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学的独立宣言

合集下载

高二历史练习题: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高二历史练习题: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1.为坚持真理,宣传日心说而被捕囚禁,并为此献出生命的意大利天文学家
A托勒密B布鲁偌C开普勒D伽利略B
2.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近代科学之父”是指
A哥白尼B伽利略C布鲁诺D牛顿B
3.“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指的是
A《天体运行论》B《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C《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D《物种起源》A
4.牛顿最辉煌的成就是
A创立微积分B建立经典力学体系
C发现海王星D提出了光的微粒说B
5.人类历第一次能源革命源于
A水力的使用B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发明
C电力的使用D原子能的使用B
6.下列发明中,直接导致电成为一种动力而最终代替蒸汽机的是
A.发电机
B.内燃机
C.柴油机
D.电动机D
7.发现“用磁力产生电流”现象,实现电磁学重大突破,从而奠定发电机理论基础的是
A伏特B奥斯特C安培D法拉第D
8.爱迪生的发明中最重要的是
A.电话
B.电灯
C.电影
D.电报。

单元十一《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单元十一《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二、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2.生物进化论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影响
①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②在欧洲引起思想震动,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 的思想武器
③影响了近代中国思想界,成为近代中国进行 民族独立斗争的思想武器之一 (《天演论》)
④由此发展而来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成为资本 主义国家进行经济兼并、殖民扩张的理论依据
三、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2.“电气时代”的到 来
过程
①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理论基础)。 ②1867年,德意志科学家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③1873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 电力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电气产品新发明不断涌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三、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2.“电气时代”的到 来
意义
①是物理学发展中的一场革命,使人们对 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 是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 之一。 ②揭示微观世界特殊的运动规律,有力冲击经典物理 理论,指出经典物理的适用范围——宏观物体、低速 状态。
③同“相对论意义④⑤⑥”
二、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1.神创论流行
观点
世界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神创造的。
④学科基础: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 定基础。 ⑤个人因素:拉马克、达尔文等科学家的不懈探索。
二、破解生命起源之谜 2.生物进化论
拉马克早期进化论 地位
拉马克(法)是进化论的先驱,第一个系统地 研究生物进化的人。
观点
①提出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 ②肯定环境对物种变化的影响,提出“用进废退” 和“获得性遗传”两个著名的原则。
原因
①生产力落后,知识贫乏;
②统治阶级推行愚民政策和精神独裁。
影响

世界近代史知识点

世界近代史知识点

世界近代史知识点-部资本主义发展史一、资本主义的产生:(一) 文艺复兴一一思想基础一一人被发现的时代1. 时间:14至16世纪2. 地点:最先在意大利兴起3.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4. 实质:是一场反封建、反神学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5. 指导思想: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倡以人为本,肯定人性,肯定现世生活。

6•代表人物及作品(1) 但丁: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杰出的文学家,是由旧时代走向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

他的长诗《神曲》无情地揭露教会的黑暗,热情地歌颂现世的生活,对封建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2)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的卓越画家。

他的绘画《蒙娜丽莎》对人和人性作了生动的刻画,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对现实生活的追求和审美情趣。

7. 文艺复兴的影响:1) 冲击了封建神学。

2) 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3) 孕育了西欧近现代资产阶级文化,4) 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文化基础。

8、文艺复兴启示: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基础;要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二) 新航路的开辟——物质基础——世界被发现的时代1519〜1522麦哲伦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麦哲伦船队实现人类第一年洋-菲律宾-印度洋-好望角-西非海次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球岸-西班牙(环球航行)形的科学真理2、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1)沟通了欧、亚、非、美四大洲,开始把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2)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3)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4)引发了西欧人殖民掠夺的狂潮。

3、航海动机:追求黄金,开辟市场,发财致富(受文艺复兴“追求现世幸福生活”影响)4、启示:要勇于开拓创新,百折不挠,坚持科学精神二、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一一四大资产阶级革命(一)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概括比较同意。

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④私有财产神圣不4)议员有政治活 |国管辖,成为自由、独 可侵犯。

动的自由。

立的合众国。

特点 针对国王专制提出的, 旨在限制王权针对英国殖民统治提 出的,要求平等、自由、 独立 针对封建等级制和田 王乱征税提出的作用 (意义)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资 产阶级统治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 脱离英国而独立 美国诞生以法律形式巩固了大 革命成果(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简表三、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殖民扩张 一一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P97 — P101)A 三角贸易1、最大的黑奴贩子:17世纪中叶以后,英国取代葡、西两国,成为最大的黑奴 贩子。

历史经典力学试题

历史经典力学试题

历史经典力学试题1.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B.伽利略创立的试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答案】A【解析】抓住材料中的“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运用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领域的革命为开端的。

哥白尼的“日心说”第一次冲破中世纪宗教神学教条的束缚,使天文学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为17世纪科学革命奠定了基础。

故选A项。

其它选项不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具体考查近代科技革命。

2.下图为苹果公司最初的标记(牛顿在苹果树下看书),外框写着“牛顿,一个永远孤独地航行在陌生思想海洋中的灵魂.”该公司作此选择最可能的理由是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A.首次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B.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C.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D.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了宇宙运行规律【答案】D【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首次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的是古希腊的智者学派,排除A项;B项是量子论的意义,排除;C项是相对论的意义,排除.答案为D.3. 17世纪,处于科学革命中的西欧,“肯定自然知识的实用价值,以及肯定它对科技进步的前景所包含的意义,已经成为普遍接受的常识,但科学的素养对于人类,以及对于人类所处的环境实际产生的作用还是很小”。

这一现象说明A.民众仅从实用角度理解科学革命B.科学素养的提高不受社会重视C.科学革命只影响到知识阶层D.科学方法已获得广泛认同【答案】D【解析】从题中材料主要归纳出,重点理解“自然知识的实用价值对科技进步的意义,成为普遍接受的常识”,简言之,大家都认为,科技要进步,科学方法很重要,故选D。

A项错在“仅从实用角度”;当时科学素养的作用小,不是因为不受社会重视,而是因为生产力和社会条件限制;C项与D项含义相反。

近代科学的诞生

近代科学的诞生

世界各国人民为何一直在凭吊和瞻仰他?
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这里的自由指的是什么?
伏尔泰于1694年出生在巴黎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父亲是律师。伏尔泰少年时期就读于耶稣会创办的 大路易学院,以后一段时期攻读法律,但不久就放 弃了。作为一个巴黎年轻人,他很快便闻名遐迩: 他才思敏捷、妙趣横生,嬉笑怒骂,皆成诗文。但 是在法国旧制度下,有这样的才华会遭灾致险。伏 尔泰由于写了一些政治诗文,被投入巴士底监狱。 他度过了将近一年的铁窗生活。在此期间,他挥笔 疾书,写成一首史诗《昂里埃特》,该诗后来得到 了普遍的称赞。1718年伏尔泰被释放不久,他的戏 剧《俄狄浦斯》在巴黎上演,获得巨大成功。伏尔 泰二十四岁就已闻名于世,在余生的六十年间,他 是法国文学的主要人物。
1846年发现海王星后,许多人猜测它 的 轨道外面可能还会有行星。洛韦尔和 W.H.皮克林详细算出这个未知行星的 位 置。经过多年寻找,1930年初汤博发现了 这颗行星,证实了洛韦尔和皮 克林的推 断,这颗行星就是冥王星。这个事例说明, 科学可以帮助人类认 识自然,揭示自然 界的奥秘,从而以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 世界。
合背景说明造成不同结果的原因。
联系: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和发展; 都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新兴资产阶级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都有力 地冲击了封建制度及精神支柱天主教会,都
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产生
的近代自然科学又为启蒙运动的掀起创造条
件。
区别:1、(时代)文发生在14—17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启发生在17—18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期;2、(对象)文斗 争矛头主要指向天主教会,强调人性,启斗争矛头既指向天 主教会,又全面指向封建制度,强调理性;3、(形式)文
二是在他逝世后的第十一年,法国爆发了震惊 世界的资产阶级革命。在这场革命中,雅各宾 派的领袖许多都是卢梭学说的信徒,罗伯斯庇 尔宣布自己是卢梭的学生。 三是他的政治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蓝图的理 论基础。后来,他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 权在民等思想,被写进了美国的《独立宣言》 和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

科学技术史_自然_2分

科学技术史_自然_2分

二、科学技术史的发展历程
• 科学技术史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 欧得曼斯,古希腊数学家和天文学家, 著有《算术史》、《几何史》和《天文 学史》,是世界上第一位科学史家。 • 惠威尔,1837年发表了《归纳科学的历 史》,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综合性科技史 专著。
二、科学技术史的发展历程
• • • • • 1912年萨顿创办科学史刊物Isis 1924年美国科学史学会成立 1929年第一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召开 1936年英国剑桥大学创立科学史系 2005年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在北京召 开 • 学科史——综合史 • 内史——外史
四、近世代数的发展和非欧 几何的诞生
• • • • • 伽罗华(1811---1832)的群 布尔(1815---1864)的代数 高斯(1777---1855) 罗巴切夫斯基(1792---1856) 黎曼(1826---1866)
金 字 塔
第三节、古代印度的科学技术
• 一、古印度的回顾 • 二、古印度的天文学、数学和医学
• 天文学:《太阳悉檀多》《五大历书》 • 数学:《准绳经》、《圣使集》、《计算精 华》、《算法概要》等。 • 医学:《阿柔吠陀》、《妙闻集》、《阇罗迦 集》
• 三、古印度的技术
第四节、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雅 典 卫 城
第二节、古罗马的科学技术
• • • • • • • 一、古罗马的科学 1、古罗马的自然哲学 卢克莱修:《物性论》 2、古罗马的天文学 托勒密:《天文学大成》《地理学》 3、古罗马的医学 盖仑:古希腊医学知识系统化。
托 勒 密 的 地 心 体 系
古 罗 马 时 托 代 勒 的 密 科 学 巨 人
二、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
• 1、古代中国独立地创造了举世瞩目 的科学技术成就 • 2、古代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实用科学 体系 • 3、古代中国形成了大一统的技术结 构

近代科技 (2)

近代科技 (2)
近代科学的兴起与第一次技术革命
近代科学技术的历史背景 一、欧洲封建主义的瓦解与资本主义的兴起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1947年达.迦马 到达印度 1519年麦哲伦完成环球旅行 二、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真理求之于渊源,除实践之外,别无通达真理之 路。” “因信称义”---马丁.路德
三、四大发明传入欧洲
第五节 第一次技术革命
一、蒸汽机的发明与技术革命的兴起 瓦特发明、改进蒸汽机 1782 单位时间一马力耗煤: 萨弗里 纽可门 瓦特 80千克 25千克 4.3千克 二、工业革命及历史意义 工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 工业的过程。 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为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奠定了基础,提高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

是15-16世纪向当时的宇宙图式挑战的巨人之一;从而 赋予新奇思想以生机,使其后来发展成为我们现在知道的 科学;他的理论是酝酿那场精神革命的主要力量,它使得 人类从以自我为中心的沉湎状态中摆脱出来。
二、传播和发展日心说
1584年布鲁诺《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
1632年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二、地质学的确立 魏纳 水成论 1777 赫顿 火成论 居维叶 生物地层学研究方法,灾变论 赖尔 《地质学原理 》1830年 “地球的面貌是缓慢变化的,引起这种变化的自然力是今 天可以观察到的。”
第二节 十九世纪的物理学和数学
一、能量守恒定律与热力学研究 热质说----运动说 能量守恒定律:炮身钻孔(汤姆森), 冰块实验(戴维21岁) 迈尔 首次提出能量守恒,1842(28岁) 赫姆霍兹 《力的守恒》,1847(26岁) 焦耳 《论热的机械当量》1849(31岁) 卡诺 ----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劳修斯– 熵的概念 熵增原理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近代以来的世界科技与文艺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近代以来的世界科技与文艺

考试说明
考查角度
1.(2017·全国II卷,42) 从钟表的多样化发展考查三次科技革命的
成果及其应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2015·全国Ⅰ卷,41)从生产力诸要素的数学公式出发考查三次
科技革命的作用
近代以来的世 3.(2014·全国Ⅰ卷,40)从宋应星和牛顿科技成就的比较出发考查 古代东方和近代西方科技的不同特点及相关不同社会背景
【针对训练】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
3.(2018·海南高考,17)有学者在评价一项科学成就时指出:它使人对 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一次类似牛顿力学定律出现 时所带来的划时代变化。这项成就应该是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C.普朗克的“量子假说” D.赫胥黎的“人猿同祖说”
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蒸汽机的改良与应用;
迅速发展阶段 启蒙运动的影响;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 电 磁 学 的 新 成 就 ; 达
(18~19C中期) 推动
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
重大突破和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经济的 电 的 发 明 与 应 用 ; 量 统化总结阶段 迅速发展;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普遍确立与 子论和相对论
——摘编自潘教峰《钻石模型——解读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更替》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更替” 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 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核心素养』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科技革命对思想文艺及影视发展的影响
(1)思想方面:19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日益明显, 形成一股空想社会主义思潮。19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资本主义 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马克思主义诞生。资本主义发展中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 (2)文学艺术: ①文学方面,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尖锐,反 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文学出现。 ②绘画艺术方面,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借助工业革命科技成果的现实主义和印象 画派出现。 ③音乐方面,浪漫主义音乐盛行,出现了阵容庞大的交响乐团和气势恢弘的歌剧 等。 (3)影视艺术:19世纪末电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电视的出现奠定了 物质基础;社会的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商业利润的驱动是影视艺术发 展的动力;19世纪末,电影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下产生;20世纪20年代,电视艺术 诞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技术史论文哥白尼日心说的确立过程及重大历史意义---------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姓名:尹笑彬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号:41011017指导老师:文兴吾哥白尼日心说的确立过程及重大历史意义————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姓名:尹笑彬学号:41011017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摘要】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并最终确定“日心说”,许多科学家经历了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并为之付出了承重的代价。

开普勒提出了行星的三大定律,伽利略也揭示了地球上物体不受阻挠时以匀速直线运动。

在此基础上,最终将开普勒和伽利略的工作进行综合,从而构建经典力学体系大厦的是英国科学巨匠牛顿,他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开辟了天文学的新纪元,日心说在这时才真正确立,并落下了帷幕。

历史表明,无论是开普勒还是牛顿,还是其他的天文学家,他们的成就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就像牛顿说过的一句话:“我之所以能看得远,是因为我是站在伟人的肩膀上。

”天文学家们就是在不断的继承与创新中,从而延续到了现在文明。

【关键词】宇宙模型;宗教势力;观测精度;观测数据1日心说的基础:地心说为何要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来论述哥白尼日心说的创立过程呢?这是因为哥白尼日心说的确立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好几个世纪,经过几代著名的天文学家的探索发现而最终确立的。

而人类是一种对这个世界的永远保持好奇的生物,因此错误被不断被发现,新的正确的知识不断涌现,这就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而无论是地心说还是日心说都是在前人的观测下得到的结论与观点,而有了后人的质疑才有了观念的创新,这就是继承与发展。

通过对史实资料的不断探索发现与分析研究,我终于理清了日心说的确立过程及重大意义。

1.1地心说的由来地心说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位置并静止不动,太阳、月亮、行星和其他卫星都围绕地球运转。

地心说的起源很早,最初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学派中的一名重要的天文学者,另外还有欧伊克瑟斯和赫拉克利德,他们认为天体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欧伊克瑟斯用几何学的方法说明这些运动,大致可以代表行星的观测位置。

地心说时代由此到来,那么它是否真的能统领这个世界呢?1.2地心说的发展在柏拉图提出了一种同心球宇宙模型后(在这个模型中,月亮、太阳、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依次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固定的球面上做圆周运动)很快就遭到人们的质疑,因为,行星在天空中时而顺行、时而逆行,凭直觉就可以判定,它们的视运动轨迹显然不是一个圆周。

对此,柏拉图认为,行星运动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现象是表面的、个别的,并不能够证明宇宙遵循“和谐”的这个理性主义的美学原则错了。

为了对付这些异常现象,他发起了一场所谓的“拯救现象”运动,试图继续用同心球模型的框架来解释行星逆行之类的异常现象。

由此欧多克斯的同心球模型应运而生,那么他是否又能说服人呢?欧多克斯的同心球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日月五星的视运动轨迹,每个都是由一系列的同心球按不同的速度、绕不同的轴旋转而成的。

在欧多克斯的同心球模型中,太阳、月亮的运动各由3同心天球构成,五星则分别由4个同心天球构成,加上最外层的恒星天,整个模型共有27个以地球为中心的同心球。

古希腊的天文学家很早就发现了日月五星运动的不均匀性现象,但是,在欧多克斯的同心球模型中还不能反映出来。

为了更精确地模拟天体的运动,后来有人对日月五星分别增加了一层天球,使整个模型中同心球的数目达到34个。

按照欧多克斯的同心球模型,可以比较好地解释日月运行的快慢,以及行星的顺行、逆行等现象,虽然复杂一些,但是不失“和谐”,可以说是一个很“完美”的宇宙模型。

可是,不久人们便发现,行星(特别是金星、火星)的亮度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而对于这个现象,欧多克斯的同心球模型却无法解释,因为按照同心球理论,行星到地球的距离始终是一样的,不应该产生亮度的变化。

1在托勒密之前,古希腊的天文学家们已经构造许多的宇宙模型,但是,这些模型在应用于实际计算时,都很不精确。

对于托勒密来说,仅仅用来解释现象的宇宙模型是不够的,如果它不能够精确地与实际观测相吻合,就说明这样的模型是有问题的。

他希望建立一套崭新的理论,既可以很好地解释现象,又能够应用于精确的计算。

托勒密仔细地研究了前人的成果,特别是阿波隆尼的本轮-均轮模型与希帕恰斯的偏心圆模型,在这两种模型的基础上,托勒密构造了一种新的本轮-均论模型。

利用这个模型所建立的计算方法,与当时的天文观测相当吻合。

2日心说创立的艰难过程及意义为什么说日心说的建立过程是艰难的呢?这是因为托勒密的地心说被宗教所利用来巩固宗教信仰。

《圣经》是基督教的精神支柱,而《圣经》中说是上帝创造了人类,因此人类居住的地球也一定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哥白尼日心说的观点一提出就会遭到了教会的强烈反对,因此日心说的诞生是自然科学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掀起了天文学史上的一场革命,揭开了近代科学向宗教神学开战的序幕。

2.1日心说创立的背景尼古拉·哥白尼,1473年出生于波兰。

40岁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

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做了一系列的讲演,但直到他临近古稀之年才终于决定将它出版。

1543年5月24日去世的那一天才收到出版商寄来的一部他写的书。

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地打击了教会的宇宙观,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伟大胜利。

哥白尼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巨人。

他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哥白尼遗骨于2010年5月22日在波兰弗龙堡大教堂重新下葬。

哥白尼的“日心说”发表之前,“地心说”在中世纪的欧洲一直居于统治地位。

自古以1[1]张密生.科学技术史(第二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3 P:48-52来,人类就对宇宙的结构不断地进行着思考,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哲学家提出了地球在运动的主张,只是当时缺乏依据,因此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

在古代欧洲,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主张“地心说”,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其他的星体都围着地球这一宇宙中心旋转。

这个学说的提出与基督教《圣经》中关于天堂、人间、地狱的说法刚好互相吻合,处于统治地位的教廷便竭力支持地心学说,把“地心说”和上帝创造世界融为一体,用来愚弄人们,维护自己的统治。

因而“地心学”说被教会奉为和《圣经》一样的经典,长期居于统治地位。

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天文观测的精确度渐渐提高,人们逐渐发现了地心学说的破绽。

到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人们发现托勒密所提出的均轮和本轮的数目竟多达八十个左右,这显然是不合理、不科学的。

人们期待着能有一种科学的天体系统取代地心说。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哥白尼的地动学说应运而生了。

2.2哥白尼日心说的创立过程1419年哥白尼进入波兰克拉科夫大学学习,在那里他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并学会用仪器观察天象。

1496年赴意大利留学,先后逗留了九年,在这期间,他受到人文主义运动的影响及希腊古典著作的启发,逐渐形成了太阳中心说的思想。

1506年他回到国内,从此一面完善他的学说,一面进行天文观察,用观察和计算对学说加以核对和修正。

经过30多年的努力,终于写成了6卷本的《天体运行论》一书,总结和阐述了他的学说。

但是他迟迟不愿将他的主要著作《天体运行论》公开出版。

因为他很了解,他的书一经出版,便会引起各方面的攻击。

当哥白尼听从朋友的劝告,将他的手稿送去出版时,他想出一个办法,在书的序中写明将他的著作大胆的献给教皇保罗三世。

他认为在这位比较开明的教皇的庇佑下,《天体运行论》也许可以问世。

除了这篇序之外,《天体运行论》还有另外一篇别人写的前言,说书中的理论不一定代表行星在空间的真正运动,不过是编算星表,预推行星的位置而想出来的一种人为的设计。

这个“迷眼的沙子”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半个多世纪里骗过了很多人。

22.3哥白尼日心说的主要内容------《天体运行论》《天球运行论》的第一卷是全书的精髓,先后论述了“宇宙是球形”、“大地也是球形”、“天体的运动是均匀永恒之圆运动或复合运动”。

哥白尼说,“天体的这种旋转运动对于球来说是固有的性质,它反映了球形的特点。

球这种形状的特点是简单、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旋转时不能将各部分相区别。

而且球体形状也正是旋转作用本身造成的。

”在《天球运行论》中,哥白尼从运动的相对性出发,论证了行星的视运动是地球运动和行星运动复合的结果。

他说:“无论观测对象运动,还是关注者运动,或者两者同时运动但不一致,都会使观测对象的视位置发生变化(等速平行运动是不能互相觉察的)。

要知道,我们在地球上看天窘的旋转;如果假定是地球在运动,也会显得地外物体做方向相反的运动。

”接着,他提出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问题,认为地球并不在中心,而是像其他行星一样距太阳有一段距离,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

他写道“我们把太阳的运动归之为地球运动的效果,把太阳看成是静止的,恒星的东升西落并不受影响。

然而行星的顺行,逆行,和留则不是由于行星本身的行动,却只是地球运动的反映。

于是,我们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此外,他还谈到月亮的运动,行星在太阳系中的排列等。

并且在测定了行星的公转周期后,重新安排了太阳系各天体2[2](英)希瑟·库珀,奈杰尔·亨贝斯特.长沙:天文学简史.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 P:88-163的排列顺序,书中,哥白尼批判了托勒密的理论。

科学地阐明了天体运行的现象,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并从根本上否定了基督教关于上帝创造一切的谬论,从而实现了天文学中的根本变革。

他正确地论述了地球绕其轴心运转、月亮绕地球运转、地球和其他所有行星都绕太阳运转的事实。

2.4哥白尼日心说创立的重要意义恩格斯在评价哥白尼学说的革命意义时说,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现是自然科学向宗教权威发出的挑战书,是自然科学界已宣告独立的宣言。

爱因斯坦在纪念哥白尼逝世四周年的大会上指出:“哥白尼对于西方摆脱宗教统治统治和学术枷锁的的精神解放所做的贡献几乎比谁都大。

”为什么伟人们对哥白尼的评价如此之高呢?这是因为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实现了天文学的根本变革。

哥白尼的这些解释使从前看来极不协调的种种天象变得十分简单而又合理,他把太阳系中天体的视运动归结为一个统一的原因,即地球的自转和太阳的公转。

太阳中心说的发表是近代科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他颠倒了1000多年来占统治地位的宇宙观,给我们描绘了一副关于太阳系的科学图景,为近代天文学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