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预设
语用学

论《警察与赞美诗》中的语用预设现象05120421 周玲外国语学院摘要作为一种语言现象,预设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之中。
为了成功传达我们所想要表达的意义或者达到一定的目的,我们常常有意无意地使用预设。
预设的研究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预设以及它在欧亨利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中的应用。
关键词:语用预设;功能;分类;幽默;语境预设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预先设定或先决的条件,也叫前提、前设或先设,它是由德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和数学家弗雷格在1892年提出的。
预设以实际的语言结构意义为根据,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的话语的先决条件。
预设可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语义学研究的是不受语境影响的语句的认知意义,与语句本身的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可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这种语义预设关系在一定的语境条件下会取消或被取消,这就为语用预设的分析提供了条件。
语言学家斯塔尔内克首次提出了语用预设这一概念,多数学者也都认为预设对语境具有敏感性和依赖性, “而且同发话者有关,发话者为保证语段信息流的畅通,根据自己对受话者的组织状态作出无需断言的假设,将受话者已经了解或被认为是已知了解的信息处理为预设信息。
”①语用预设具有单向性、主观性、隐蔽性的特点,在交际过程中又具有合适性和共知性的特点。
预设这一概念近年来已经成为逻辑学与语言学共同关注的研究范畴之一。
欧亨利作为一个短篇小说的大师为世界各地的读者所熟悉,他的作品被翻译成许多不同的语言,并且它们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欧·亨利是一个创造性的作者,他有着自己的写作风格。
通过阅读他的作品,人们会对他的幽默的写作方式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这也成了同时代其他现实主义作家研究学习的基础。
有人说欧亨利的幽默和马克吐温很相似,这其实是不对的。
欧亨利的某些内容确实是继承了马克吐温的,但他也创造了独属于自己的一种幽默方式。
欧亨利喜欢用一种幽默的方式写一个悲惨的故事,这也使得他成为了一个现实的幽默大师。
语义学和语用学中的“预设”问题

浅析语义学和语用学中的“预设”问题摘要:”预设”(presupposition)也称之为前提,是语义学中的重要概念。
上个世纪70年代曾有大量文献讨论过这个概念。
一般说来预设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语义预设是以真值条件为基础的,存在于句子结构与句意之中。
语用预设是关于说话与语境之间的关系,其特征是预设的合适性和共知性。
本文从语义学和语用学角度浅谈”预设”在语义学中和语用学中的区别和联系。
关键词:语义预设;语用预设;区别和联系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05-011.语义学领域的预设1.1 语义预设的理论基础。
语义学领域的预设研究句子本身固有的意义,不考虑说话人或者作者以及听众对语言的背景知识的理解,也就是说它与语境无关,它是建立在真值条件语义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例如:a. peter’s grandma bought him a new bike.b. peter has a grandma.上面的例子在语义学领域下根据我们学过的”真值条件”应该这样进行描述:如果a 是真实的,b则是真实的;如果a 是虚假的,则b还是真是的;如果b是真实的,则a 或者是真实的或者是虚假的。
具体到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这样进行解释:彼得的奶奶给他买了一辆自行车是真实的,则彼得肯定是有奶奶的。
如果彼得的奶奶给他买了辆自行车是假的,那么彼得还是有个奶奶的。
而彼得有个奶奶,那他奶奶给他买自行车这件事是可真的也可是假的。
也就是说彼得的奶奶给他买不买自行车都是可以的。
1.2 语义预设的特点。
一般说来,语义预设有稳定性(stability)、可变性(changeability)这两个基本特点。
(俞如珍,1996,25)①稳定性(stability)。
语义预设依赖于语言内部词语的词汇意义和句子结构,不受外部语境的影响,因此是稳定的。
对语句进行否定或者加以疑问都不会影响句意和句子预设。
语用学预设

H
20
语用预设
语用学研究中,预设作为一种语用推理,是一种依 赖于语境的意义。它是说话人组织信息的策略,并受 说话人对听话人所谈事物的熟悉程度的估计的影响。
语用预设一般被认为是言语交际双方都已知的信 息,或是根据言语上下文的语境至少可以推断出的信 息,因此这些信息会被看作是已交际的一部分无需陈 述出来。利用语用预设,可以让受众领悟到所要表达 的本意,也可使表达更加灵活多变。
presupposition that the simple or compound proper names
used have a reference.)”也就是说,一个句子预设了 它所包含的专有名称有所指,即预设了单独名称所
表示的对象存在。
例如我们说“小明学习很用功。” 预设为有“小明”这个人存在。
H
8
1.1. 弗雷格的预设说
(1) Kepler died in misery. (2) There was a man called Kepler. from (1). (3) Kepler didn’t die in misery. presupposes (2).
We can infer (2) (1) & (3)
H
9
1.2.罗素的摹状词说
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1905年提出 “摹状词理论\描写理论”,反对弗雷格的预设理论。 认为当一个摹状词没有专指时,包含它的句子仍然有 真假值。
他认为像“某某人”这些定指描写不像想象的那样只 有简单的逻辑对应形式,虽然在自然语言中是以主语 形式出现,但是在逻辑形式中不是逻辑主语,而是对 应一系列命题的联接。
语用预设的认知语用研究 参考文献

语用预设的认知语用研究参考文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语用预设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语言交际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理解,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释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本文将从认知语用的角度探讨语用预设的相关研究,以期为语用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了更好地理解语用预设在认知语用中的作用,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语用预设。
语用预设是说话者在交际过程中基于自身知识、经验和语境所做的一些假设或推断,用来填补信息的缺失或解释信息的模糊性。
常见的语用预设包括共有信息、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它们在交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认知语用研究中,语用预设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活动。
尤其是对于语用预设的产生、传达和理解过程,需要结合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来进行深入探讨。
佐治·葛莉斯、保罗·格里斯等学者对语用预设的认知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了语用预设的内在机制和认知规律。
在实际交际中,语用预设也常常会受到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可能对同一种语用预设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语用预设认知规律。
安妮·格雷、安娜·希尔等学者的研究表明,语用预设的理解与语言习得、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
语用预设的认知语用研究是一个复杂而有挑战性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探讨。
通过对语用预设的认知过程、影响因素和跨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语言交际的本质,为语言学习、语用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共同推动语用学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篇示例:语用预设是语言学领域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指的是说话者在交际过程中基于语境和常识等因素假设对方对某些事实或说法具有的认知背景。
这种预设在语言理解和沟通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信息的传递和解释。
语用预设

语用预设1.引言预设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尤其是语义学和语用学领域争议颇多的研究课题。
一方面,预设类似于蕴涵能脱离语境而存在,而另一方面,预设似乎对语境,例如句内语境又具有敏感性传统上,语义学理论将预设看作是基于语句间真值条件的一种语义关系。
语用学理论则倾向于把预设作为有效执行言语行为的适切条件或者说话人及其听话人共享的共有知识来对待。
2. 语用预设的概念预设也称“前设”、“先设”、“前提”,同时它也是一种推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的推理即在语言结构的基础上,依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话语意义的先决条件。
预设一般可分为语义预设(Semantic presupposition)和语用预设(Pragmatic presupposition)两种。
语义预设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绝大部分是由语言本身所引起的。
如John’s brother is ill.无论这话真实与否,前提“John has a brother”一直存在,此预设由属格“’s”而来。
可见语义预设是语句命题本身所拥有的一种意义,是静态的、抽象的。
但在具体的话语交际中,语句总是与具体使用相联系,处于一定的语境中,因此从单纯的语义角度来研究预设显然是不够的,有必要从语言使用的角度来研究预设,这就构成了预设的语用研究。
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何自然,1997:68)。
语用预设把预设和说话人联系在一起,与语境密切相关,是动态的、具体的。
语用预设一般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1)语用预设是说话人或当事人对语境所作的设想。
说话人对自然语言环境有他自己的理解,有一些设想,并基于这些设想展开话语交际,语用预设是话语产生的背景信息。
(2)语用预设涉及说话人或当事人的态度和意图。
说话人想通过自己的话语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并希望听话者理解他的话中语,以达到说话人想要的效果。
(3)语用预设涉及说话人所作强调。
语用学(第五章)

二、预设与蕴涵的关系
1、什么是蕴涵 蕴涵(entailment)或译“推涵” (entailment)或译 衍推” 蕴涵(entailment)或译“推涵”、“衍推” 教材第128 )。是指两个句子之间的这 128页 (教材第128页)。是指两个句子之间的这 样一种逻辑关系: 样一种逻辑关系:第二个句子的真必定取决 于第一个句子的真实, 于第一个句子的真实,即如果第一个句子为 真时,第二个句子必真; 真时,第二个句子必真;第一个句子的假必 定取决于第二个句子的虚假, 定取决于第二个句子的虚假,即如果第二个 句子为假时,第一个句子必假。 句子为假时,第一个句子必假。
④有人开了房间里的灯。 有人开了房间里的灯。 存在性预设:房间里有灯; 存在性预设:房间里有灯; 事态性预设:房间里的灯原是不亮的。 事态性预设:房间里的灯原是不亮的。 陈莉忘了将手上的信交给赵林。 ⑤陈莉忘了将手上的信交给赵林。 存在性预设:存在一个陈莉和一个赵林; 存在性预设:存在一个陈莉和一个赵林; 陈莉手上有信; 陈莉手上有信; 事态性预设:陈莉本来要将手上的信交给赵林。 事态性预设:陈莉本来要将手上的信交给赵林。 小李的朋友曾经到过外国。 ⑥小李的朋友曾经到过外国。 存在性预设:存在一个小李; 存在性预设:存在一个小李; 小李至少有一个朋友; 小李至少有一个朋友; 事态性预设:小李的朋友生活在国内。 事态性预设:小李的朋友生活在国内。
• 区别预设和蕴涵的否定测试法: 区别预设和蕴涵的否定测试法: 把句子加“ 否定之后, 把句子加“不”或“未(能)”否定之后, 未必真(可真亦可假) 未必真(可真亦可假)的推断是该句子的蕴 把句子否定之后, 涵;把句子否定之后,仍然真的推断是该句 子的预设。例如: 子的预设。例如: 约翰设法及时停住车。 ①约翰设法及时停住车。 可推导出: 从①可推导出: 约翰及时停住了车。 ②约翰及时停住了车。 约翰试图及时停住车。 ③约翰试图及时停住车。 现在取①的否定式: 现在取①的否定式: 约翰未能及时停住车。 ④约翰未能及时停住车。
语用预设及其功能

参考内容三
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是语言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语义预设指的是语言交流中 隐含的语义关系,而语用预设则是指言语表达中隐含的语用关系。理解这两个 概念对于理解语言交流和言语表达的实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语义预设是指语言单位之间的语义关系,这种关系往往在字面意义之外,需要 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例如,“他打开了电脑”这个句子中,就隐含着“他 拥有电脑”的语义预设。这种语义预设在语言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 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减少误解的发生。
1、语用预设不是一种逻辑、语义或语用问题,而是一种语言现象。 2、语用预设与语境密切相关,是语境的一部分。
3、语用预设通常涉及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共有知识或背景知识。
三、语用预设的功能
语用预设在语言交流中具有多种功能,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功能:
1、预设句子的真值:语用预设可以是句子意义的基础,帮助听话人理解说话 人所要表达的意图。
参考内容二
语用预设,作为语言交际中的一种重要现象,一直以来都受到语言学家和哲学 家的。这种预设现象不仅涉及到语言使用的语境敏感性,还反映了人们对于世 界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过程。本次演示将探讨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
一、语用预设的特征
1、语境依赖性:语用预设与特定的语境密切相关,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 能正确理解和解读预设的含义。例如,“他是个独子”这句话,如果没有特定 的语境,我们无法确定这是陈述了一个事实,还是预设了某个人的家庭情况。
4、案例分析: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例如,我们可 以运用一些实际例子来说明关键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 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同时也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5、总结结论:对文章进行总结,并给出一些启示或建议。在总结时,我们应 该简要概括文章的主题和观点,同时也要指出这些观点对读者有什么启示或建 议。此外,我们还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思考,以鼓励读者进一步思考 和讨论。
语用学 预设

9. Implicit clefts with stressed constituents 含强调成分的隐性分裂句
The particular presuppositions that seem to arise from the two cleft constructions seem also to be triggered simply by heavy stress on a constituent. 说话者在说话过程中, 通过说话者的声音大小,语调的高低 等,来强调句子的某一部分, 这种强调手法与运用分裂句的 强调效果是一样的。 (62) Linguistics was / wasn't invented by CHOMSKY ! >> someone invented linguistics (cf. It was / wasn't Chomsky that invented linguistics) (63) John did / didn’t compete in the OLYMPICS >> John did compete somewhere (cf. It was / wasn’t in the Olympics that John competed)
Comparisons and contrasts在广告中的应用 Let’s make things better. (PHILIPS)
在这里,预设触发语“better”的使用预设飞利浦产品的品 质原来就“good”。现在他们正努力使其产品“better”。
6. Verbs of judging 判断动词
判断动词表示主语对所谈论事情的态度
(54) Agatha accused / didn’t accuse Ian of plagiarism >> (Agatha thinks) plagiarism(剽窃) is bad (55) Ian criticized / didn’t criticize Agatha for running away >> (Ian thinks) Agatha ran awa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弗雷格的预设说
弗雷格认为:“如果人们陈述某些东西,当然总要有一 个假设,即所有的简单的或复杂的专有名称有一个 意谓。(If anything is asserted there is always an obvious
presupposition that the simple or compound proper names used have a reference.)”也就是说,一个句子预设了它所包
1.3.斯特劳森的预设理论 (语义预设)
英国牛津大学学者斯特劳森(P.F.Strawson)认为: 含有摹状词的命题预设摹状词所指称的对象存在。他 认为,说话人在使用‘the King of France‟这一‘指 称词语’时是‘假定’听话者能理解或识别出谈论中 的所指的,说话者并没有断言这一所指确实存在,仅 仅是‘预设’它的存在,这个预设在相应的否定命题 中同样存在。如果预设为假,也就是找不到一个个体 为摹状词所指称时,命题不是假而是没有真值。因此, 在斯特劳森看来,预设是一个命题获得真值的条件。 斯特劳森批评罗素混淆了一个语句和该语句在具体语 境下的使用,他认为意义是语句或语词的一种功能, 而提到指称,真或假则是该语句的使用或语词的使用 的功能。
1.3.斯特劳森的预设理论
斯特劳森认为,一个摹状词有所指是以该摹状词 为助词的论断有真假的必要条件。他认为语句只 有含义没有所指,因此语句没有真假,只有论断 才有真假。其次,斯特劳森认为当人们做出一个 包含摹状词的论断时,总是认为这个摹状词有所 指,当一个摹状词无所指时,人们就不会做出包 含这个摹状词的判断。简言之,他区分了句子和 句子的使用,及句子没有真假,只有句子做出的 陈述才有真假。
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
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是两种不同的预设。 1)语义预设是狭义预设,是客观的、非语境性 的、静态的,是从命题的真值条件出发研究预 设; 2)语用预设则是广义预设,是主观的、语境 性强、动态的,主要研究预设在语言中的各种 情况。 但是二者并不互相抵触,是密切联系的。前者 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深化与扩展。
1.2.罗素的摹状词说
①‘现在的法国国王是秃子’ ②‘有一事物是现在的法国国王∧至多有一事物是现 在的法国国王∧这个事物是秃子’ ③ ‘存在法国国王’
句①‘现在的法国国王是秃子’的逻辑式不是③ 而 是复杂的② ,即句①可分析为句②‘有一事物是现 在的法国国王∧至多有一事物是现在的法国国王∧这 个事物是秃子’,可以看出句子包括了‘现在的法国 国王有所指’。当‘现在的法国国王’不存在而没有 所指时,句②由于前两个支命题为假而整个命题为假, 又因为句①与句②等值,所以句①也是假的。
Presupposition
预设
思考:
我们在这句话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老师肯定了她的开题报告。
老师肯定了她的开题报告。 1、“老师”和“她”存在、有所指 2、她写\做了开题报告
这两个信息都不是这句话陈述的内容,也 不是说话人打算传递给听话人的新信息, 而是说话人认定或假定听话人知道的信息, 说话人不打算就这个问题与听话人进行探 讨。→这两个信息是句子预设的。
语用预设在语用学背景下进行,把预设看 作是有关言者与听者的信念的一种言语行 为的一种状态问题,或者是言者或听者共 同具有的、使交际顺利进行的背景知识。
语义预设
语义学的观点认为预设是句子或命题之间的语 义关系。这种观点以句子或命题之间真假值关 系来定义预设,而不考虑语境、交际者、背景知 识、交际原则等语用因素。 语义预设是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而语用预设是 话语同一个命题之间的关系。(麦考莱)
关于语用预设,存在不同的理解和定义,归纳 起来主要有三种主要的说法。 第一种理解认为语用预设指的是说话人对言 语的语境所作的设想; 第二种理解把语用预设看作是施行一个言语 行为所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或是使一句话具 有必要的社会合适性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第三种理解是把语用预设看作是交际双方所 共有的知识。 这三种对语用预设的理解具有一个共同之处, 即预设是交际双方所共有的背景知识,基于这 种认识,说话人才有可能对听话人说某一句话, 并认为听话人会理解他的话,也正是基于这种 共有知识,听话人才可能正确理解说话人对他 所说的话,简而言之,预设是为说话人视作谈 话双方的共知信息或是说话人希望听话人将 之视为“无可争议”(non-controversial)的 信息。
Gottlob Frege, the first philosopher who brought presupposition to the notice of the scholarly world, published an article “On Sense and Reference” in 1892. He went on to examine the sense and reference of sentences. 1892年德国哲学家、数学家高特罗伯· 弗雷格在 《论意义和指称》中提出“预设”这个术语来解 释语义中的逻辑现象。
பைடு நூலகம்
1.4. 麦考莱和斯托内克尔的 语用预设定义
美国学者麦考莱(J.D.M.Cawley)明确了语义预设和 语用预设的区别:语义预设是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 而语用预设是话语同一个命题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斯托内克尔(Robert stalnaker)从语境中的 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假定和相信来定义预设。在他看 来,“预设本质上是人的一种命题态度,更确切地说,它 是一种接受某事物为真的态度”他对语用预设的概 念作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语用预设的定义:“一个说 话者在谈话中的一个给定的时间里预设P,仅当在他 的语言行为中,他倾向于这样的行动,好像他认为P当 然真,也好像他假定了他和他的听众一样地认为P当 然真。”
( Johann Kepler,discovered the elliptical shape of the planetary obits开普勒是德国天文学家,数学家。1571年12月27日生于魏尔, 1630年11月15日卒于雷根斯堡。发现了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并 且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
句(1)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句(2),但是句(2)是使用句 (1)的先决条件。如果Kepler 不存在,我们不可以说他悲 惨地死去了或者任何关于他的事情如句(3),那么句(1) 和句(3)都是没有意义的,即没有真假值。
含的专有名称有所指,即预设了单独名称所表示的 对象存在。
例如我们说“小明学习很用功。” 预设为有“小明”这个人存在。
1.1. 弗雷格的预设说
真假值 一个句子所描述的东西有真有假,而关于一 个句子所描写的东西的真假状况我们称为真 假值(truth value)。 例如,句子①“太阳会发光”,这是真的, 所以句子① 的真假值为真。而句子②“太阳 不会发光”的真假值为假。 对于二值逻辑来说,一个逻辑句子(命题) 非真即假。而多值逻辑中,真假值并不只有 真与假的区分,如[真,可能,假]或[必然真, 可能真,可能假,必然假]
1.1. 弗雷格的预设说
(1) Kepler died in misery. (2) There was a man called Kepler. We can infer (2) from (1). (3) Kepler didn‟t die in misery. (1) & (3) presupposes (2).
1.2.罗素的摹状词说
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1905年提出 “摹状词理论\描写理论”,反对弗雷格的预设理论。 认为当一个摹状词没有专指时,包含它的句子仍然有 真假值。 他认为像“某某人”这些定指描写不像想象的那样只 有简单的逻辑对应形式,虽然在自然语言中是以主语 形式出现,但是在逻辑形式中不是逻辑主语,而是对 应一系列命题的联接。 (罗素用“The King of France is wise”解释. 由 于翻译成汉语时为“法国国王很聪明”,“很”字的 加入加大理解难度,所以转换为“现在的法国国王是 秃子”)
3. 分类
a、依据依赖语境与否 (斯托内克尔) 1)语义预设 2)语用预设 b、依据预设内容(瑞典逻辑学家埃尔伍德、安德森和达 尔《语言学中的逻辑》) 1)存在预设 2)事实预设 3)种类预设 4)性质预设 5)信念预设
a、预设分类(依据依赖语境与否)
语义预设是在逻辑真值理论背景下,把预 设看作是真实和虚假的命题之间的关系, 认为预设是句子内部与一定词语和结构有 关的基本语义关系。
大纲
1、背景 2、定义 3、分类 4、属性 5、预设与蕴涵、会话含义区别 6、触发语 7、特点 8、功能
1. 背景
1.1. 弗雷格的预设说 1.2.罗素的摹状词说 1.3.斯特劳森的预设理论 1.4. 麦考莱和斯托内克尔的语用预设定义
1.1. 弗雷格的预设说
Like many other important notions in pragmatics, presupposition has its roots in philosophy. Any discussion of it cannot but mention its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1.2.罗素的摹状词说
罗素又分析了句①‘现在的法国国王是秃子’的 否定命题句④ ‘现在的法国国王不是秃子’。他 认为这个命题是含混的,认为可以有两种不同的 含义,一种是设定存在一个法国国王,且他不是 秃子;另一种理解(不很通常)是对存在一个法 国国王和他是秃子的真实性都加以否定,即‘法 国国王不是秃子—因为根本没有这样一个人’ 根据罗素的逻辑分析方法,任何包含摹状词的语 句都可以分析为含有存在命题的合取式,所以在 摹状词指称对象不存在的情形下,包含它的论断 仍然具有真假值。
语用预设
语用学研究中,预设作为一种语用推理,是一种依赖 于语境的意义。它是说话人组织信息的策略,并受说 话人对听话人所谈事物的熟悉程度的估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