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常德饮食与谚语 精品
常德俗语精选

常德俗语精选常德是一座拥有二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民间流传着不少常德俗语,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常德俗语,欢迎大家阅读。
常德俗语“蒸钵炉子鼓嘎嘎,不愿朝中做驸马。
”“正月泥、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买肉要肥,吃肉要精”“早上吃饱,中午吃好,晚上吃少”“鱼吃跳,猪吃叫”常德俗语拓展摘抄1. 不吃黄连,不知啥叫苦2.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3. 病急乱投医——病势沉重,到处乱请医生。
比喻事情到了紧急的时候,到处求人或乱想办法。
4. 病急乱投医5.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6. 兵在精而不在多——兵士在于精壮而不在乎众多。
也比喻要求质量而不能只讲数量。
7.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
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8.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指根据具体状况,采取灵活的对付办法。
9.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10. 兵藏武库,马入华山——兵器藏进武库,军马放入华山。
指天下太平。
11. 兵败如山倒——兵:军队。
形容军队溃败就像山倒塌一样,一败涂地。
12. 兵败如山倒13. 冰炭不一样炉——比喻两种对立的事物不能同处。
14. 冰炭不言,冷热自明——比喻内心的诚意不用表白,必然表此刻行动上。
15.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比喻一种状况的构成,是经过长时刻的积累酝酿的。
16.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17. 别人牵驴你拔橛子18. 表壮不如里壮——外表好看,不如里面结实。
比喻妻子能够治家,就是丈夫的好帮手。
19. 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20. 鞭长不及马腹——指鞭子虽然很长,但是不就应打到马肚上。
后以之比喻力所不能及。
常德俗语拓展精选1.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其:他的;锐气:勇猛的气势;惰:松懈善于用兵之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来时的气势,等敌人疲惫时再狠狠打击。
2. 闭塞眼睛捉麻雀——比喻盲目地进行工作。
3. 彼一时,此一时——那是一个时候,此刻又是一个时候。
表示时刻不一样,状况有了变化。
毕其功于一役——把就应分成几步做的事一次做完。
常德饮食与谚语

蒜是 个宝 , 吃身 体好 ”“ 得 路边 草 , 常 ,认
土 后 就 不 是 泥 蒿 了 。像 这 类 反 映 常德 饮 保 你 身 体 好 ” 百 草 都 是 药 , 要 你 认 得 , 只 食 资 源 最 佳 采 制 和 生 长 季 节 的 谚 语 还 它 ,就 能保 你 药到病 除 ;餐 餐 吃 肉 , “ 越 , 有 许 多 , “ 鲶 夏 鲤 秋 鲫 冬 鳊 ” “ 吃 吃 越 瘦 ” 这 条 谚 语 告 诉 人 们 饮 食 搭 配 如 春 、冬 萝 F 吃 姜 ,不 用 医 生 开 处 方 ” “ F 夏 、萝 三 十 生 ,初 一 就 长 根 ” “ 月 小 莱 如 马 、三
提 升 芷 江 县城 的文 化 内涵 , 建 设 一 个 充 为
满 生机 、 力和 魅 力 的国 际 和 平 名城 提 供 活 5 2
丰 富 的精 神 “ 内核 ”努 力 促 进芷 江 经 济 社 ,
张
志
平
会“ 先发展、 率 协调 发展 、 和谐 发展 ” 。 重 民生 , 和 谐 之城 。 坚持 发 展 为 了 建
谱 写和 平 名城 新 篇
在 新 的 历 史 起 点 上 , 江 县 委 、 政 芷 县 府 审时 度 势 , 出 了“ 造 和 平 名城 , 建 提 打 构 和 谐芷 江 ” 的发 展 战 略 , 延 续 历 史 文脉 在 的基 础 上 , 力 弘 扬 和 发展 以现 代 文 明 和 大 时代 精 神 为 特征 的先 进 文 化 , 力 充 实 和 努
加 速 景 点 景 区 建 设 与 基 础 配 套 建设 。 新
马。” 这一句谚语 充分反映 了常德菜的
特 色 。 在 常 德 人 看 来 没 有 蒸 钵 炉 子 是 不成 宴 席 的 , 论 是 滴 水 成 冰 的严 冬 , 无
关于饮食的谚语

关于饮食的谚语1、肉生疾来鱼生疮,青菜豆腐保安康。
2、饭后走一走,能活九十九。
3、学习要深钻细研,吃饭要细嚼慢咽。
4、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
5、饮食讲科学,金秋好生活。
6、谷贱伤农,饭多伤胃。
7、饭前一口汤,胜过良药方。
8、晚上少吃一口,肚里舒服一宿。
9、开水多喝,强似吃药。
10、饭前喝汤,苗条健康。
11、饭吃八成饱,老来胃肠好。
12、少吃容易消,多吃必糟糕。
13、饮食宜清淡,低盐可延寿。
14、上床萝卜下床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15、不做害人事,不吃有毒物。
16、口渴心烦燥,粥加猕猴桃。
17、精细粮食巧搭配,少荤多素有营养。
18、饭后躺一躺,精神长一长。
19、食不厌精,刽不厌细。
20、男人不可百日无姜,女人不可百日无糖。
21、戒掉烟和酒,疾病绕着走。
22、一顿吃伤,十顿喝汤。
23、饭前洗手,防病入口。
24、要想身体好,早餐要吃好。
25、好吃不痴胀,痴胀伤五脏。
26、少吃荤腥多吃素,没有医生开药铺。
27、人愿长寿安,要减夜来餐。
28、早上盐水漱口,百病自动逃走。
29、饭吃八成饱,到老肠胃好。
30、吃得慌,咽得忙,伤了胃口害了肠。
31、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32、吃米带点糠,老小都健康。
33、少吃多得味,多吃活受罪。
34、朝食三片姜,胜过人参汤。
35、人想长寿安,要减夜来餐。
36、朝食三片姜,胜喝人参汤。
37、甜言夺志,甜食坏齿。
38、臭鱼烂虾,害命冤家。
39、少食多餐,益寿延年。
40、滚粥辣汤,舌头遭殃。
41、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
42、多吃蔬菜少吃肉,粗米淡饭能长寿。
43、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44、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
45、宁可无肉,不可无豆。
46、吃米带点糠,营养又健康。
47、多吃不如细嚼。
48、贪吃贪睡,添病减岁。
49、饭饱不洗澡,酒后不剃脑。
50、佳肴美味贵有节,每餐定时又定量。
51、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巧。
52、天时虽热,不可食凉;瓜果虽美,不可多尝。
53、药补不如食补。
饮食相关谚语(常德)

饮食相关谚语(常德)常德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得天独厚的饮食资源,使常德的饮食在制作方法上自成一派,无论是炖、炒、卤、炸、烩,还是蒸、烤、醉、炙、溜,都能体现浓厚的常德特色。
与之相生相伴的饮食民谚、民谣和民歌,更俯拾皆是。
它源于生活,揭示生活,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在沅澧两岸广为流传。
蒸钵炉子鼓嘎嘎,不愿朝中做驸马。
这一句谚语充分反映了常德菜的特色。
在常德人看来没有蒸钵炉子是不成宴席的,无论是滴水成冰的严冬,还是骄阳似火的盛夏,常德人的餐桌上都有鼓嘎作响、热气腾腾的火锅。
崇尚火锅的常德菜讲究一个热字,所以常德有一热三鲜、千炖豆腐万炖鱼的谚语。
辣是常德菜的又一特色,因此作料少不了生姜、大蒜和辣椒,但这些东西的刺激性太强,吃多了会让人难受,一句姜辣口、蒜辣心、辣椒辣到了做不得声谚语也就随之应运而生。
正月泥、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
泥蒿是常德人爱吃的一味野菜,正月时节它的嫩芽在土里,食之鲜美,所以叫泥蒿,一旦过了这个日子,它拱出土后就不是泥蒿了。
像这类反映常德饮食资源最佳采制和生长季节的谚语还有许多,如春鲶夏鲤秋鲫冬鳊、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萝卜三十生,初一就长根、三月小菜如马草,特别是三年桃子五年柑,枇杷望得眼睛翻的民谚,恐怕会令许多人都由此而想起儿时的往事,看着大人们栽下一株株的果树,恨不得明天就会结出鲜美的果子来。
鱼吃跳,猪吃叫。
传说厨艺过硬的大师傅所做的红烧鲤鱼,刚端上桌的时候鱼嘴还在不断地蠕动,其味道之鲜嫩是无法形容的。
不同的材料给人的口味不一样,而同一种材料不同的部分给人的感觉又是不一样的,鱼头肉尾,飞斑走兔、鱼皮、蛋边、豆腐末,回水湾里汤好喝、才鱼仔、鳜鱼花,鲫鱼脑壳不吐渣,这几句谚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买肉要肥,吃肉要精这句谚语道出了生活窘迫的小市民既想要肥肉榨油,又想要瘦肉做菜的两难心态,真有点熊掌和鱼都想兼得的意思。
在常德饮食氛围的熏陶下,怎么吃、吃什么,常德人形成了自己的饮食观,家有一堰鱼,多吃一仓谷,早姜晚萝卜,这是滨湖水乡自给自足小农生活的写照,这几句民谚让常德美食家精明、飘逸、洒脱的形象跃然纸上。
与饮食文化有关谚语

与饮食文化有关谚语1、学会吃饭千顿香,切莫贪吃一顿伤。
2、少吃多滋味,多吃伤肠胃。
3、晚上少吃一口,肚里舒服一宿。
4、狂食损身,暴饮伤胃。
5、谷贱伤农,饭多伤胃。
6、好吃不痴胀,痴胀伤五脏。
7、吃饭就睡觉,犹如吃毒药。
8、烟酒不尝,身体必强。
9、腹空食最香,口渴水最甜。
10、宁可锅中存放,不可肚子饱胀。
11、臭鱼烂虾是冤家,饮食干净百病防。
12、吃千吃万,不如吃粥吃饭。
13、宁可食无肉,不可食无豆。
14、吃萝卜喝茶,气的医生满街爬。
15、宁可迟些吃熟饭,不要图快吃夹生。
16、青椒吃辣的,柿子挑软的。
17、吃了省钱瓜,害了绞肠痧。
18、肉生疾来鱼生疮,青菜豆腐保安康。
19、饥不暴食,渴不狂饮。
20、多吃不如细嚼。
21、预防肠胃病,饮食要干净。
22、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23、学习要深钻细研,吃饭要细嚼慢咽。
24、少吃荤,多吃素,健康又幸福。
25、吃要有所节制,饮需适可而止。
26、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27、人想长寿安,要减夜来餐。
28、饮食讲科学,金秋好生活。
29、口渴心烦燥,粥加猕猴桃。
30、朝食三片姜,胜过人参汤。
31、八成饱健身,十成饱伤身。
32、粥里加白莲,食了防暑热。
33、少吃容易消,多吃必糟糕。
34、晚饭少吃一口,肚里舒服一宿。
35、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36、饭吃三碗,不饱不饿;衣穿三件,不冷不热。
37、贪吃又贪睡,添病又减岁。
38、食五谷杂粮,保身体强壮。
39、话多不值钱,吃多不香甜。
40、枸杞煮粥吃,增加肝功能。
41、戒掉烟和酒,疾病绕着走。
42、若要身体壮,饭菜嚼成浆。
43、多吃蔬菜少吃肉,粗米淡饭能长寿。
44、若想长寿安,须减夜来餐。
45、粥里加银耳,食了手不麻。
46、一顿吃伤,十顿喝汤。
47、若要身体康,饭菜嚼成浆。
48、每餐八成饱,保你身体好。
49、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
50、饭吃八成饱,老来胃肠好。
51、吃米带点糠,老小都安康。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
关于饮食的谚语大全

关于饮食的谚语大全饮食的谚语11. 十个厨师九个淡。
2. 厨师无巧,烂淡就好。
3. 好厨师一勺汤。
4. 青油炒菜,各有所爱。
5. 大锅饭,小锅菜。
6. 紧锅粥,慢锅肉。
7. 蒸咸煮淡。
8. 油多不坏菜。
9. 咸鱼咸肉,见火就熟。
10. 千煮豆腐万滚鱼。
11. 千滚豆腐万炖鱼。
12. 老姜蒸牛肉,子姜好炒鸭。
13. 头锅饺子二锅面。
14. 煮饺子要水多,蒸包子要猛火。
(维吾尔族)15. 气上房,不用尝。
16. 火急烙不好饼。
17. 三滚不如一捂。
18. 揭揭锅,三把火。
19. 一香能解百百臭,一辣能解百瘟。
20. 一滚胡椒千滚姜。
酱里没有错放的盐。
21. 不咸不淡,十一斤半。
(指一人每年的用盐量)22. 烧火瞅着锅肚脐。
23. 灶前灶后千里路。
24. 小菜煮在锅里,味道闻在外面。
25. 好饭不怕晚。
26. 公鸡的腿,鲤鱼的腰。
27. 斤鸡,马蹄鳖。
28. 诸肉不如猪肉,百菜不如白菜。
29. 肉的精华是汤汁,奶的精华是酥油。
(藏族)30. 鱼吃跳,猪吃叫。
31. 猪前(腿)狗后(腿)。
32. 大头菜,小头鱼。
33. 鲤鱼不满斤,好象白菜根。
34. 鳙鱼头,青鱼尾。
35. 青鱼尾巴白鱼头。
36. 春鲢夏鲤,秋鳜冬鳊。
37. 夏鱼吃鲜,腊鱼吃腌。
38. 生吃螃蟹活吃虾。
39. 河蟹圆,海蟹尖。
40. 霜蟹雪螺,什么味也比不过。
41. 生葱,熟蒜,老鱼,嫩猪。
42. 生葱,熟蒜,老鱼,嫩姜。
43. 吃了河豚,百样无味。
44. 不吃河豚,不知鱼味。
45. 咸鱼就饭,锅底刮烂。
46. 宁吃尽禽四两,不吃走兽半斤。
47. 吃了狗肠,(热得)不穿衣裳;吃了狗肝,(热得)不穿衣衫。
48. 立冬白菜赛羊肉。
49. 生姜老的辣,甘蔗老的甜。
50. 茄子越大越嫩。
饮食的谚语21、平常绿豆芽,通便催奶下2、一天吃点枣,气壮身体好。
3、鼻子不通,吃点大葱。
4、夏天一碗绿豆汤,解毒去暑赛仙方。
5、多吃芹菜不用问,降低血压喊得应。
常德地方文化

常德地方文化常德饮食文化一、常德钵子菜钵子菜原本是常德民间极其普通的饮食方式,现在随着常德厨师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受到人们的钟爱。
在当今乡土菜流行的时候,城市里到处可见“常德钵子菜”耀眼的招牌,不起眼的土菜被大宾馆推上了席面,为厨者被高薪聘请者有之,外地大厨来常德学习者有之,上书见报者有之,著书立说者有之,一时间常德钵子菜火了。
“钵子菜”又称“炖钵炉子菜”、“炖钵菜”、“火锅”,它和北方的涮锅、四川火锅、砂锅同出一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用火烧锅,以水(汤)导热,煮(涮)食物。
这种烹调方法在陶器发明的新石器时期就早已出现,直到青铜时代,那时的炊器就是“鼎”,《韩诗外传》中记叙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即众人围在鼎的四周,将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这就是古代先民“烹于斯、食于斯”炊、食合一的鼎食文化的特征。
陶器发明的初期,对食物加热的炊器往往也是人们的食具,这种状况延续了很长时间,虽然后来炊、食器的功能慢慢分开,但有的还一直保留着二者皆备的功能,比如汉代出现的“五熟釜”就是现代多味火锅的鼻袒,还有“焖钵”,南北朝时称“缹”(fou),既是制作火工菜,上火炖、焖的炊具,又是可以下衬底盘上桌直接供食,保温性能较好的餐具,也就相当于现代“砂锅菜”、“煲仔菜”。
而常德钵子菜是将事先初步烹制好的原料,用陶制的炖钵、砂锅或金属小锅盛装,随小火炉上桌,由食者边煮边吃,这种方式更加完好地保留着古代先民“鼎食文化”的古朴遗风。
(一)常德钵子菜的起源常德钵子菜产生的历史,到目前虽然我们还无法考证,但一种饮食文化及其风味特色,却是特定的地理、气候环境,特产条件和文化传承的产物。
常德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湿、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但在古代,这里属于蛮荒之地。
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掘,早在8000年前,原始人群就在常德的山川之间生聚,这些原始部落属三苗部落,至夏商、西周为濮人的活动区域。
常德地区的开发经历了中原地区三次大的移民,第一次在春秋时期,约在楚武王,三十七年(公元前704年),楚国势力最先由枝江、江陵一带越长江经松滋、公安进入洞庭湖西部的澧水、沅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春秋末期(公元前447年),楚灭蔡以后把蔡国(今河南上蔡一带)大量移民迁徙到高蔡(今武陵区一带);第二次移民在东晋永嘉之乱之后,中原民众又被迫南迁,河南义阳郡(今河南信阳地区)大批民众迁至今安乡、澧县之地、侨立南义阳郡;第三次移民高潮是南宋政治中心南移,中原居民大量南迁,中原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本地的开发,同时也带来了中原的饮食文化。
常德小吃文案

常德小吃文案
1. 常德小吃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传统的工艺吸引了无数食客。
2. 来常德必尝的当地小吃:五香牛肉粉、鱼蛋、米粉肉、麻辣烫等。
3. 常德小吃的特点在于鲜、香、辣、嫩、糯,尤以辣味为主。
4. 到常德,别忘了尝一尝板栗鸭和火烧羊腰,香辣可口。
5. 常德小吃无需烹饪技巧,以传统的手工制作方法独具匠心。
6. 便捷的小吃摊位和餐厅随处可见,品尝当地美食非常方便。
7. 在常德,每个小吃摊的香气都让人回味无穷。
8. 每一款小吃都代表了常德的独特风格和饮食文化,美味又营养。
9. 常德小吃的源头在于百年的传承,仍然使用着老祖宗的食谱和制作工艺。
10. 常德的小吃种类多样,从每个角落都能找到满足你口味的小吃。
11. 红烧狮子头、老坛酸菜牛肉粉是常德小吃中的两道经典。
12. 清新的米线,地道的臭豆腐,都是常德小吃中值得一尝的佳品。
13. 常德小吃以热辣可口的面食、肉食和各式小吃闻名遐迩。
14. 不想花费过多银子,来一碗便宜实惠的小吃也能让你满足味蕾。
15. 常德小吃的魅力在于其口味的多样性和美食的颜值。
16. 小小的吃食体现了常德人的热情及对美食的敏锐嗅觉。
17. 从早忙到晚,品尝各式小吃是常德人生活中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
18. 热气腾腾的果腹小吃,仙气十足的茶馆也是常德传统文化的体现。
19. 常德小吃家家户户皆会,夏天一杯凉糕,冬天一杯牛肉汤,美食从未缺席。
20. 常德小吃是当地人民的饮食文化,是对乡村生活的一种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德饮食与谚语
■张志平
常德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得天独厚的饮食资源,使常德的饮食在制作方法上自成一派,无论是炖、炒、卤、炸、烩,还是蒸、烤、醉、炙、溜,都能体现浓厚的常德特色。
与之相生相伴的饮食民谚、民谣和民歌,更俯拾皆是。
它源于生活,揭示生活,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在沅澧两岸广为流传。
蒸钵炉子鼓嘎嘎,不愿朝中做驸马。
这一句谚语充分反映了常德菜的特色。
在常德人看来没有蒸钵炉子是不成宴席的,无论是滴水成冰的严冬,还是骄阳似火的盛夏,常德人的餐桌上都有鼓嘎作响、热气腾腾的火锅。
崇尚火锅的常德菜讲究一个热字,所以常德有一热三鲜、千炖豆腐万炖鱼的谚语。
辣是常德菜的又一特色,因此作料少不了生姜、大蒜和辣椒,但这些东西的刺激性太强,吃多了会让人难受,一句姜辣口、蒜辣心、辣椒辣到了做不得声谚语也就随之应运而生。
正月泥、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
泥蒿是常德人爱吃的一味野菜,正月时节它的嫩芽在土里,食之鲜美,所以叫泥蒿,一旦过了这个日子,它拱出土后就不是泥蒿了。
像这类反映常德饮食资源最佳采制和生长季节的谚语还有许多,如春鲶夏鲤秋鲫冬鳊、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萝卜三十生,初一就长根、三月小菜如马草,特别是三年桃子五年柑,枇杷望得眼睛翻的民谚,恐怕会令许多人都由此而想起儿时的往事,看着大人们栽下一株株的果树,恨不得明天就会结出鲜美的果子来。
鱼吃跳,猪吃叫。
传说厨艺过硬的大师傅所做的红烧鲤鱼,刚端上桌的时候鱼嘴还在不断地蠕动,其味道之鲜嫩是无法形容的。
不同的材料给人的口味不一样,而同一种材料不同的部分给人的感觉又是不一样的,鱼头肉尾,飞斑走兔、鱼皮、蛋边、豆腐末,回水湾里汤好喝、才鱼仔、
鳜鱼花,鲫鱼脑壳不吐渣,这几句谚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买肉要肥,吃肉要精这句谚语道出了生活窘迫的小市民既想要肥肉榨油,又想要瘦肉做菜的两难心态,真有点熊掌和鱼都想兼得的意思。
在常德饮食氛围的熏陶下,怎么吃、吃什么,常德人形成了自己的饮食观,家有一堰鱼,多吃一仓谷,早姜晚萝卜,这是滨湖水乡自给自足小农生活的写照,这几句民谚让常德美食家精明、飘逸、洒脱的形象跃然纸上。
熬糖打豆腐,各是各师傅。
同这条饮食谚语一样,常德还有许多以吃喻理的饮食谚语,如萝卜盐菜各有喜爱、一年卖粑粑,两年卖粽子,越卖越尖、荷叶包菱角,个个想出头、杀猪宰羊,厨子先尝、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豆腐掉在灰里面,拍不能拍,打不能打、好吃如小赌,坐吃山空、人哄地皮,地哄肚皮、河里打鱼河里吃、少吃滋味多、蚕豆花花野茭瓜,牛皮灯笼也不差都是黑心、无酒不成宴席,无色路断人稀等不一而足。
这些谚语有说理、有规劝、有揭示,常德人从饮食中对生活的领悟可见一斑。
打和渣推粑粑,过年过节笑哈哈。
常德的饮食民歌与民谣也是很有意思的。
石门县东山峰一带,山高路险,这里人管抽烟叫喝烟,漫山的土烟开满了白花,想喝的时候就剥几匹烟叶子,卷一个喇叭筒,他们诙谐地称此为兰花烟。
在火坑里烤上几个马铃薯,就能度过一天。
有的人家住房四面通风,烤火的时候人随风转。
他们虽然贫困,但生性开朗豁达,不失乐观。
一首住在高山巅,喝的兰花烟,吃的洋芋果,烤的转转火就是他们生活和性格的写照。
嫁郎要嫁胡子郎,胡子里面有蜂糖。
去年六月亲的嘴,今年热天嘴还香,这首流传在石门与桑植一带的情歌,也与吃有关。
莲花落、落莲花、莲花下面煎粑粑。
粑粑煎得二面黄,又作猪油又作糖,一个煎粑粑的场面,在这首民歌里是多么的浪漫而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