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独立音乐及其文化价值_段似膺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时代曲中的爵士风格研究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时代曲中的爵士风格研究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时期是中国音乐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以上海为中心,受到了爵士乐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爵士风格。
本文将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时代曲中的爵士风格进行研究,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交流频繁。
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成为了文化交流的中心,也吸引了大量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爵士乐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形式开始在上海流行起来。
爵士乐首次出现在上海时,受到了大量观众的喜爱。
它的特点是强调节奏感和即兴演奏,注重个人的灵感和创造力。
爵士乐使用的乐器包括萨克斯管、小号、钢琴、贝斯、鼓等。
在上海时代曲中,爵士音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曲调、演奏技巧和乐器运用上。
首先,爵士风格给上海时代曲带来了新颖的曲调。
传统的中国音乐曲调通常以七个音阶为基础,而爵士音乐则使用了更多的音阶和和弦变化,使得曲调更为复杂多样。
在上海时代曲中,可以听到很多使用了爵士乐元素的作品,例如《春江花月夜》、《夜上海》等。
其次,爵士风格对演奏技巧的要求也带来了改变。
在上海时代曲中,可以听到许多使用了上行音阶、下行音阶和大量的乐句变化的演奏技巧。
这些技巧使得演奏更加灵活多变,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另外,爵士乐通常注重个人的即兴演奏,这也反映在了一些上海时代曲的演奏风格中。
最后,爵士乐的乐器运用也对上海时代曲产生了影响。
萨克斯管作为爵士乐的标志性乐器之一,在上海时代曲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的独特音色和灵活性为上海时代曲增加了更多的表现手段。
同时,钢琴在上海时代曲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还常常演奏出爵士乐风格的即兴演奏。
总的来说,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时期爵士风格的出现和影响对中国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爵士乐的曲调、演奏技巧和乐器运用都在上海时代曲中得到了体现。
正是这种外来音乐文化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丰富了中国音乐的形式和风格,也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综上所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时代曲中的爵士风格对中国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上海早期流行音乐的分析与研究

上海早期流行音乐的分析与研究本文通过对上海早期流行音乐的概括,讲述上海早期流行音乐的发展,从上海早期流行音乐的背景看中国社会发展,上海是流行音乐的发源地,是中国早期流行音乐的来源。
从最早的歌曲形式学堂乐歌可以看出,中国近代新音乐的发展。
爵士乐的引入成为流行音乐的重要代表。
从五四运动以后世界一些知名的音乐家也纷纷来到中国演出,使西洋乐在中国流行乐坛上得到迅猛发展,中国上海早期流行音乐的创始人黎锦晖和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在中国流行乐坛上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上海早期流行音乐的起源1.背景。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上海因为由各国的租界,日本未敢贸然占领,使它一度处于“孤岛”状态。
此时,上海的畸形繁荣正在逐渐滑坡,报纸上租售空房的广告比比皆是,旅馆、酒楼、舞厅等服务行业也日渐萧条。
“八一三”炮火的打响,迅速改变了上海经济萧条的景象。
公共租界和法租界面对日军的进犯,立即宣布“中立”。
住在闸北、虹口等地的欧美侨民和中国实业家纷纷涌进苏州河南岸,沪宁、沪杭铁路沿线的大地主、大富豪也为了躲避战火,也一起涌进了上海租界。
一时间,租界人口急剧上升,空房、旅馆很快被填满。
同时,上海附近的农民、手工业者也都跑来避难。
仅一天就有六万多名难民涌入租界,个体劳动者和小商贩也大量涌现在上海街头。
人口的迅速集中,使租界的“畸形”繁荣再度复兴,旅馆、舞厅、电影院人山人海,茶楼酒肆人流不息,各种商店也都生意兴隆于是,上海租界形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在这“十里洋场”的租借地经济得到空前繁荣,消费需求空前增长。
特别是电影院的繁荣和舞厅的兴旺,促使娱乐业迅速发展,这为流行音乐的繁荣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2.流行音乐发源地——上海。
上海,是19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最繁华的城市。
自《南京条约》签订,上海开放以后,它迅速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中心,外资纷纷涌入,设立码头、开设银行。
后来,又先后被英国、法国和美国划定租界。
上海慢慢的呈现出了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特征,从而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港口、金融中心和工业中心。
理解周文中: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关键词是“独立”

理解周文中: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关键词是“独立”作者:杨思思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07期摘要:旅美华裔作曲家周文中先生以一种批判、反思现代性的哲学高度审视音乐文化的未来,站在东方和西方的交汇点上,结合亚洲传统美学和西方前卫技法进行音乐创作。
周文中先生创立“美中艺术交流中心”,在中国与美国之间架设理解与对话的桥梁,对于世界音乐文化的未来发展,他认为其关键词是“独立”:独立于西方文化,独立于自己的文化,独立于陈规陋习。
理解周文中,就是要理解其关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关键词——“独立”,即独立地对待文化传统、独立地坚守民间传统、独立地理解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价值。
关键词:周文中中国音乐文化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中西音乐文化理解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8-0002-05新世纪以来,有关中国音乐创作、表演、教育以及理论建构等策略问题甚至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
在引入西洋音乐教育体制建构中国专业音乐教育体系一百年之后,音乐界开始反思这一教育体系置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和未来建设的有效性和有限性。
这一反思起始于20世纪末尚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音乐》所刊发的有关“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两期增刊,《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刊发的“多元音乐教育”增刊以及音乐理论界有关“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大讨论,可以看成是这一反思的主要标志。
而此时期的周文中则在一次“欧亚音乐节”(1993年)上明确提出了欧亚音乐未来发展策略的关键词是“独立”,这正是我们理解有关中国音乐未来发展和建设的基本依据之一。
旅美华裔作曲家周文中先生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当时中国所遭受的世界现代性极端形式强加给中国的民族灾难,以及中国深厚的艺术文化传统和地方音乐民俗均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脑海里,使得作曲家总是上升到批判、反思现代性的哲学高度审视音乐文化的未来,站在东方和西方的交汇点上,结合亚洲传统美学和西方前卫技法进行音乐创作。
早期“海派文化”中音乐的具象与形态

早期“海派文化”中音乐的具象与形态作者:舒莉来源:《音乐爱好者》2022年第10期根植于上海的“海派”文化,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对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影响力在不断地延续且变化着。
我们通过一些连贯性的梳理,让如今的音乐爱好者和研习者认识到“海派”文化之所以兴起于上海,发展于上海,变革于上海,最后成为具有明显“地标”意义的文化标志,是由许许多多有识之士薪火相传的结果。
现今的你我,无论是学音乐、听音乐、传播音乐抑或是创造音乐,其实都是这片文化海洋中的一朵浪花。
“海派”一词刚出现时,是为了有效区别一些代表着正统的“京派”戏剧而设立的。
因为当时新兴的“海派”,在以“京派”为主流社会的认知里,是不入流且不被认可的。
鲁迅先生曾评价道:“要而言之,‘京派’不过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
”作家沈从文先生对“海派”的定义是:“一种恶俗的道德文化氛围,是‘名士才情’与‘商业竞拍’的相结合。
”但是,这种新文化现象一旦出现,天生就带有“破茧而出,势不可挡”的倔强个性,“海派”文化很快就浸润到文学、书画、电影、建筑、音乐、戏剧以及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领域。
因此,以现代学者的观念来看,“海派”文化一直存在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中,在“包容、求新、开放、多元”的主导模式下早已完成了自身的蜕变,成为以上海为中心、具有明显地域文化特色的代名词。
百乐门旧照在早期的“海派”文化中,音乐相对于如火如荼的文学、绘画、电影等艺术领域来说是非常小众的,它的形成与起步甚至晚于当时的社会主流文化现象。
在当时上海的“十里洋场”,音乐主要用来满足市民的社会生活需求,例如在“百乐门”可以听到外来的爵士音乐,在“大世界”可以听到苏州评弹、紫竹调等传统音乐,在茶楼可以听到欢快的广东音乐,在教堂可以听到基督教唱诗班的合唱,在民间婚宴场所可以听到喧闹欢愉的“锣鼓吹打”等。
上述音乐内容虽并存在上海,但它们并不能算作是“海派音乐”。
原因在于,它们都是从其他地域迁移到上海的,乐器、音调、表演形式等诸多方面都带着“来源地”的明显特征,少有上海的印记。
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看上海音乐文化现象与城市文化的联系

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看上海音乐文化现象与城市文化的联系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城市文化不断演变,享有“东方巴黎”的美誉,备受人们瞩目,其音乐文化更是彰显了上海城市文化的包容性与普适性。
本文通过分类分析老上海各种题材的音乐作品,探究音乐文化在老上海文化变革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对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上海城市音乐文化概述上海自开埠以来,一直都是中国最前沿、最有魅力、最有时尚感的大都市。
曾经的上海滩,记录了当时富贵阶层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人的灯红酒绿生活。
它成为当时中国半殖民社会的一个缩影,也记录这座城市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而在上海城市发展的背后,一直以来被称作城市“软实力”的人文气息,与城市文化一样呈现出包容性与普适性。
其中,音乐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音乐作品的创作首先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其次,音乐作品的表现风格也是对城市文化的一种表现。
音乐由人来创造,所讴歌的对象正是人类社会。
因此,上海音乐文化的地位与重要性,可以从这个城市文化的包容性与普适性上体现出来。
解放前上海的发展,是汇聚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叠加影响而促成的。
正是在上海开埠以后,音乐在城市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才开始显现,成为老上海的一张人文“名片”。
二、上海城市音乐文化的分析(一)“靡靡之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作为一位当时为上海一线大牌歌星提供歌曲的作曲家,黎锦光创作了大量乐曲作品,他为中国近现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旋律线条也各有特点。
《夜来香》《采槟榔》《五月的风》等乐曲都在当时的上海社会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反响。
当时,随着侵华日军的不断推进,上海周边地区已经岌岌可危,可上层社会仍然在传唱“靡靡之音”。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开埠的口岸城市,在经济、社会、人文等领域早已接受来自五湖四海的“洋文化”的洗礼,这对上海富贵阶层和上流人士产生较大的影响。
1.《夜来香》歌曲分析这首歌曲创作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曾被多位歌星翻唱,早已红遍大江南北,已成为上海本土文化风情的代表作品之一。
上海音乐厅:享受高雅音乐之夜

上海音乐厅:享受高雅音乐之夜上海音乐厅是中国一座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古典音乐演出场所,也是上海市标志性的建筑之一。
它位于黄浦江畔的南京西路,毗邻人民广场,是上海市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文化场所之一。
上海音乐厅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现代与传统元素,以其独特的造型和艺术氛围,吸引了许多音乐爱好者和观众。
音乐厅的外墙采用了金属材料,给人一种现代感和科技感。
而内部则采用了木材和深色调的装饰,使整个音乐厅显得高雅而庄重。
进入音乐厅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水晶吊灯。
当夜幕降临,吊灯的灯光照亮整个大厅,犹如繁星点点,让人仿佛置身于梦幻般的音乐世界。
大厅的设计充满了艺术感,墙壁上挂满了各种音乐家和作曲家的照片,让人感受到他们的伟大和音乐的魅力。
音乐厅内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音乐厅和剧场。
音乐厅是举办交响乐、协奏曲等大型演奏会的主要场所,可容纳数千人的观众。
音乐厅内的座位均经过精心设计,确保每个观众都能享受到最佳的音质和视野。
剧场则主要用于举办歌剧、音乐剧等舞台表演,以其舒适的座位和优秀的音响设备而备受好评。
上海音乐厅每年都会举办一系列高水平的音乐演出,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乐团和音乐家。
这里举办的演出包括交响乐、室内乐、歌剧、音乐剧等,涵盖了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各个领域。
无论是沉醉于贝多芬的交响乐,还是欣赏到摇滚音乐剧,观众都可以在这里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艺术的力量。
除了演出,上海音乐厅还积极举办音乐教育活动,推广音乐文化。
音乐厅开设了各种音乐学习班和工作坊,为音乐爱好者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此外,音乐厅还定期举办一系列音乐讲座和音乐会,向观众普及音乐知识,增加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上海音乐厅还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它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音乐厅、乐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和艺术家都会在这里进行演出和交流,使上海音乐厅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交流平台。
对于观众来说,来到上海音乐厅是一种享受高雅音乐之夜的绝佳选择。
理解周文中: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关键词是“独立”

理解周文中: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关键词是“独立”
杨思思
【期刊名称】《音乐时空》
【年(卷),期】2017(000)008
【摘要】旅美华裔作曲家周文中先生以一种批判、反思现代性的哲学高度审视音乐文化的未来,站在东方和西方的交汇点上,结合亚洲传统美学和西方前卫技法进行音乐创作.周文中先生创立“美中艺术交流中心”,在中国与美国之间架设理解与对话的桥梁,对于世界音乐文化的未来发展,他认为其关键词是“独立”:独立于西方文化,独立于自己的文化,独立于陈规陋习.理解周文中,就是要理解其关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关键词——“独立”,即独立地对待文化传统、独立地坚守民间传统、独立地理解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价值.
【总页数】5页(P2-6)
【作者】杨思思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5
【相关文献】
1.中国音乐美学学会成立30周年暨2011-2015中国音乐美学学科建设与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工作报告 [J], 韩锺恩
2.理解周文中: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关键词是“独立” [J], 杨思思;
3.皮革科技论文中关键词的引用分析及部分关键词推荐(Ⅱ)——常用关键词推荐[J], 程飞;陈玲
4.皮革科技论文中关键词的引用分析及部分关键词推荐(I)——皮革科技论文关键词使用现状分析 [J], 程飞;陈玲
5.科技论文发表“关键词”不能少——关于在科技论文中设置“关键词”的建议[J], 孙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shanghaivania钢琴曲

shanghaivania钢琴曲
Shanghaivania是一首融合着上海传统音乐与维也纳古典音乐的独
特钢琴曲,由中国作曲家夏晓明创作。
作品采用了原声乐器,如琵琶、瑶族手风琴以及古筝等,充分表现出了传统歌曲与维也纳古典乐之间
的宜人混合。
在此曲中,夏晓明将上海本土的民间传统音乐与维也纳
古典乐的融合尽情展现,不仅保留了传统歌曲的节拍,呼应性和民族
特色,也加入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典雅和贵族气质。
在整首曲子中,琵琶声和小提琴声似乎相得益彰,弦乐也融入了
这种优美的诗意;而古筝的声响为歌曲带来的宁静的和谐,犹如熟悉
的泉水般清澈触动心灵;瑶族手风琴的迷离婉转又将音乐的情调抒情
表达淋漓尽致。
在曲子的最后,小提琴的激烈冲击令人心驰神往,大
提琴的低沉与古筝的清脆声音结合,再加上欢快而激昂的琵琶声,令
这首曲子巅峰收尾,令人叹为观止。
Shanghaivania民乐与古典乐融合的精髓,使这首曲子宛如一幅有
生命力的活画,深刻却柔美地表达了上海绚烂多彩的文化底蕴,是一
首音乐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的独立音乐及其文化价值段似膺一独立音乐、地下音乐与街头音乐独立音乐来源于西方,它英译自“Indie”一词,是“Independent”的简称,意指独立。
王均安在《浅谈流行音乐中的“独立音乐”》一文中介绍了独立音乐在西方的发展背景。
20世纪中期,全球五大唱片(包括华纳、环球、EMI、索尼、BMG)发展迅速,几乎垄断了整个西方唱片市场。
除此之外的一些地下乐队和社团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拥有自己的固定受众,逐渐成为类似品牌的效果。
于是人们开始称他们为独立音乐厂牌,区别于主流的五大唱片。
也有很多西方人认为独立音乐这个名词是对当时著名的摇滚乐队“Nirvana”步入主流所产生现象的一种回应。
也就是说,独立音乐不论是什么风格,都是早期摇滚乐独立精神的延续。
①那么,摇滚乐和独立音乐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事实上,摇滚的概念并不比独立音乐清晰多少,它同样有一个西方背景,人们一般把兴起于美国1950年代、不同于当时主流音乐的一种音乐风格追认为摇滚乐的鼻祖。
中国的摇滚乐则要从1986年崔健唱响的《一无所有》算起。
此后,摇滚主要用来指称一些具有亚文化特征的、非主流的音乐。
“独立音乐是摇滚乐的延伸……随着独立音乐各种传播渠道的建立,中国的摇滚乐也面临着重心的转移,从前的地下摇滚是中国摇滚乐的核心精神所在,而现在的重心却已转移到了更具独立精神、更有态度和想法的独立音乐上。
”②所以,独立音乐就像是摇滚乐的当代说法。
中国的独立音乐概念流行于前几年,当时通行的对独立音乐的认识就是由音乐人自己筹资创作,完全符合自己的音乐理想,不受商业限制的音乐门类以及音乐厂牌。
2007年,台湾独立音乐人陈绮贞在上海开唱,星外星发行了系列独立音乐唱片,林一峰、张悬等一批音乐人的人气也急速攀升,让独立音乐一下从角落走到了台前,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中国音乐流行榜》总制片人张秦却对独立音乐敲了警钟,他认为独立音乐其实是个伪概念,没有实际标准,每个人都可以说自己的东西是独立音乐,虽然他的音乐不一定有独到的风格。
独立音乐并不是优秀的标准。
他担心独立音乐会被商业触觉敏锐的人利用而到最后被市场抛弃。
③张秦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但是不计报酬,只关注音乐本身的独立音乐人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毕竟为单调的商业文化注入了一股另类的血液。
除了独立音乐,描述这一类音乐人的词还有地下音乐、街头音乐。
前者曾用来指称因某些反传统的艺术思潮而发动的音乐运动,如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迷幻音乐”运动和70年代“朋克摇滚”风潮,后来指“那些缺少主流地位、知名程度或商业宣传,但仍然拥有追随者的艺术亚文化、音乐亚乐种”④。
后者一般指的是那些在“街头”(广义的)进行的音乐活动。
专门研究美国街头音乐的洛秦把它从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方面界定为流动性、随意性和非约定性的音乐活动。
⑤这三个概念虽然角度不同,但它们的外延有很大部分的重叠。
在此,笔者还是选取近年来广为使用的独立音乐为考察对象。
笔者认为,发行方式的变化并不能改变一首歌的审美价值,对独立音乐的界定还是要以创作和文本本身为依据,只要音乐人在创作时是自发自主的(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受他人控制),文本又是原创的(不模仿现成的音乐,不套用已有的模式),就可以称为独立音乐。
这两点都是相对于商业音乐而言的。
音乐产业的主要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在创作上会尽量套用已经取得成功的音乐模式,不愿意冒风险进行艺术探索。
当然了,也不是说所谓的“独立”音乐就一定是纯粹的艺术品。
布迪厄在《艺术的法则》中描述过象征财富市场的两个极端,一个纯艺术,一个纯商业。
他认为现实的音乐文本不可能纯粹地实现其中的任一端,总是在两端中间。
⑥因此,独立音乐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指的是在创作和文本上的独立性高过商业性的音乐。
这样,独立音乐厂牌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指的是非国家机构,也并非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是致力于独立音乐唱片发行和文化推广的小公司。
二上海独立音乐的发展脉络理清了独立音乐的概念,接下来就从独立乐队的成立以及他们发行的唱片情况对上海独立音乐的发展做一个回顾。
现在圈内人比较认可的史料是由一个日本留学生搜集的。
⑦据他记录,如果不算1980年代中期的吉他弹唱热潮的话,上海的第一支独立乐队叫“电熨斗”,成立于1989年,现已解散。
⑧现有唱片资料的最早的一支乐队叫“铁玉兰”,成立于1994年,同名唱片于1998年由中国国际广播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他们可以算作上海独立音乐史的第一代音乐人。
第二代上海乐队的代表应该是曾在1996年为“铁玉兰”乐队专场暖场的“月蚀”乐队。
由于前任主唱离队,乐队于1998年重组并定名为“水晶蝶”,2005年在北京新蜂音乐制作有限公司发行了第一张《神秘旅行》后就一直沉寂,直到今年年初带着自己的独立厂牌“索玛文化”发行了唱片《梦幻森林》和单曲《模糊》,正式宣布回归。
这个乐队的音乐作品和成长历程将作为本文第三部分的重点讨论对象。
跨界叙事在“月蚀”蜕变为“水晶蝶”的历程中,先后涌现了“FREE BIRDS”、“seven”、“惊弓之鸟”、“疯子”、“甜蜜的孩子”、“扩音器”、“跷跷板”、“SANKUFAR”、“戈多”等一批有实力的乐队。
稍后不久又有“十二小节”、“维多利亚空间”、“布拉格之春”、“死亡诗社”、“西二”、“胡桃夹子”、“Bug”、“无糖”、“蓝色花园”、“junkyard”、“三黄鸡”等乐队出现。
他们主要活跃在上海的东北部,以四平路上的“部落人”酒吧、位于复旦大学附近的硬石酒吧和挂二音乐工厂为活动据点,被称为上海的“东区势力”。
2000年,孙孟晋⑨策划了上海本土的原创乐队合辑《地下上海》,收录了其中比较活跃的十个乐队的作品。
这些乐队中还是有不少留存至今的,如“惊弓之鸟”、“扩音器”、“戈多”等。
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甜蜜的孩子”,他们最近参加了“2010爵士上海音乐节”,也曾参加美国的Musexpo2007和法国2008年的戛纳音乐节开幕式演出。
当然大部分乐队都以解散收场,但有些乐队的灵魂人物会以变换身份的方式生存下来,“seven”的陆晨,他在2001年组建了如今最有代表性的上海乐队“顶楼的马戏团”。
这支乐队的音乐作品将在稍后重点分析。
之后几年里留给人们深刻记忆的乐队有“夜班巴士”、“十四行诗”、“兰亭”、“蓝色之海”、“冷酷仙境”、“惊叫基督”、“髓”、“水色”、“另一种光亮”。
到了2003年,上海泛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了一个选集《泛音盒1》,由上海声像出版社出版发行。
当时“泛音”还签下了“甜蜜的孩子”、“夜班巴士”、“蓝色之海”,在上海乐队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只可惜公司很快就放弃了收益平平的音乐制作,改做品牌策划了。
这批乐队中的“十四行诗”、“兰亭”、“惊叫基督”都各自发片,并以独立乐队的身份生存了下来。
先后在台湾风潮唱片、九洲音像发过唱片的“冷酷仙境”如今是上海独立音乐的又一大代表,他们目前签在北京的一家独立音乐厂牌“树音乐”。
在进入80后乐队之前,还有两支特别值得一提的乐队:一支是2006年成立的“老街”乐队,它的吉他手光辉是上海东北部著名的021酒吧的老板。
另一支是在国际噪音圈中最活跃的中国噪音团体,已经在美国、英国等全世界噪音厂牌出版发行了不下一百张专辑。
他们就是2004年成立的“TORTURING NURSE”。
被媒体作为“上海80后摇滚”来认知的最近一代独立音乐人大概要从2006年算起,那年的1234沙滩音乐节和由育音堂策划的80后新生代乐队专场把他们逐个推到了前台。
他们有“疯狂蘑菇团”(后改名“蘑菇团”)、“摩天轮”“chaos mind”、“胶壳”、“羽果”、“伍角星”、“棒棒糖”等乐队。
当前,新的乐队还在不断地冒出来,“水晶蝶”这样的老乐队又宣布复出,同台演出的往往是好几代音乐人,整个海派音乐舞台呈现出一副热闹非凡、生机盎然的景象。
此处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对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直到当下的“80后摇滚”的划分是为了在错综复杂的乐队发展史和媒体们通用的说法中理出一条大概的线索,并没有统一和明确的依据。
⑩随着育音堂、696live等专注于独立音乐演出的酒吧纷纷崛起,由老一代独立音乐人和他们的朋友创立的独立音乐厂牌一个个诞生,网络传播方式的革新,当代独立音乐的生存环境可以说是比他们的前辈要好上许多。
另外,媒体也逐步改变了对这些上海的独立音乐及其文化价值音乐的禁闭姿态,开始喜欢从都市时尚的触角去网罗那些异类生存。
这种娱乐和商业角度的认可到底是独立音乐浮出水面的出路还是另外一种异化?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得结合具体的文本来分析它的文化价值了。
三上海独立音乐的文化价值说起独立音乐或者摇滚,有人会感到惧怕,有人会感到不屑,有人压根儿就不了解,也有人是它的狂热追捧者。
那么,到底该如何评价独立音乐这一事物的存在呢?其实,不管如何评价,独立音乐都在作为商业音乐和主流文化的一种有效补充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商业音乐从独立音乐中汲取活力和养分,主流文化也在依靠形形色色的亚文化来丰富自身,保持自身的多样性。
这一部分就针对比较有代表性的“水晶蝶”乐队的发展历程和目前在上海独立音乐界大热的“顶楼马戏团”的作品及一些相关文本来,分析独立音乐的文化价值。
(一)在商业与独立之间:“水晶蝶”的第三条道路前面已经介绍过,水晶蝶是上海第二代乐队中唯一的幸存者,组队至今已经有十六个年头了。
在这十六年里,他们经历过乐队成员的加入与离开,唱片公司的介入与解约,发行唱片的重重阻碍,全职音乐人和再找工作、组建家庭的角色转换,以及自身音乐理想的迷失与坚持等等转变,这次能在2010年聚齐原班人马复出,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乐队贝司手李大龙在今年十月份接受《通俗歌曲》采访时聊了这十六年的变化过程以及他的心路历程。
他和主唱刘海峰、吉他手汪文伟、鼓手陈松正式在一起组建乐队是在1994年,当时乐队名字叫“月蚀”。
1998年刘海峰离队,乐队改名“水晶蝶”,取轻灵、凝重、冷静、绚丽、现实和超现实等含义来定位他们的音乐理想。
2000年他们与北京新蜂唱片公司签约,由于唱片公司与发行商有矛盾,第一张专辑《神秘旅行》到2005年才正式发片。
自此之后,李大龙就开始思考乐队未来的方向,很快就与另一位音乐人一起创办了独立音乐厂牌“索玛”。
2007年“索玛”开始签约自己的艺人,发行了一些独立唱片,到了2009年又和日本BAD NEWS公司合作开设了上海的MAO LIVEHOUSE,今年还开了一家付费下载的音乐网站“MYVOX”。
可以说,“水晶蝶”乐队在复出时带来的,除了更为清晰的音乐目标,还有更为成熟的做音乐的方式,自己经营的现场酒吧和独立音乐厂牌。
他们在布满荆棘的音乐世界里,在独立与商业中间,在理想与现实中间,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生存道路。
戈尔丁在《文化、传播和政治经济学》里举了时代华纳和BBC两个例子来分析了当代文化传播机制中,权力高度集中,大公司垄断,“公共文化受制于私人利益的危险性”輥輯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