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被害人的被害性
社会学:犯罪社会学考试题

社会学:犯罪社会学考试题1、名词解释遏制方法正确答案:是指借助于阻止力量对已经发生且正在进行之中但尚未完成的犯罪予以阻止的方法。
2、单选犯罪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A、犯罪现象发生的宏观原因B、犯罪现象(江南博哥)发生的微观原因C、犯罪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D、犯罪现象的特征与原因正确答案:C3、问答题从社会控制的角度看社会保障有哪些作用?正确答案:①缓和社会矛盾;②减少生存型犯罪;③减少改革中特有的犯罪现象。
4、问答题简述犯罪原因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层次。
正确答案:1.犯罪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2.具体犯罪产生的原因3.犯罪条件4.犯罪的相关因素5、名词解释被害条件正确答案:是指有利于犯罪发生的特定时空环境。
6、问答题简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犯罪状况。
正确答案:6-65年.1在政治上比较稳定,经济上虽有起落,但总体上还是较为协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这一时期是新中国社会治安最好的时期,犯罪率很低,群众安全感很高,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但也曾由于各种灾害的影响出现过犯罪高峰。
7、问答题简述越轨行为的主要类型。
正确答案:违俗行为、违德行为、违纪行为、违警行为、违法行为、犯罪行为8、问答题简述研究犯罪人的意义。
正确答案:1.深刻理解和揭示犯罪现象构成的核心2.有利于拓展犯罪研究的范围和深化、丰富犯罪学的内容3.有利于制定犯罪的预防和控制对策4.有利于指导被害预防的实践。
9、名词解释轻信型被害人正确答案:是指由于生理缺陷或受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所限,容易相信他人而遭致或可能遭致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10、单选中国历史上主张死刑的是()A、孔子B、朱熹C、墨家和法家D、儒家和道家正确答案:C11、名词解释犯罪原因正确答案:广义的犯罪原因包括犯罪的直接原因、犯罪条件及与犯罪相关的因素。
狭义的犯罪原因只指直接引起犯罪产生的现象。
12、名词解释被害数量正确答案:是指在一定时空内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被害人的总数。
浅谈被害人的特征及被害预防

、
一
( 被害人 与犯罪人) 并不完全位于这两个极端 , 更多的时候双方是位于 两个极端之间, 表现 出一种主动( 或准被动) 犯罪人与主动( 或准被动) 被 害人 的 关系 。 四 、 害 预防 被 ( ) 一 有针对性地提 高公众对犯 罪及危 害的认识, 培养和加强公众 的 防 范意 识 在同样的犯罪情境中, 具有一定防范意识的人相 比其他毫无防范 意识的人来说, 遭受犯罪行为侵害 的可能性要小得 多。 而公众的防范 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对犯罪的了解和认识 。在当前 复杂 的社会 环境以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 犯罪的原因千变万化 , 犯罪手段 和犯罪活动方式也日益更新, 纷繁复杂 , 在这种情况下公众 能够有效 了解犯罪活动 ,接受有关犯罪信息的方法主要是来 自各种 渠道 的宣 传 。要 让 公众 意 识 到 , 罪 活 动 随 时 可 能发 生 , 想 使 自身不 受 到 犯 犯 要 罪活动的侵害 , 必须提 高自己的防范意识, 保持必要的警惕性, 尽可能 的降低给犯罪者提供实施犯罪活动的机会和条件。 ( 增强公民被 害的过错责任感 , 二) 建立被害人过错责任机制 在公众 的传统观念里通常对犯罪人 、 犯罪活动深恶痛绝, 而对被 害人则报以无 限的同情。却忽略了有一部分犯罪活动往往是因为被 害人 自身的过错导致了被害 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地偏 袒 被害人, 不仅有失公平, 而且容易在其他公众的心理上产生不良影响, 从在现实行为中放松警惕 , 自己置身于易受害环境 中, 将 导致被害 的发生 。在予以被害人一定的安抚和帮助下, 认定其过错 , 让其承担 其过错责任, 帮助被害人认识和反思其在犯罪发生过程 中的过错 。 这 不仅可 以使被害人吸取教训, 防止 自己再次被害, 也可以使社会公众
犯罪被害人理论

附:
美国国家犯罪被害调 联合国国际犯罪被害 查NCVS (National 调查ICVS Victimization Survey) (International Crime Victims 英国犯罪调查BCS Survey) (British Crime Survey) 欧盟国际犯罪调查 EUICS (European Union International Crime Survey)
7、1994年:中国首次参与《国际被害调查》, 这也是中国第一次开展被害调查。该调查的组织 单位是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样本为北京市 2000位居民。 8、1996-1997年:联合国开展了第三次《国际被 害调查》。 9、2000年:联合国开展了第四次《国际被害调 查》。
(三)被害调查的意义 1、为刑事政策的制定提供全面的素材
2、被害人学与犯罪学之间关系的学界争议——一 个理论宿疑
该问题肇始于被害人学诞生之初,且至今悬而未 决。在西方,门德尔松坚持被害人学是一门独立 于犯罪学的学科;而亨蒂和艾伦伯格则认为被害 人学是犯罪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
二、被容人学与犯罪学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辩证
被害人学(Victimology)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 基本阶段:即犯罪被害人学、被害者学和(刑事) 被害学,与此相对应,被害人学和犯罪学之间的 关系也可大致分为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和(对应) 独立学科等三个阶段。
1、犯罪中心主义的反思以及被害人学的产生 现代刑事学科理论体系,含犯罪学、刑法学、刑 事诉讼法学、刑事政策学等,是以犯罪为中心构 建起来的学科群。各学科联系的主线即犯罪。这 一阶段刑事学科理论的研究以犯罪为出发点和归 宿,即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围绕犯罪者及其行为来 进行。这就是所谓的刑事学科理论体系的“犯罪 中心主义”。
刑法教研室《犯罪学》论文参考选题

刑法教研室《犯罪学》论文参考选题论犯罪学的学科性质与地位论犯罪黑数形成的原因试论改革开放后犯罪的新特点论犯罪原因系统论市场经济对犯罪的影响论犯罪的文化原因论犯罪预防系统城市犯罪预防与控制之我见农村犯罪预防与控制之我见论有组织犯罪的治理对策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对策试论被害预防社会转型期的犯罪原因探析大学生犯罪的特点及成因探析论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系统刑罚的预防犯罪价值试论改革开放后犯罪的新特点论市场经济对犯罪的影响论有组织犯罪的治理对策暴力犯罪的特点、原因与防治对策贪污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预防贿赂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预防计算机犯罪特点、原因与防治对策女性犯罪的原因与防治对策当代大学生犯罪之剖析对当前我国职务犯罪现象的几点思考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与控制智力、气质、生物因素与犯罪的关系浅论网络犯罪概念特点及其预防新生代民工犯罪的社会成因及其控制经济犯罪的成本收益分析及其防治对策激情犯罪探析青少年犯罪预防教育初探家庭暴力的危害及其防治对策对中心城区侵财类刑事案件的思考论制止和纠正刑讯逼供的策略我国城市外来人口犯罪问题基于灰色理论的青少年犯罪预测模型及其应用我国洗钱形态探析恐怖主义资金揭秘社会转型与反邪教地下钱庄的成因及防治对策论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成因及防治试析网络犯罪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新论新时期经济类案件的文件欺诈特点及对策家庭伦理与家庭暴力犯罪的成因研究论犯罪心理学的科学基础论我国团伙犯罪的发展变化趋势与对策浅析如何预防职务犯罪论社区警务对抑制有组织犯罪的作用艾滋病人违法犯罪的预防和处置研究心理学关于影响犯罪因素的研究进展与“智能犯罪”的较量黑社会性质犯罪的防范对策互联网对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影响及防范措施论我国职务犯罪的预防和惩治对策论高等院校职务犯罪及其防控措施跨国犯罪的形势与对策研究论贫困对犯罪的正效应刑讯逼供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论“一把手”腐败犯罪的预防短信犯罪初探黑恶势力“保护伞”的危害及其防治惩治跨国贩运妇女儿童犯罪的现状困境及对策“黑哨”现象犯罪成因的主体分析手机与犯罪问题初探农民工“自救式犯罪”的法律分析流动人口犯罪的社会学思考当前国际社会海盗犯罪的特点及对策诈骗罪的被害预防我国银行卡犯罪的现状与防控对策浅析农民犯罪的特点原因与对策农村农民犯罪现状及原因分析论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运输罪犯罪形态初探。
犯罪学自考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广义犯罪学:P2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2、犯罪学:P4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现象:P4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4、犯罪原因:P5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5、犯罪对策:P5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由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
6、犯罪组织形式:P84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
7、犯罪方式:P84指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8、犯罪类型结构:P89指按一定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各种有机结合,是整体犯罪现象中不同犯罪类型的比例关系。
9、犯罪后果:P89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10、犯罪动态:P90指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11、犯罪的起伏率:P113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发展变化。
12、犯罪的消长率:P114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
13、犯罪的辐射率:P116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
14、犯罪人:P117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一切人。
15、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P136是产生犯罪的源泉,它由犯罪人的需要。
欲望和客观环境的诱发及刺激因素等构成。
16、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P138它同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运作机制对犯罪行为的作用方向相反,具有抑制、约束作用。
17、犯罪条件:P147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18、犯罪诱因:P148指引发、影响和刺激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的因素,是客观外在的现象。
19、犯罪动力:P156即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自考论文题目

12、 论警察巡逻体制创新
13、 从公共管理视角谈社区警务的发展模式
14、 论新世纪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的途径
15、 论警察权力的道德约束机制
54、 社区民警角色分析与工作技能要求
55、 我国社区警务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56、 从市政管理看城市警察职能
47、 公安机关危机公关之对策
48、 关于基层公安实战部门工作绩效的评价
49、 论公安机关非正式群体的功能及其引导策略
50、 如何构建公安机关信访工作长效机制
35、 浅析当前公安机关装备保障与使用
36、 节约型公安机关建设之研究
37、 试论公安装备配备的现存问题及应对措施
38、 公安机关执行新财政收支科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4、 论警察激励机制的构建
25、 关于基层公安机关管理层级设置的思考
26、 论提高基层公安实战部门工作质量的途径
27、 论提高基层公安实战部门绩效的工作机制
66、 论公安统计对公安决策的意义
67、 政府应急管理框架下的公安应急体制研究
68、 公安机关应急管理的任务、特点和对策
75、 试论紧急警务现场指挥的情报信息工作
76、 紧急警务现场态势评估方法研究
77、 公安决策创新与超优目标设计思想探究
60、 浅谈公安领导体制改革和创新
61、 试论警务公开与公安组织绩效提升
62、 试论公安指挥中心职能
16、 警务责任工作机制研究
17、 论公安机关服务理念与勤务制度创新
18、 试论构建服务型公安机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19、 论公安民警人性化执法
20、 关于公安民警实践执法为民思想的思考
(完整)犯罪学(一)自考资料

(完整)犯罪学(一)自考资料一、名词解释1、广义犯罪学:P2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2、犯罪学:P4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现象:P4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4、犯罪原因:P5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5、犯罪对策:P5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由有效地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6、犯罪组织形式:P84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7、犯罪方式:P84指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8、犯罪类型结构:P89指按一定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各种有机结合,是整体犯罪现象中不同犯罪类型的比例关系。
9、犯罪后果:P89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结果。
10、犯罪动态:P90指犯罪现象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情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11、犯罪的起伏率:P113指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发展变化。
12、犯罪的消长率:P114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长.13、犯罪的辐射率:P116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扩散.14、犯罪人:P117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一切人。
15、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P136是产生犯罪的源泉,它由犯罪人的需要。
欲望和客观环境的诱发及刺激因素等构成。
16、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P138它同犯罪行为发生机制、运作机制对犯罪行为的作用方向相反,具有抑制、约束作用。
17、犯罪条件:P147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发展的因素。
18、犯罪诱因:P148指引发、影响和刺激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的因素,是客观外在的现象.19、犯罪动力:P156即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
试论大学生的犯罪被害性及其被害预防

[ 键 词 ] 大 学生 ; 罪被 害性 ; 害预 防 关 犯 被 [ 图分 类 号] G6 7D 7 2 [ 献标 识 码 ] A [ 章 编 号] 10— 3(080—140 中 4 ;F 9 文 文 084 820)4 0—3 7 0
大 学 生 是具 有 较 高 文 化素 质 的 特殊 群体 , 们 肩 负 着 建 所 指 的 被 害性 是 在 广 义 上 使 用 的 , 他 即广 义 被 害 人 的被 害 性 , 而 自然 灾 害 等 意 设 祖 国 的重 任 , 国家 的 栋 梁 和 未来 。但 是 , 构 建 社 会 主 不 仅 包 括 刑事 犯 罪 被 害 人 , 且 也 包 括 社 会 、 是 在 这样 的 被害 性 概 念 外 延 过 于宽 泛 。 义 和谐 社 会 的 今 天 , 屡屡 发 生 在 在 校大 学 生 身上 的种 种 犯 罪 义 上 的被 害人 的被 害性 , 日本 学 者 宫泽 浩一 在 其 著 作 《 罪与 被 害 者 —— 日本 的 犯 现 象 , 仅 与 高等 学 校 人 才 培 养 目标 格 格 不 入 , 严 重 损 害 不 也 了“ 天之 骄 子 ” 身 心 健 康 和 成 长 。据 北 京 市 公 安 局 海 淀 区 被害 者 学 》 书 中对 被 害 性 作 出 了专 属 于 犯 罪 被 害人 的定 的 一
件 占有 很 大比 例 。 因此 , 鉴 现代 被 害人 学 的理 论 成 果 , 入 研 究 当今 大 学 生 作 为 潜 在 犯 罪 被 害人 自身 存 在 的 借 深
被 害条 件 , 面揭 示 大 学生 的刑 事犯 罪被 害性 , 全 并针 对性 地 制 定 和 落 实大 学 生犯 罪被 害预 防措 施 , 有 效 预 防 和 是 减 少 大 学 生犯 罪现 象 的重要 途径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
崔同帅
(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法学1003班)摘要:传统犯罪学侧重研究犯罪和犯罪人,而忽视了其对立面的被害和被害人,这无疑是个缺憾。
而从众多的犯罪案件中可以得出结论,任何犯罪都是致罪因素与受害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笔者主要从被害人的角度研究被害人的被害性,提出“被害性”的概念,被害性的表现,以及被害性的预防等。
关键词:犯罪被害人犯罪人被害性
一被害性概述
被害人之所以叫被害人,一个主要原因就在“被害性”上。
因为被害才成为被害人。
研究被害人被害性的原因就在于从被害人的角度减少被害人被害的可能性。
对于“被害性”的定义,目前学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 1) 容易被害的主体条件说。
这种观点认为: 被害性是指在犯罪过程中与犯罪发生有关的各种条件中属于被害人的各种条件的总括, 这些条件反映了被害人容易被害的特性。
( 2) 足以被害的主观条件说! 。
这种观点主张: 被害性是指一定社会历史和自然条件下, 由被害人的性格、气质、生理素质、能力等等诸主观条件所构成的、恰恰足以使其被害的、内在的总的倾向性或一般共同特征。
( 3) 使其被害的内外因素说。
这实际上是以瑞士被害人学家琼
格雷文为代表的观点, 他认为: 被害性就是指一种由内在、外在两个方面所决定的, 因而使人成为被害人的那种特性。
还有另外一种定义,被害性,是指犯罪被害人由于其自身存在着某些有意或无意的易遭被害的主客观方面的致害因素, 从而导致其被害发生的特性。
本人同意此种观点。
原因有几点:
1与上述第一种观点相比,此定义强调了“被害发生时”,补充了第一种观点的不足。
第一种观点中主体限于被害人本人,条件也包括被害人的主观条件而且还包括被害人非主观的的偶然发生的条件。
其中“容易被害”的特性不足以区分真正的被害人与未被害的人,只有“被害发生时”这一条件成就才能确定被害人。
2与上述(2)(3)观点相比此种定义比较周延。
上述(2)观点将被害的条件限制为“主观条件”这一因素,显然有范围过小之嫌,无形中排除客观的能导致被害人被害的因素。
而上述(3)观点对于“被害性”的界定不好界定,只说明了由“内在”“外在”两个方面决定,但哪些因素为内因哪些因素为外因所指不明。
二被害性的主要表现
从被害人的角度研究发现被害人身上会表现出一些跟“被害”相关的特征,这些特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被害性的发生。
如,被害人自身的性格缺陷、暴力犯罪等等。
下面归结几点被害性的主要表现:(一)诱发性
被害的诱发性是指被害人具有和表现的,对犯罪的发生起到促进
作用、推动作用的因素,多指被害人在被害之前针对犯罪人所实施的挑衅性或者诱发性的行为。
在犯罪人实施犯罪的过程中犯罪人往往会受到来自被害人的的言语方面,行为方面的影响,如谩骂他人、做出侮辱别人鄙视别人的动作等。
这些因素都会助长犯罪人的犯罪,被害人这个时候应经成为整个犯罪过程中的积极参加者。
被害人的这些言行成了犯罪人犯罪的诱发性因素自然也就成为自己被害的诱发性因素。
(二)易感性
被害的易感性是指被害人存在着容易接受加害者的诱导或者容易成为被选作侵害对象的因素,通常表现为被害人在心理上和行为上对于这方面处于无意识状态。
最常见的就是财物在公共场合显露,女性穿着暴露行走于偏僻地方,轻信他人花言巧语等。
这些例子都有个共同特点就是被害人容易成为被害的对象或者容易接受犯罪人的诱导等特性。
例如,诈骗犯想要骗取受害人的钱财时往往和被害人都有一定的交流,当诈骗犯觉得被害人极有可能被诱导上当时才会继续接下来的犯罪。
(三)受容性
被害人的受容性是指被害人对遭受侵害的一种顺应状态。
概而言之有两种情况,认同、容忍被害和对既定的被害不加以防范。
(1)对于“认同、容忍被害”而言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
1 事先认同型这是指某些被害人对自身被害角色在被害前就预先认同的情形, 也即某些被害人在被害前就持有一种将被害人角
色自我内化的倾向, 进而在被害后对既成被害事实持认同或容忍的态度。
例如,对于治安状况不好的地区,有所谓收“保护费”的说法,对于那些没交保护费而受到不公待遇的人通常都会自认倒霉,这就是事先认同的一种特例。
2 长期容忍型, 这是指某些长期重复被害的习惯性被害人对自己的被害加以长期容忍的情形, 其特点是对自己的长期重复被害产生出一种习以为常、不以为害!的心理, 处于麻木不仁、无知无觉、甚至视被害为当然的心理状态下, 这就是典型的被害受容性。
典型的例子就是家庭暴力,残暴的丈夫对待历来顺受的妻子,或者继父母打骂虐待子女等。
通常情况下妻子会认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顺应丈夫是应该的,继子女也会认为这是父母对自己的管教,他们都不会把这种情况看作是犯罪行为来看。
3 处境容忍型,也称被迫受容性,指某些被害人在恶劣的处境下对自己的被害被迫容忍的情形。
即迫于屡次控告无
人受理的困境而忍辱含垢, 或慑于犯罪分子的淫威而不敢反抗, 被迫就范等。
如弱女子遭歹徒持刀拦截, 无力反抗, 听任凌辱; 有的人被犯罪分子抓住把柄, 不得不屈从犯罪分子的意志。
被害的受容性往往引发再次的犯罪侵害。
4 自觉容忍型即因顾及名誉受损或既得利益的丧失而自愿隐忍与受容。
如有的女性遭到强暴, 为了保全名声不愿声张; 某领导巨款被盗, 害怕暴露其经济问题而不去报案等。
(2)对既定的被害不加以防范
这就是对明知存在被害的的可能性,而放任不管,继而遭受被害的,此种情况也为受容性的一种。
例如喜欢强出头的人容易和别人引发冲突,因而易遭被害。
还有车钥匙放于车上而人不对车辆进行管理,此种情况下车辆容易失窃。
三被害性与被害预防
研究被害性的目的是在认识被害人容易被害的特性基础上,更好地预防被害。
由被害性的概念可知,被害性,是指被害人由于其自身存在着某些有意或者无意的主观方面的致害因素,从而导致其被害发生的特性。
因此,要有效的进行被害预防,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应该采取哪些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一是社会环境下的被害性预防,二是公民个人层面的被害性预防。
下面具体展开论述:
(1)社会环境下的被害性预防
社会环境下的被害性预防是指通过社会的强制力、社会监督、法律、宣传教育等方面来有效地防止被害人的被害性。
具体分一以下几点论述:
一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治安环境控制力度,健全报警、监管、预防等能够让被害人在被害和将要被害的时候能够通过有效的救济途径获得救济。
二法律层面上应该严格保护被害人的隐私和权利,完善有关被害人被害后的补偿、救济、赔偿、保险等法律措施,同时在司法层面上惩罚犯罪,让被害人心理上得到慰藉,防止因被害而产生的连锁反应,这也能有效防止有相似犯罪动机的犯罪分子的犯罪。
再有,司法机关
也应该给被害人提供一个便捷的救济渠道,避免出现告而不理,有冤无处诉,这样国家权力机关会失去信任度,也会纵容犯罪。
这种方法不仅能防止被害人形成被害的受容性,导致被害,也可以被害人向犯罪人转化。
三加强预防被害的宣传力度,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将预防被害教育的中心内容在社会上进行宣传,提高公民的防范意识。
同时国家应该健全犯罪研究机构,加强被害研究,将研究成果服务社会。
政府还要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同犯罪分子作斗争,充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建立邻里守望制度,遏制犯罪的发生。
邻里守望的主要内容是,一是组织同一社区的居民共同关注本社区的治安状况,发现问题,立即报警或者采取防范措施;二是组织居民巡逻队,流动执勤巡逻,震慑潜在的犯罪分子,从而预防犯罪的产生。
邻里守望制度可以增加犯罪的难度,给犯罪的发生制造障碍。
(2)公民个人层面的被害性预防
一、积极建立防范意识
被害人的被害首先跟自己密切相关,只有自己充分有预防被害的意识才能有效减少被害的可能性。
二、杜绝自身不良习气,减少不良交往。
其一,对于被害人特别是潜在的被害人,要尽量避免沾上不良习气,如,举止轻浮,贪小便宜,爱炫耀等。
不然自身的因素有时恰恰是自己被害的主要的诱因。
其二,不良的社会交往会导致被害性的形成,在交往中本着团结友爱、相互尊敬的原则进行。
因此在平时的交往中冷静处理纠纷,不对他
人进行人身攻击等。
三、在被害过程中要冷静应对,缓和矛盾。
在遭受犯罪分子侵害时要冷静,尽量寻找机会获得救助。
四、被害后要及时矫正心态避免,因被害引起的其他更严重的后果。
参考文献:
张建荣(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102249)刍议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董士昙(山东警察学院, 山东济南250014) 论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
戎静(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分析
韦丹丹(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刑事被害人的被害性赵甫犯罪预防的被害人视角
张建荣(中国政法大学)论犯罪被害人的本质特征
许章润《犯罪学》第一编第四章被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