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农业气候分析.

合集下载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

姓名:***学号:************* 班级:园艺0901武汉农业气候分析一.武汉农业气候概况1.1.地理位置武汉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地理位置东经113°41’~ 115°05’,北纬29°58’~ 31°22’。

武汉气象站位置:北纬30°38′,东经114°04′,海拔高23米。

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水交汇于此,将武汉分为汉口、汉阳以及武昌等三部分,俗称武汉三镇。

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丘陵为辅,且市内湖泊塘堰众多。

武汉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现有湖泊147个,水域总面积218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强。

在中国经济地理中,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

水、陆交通十分发达,自古就有“九省通衢”的美称。

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兼有少量低山丘陵以及岗地。

河流水系由北部丘陵向南发展,注入长江。

平原部分湖泊众多,地势低平,近代冲积层厚达30~50米,是很好的农耕地区。

1.2.农业气候特征武汉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总体气候环境良好,近30年来,年均降雨量1269毫米,且多集中在6-8月。

年均气温15.8℃-17.5℃,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0小时-2100小时。

二.太阳辐射和日照2.1.太阳辐射的年变化表一:太阳辐射月平均总量(1971—2000)(单位:万焦/平方米)图一:逐月太阳辐射直方图根据武汉1971年至2000年的累计平均气候资料(表1),逐月太阳辐射直方图(图1)显示,武汉的总太阳辐射从1月到7月是逐月上升的,7月份达到最大值(5379.1M J/m2·月),7月8月基本持平;而从8月到12月,总太阳辐射是逐月递减的,到一月份太阳直接辐射最小为(1983.9MJ/m2·月)。

由于武汉夏季中太阳高度角最大,冬季太阳高度角最小,所以在一年中,对武汉来说,直接辐射最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出现在1月,总辐射的年变化与直接辐射的年变化基本上一致。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农业城市,其气候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武汉的农业气候进行分析,以了解其特点和对农业的影响。

武汉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春季温暖多雨,秋季凉爽少雨。

下面分别对这四个季节的气候特点进行分析。

夏季是武汉最炎热的季节,气温常常超过35摄氏度,最高可达40摄氏度以上。

同时,夏季也是武汉降雨最多的季节,多数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300-1500毫米。

这种炎热潮湿的气候对农作物生长不利,容易引发病虫害,特别是对于一些热带作物来说,更需要更好的排水系统和高效的防病虫害措施。

冬季是武汉最寒冷的季节,气温通常在5摄氏度以下,偶尔会有低于冰点的天气。

冬季的降雨相对较少,多数年平均降水量为20-40毫米。

这种干燥的气候使得冬季农作物种植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特别是对于一些喜湿耐寒的作物来说,需要更多的灌溉和保暖措施。

春季是武汉气候转暖的季节,气温逐渐回升,但仍不稳定,常常出现倒春寒。

春季降雨量较多,平均降水量约为200-300毫米。

这种温暖多雨的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更好的生长条件,特别是对于大部分春季播种的作物来说,有利于其茁壮生长和早期产量的增加。

秋季是武汉气候凉爽的季节,气温逐渐回落,但仍较宜人。

秋季降雨相对较少,多数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0-100毫米。

这种凉爽少雨的气候适宜于一些作物的生长,特别是那些要求冷、干环境的作物,如小麦和油菜。

总的来说,武汉农业气候的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春季温暖多雨,秋季凉爽少雨。

这种气候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农业生产措施,如加强排水系统,提高防病虫害能力,加强灌溉和保暖措施等。

此外,还需要合理选择适应该气候条件的农作物品种,以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和高效。

武汉四季

武汉四季

武汉四季
武汉市处于中纬度地带,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气候四季分明,水、热、光等气候资源十分丰富。

同时受大陆性气候影响,冬冷夏热显著、旱涝灾害突出。

武汉市常年平均气温为17.1℃,其中7月气温最高,为29.1℃,1月气温最低仅4.0℃,两者相差为25.1℃。

夏季平均长4个多月,35℃以上的高温日数平均每年为21天,近百年极端最高气温达41.3℃(1934年8月10日),解放后极端最高气温为39.6℃(2003年8月1日)。

冬季长为3~4个月,极端最低气温为-18.1℃(1977年1月30日);春秋两季较短,各两个月左右,且灾害甚少,气候适宜,是旅游休闲的黄金季节。

武汉市地处长江中游,南北气流交换频繁,雨量十分丰沛,年平均降水量为1316毫米。

其中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4~8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7成。

武汉市7月降水量最多,为224.7毫米,12月份降水最少,仅为29.7毫米。

分别占全年降水量的17%和2%。

常年暴雨渍涝灾害比较频繁,暴雨日数每年平均约5天,最多达12天(1991年)。

武汉市季风性气候特点比较显著,是我国气候灾害比较频发地区之一,有持续时间较长的旱、涝、连阴雨,也有突发性的冰雹、龙卷风和雷暴雷击等。

对农业危害最大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冬季寒潮,春季低温阴雨,初夏暴雨洪涝,盛夏高温伏旱以及秋季连阴雨等。

黑稻谷适合湖北哪里种植

黑稻谷适合湖北哪里种植

黑稻谷适合湖北哪里种植黑稻谷,又称黑米或紫米,是一种颜色深黑的稻米品种。

它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钙、铁等,被誉为黑色黄金。

黑稻谷以其独特的色泽和滋味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适合在湖北省的一些地区种植。

湖北省地处江汉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湖泊和水网密布。

这样的自然条件为黑稻谷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根据湖北省的气候和土壤特点,以下是一些适合种植黑稻谷的地区:1. 武汉市:武汉市位于湖北省的中部,是湖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武汉的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有着充足的降水和充足的光照,适宜于黑稻谷的生长。

此外,武汉市周边有大片的水田,为黑稻谷提供了便利的种植条件。

2. 荆州市:荆州市是湖北省重要的农业基地之一,土地资源丰富,农业发展较为发达。

荆州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也适宜种植黑稻谷。

荆州的土壤沃壤,含有丰富的养分,对于黑稻谷的生长有利。

此外,荆州市有许多水域和湖泊,可以为黑稻谷提供合适的生长环境。

3. 宜昌市: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形多样,既有丘陵也有平原,气候较为湿润。

宜昌的土壤肥沃,蕴藏了丰富的养分,适合种植黑稻谷。

宜昌市的水域资源也十分丰富,可以提供充足的湿润环境,助力黑稻谷生长。

4.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南方湘鄂西山区。

该地区多山丘陵,气候以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为主,降雨充沛,光照充足。

虽然地势较高,土地相对较少,但是恩施州的土壤依然适合黑稻谷的生长。

农民们可以利用山坡地和丘陵地种植黑稻谷,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业产出。

在这些地区种植黑稻谷,农民们需注意以下几点:1. 提供适宜的水分:黑稻谷喜欢湿润的环境,农民们要确保田地有足够的水源供应,及时进行田间灌溉。

2. 保证充足的光照:黑稻谷对充足的光照也有一定的要求,农民们要选择日照充足的地块进行种植。

3. 合理施肥:黑稻谷生长期间需要充足的养分,农民们可以根据土壤的情况进行合理的施肥,以提高产量和品质。

武汉农业气象分析报告

武汉农业气象分析报告

一、概述 (2)二、太阳辐射和日照 (4)三、温度 (8)四、降水............................ 1 3五、农业气候生产潜力 (18)六、农业气候分析 (21)七、参考文献 (23)八、附录 (24)一、概述1.地理位置武汉,简称“汉”,位于中国腹地,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汉水交汇处。

地理位置为东经113° 41'〜115° 05',北纬29° 58'〜31° 22'。

全市土地面积8467.11平方公里。

平面直角坐标上,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约155 公里,形如一只自西向东翩翩起舞的彩蝶。

2.大地构造武汉市平均海拔23米,中间低平,大部分在海拨50米以下;北部丘陵林立,为大别山绵延部分。

海拨2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5%左右,其余均属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地势平坦低洼,长江汉水横亘其间,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

武汉市地质结构以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地貌属鄂东南丘陵经汉江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过渡地区。

中间低平,南北丘陵、岗垄环抱,北部低山林立。

全市低山、丘陵、垄岗平原与平坦平原的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 5.8%、12.3%、42.6%和39.3%。

3 •气候特点武汉市地处北回归线北侧,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常年雨量丰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光热同季、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等特点,以夏季最长约130 多天;春秋二季各约60天。

年平均气温15.8 C〜17.5 C,极端最高气温41.3 C (1934年8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18 . 1 C (1977年1月30日)。

年无霜期一般为211 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0」、时〜2100、时,年总辐射1O4F卡/平方厘米〜113 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1150毫米〜145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8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0°左右3•土壤和植被武汉市土壤种类繁多,其中水稻土地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45.5%,其次为黄棕壤、潮土、红壤等。

江汉平原棉区气候特点与棉花栽培策略

江汉平原棉区气候特点与棉花栽培策略

江汉平原棉区气候特点与棉花栽培策略1. 引言1.1 江汉平原棉区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江汉平原位于中国中部,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之一。

这片土地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雨集中在夏季。

江汉平原年平均气温在15~17℃之间,降水量约800~1000毫米,具有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

这种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棉花的生长,因此江汉平原被誉为“中国的棉都”。

江汉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这为棉花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季风气候带来的温暖和湿润气候也有利于棉花的生长。

棉花生长的最佳温度是20~30℃,在江汉平原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棉花生长势头强劲,产量高,质量优。

江汉平原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为棉花的栽培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这样的环境中,从事棉花生产是非常有利可图的。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种植管理的不断完善,江汉平原棉区的棉花产量和品质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1.2 棉花在江汉平原的重要性棉花是江汉平原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对当地农民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棉花是江汉平原地区的主要农产品之一,种植面积广泛,产量丰富,对于地方农业经济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棉花是江汉平原地区的重要出口商品,对于地方外贸及贸易结构调整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棉花在当地农民的种植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由于江汉平原地区气候适宜,土壤肥沃,适宜棉花生长,以及棉花种植历史悠久,因此棉花在江汉平原具有独特的种植优势和经济价值,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提高棉花的产量和质量,对于江汉平原地区的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正文2.1 江汉平原棉区气候特点江汉平原棉区位于中国中部,地处长江中游,包括湖北省武汉市、孝感市、黄冈市等地。

该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照充足,适宜棉花生长。

夏季气温较高,冬季较低,昼夜温差较大。

江汉平原棉区气候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高温多雨。

武汉地理优势区位分析

武汉地理优势区位分析

武汉天文上风区位剖析一、农业区位要素剖析1.天然要素地形:由舆图判读出: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阵势低平或地形平整坦荡数目:地广人稀地皮宽广,地皮房钱低天气:由舆图判读出:是×天气,(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富足、日夜温差大)水源:邻近水源(河道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富足,浇灌方便泥土:是××泥土,泥土肥美深沉或泥土较肥美2.人文要素市场:该地域生齿浓厚或工矿业兴旺或都会较多,市场宽广(对商品农业影响大)交通:邻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方便或河道交汇处,内河航运兴旺(对商品农业影响大)政策:国度政策的支撑(搀扶、鼓舞)科技:科技程度高或科技兴旺休息力:生齿浓厚,休息力丰厚,休息力薪水低产业根底:产业兴旺,产业根底丰富3.天然对农业的倒霉的区位要素洪涝、干旱、台风、春季高温、寒潮等气候灾祸;热量、光照、水源、泥土肥力等缺乏,酸碱度偏高【典例】⑴、西南成为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区位要素是:①平原广大,耕地连片,利于大规模机器化操纵;②泥土肥美,土层深沉(或有肥美的黑土);③温带季习尚候,光照富足,雨热同期;④山环水绕,浇灌水源富足。

⑤人少地多,地皮减产潜力大;⑥交通兴旺,铁路公路网浓厚;⑦中国生齿浩繁,对粮食需求量大,大陆市场宽广;⑧国度政策搀扶;⑨有辽中南重产业基地供应机器化设置装备摆设等。

⑵、秦淮一线以南水稻莳植业的区位要素:①亚寒带季习尚候,光热富足,降水丰沛(四川盆地水热富足);②河道浩繁,浇灌水源富足;③阵势低平,泥土肥美、深沉(长江中卑鄙有水稻土,四川盆地有紫色土);④交通方便,市场宽广;⑤生齿浓厚,休息力资本丰厚;⑥种植汗青长久,传统经历丰厚。

【考虑】两广丘陵的农业地区范例重要是哪一种?该地区开展此农业范例的区位上风有哪些?从地皮应用的潜力看,该地区能够开展什么?二、产业区位要素剖析1.天然要素质料:邻近某质料产地,质料富足──质料指向型产业动力:邻近某动力产地(如煤、煤油、自然气、水能、风能…),动力富足──动力指向型地皮:地皮平整坦荡,利于建厂水源:邻近河道、湖泊或降水多,水源富足2.经济要素市场:生齿浓厚某人口麋集,市场宽广(对市场指向产业更显着)交通:临海或海港、临河湖或河道交汇处、临铁路高速公路或航空港,交通方便休息力:生齿浓厚,休息力资本丰厚──休息麋集型产业技能:科教兴旺或邻近初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休息力本质高──技能麋集型农业根底:邻近商品粮基地或农业产区,农业根底丰富或农业兴旺3.社会要素国度政策:国度政策的搀扶、鼓舞,国度政策变革(处理失业的工场设在不红利的区位;为减少经济差距停止的西部大开辟)国防平安:某期间国防需求小我私家举动(或偏好):如外洋华人、华裔的投资产业惯性:思索搬家用度或当局的影响或出于对本地经济的思索等4.情况要素风向:紧张净化大气的工场,应该在都会主导风向的上风口地带,大概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季风区部署在本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下风地带水源:有废水排放的工场应规划在阔别水源地或阔别河道下游区;自来水厂规划在住民区的水源地下游或河道下游地域间隔住民区、农田的远近:占空中积小无净化的产业,规划在城区;用地范围较大、净化较轻的产业可规划在都会的边沿或近郊地域;紧张净化难以管理的大规模企业,宜规划在阔别郊区的近郊或郊野生态情况:产业规划应阔别生态情况软弱地域【典例】⑴、武汉开展钢铁产业的区位前提①距铁矿区近:有大冶铁矿;②动力富足:有葛州坝和三峡的水电,距华北动力基地也不远;③水源充分:有长江和汉江;④阵势平整;⑤产业根底好;⑥水陆交通兴旺:有长江及汉江水运,京广线直通南北,高速公路七通八达;⑦天文区位良好:中部经济区的中间,地区协作前提好,市场十分宽广;⑧科技文明较兴旺,休息者本质较高。

武汉农业气候

武汉农业气候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报告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植物保护0902邓盼2009301200602一、概况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东部,是湖北省的省会。

其位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

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特点。

年均气温15.8℃-17.5℃,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3.7℃;7、8月平均气温最高,28.7℃,夏季极长达133天。

由于武汉处于北纬30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83°,居于内陆、距海洋远,周围地形如盆地、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晚上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因而城区气温最高可以达到4 2℃,十分闷热。

极端气温最高44.5℃,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年降水量为1100毫米左右。

武汉≥5。

C活动积温在6000℃*d左右,年无霜期240天左右,年日照总时数2000小时左右。

二、太阳辐射和日照太阳辐射能是地面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大气中一切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基本动力,因此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首要因素。

1.太阳辐射的年变化通过武汉地区1971-2000年间的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的统计资料,并计算其光和有效辐射,作武汉地区逐月太阳辐射的直方图,如下图所示:1.太阳辐射的年变化通过武汉地区1971-2000年间的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的统计资料,并计算其光和有效辐射,作武汉地区逐月太阳辐射的直方图,如下图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太阳直接辐射量在1月份最少,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大,太阳辐射量逐渐增加,在7月份是达到最大,7月份以后,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减小,太阳辐射量逐渐降低。

通过比较发现,太阳散射辐射与太阳直接辐射有同步效益,在5月份—8月份散射辐射量较大,在1月份最小,但最大散射辐射量在6月份,这主要是因为太阳散射辐射除了与太阳高度角有关,还受大气透明度、大气质量数等的影响,而武汉地区的降水量在6月最大(武汉地区的降水情况见图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报告地理位置:30°38'N 114°04'E气候属性: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属区:北亚热带主要农业气候特征: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特点。

年均气温15.8℃-17.5℃,一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3. 7℃;7、8月平均气温最高,28.7℃,夏季极长达133天。

由于武汉处于北纬3 0度,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可达83°,居于内陆、距海洋远,周围地形如盆地、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晚上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因而城区气温最高可以达到42℃,十分闷热,是中国四大火炉之一。

极端气温最高44.5℃,初夏梅雨季节雨量较集中,年降水量为1100毫米左右。

武汉≥5。

C 活动积温在6000℃*d左右,年无霜期240天左右,年日照总时数2000小时左右。

此报告根据武汉地区1971-2000年30年的气象统计资料,从太阳辐射和日照、气温、降水的变化规律等多方面对武汉地区的农业气候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望对武汉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太阳辐射和日照太阳辐射能是地面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大气中一切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基本动力,因此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首要因素。

1.太阳辐射的年变化根据武汉地区1971-2000年30年的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的统计资料,计算其光和有效辐射,作武汉地区逐月太阳辐射的直方图,如下图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太阳直接辐射量在1月份最少,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大,太阳辐射量逐渐增加,在7月份是达到最大,7月份以后,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减小,太阳辐射量逐渐降低。

通过比较发现,太阳散射辐射与太阳直接辐射有同步效益,在5月份—8月份散射辐射量较大,在1月份最小,但最大散射辐射量在6月份,这主要是因为太阳散射辐射除了与太阳高度角有关,还受大气透明度、大气质量数等的影响,而武汉地区的降水量在6月最大(武汉地区的降水情况见图5)。

太阳辐射中对植物光合作用有效的光谱成分称为光和有效辐射。

从图5中可以看出光和有效辐射量与太阳直接辐射量变化完全一致在1月份最小,7月份最大。

2.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武汉地区逐月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如表1所示:表1 武汉地区逐月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1971—2000累年平均)月份日照时数(h)日照百分率(%)1 104.1 332 105.4 343 115.6 314 151.2 395 181.8 436 179.9 437 232.7 548 241.2 599 174.1 4710 161.6 4611 144.3 4612 136.5 43武汉地区处于北纬30°附近,处于北回归线以北,在6—7月份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可照时数最大,但6—7月份是武汉地区的雨季,所以日照时数8月份最大,8月份以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可照时数减少,日照时数也随之减少。

12—1月份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可照时数最小,日照时数也最小。

根据武汉地区1997—2000年30年累年平均的逐月日照百分率,作日照百分率折线图,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武汉地区8月份的日照百分率最大,这主要是因为8月份晴朗天气较多,就算降雨也比较集中和迅速;而1、2、3月份比较低,主要是这三个月受雨雪天气的影响,而且也受大雾天气影响,阴霾多云天气较多。

三、气温气温是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大气温度状况是决定天气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

1.气温的年变化根据武汉地区1971—2000年间的每月平均气温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如图3所示:从1—7月份,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蒙古高压减弱,太阳高度角变大,可照时数变长,同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1—7月份,武汉地区的温度逐渐升高,在7—8月份时达到最大。

又因为武汉地区居于内陆、距海洋远,周围地形如盆地、集热容易散热难,河湖多、晚上水汽多,加上城市热岛效应和伏旱时副高控制,因而夏季气温较高。

8月份过后,由于武汉地区受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影响,气压梯度力从大陆指向海洋,风从大陆吹向海洋,而蒙古高压为冷高压,故形成冬季季风,9月份以后气温骤降。

同时,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高度角变小,日照时间变短,也造成了气温的下降,在1月份分时,气温达到最低。

武汉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这是多年观测统计得出的规律,但是有可能出现极端异常的天气,例如在某年的一月份出现了24.2。

C的高温,而某年的7月份也出出现过17.8。

C的低温。

这些极端天气的出现给我们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气温年较差是划分气候类型的重要依据,武汉地区1971—2000年间的气温月平均日较差和年较差如表2所示:表2 武汉地区月平均日较差和年较差(1997——2000累年平均)月份 平均最高气温(。

C ) 平均最低气温(。

C )平均日较差1 7.9 0.4 7.52 10 2.4 7.63 14.4 6.6 7.8 4 21.4 12.9 8.5 5 26.4 18.2 8.26 29.7 22.3 7.4 7 32.6 25.4 7.28 32.5 24.9 7.6 9 27.9 19.9 8 10 22.7 13.9 8.8 11 16.5 7.6 8.9 12 10.8 2.3 8.5年较差 25.0从表2可以看出武汉地区的月平均日较差变化不是很大,在8。

C ±1范围内。

根据武汉地区的月平均日较差,绘制气温变幅折线图,如图4所示:武汉地区气温变幅折线图246810123456789101112月份月平均日较差系列1从图4可以看出,从1月—3月份,太阳气温日较差逐渐增大,这主要是太阳直射点的北移,白昼时间开始增长,另外,气温日较差比较小,主要受阴霾多云天气的影响;4、5月份武汉地区晴朗天气较多,所以平均日较差较大;进入6月份,梅雨天气的到来,阴雨绵绵,日较差变小,7月份达到最小;梅雨季结束后,太阳直接辐射增强,武汉地势低洼,在夜间容易滞留冷空气,所以8—11月份日较差较大;进入12月份,受日照时间、风雪天气等的影响,气温日较差变小。

从图3可以看出,武汉地区四季气温变化明显,气温年较差约25。

C ,根据波兰学者Corczynski 提出的大陆度计算公式20.4sin 1.7A K -=ϕ,得到武汉的大陆度为K=63.34,故其具有大陆性气候。

2.根据气温四季划分春夏秋冬,统称为四季。

季节的划分,有天文季节、气候季节和自然天气季节。

我国现在常用的气候四季是20世纪30年代张宝坤以候平均温度为指标划分的,故又称温度四季。

候平均气温稳定降到10℃以下作为冬季开始,稳定升到22℃以上作为夏季开始,介于之间为春季或秋季。

根据武汉地区的气温年变化曲线,求出武汉地区候平均温度,如表3所示:表3 武汉地区候平均温度1 2 3 4 5 6 3月 8.19 10 10.9 11.7 12.6 5月 19.4 20.1 21.3 22.1 23 23.9 9月 25.9 25.2 24.3 23.4 22.3 21.6 11月13.712.711.610.49.68.7从表3可以看出,以候平均温度为指标划分,武汉地区的春季为3月11日—5月15日,夏季为5月16日—9月25日,秋季为9月26日—11月20日,冬季为11月21日—3月10日 。

武汉地区春季 66天,夏季 133天,秋季 56天,冬季 110天,很明显武汉春季和秋季持续时间短,而夏季和冬季持续时间长。

3.积温和农业指标温度积温是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

它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对热量的要求和评价热量资源的一种指标。

根据武汉地区的年气温变化曲线,计算出各个月份的积温情况,如表4所示:表4 武汉地区积温表月份 ≥5。

C 有效积温≥5。

C 活动积温≥10。

C 有效积温≥10。

C 活动积温1 0 0 0 02 22.4 162.4 0 0 3158.1 313.1 3.1 158.1候月 份43545042043545523.9678.9368.9523.96 621 771 471 6217734.7889.7579.7734.78722.3877.3567.3722.3 9552702402552 10393.7548.7238.7393.7 1119234242192 123118600总和4305.15975.12876.74251.7从武汉地区的年气温变化曲线(图3)我们可以看出,12月25日至次年的2月7日,武汉地区日平均气温小于5℃,不适合喜凉作物的生长,此时,冬小麦0进入休眠期,停止生长;2月8日起,武汉地区日平均温度大于5℃,进入植物生长.季;3月14日开始,武汉地区日平均气温大于10℃,进入喜温作物的生长期,一直到11月21日,日均气温开始低于10℃,持续了253天;而到了12月25日左右,日均气温低于5℃,生长季结束,整个生长季共计321天.一年中武汉地区大于等于10℃的有效积温为2876.7℃*d,大于等于5℃的有效积温达4305.1℃*d。

四、降水情况1.降水的年变化根据武汉地区1971-2000年间的降水情况,计算降水的季节分配和绘制月均降水量直方图,如表5和图5所示:表5 武汉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月份平均降水量/mm 平均季节总量/mm 各季节占全年百分比/%3 94.9934 131.107390.267 30.76%5 164.1676 225.0037 190.267526.95 41.54%8 111.689 79.443223.273 17.60%10 91.98311 51.84712 26.031 43.43128.183 10.10%2 58.723从图5可以看出,武汉地区的降雨的基本趋势是从1月份到6月份逐渐递增,6月份以后逐步下降,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比率达41.54%,所以夏季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6月中旬—7月中旬,副热带高气压带西北侧雨带在长江中下游徘徊,出现了梅雨季节。

7月下旬以后,受副高控制,进入伏旱期,降水量减少;入秋以后,副高减弱,受蒙古高压影响,秋高气爽。

入冬以后,受蒙古高压影响,降水量减少。

2.降水变率降水变率,体现了一个地区降水情况的稳定性。

根据武汉地区1970—2000年间,每月的平均降水情况,计算其月平均降水变率,如表6,并绘制逐月降水变率折线图,如图6所示: 表6 武汉地区月平均相对变率月份降水变率D/% 月份降水变率D/%1 46.03% 7 60.98%2 53.48% 8 65.75%3 37.66% 9 63.86%4 41.12% 10 61.87%5 32.93% 11 64.83%6 42.45% 12 68.12%年总降水量平均相对变率 18.95%从图6可以看出,武汉地区不同年份的月降水变率变化比较显著,说明武汉地区的降水不稳定,其中7—12月份,降水变率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