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代田园城市”理念引领新型城市化
浅谈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及其对现代城市的影响

浅谈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及其对现代城市的影响浅谈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及其对现代城市的影响摘要:埃比尼泽·霍华德是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
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所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
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广泛且深远。
从城市运动到卫星城建设,到战后新城运动,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新城市主义”无不受到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
“田园城市”理论在现代城市规划时被赋予更多内容,结合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等各种城市概念,并融入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理论内容更加全面。
关键词: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影响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一、产生背景1、时代背景19世纪中叶,随着城市物质资源的不断积累,西方进入了城市化的轨道,大量人口涌向城市。
但当时的城市建设是有限的,于是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导致城市环境不断恶化,社会矛盾不断尖锐。
此时一些理论家开始探讨,探讨的观点分为几个方面:是放弃老城重建新城还是对老城加以规划和改造;新城的建造应如何进行,旧城的改造又如何进行,是横向对城市加以建设还是纵向对城市加以建设。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针对资本主义城市的城乡对立而提出众多改革方案。
如:托马斯在16世纪提出的“乌托邦”;康帕内拉在1602年著作的《太阳城》,傅立叶以名为“法朗吉”生产者联合会为单位的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等;罗伯特·欧文在19世纪初提出建立“新协合村”。
2、人物背景埃比尼泽·霍华德(1850~1928),20世纪英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城市学家,风景规划与设计师,“花园城市”之父,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
1850年生于伦敦,1928年卒于韦林。
霍华德当过职员、速记员、记者,曾在美国经营农场。
他了解、同情贫苦市民的生活状况,针对当时大批农民流入城市,造成城市膨胀和生活条件恶化,于1898年出版《明日:一条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一书,提出建设新型城市的方案。
以现代田园城市理念引领新型城市化

以“现代田园城市”理念引领新型城市化展望“十二五”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模式和区域空间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的背景下,全省将进入以推进都市圈和小城镇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战略时期。
作为杭州都市圈北部门户,推进新型城市化将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以新型城市化带动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人居生态化、外向国际化,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型,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为进一步探讨城市定位,笔者认为以“现代田园城市”理念引领我县新型城市化发展,能够全面概括我县发展实际、凝练我县发展优势,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县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田园城市”的内涵分析从理论来源、文化意涵和现实需要来看,“田园城市”与德清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需要相吻合。
(一)“田园城市”的理论来源。
“田园城市”由英国著名城市规划师霍华德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病”提出的一种生态城市模式。
其特征是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绕城市区域,把城市生活的便利高效与乡村生活的优美宁静相结合。
“田园城市”理论,对后来广为流行的“城市有机疏散”、“卫星城镇建设”等城市规划理论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田园城市”理念,虽然是一个多世纪前提出的,但针对工业化社会提出的城乡融合化、环境生态化发展模式,符合当前我国发达地区推进新型城市化、促进城乡融合的发展需要。
(二)“田园城市”的文化解读。
城市定位既需要理论上的正确性,也需要文化上的契合性。
“田园城市”虽然是外来理论,但“田园”却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和久远的中国文化渊源。
对比“山水”、“园林” 、“田园” 三个经常用于城市定位的名词,我们认为“田园” 比另两个名词更好。
通常情况下,他们都可以形容一个城市的美丽,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唯有“田园”成了具有人文意境的形容词。
如“田园生活”,“田园牧歌”、“田园诗般的生活”,这说明“田园”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代表了人们对自然、闲适、宁静生活的追求。
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田园城市构想

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型田园城市”构想刘沛林近几年来湖南城市化以年均1.7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推进,全省人均GDP已超过1万元,湖南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但是,县域城镇化率普遍偏低、县乡小城镇发展滞后、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因此,加速县域中小城市的扩容提质,加快新型田园城市建设,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湖南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亟须加快推进目前全省城镇化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城镇平均人口规模只相当于全国的80%,首位城市人口聚集度仅为2.9%,农业大省仍是湖南最基本的省情,二元经济结构矛盾仍是全省经济结构中最突出的矛盾,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仍是全省城乡发展、人民致富最大的制约因素,县域中小城市亟须扩容提质,新型城镇化进程亟须加快推进。
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城镇经济发展不协调。
总体呈现“湘中塌陷,湘西滞后,湘北、湘南发展速度较慢,湘东发展明显加快”的城镇发展格局。
2.边界城市发展不容乐观。
一些边界城市少数民族多、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且投入产出效益比很低,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发育程度和公共服务水平严重不足。
3.县域核心城市带动作用弱。
县域城市经济的局限性还很明显,总体经济规模偏小,发展相对较慢。
4.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不同程度存在“县城发展空间没有充分拉开,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社区像村庄一样,自来水、下水道、消防通道欠缺,街道路面有待硬化,县城公共活动场所少,绿地少”等问题。
5.产业结构性问题突出。
大多城市没有自己的特色产业或优势产业,很难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产业结构层次低,第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小。
在第二、三产业中,县域城市工业发展水平低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也不快。
6.城市特色形象不明显。
由于历史等原因,能够体现县域城市特色的文物大多遭到严重破坏,或没有得到合理保护、利用和开发,县城特色很难彰显。
7.县域城市规划有待完善。
一些县城被“过度规划”,一些县城则“规划不足”,一些县域城市的城市发展规划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城市发展的需要,一些县城更没有自己的定位规划,“照搬仿套别人的经验和城市规划,邻县互相攀比,贪大求洋”等问题亟须解决。
基于“田园城市”理论对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分析

基于“田园城市”理论对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分析作者:阚逸群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8期【摘要】 2009年成都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长远发展目标。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发展目标的提出对借鉴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借鉴,同时在内容上更加丰富。
本文将基于田园城市理论对成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进行分析,提出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理论;分析19世纪末的欧洲面临着由工业化带来的城乡严重对立、城市拥挤和环境恶化、乡村发展停滞等严重的城市问题。
对此,霍华德提出了建设建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理念的核心在于:无污染、田野与城市交融;社会机遇平等、就业充分;城城市和乡村互动发展、相互融合。
2009年12月,成都正式确立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长远发展目标,将城市建设为一个体现自然之美、社会公正、城乡一体的国际性城市。
成都提出的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定位源于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却又有自身新的内涵所在。
本文将基于“田园城市”理论对成都建设“世界田园城市”进行分析。
1.对于田园城市的认知1.1田园城市的构想是理想城市的最佳表现途径之一:田园城市是由中心城区与周边乡村共同构建的开放系统,城市周边具有较强的环境调节能力和优美的田园景观。
它既包含和谐的自然环境,也包含合理的人文环境,为居住者提供公正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
田园城市既有居住区和配套齐全的基础设施,又有为居民提供就业的产业区。
城市周边是大面积的绿地、农田、水体,保障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1.2田园城市是中国城市建设的现实需要: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构想,正值欧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剧的时期。
当时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使得城市拥挤,对环境造成污染和极大破坏。
同时大批的农村人口、低收入人群被排挤在城市之外。
今天,我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是大规模的城市化,如果不能以前瞻性的思维、采取合适的发展模式,那么我们遇到的城乡问题将比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国家都要严重。
基于“都市田园”规划理念探索统筹城乡建设新模式

基于“都市田园”规划理念探索统筹城乡建设新模式作者:李兴东刘玉峰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年第21期[提要] 在我国新时期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扩张的背景下,以城市核心功能区和卫星城市之间的农村区域或靠近都市地带的农村区域为重点,提出一种不以农村城市化为目的,而以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统筹城乡新模式——“都市田园”发展模式。
关键词:统筹城乡;都市田园;现代农业园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原标题:基于“都市田园”规划理念探索统筹城乡建设新模式——以金科现代农业园总体规划为例收录日期:2012年9月9日一、引言在统筹城乡探索过程中,我国许多地方主张以“城市化”为主导,带动农村区域发展。
但是这种思路也意味着城镇用地在农村的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
尤其在靠近都市地带的农村区域,存在以统筹城乡的名义圈占大量农田,建设过程中缺乏规划引导,造成居民点布局松散混乱,产业功能不合理,生态环境遭到污染破坏,造成土地资源大量浪费,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的。
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对于靠近都市地带的农村地域空间,由于对其空间结构及其演化规律尚缺乏认识,不能单纯的农村“城市化”,把农村长期地、永久地建成城市功能配套区。
同时,由于农业产业自身属性以及农村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在城乡统筹探索过程中极易产生各种都市病,因此迫切需要人们对这一特殊地域空间从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角度进行规划调控。
二、从“田园城市”到“都市田园”(一)“田园城市”理念。
“田园城市”是1898年英国城市规划师埃比尼泽·霍华德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城市环境恶化、农村经济发展趋于停滞、城乡严重对立等问题,提出的一种兼有城市社会优点和乡村美好环境的新型城市建设方案。
田园城市所设想的城市形态,主要通过快速交通干线联系城市核心功能区和各卫星城市,各城市通过围绕四周的农业用地,为城市居民提供新鲜农产品,并通过限制城市的扩张规模,使田园城市的居民能够极为方便地接近乡村自然空间。
田园城市理论及案例义

社会公平与包容性
公平和包容性发展,减少
城市社会的阶层矛盾和冲突。
城市环境保护
生态保护与修复
重视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加强绿化 建设和水域治理,提高城市的生态质量和环 境容量。
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
推广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理念和技术,减少能源 消耗和资源浪费,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可持续发展
田园城市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倡在满 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促 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对现代城市发展的指导作用
提供规划思路
田园城市理论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了新的 思路和方法,帮助规划者更好地理解和解
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田园城市理论强调城市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和高效性,有助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
中国成都城乡一体化建设
总结词
城乡统筹发展的成功实践
详细描述
成都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中国田园城市理论实践的代表。该规划通过优化城乡空间 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日本北九州生态城规划
总结词
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详细描述
北九州生态城规划是日本在田园城市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的案例。该规划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推广可再生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特点
田园城市强调绿色生态、宜居环境、 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注重城市与 乡村的融合,旨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 展。
理论起源与发展
起源
田园城市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期的英国,由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旨在解决当时英国严重的城市问题和社会矛 盾。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田园城市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田园城市田园城市一、定义: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二、产生背景:1. 工业革命1) 工业用地未有效规划与区分,工业发展造成劳动人口大量流动,城乡发展失衡;2) 城市环境恶化的问题,有碍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健康;3) 交通设施的不足,行政管理的落后,出现资源严重浪费;4) 公共设施的缺乏,居民生活不方便;5) 工业经济成长与工人分配所得不成比例,出现两极分化。
2. 自由竞争→帝国主义垄断三、思想渊源1. 宗教思想;2. 空想社会主义;3. 理性精神;4. 社会改革与社会公正;5. 其他。
西方建筑传统;马歇尔、李嘉图的经济学思想(有组织的人口迁徙运动);斯宾塞改革土地使用体制的思想;爱德华·贝拉米社会改革思想。
四、内涵:讲究适度规模、城乡交融和社会管理五、实质和思想内核:社会改革的主张六、规划内容1. 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式:城乡交融、群体组合的“社会城市”1) 城市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对建成区用地的扩张进行限制;2) 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组成系统;3) 用绿带和其他场地将相对独立的居住区隔开;4) 合理的居住,工作,基础设施功能布局;5) 各功能间拥有良好的铁路(交通)联系;6) 可以便捷地与自然景观接触。
2. 田园城市的社会目标:1) 通过土地价格公共政策规定限制房客的房息压力;2) 资助各种形式的合作社;3) 土地出租的利息归公共所有;4) 建设各种社会基础设施;5) 创造各种就业岗位,包括自我创造就业岗位的专业户。
田园城市理论的应用与再思考——以西咸新区现代田园城市为例

田园城市理论的应用与再思考——以西咸新区现代田园城市为例摘要:霍华德提出了一种介于都市和农村的理想人居环境——田园城市,田园城市的实质是克服城市过于拥堵和农村日益衰败的问题。
本章首先分析了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与现代田园城市的内涵,其次分析了现代田园城市在西咸新区的应用,最后对田园城市进行进一步思考,为促进西咸新区现代田园城城市建设田园城市产生积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田园城市;西咸新区;霍华德;现代田园城市;理论1、田园城市与现代田园城市理论内涵1.1田园城市理论的内容与精髓田园城市是霍华德最早提出的一种将人类社区包围于田地中的城市规划理念。
田园城市具有一定规模、能够自给自足,可平衡住宅、农业与工业区域。
田园城市最重要的特点是控制城市增长及人口的规模扩大,避免城市向外不断扩张。
田园城市是一个可独自运转的体系,其能够不依靠周边的城市自我发展。
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想模型中,田园城市不仅拥有文明的城市区域也包含了田园、森林等自然或半自然的成分,共同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城市运转体系。
它还是一种城市规划思想,城市中所包含的各种内容是为了促进城市文明的发展,它的物质形式最终以城市形态呈现。
1.2现代田园城市的理论内涵现代田园城市是一种多中心城市,以良好的生态基质为基础,城市环境良好、规模具备合理性。
它具有现代化与社会型的城市功能,是城市和农村内部自给自足、城市之间平衡、自由与合作的城乡社会结合体。
1.3现代田园城市的结构模式和建设路径现代田园城市的结构模式是:城市绿地围绕各功能组团,绿色交通将各个功能组团进行完美连接,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现代田园城市通过资源和空间的合理利用及布置,而呈现出城乡协调、设施完善、空间优美的特点。
现代田园城市的建设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
城市在空间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在,走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带动市场化,市场化促进生态化”的道路。
通过城市的有序开发,所有城市群体围绕城市绿地紧密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现代田园城市”理念引领新型城市化展望“十二五”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模式和区域空间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和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的背景下,全省将进入以推进都市圈和小城镇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战略时期。
作为杭州都市圈北部门户,推进新型城市化将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以新型城市化带动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人居生态化、外向国际化,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型,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为进一步探讨城市定位,笔者认为以“现代田园城市”理念引领我县新型城市化发展,能够全面概括我县发展实际、凝练我县发展优势,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县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田园城市”的内涵分析从理论来源、文化意涵和现实需要来看,“田园城市”与德清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需要相吻合。
(一)“田园城市”的理论来源。
“田园城市”由英国著名城市规划师霍华德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病”提出的一种生态城市模式。
其特征是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绕城市区域,把城市生活的便利高效与乡村生活的优美宁静相结合。
“田园城市”理论,对后来广为流行的“城市有机疏散”、“卫星城镇建设”等城市规划理论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田园城市”理念,虽然是一个多世纪前提出的,但针对工业化社会提出的城乡融合化、环境生态化发展模式,符合当前我国发达地区推进新型城市化、促进城乡融合的发展需要。
(二)“田园城市”的文化解读。
城市定位既需要理论上的正确性,也需要文化上的契合性。
“田园城市”虽然是外来理论,但“田园”却有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和久远的中国文化渊源。
对比“山水”、“园林”、“田园”三个经常用于城市定位的名词,我们认为“田园”比另两个名词更好。
通常情况下,他们都可以形容一个城市的美丽,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唯有“田园”成了具有人文意境的形容词。
如“田园生活”,“田园牧歌”、“田园诗般的生活”,这说明“田园”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代表了人们对自然、闲适、宁静生活的追求。
“园林”传统主要源头是魏晋时代的江南,是当时达官显贵对“田园”生活的附庸风雅,是对“田园”的一种“模拟”。
“山水文化”则来自“山水诗”和“山水画”。
但“山水诗画”也只是知识分子将精神寄托于大自然的一种表现,并未形成一种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所以说,从中国文化看,“田园城市”一词比我们常用的“山水城市”、“园林城市”更具有文化契合性。
(三)“田园城市”的现实需要。
城市定位除了理论上的适用性、文化上的丰富性之外,还要符合本地发展现实和当前发展需要。
从本地实际看,“现代田园城市”高度概括和有效提炼了我县“强工业、精农业、扩城市、兴三产”工作重点,有助于我县推进“开放带动、接轨沪杭”主战略。
“十二五”期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新型城市化将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以新型城市化带动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人居生态化、外向国际化,符合我县“富民和谐为基、生态人居优先、城市经济引领、创新创业驱动”的战略方针,加快实现城市功能提升、产业基地建设、科技人才集聚、城乡统筹发展四个方面实现有效突破,确保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从当前发展需要看,“田园城市”能够将田园牧歌、自然清幽的绿色生态理念和现代城市生活的便捷高效、时尚前卫结合起来,成为真正的兼有两利的最佳城市形态。
二、我县打造“长三角现代田园城市”的基础分析我县具有打造“长三角现代田园城市”的良好基础,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城镇布局。
形成了以武康、乾元为中心城市,新市为副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中心村四级的县域总体规划体系,整个中心城市形成了“三区一湖”(武康城区、站场新区、临杭工业区、下渚湖)总体结构的发展格局。
同时,我县农村通过“两规合一”的实施和“中国和美家园”推进后,农村城镇化、农民居民化的水平进一步提升,使整个县域作为城市经营成为可能、“现代田园城市”具备现实基础。
(二)生态环境。
我县是国家级生态县,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
11个乡镇全部成功创建为省级以上生态乡镇,其中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0个。
全县生态村76个,占全部行政村45%,莫干山镇高峰村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生态村,生态环境优势明显。
我县山水、田园、城市融为一体,有山在四旁,有水在城中,规模不大的城镇散布在广大田园上,这是田园城市的自然条件基础。
(三)历史人文。
从历史来看,我县文化资源丰富。
拥有农耕文明源头之一的良渚文明、瓷器鼻祖的青瓷文化,拥有耕读传家的古代儒家士大夫传统、幽静恬淡的隐逸文化,有以民间节会为代表的农村民间文化、采摘节和户外运动为代表的现代生态休闲生活方式,具备“田园”所需要的文化元素。
茶文化、桥文化、宗教文化、游子文化等也都与“田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从人文来看,“田园”能够有效概括我县的“游子故里”、“休闲”、“名山湿地古镇”、“中国和美家园”、“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竹茶之地、名山之胜”、“江南水乡”等人文元素。
(四)地理地缘。
我县地貌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说,具有河汊湖港、山地丘陵自然生态景观和竹园桑地、果林稻田农业生态景观等多样化的田园风貌。
作为杭州都市区的北部新城,《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已将我县规划为杭州都市区重要组成部分。
地处长三角腹地、享有丰富生态资源,也使得我县能够通过打造“田园城市”,呼应杭州主城区“东方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的发展定位,有利于我县进一步发挥地缘优势、加快实现融合发展。
(五)经济基础。
我县2009年人均GDP达到4.73万元,城市化水平达到57%,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期,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城市型经济初露端倪。
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良好。
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工业“4+1”产业加速向集群化发展,三大工业平台拓展提升,德清经济开发区成为省级高新区。
三产服务业加速发展,全县三产比重已经达到30.9%。
合理的产业结构为我县“现代田园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产业基础和经济支撑。
“现代田园城市”不同于传统农村,也不同于传统工业城市,只有进入工业化中后期、服务加速发展的区域才能建设现代田园城市。
作为杭州都市经济圈紧密层的首位县和杭州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现代田园城市”是一个恰如其分的高端定位,能够体现我县强劲的综合实力。
三、“现代田园城市”定位的效果分析以“长三角现代田园城市”为定位,有“高、新、优、强”四个方面的好处。
(一)层次高。
作为杭州都市经济圈紧密层的首位县和杭州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田园城市”的定位,有利于明确发展定位、凝炼发展优势。
“现代田园城市”高度概括了德清的发展优势、生态优势、区位优势,有助于促进我县发展主战略、发展方式、发展路径、发展目标、发展抓手、发展战略的有序化和体系化,有助于深入把握我县的发展规律,提升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二)理念新。
目前国内真正在城市定位上将“乡村”和“城市”并置在一起、落实城乡融合理念的不多见。
在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加速、都市区逆城市化趋势逐步显现的情况下,“现代田园城市”理念的提出有助于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加快县域城市化步伐、丰富城镇化建设内涵,加快实现城乡与乡村融合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共生共融,体现了我县推进新型城市化的科学性、时代性和前沿性,展现了我县城乡建设的中国元素、世界眼光和德清特色。
因此,“现代田园城市”是一个恰到好处、适逢其时的“新理念”,能够体现我县发展的超前理念。
(三)生态优。
“田园”能够代表我县丰富的山水、森林生态资源,体现生态文明创建水平、彰显我县生态特色。
在城市定位方面融合“生态优先”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凸显我县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未来一个时期,随着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加速发展,生态优势逐步成为地区竞争的核心优势,“现代田园城市”的定位能进一步突显我县的核心竞争力。
(四)辐射强。
“田园”因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本身具有美好的意象,能够与我县“名山、湿地、古镇”的自然人文景观和“孟郊故里”等人文历史资源形成联系,容易被社会公众和本地居民接受。
从而能够总结发展资源,统摄县域品牌体系,形成县域名片。
“现代田园城市”的内涵非常广,能够发挥城市定位的应有功能,可以与融杭的“杭州北区、创业新城”、新农村建设的“中国和美家园”、旅游业发展的“名山湿地、休闲德清”、文化上的“孟郊故里”、“瓷之源”等县域名片有效衔接、功能互补,从而有力支撑起层次分明、相互衔接、互为支撑的城市品牌体系。
四、加快推进现代田园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一)以接沪融杭为先导,走融合发展的城市化路径。
切实落实“开放创新、接沪融杭”战略,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区,深入接轨上海大都市,着力提升都市区一体化、区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1、编制都市区规划,深化区域开放合作。
主动对接“杭州都市区”概念,整合都市区轻轨、杭州绕城高速西复线、杭德快速路、交通枢纽、乡镇通杭公路、德清航道及内河港口等都市区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工作,积极争取启动编制《杭州都市区(德清)发展规划》(或《杭州德清都市区一体化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深化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对接,切实落实规划一体化,加快金融同城、信息互通、交通互联、社会共享步伐。
推进县域交通建设,完善县域交通网络,健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深化都市区公交一体化。
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促进杭德两地信息共享。
大力推进临杭工业区建设,打造产业融杭主战场。
提升城市东西两翼,加快接轨上海步伐。
落实“中强东兴西闲”空间开发策略,加快实现城市“两翼齐飞”。
精心组织实施新市小城市试点,推进德清工业园建设,高效开发新市古镇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接轨上海桥头堡。
激活莫干山品牌效应,开发莫干山在上海文化中的影响力,编制实施《莫干山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规划》,推进山上山下联动发展,打造莫干山“风情小镇”,加快筏头“中国国际休闲旅游第一乡”建设,做精做强城市西翼,形成接轨上海的重要突破口。
2、完善城市空间格局,加快中心城市整合提升。
按照全域城市化理念,大力实施城市“东扩、南延、北拓、中心提升”,提高城市开发强度,加快城市功能提升。
实施城市深度开发,提升开发区(产业新城)、城南新区(科技新城)在城市功能中的支撑作用,形成武康城区、产业新城、科技新城、站场新区、临杭工业区、下渚湖旅游度假区为一体的“三城三区”中心城市格局。
按照“中强东兴西闲”空间开发策略,将新市小城市(县域副中心城市)、西部莫干山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纳入城市规划范围,形成“三城三区”为中心、“四城四区”为主干、中心镇组团发展的城市网络。
深度开发中心城区,着力经营城市中心。
根据城市深度开发需要,编制实施《中心城市开发和旧城改造规划》。
以市民新广场建成和金融集聚区建设为契机,整合开发行政中心—市民新广场—永安街的城市中心地段,推进旧城改造,提升中心城市品位,打造繁华、现代、生态的城市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