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气体吸收解读

合集下载

化工原理之气体吸收

化工原理之气体吸收

化工原理之气体吸收气体吸收是化工过程中常用的一种物理操作,它指的是将气体从气相吸收到液相中。

气体吸收广泛应用于环境工程、化工工艺、能源工程等领域,例如废气处理、石油炼制、烟气脱硫等。

一、气体吸收的基本原理气体吸收的基本原理是气体和液体之间的质量传递过程。

气体吸收的过程中,气体溶质分子通过气相和液相之间的传质界面传递到溶液中,从而实现气体从气相到液相的转移。

气体吸收的速度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1.液相溶剂的性质:液相溶剂的挥发性、表面张力、黏度和溶解度等性质都会影响气体吸收的速度。

通常情况下,挥发性较强的溶剂对气体的吸收速率较快。

2.溶剂和气体溶质之间的亲和力:溶剂和气体溶质之间的亲和力越强,气体吸收速度越快。

3.传质界面的面积和传质界面的厚度:传质界面的面积越大,气体吸收速度越快;传质界面的厚度越薄,气体吸收速度越快。

4.溶解度:气体的溶解度越高,气体吸收速度越快。

5.气体浓度梯度:气体浓度梯度越大,气体吸收速度越快。

二、气体吸收的设备常见的气体吸收设备包括吸收塔、吸收柱和吸附塔等。

1.吸收塔:吸收塔是最常用的气体吸收设备之一,它主要由一个塔体和填料层组成。

气体通过底部进入吸收塔,液体从塔顶滴入塔体中。

在填料层的作用下,气体和液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从而促进气体的传质。

通过提供充分的接触时间和表面积,吸收塔可以实现高效的气体吸收。

2.吸收柱:吸收柱通常用于含有反应过程的气体吸收。

与吸收塔类似,吸收柱也包含一个塔体和填料层。

区别在于,吸收柱还包括一个液相反应器,用于在吸收气体的同时进行反应。

3.吸附塔:吸附塔是另一种常用的气体吸收设备,主要用于吸附分离等工艺中。

吸附过程通过吸附剂将目标气体吸附在其表面上实现。

吸附塔通常由多个吸附层和吸附剂床组成,气体从底部进入吸附塔,经过吸附剂床后,被吸附物质从气相转移到固相中,从而实现气体吸附。

三、气体吸收的应用气体吸收在化工工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废气处理:气体吸收是一种有效的废气处理方法,可用于去除废气中的有害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气体吸收名词解释

气体吸收名词解释

气体吸收名词解释
气体吸收是指气体被其他物质吸收并进入其中的过程。

在化学和物理领域中,气体吸收经常涉及到气体溶解、吸附和反应等过程。

气体溶解是指气体分子在液体中被吸收并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的过程。

气体溶解可以通过增加溶剂和气体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溶剂的温度或压力来增加。

溶解度通常用溶解度曲线来描述,它表示了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溶剂能够溶解的气体的最大量。

气体吸附是指气体吸附剂表面上的分子吸引和捕获气体分子的过程。

吸附可以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类型。

物理吸附是指气体分子在吸附剂表面上通过分子间力相互作用被吸附的过程,其吸附速度较快,吸附强度较弱。

化学吸附是指气体分子在吸附剂表面上发生化学反应并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其吸附速度较慢,吸附强度较强。

气体吸收还可以是指气体在化学反应中被反应物所吸收的过程。

这种吸收通常是一个反应物与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并在反应中形成产物的过程。

气体吸收在许多工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如空气污染控制、气体分离和催化反应等。

总之,气体吸收涉及到气体在液体或固体中被吸收的过程,可以通过溶解、吸附或化学反应来实现。

该过程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

化工原理-3-第八章-气体吸收精品PPT课件

化工原理-3-第八章-气体吸收精品PPT课件

解:求H
PA*
CA H
C A 0.582 kmol m3 ,PA 800Pa
故:H
CA PA*
0.582 0.8
0.7275 kmol m3.kPa
求E E PA* xA
xA
CA CA CS
E
0.8 0.01048
0.582
0.582
1000 0.582 17 18.02
76.33 kPa
0.01048求mFra bibliotekm y x
y PA 0.8 7.897 103 P 101.3
m 0.761
8.3 吸收过程模型及传质速率方程 8.3.1双膜模型
一、吸收过程 吸收过程物理模型:
图(b)中y、x分别表示气相、液相主体浓度;yi、xi分别 表示在相界面处气、液两相的浓度。
以气、液相界面为准,A在相际间的传质过程由以下三步串联而成:
E的含义:
①其数值大小由物系特性和温度决定; ②当物系(溶质、溶剂)一定时,其值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 ③由实验测定。
二、不同表达形式
由于气、液两相组分浓度可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因而亨利定律也有 不同的形式。
1、溶解度系数H
如溶质在液相中的浓度用物质的量浓度CA表示,则亨利定律:
PA*
CA H
式中:CA为单位体积溶液中的溶质的物质量,kmol/m3; H称为溶解度系数,kmol/m3.Pa。
①一般易溶气体,如NH3、HCl等气体,平衡线斜率m 较小,吸收过程通常呈现气相阻力控制;
②难溶气体,如CO2、O2等,由于其溶解度小,平衡 线斜率m大,吸收过程多呈现液相阻力控制
4、改变阻力大小的方法
实际吸收过程的阻力通常多是气相和液相各占一定的比例,且受 气、液两相流动状态影响甚大。通常:

化工原理教学课件第四章(吸收)第0节

化工原理教学课件第四章(吸收)第0节

是变化的。如用水吸收混于空气中氨的过程,氨作
为溶质可溶于水中,而空气与水不能互溶(称为惰
性组分)。随着吸收过程的进行,混合气体及混合
液体的摩尔数是变化的,而混合气体及混合液体中 的惰性组分的摩尔数是不变的。此时,若用摩尔分 率表示气、液相组成,计算很不方便。为此引入以 惰性组分为基准的摩尔比来表示气、液相的组成。
度的大小,m 值越大,则表明该气体的溶解度越小;反之,
则溶解度越大。
若系统总压为P,由理想气体分压定律可知
同理
p=Py
将上式代入式2-1可得
将此式与式2-5比较可得: (2-6) 将式2-6代入式2-4,即可得H~m的关系为: (2-7)
(4) Y ~X关系
式2-5是以摩尔分率表
示的亨利定律。在吸收过程中,混合物的总摩尔数
摩尔比的定义如下:
X=(液相中溶质的摩尔数)/(液相中溶剂的摩尔数)= Y=(气相中溶质的摩尔数)/(气相中惰性组分的摩尔数)= (2-8)
上述二式也可变换为:
(2-10) (2-11)
(2-9)
将式2-10和2-11代入式2-5可得:
整理得 (2-12) 当溶液组成很低时, <<1,则式2-12可简化为 (2-13)
的饱和组成。
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可通过实验测定。由实验结果 绘成的曲线称为溶解度曲线,某些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曲线可从有关书籍、手册中查得。
图片2-3、图片2-4和图片2-5分别为总压不很高时氨、 二氧化硫和氧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从图分析可知: (1)在同一溶剂(水)中,相同的温度和溶质分压下, 不同气体的溶解度差别很大,其中氨在水中的溶解度最大 ,氧在水中的溶解度最小。这表明氨易溶于水,氧难溶于 水,而二氧化硫则居中。 (2)对同一溶质,在相同的气相分压下,溶解度随温度 的升高而减小。 (3)对同一溶质,在相同的温度下,溶解度随气相分压 的升高而增大。

化工原理--2-8气体吸收

化工原理--2-8气体吸收

④吸收操作的物料衡算
⑤填料层高度的计算方法
⑥解吸过程计算
⑦传质设备,填料吸收塔
.
6
重点内容: a.物理吸收过程 b.低浓度吸收过程设计计算
本章难点: a.吸收过程的传质机理 b.相平衡关系不同表达式间的换算
.
7
物质的量浓度(摩尔浓度)CA = nA / V 物质的量分数(摩尔分数)xA = nA / n 摩尔比 XA = nA / nB
1+(1-m )XA
XA —— 液相摩尔比
或 YA* = m XA
*5 E、H、m之间关系 H =E xA/ CA ≈ E MS /ρS
m = E / P总压
E — 亨利系数,N/m2。
.
13
三、相平衡与吸收过程的关系
1、判别传质过程的方向
P
P
PA
A
PB*
PA*
PB
B
xA xA* x
xB* xB
x
上式也可写成:
DC
NA = —— ——(CA1 - CA2 ) Z CBm
式中:CBm—组分B浓度的对数平均值,kmol/m3。
C —混合物的总浓度,kmol/m3,(C =CA + CB )
**该式同样适用于液相。 .
28
4、分子扩散系数 D, m2/s
物性参数之一,表示物质在介质中的扩散能力。 影响因素:物质的种类
①气、液两相流经吸收设备的能量消耗;
②溶剂的挥发损失和变质损失;
③溶剂再生(解吸)费用,即解吸操作费用。
*以上三项费用中第③项所占比例最大。
.
5
本章基本内容:
本章基本内容:介绍物理吸收过程机理、传质速率方 程及吸收过程的设计计算和操作分析。

气体吸收知识点总结

气体吸收知识点总结

气体吸收知识点总结一、气体吸收的基本原理气体吸收是一种物理与化学相结合的过程,其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气体与溶剂之间的质传和能传。

质传是指气体分子在气-液界面附近的扩散传输,包括气体分子的渗透、重新吸附和溶解等过程。

能传是指气体分子在溶液中释放或吸收能量,从而参与到化学反应中。

对于溶液吸收来说,通常会发生溶解、吸附、反应等过程。

在气体吸收过程中,溶剂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

常用的溶剂包括水、乙醇、甲醇、丙酮等。

不同的溶剂对于不同的气体有着不同的选择,具体的选择需要考虑其溶解度、选择性、毒性、成本等因素。

二、影响气体吸收的因素1. 气体性质气体的性质对气体吸收的影响十分显著。

例如,气体的溶解度、扩散系数、表面张力等均会影响气体在溶液中的吸收速率。

2. 溶剂性质不同的溶剂对气体的溶解度不同,对于不同的气体有不同的选择。

此外,溶剂的粘度、温度、酸碱性等也会影响气体的溶解和吸收速率。

3. 操作条件操作条件包括温度、压力、气体流量、溶液浓度等。

这些操作条件对气体吸收的速率、效率、能耗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4. 设备结构设备结构对气体吸收的效率、能耗、稳定性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例如,吸收塔的塔板设计、填料结构、液体循环方式等都会对气体吸收过程产生影响。

5. 质量传递模式质量传递模式包括气体-液体相间的传递和气体在液相中的扩散传递。

传质速率和传质方式会对气体吸收过程产生影响。

6. 气液接触方式气液接触方式包括气液接触面积、气液接触时间等。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气体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三、气体吸收的工艺方法根据气体吸收过程中气体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气体吸收的工艺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吸收、化学吸收和生物吸收等。

1. 物理吸收物理吸收是指气体分子在溶剂中的溶解和吸附过程。

物理吸收的主要方式包括分子间力作用(如范德华力、静电作用)和气液相间传递。

常见的物理吸收方法包括吸附、解吸、扩散等过程。

物理吸收主要应用于一些低气体浓度和不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气体分离和净化。

化工原理 第九章 气体吸收

化工原理 第九章  气体吸收

第一节概述一、什么是吸收?吸收是利用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种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而将气体混合物中组分加以分离的单元操作。

溶质: 气体混合物中能溶解的组分称为溶质,以A表示;惰性组分: 不溶或微溶组分称为惰性组分或载体,以B表示;溶剂: 吸收过程所用的溶剂称为吸收剂,以S表示;吸收液: 所得的溶液称为吸收液。

二、吸收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1)回收有用组分(2)制取液态产品(3)净化气体(废气治理)三、吸收的工艺流程四、吸收分类按溶质和溶剂之间是否发生明显的化学反应吸收按溶于溶剂的组分数吸收按吸收过程是否发生明显的温度变化吸收五、吸收剂的选择1.溶解度大;2.选择性好;3.挥发度低;4.粘度低;5.无毒、无腐蚀;6.吸收剂应尽可能不易燃、不易发泡、价廉易得、稳定。

第二节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一、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在一定的温度与压力下、使气体混合物与一定量的溶剂接触,气相中的溶质便向液相中的溶质转移,直至液相中溶质达到饱和为止,这时,我们称之为达到了相平衡状态。

达到了相平衡状态时气相中溶质的分压,成平衡分压;液相中溶质的浓度称为平衡浓度(或溶解度)。

大量实验表明,溶解度和气相中溶质的分压有关。

从图上可以看出:分压高,溶解度大温度高,溶解度小吸收操作应在低温高压下进行,脱吸应在高温、低压下进行二、亨利定律1.亨利定律在一定的温度下,当总压不很高(<500kpa)时,稀溶液上方溶质的平衡分压与该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分率成正比,其表达式如下式中------溶质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KN/m2;------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分率;E------亨利系数,。

式(9-1)称为亨利(Henry)定律。

亨利系数E值由实验测定,常见物系的E值可由有关手册查出。

当物系一定时,亨利系数随温度而变化。

一般说来,值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易溶气体值小,难溶气体的值大。

2.用溶解度系数表示的亨利定律若将亨利定律表示成溶质在液相中的摩尔浓度与其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之间的关系,则可写成如下形式(9-2)式中C──液相中溶质的摩尔浓度,kmol/m3H──溶解度系数,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浓度和摩尔分率及溶液的总摩尔浓度之间的关系为(9-3)把上式代入式(9-2)可得将上式与式(9-1)比较,可得(9-4)溶液的总摩尔浓度可用1m3溶液为基准来计算,即(9-5)式中──溶液的密度(kg/m3)──溶液的摩尔质量。

化工原理讲稿 气体吸收

化工原理讲稿 气体吸收

两相相内传质速率可用下面的形式表达为:
NA
DG
RT1
P pBm
p
pi
令kG
DG
RT1
P pBm
N A kG p piFra bibliotekNADL
2
cm cSm
(ci
c)
令kL
DL
2
cm cSm
N A kL (ci c)
DG、DL —— 溶质组分在气膜与液膜中的分子扩散系数; P/pBm —— 气相扩散漂流因子; cm/cBm —— 液相扩散漂流因子; 1、2 —— 界面两侧气液相等效膜层厚度,待定参数。
一、吸收过程的气液相平衡关系 二、亨利定律 三、传质过程的方向、限度及推动力
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一、吸收过程的气液相平衡关系
1.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 在一定的温度与压力下、当气体混合物与一定量的溶剂 接触时,气相中的溶质便向液相中转移,直至液相中溶质 达到饱和为止,这时,我们称之为达到了相平衡状态。达 到了相平衡状态时气相中溶质的分压,称平衡分压;液相 中溶质的浓度称为平衡浓度(或溶解度)。
气、液相浓度(y,x)在平衡线下方(M点):
y
ye=f(x)
ye
溶质解吸
y
M
释放溶质
o
xe
xx
结论:若系统气、液相浓度(y,x)在平衡线下方,则体系将 发生从液相到气相的传质,即解吸过程。
第二节 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
气、液相浓度(y,x)处于平衡线上(K点):
y ye=f(x)
yye
K
o
xe x x
第一节 概述
2. 吸收操作实例:石油液化气脱除硫化氢
第一节 概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