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屑描述

合集下载

岩屑描述

岩屑描述
① 粘土结构:粘土含量>97%,用牙咬或手捻,无砂感。 用小刀切后,切面光滑,常为贝克状或鳞片状。
② 含砂质粘土结构(砂含量为10%~25%)及砂质粘土结 构(砂质含量为25%~50%);用牙咬或手捻,有明显的颗 粒感。用小刀切后,切面粗糙。
两组完全
正长石 短柱状、板 白色、肉 玻璃 半透明 6

红色
一组完全、 一组中等
绿泥石 片状、细鳞 片状
绿
玻璃、 不透明 2~2.5 一组极完全
珍珠
白云母 黑云母
片状、鳞片 状
片状、鳞片 状
白或无 玻璃 黑或粽黑 玻璃
透明
2.5~3 一组极完全
透明-半 2~3 透明
精品课件
一组极完全
断口 密度 其他
0.1~0.2 好- 次圆-
5

质、 交错层理、 泥质、灰质等 波很
长石砂岩
肉红色、灰 色、灰白色
长石含量 >25%,石英含 量<75%,岩块 含量<25%
0.25~0. 5
差- 棱角-
圆状 好
基底、 孔隙式
硅质、铁质、 斜层理、交 泥质、灰质、 错层理 云质等
玻璃
透明-半 3 透明
三组完 全
白云石 粒状、 灰白、 玻璃
块状
浅黄
半透 明—不 透明
3.5~4
三组完 全
断口 密度 其他
2.6~2.8 2.8~2.9
与冷盐 酸反应 产生强 烈气泡
与冷盐 酸反应 起泡微 弱
精品课件
2、常见碎屑岩的鉴别 根据碎屑颗粒的颜色、粒度、胶结物的成分、颗粒 的分选性、磨圆度、层理等情况进行分类,常见的 碎屑岩特征见下表:
岩屑描述

塔里木岩屑(岩心)描述范例

塔里木岩屑(岩心)描述范例

第一部分岩屑描述实例一、泥岩类描述顺序:颜色主次、质地、硬度、造浆程度、含有物。

泥岩:主要为灰褐色,见少量红褐色。

微含粉砂质,含灰质弱~中等(碳酸钙含量9~14%,碳酸镁钙含量0~2%);性软,吸水性强,可塑性好,微造浆。

岩屑呈团块状(注:因特殊情况造成岩屑失真的不要求描述岩屑形状)。

粉砂质泥岩:灰褐色,见少量褐色。

粉砂质分布较均,含灰质弱(碳酸钙含量7~8%);性软,吸水性强,可塑性中等。

岩屑呈团块状。

灰质泥岩:灰色。

碳酸钙含量26%,灰质分布较均;性较硬,吸水性、可塑性中等。

岩屑呈碎块状。

碳质泥岩:深灰色。

碳质含量较重,分布不均匀,偶见煤屑(较大岩屑可见宽0.5~1.0mm 煤线零星分布);性较硬,不染手,点火不燃。

吸水性、可塑性差。

岩屑呈片状。

凝灰质泥岩:灰黑色。

凝灰质分布不均。

性硬、脆,断口粗糙,吸水性、可塑性差。

岩屑呈片状。

硅质泥岩:绿灰色。

微含灰质(碳酸钙含量3%),表面光滑平整,硅质分布均匀;性坚硬,断口平坦,吸水性、可塑性差。

岩屑呈小片状(注:断口平坦、边缘锋利是含硅质的重要特征之一)。

盐质泥岩:褐色。

由于本段使用欠饱和盐水钻井液,盐被溶解,岩屑量较少且局部见盐垢,根据氯根、钻时及电导率的变化综合判断为盐质;含灰质(碳酸钙含量8~21%)不均,局部富集,微含云质(碳酸镁钙含量1~2%)。

性硬,吸水性、可塑性差。

岩屑呈碎块状。

膏质泥岩:浅褐色为主,少量红褐色。

微含灰质(碳酸钙含量3~4%),膏质分布较均匀(与稀盐酸反应后的澄清液与氯化钡作用生成浓度较高的白色絮状沉淀物);性较软,吸水性与可塑性中等,一般不易造浆。

岩屑呈团块状。

二、煤层描述顺序:颜色,质地,光泽,染手程度,含有物,可燃性煤:黑色。

煤质较纯,具非金属光泽。

性较硬、脆。

染手,点火可燃,有烟。

岩屑呈碎块状(注:碳化程度高的煤一般具非金属光泽)。

煤层(岩心):黑色为主,局部灰黑色及褐黑色。

煤质较差,含泥质较重;性脆、易碎,呈层状,层厚一般为3~10cm;点火不燃,冒黑烟,有SO2刺鼻味;可见较多碳化程度低的植物碎片。

岩屑描述

岩屑描述

岩屑描述是地层岩性实物反映的第一手资料,是分层综述等工作的前期准备。

岩屑描述的准确性是我们保质保量完成每一口井录井任务的“基石”。

一、要准确捞取岩屑:(1)好钻具,丈量方入,确保井深准确无误;(2)按规定的时间距实测迟到时间,并随时进行迟到时间校正;(3)按迟到时间捞取岩屑,保证岩屑的连续性及代表性;(4)钻时过高时多次捞取累积成样,并及时清理捞砂盆。

二、剔除(非层位)的假岩屑:非层位岩屑掉块色调模糊,棱角不明显,个体较大,目数量少,岩屑中百分含量明显减少时说明地层已换。

特别是胶质疏松的砂岩PDC钻头下易成散粒或碎末状,沉在岩屑盘底。

三、岩屑描述前仔细研究区域地质资料,熟悉邻井地层剖面及油气显示情况。

步骤是:先大段推开,剔除泥皮,掉块等假岩屑,目估各种岩屑百分比。

参考钻时,循大套观察,分包定名,上下对比,细心描述的原则。

具体情况摊开一、二十包岩屑,粗略观察颜色、岩性、含油性的变化,并进行初步分岩性段。

然后逐包仔细观察,找出新成份,目估百分比,根据新成份的出现和百分含量的增减,结合本地层区构造特征进行逐包定名并记录在册。

当所摊开的岩屑全部描完后,应留下最后下包岩屑,以便与再摊开的岩屑进行对比观察,其余对号装袋入入标签备存。

最后一种情况是岩电不符,需要进行岩屑复查:一是与电性特征相符的岩性在岩屑中数量很少,描述时未注意而漏描了。

二是描述有误,定名有误。

三是经过反复查找,仍未找到与电性相符的岩性。

对前两点可采用复查时找到的岩性,进行补充描述,后一种需仔细分析电测资料、邻井资料,并与上下邻层电性特征比较,采用与邻层相似或一致的岩性进行解释。

也有经过多次复查证实原描述是正确,而电测曲经特征未能反映出来,在证物确凿时仍采用所描述内容。

描述过程中现场药品及工具要充分发挥作用,如盐酸区分胶、结物成份、四氯化碳和系列对比定性含油荧光等等。

(邢允杰) 0.0pt">最后一种情况是岩电不符,需要进行岩屑复查:一是与电性特征相符的岩性在岩屑中数量很少,描述时未注意而漏描了。

岩屑描述

岩屑描述

(5)、分选:分为好、中等、差三级。 好: 一种粒度含量大于75% 中等: 一种粒度含量大于50%而小于75% 差: 各种粒度含量都小于50% (6)、砂岩的胶结程度:分为松散、疏松、较疏 松、较致密、致密五级。 松散 岩石胶结物极少,岩屑松散呈颗粒状 疏松 用手可捻成砂粒,难见胶结物,岩屑呈粒状 较疏松 用手能抠下,少见胶结物,岩屑呈团块状 较致密 用手抠不下,胶结物明显,岩屑呈块状 致密 捶击不易打下,胶结物很明显,岩屑呈棱角 明显的片状
5、洗样:(1)洗样工具的选择,视岩屑的具体情况选择,以 不破坏、漏掉真样为原则。(2)洗样的步骤:先闻(油气 味)后洗并注意观察有无油气显示(油花、气泡、油迹); 标记深度、层位后立即进行荧光照射,若见到油气显示要做 好详细记录。(3)洗样的标准:洗出的岩屑要能见岩石的 本色,无泥团、泥饼;清洗疏松砂岩、软泥岩、煤屑时注意 保护岩屑;假岩屑(掉块)多的情况下多捞,清洗时去伪存 真。 6、晒(烘)、装样: (1)条件允许时,岩屑以自然晾干为主,并避免阳光直接爆晒。 条件不许可时,可使用烘箱。烘烤时加温要适当(控制在 90~llO°C为宜,含油显示层岩屑控制在80°C以下),严防 爆烤,以免岩屑碎裂变质。含油气岩屑、油页岩及要选送生 油分析的岩屑严禁烘烤。 (2)烘样时不要过多搅动,以免岩屑粘合在一起。 (3)晾烘样时要注明井深,严防混乱、丢失或掺合。 (4)晾烘干的样品,随同岩屑标签(用绘图墨水填写)装入袋内。
(7)、泥岩的硬度:分为软、较软、 较硬、硬四级。 软 用手可捻成碎末,水湿成泥 较软 用手捻成粉末,岩屑呈块状 较硬 手捻后无粉末,可抠动,岩屑呈 片状或长条状 硬 用手抠不动,岩屑呈片状或长条状
2、岩屑描述的方法:大段摊开,宏观观察; 远看颜色,近查岩性;干湿结合,挑选岩性; 分层定名,按层描述。 大段摊开,宏观观察目的是大致找出颜 色和岩性界限。岩屑中颜色比较混杂,远看 视线开阔,易于区分颜色界限,这样划分出 来的层,都是明显或较厚的层。然后再系统 地逐包仔细观察岩屑的连续变化,找出新成 分,目估百分含量的变化情况。薄层或疏松 层,岩屑含量较少,这就需要逐包细查。

岩心岩屑描述内容和方法

岩心岩屑描述内容和方法

岩心岩屑描述内容和方法一、岩心岩屑描述的内容:1.颗粒物质的组成:岩心岩屑描述主要关注岩石中的颗粒物质,根据颗粒物质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特征,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如石英颗粒、长石颗粒、角砾岩屑等。

2.岩石中的胶结物质:除了颗粒物质,岩心岩屑描述还需要描述岩石中的胶结物质,包括胶结物的类型、含量和特征等。

3.粒度分析:除了对颗粒物质进行描述外,岩心岩屑描述还包括对岩石颗粒物质的粒度进行分析,如粒度分布曲线、平均粒径等。

二、岩心岩屑描述的方法:1.直接观察法:将岩心岩屑直接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通过对颗粒物质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进行描述和分析。

2.显微照相法:使用显微照相仪对岩心岩屑进行照相,可以用于记录和分析岩心岩屑的形态和颜色,并进行进一步的定量分析。

3.粒度分析仪法:使用粒度分析仪对岩心岩屑进行粒度分析,通过测量颗粒物质的大小和分布,可以得到岩石颗粒物质的粒度特征。

4.电子显微镜法:使用电子显微镜对岩心岩屑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到更高分辨率的图像,进一步研究岩石中颗粒物质的细节结构和成分。

三、岩心岩屑描述的步骤:1.岩心岩屑的收集和处理:将岩心样品进行细分处理,取出岩心中的颗粒物质,并进行初步的清洗和干燥处理。

2.直接观察:将岩心岩屑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描述颗粒物质的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

3.粒度分析:使用粒度分析仪对岩心岩屑进行粒度分析,得到岩石颗粒物质的粒度特征,并绘制粒度分布曲线。

4.光学显微照相:对岩心岩屑进行显微照相,记录和分析岩石中颗粒物质的形态和颜色。

5.电子显微镜分析:对选取的岩心岩屑样品进行电子显微镜分析,获取更高分辨率的图像,并研究颗粒物质的细节结构和成分。

岩心岩屑描述是地质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为岩石成因、岩石变质和变形过程等提供重要的信息。

通过对岩心岩屑的描述和分析,可以揭示岩石形成的环境条件、岩石演化过程以及岩石变形的历史,对于地质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华北录井岩屑描述范例

华北录井岩屑描述范例
7.井段:4185.00-4194.00m,视厚:9.00m。 棕色膏质细粒长石砂岩。 膏质细粒长石砂岩:棕色。膏质含量25-35%,分布不匀,呈团块状分布。成份石英 50%,长石40%,岩屑10%;具细粒结构:细粒60%,中粒20%,粗粒20%;次棱角状;分 选中等;泥质、少量灰质胶结,疏松。 油气显示层(1):2009年1月28日8:44钻开;钻时5↘1min/m;气测全烃0.207↗ 0.467%,对比系数2.56,组份(%):C1:0.1462↗0.3165,C2:0.0678↗0.1666,C3:0.00 78,电导率15.0-15.3ms/cm。岩屑荧光试验无显示;槽面无显示;泥浆密度:1.21g/cm3, 粘度45s,无变化。 现场解释:气测异常层。 102. 井段:6368.00-6395.00m,视厚:27.00m。 浅灰色油迹含沥青质细粒岩屑石英砂岩。 含沥青质细粒岩屑石英砂岩:浅灰色。碎屑成份为石英85%,岩屑10%,长石5%。沥青质 含量约5%,充填于砂岩颗粒孔隙内。具细粒结构:中粒20%,细粒60%,粉粒15%;次圆状; 分选中等;泥胶质胶结、较疏松。 油气显示层(6):2009年3月28日12:53钻开,钻时17↘16↘11min/m,气测全烃0.062↗ 0.674%,对比系数10.87,组份(%):C1:0.0027↗0.2536,C2:0.0033↗0.1778,C3:0.0 096↗0.1367,iC4: 0↗0.0061,nC4: 0↗0.0256,iC5: 0.0038↗0.0129,nC5: 0.0073 ↗0.0211,电导率15.9↘15.7ms/cm。岩屑略具油味,荧光干照暗黄色(滴照亮黄色), 含油岩屑占本层岩屑5-10%,氯仿浸泡液棕色,荧光下乳白色,系列对比10级;槽面无 显示;钻井液密度1.32g/cm3,粘度49s无变化。气测三角图版解释:非产层;比值图版 解释:非产层;3H图版解释:氧化油;对数图版解释:氧化油。 含油级别:油迹。

石油钻井 岩屑描述记录

石油钻井 岩屑描述记录

二连盆地东北部南凹槽二1-1132井
岩屑描述记录
岩屑描述记录
第1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2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3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4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5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6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7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8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9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10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11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12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13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14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15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16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17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18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19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20页
岩屑描述记录
第21页。

岩屑描述讲课

岩屑描述讲课

岩屑、岩芯描述其主要意义是建立本井所在部位的地层岩性剖面和油气水显示层剖面,并且为油气田开采及油气储量计算提供可靠的各类参数,因为通过岩屑、岩芯描述可以初步了解本井乃至本区块地层岩性、油气水显示层特征、生储盖组合关系及岩相古地理沉积相特征,故做好岩屑、岩芯描述其重要性就是不言而喻了。

岩屑签定要有专人负责,现场签定除肉眼观察外,必须用放大镜、双目镜、各种及简易签定方法。

签定过程中应剔去泥皮、掉块等假屑,目估各种岩屑百分含量变化,遵循签定上下对比,大套观察,分层描述的原则。

岩性描述的内容包括颜色、矿物成份、结构、构造、含油气性、化石、含有孔洞裂隙(缝)发育情况、次生变化等。

要求定名准确,条例清楚,文字简练。

1、碎屑岩描述方法1.1颜色描述观察描述颜色时,要以干燥、新鲜面为准,要求采用“复合色"的描述方法(主要颜色在后,次要颜色在)。

不用实物类比描述方法,如砖红色、猪肝色等。

要注意局部变化情况,如均不均匀,色斑及条带的分布规律。

1.2.1砂岩结构定名方法a、优势粒级定名方法:岩石中某个粒级的含量>50%,其他粒级含量<20%,则以>50%的那种粒级命名。

b、主、次粒级命名法:岩石中2中粒级的含量均<50%,但又都大于>35%,则分主次联合命名,次要粒级(量少者)放在前面,主要粒级(量多者)放置后。

c、不等砂粒岩的命名:岩石中有3种粒级相近,每个粒级含量都<50%,但都〉20%,任何2种粒级的含量之和又<70%时,则称为不等砂粒岩。

1.2.2砾岩和角砾岩1.23.1粒度分类a、砾石含量>50%者称砾岩;b、砾石含量在30—50%之间者称砂砾岩;c、砾石含量占10—30%为砾质砂(泥)岩;d、砾石含<10%为含砾砂(泥)岩。

1.2.3.2圆度分类:砾石:圆状、次圆状砾石>50%;角砾岩:次棱角状、棱角状砾石含量超过砾石含量的50%。

1.2.3.3成份分类:a、单成分砾(角砾)岩:成份单一,某成份砾石占75%以上,叫xx砾(角砾)岩b、复成分砾(角砾)岩:岩石成份复杂,由2种或2种以上岩石成份组成,亦统称砾(角砾)岩1.3.1成份分类a、按杂基信号分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岩心描述2.6.1 岩心描述总的要求岩心描述要及时、准确、特征突出,对特殊的地质现象,如含油、冒气与岩石结构、构造的关系及油气水界面应附比例尺1:20的素描图和照片。

2.6.1.1 岩石名称、块号、厚度、累积厚度;2.6.1.2 颜色:岩石颗粒、基质胶结物、次生矿物、含有物的颜色及其分布变化状况等;2.6.1.3 矿物成份:单矿物成份或岩块及其含量;2.6.1.4 结构:粒度、圆度、分选性;2.6.1.5 构造:层理、层面特征、接触关系、生物扰动等;2.6.1.6 胶结:胶结物成份,胶结程度、类型;2.6.1.7 晶粒:指碳酸盐岩的晶粒大小、透明度、形状以及晶间、晶内孔隙;2.6.1.8 缝洞情况:类型、分布和数量统计;2.6.1.9 化石及含有物;2.6.1.10 物理性质:硬度、断口、光泽等;2.6.1.11 化学性质:指与盐酸反应情况及各种染色反应情况;2.6.1.12 含油气情况:包括含油气岩心的显示颜色、级别、产状、含油面积百分比、原油性质、油气味、滴水试验、荧光、含油气试验(放入水中)。

2.6.2 岩心观察描述方法2.6.2.1 含油气情况A) 肉眼或借助放大镜、双目显微镜观察,确定岩样孔隙或缝洞含油饱满程度、产状和占岩石总面积的百分比,一般可分为饱含油、富含油、油浸、油班、油迹等(见表4-8);定名含油面积占岩石总面积百分比(%) 含油饱满程度颜色油脂感味滴水试验饱含油>95含油饱满、均匀,颗粒之间孔隙中充满原油,颗粒表面被原油糊满,局部或少见不含油的斑块、团块和条带等被原油污染后呈棕、黄棕、深棕、褐色、深褐等色看不到岩石本色油脂感强,可染手原油芳香味浓,剌鼻呈圆珠状不渗入富含油75—95 含油基本连片,较均匀被原油污染后呈棕、浅棕、黄棕、棕黄等色,不含油部分见岩石本色油脂感较强,手捻后可染手原油芳香味较浓呈圆珠状不渗入油浸40—75 含油不饱满,油浸呈条带状、斑块状不均匀分布,连片差被原油污染部分呈棕黄、黄棕色,其余为岩石本色。

油脂感弱,一般不染手原油芳香味淡含油部分滴水呈馒头状油斑5—40 含油多呈斑块、条带状,互不相连多呈岩石本色。

无油脂感不染手原油味很淡同上油迹<5含油呈星点状分布,或肉眼难以发现含油显示,用有机溶剂溶解后,可见棕黄、黄色几乎为岩石本色同上极微滴水缓慢渗入荧光肉眼见不到油迹有荧光显示为岩石本色或微带黄色同上一般闻不到,个别有缓慢渗入或呈馒头状注:若为沥青或黑油砂,需参加直接定名,如沥青质油斑。

B) 滴水试验:在含油岩样新鲜面上滴一滴水,观察水的渗入速度和停止渗入后水珠所形成的形状,一般分为五级(见图4-4);C) 荧光分析:确定有无荧光显示和显示强度、级别。

图4-4 滴水试验示意图2.6.2.2 岩石的颜色A) 确定岩石的颜色要在明亮的自然光下进行,只能以色描色,不能以物描色;B) 岩石为单一颜色时,直接参加定名,由于有时与标准色具深浅之别,可在标准色前冠以深、浅等形容词,如深灰色、浅灰色、暗紫红色;C) 同种岩石中出现多种单一颜色,并且有主次之分时,主要颜色参加定名,次要颜色放在描述中加以叙述;D) 同种岩石中出现三种以上单一颜色且比例相近时,定名为杂色;E) 岩石中出现的颜色不是单色,而是复合色时,将次要色作为形容词,放在主色之前。

如灰绿色、黄褐色、绿灰色等;F) 当岩石呈散粒状时,参考井壁取心及区域地层颜色特征确定色名;G) 岩石颜色名称及代号见附录I.7。

两种颜色的以中圆点相连,如灰绿色为“7·5”;颜色深浅用“+”和“-”表示,如深灰色为“+7”,浅灰色为“-7”。

2.6.2.3 岩石的成分碎屑岩中单矿物成分或岩块(如石英、长石、云母、暗色矿物、岩块、砾石等)及其含量,凡肉眼或借助放大镜、双目实体显微镜可见的均要描述;描述时主要矿物以“为主”表示,其余矿物以含量多少,用“次之”(含量为30%—20%),“少量”(含量10%—5%),“微含”(含量<5%)等表示,若不能估计百分比时则用“偶见”、“少见”表示;4.7.6.2.4 几种常见矿物的现场鉴定方法A) 石膏:白色、无色透明或较少染有不同颜色,具有燕尾双晶,解理发育,常呈板状、纤维状、粒状、柱状,具玻璃、珍珠、丝绢光泽,硬度2—3.5,密度2.3—2.9。

鉴定方法是用热盐酸溶解后,加氯化钡溶液有硫酸钡白色沉淀;B) 盐岩:呈白色、无色透明,极少数染有其它颜色,具立方晶体,吸潮、有咸味、易溶于水;C) 煤:黑色或褐黑色,染手,条痕为黑色,密度低,可点燃;D) 碳质沥青:外形似煤,黑色、质纯、脆、光滑、具贝壳状断口、可点燃、有臭味;E) 铝土矿:灰、褐灰、深绿灰色,硬而脆、具贝壳状断口、破碎后呈块状,部分具粒状结构;F) 白垩土:白色,手能捻碎且污手,有滑腻感,加10%稀盐酸起泡剧烈,反应后残留物较少或无残留物;G) 方解石:通常呈乳白色,含杂质时为黄、褐红、灰黑等色,玻璃光泽,硬度小于3,三向完全解理,加10%稀酸起泡剧烈;H) 云母:无色透明或稍具浅色者为白云母,含铁多呈黑色、绿黑色或褐黑色者为黑云母,一向完全解理,易于揭裂呈簿片,具弹性,玻璃一珍珠光泽,硬度小,近于指甲;I) 黄铁矿:常呈完好的立方体或五角十二面体,晶面有条纹,也呈粒状集合体或块状、结核状、粉末状等,强金属光泽,浅铜黄色,条痕为带绿的黑色,硬度小于小刀,性脆、无解理;J) 普通角闪石:细长柱状晶体,绿黑一黑色,二向解理完全,解理交角近60°或120°,断面呈菱形,玻璃光泽,硬度大于小刀,多出现在岩浆岩,变质岩和碎屑岩中;K) 普通辉石:晶体为短柱状,横切面为八边形,黑色、带绿或带褐的黑色,玻璃光泽,两组解理夹角近于90°;L) 海绿石:通常直径为1毫米(mm)至数毫米(mm)的圆粒状浸染体,分布于沉积岩中,暗绿色或黄绿色,性脆,硬度小。

2.6.2.5 碳酸盐岩方解石、白云石、硅质、泥质和砂粒百分含量的现场鉴定见表4-9;表4-9 碳酸盐岩现场简易鉴定方法岩石定名区别方法岩石成分(%) 与5—10%稀盐酸作用与热盐酸作用肉眼观察主要特征染色灰岩方解石>75 立即强烈起泡作用时间长,可听到响声,岩屑能跳动浮起来。

立即强烈起泡且大于前者岩石越纯与酸作用后,其岩石表面和溶液越清洁。

遇茜素红呈红色。

白云质灰岩方解石50—75白云质25—50很快起泡,作用时间较长,有较小响声,岩屑上气泡呈串株状冒出,只有轻微跳动。

立即强烈起泡,泡径稍小。

岩石越纯与酸作用后,其岩石表面和溶液越清洁。

白云岩白云质>75 很弱很慢,仅在放大镜下可见表面起小泡,岩屑开始反应弱,后渐快,且有气泡冒出。

立即起大量小泡。

断面平直,越平性越脆,硬度3-4级,小刀可刻动。

遇茜素红不染色。

灰质白云岩白云质50—75方解石25—50微弱起泡,靠近耳边可听到声音,反应微弱也不跳。

立即起泡,泡较小。

断面平直,越平性越脆,硬度3-4级,小刀可刻动硅质灰岩方解石50—75硅质25—50微弱起泡。

起泡较大,但不强烈。

较白云岩、灰岩硬,断口较平或似贝壳状。

硅质白云岩白云质50—75硅质25—50不起泡。

起泡小、弱。

较白云岩、灰岩硬,断口较平或似贝壳状。

硬石膏硫酸钙>75 不起泡。

不起泡。

比灰岩、白云岩软,热盐酸与其粉末反应液遇氯化钡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

泥灰岩灰质50—75泥质25—50立即强烈起泡,泡径大,但作用时间长。

立即强烈起泡,泡径大,表面有泥垢。

较软、易脆,断口较平坦或呈贝壳状,与酸作用后岩石表面呈糊状。

灰质泥岩泥质50—75灰质25—50立即起泡,作用时间短,过量酸泡后呈泥团。

立即强烈起泡,泡径大。

较软、易脆,断口较平坦或呈贝壳状,与酸作用后岩石表面呈糊状。

白云质泥岩泥质50—75白云质25—50不起泡。

微弱起小泡,作用时间短。

较软、易脆,断口较平坦或呈贝壳状,与酸作用后岩石表面呈糊状。

灰质砂岩砂粒50—75灰质25—50起泡,作用时间短,过量酸作用后,见残余砂岩。

起泡较强烈,作用时间短。

较硬,断口粗糙,与盐酸作用后岩石表面及溶液清洁。

白云质砂岩砂粒50—75白云质25—50不起泡。

微弱起泡,作用时间短。

较硬,断口粗糙,与盐酸作用后岩石表面及溶液清洁。

2.6.2.6 岩石结构A) 粒度标准划分见表4-10,碎屑岩颗粒的大小在现场可对照附录E.6确定。

颗粒类砾砂粘土巨砾粗砾中砾细砾极粗砂粗砂中砂细砂粉砂主要颗粒直径(mm)>256 64—256 4—64 2—4 1—2 1—0.5 0.5—0.25 0.25—0.1 0.1—0.01 <0.01 主要粒级颗粒含量>50%时参与定名,次要粒级颗粒含量在25%—50%时用“××质”表示,如泥质粉砂岩;若砾石含量在25%—50%时,则用“状”表示,如砾状中砂岩:若次要粒级颗粒含量在5%—25%时,用“含”字加于主要成分之前,如含砾砂岩;次要粒级颗粒含量<5%时,只作描述。

B) 圆球度:按AGI标准,将圆、球度划分为30级(分级序号从左向右,自上而下排列,即左上角为1号,右下角为30号(见附录E.7);按图版观察评估时,可先球度后圆度描述,如:a) 扁球状棱角:碎屑的原始棱角无磨蚀的痕迹,或只受到轻微磨蚀,其碎屑形状多呈扁球形;b)次扁球状次棱角:原始棱角已磨蚀且不尖锐,碎屑外形轮廓多呈次扁球形;c) 次柱状次磨圆:碎屑的原始棱角已受到较大的磨蚀,碎屑形状多呈柱状;d) 球状高磨圆:碎屑的原始棱角已基本磨蚀或完全磨蚀,碎屑大多呈球状。

C) 分选性:碎屑岩粒度的均匀程度叫做碎屑岩的分选性。

描述时可分为:a) 分选好:粒度基本均匀者,其主要粒级含量>75%;b) 分选差:粒度大小混杂,主要粒级含量<50%;c) 分选中等:主要粒级含量为75%—50%之间。

2.6.2.7 岩石构造A) 层理:系由岩石成分、颜色、结构等沿垂直方向变化而形成的层状构造。

层理包括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见图4-5)B) 层面特征:波痕、冲刷面、龟裂和侵蚀下切痕迹、斑点、虫孔及其它印痕等;C) 接触关系:从上、下岩层的颜色、成分、结构及产状特征,判断属渐变性质图4-5 层理类型示意图还是突变性质,如为后者应结合其它资料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断层接触等。

若判断为断层,则应描述上下盘岩性、破碎带岩性、产状、伴生物(角砾、断层泥)、断面倾角、擦痕等;D) 生物扰动构造:指栖痕、蠕痕、食痕、穴状构造等。

2.6.2.8 岩石的胶结情况A) 胶结物成分常见的有:泥质、钙质、白云质、硅质、高岭土质、铁质、石膏质等,其含量在25%—50%时用“××质”含量在5%—25%时用“含××”加在岩性前定名,含量<5%时,可用文字描述,不参加定名;B) 胶结程度:分疏松、中等、致密三级a) 疏松:岩石颗粒呈散粒状;b) 中等:岩石可用手捻开成散粒;c) 致密:岩石不能用手捻开成颗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