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农业气候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武汉农业气候

武汉农业气候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学生姓名:李**学生学号:2007*********学生专业:植物保护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二○○八年十一月武汉农业气候概述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的东部,30°38’N,114°04’E,海拔23m,属亚热带,它是湖北省省会,是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交通枢纽和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

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故武汉素有“江城”的美誉。

全市现辖9个城区2个郊区和2个县,人口约800万人,其中郊县人口近220万。

武汉市土地总面积为8494.41平方公里,在平面直角坐标上,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

武汉市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江河纵横,湖港交织,长江、汉水交汇于市境中央,且接纳南北支流入汇,众多大小湖泊镶嵌在大江两侧,形成湖沼水网。

全市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5.80%,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物产及生物资源丰富。

素有渔米之乡美誉。

粮食作物,共240多个品种;经济作物,共50种;鱼类资源,共11目11科88种,水生动物,共有8目14科45种。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里,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正在满怀信心的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前进。

但是,我们看到我国的“三农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农业工作者对于包括农业气候在内的科学技术缺乏了解,仍然在靠经验吃饭。

他们对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气候难题知之甚少,更不知道对它们对农业的影响。

通过对武汉近30年气象资料的统计和分析,明确了武汉一年中辐射、气温、降水等的变化规律,看到一些最新的气候变化趋势,并得到了武汉的气候生产潜力。

本文旨在帮助武汉及其周边地区的农业工作者对这一地区的气象、气候条件加深了解,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健康有序发展。

同时,本文也能为生态治理、防灾减灾、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工作者提供参考。

太阳辐射和日照太阳辐射的年变化图表 1 武汉太阳辐射年变化(×105J/m2·月)1月太阳直接辐射量为一年中最小值,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大,太阳直接辐射量不断增加,在7月取得最大值;随后太阳高度角减小,太阳直接辐射量也随之减小。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

姓名:***学号:************* 班级:园艺0901武汉农业气候分析一.武汉农业气候概况1.1.地理位置武汉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地理位置东经113°41’~ 115°05’,北纬29°58’~ 31°22’。

武汉气象站位置:北纬30°38′,东经114°04′,海拔高23米。

长江与其最大的支流汉水交汇于此,将武汉分为汉口、汉阳以及武昌等三部分,俗称武汉三镇。

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丘陵为辅,且市内湖泊塘堰众多。

武汉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现有湖泊147个,水域总面积218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4强。

在中国经济地理中,武汉处于优越的中心位置。

水、陆交通十分发达,自古就有“九省通衢”的美称。

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兼有少量低山丘陵以及岗地。

河流水系由北部丘陵向南发展,注入长江。

平原部分湖泊众多,地势低平,近代冲积层厚达30~50米,是很好的农耕地区。

1.2.农业气候特征武汉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总体气候环境良好,近30年来,年均降雨量1269毫米,且多集中在6-8月。

年均气温15.8℃-17.5℃,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0小时-2100小时。

二.太阳辐射和日照2.1.太阳辐射的年变化表一:太阳辐射月平均总量(1971—2000)(单位:万焦/平方米)图一:逐月太阳辐射直方图根据武汉1971年至2000年的累计平均气候资料(表1),逐月太阳辐射直方图(图1)显示,武汉的总太阳辐射从1月到7月是逐月上升的,7月份达到最大值(5379.1M J/m2·月),7月8月基本持平;而从8月到12月,总太阳辐射是逐月递减的,到一月份太阳直接辐射最小为(1983.9MJ/m2·月)。

由于武汉夏季中太阳高度角最大,冬季太阳高度角最小,所以在一年中,对武汉来说,直接辐射最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出现在1月,总辐射的年变化与直接辐射的年变化基本上一致。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武汉是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农业城市,其气候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武汉的农业气候进行分析,以了解其特点和对农业的影响。

武汉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春季温暖多雨,秋季凉爽少雨。

下面分别对这四个季节的气候特点进行分析。

夏季是武汉最炎热的季节,气温常常超过35摄氏度,最高可达40摄氏度以上。

同时,夏季也是武汉降雨最多的季节,多数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300-1500毫米。

这种炎热潮湿的气候对农作物生长不利,容易引发病虫害,特别是对于一些热带作物来说,更需要更好的排水系统和高效的防病虫害措施。

冬季是武汉最寒冷的季节,气温通常在5摄氏度以下,偶尔会有低于冰点的天气。

冬季的降雨相对较少,多数年平均降水量为20-40毫米。

这种干燥的气候使得冬季农作物种植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特别是对于一些喜湿耐寒的作物来说,需要更多的灌溉和保暖措施。

春季是武汉气候转暖的季节,气温逐渐回升,但仍不稳定,常常出现倒春寒。

春季降雨量较多,平均降水量约为200-300毫米。

这种温暖多雨的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更好的生长条件,特别是对于大部分春季播种的作物来说,有利于其茁壮生长和早期产量的增加。

秋季是武汉气候凉爽的季节,气温逐渐回落,但仍较宜人。

秋季降雨相对较少,多数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0-100毫米。

这种凉爽少雨的气候适宜于一些作物的生长,特别是那些要求冷、干环境的作物,如小麦和油菜。

总的来说,武汉农业气候的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春季温暖多雨,秋季凉爽少雨。

这种气候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采取相应的农业生产措施,如加强排水系统,提高防病虫害能力,加强灌溉和保暖措施等。

此外,还需要合理选择适应该气候条件的农作物品种,以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和高效。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报告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报告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报告姓名xx班级园艺110x武汉农业气候一、概况1.1 地理位置武汉位于中国中部地区,地理位置为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海拔高23米。

武汉气象站位置:北纬30°38′,东经114°04′.长江与其最大的之流汉江在此交汇,将武汉分为汉口、汉阳和武昌三镇。

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丘陵为辅,且市内湖泊众多。

武汉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现有大小湖泊140多个,水域面积达218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四分之一。

武汉河流由北部丘陵向南部发展,注入长江。

平原部分湖泊众多,地势低平,近代冲积层厚达30~50米,是很好的农耕区。

1.2 气候属性亚热带季风气候1.3 气候属区北亚热带1.4 主要农业气候特征武汉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一般年均温为15.8—17.5℃,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0.4℃;7、8月平均温度最高,为32.6℃。

武汉夏季极长,达135天,极端最高温度达39.3℃,是中国三大火炉之一。

武汉年均降雨量为1269mm,且多集中在6—8月。

武汉年无霜期一般为211—272天,年日照总时数一般为1810—2100小时,活动积温在6000℃*d左右。

武汉属于东南季风区,水分充沛,雨热同季,属于我国主要农业生产基地,也属于我国农业气候资源潜力最大的地区。

二、太阳辐射和日照2.1太阳辐射的年变化2.2光合有效辐射表一、(1971—2000累年平均)太阳辐射月平均总量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1112直接辐射平均月总量(×10^5J/m^2 .月) 738.7802.6994.41427.4186.9193928422673.4186.61519.91187.919.2散射辐射平均月总量(×10^5J/m^3 .月) 1245.21419.61834.42296.62592265825372599288165713161166. 9 .9.1.6.1.3.6光合有效辐射(×10^5J/m^2 .月)9921111.11414.418622199.92298.952689.552636.21974.61588.51252.1187.9图一、逐月太阳辐射直方图分析由图可以看出1月到7月太阳辐射是增加的,7月份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都达到最大值;然后7月到12月太阳辐射降低。

湖北降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湖北降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湖北降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湖北省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丰富的自然景观。

湖北省的降水气候变化特征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湖北省的农业、水资源管理以及防灾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从湖北省的降水分布、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首先,湖北省的降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东西分异特征。

湖北省东部是长江流域的一部分,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降水量较多,分布较均匀。

而湖北省西部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少,呈现出西南向东北递减的分布特点。

此外,湖北省还有一些地方性的特点,如武汉市周边降水量较高,黄冈市和孝感市降水量相对较少等。

其次,湖北省的降水季节变化明显,特别是夏季和秋季的降水量相对较高。

夏季是湖北省的主雨季,受到东亚夏季风和西南气流的共同影响,降水量较多。

而秋季是湖北省的次雨季,受到季风气候的转变和台风的影响,降水量也相对较多。

冬季和春季是湖北省的旱季,降水量较少。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湖北省的降水季节分布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夏季降水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可能会提前或延后。

最后,湖北省的降水年际变化呈现出一定的不规律性。

在长期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湖北省的降水量呈现出起伏波动的趋势,但并没有明显的线性趋势。

一些研究表明,湖北省的降水年际变化与全球气候变暖和太平洋海温异常关系密切,例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发生会对湖北省的降水造成影响。

此外,湖北省的降水年际变化还受到许多内部气候波动的影响,如大气环流异常和太阳辐射强度变化等。

综上所述,湖北省的降水气候变化特征包括分布不均匀、季节变化明显和年际变化不规律等方面。

未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进一步加剧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湖北省的降水气候可能会发生更加显著的变化,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监测,以便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武 汉 农 业 气 候

武 汉 农 业 气 候

武汉农业气候分析学生姓名:李智华学生学号:2007301203775学生专业:植物保护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二○○八年十一月武汉农业气候概述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的东部,30°38’N,114°04’E,海拔23m,属亚热带,它是湖北省省会,是湖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交通枢纽和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

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故武汉素有“江城”的美誉。

全市现辖9个城区2个郊区和2个县,人口约800万人,其中郊县人口近220万。

武汉市土地总面积为8494.41平方公里,在平面直角坐标上,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

武汉市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江河纵横,湖港交织,长江、汉水交汇于市境中央,且接纳南北支流入汇,众多大小湖泊镶嵌在大江两侧,形成湖沼水网。

全市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5.80%,居全国大城市之首。

物产及生物资源丰富。

素有渔米之乡美誉。

粮食作物,共240多个品种;经济作物,共50种;鱼类资源,共11目11科88种,水生动物,共有8目14科45种。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里,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正在满怀信心的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前进。

但是,我们看到我国的“三农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农业工作者对于包括农业气候在内的科学技术缺乏了解,仍然在靠经验吃饭。

他们对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气候难题知之甚少,更不知道对它们对农业的影响。

通过对武汉近30年气象资料的统计和分析,明确了武汉一年中辐射、气温、降水等的变化规律,看到一些最新的气候变化趋势,并得到了武汉的气候生产潜力。

本文旨在帮助武汉及其周边地区的农业工作者对这一地区的气象、气候条件加深了解,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健康有序发展。

同时,本文也能为生态治理、防灾减灾、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工作者提供参考。

太阳辐射和日照太阳辐射的年变化图表 1 武汉太阳辐射年变化(×105J/m2·月)1月太阳直接辐射量为一年中最小值,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大,太阳直接辐射量不断增加,在7月取得最大值;随后太阳高度角减小,太阳直接辐射量也随之减小。

武汉农业气象分析报告全文编辑修改

武汉农业气象分析报告全文编辑修改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目录一、概述 (2)二、太阳辐射和日照 (4)三、温度 (8)四、降水 (13)五、农业气候生产潜力 (18)六、农业气候分析 (21)七、参考文献 (23)八、附录 (24)一、概述1.地理位置武汉,简称“汉”,位于中国腹地,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与汉水交汇处。

地理位置为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

全市土地面积8467.11平方公里。

平面直角坐标上,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约155公里,形如一只自西向东翩翩起舞的彩蝶。

2.大地构造武汉市平均海拔23米,中间低平,大部分在海拨50米以下;北部丘陵林立,为大别山绵延部分。

海拨2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约占全市面积的5%左右,其余均属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地势平坦低洼,长江汉水横亘其间,河道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

武汉市地质结构以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地貌属鄂东南丘陵经汉江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过渡地区。

中间低平,南北丘陵、岗垄环抱,北部低山林立。

全市低山、丘陵、垄岗平原与平坦平原的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8%、12.3%、42.6%和39.3%。

3.气候特点武汉市地处北回归线北侧,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常年雨量丰沛、热量充足、雨热同季、光热同季、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等特点,以夏季最长约130多天;春秋二季各约60天。

年平均气温15.8 ℃~ 17.5 ℃,极端最高气温41.3 ℃(1934年8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18.1 ℃(1977年1月30日)。

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O小时~21OO小时,年总辐射1O4千卡/平方厘米~113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115O毫米~145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 8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O%左右。

3.土壤和植被武汉市土壤种类繁多,其中水稻土地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45.5%,其次为黄棕壤、潮土、红壤等。

武汉市积温与年降水量分析

武汉市积温与年降水量分析

武汉市是中国内陆城市,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本文将对武汉市积温与年降水量进行分析。

首先,积温是指年平均气温超过10摄氏度的日数总和。

通过分析武汉市的积温变化,可以了解到该地区的气候趋势和季节变化。

根据武汉市的气象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武汉市的积温呈逐年上升趋势。

这表明武汉市的气候变得更加温暖,年平均温度较以往有所增加。

这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也可能与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的大量建筑物和道路导致的热岛效应有关。

2.武汉市的积温季节变化明显。

夏季的积温高于其他季节,冬季的积温最低。

这符合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炎热湿润,冬季相对较冷干燥。

3.在积温变化中,存在年际和季节性的波动。

年际波动可能与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或拉尼娜)有关,而季节性波动则可能与季风气候的影响有关。

接下来,我们将对武汉市的年降水量进行分析。

降水量是一个有关水资源和农业的重要指标,对了解武汉市的水文环境和气候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武汉市的年降水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夏季是降水最多的季节,春季和秋季次之,冬季则相对较少。

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一致,夏季受到季风的影响,降水量较大。

2.武汉市的年降水量存在年际波动。

有些年份的降水量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而有些年份则明显偏低,这可能与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或拉尼娜)的影响有关。

3.在降水量变化中,还存在着区域差异。

武汉市的降水量在城区和郊区之间可能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城市的建设和土地利用变化有关。

总之,武汉市的积温和年降水量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该地的气候变化和季节特点。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武汉市可能会继续面临气温上升和降水量变化的挑战。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气象观测和研究,以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气温
3.1气温的年变化
月份
1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平均温度(℃)
6
3.7
5.8
10.1
16.8
21.9
25.7
28.7
28.3
23.4
17.7
11.4
6
平均最高温度(℃)
10.8
7.9
10
14.4
21.4
26.4
29.7
32.6
32.5
27.9
22.7
16.5
10.8
平均最低温度(℃)
Rs =Rsb+ Rsd。
直接辐射是地球表面获得太阳辐射最主要来源。它的强弱由下式表示:
Rsb= am×Rsc×sinh
式中Rsc是太阳常数1367W/m2, h是太阳高度角,a是大气透明系数,m是大气质量数。从式中可以看出,太阳直接辐射与太阳高度角,大气质量数和大气透明系数有关。
夏季,太阳高度角最大,冬季太阳高度角最小,所以,一年中武汉直接辐射最大出现在7月,最小辐射出现在1月。总辐射与直接辐射表现一致。
33
34
31
39
43
43
54
59
47
46
46
43
图二、逐月日照百分率折线图
分析
一年中8月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最高,1月日照时数最低,3月日照百分率最低。武汉处于北纬30°左右,在北回归线以北,从春分到秋分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白昼长于黑夜,夏至日达一年中的最长。从秋分到春分的冬半年,北半球各地白昼短于黑夜,冬至日白昼达一年中最短。日照时数即实照时数。由于武汉3月份降水量高于1月份,3月阴雨天多于1月,所以相应的武汉3月日照时数低于1月。由于武汉特殊的地理气候,所以日照时数和可照百分率在八月达到最大值。
散射辐射的强弱由下式表示:
Rsd=0.5 Rsc(1—am)sinh
散射辐射的日、年变化也主要取决于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一天中散射辐射的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前后,一年中散射辐射的最大值出现在夏季。
总辐射的年变化与直接辐射的年变化基本一致,中高纬度地区,总辐射强度(指月平均值)夏季最大,冬季最小。
光合有效辐射:PAR=0.5(Rsb+ Rsd),光合有效辐射与直接辐射与散射辐射的和有关,其年变化与总辐射的变化一致。
1009.2
散射辐射平均月总量(×10^5J/m^3.月)
1245.2
1419.6
1834.4
2296.6
2592.9
2658.9
2537.1
2599
2088.6
1657.1
1316.3
1166.6
光合有效辐射(×10^5J/m^2 .月)
992
1111.1
1414.4
1862
2199.9
2298.95
1.2气候属性亚热带季风气候
1.3气候属区北亚热带
1.4主要农业气候特征
武汉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一般年均温为15.8—17.5℃,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0.4℃;7、8月平均温度最高,为32.6℃。武汉夏季极长,达135天,极端最高温度达39.3℃,是中国三大火炉之一。武汉年均降雨量为1269mm,且多集中在6—8月。武汉年无霜期一般为211—272天,年日照总时数一般为1810—2100小时,活动积温在6000℃*d左右。武汉属于东南季风区,水分充沛,雨热同季,属于我国主要农业生产基地,也属于我国农业气候资源潜力最大的地区。
2.3
0.4
2.4
6.6
12.9
18.2
22.3
25.4
24.9
19.9
13.9
7.6
2.3
极端最高温度(℃)
22.5
24.2
26.9
28.2
33.5
36.1
37.4
39.3
38.8
37.6
最低温度(℃)
-10.1
-18.1
-11.2
-3.4
0.7
8.1
13
17.8
17.5
1月—7月,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可照时数变长,同时,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武汉地区温度逐渐增大,7、8月达到最大值。由于武汉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盛夏时期,被太平洋副高控制,天气炎热;武汉及其周边地区水域辽阔,在烈日照射下,水分蒸发剧烈,使得空气湿度增大;还有,武汉地势平坦低凹,海拔很低,散热更加困难,使得白天、晚上气温变化不大,最低气温偏高;另外,武汉的热岛效应也尤为显著,使得武汉夏季更加炎热。8月份过后,武汉受到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的影响,气压梯度力从大陆指向海洋,风从大陆吹向海洋,蒙古高压为冷高压,故形成冬季季风,气温从开始降低。同时,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高度角变小,可照时数变短,气温下降,1月达到最低值。
2、太阳辐射和日照
2.1太阳辐射的年变化
2.2光合有效辐射
表一、(1971—2000累年平均)太阳辐射月平均总量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直接辐射平均月总量(×10^5J/m^2.月)
738.7
802.6
994.4
1427.4
1806.9
1939
2842
2673.4
1860.6
1519.9
1187.9
2689.55
2636.2
1974.6
1588.5
1252.1
1087.9
图一、逐月太阳辐射直方图
分析
由图可以看出1月到7月太阳辐射是增加的,7月份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都达到最大值;然后7月到12月太阳辐射降低。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太阳以平行光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称为太阳直接辐射,用Rsb表示;另一个是经过散射后到达地面的,称为散射辐射,用Rsd表示,两者之和就是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用Rs表示,
姓名xx
学号2011305200xxx
班级园艺110x
1、概况
1.1地理位置
武汉位于中国中部地区,地理位置为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海拔高23米。。武汉气象站位置:北纬30°38′,东经114°04′.长江与其最大的之流汉江在此交汇,将武汉分为汉口、汉阳和武昌三镇。武汉地形以平原为主,丘陵为辅,且市内湖泊众多。武汉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现有大小湖泊140多个,水域面积达218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四分之一。武汉河流由北部丘陵向南部发展,注入长江。平原部分湖泊众多,地势低平,近代冲积层厚达30~50米,是很好的农耕区。
10.2
1.3
-7.1
-10.1
表二、1971—2000累年平均温度
图3、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3.1.1最热月和最冷月
气温的年变化在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就北半球来说,中、高维度内陆地区月平均气温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就北半球来说,中、高维度内陆地区月平均最高温度在7月份出现,月平均最低温度在1月份出现。
2.3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
日照百分率=日照时数/可照时数×100%
表二、(1971—2000累年平均)日照时数月平均总量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日照时数(小时)
104.1
105.4
115,6
151.2
181.8
179.9
232.7
241.2
174.1
161.6
144.3
136.5
日照百分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