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参照模板
2020年法律基础pdf参照模板

东方华尔理财规划师培训课程法律基础北京东方华尔金融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理财师的法律知识构架一、民事基础知识:二、商事基础知识:三、民事诉讼及公证基础知识:第一节民事法律基础知识第一单元民事法律关系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及构成(一)概念民事法律关系是指:由民法调整的、在平等主体之间形成的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第一单元民事法律关系(二)民事法律关系特征1.是平等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2.大多是民事主体自主形成的法律关系3.主体的权利义务通常是对等的、相互的(三)民事法律关系三要素:主体、客体、内容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简称民事主体,是指参与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人;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例题:下列哪一选项是债权关系的客体() A.智力成果 B. 行为 C. 物 D. 人身利益【答案】B【解析】主要考核各民事法律关系对应的客体,债权关系的客体是行为。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民事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承担的民事义务。
1、民事权利是指受法律保障的、民事主体实现其民事利益的行为范围;2、民事义务是民事法律规范规定或当事人依法约定,义务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满足权利人利益的法律手段。
二、民事法律事实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或客观现象;(一)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1、行为事实;2、自然事实。
例题:下列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法律事实中属于行为的是( )。
A. 人的出生B. 人的死亡C. 时间的经过D. 签订合同【答案】D【解析】民事法律事实分为行为事实和自然事实。
人的出生,死亡事件的经过都是指非人的行为构成的事实,属于自然事实。
(二)民事法律事实构成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2个以上法律事实的总和;三、民事权利、民事义务、民事责任(一)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规范赋予民事主体满足其利益的法律手段,分为:财产权、人身权、综合性权利。
法律关系分析案例模板(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一)基本情况1. 案件名称:2. 案件类型:3. 案件发生时间:4. 案件发生地点:5. 案件涉及当事人:(二)案情简介简要描述案件的基本事实,包括但不限于:1. 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2. 争议焦点;3. 当事人提出的请求;4. 争议的法律依据。
二、法律关系分析(一)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1. 当事人一:(1)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2)法律地位:原告/被告、原告代理人/被告代理人等;(3)权利义务:根据法律规定和案件事实,分析当事人一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2. 当事人二:(1)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2)法律地位:原告/被告、原告代理人/被告代理人等;(3)权利义务:根据法律规定和案件事实,分析当事人二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
(二)争议焦点1. 争议事实:根据案件事实,分析争议焦点涉及的具体事实。
2. 争议法律问题:针对争议事实,分析涉及的法律问题,包括但不限于:(1)法律适用:分析案件涉及的法律依据,包括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政策等;(2)法律解释:对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等法律依据进行解释,明确法律规定的含义;(3)法律关系性质:分析争议的法律关系性质,如合同关系、侵权关系、劳动关系等。
(三)当事人请求1. 当事人一请求:(1)诉讼请求:明确当事人一提出的具体诉讼请求;(2)事实与理由:阐述当事人一提出诉讼请求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
2. 当事人二请求:(1)诉讼请求:明确当事人二提出的具体诉讼请求;(2)事实与理由:阐述当事人二提出诉讼请求的事实依据和法律依据。
三、法律依据分析(一)法律法规1. 国家法律:根据案件性质,分析适用的国家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2. 地方性法规:根据案件发生地点,分析适用的地方性法规;3. 行政法规:根据案件涉及行政行为,分析适用的行政法规;4. 部门规章:根据案件涉及部门行为,分析适用的部门规章。
民法学第三章 民事法律关系

甲、乙、丙三人签订一合伙协议,共同出资,经销水果,甲负责购货,
乙负责销售,丙负责仓储。但由于经营不善,连连亏损,这时丙提出退出,
声称,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只能是两人,否则权利义务很难对应。自己只是仓
库保管员,并非合伙人,也无所谓权利义务,对亏损不应承担责任。
• 问题:甲的主张是否成立?
1
第三章
• 民事法律关系 • Relationship in Civil Law
合法不应对非法让步,在可以采取其他 措施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正当防卫。
37
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
• 1、时间上的条件:侵害是现实存在并是正在进行的。
现场延伸,事后防卫 2、侵害必须是不法的。 3、必须是保护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 4、防卫的对象是不法侵害人。
38
5、不能违反比例原则
39
2、紧急避险
为某种行为或不为某种行为的自由。
13
• 二、民事权利的分类 • (一)人格权、财产权、知识产权、社员权 • (二)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与抗辩权 • (三)绝对权与相对权 • (四)主权利和从权利 • (五)既得权与期待权
14
(一)人格权、财产权、知识产权、社员权
分类标准:民事权利的内容
1、人格权;是指以实现权利人的人格 利益为客体、与权利人的人身不可分 离的民事权利。
33
继承权是期待权吗? 期待权与期待 • 期待权对特定的民事主体产生法律 上的拘束。期待则没有此效力。
34
三、民事权利的行使和保护
• (一)民事权利的行使--限制:权利不得滥用
权利滥用的后果:1、不发生权利行使应 当发生的法律效果;2、承担民事责任。
(二)民事权利的保护 自力救济与公力救济。
3第三章 民事法律关系

(二)私力救济 1. 自卫行为 (1)正当防卫 (2)紧急避险 2、自助行为 (1)指权利人为保护自己权利,在情况紧迫 来不及请求国家机关的情况下,对义务人之财 产进行扣押或对义务人之人身进行拘束的行为 。 (2)条件: ①只能为保护自己的权利 ②只能在紧急情况下实施 ③实施强度应以必要为限
第三节
第二节 民事权利
一、民事权利的概念 二、民事权利的内容 (一)民事权益 (二)民事权能 指民事权利的作用。 包括支配权能、请求权能、诉讼权能
三、民事权利的分类 (一)财产权与人身权 (二)支配权、请求权、变动权(形成权、抗辩权) 形成权 特点:只需一方作出即可使法律关系产生、变更、 消灭。 如免除权、抵销权、法定代理人的追认权、欺诈 订立的合同的撤销权、合同法定解除权 抗辩权 指权利主体用以对抗他人请求权的权利。 如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一般保证人先 诉抗辩权
下列关于民事权利中 的形成权的表述,哪 些是正确的?(2005些是正确的?(20053-58,多) 58,多) A.形成权只能通过明 示方式行使 B.效力待定合同中相 对人的催告权并非形 成权 C.债权人撤销权属形 成权 D.形成权不受诉讼时 效期间的限制
下列关于民事权利的 表述哪一个是错误的? (2004-3-1,单) 2004- 1,单) A.抵销权是一种形成 权 B.知识产权是一种支 配权 C.债权请求权不具有 排他性 D.支配权不存在对应 义务
三、民事权利的分类(难点) (一)财产权与人身权 (二)财产权分为物权与债权
区别项目 性质 主体 客体 效力 变动 期限
物权
债权 动态
反映的关系 静态
绝对权、支配权 相对权、请求权 对世权(义务主 对人权(义务主 体不特定) 体特定) 物 给付行为 优先性、排他性、不具优先性、排 追及力 他性、追及力 法定主义、公示 约定、无须公示 无期限性 有期限性
司法考试:第三章 民事法律关系

第三章民事法律关系【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特征和要素;明确法律事实的概念以及它们在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民事权利的概念及分类;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表意行为和非表意行为。
第一节民事法律关系的概述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民事法律关系是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符合民事法律规范的,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是民法对平等主体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加以调整的结果。
关系-----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地位平等。
以此区别于行政法律关系和刑事法律关系。
2、民事法律关系主要根据当事人的意志发生。
民法为私法,要贯彻意思自治原则。
3、其保障措施具有补偿性。
当事人地位平等,相互不能惩罚,而只能是补偿。
三、研究民事法律关系理论的重要意义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学的重要概念。
民法学研究问题虽然极为广泛,但中心问题是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理论是民法学理论的基础,也是民法学理论的总纲。
甚至可以说民法学整个课程内容都是围绕民事法律关系这一基本框架构建的。
例如讲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就是在确定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讲法律行为、代理、诉讼时效等,就是在研究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原因;讲物权、债权、继承权、人身权等,就是在充分展示民事法律关系的具体内容。
四、民事法律关系的分类1、人身权关系和财产权关系2、绝对权关系和相对权关系3、单一关系(一方享有权利,他方负有义务的绝对权关系)和复合关系(互为权义主体的相对权关系)第二节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一、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简称民事主体,是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人。
主要指自然人、法人;也包括不具有法人资格的某些社会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国家也可成为民事主体。
在民事主体中,享有权利的一方为权利主体;负有义务的一方为义务主体;在不同的民事法律关系中对主体的称谓不同,如所有权关系中的所有人和非所有人;买卖合同中的买受人和出卖人;出租合同中的出租人与承租人等。
民法 第三章 民事法律关系

VII. 原权 vs. 救济权
依权利之间的派生关系,可分为原权和救 济权。
原权是原生的权利;救济权是原权受到侵 害或有被侵害之虞时产生的救援性权利。
练习: 1. 所有权属于____。
A. 请求权 B. 相对权 C. 非专属权 D. 支配权 2. 人格权属于____。 A. 专属权 B. 绝对权 C. 支配权 D. 原权
三、权利的命运(形成、变更与消灭)
1. 形成 1)原始取得:不以他人的权利为前提而取得权利,
比如对无主物的先占。 2)传来取得:以他人的权利为前提而取得权利。
2. 变更 1)主体变更,比如说债权的让与。 2)内容变更,如债权人免除部分利息。
3. 消灭:指民事权利本身不再存在 1)权利人的抛弃行为; 2)支配权的标的物灭失; 3)请求权的内容实现。
【法条链接】 《民法通则》第129条 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
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 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或者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因 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 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构成要件:
(1)须合法权益处于紧急的危险中; (2)须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避险措施; (3)避险行为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以民法总论为例,其内容可以作如下划分: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自然人、法人和非
法人组织;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民事权利、民事义
务和民事责任; 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原因:
法律事实(法律行为、代理) 民事权利的效力障碍:诉讼时效。
五、民事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事实,又称法律事实,指符合 民法规定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 变更或消灭的原因。
民法 第三章 民事法律关系

与法律行为不同,事实行为的效力往往 与行为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无关(比如未成年 人和有精神病的艺术家都可以对自己的作品 享有著作权)。
1)合法的事实行为,如加工。 2)不法的事实行为,如侵权行为。
民法承认的私力救济方式有:自卫行为;自助行 为。
【案例】
在中超某轮比赛中,客队战胜主队。赛后 客队球迷张三忘情庆祝,激怒了主队球迷 李四。李四将比自己低一头的张三按倒在 地,举拳欲打,张三挣扎中掏出随身携带 的小刀将李四刺伤。李四能否向张三请求 损害赔偿?
正当防卫
定义: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本人或他人的人身或财产 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针对不法侵害人实施 的防卫行为。 【法条链接】 《民法通则》第128条 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
【案例】卡尼阿德斯木板
甲、乙乘船出游遭遇风暴,船体开裂,甲 和乙慌乱中同时抓到一块船舱板,但该木 板只能承载一人的重量。眼见二人就要同 归于尽,甲使出最后的力气将乙踢开,靠 着木板的帮助等来了救援。
【案例】
某航空公司的客机被恐怖分子劫持,开向 某都市一人口密集的商务区,形势万分危 急。机上有乘客及机组人员100人,但如果 飞机撞上商务区的建筑物,伤亡将远超过 这一数字。
三、权利的命运(形成、变更与消灭)
1. 形成 1)原始取得:不以他人的权利为前提而取得权利,
比如对无主物的先占。 2)传来取得:以他人的权利为前提而取得权利。
2. 变更 1)主体变更,比如说债权的让与。 2)内容变更,如债权人免除部分利息。
3. 消灭:指民事权利本身不再存在 1)权利人的抛弃行为; 2)支配权的标的物灭失; 3)请求权的内容实现。
案例法律关系分析模板(3篇)

第1篇一、基本信息1. 案件名称:2. 案件编号:3. 案件类型:4. 案件受理法院:5. 案件起诉时间:6. 案件开庭时间:二、案情概述1. 争议焦点:2. 原告与被告的基本情况:a. 原告:1) 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等基本信息;2) 职务、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b. 被告:1) 姓名、性别、年龄、住址等基本信息;2) 职务、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
3. 诉讼请求:a. 原告的诉讼请求;b. 被告的反诉请求(如有)。
4. 事实与证据:a. 原告提供的证据;b. 被告提供的证据;c. 法院收集的证据。
三、法律关系分析1. 主体法律关系分析a. 原告与被告之间的法律关系:1)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分析原告与被告之间是否存在合同关系、侵权关系等;2)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分析原告与被告之间的合同关系是否有效;b. 原告与法院之间的法律关系:1)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分析原告是否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2)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分析法院是否有权受理此案;c. 被告与法院之间的法律关系:1)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分析被告是否有义务应诉;2)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分析法院是否有权审理此案。
2. 权利义务法律关系分析a. 原告的权利义务:1)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分析原告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2)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分析原告在法律关系中的义务;b. 被告的权利义务:1)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分析被告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2)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分析被告在法律关系中的义务;c. 法院的权利义务:1)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分析法院在法律关系中的权利;2)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分析法院在法律关系中的义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种意见认为:狂风将阳台上花盆刮下来, 是与花贫的所有人的意志无关的客观现象。因 此,花盆的所有人在这件事情上没有任何过错。 花盆坠落造成了邻居的财产损失,领居也没有 任何过错,从公平原则出发,损失由两家分担 比较合适。
•
另一种意见认为:花盆置放于阳台上,是
人的有意识的活动。花盆的所有人在置放花盆
• B.由乙承担侵权责任
• C.由乙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 D.由甲自己承担损失
• 案例2:下列哪种情形成立民事法律关系?
• A.甲与乙约定某日商谈合作开发房地产事 宜
• B.甲对乙说:如果你考上研究生,我就嫁 给你
• C. 甲不知乙不胜酒力而极力劝酒,致乙酒 精中毒住院治疗
• D.甲应同事乙之邀前往某水库游泳,因抽 筋溺水身亡
• 《婚姻法解释(二)》第10条的规定,离 婚或解除婚约后,在下列三种情况下,赠 与人有权请求返还彩礼:①双方未办理结 婚登记手续的;②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后又离婚,确未共同生活的;③婚前给付 彩礼,离婚后,给付一方因为给付彩礼而 生活困难的。
• 4.其他关系
•
宗教关系、同乡关系、师生关系、同
学关系、同事关系、恋爱关系、友谊关系等
3、从方法论上讲,民事法律关系是指导理 论研究人员与司法实务工作者解决实践问题的 基本思维模式与思考方法。
(四)民事法律关系的判断——一般不属于 民事法律关系的情形
1.好意施惠关系,泛指不能在当事人之间 产生合同关系的约定或承诺。
下列“无偿”约定均为好意施惠关系: ①搭便车; ②约定乘客叫醒另一乘客到站下车; ③顺路代为投递信件; ④邀请参加宴会、舞会、郊游。 ⑤约定请人吃饭。 ⑥为人指路。
• 民法上的行为可作如下分类: • 1.合法行为。 • (1)法律行为。合同、遗嘱等。 • (2)准法律行为 • 准法律行为中虽然有人的意思表示,但在
人的意思表示中是否含有效果意思并不重 要,如通知、催告等。
(3)事实行为 先占、加工、拾得遗失物、发现埋藏物、无因
管理,交货、付款、建造房屋、制造船舶等。
打架斗殴事件
重伤害,触犯刑律
刑事法律关系
轻伤害,触犯刑律
刑事法律关系
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
行政法律关系
造成损害
民事法律关系
情节轻微,没有造成损 害
由公安机关主管,并立案侦察 (刑事诉讼程序)
自诉案件,由法院主管(刑事诉 讼程序)
由公安机关主管,当事人对公安 机关的行政处罚不服可向法院提 起行政诉讼
受害人要求民事赔偿的,由法院 主管(民事诉讼程序)
如在买卖合同之债中,权利 义务的主体都是特定的买方 和卖方,买方取得买卖标的 物的权利的实现,有赖于卖 方交付该物,反之亦然。
(三)物权关系和债权关系 根据权利的实现方式,可以把财产法律关系 区分为物权关系和债权关系。
主体
民
事
法
律
内容
关
系
客体
自然人 法人 合伙 民事权利
监 宣告 护 失踪 制 宣告 度 死亡
(三)民事法律关系在民法体系构建中的意义
1、民事法律关系是整个民法逻辑体系展开 与构建的基础。
2、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学体系建构的基础。 民法学作为以民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
从整体着眼将民法体系作为研究的对象,而法 律关系正是贯穿始终的一根红线,它将民事主 体、客体、行为、各种民事权利等诸要素整合 为一体,形成清晰的脉络。
第三章 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结构图:
民法的基本原则
指
社导
会 关
民法调整
民事 法律
系
关系
产生 变更 终止
自然人
主体 法人
物权
缔约过失责任
合伙 债权
民
民事权利 知识产权 事 违约责任
限制 人身权 内容 诉讼时效 继承权
责 任
和期间
侵权责任
民事义务 客体:物、行为、智力成果或工商业标记、人身利益
表意行为(民事行为)
好意施惠关系的法律效果
• ①好意施惠关系不能在当事人之间产生合 同关系。
• ②好意施惠关系不排除侵权之债的成立
• 好意施惠关系仅排除合同之债的成立,如 一方另有侵权行为,仍可成立侵权之债。 比如,在免费搭便车的过程中,车主因为 重大过失发生交通事故,导致搭便车者人 身伤害的,受害者可以主张侵权损害赔偿。
1、义务人为不特定多数人 2、权利人可不借助于义务人 的协力即可实现其权利,义 务人仅负不为妨碍的义务。
1、指义务人是特定人; 2、权利人必须借助于义 务人积极的行为才能实现 其权利。
如所有权关系,所有权主 体是特定的,而义务人则 不特定,所有人可以直接 支配其所有物,义务人仅 负不为妨碍的消极义务。
二、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 民事法律事实,可根据是否与当事人
的意志有关,分为两大类:事件与行为。 1、事件:也称自然事实,是指与人的意
志无关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 、消灭的客观情况。例如,人的下落不明、精 神失常,人的出生、死亡、战争状态、封锁禁 运、自然灾害、发生动乱或罢工。
• 2、行为:是指人有意识的活动,无意识的 活动,不属于行为。
• 三、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 (一)概念 • 1、人是法律关系的享有者,不能成为法律关系的客体 • 2、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载体才能体
现出来——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 3、法律关系的客体因不同法律关系而有区别 • (1)在物权法律关系中,其客体是物或者权利。 • (2)在债权法律关系中,客体可以是物,也可以是行为
民事义务 物 行为 智力成果及商业标志 权利 人身利益和权益
第二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 一、法律关系的要素构成 • 由于法律关系是具体的,所以一项法律关
系的构成必须有: • ①具体的权利义务——内容 • ②权利义务的享有者或者承担者——主体 • ③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客体
•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 (一)自然人、法人、合伙组织、国家 • (二)权利主体、义务主体 • (三)单一主体、多数主体
非法律关系的客观情况也不属于法律事实。
• 5.合同界域之外的约定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
有些约定貌似合同关系,但是按其性
质不宜采用合同法调整或者采用合同法调整
将产生不公正结果的,则属于“合同界域之外
”的约定,不属于法律事实,不产生民事法律
关系。
小试牛刀
案例1:甲、乙在火车上相识,甲怕自己 到站时未醒,请求乙在A站唤醒自己下车 ,乙欣然同意。火车到达A站时,甲沉睡 ,乙也未醒。甲未能在A站及时下车,为 此支出了额外费用。甲要求乙赔偿损失。 对此,应如何处理? • A.由乙承担违约责任
A.民事法律关系只能由当事人自主设立 B.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即自然人和法人 C.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不作为 D.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均由法律规定
案例:
张某去年只有17岁,在本镇的啤酒厂做 临时工,每月有600元的收入。为了上班方 便,张某在镇里租了一间房。7月份,张某 未经其父母同意,欲花500元钱从李某处买 一台旧彩电,此事遭到了其父母的强烈反对, 但张某还是买了下来。同年10月,张某因患 精神分裂症丧失了民事行为能力。随后,其 父找到李某,认为他们之间的买卖无效,要 求李某返还钱款,拿走彩电。
人身关系:以人格权、身份权为内容 的民事法律关系,包括人格关系与身份关 系。
须注意,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划分 不是绝对的,截然分离的。财产关系中所 谓的财产,不一定具有经济价值,而人身 关系中,不一定就没有经济价值。
继承权即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之复合 。
(二)绝对关系与相对关系
分类依据:民事法律关系义务主体范围的不同
,有学者主张债权法律关系的客体只能是给付。 • (3)在人身法律关系中,客体究竟是什么,甚有争议。
一般认为,是人身利益。
(二)类别 • 1.物 • 2.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 3.智力成果 • 4.非物质利益,即人身利益 • 5.有价证券,包括作为物权关系客体的提
单和仓单,债权关系客体的存款单和债券 等。
法院不受理,可由有关行政部门、 单体或社会团体处理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1)民事法律关系不同于普通社会关系 (2)民事法律关系具有意志性——立法者的
意志和当事人的意志 (3)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法律通过对社会关
系调整而产生的 (4)民事法律关系是一种规范关系,不是“
事实关系”,而是规范意义上的“民事权利 义务关系” ,是有国家强制力保障的法律 关系。
• 四、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 1、民事权利 • 2、民事义务 • 权利和义务是相互对立、相互联系赛一起
的,权利和义务往往是同时产生、变更和 消灭的。
第三节 民事法律事实
一、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 二、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
一、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
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必有一定原因。导致民 事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称为法律事实。即符合民法规 范,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 象。 法律事实不是“事实”
• 自然现象
•
日出、日落、刮风、下雨等自然现
象、散步、读报、起床、睡觉等人的活动
均不能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变动,因此不能
成为法律事实。
• 3.婚约关系
•
我国民法不承认婚约(订婚)具有
法律效力,婚约不是合同,不能产生民事
法律关系,不属于民事法律事实。
• 与婚约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彩礼”属于赠与 合同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订婚一方支 付的“彩礼”在性质上为赠与合同的履行, 已经支付的“彩礼”。
• (3)法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 事实构成;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 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后果。
• (4)法律行为以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为生 效要件;而事实行为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 事行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