践技能培训:加强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提高儿科医生的临床能力 跨学科合作:加强与其他学科的合作,提高儿科医生的综合能力 终身学习:建立终身学习机制,鼓励儿科医生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儿科护理技术:包括新生 儿护理、儿童护理、青少 年护理等
儿科康复技术:包括康复 评估、康复治疗、康复护 理等
儿科预防技术:包括疫苗 接种、健康教育、疾病预 防等
儿科护理技能
观察病情:观察患儿的呼 吸、心跳、体温等生命体
征,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护理操作:进行输液、打 针、喂药等护理操作,确 保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治
更新方式:通过学术 会议、专业期刊、网 络平台等方式发布和 推广新的诊疗规范
医学儿科学实验室技能项操作

医学儿科学实验室技能项操作医学儿科学实验室技能项操作是医学生必须学习和熟练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
儿科实验室工作环境相对比较特殊,需要医学生掌握特定的操作技能和实验室安全知识,以保证医疗工作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本文将从实验室技能操作的重要性、实验室安全知识、实验室儿童护理技能三个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实验室技能操作的重要性医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实验室技能操作,这不仅是为了保证医疗工作的高效性和安全性,更是为了提高医学生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竞争力。
以下是常见实验室技能操作的内容:1. 儿童标本采集技能:医学生必须了解儿童身体特点,掌握相应的采集技能,如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等采集标本方法。
2. 常见儿童病原体检测技能:医学生必须了解各种儿童病原体的检测方法、设备操作和分析技能。
3. 儿童实验室仪器操作技能:医学生必须了解各种仪器的操作方法以及实验室维护和安全知识,在操纵过程中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
二、实验室安全知识实验室安全知识是医学生必须了解的知识之一。
医学生必须学会如何管好自己的个人卫生,做好实验室卫生保洁工作。
同时,需要掌握基本的急救方法,应对突发情况。
以下是需要注意的实验室安全知识:1. 实验室人员进出安全:实验室进出必须按照实验室规定的程序来进行。
2. 实验室安全设备的使用:实验室安全设备必须得到正确的使用,如实验室通风、防爆、伤害保护等设备。
3. 废弃物处理:医学生必须了解实验废弃物的规律,对废弃物妥善处理。
4. 环境卫生保洁:保持实验室内部的干净卫生环境是医学生必须做的重要工作。
三、实验室儿童护理技能实验室儿童护理技能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医学生需要对孩子们关怀备至,并配合医生进行检查,为孩子们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以下是实验室儿童护理技能:1. 儿童标本采集技能:医学生必须了解儿童身体特点,掌握相应的采集技能,如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等采集标本方法。
2. 儿童协作技能:医学生必须与儿童保持友善的沟通协作,化解孩子们产生的焦虑和抗拒情绪,建立良好的儿童护理关系。
儿科学基本理论与技能

儿科学具有独特的生理、病理、 药理及临床特点,与成人医学存 在显著差异。
儿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从胎儿到青春期的儿童,重点关注018岁儿童的健康与疾病问题。
任务
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提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及康复 等全方位医疗服务,促进儿童身心健 康全面发展。
儿科学的历史与发展
儿童运动能力逐步提高,从粗 大运动到精细运动,如抓握、 爬行、走路等。
03
语言与认知发展
儿童语言理解能力逐渐增强, 词汇量增加,能够表达简单思 想。
04
社会情感发展
儿童情感表达丰富,与周围人 建立亲密关系,逐渐形成自我 意识。
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识别与评估
识别常见心理行为问题
如多动症、自闭症、学习障碍等。
人工喂养的选择与实施
配方奶选择
在无法母乳喂养或母乳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适合婴儿的配方奶进行人工喂养 。
辅食添加
随着婴儿月龄的增加,需要逐渐添加辅食以满足其营养需求,辅食添加应遵循由 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的原则。
儿童饮食行为与营养教育
饮食行为培养
家长应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定时定量、细嚼慢 咽、不偏食挑食等。
白和大豆蛋白。
矿物质和维生素需求
03
钙、铁、锌、维生素A、维生素D等是儿童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矿
物质和维生素,需要从食物中摄取。
母乳喂养的优点与技巧
优点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具有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增强免疫力等 优点。
技巧
母乳喂养需要掌握正确的姿势和含接方式,保持乳房清洁和正确的挤奶方法, 以及注意母亲饮食和休息。
使用标准化评估工具
运用心理测验、量表等工具对儿童心理行为 问题进行评估。
专业儿科医师应掌握的3种技能

专业儿科医师应掌握的3种技能。
1.综合分析和诊断技能作为专业儿科医师,精准的诊断能力是必备的。
然而,单独的诊断并不足以解决问题,专业儿科医师还需要综合分析出疾病的根本原因,以及对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健康进行全方位的诊疗。
对于常见儿科疾病(如发烧,感冒,腹泻等)医师需要详细了解儿童的年龄、性别、疾病症状、家庭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对药物的敏感程度等,来细致分析出疾病的性质和现象,从而实现正确的诊断。
在实践中,医师不仅需要懂得临床表现,还要学会对病因疾病的产生深入了解, 并结合多学科的知识,力求做出最妥善的诊治方案。
2.人文关怀和交流技能专业儿科医师的工作不止于诊治儿童的身体疾病,他们还承担着健康宣教和向患者和家庭提供情感方面的支持的任务。
因此,他们需要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增强人文关怀和交流技能。
医师需要细心体察儿童年龄、身体状况和家庭背景等情况,帮助患者和家庭了解疾病药物、预防与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同时给予患者和家庭必要的心理支持。
在交流方面,医师需要积极倾听患者和家庭的意见和需求,给予诊疗咨询和疑问解答,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商。
以上交流技巧都需要根据患者和家庭不同情况和特点进行制定,所以说这需要医师在工作中不断深化对患者、家庭需求的了解、学习和思考。
3.信息化和技术应用能力如今社会智能化、信息化已经成为一个趋势,与此同时,新兴的互联网技术也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医疗行业。
专业儿科医师需要具备信息化和技术应用能力,以在工作中更好地应用互联网技术与医疗仪器设备,完善教育和诊疗产品,以及更进一步的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
医师需要了解并掌握以下几个领域:基础医学、非侵入性诊断、辅助医疗、影像学、和数据分析等知识及技能。
通过与医学知识的整合学习,医师在日常工作中可以选用最先进的医疗仪器,完善儿童健康检测体系,并以大数据为基础实现互联网医疗服务。
在总结给大家带来的这三个方面的技能之后,我想再强调,专业儿科医师的职业要求不仅是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更要注重他们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人文关怀和道德修养。
儿科临床常用技术技能

儿科临床常用技术技能
儿科临床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负责儿童的健康管理和疾病治疗。
在儿科临床中,医生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技术技能,以便更好地为患儿提供医疗服务。
一、体格检查技能
体格检查是儿科临床中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儿的身体状况,包括身高、体重、头围、胸围、腹围等指标。
医生还需要检查患儿的皮肤、眼睛、耳朵、口腔、鼻子、喉咙、心肺等器官,以便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二、血液检查技能
血液检查是儿科临床中常用的技术之一,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儿的血液状况,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
医生还可以通过血液检查来诊断一些疾病,如贫血、感染等。
三、尿液检查技能
尿液检查也是儿科临床中常用的技术之一,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儿的肾脏和泌尿系统状况。
医生可以通过尿液检查来诊断一些疾病,如尿路感染、肾炎等。
四、X线检查技能
X线检查是儿科临床中常用的技术之一,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儿的骨骼和内脏器官状况。
医生可以通过X线检查来诊断一些疾病,如骨折、肺炎等。
五、超声检查技能
超声检查是儿科临床中常用的技术之一,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儿的内脏器官状况。
医生可以通过超声检查来诊断一些疾病,如肝脏疾病、肾脏疾病等。
六、心电图检查技能
心电图检查是儿科临床中常用的技术之一,它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儿的心脏状况。
医生可以通过心电图检查来诊断一些疾病,如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等。
儿科临床中常用的技术技能有很多,医生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同时,医生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技能,以便更好地为患儿服务。
小儿科常用基本操作技能

小儿科常用基本操作技能1. 体温测量测量小儿体温是常见的操作技能之一。
以下是测量小儿体温的基本步骤:- 准备好体温计和消毒酒精。
- 小儿躺下或坐着,选择适当的体温测量位置(例如腋下或口腔)。
- 拭去测量位置上的汗水或唾液。
- 插入体温计适当位置,并等待一段时间直到测量结束。
- 读取体温计上的温度,并记录下来。
- 清洁体温计并储存好。
2. 小儿心率测量测量小儿心率可以帮助评估其心血管健康状况。
以下是测量小儿心率的基本步骤:- 让小儿保持安静和放松。
- 使用手指找到小儿的脉搏位置,如颈动脉或腕动脉。
- 使用计时器计算心跳的数量,通常在15或30秒内。
- 将计算结果乘以适当的倍数,以得出每分钟的心率。
- 记录心率,并与正常范围进行比较。
3. 小儿生命体征监测监测小儿的生命体征可以帮助及时察觉任何异常情况。
以下是监测小儿生命体征的基本步骤:- 测量体温、心率和呼吸频率。
- 观察小儿的皮肤颜色和湿度。
- 检查小儿的瞳孔大小和反应。
- 评估小儿的意识水平和行为活动。
- 记录并跟踪生命体征的变化。
4. 小儿饮食管理小儿的饮食管理对于健康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以下是小儿饮食管理的基本要点:- 提供均衡的饮食,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 根据年龄和发育需要提供适当的食物。
- 鼓励小儿多喝水,以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 避免给小儿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
- 注意小儿的食物过敏情况,并避免对其过敏原。
5. 小儿卫生护理保持小儿良好的卫生惯可以预防疾病和感染。
以下是小儿卫生护理的基本操作技能:- 给小儿定期洗手,尤其在进食和接触外界之前。
- 使用适合小儿的洗浴产品,并保持身体清洁。
- 剪短小儿的指甲,以避免划伤皮肤。
- 每天更换小儿的衣物和床单。
- 清洁小儿的玩具和周围环境,以避免细菌滋生。
以上是小儿科常用基本操作技能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
记住,在实施这些操作技能时,要始终保持独立决策并遵循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
儿科操作技能考核标准

儿科操作技能考核标准儿科操作技能考核标准儿科医生是专门负责儿童医疗保健的医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儿科操作技能。
以下是儿科操作技能考核标准:1. 体格检查:儿科医生需要熟练掌握婴幼儿体格检查的技巧,包括测量身高、体重、头围等指标,观察婴幼儿的面色、呼吸、心率等生理指标。
2. 注射技能:儿科医生需要掌握正确的注射技巧,包括选择合适的注射器,正确定位注射部位,掌握注射深度和角度等。
3. 血液采集:儿科医生需要具备血液采集的技能,包括选择合适的采集器具,正确找到血管,安全采集血样,并进行适当的处理。
4. 静脉插管:儿科医生需要具备插管的技能,包括选择合适的管道和适合的大小,正确定位静脉,准确插管,并进行适当的固定和维护。
5. 呼吸道管理:儿科医生需要掌握儿童呼吸道管理的技巧,包括正确的吸痰、气管切开等操作,以及使用呼吸机等辅助设备。
6. 心电图监测:儿科医生需要熟悉心电图监测的操作,包括正确安放电极,校准设备,记录准确的心电图,并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解读。
7. 给药技能:儿科医生需要掌握给药的技能,包括口服、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等常见给药途径的正确操作,以及溶液配制和计量计算等知识。
8. 导尿技能:儿科医生需要具备导尿的技能,包括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正确插入导尿管,掌握正确的灌注和引流方法,注意导尿时的卫生和舒适。
9. 外伤处理:儿科医生需要具备处理儿童外伤的技能,包括正确的伤口清洁和包扎方法,掌握止血技巧和简单的拆线术。
10. 法定报告:儿科医生需要熟悉相关法定报告的要求,包括出生医学证明、疫苗接种证明等,能够准确填写相关表格并进行合理保存。
儿科操作技能对于儿科医生来说至关重要,一个熟练掌握儿科操作技能的医生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确保患儿的健康和安全。
以上是儿科操作技能考核标准,希望对儿科医生的技能提升有所帮助。
儿科学技能操作规程完整

儿科学技能操作规程完整本篇专业资料介绍了儿童生长发育的测量方法,首先介绍了身材增长的测量方法。
其中,不同年龄段的身高测量方法也被详细阐述。
为了准确测量儿童身高,需要在测量前让儿童脱掉鞋子,站在测量仪上,头部、肩部、臀部和脚跟都应该紧贴着测量仪。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测量仪的高度也需要相应调整,以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二、体重测量一)体重测量方法本篇资料还介绍了体重的测量方法。
在测量前,需要让儿童脱掉外衣和鞋子,穿着轻便的衣服站在体重秤上。
同时,还需要确保体重秤的精度和准确性,避免因为设备问题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三、头围测量一)头围测量方法头围是评估婴儿头部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本篇资料也介绍了头围的测量方法。
在测量前,需要将卷尺放置在婴儿的额头和枕部之间,确保卷尺不过紧也不过松。
同时,还需要注意测量的位置和方法,以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四、胸围测量一)胸围测量方法胸围是评估儿童胸部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本篇资料也介绍了胸围的测量方法。
在测量前,需要让儿童放松呼吸,将卷尺放置在最宽的胸部位置,确保卷尺不过紧也不过松。
同时,还需要注意测量的位置和方法,以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五、上臂围的增长一)上臂围的增长规律上臂围是评估儿童上肢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本篇资料介绍了上臂围的增长规律。
随着年龄的增长,上臂围也会逐渐增大。
同时,男女儿童的上臂围增长速度也存在差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测量。
六、皮下脂肪一)皮下脂肪测量方法皮下脂肪是评估儿童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篇资料介绍了皮下脂肪的测量方法。
在测量前,需要选择适当的测量部位和方法,以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七、骨骼一)骨骼的评估方法骨骼是评估儿童骨骼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篇资料介绍了骨骼的评估方法。
通过X线检查和其他影像学技术,可以对儿童的骨骼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
八、牙齿一)牙齿的生长发育规律牙齿是评估儿童口腔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篇资料介绍了牙齿的生长发育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1 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儿科学技能部分(一)生长发育评分标准(二)小儿骨髓穿刺术评分表(单人操作)评分标准(三)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术评分标准(四)婴儿喂养评分标准班级:姓名:学号:主考教师签名:年月日1.头围测量方法(1)寻找宝宝两条眉毛的眉弓;(备注:眉弓就是眉毛的最高点)(2)两眉弓连线线的中心点;(3)将软尺的零点(0cm部份)放在眉弓连线的中点上,以此为起点,准备开始测量头围;(4)将软尺沿眉毛水平绕向宝宝的头后;(5)寻找宝宝脑后枕骨隆突;(6)将软尺绕过脑后枕骨隆突,绕回至起点;(7)将软尺重叠交叉,交叉处的数字即为宝宝头围。
2.胸围测量方法3岁以下的小儿取卧位或立位,3岁以上的取立位。
首先让孩子处于平静状、呼吸均匀、两手自然下垂,头直目正视前方。
用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在孩子胸前乳头下缘,右手拉软尺以两肩胛下角为准绕过后背,回到零点,软尺轻轻接触皮肤,取呼气与吸气时的平均值,读数到厘米。
(一)生长发育知识点及注意事项1.生长发育规律:(1)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
体重和身长在生后第一年,尤其前三个月增加很快,第一年为生后的第一个生长高峰;第二年以后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至青春期生长速度又加快,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2)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
如神经系统发育较早,脑在生后2年发育较快;淋巴系统在儿童期迅速生长,于青春期前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生殖系统发育较晚。
其它系统如心、肝、肾、肌肉的发育基本与体格生长相平行。
(3)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
如出生后运动发育的规律是: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从上到下);从臂到手,从腿到脚的活动(近到远);从全掌抓握到手指拾取(从粗到细);先画直线后画圈、图形(简单到复杂);先会看、听、感觉事物,认识事物,发展到有记忆、思维、分析、判断(低级到高级)。
(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2.体重(1)出生时体重(WHO):男,女。
(2)正常足月婴儿生后第1个月体重增加可达1~,生后3个月体重约等于出生时的体重的2倍(6kg);后9个月内体重的增加值约等于出生体重,即12个月龄时婴儿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9~10kg),是生后体重增长最快的时期,系第一个生长高峰;生后第二年体重增加~,2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4倍(12kg);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增长减慢,年增长值约2kg。
(3)体重估计公式:12个月:10kg;2~12岁:年龄(岁)×2+8(4)生理性体重下降:出生后体重增长应为胎儿宫内体重生长的延续。
生后一周内如摄入不足,加之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或称生理性体重下降,约在生后3~4日达最低点下降(3%~9%),以后逐渐回升,至出生后第7~10日应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如果体重下降超过10%或至第10天还未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则为病理状态,应分析其原因。
如生后及时合理喂哺,可减轻或避免生理性体重下降的发生。
(5)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的分型①体重低下: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的均值减2SD。
低于均值减2~3SD为中度,低于均值减3SD 为重度。
反映慢性或急性营养不良。
②生长迟缓: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的均值减2SD。
反映慢性长期营养不良。
③消瘦: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参照人群的均值减2SD。
反映近期、急性营养不良。
3.身材的增长(1)身高(长)①概念:身高指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
3岁以上儿童采用立位测量,3 岁以下儿童采用仰卧位测量,称为身长。
立位与仰卧位测量值相差1~2cm。
②增长规律似体重。
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生后第一年身长增长最快,约为25cm;前3个月身长增长约11~12cm,约等于后9个月的增长值,1岁时身长约75cm;第二年身长增长速度减慢,约10cm左右,即2岁时身长约85cm;2岁以后身高每年增长5~7cm。
2岁以后每年身高增长低于5cm,为生长速度下降。
③估计公式:12个月:75cm;1~12岁:年龄﹙岁﹚×7+75。
④坐高(顶臀长):坐高增长代表头颅与脊柱的生长。
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
与身长测量一致,3岁以上儿童采用立坐位测量,3岁以下儿童仰卧位测量,也称为顶臀长。
4.头围(1)测量方法:自眉间绕到颅后通过枕骨粗隆。
(2)出生时平均32~34cm;与体重、身长增长相似,第一年前3个月头围的增长(6cm)约等于后9个月头围的增长值(6cm),即1岁时头围约为46cm;2岁:48cm;2~15岁头围仅增加6~7cm。
5岁:50cm;10岁:52cm;15岁:54~58cm。
头围的测量在2岁以内最有价值。
(3)较小的头围(<2SD)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可能,头围增长过速往往提示脑积水。
5.胸围(1)测量:前乳头、后肩胛下角水平。
代表肺与胸廓的生长。
(2)出生时胸围32cm,略小于头围1~2cm。
1岁左右胸围约等于头围。
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应大于头围,约为:头围+(年龄-1cm)。
6.上臂围(1)测量:左上臂肩峰至尺骨鹰嘴中点处。
代表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肤的生长。
(2)1岁以内上臂围增长迅速,1~5岁增长缓慢,约1~2cm。
在无条件测体重和身高的地方,可用左上臂围测量筛查5岁以下儿童营养状况:>为营养良好;~,营养中等;<为营养不良。
8.身体比例与匀称性(1)头与身长比例:婴幼儿为1/4,成人后为1/8。
(2)体型匀称:表示体型(形态)生长的比例关系,如身高的体重(Weight for height,W/H),体重(kg)/身高(cm)×1000(Quetelet指数),体重(kg)/身高(cm)2×104(Kaup 指数),年龄的体块指数(BMI/age)等。
(3)身材匀称:以坐高(顶臀长)与身高(长)的比例表示,反映下肢的生长情况。
坐高(顶臀长)占身高(长)的比例由出生时的下降到14岁时的。
任何影响下肢生长的疾病,可使坐高(顶臀长)与身高(长)的比例停留在幼年状态,如甲状腺功能低下与软骨营养不良。
9.青春期的体格生长规律:青春期是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期,受性激素等因素的影响,体格生长出现生后的第二个高峰(peak height velocity,PHV),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男孩的身高增长高峰约晚于女孩2年,且每年身高的增长值大于女孩,因此男孩比女孩高。
一般的说男孩骨龄15岁,女孩骨龄13岁时,身高生长达最终身高的95%。
不论男女孩,在青春期前的1~2年中生长速度略有减慢。
女孩在乳房发育后(约9~11岁),男孩在睾丸增大后(11~13岁)身高开始加速生长,1~2年生长达PHV,此时女孩年身高平均年增加8~9cm,男孩9~10cm。
在第二生长高峰期,身高增加值约为最终身高的15%。
PHV提前者,身高的停止增长较早。
青春期体重的增长与身高平行,同时内脏器官增长。
女性耻骨与髂骨下部的生长与脂肪堆积,臀围加大。
男性则有肩部增宽,下肢较长,肌肉增强的不同体形特点。
10.体格生长评价均值离差法:正常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多呈正态分布,常用均值离差法,以平均值(X)加减标准差(SD)来表示,如%的儿童生长水平在x±1SD范围内;%的儿童在x±2SD范围内;%的儿童在x±3SD范围内。
11.骨骼(1)头颅骨:除头围外,还可据骨缝闭合及前后囟闭合时间来衡量颅骨的生长。
婴儿出生时颅骨缝稍有分开,约于3~4月龄时闭合。
出生时后囟很小或已闭合,至迟约6~8周龄闭合。
前囟出生时约1~2cm,以后随颅骨生长而增大,6月龄左右逐渐骨化而变小,约在1~岁闭合。
前囟检查在儿科临床很重要,如脑发育不良时头围小、前囟小或关闭早;甲低、软骨发育不全、缺钙时前囟闭合延迟;颅内压增高时前囟饱满;脱水时前囟凹陷。
(2)脊柱:生后第一年脊柱生长快于四肢,以后四肢生长快于脊柱。
出生时脊柱无弯曲,仅呈轻微后凸。
3个月左右抬头动作的出现使颈椎前凸;6个月后能坐,出现胸椎后凸;1岁左右开始行走,出现腰椎前凸。
这样的脊椎自然弯曲至6~7岁才为韧带所固定。
(3)长骨:是从胎儿到成人期逐渐完成的。
长骨的生长主要由长骨干骺端的软骨骨化,骨膜下成骨,使长骨增长、增粗,当骨骺与骨干融合时,标志长骨停止生长。
骨化中心:随年龄的增加,长骨干骺端的软骨次级骨化中心按一定顺序及骨解剖部位有规律的出现。
骨化中心出现可反映长骨的生长成熟程度。
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的时间、数目、形态的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bone age)。
出生时腕部尚无骨化中心,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已出现骨化中心。
因此判断长骨的生长,婴儿早期应摄膝部X线骨片,年长儿摄腕部X线骨片。
腕骨出现次序:头状骨、钩骨(3个月)、下桡骨骺(1岁)、三角骨(2~岁)、月骨(3岁左右)、大、小多角骨(~5岁)、舟骨(5~6岁)、下尺骨骺(6~7岁)、豆状骨(9~10岁)。
10岁时出全,共10个,故1~9岁腕部骨化中心数目大约为其岁数加1。
骨生长与生长激素、甲状腺素、性激素有关。
骨龄在临床上有重要诊断价值,如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生长激素缺乏症骨龄明显延后,真性性早熟、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骨龄超前。
12.牙齿出生时乳牙已骨化,乳牙牙孢隐藏在颌骨中,被牙龈覆盖;恒牙的骨化从新生儿期开始,18~24个月时第三恒臼齿已骨化。
人一生有乳牙(20个)和恒牙(32个)两副牙齿。
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后未萌出者为出乳牙萌出延迟。
乳牙萌出顺序一般为下颌先于上颌、自前向后,约于岁时乳牙出齐。
6岁左右萌出第一颗恒牙(第一恒磨牙,在第二乳磨牙之后);6~12岁阶段乳牙逐个被同位恒牙替换,其中第1、2双尖牙代替第1、2乳磨牙,此期为混合牙列期;12岁萌出第二恒磨牙;17~18岁萌出第三恒磨牙(智齿),也有终生第三恒磨牙不萌出者。
出牙为生理现象,出牙时个别婴儿可有低热,唾液增多、发生流涎及睡眠不安、烦躁等症状。
健康的牙齿生长与蛋白质、钙、磷、氟、维生素C、D等营养素和甲状腺激素有关。
食物的咀嚼有利于牙齿生长。
牙齿生长异常时可见外胚层生长不良、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疾病。
班级:姓名:学号:主考教师签名:年月日1.摆放体位及选择穿刺点(1)髂后上棘穿刺:2岁以上患者采用,患者采用侧卧位或俯卧位。
侧卧位时,双腿弯曲,尽量使腰骶部向后突出,但躯干不可向前倾斜;3岁以上幼儿可取俯卧位,并在腹下垫一枕头。
穿刺点定位于骶椎两侧,臀部上方突出的部位。
(2)髂前上棘穿刺:2岁以上患者采用,患者取仰卧位。
胸骨穿刺,患者仰卧位,用枕头将上背部抬高。
穿刺点定位于髂前上棘后1~2cm。
(3)胸骨穿刺:年长儿以上采用,患者采用仰卧位,颈后及肩部垫高,脱去套头衣服,胸部暴露,头偏一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