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河航道中交通流理论应用初探
CORS 系统在内河航道测量中的应用浅析

CORS 系统在内河航道测量中的应用浅析伴随着卫星定位技术、无线网络技术、计算机电子技术等的发展以及交叉融合,于是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网络实时动态差分概念,也即人们熟知的RTK,在本世纪初,RTK逐渐成为商业软件,实时动态差分技术开始与虚拟参考站技术、主辅站技术等交叉融合,逐渐从简单的单一基站走向了多基站的网络RTK,扩大了基准站的覆盖范围以及工作效率,同时又在网络RTK的基础上建立起CORS系统,也即连续性卫星定位服务综合系统(Continuous Operational Reference System,CORS)。
CORS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等有机组合起来建构一个网络,实现实时向不同类型、不同需求、不同层次的用户智能化提供检测的GPS数据。
在内河航道测量上,传统方式剖面法,是先设计出航道的剖面位置,然后准确定位剖面断点,实时采集剖面断点的数据资料,该作业方法程序复杂。
随着GPS 技术的发展,CORS技术日益成熟,其在内河航道测量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取得显著成果。
1 CORS系统概述1.1 系统组成CORS系统由基准站网、数据处理中心、数据传输系统、定位导航数据播发系统、用户系统等部分组成,数据传输系统将位于不同地方的基准站和监控中心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专有的数据网络系统。
基准站网就是由位于不同地方的基准站组成的,其在空间是均匀分布在各地,组成了一个覆盖大面积地区的基准站网,供相关测绘工作使用。
数据处理中心是CORS系统的核心,其是实现高精度、實时动态性定位的关键,数据处理中心全天候24h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并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办法等对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处理,最终形成多基准站差分定位数据,形成具有一定格式的数据传输给对应的各个用户。
数据传输系统专门负责CORS系统内所有的数据传输任务,如:利用光纤专线将基准站的数据传输到监控中心。
数据播发系统就是通过移动网络、电台等方式向用户发送定位数据资料。
关于内河航道管理的信息化应用研究

关于内河航道管理的信息化应用研究摘要:内河航道是河流、湖泊等内陆水域中供规定尺度的运输船舶安全航行的通道。
内河航道有的是利用天然的河流或湖泊,有的则是人工开凿的运河。
我国主要内河航道有长江干线航道、西江航道、京杭运河等。
建设内河航道是发展水路运输的物质基础。
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内河航道及其航运发展概况,并对内河航道管理的现代化与信息化进行系统阐述。
关键词:内河航道现代化信息化在我国古代,人们借天然河流进行通航,后来出于经济或军事的需要,常常开凿运河用来提高交通的便利。
而水路运输具有运量大、环保、占地面积少等优势,是长距离、大宗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在,运河关系着整个水利运输的关键部位,对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提高我国航道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是我国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的要求。
1我国现在河道管理的现状分析我国的河流通航航道主要有长江、西江、黑龙江干线航道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内河河道经历了蜿蜒曲折的发展变化,自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万多千米,发展到开放后的10万多千米,2002年的时候已经达到13、5万公里,之后的十年时间,河道运输体系有了非常大的发展,河道运输体系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2022年的航道普查体系中,我国的内河总里程达到了18。
9万公里[1]。
我国主要内河航道发展迅速,航道管理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我国航道体系繁杂,内河航道的分流航道管理技术依然比较落后,一些河道管理依然采用比较落后的手段,不能及时掌握航道、以及航道周围建筑物、河床、航标、水文、天气以及航道运输情况。
加上长期以来,我国的很多部门对航道建设的资金投入都比较少,这就削弱了航道的管理水平。
航道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缺乏相应的专业航道管理人员,使得航道管理工作效率偏低。
这就影响了航道的通航。
2加快航道管理的信息化(1)信息化建设是实现航道管理现代化的主要方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而信息化是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提高国民经济总值的强大动力,是航道管理发展的重要方面。
专题二——内河航道横流对船舶航行的影响研究-交通科技管理中心

专题二——内河航道横流对船舶航行的影响研究一、研究背景内河航道是承载货物和人员运输的重要交通干线,其中水流状况对船舶航行有着重要影响。
尤其是内河航道中的横流对船舶航行有着较大的影响,往往会造成船体倾斜,影响航行稳定性。
因此,研究内河航道横流对船舶航行的影响,对于提高内河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旨在探讨内河航道横流对船舶航行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内河航道横流对船舶航行的影响因素研究内河航道横流对船舶航行的影响因素,包括河道宽度、水深、流速和水流方向等,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找出影响船舶航行的主要因素。
2. 内河航道横流对船舶航行的影响机理研究内河航道横流对船舶航行的影响机理,探究水流与船舶的相互作用、水流对船舶航向的影响、船舶航向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
3. 内河航道横流对船舶航行的数值模拟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内河航道横流对船舶航行的影响,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
4. 内河航道横流对船舶航行的影响评价评价内河航道横流对船舶航行的影响程度和可行性,归纳出影响船舶航行的主要因素与控制措施。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促进内河运输的发展和提高货物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本研究可以为内河航道横流的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内河航路的优化和改进提供决策支持。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查阅、数值模拟、船舶航行测试等方法,深入研究内河航道横流对船舶航行的影响。
同时,研究过程中还将对内河航道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加深对内河航道横流对船舶航行的影响机理的认识。
五、研究成果本研究将形成内河航道横流对船舶航行的影响研究报告,报告将包括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等内容。
此外,本研究的成果还将在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六、本研究旨在研究内河航道横流对船舶航行的影响,通过文献查阅、数值模拟和航行测试等方法深入探究了内河航道横流对船舶航行的影响机理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航道交汇处通过能力研究

度下船舶领域的平均值,经计算为 1 .24 L。
折减 系数=正 常航段处断 面船舶领 域/ 航道交汇 航段断
面船舶领域=
100×0.6
= 0.84
82×0.6 +18×1.24
②航行速度折 减系数:船舶在通过航道交 汇水域与通过
桥区时一样都 是按照安全航速通过的,相 比正常航速也会有
运河的船舶其 船舶领域会发生改变。因此 需首先确定出交汇
航道船舶数量 所占大运河船舶数量比重, 根据《淮安市航道
规划》,现状与京杭大运河的主要交汇航道苏北灌溉总渠的货
流量要显著大 于盐河货流量,因此交汇航 道处的控制性断面
为京杭运河与 苏北灌溉总渠交汇处,现状 灌溉总渠与大运河
的货流量比重约为 1 8:8 2 ,在交汇航道断面处有 82 %的船
舶领域不发生改变,1 8% 的船舶领域会增大。船舶在正常航
行时的领域面积为 0 .6L2,同时由表 3- 8 可以看出交汇航道
船舶领域的大 小是因船舶与顺大运河方向 的夹角的改变而变
化的,夹角为 4 50 时的船舶领域面积达到最大为 1 .81 L2 ,
本报告对具体 船舶转向时船舶领域取值是 取通过上述特定角Biblioteka 航道实际最大容量的计算式如下:
Qr
=
1 4
u
f
'
k
' j
式中,Qr 为航道实际通过能力( 艘/ h ), u f ' 为实际船
舶交通流速度(km / h ),同时依据船舶交通流运动方程得到
的交通流诸参数关
系推导得出实际上当
k
' j
2 = 3 kj 时船舶交通
流已经停滞。这样航道的实际通过能力计算公式就变为:
专题二——内河航道横流对船舶航行的影响研究-交通科技管理中心备课讲稿

内河航道通航条件关键技术研究(二期)报告简本引言0.1 研究背景近年来,在内河航道建设上,经过大量的工程实践,发现和提出了不少急待研究的技术问题,其中,有关内河航道通航水流条件方面总结归纳了八个方面的问题,拟作专题研究。
受研究经费及研究周期所限,八个专题的研究工作拟分三期进行。
2004年已启动了第一期的研究工作,内容包括“通航建筑物口门区及连接段通航水流条件”、“跨河建筑物通航净宽、净高”和“内河航道设计通航水位计算方法”三个专题。
二期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通航建筑物引航道通航水流条件研究”和“内河航道横流对船舶航行的影响研究”两个专题。
二期研究内容的拟定主要是基于其研究内容与一期相关专题的连续性,以充分利用一期研究过程中收集的相关资料,为二期研究工作的开展创造一定的条件。
引航道是通航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船闸、升船机等过船设施与上、下游河道的连接通道,其作用在于保证等待过闸的船舶安全停泊,并使进出船舶能交错避让顺利进出通航建筑物。
在通航建筑物灌泄水时,上下游引航道内产生非恒定流,由此引起的水面波动和流速、流态变化不仅对引航道等待过闸的船舶产生各种动水作用力,直接影响船只进出引航道,同时,涌浪还会使引航道中的水面降低,减小有效水深,影响航行安全,在国内外的工程实践中,在引航道内均有发生船只海损事故的实例。
船闸引航道的通航水流条件与口门区的水流条件也息息相关,口门区通常为动静水的交界区,常产生斜流、横流和回流等不利于航行的水流流态。
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常在导航堤头部开孔以改善口门区的水流条件。
但开孔的同时,特别是在引航道端部开孔的一定范围内也产生水流流速,从而影响引航道内的通航水流条件。
本项目专题一系统研究了船闸灌泄水非恒定流长波波流运动的水力特性;长波波幅与瞬时水面比降、与阀门开启时间、最大瞬时流量、灌泄水时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
同时,研究了不同开孔方式对改善口门区水流条件的效果,以及对引航道通航水流条件的影响,提出导航墙开孔的布置原则,这对优化工程设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国内河航道发展规划技术等级评定方法

我国内河航道发展规划技术等级评定方法作者:李立伟林桦王雅来源:《水运管理》2020年第07期【摘要】为重新评定我国内河航道等级以适应发展需要,确定内河航道发展规划技术等级评定方法的步骤包括航道现状评定、航道发展评定和航道发展技术等级评定,并以交通流理论为基础结合航道运量预测、航道服务水平、设计小时系数、加权平均船舶吨位、航道设计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等理论,以及内河航道标准船型船舶吨位与船长的关系对内河航道等级评定方法进行研究。
以东江航道为实例进行应用,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东江航道等级应重新定级为Ⅲ级。
【关键词】航道定级;航道通过能力;交通流;航道服务水平0 引言1994―2000年,国家对内河航道等级进行了第一次评定。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内河货运量保持良好稳定的增长,一些航道的货运量已经超过了航道设计通过能力,给航道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为了适应航道发展的需要,亟需对我国内河航道等级进行重新评定。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航道定级的研究较为缺乏,我国《内河通航标准》中规定的航道等级是以船型吨位为基础的。
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着眼于沿海航道和内河航道通过能力的计算、航道服务水平与航道通过能力的关系、船型技术经济论证等。
本文通过改进船舶交通流理论,结合航道运量预测、航道服务水平、加权平均船舶吨位等,计算航道年设计通过能力,再确定待定级航道的船型吨位,按照《内河通航标准》最终确定航道等级。
以东江航道为实例,验证其方法的可行性。
1 航道发展规划技术等级评定步骤1.1 航道现状评定(1)航道条件及建设情况分析。
分析所评定航道的航道条件,包括:航道自然条件,即对所评定航道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进行分析;航道通航条件,即对该航道的航道尺度、困难河段状况、跨河建筑物、航道设备等进行分析;航道建设情况,即对所评定航道的航道维护和管理情况、基础设施建设及开发现状、航道信息化情况等进行分析。
(2)航道现有通过能力测算。
交通流理论的研究与应用

交通流理论的研究与应用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加,交通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城市交通拥堵已经成为一个共识,而解决交通问题的首要途径就是交通流理论。
交通流理论是运用物理学与数学的规律来研究交通运输系统中车辆、行人和交通信号等因素的运动规律,以及交通系统的综合效益和问题的预测,为实现城市交通优化提供理论支持。
另外,交通流理论还包括信号控制理论、交通事故和事故预测、交通调度和管理、交通建设和维护等内容。
第一部分:交通流理论基础交通流理论首先需要研究的是交通流本身。
交通流可以看作是一种具有时间和空间特征的物理现象,它包含的主要特征有流量、密度和速度等。
通过对这些主要特征的研究,可以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例如:交通流量的增加会导致交通拥堵的恶化,不同速度的车辆会造成交通流的不稳定等。
其中,最重要的参数是密度,它描述了道路上的车辆数量。
密度的变化会导致流量和速度的变化。
例如,在一个道路容量已满的情况下,增加车辆的密度会导致速度的降低,从而导致更多的车辆进入道路,最终导致拥堵。
第二部分:交通流控制方法交通流控制是交通流理论的重要应用之一。
交通流控制的目的是维持道路交通的高效、安全和顺畅,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常用的交通流控制方法主要有:信号控制、交通管理和调度以及道路设施优化等。
这些方法的应用可以减少交通拥堵并优化交通效率。
例如,在繁忙的路口设置交通信号灯,就可以减少车辆的堆积并缓解交通拥堵,提高路口的通行效率。
第三部分:交通流预测与仿真交通流预测是指通过对当前交通状态的分析,来预测未来的交通情况。
这一预测过程需要使用到数学模型和仿真技术。
仿真技术是交通流理论应用的常用工具之一,可以通过对实际道路交通的分析来模拟不同交通流量、密度和速度下的交通状况,为制定有效的交通安全策略和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仿真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交通拥堵、交通事故、交通信号优化以及交通规划等问题。
总之,通过对交通流理论的研究并结合实际应用,可以制定出更加科学的交通管理政策,保障城市的交通安全和高效运行。
内河航道管理中数字航道技术的应用探究.doc

内河航道管理中数字航道技术的应用探究【摘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实现内河航道交通的安全与通畅越来越重要。
内河的航道管理是基于对航道的通行速度和预防航道自然灾害的管理,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的内河航道信息化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在不断发展创新中加强对内河航道的数字化建设,完善对内河航管理中的数字技术应用,在推动我国内河航道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实现对内河航道资源的充分利用。
【关键词】内河航道;数字航道;技术应用0 引言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内河航道逐渐成为我国内河运输的重要基础。
内河航道的管理也成为我国内陆河道管理的重要内容,推动了整个社会交通的发展。
特别是在现阶段我国内河航道管理中的一系列问题制约,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所以,在内河航道建设上要积极引用数字航道技术应用,在对内河航道数字化的规划和建设的同时,实现对内河航道的航行速度和航行安全进行实时监控,通过数字航道技术提高对内河航道监控和管理的效率,实现内河航道管理的健康高效运行。
1 我国内河航道管理现状1.1 内河航道规划设计不合理我国内河航道规划建设起步晚,内河航道的整体规划设计重视不够,各航运部门投入的精力和资金较少,在获取内河航道信息上只是参考以往单一的和不完整的纸质图纸,没有充分考虑到沿途的可能出现的新建临、跨、过河设施和具体的航岸线变化,缺乏高水平的航道管理人员,仅仅依靠航运管理经验来进行内河航道的管理,在进行航道信息的人工监控和数据输入编制和查询中造成了较低的工作效率,在早期的规划设计中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盲目性,在内河航道规划设计之初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设定,导致了内河航道运输管理一直停留在低水平层面。
1.2 内河航道开发建设不平衡我国内河航道的开发建设的各地区差距明显,受到内河流向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东部经济发展迅速,在内河航道中投入较大,特别是在以京杭运河为主线的华东地区,航道规划建设标准高,能有效的满足航运要求,在一定时期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而西部的经济发展的制约影响了我国的内河航道的建设和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河航道中交通流理论应用初探徐婷婷河海大学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系,江苏南京(210098)E-mail:tingting_qq_0@摘要:随着内河航道的不断发展,研究船舶交通流基本理论,并用其指导内河船舶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尝试性地借鉴了道路交通流理论,对船舶交通流理论作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本文着重描述了船舶流量、船舶交通密度、行程速度三个重要的船舶交通流理论参数同时分析了它们的相互间关系并给出了相关的基本经验公式。
关键词:船舶交通流船舶交通密度行程速度1. 交通流理论概述交通流理论是交通工程学的基础理论,广泛地应用于交通运输工程学的各个领域。
交通流理论是研究交通流变化规律的方法体系,是一门边缘科学。
它通过分析的方法来阐述交通现象及其机理,探讨交通流各参数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从而为交通规划、交通控制、道路设计、以及智能运输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持。
交通流量模型的发展是伴随着汽车工业和交通需求的迅速增长而发展起来的。
上世纪30年代,J.P.Kinzer 首次将泊松分布应用于交通流;50年代初,L.A.Pipes 首次提出交通跟驰模型;1955年,M.J.Lighthill, J.B.Whitham 以及P.I.Richards各自独立的提出了交通流流体力学模型,简称为LWR模型。
20世纪70年代,H.J.Payne提出了交通流动量方程和连续性方程构成的交通流动力学高阶模型;与此同时,著名的物理学家I.Prigogine和R.Herman运用气体动力理论提出了交通流气体动力论模型。
在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的推动下,K.Nagel和M.Schreckenberg提出了一维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简称NS模型;O.Biham,A.A.Middleton和D.Levine提出了二维的元胞自动机交通流模型,简称BML模型。
综上介绍了基于连续性描述的流体力学交通流模型,基于概率统计描述的气体动力论模型、基于微观离散描述的跟驰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三类交通流模型。
这三类模型从物理的角度来看,可分别认为是宏观模型、介观模型和微观模型[1]。
宏观的流体力学模型便于直观上把握交通流的整体特性,在简化的情况下容易得出解析解,给出交通流的基本行为,这也是迄今仍然运用的最广泛的交通流模型。
交通流在公路上应用相当完善和广泛,各国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现在公路交通流理论还在进一步发展;交通流也逐渐应用到海域上,使海域得到了科学化管理;令人遗憾的是交通流理论还未在内河中得到应用,随着内河航道的不断发展,丰富船舶流基本理论,并用其指导内河船舶运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就目前而言,船舶交通流的研究还是要借鉴道路交通流研究而进行的,本文尝试性地对船舶交通流作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2. 船舶交通流理论参数及其特性[4~6]船舶运输流指在一定水路航段上,按照给定方向运行的船舶总体或大量船舶,简称船舶流,是交通流的一种。
船舶流在航道上的流动类似于液体,因此可以利用液体的数学模型,经过修正后来描述船舶交通[2~4]。
船舶流具有系统的基本特征,单个船舶无法成为船舶流,船舶交通量(在单位时间里通过水路网点的船舶数量)、行程速度(船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和传播交通密度(在单位水路长度上通过的船舶数量)构成了船舶流常用的三个表征物理量。
2.1 船舶交通量船舶交通量又称流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水域的船舶数。
船舶交通量的大小直接反映出该水域船舶交通的繁忙程度。
由于船舶交通量是随时间变化的,所以一般采用日平均船舶交通量、月平均船舶交通量或年平均船舶交通量来表示。
日平均船舶交通量可以写成:∑==n i i Q nQ 11 (1) 式中:Q ——日平均船舶交通量; n ——统计的天数;i Q ——每天统计船舶交通量。
2.2 行程速度行程速度是描述船舶流状态的第二个基本参数,它是指船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在船舶交通流中,每艘船的速度不尽相同。
因此,船舶流本身不可能用一个精确的行程速度值来表示,只有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用平均的或有代表性的数值(集中趋势的描述值)来近似地代表特定的船泊交通流整体。
行程速度的几种分类如下:a) 点速度船舶通过航道特定地点的瞬时速度。
但在航道中,船舶航行的速度一般不采用点速度。
b) 行程速度行程时间是指船舶驶过一定长度航道所需的总时间,包括行驶时间和延误时间。
航道长度除以通过该航道的行程时间称为行程速度。
行程速度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对于全面评价一个区域内或某一条选定航道的交通流动状态是十分有用的。
行程速度一般用行程平均速度来表示,行程平均速度可以分为行程时间平均速度和行程区间平均速度,行程时间平均速度(t v )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区间内,通过航道某一地点的所有船舶点速度的算术平均值。
行程区间平均速度(s v )是指某航道的长度与通过该航道所有船舶的平均行程时间之比。
具体公式如下:∑==n i i t v nv 11 (2) 式中:t v ——行程时间平均速度; n ——观测的船舶数。
i v ——第i 艘船的行程点速度;∑==n i is t n lv 11(3) 式中:s v ——行程区间平均速度;n ——观测到的船舶数;i t ——第i 艘船行驶l 距离所用的时间;l ——行驶航道长度。
就行程区间平均速度(s v )和行程时间平均速度(t v )来说,前者更容易测得,而后者是船舶瞬时速度的平均值,很难测得,所以,航道中一般采用前者。
2.3 船舶交通密度船舶交通密度是指在单位长度水域内行驶的船舶艘数,它反映出该水域内船舶的密集程度,所以又称传播交通密度。
船舶交通密度是一个重要的参数,船舶交通密度高的水域,往往是事故多发地区,自然也就是船舶交通研究和交通管理的重点。
船舶交通密度可以写成:WLN =ρ (4) 式中:ρ ——某瞬间的船舶交通密度; N ——船舶数;L ——观测航道长度;W ——观测航道宽度。
2.4 各参数之间的关系船舶交通量、船舶交通密度、行程速度等参数之间的关系式叫做船舶交通流模型。
船舶交通流基本模型可用下式表示:sW Q ρ= (5) 式中:ρ——船舶交通密度;Q ——日平均船舶交通量;W ——航道宽度;s v ——行程区间平均速度。
为了方便起见,以后我们所说的Q 以Q 代替,s v 以V 代替。
在某一水域内,航道宽度是固定的。
当确定任意二个参数后,应用上述公式,可以推算出第三个参数。
图1 船舶交通量、船舶交通密度和行程速度关系图2.4.1 行程速度与船舶交通密度的关系1933年,格林希尔治(Green Shields )提出了行程速度—密度的线性模型[3]。
这一模型简单直观。
研究表明,在通常的船舶交通流密度下,该模型与实测数据的拟合较好。
为了简便起见,在船舶交通流中假定行程速度与船舶交通密度呈线性关系。
当船舶交通密度为0时,行程速度为最大行程速度vf ;当行程速度为0时,传播交通密度为船舶阻塞密度ρj 。
从图1(b )中可以看出,船舶的平均速度增大,航路上的船舶交通密度则变小,所以应该采用合理的船舶速度,保持适当的船舶交通密度,才能提高航道的交通量。
模型公式表示如下:)1(jf s v v ρρ−= (6) 式中:f v —— 船舶自由行驶的速度;j ρ——船舶阻塞密度。
2.4.2 船舶交通量与传播交通密度的关系船舶交通量—传播交通密度关系是船舶交通流的基本关系。
根据格林希尔治模型及公式(5)可得基本关系如下:W v Q jf )1(ρρρ−= (7) 上式是二次函数关系,W 为航道宽度为定值,用图形表示是一条抛物线。
如图1(a )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航道的交通量随着船舶交通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当船舶交通量随密度增加而上升到一定值(max Q )后,船舶交通量反而减少直到达到阻塞密度(j ρ)。
这说明在船舶交通密度增加到一定值之前,是可以通过增加船舶交通密度来提高船舶交通量的,但是当船舶交通密度达到一定值后船舶交通量反而会降低。
同时,如果从原点到曲线上任意一点作一根直线,那么这条直线的斜率,即为相应于曲线上该点所表示的船舶交通流量的平均速度。
2.4.3 船舶交通量与行程速度的关系由公式(6)可得:)1(fs j v v −=ρρ (8) 代入式(7)可得: W v v v Q fs s j )(2−=ρ (9) 上式同样是一条抛物线如图1(c ),形状与船舶交通量—密度曲线相似。
从图中可以看出,船舶交通量随着行程速度的提高而增加,但当船舶交通量达到一个极限后,如果继续提高行程速度,船舶交通量不仅不会增加反而要减少。
综上所述,介绍了船舶交通流的基本原理,船舶交通流的主要参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基本经验,从宏观上直观地把握了船舶交通流的整体特性。
如果所有的研究都是以实际观测数据为依据得出的结论,而不是以足够的船舶在不同的航行速度下实验所得出的,则结果受船行量影响很大,因此并不能真正认识船舶流量与船舶交通密度、行程速度的关系本质。
如果在理论上推导出相互间的关系模型,并能得出与前人研究相符合的关系图形,各种实际现象亦能在理论上做出合理的解释,那么本文从理论上得出结论亦不失为研究认识三参数关系的有效途径。
3. 结语目前,在内河航道控制和利用这一领域,还需要更深入、更长远地研究。
下面列出的是本文还未解决的问题:——计算船舶折算系数;——通过实际的航道交通情况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确定流量—航道占有率模型; ——划分出内河的畅行区段和拥挤区段,合理地控制和利用航道岸线。
在内河航道中应用交通流理论,在很多问题上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如何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使船舶交通流量、行程速度和船舶拥挤度(密度)等达到较高的水平,是船舶交通流理论研究的重点。
中国目前的水路交通状况类似于美国四、五十年代,船舶数量急剧增加、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航道建设方兴未艾。
本文尝试性地在内河航道中应用了交通流理论,相信对内河航道船舶运行指导有所裨益和借鉴。
参考文献[1] 刘慕仁,薛郁,孔令江等。
城市道路交通问题与交通流模型[J]。
力学与实践。
2005,2(1):1~6[2] 李江等编著。
交通工程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3] 王炜等编著。
交通工程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4] 邱民编著。
船舶交通工程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2[5] 沈志云,邓学钧编著。
交通运输工程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6] 张起森,张亚平编著。
道路通行能力分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Discussing On Using Ship’s Traffic Flow In InlandWaterwayXu Tingting(College of Traffic & College of Ocean,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 China)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volume of transportation on the canal, the research of ship’s traffic flow theory and its guidance for inland water transport are ver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tries to quote road traffic flow theory in order to discuss and study ship’s traffic flow. Then, three basic parameters including ship’s traffic capacity, ship’s traffic flow density and ship’s speed were described,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m were discussed and some basic empirical formulas were set up. Keywords:Ship’s traffic flow Ship’s traffic capacity Ship’s traffic density Ship’s speed作者简介:徐婷婷(1981-),女(汉),江苏盐城,南京河海大学200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