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运动和力》习题课
冀人版(2017)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4.运动和力测试题及课本习题答案

4.运动和力一、填空1.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时常需要(停止)、(启动)、(加速)、(减速)......这些都是汽车不同的(运动状态)。
2.自行车的刹车系统由(车闸)、(刹车线)、(刹车片)、(刹车盘)组成。
捏紧车闸时,刹车线拉紧刹车片,挤压刹车盘,产生(摩擦力),阻碍后轮转动。
给脚蹬施加(力),脚蹬的转动带动大轮盘的转动,通过(链条)带动后轮的转动。
3.摩擦力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4.我们可以使用(拉力)(弹力)、(磁力)、(推力)等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
5.给物体施加(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使物体(启动)或(停止)。
6.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往往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二、选择。
1.改变拉力、推力的( A).小车就可以转弯。
A.方向B.大小2.足球运动员为了改变球的方向,需要(B)。
A.改变力的大小B.改变力的方向C.换鞋D.换脚踢3.下列哪种方法肯定不能让小车动起来?( D )A.将小车放在斜坡上B.用外力推小车C.用外力拉小车D.将小车放在平坦的地板上4.摩擦力的大小与( A )有关。
A.接触面的光清程度B.接触面面积C.物体运动的速度三、判断。
1. 同样的小车在不同大小的力的作用下从同一起点往前滑,滑出去的距离是一样的。
(X )2.做实验时,需要多做几次求平均值,这样得出的数据才更科学。
(V)3.只要给静止的物体施加一个力,它一定会开始运动。
(X )4.挤压自行车刹车盘,产生摩擦力,可以阻碍后轮转动。
(V)5.物体运动速度越快,产生的摩擦力越大。
(X)6.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V)7.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和快慢。
( V )8.给自行车脚蹬施加力时,脚蹬的转动可以通过链条带动后轮的转动。
(V)四、课后习题解答。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第1章第3节:运动的快慢课后习题(包含答案)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第1章第3节:运动的快慢课后习题(含答案)1.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速度公式可知,物体的A A .速度大小恒定不变 B .速度与路程成正比C .速度与时间成反比D .以上说法都对2.下列图像中,能正确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C3.P 、Q 是同一直线上相距12米的两点,甲从P 点、乙从Q 点同时沿直线相向而行,它们运动的s-t 图像如图4所示,分析图像可知 CA .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B .经过3秒,甲、乙相距4米C .乙到达P 点时,甲离Q 点6米D .甲到达Q 点时,乙离P 点2米4.().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明参加的项目是百米赛跑。
起跑后,小明越跑越快,最终以12.5 s 的优异成绩获得冠军。
关于上述小明的百米赛跑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小明在前50 m-定用了6.25 sB .小明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8m CC .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 m/sD .小明的平均速度是8 km/h5.运动会上,100m 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
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A.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B.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C.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D.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6.可以用图像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则表示物体运动速度相同的是: Bts vA.甲乙B.甲丁C.乙丙D.丙丁7. 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在下图所示的四个图象中,能正确表示汽车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是A8.(多选题).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A B C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B.4s~8s内,甲乙同学都匀速直线运动C.0s~8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D.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9.下列各图中,表示物体处于匀速运动状态的是CA. B. C. D.10.下列物理量的单位,属于速度单位的是AA. m/sB.mC.sD.kg11.下列四个成语中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最明确的是BA.离弦之箭B.一日千里C.姗姗来迟D.风驰电掣12.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3所示,图4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D13..为宣传“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理念,三个好朋友在某景点进行了一场有趣的运动比赛。
高中物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课后习题:第一章 动量和能量的综合应用(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习题课:动量和能量的综合应用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1.如图所示,木块A 、B 的质量均为2 kg,置于光滑水平面上,B 与一轻质弹簧的一端相连,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竖直挡板上,当A 以4 m/s 的速度向B 撞击时,由于有橡皮泥而粘在一起运动,那么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弹簧具有的弹性势能大小为( )A.4 JB.8 JC.16 JD.32 J、B 在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碰后粘在一起共同压缩弹簧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由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得m A v A =(m A +m B )v ,代入数据解得v=m A vAm A +m B=2 m/s,所以碰后A 、B 及弹簧组成的系统的机械能为12(m A +m B )v 2=8 J,当弹簧被压缩至最短时,系统的动能为0,只有弹性势能,由机械能守恒得此时弹簧的弹性势能为8 J 。
2.(多选)如图甲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轻质弹簧一端固定,物体A 以速度v 0向右运动压缩弹簧,测得弹簧的最大压缩量为x 。
现让弹簧一端连接另一质量为m 的物体B (如图乙所示),物体A 以2v 0的速度向右压缩弹簧,测得弹簧的最大压缩量仍为x ,则( )A.A 物体的质量为3mB.A 物体的质量为2mC.弹簧达到最大压缩量时的弹性势能为32mv 02 D.弹簧达到最大压缩量时的弹性势能为m v 02,设物体A 的质量为M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可得,弹簧压缩量为x 时弹性势能E p =12Mv 02;对题图乙,物体A 以2v 0的速度向右压缩弹簧,A 、B 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弹簧达到最大压缩量时,A 、B 二者速度相等,由动量守恒定律有M×(2v 0)=(M+m )v ,由能量守恒定律有E p =12M×(2v 0)2-12(M+m )v 2,联立解得M=3m ,E p =12M×v 02=32mv 02,A 、C 正确,B 、D 错误。
3.如图所示,带有半径为R 的14光滑圆弧的小车的质量为m 0,置于光滑水平面上,一质量为m 的小球从圆弧的最顶端由静止释放,求小球离开小车时,小球和小车的速度。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运动和力》第3、4课同步练习(教科版 含答案)

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科学课上我们设计制作了橡皮筋小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橡皮筋缠绕一圈和多圈时,产生力的大小一样B.橡皮筋缠绕的方向不同,小车行驶方向也不同C.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小车一定行驶得越远2.()能延长动力作用于小车的时间。
A.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B.橡皮筋缠绕圈数少C.气球吹的尽可能小3.下列物体不具有弹力的是()。
A.自然状态的弹簧B.被压缩的弹簧C.被拉伸的弹簧4.橡皮筋动力不足时,我们可以采取的解决方案是()。
A.减少橡皮筋B.增加橡皮筋C.调正5.如图,撑杆跳运动员在比赛中要借助1根杆子来达到跳高的目的,这时撑杆产生的力属于()。
A.摩擦力B.反冲力C.弹力6.下列物体中,没有产生弹力的是()。
A.压弯的直尺B.保持原状的弹簧C.拉开的弓7.小明用橡皮筋驱动小车,下表是他的实验记录。
实验中,小明要探究的问题是()第1次第2次第3次10圈 5.5米 5.3米 5.7米20圈8.6米9.1米9.3米A.小车行驶距离与皮筋缠绕圈数有关吗B.皮筋缠绕方向会影响小车行驶方向吗C.小车行驶距离与实验次数有什么关系8.如图,甲、乙、丙三根橡皮筋分别挂上1、2、3个钩码,产生弹力最大的是()。
A.甲B.乙C.丙9.下面的气球小船中,所标示运动方向(箭头所示方向)正确的是()。
A.B.C.10.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强大的()。
A.反冲力B.弹力C.重力二、填空题11.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__________,力的单位是___________。
12.蹦床、海绵垫、跳板、撑杆、健身球,都是生活中运用_________的实例。
13.物体在受到___________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___________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当物体恢复到原来形状后,弹力就会____________。
2020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每课练习题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练习题2020年2月运动和位置一、要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和位置情况,通常需要和周边的物体进行比较,让我们来尝试描述一番。
1.关于下图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状态,请在描述正确的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1)站在路旁等公交车的阿姨是静止的。
( )(2)搬物品上车的人是运动的。
( )(3)等人上车的公交车是静止的。
( )(4)离开公交站的公交车是运动的。
( )2.如下图,天空中老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可以参照( )做出判断。
(多选题)A.天上的白云。
B.蒙古包。
C.马群。
3.从上述讨论中可以发现,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依据是( )。
A.看它会不会飞翔。
B.看它会不会做出运动的姿势4.公交车是运动还是静止,判断依据合理的是( )。
A.两幅图中看到车身的部位不同。
B.公交车上有人上车了。
C.与站立树旁等公交车的阿姨比较,公交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5.要准确判断等公交车的阿姨是运动还是静止,可以采用的方法是( )。
A.对比她和大树的位置。
B.对比她和公交车的位置。
C.对比她和上车人的位置。
6.运动物体的位置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们从方向和距离两个方面展开描述。
(1)在描述方向和距离时,下列工具最合适的是( )。
A.方向盘和软尺B.风向标和软尺C.太阳和学生用塑料尺(2)如下图,同学站在中间静止不动,下列关于自己所处位置描述正确的是( )。
(多选题)A.在①位置时,自己位于同学东北方1.5米处B.在②位置时,自己位于同学东南方1.5米处C.自己距离同学1.5米,从①运动到③,位置从同学的东北方到了西南方二、填空题。
要准确描述同学的位置,需要从和两个方面展开。
三、判断题。
(对的画“√”,错的画“×”)1.运动会上,相对旁边观看的老师,跑步的同学是运动的。
()2.为了准确描述自己在校园中的方位,我们可以借助方向盘。
()3.判断一个事物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借助旁边的其他事物做出判断。
2019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一册例题和书后习题(新课标)(无答案)

必修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 质点参考系1【必1·p17·1】两个运动的物体:一个是被球拍击出的乒乓球,另一个是正在飞行的歼- 20 隐形战斗机。
请你为乒乓球和战斗机各创设两个问题,一个问题中可以把它(乒乓球或战斗机)看成质点;另一个问题中不能把它看成质点。
2【必1·p17·2】平常说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地球的公转”“钟表的时针在转动”“太阳东升西落”等,分别是说什么物体相对什么参考系在运动?3【必1·p17·3】将近1 000 年前,宋代诗人陈与义乘着小船在风和日丽的春日出游时曾经作了一首诗: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图1.1-3)。
诗人艺术性地表达了他对运动相对性的理解。
诗中描述了什么物体的运动?它们分别是以什么物体为参考系的?你对诗人关于“榆堤”“云”“我”的运动与静止的说法有没有不同的认识?§1-2 时间位移4【必1·p22·1】以下各种说法中,哪些指时间间隔?哪些指时刻?(1)列车员说:“火车8时42分到站,停车8分。
”(2)“您这么早就来啦,抱歉!让您等了这么久。
”(3)“前3 s”“最后3 s”“第3 s末”“第3 s内”。
5【必1·p22·2】某市出租汽车的收费标准有 1.20 元/ km、1.60 元/ km、2.00 元/ km,其中的千米说的是路程还是位移?6【必1·p22·3】田径运动场跑道周长是400 m。
(1)百米赛跑选用跑道的直道部分,运动员跑完全程的路程是多少?位移大小是多少?(2)800 m 跑比赛中,不同跑道的运动员跑完全程的路程相同吗?跑完全程的位移相同吗?请结合田径比赛的规则想一想。
7【必1·p22·4】如图1.2-10,一个物体从P点运动到Q点,坐标x P为3 m,x Q为-2 m,它的位移大小是多少?方向如何?请你画出它的位置坐标和位移矢量。
大学物理第一章习题答案

21
站在台秤上,当你蹲下时台秤的读数如何变?如何解释?
台秤的示数为台秤对人的支持力。当人静止站在台秤上时, 台秤对人的支持力等于人的重力。当人蹲下时有向下的加速 度,按牛顿第二定律有
mg N ma N mg ma mg
N
可见,当人蹲下时台秤对人的支持力 小于人的重力,示数减小,当人停止 运动后回复为原值。
7
1-23:用绳子系一小球使之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指出绳 内张力最大和最小的位置。
解:小球做圆周运动时满足
T mg ma
m
在法向投影得 绳子上的张力为
v T mg cos man m R v2 T m mg cos R
2
o
T
mg
显然,当夹角为 0 时(最上方)绳子上的张力最小,夹角为 π 时(最下方)绳子上的张力最大。
t1
r
都不相等。
r1
r
ˆ ˆ ˆ ˆ y ˆ ˆ r1 x1 i y1 j z1k , r2 x2 i j z k 2 2 O ˆ (y y )ˆ ˆ ˆ ˆ ˆ r ( x2 x1 )i 2 1 j ( z 2 z1 )k xi yj zk | r | x 2 y 2 z 2 , r r2 r1 x2 2 y2 2 z2 2 ) x12 y12 z12
3
1-2:说明建立参照系、坐标系的必要性,对于描述质点的运 动而言,参照系应如何选择? 为了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择另一个物体作为参照, 才能确定物体的运动特征,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就 可能不同,因此必须指明参照系。 只有选择了坐标系,才能把物体的运动特征定量表示出来。 坐标系一般固定于参照系上。 在描述质点运动的问题中,参照系可以任意选择,没有任何 限制,但要注意解决问题是否方便。
第一章习题课(第二次)

则电子的运动微分方程为
mx evy B eBy my eE evx B eE eBx ②-③-④ mz 0
由② m dvx dt
eB dy , ,即 dt
vx v
dvx
eB
y
m dy
0
代入③整理可得
vx
eB m
y
V
⑤
y e2 B2 y e E BV ⑥
m2
m
对于齐次方程 y e2 B 2 y 0 的通解 m2
2
d 2
a
cos2
3
2
2
1 a
2cos
2
1 2
3sin 2
2
cos
2
5 2
故
F
mh2u 2
d 2u d 2
u
mh 2
a3
1 cos2
2c
os2
1 2
3sin 2
2
c
os2
5 2
1 cos2
3mh 2
cos
2
3 2
1
tan 2
2
a3
3mh 2
cos 2
7 2
a3
3mh2 3ma 4h 2
把⑧⑨代入① N mg cos m v2
mg cos m 2ga1 cos2 2mg cos
4a cos
1.36 检验下列的力是否是保守力。如是,则求出其势能。
a Fx 6abz3 y 20bx3 y2 , Fy 6abxz3 10bx4 y , Fz 18abxyz2
b F iFx x jFy y kFz z
•O
•a
v •A
v • m
所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 2ti (19 2t ) j
2
dr 求得速度: 2i 4t j dt d 加速度: a 4 j dt 代入 t=1s,得:
v 22 (4)2 4.47 (m / s)
a 4 (m / s )
2
(4)运动轨道:
由运动方程 x 2t , y 19 2t
解 首先由题设图示求得两个时间段的F(t)函数,进 而求得相应的加速度函数,再应用积分法求解。 由图示,F(t)函数可写成
F /N
10
0<t<5s 2t F (t ) b ct 5 t<7s
t=5时,F =10N → b-5c 0 = 10 t=7 时,F =0 → b-7c 5 7 图x1.2 例题1.6 图示 联解以上两式得: b =35, c =5。 =0
a
dt d
dt
R sin ti R cos t j
R 2 cos ti R 2 sin t j 2 r
(2)在时间 t =/ 2/ 内的位移: 由矢径方程
r R cos ti R sin t j
代入题设数据,求得位移矢量为:
解 先按坐标轴分解 x 3 2t 2 , y 2t 2 1 则运动轨道方程为:y 又由
= x- 4 ;故作直线运动。
dr 4ti 4t j dt d a 4i 4 j dt
故质点作匀加速直线运动。
例题1.2 粒子矢径为: r R cos ti R sin t j ,其中 R、为正值常量。
(3)再由式(1): FT1 G1 m1a1 m1 ( g a1 ) 1.57 N
(1)分析粒子的运动情况; (2)在时间t=/ 2/ 内的位移和路程。 解 (1) 运动方程为:x=Rcos t , y=Rsin t ;
轨道方程为: x2+y2=R2 此
——
圆周运动
由于t=0时,x = R, y = 0,而t>0+时,x>0,y>0,由
dr 判定粒子是作逆时针方向的圆周运动。
(1)每个物体的加速度; (2)两根绳子中的张力FT1和FT2; 假定滑轮与绳的质量以及摩擦均 可忽略不计。
a1↓
习题1.15图示
a2↓
解 (1)采用隔离体法做受力分析,得
G1 FT1 m1a1 G2 FT2 m2 (a2 a1 ) FT2 G3 m3 (a1 a2 ) F 2F T2 T1 由(2)+(3)得: (1) (2) (3) (4)
第1章 《运动和力》习题课 本章重点
1.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2.运动叠加原理 3.运动方程(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 4.牛顿三大定律
5.力的独立作用原理
习题课
解题示例:补充题 作业:p.42~45:1-2;1-4;1-9;1-15
解题示例
例题1.1 质点的位置矢量为:r (3 2t 2 )i (2t 2 1) j 问质点作什么样的运动?
h
l
s
图x1.3 习题1.4图示
1.9 两物体A、B质量分别为mA 100kg , mB 60kg; 两斜面的倾角分别为 30 、 =60 ; 如果物体与 斜面间无摩擦,滑轮和绳的质量忽略不计,问: (1)该系统将向哪边运动?
(2)系统的加速度是多大?
(3)绳中的张力是多大? 解 (1)由受力分析知,
问:若要求最初2s内的平均速率又如何? (2)1s末到3s末的位移为
x x3 x1 4 3 2 3 (4 1 2 1 ) 44 m
3 3
故1s末到3s末平均速度为 x v 22 m / s t
(3)1s末到3s末的平均加速度为
v v3 v1 4 6 32 (4 6 1) a 24 m / s 2 t 2 2
(3)第1s末的速度和加速度;
(4)运动轨道;
(5)何时质点离原点最近?
解 (1)由位矢表达式: r 2ti (19 2t 2 ) j 当t=1s时, 当t=2s时,
r1 2i 17 j (m)
r2 4i 11 j (m)
(2) 第2s内的平均速度: 由 r r 2 r1 2i 6 j (m) r 平均速度: 2i 6 j (m / s) t (3) 第1s末的速度和加速度: 由位矢
(7)
50 9.8 150a2 50a1
2
代入式(6)得:
250a1 490 a1 1.96 m / s
(2) m2对地面的加速度:
a ' a2 a1 1.96 m / s 2
2
m3对地面的加速度: a '' a2 + a1 5.88 m / s
而由式(4)得: FT2 FT1 / 2 0.785 N
x2 求得轨道方程: y 19 2
2
这是一条抛物线。
(5)质点位矢的量值为:
r x 2 y 2 (2t)2 (19 - 2t 2 ) 2 dr r有极值的必要条件是: dt 0
由此求得 8t (2t 2 18) 0 亦即: t= 0,3s (略去t=-3s); 可见t=3s时质点离原点最近。
13 再由 v=dx/dt 得 0 dx 0 vdt x 0 t dt 3t 将t=5s代入得: v 25 m / s ; x 41.7 m
x t t 2
0
0
0
①
②
5s
5s
对 5s < t < 7s 时间段,用同样方法有
故 v v5
v
v5
dv a2 dt
由
an at ?
(指量值大小)
b ②由 a a a c t c 2 v dv 注意:在公式 at 和 an 中的v 都是指速率! dt R
2 n 2 t
b R an | at | t c c
例题1.5 火车静止时,雨滴方向偏向车头30;当火车 以35m/s的速率沿水平直路行驶时,发现雨滴方向偏向 车尾45,求雨滴相对于地面速度的大小。 解 设雨滴为研究对象,地面为静止参考系K,火车为 运动参考系K′, v车对地 为K′对K的速度, 对于K的速度,旅客看到雨 滴下落的速度为 v雨对车 ,则
t /S
故F(t)函数最终可表示成下列形式: 0<t<5s 2t F (t ) 35 5t 5<t<7s 再由牛顿定律,可得两时间段内质点的加速度各为
0<t<5s 2t a 35 5t 5<t<7s
对0<t<5 s时间段,由 a=dv/dt v t t 得 dv adt v 2tdt t 2
v雨对地
y
为雨滴相
x
v雨对地 = v雨对车 + v车对地
35 对三角形有 sin 45 sin 75
雨对地
雨对车
45
45o
30o
x
30°
雨对地
由此求得
车对地=35
v雨对地 =25.6 m / s
图x1-1 例题1.5图示
例题1.6 一质点的质量为1kg,沿ox轴运动,所受的 力F(t)如图所示,t=0时质点静止在坐标原点,试求此 质点第7s末的速度和坐标。
60 0.866 100 0.5 9.8 0.12 m / s 2 160
(3) 又由式①得
T GA sin mAa 100 9.8 0.5 100 0.12 502 N
习题1.15
在附图中,A为定滑
轮,B为动滑轮,三个物体的质量
m1=200g,m2=100g,m3=50g,求:
r R cos (2 / )i R sin (2 / ) j
Rcos ( / )i R sin ( / ) j
2 Ri 注意到为角速度,在时间 t=/ 2/ 内 粒子刚好运动半个圆周,故其路程为:
S=R
例题1.3 质点运动方程为: x 2t , y 19 2t 2 ( SI ) , 求:(1)质点在 t=1s、t=2s时的位置矢量; (2)第2s内的平均速度;
x5
dx vdt ,算得:
5s
t
习题答案
1.2 一质点沿ox轴运动,坐标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为
x 4t 2t ,式中x,t 分别以m,s为单位,试计算:
3
(1)在最初2s内的平均速度,2s末的瞬时速度; (2)1s末到3s末的位移、平均速度; (3)1s末到3s末的平均加速度;此平均加速度是 否可用 a (a1 a3 ) / 2 计算? (4)3s末的瞬时加速度。
FA A
T T
FB
B
沿斜面上A、B各受张力 T和重力分量的作用,且
GA
GB
GA sin GB sin
故绳向B边运动。
图X1.4 题1.9图示
(2)由受力分析图,有 T GA sin mAa
①
②
GB sin T =mB a
式①+②得:
GB sin GA sin =(mB mA )a GB sin GA sin a (mB mA )
v0
v0 dt s dt s 显然有 v v0
l , s 随t减小,故 dl / dt 就是收纯的速率 v0 , y y ds / dt 就是船的速率: l v0 ds l dl o
v0
dl ds l h s 2l 2s dt 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