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被害人研究

合集下载

刑法学视野中被害人问题研究

刑法学视野中被害人问题研究
具体概 念 上 , 对于其 分类 和构 成条 件的探 讨 则依 旧较少 。此 外 ,
刑法学 视野 中, 过分地 强调和扩 大被害 人范 围并不会 对确定 认为欠 缺 考虑 也不 合逻辑 。因为对 这个 问题 进 一步 思考就 会 发
被告 的刑 事责任 有所 帮助 , 况且 在司法 上也 不具 可行 性 。 具体来 现 , 要通 过犯 罪违 反 国家秩序 或 国家法 律只有 两种 方式 , 一种 是 说, 刑 法学 中的被害 人不能 和犯罪 学一样包 括所有 受到犯 罪行 为 破坏 国家 权力 , 一种 是侵害 被害 人 的权 利 。 而 在对权 利 的侵害 过 必然会 产 生受害 人 。因此 , 不 管从什 么 角度来 说被 害人 都 影响 的人 , 只 能包 括直接 受到 犯罪 行 为侵 害 的人或 者单 位 , 这 比 程 中, 犯罪学 中被害 的涵盖 范围要 窄 , 尤其 要注意 在刑法 学中被 害人不 是其 中不 可缺少 的要 素 。 能包 括 国家 。 因为犯 罪本 身就是 一种 对 国家现行 秩序 的反抗 , 每
之 间 的相互 作用 、 被 害人现 象 以及被 害预 防等 。相 比而言 , 被 害 人 问题 在刑 法学 中的研 究则 要 少得 多 。在刑法 学视 野 下研究 被 1 . 被 害人 问题 在形式 方面 的探讨 我 国《 刑法》 规定 , “ 侵 犯 国有 或者 劳动群众 集体所 有的财产 ,
害人 问题 不仅可 以完善 刑罚理论 , 还对 我国刑 罚权 的界定有 重要 侵 犯公 民私人 所有 的财产 , 侵犯 公 民的人 身权利 、 民主权 利 和其 意 义 。因此 , 刑 法学 不仅要 重视 对刑 罚和犯 罪 的研 究 , 更应 该重 他 权利 ” 的行为 构成 犯罪 。从这 条规 定 中不难看 出, 侵 犯个 人或 视 对被 害人 问题 的研究 。 以下 , 笔 者将 从刑法 学视 野 中被害 人 的 单 位权 利 的行为都 构成 犯罪 , 其 中单 位和 个人 就成 为被害 人 , 因

犯罪被害人学导论

犯罪被害人学导论

犯罪被害人学导论,也被称为犯罪学导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犯罪行为对于受害人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

它探讨了受害人在犯罪事件中的角色、权益保护以及社会对受害人的支持和救助。

犯罪被害人学导论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受害人的特征与分类:研究不同类型犯罪行为对受害人的影响,包括身体伤害、财产损失、心理创伤等。

同时,还对不同受害人群体进行分类研究,如儿童受害人、女性受害人、老年人受害人等。

2. 受害人的权益保护:探讨国家法律体系和社会机构对受害人权益的保护,包括刑事司法程序中的受害人权益保护、受害人赔偿制度以及相关法律政策的研究。

3. 受害人心理与社会支持:研究犯罪对受害人心理状态的影响,包括创伤后应激障碍、恐惧感、焦虑等。

同时,还关注社会对受害人的支持与救助,包括心理咨询、庇护所、法律援助等。

4. 受害人参与刑事司法程序:研究受害人在刑事司法程序中的地位和作用,包括作为刑事诉讼主体的地位、受害人参与的权利和义务等。

犯罪被害人学导论的研究目的在于深入了解犯罪行为对受害人的影
响,为改善受害人权益保护和社会支持体系提供理论支持,促进社会公正和人权保护。

这一学科的研究不仅能够为受害人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也有助于预防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刑法学中的被害人研究

刑法学中的被害人研究

刑法学中的被害人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刑法学的研究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和深层次的趋势。

本文将聚焦于刑法学中的一个重要但常被忽视的领域——被害人研究。

刑法学中的被害人研究,不仅涉及法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关乎对人权、正义和社会公平等基本价值的深入思考。

本文首先将对被害人概念进行梳理,探讨其在不同法律体系和文化背景下的内涵与外延。

接着,本文将分析被害人在刑事司法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包括其在侦查、起诉、审判以及执行各阶段的权利保障问题。

本文还将探讨被害人心理、被害人与犯罪人的关系以及被害人在犯罪预防和刑事政策中的作用。

二、被害人的权利与保护在刑法学领域,被害人的权利与保护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议题。

被害人,作为犯罪的直接受害者,其在法律体系中地位的确立与权利的保障,对于正义的实现和法律的有效运行至关重要。

本节将从被害人的基本权利、法律保护措施以及实际操作中的挑战与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被害人的基本权利包括但不限于生命权、身体权、财产权、名誉权、隐私权等。

这些权利在刑法中得到了明确的规定和保护。

例如,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了故意杀人罪,保护了被害人的生命权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了故意伤害罪,保护了被害人的身体权。

被害人还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申诉权等程序性权利,这些权利确保了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了保障被害人的权利,我国法律体系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在立法层面,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对被害人的权利进行了明确规定。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和检察院等司法机关通过公正、公平的审判,确保被害人的权益得到维护。

被害人援助制度、刑事赔偿制度等也为被害人提供了实际帮助和支持。

尽管我国在法律上对被害人的权利进行了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被害人权利的实现仍面临诸多挑战。

例如,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较低,缺乏有效的参与途径被害人援助制度尚不完善,被害人的心理、经济等方面的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

犯罪被害人学导论

犯罪被害人学导论

犯罪被害人学导论摘要:一、犯罪被害人学的概念与意义二、犯罪被害人学的研究方法三、犯罪被害人学的主要理论四、犯罪被害人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五、犯罪被害人学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正文:犯罪被害人学导论一、犯罪被害人学的概念与意义犯罪被害人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被害人及其相关问题的学科,旨在探讨犯罪被害人的人口学特征、被害经历、心理状态、社会影响等方面的问题,为制定犯罪预防策略、加强犯罪被害人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犯罪被害人学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了解犯罪被害人的状况,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提供依据。

2.促进犯罪预防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提高犯罪预防的效果。

3.关注犯罪被害人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心理援助和社会支持。

4.提升公众对犯罪被害人保护的认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犯罪被害人学的研究方法犯罪被害人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实验研究等,以收集犯罪被害人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三、犯罪被害人学的主要理论犯罪被害人学的主要理论包括被害人被害预防理论、被害人反应理论、被害人恢复理论等。

1.被害人被害预防理论:指通过对被害人的特征、被害经历、社会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寻求预防被害人被害的有效途径。

2.被害人反应理论:主要研究被害人在遭受犯罪侵害时的心理反应、行为反应等,以了解被害人应对犯罪的能力和局限性。

3.被害人恢复理论:关注被害人遭受犯罪侵害后的心理康复、社会适应等方面的问题,为被害人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和社会支持。

四、犯罪被害人学在实践中的应用犯罪被害人学在实践中广泛应用于犯罪预防、被害人保护、犯罪心理矫治等领域。

1.在犯罪预防领域,通过研究犯罪被害人的特征和被害经历,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策略提供依据。

2.在被害人保护领域,为制定和完善被害人保护政策、法律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关注被害人心理健康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问题。

3.在犯罪心理矫治领域,通过研究犯罪被害人的心理反应和恢复过程,为犯罪心理矫治工作提供参考。

浅谈研究被害人的意义

浅谈研究被害人的意义

一、被害人的概念;123页研究犯罪被害人主要研究被害现象、被害人、被害原因、被害补偿、被害预防等方面内容。

二,研究意义。

⑴二战前的刑事科学完全专注于作为加害人的犯罪人, 但是, 犯罪通常由犯罪者和被害人两方面的存在构成, 因此,当犯罪学只研究犯罪的加害者而忽略犯罪的被害人时, 它是不完整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 正在走向成熟的被害人研究, 纠正了过去犯罪学片面的罪犯本位理论, 充实了现代犯罪学对犯罪事件的动态关系研究, 增强了犯罪科学的统合性研究, 促进了犯罪学成为一门完整的学科。

⑵被害人研究在刑事侦查中的意义。

①有利于查清犯罪原因,有助于全面认识犯罪的发生过程和深入犯罪原因的研究。

是刑事侦察首要的侦查手段,能提供事情的前后背景、相互联系及侦查方向等信息。

在一个未破获的案子中, 犯罪嫌疑人是未知的, 一个准确的被害人分析可以划定嫌疑范围。

我们就可以建立起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之间的某种关系链, 进而提供了一个包括熟知的或能接近连锁范围的嫌疑圈, 为刑案的侦破扫除障碍, 做好刑事侦察工作。

②有利于确定犯罪性质。

③有利于确定排查范围④有利于推断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动机、惯技和标记⑶通过研究完整的被害人情况, 我们能够理解一个犯罪嫌疑人为什么选择这一被害人, 以及怎样选择被害人, 进而更好地预测他们以后犯罪所选择的对象,从而预防犯罪。

被害调查有助于客观准确地评估犯罪水平和趋势,科学揭示犯罪现象。

⑷有助于刑事诉讼的公正进行。

①研究被害人诉讼地位的理论基础, 有利于深化刑事诉讼理论,改造刑事诉讼结构, 使被害人的当事人诉讼地位根植于深厚的理论土壤中。

②保障被告人与保护被害人二者并不是一个矛盾体, 作为犯罪行为的受害者, 被害人的境遇更为值得关注与同情。

因此, 被害人学研究有助于刑事诉讼法学真正建构一种利益与价值平衡的诉讼机制。

被害人学研究对于刑事诉讼理论的推进意义还在于: 只有刑事诉讼理论研究对于被害人的诉讼地位给予充分的肯定与关注, 刑事诉讼立法才有可能建构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保护被害人的诉讼制度, 刑事诉讼司法才有可能真正落实这种保护被害人的诉讼程序, 从而使得被害人的权利在制度、适用层面得到贯彻与保护。

刑法学中的被害人研究

刑法学中的被害人研究

刑法学中的被害人研究在刑法学研究中,被害人的角色往往被忽视。

然而,被害人在刑事案件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被害人的身份、地位和作用三个方面,探讨刑法学中的被害人研究。

一、被害人的身份首先,要明确被害人的身份。

被害人是指在刑事案件中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他们可能是自然人,也可能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被害人的身份包括但不限于个人身份信息、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

这些信息对于理解被害人遭受侵害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至关重要。

二、被害人的地位其次,要确定被害人在刑事案件中的地位。

被害人通常被认为是刑事案件的当事人之一,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相对应。

然而,被害人的地位往往比较被动,无法参与到案件的诉讼程序中。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应该将被害人纳入到刑事诉讼中,使其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案件的审理过程中。

三、被害人的作用要被害人在刑事案件中的作用。

被害人通常被认为是犯罪行为的受害者,单纯地遭受损失。

然而,被害人并非完全被动,他们在刑事案件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被害人可以提供重要的证据,帮助确定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和犯罪事实。

此外,被害人的陈述和证言也是案件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结论被害人在刑法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目前被害人研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

未来,我们应该加强被害人研究,为其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法律保护,从而实现刑法学的正义和公平。

危险接受作为刑法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其法理基础在于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支配。

在刑法学中,危险接受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从而自愿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

从法理上来说,危险接受的成立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行为人的行为具有违法性。

如果行为人的行为不违反法律规定,那么就不可能产生法律上的后果,也就没有所谓的危险接受了。

2、行为人对违法行为有认识。

如果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认识,那么就无法构成故意犯罪,也就不存在危险接受了。

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问题及背景刑事被害人作为刑事案件中的重要主体之一,其权利保护问题一直是刑事司法领域的热点问题。

我国《刑事诉讼法》等法律法规对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作出了一定规定,但由于现实情况的复杂性和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问题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实践困难和理论争议。

因此,对于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问题的深入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次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分析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规定及其实践效果;2. 探究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3. 研究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国际经验,借鉴其他国家制度和实践经验;4. 提出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制度的建议和措施,为相关政策和法律的制定提供参考。

该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可以深入了解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解决实践中的困难提供参考和指导;另一方面,可以从国际经验中吸取营养,完善我国的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制度,提高司法公正性和公信力。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次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1. 刑事被害人的定义、地位、权利以及与犯罪嫌疑人、证人等其他相关主体的关系;2.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规定及其实践效果;3. 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包括证人权利保护、赔偿问题等;4. 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国际经验,探究其他国家的制度和实践经验;5. 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制度的建议和措施,包括法律制度建设、司法制度改革等方面的措施。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调查和比较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系统梳理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理论和实践问题。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对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研究。

四、预期成果和创新点该研究预计能够取得以下成果:1. 对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于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规定和实践效果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2. 发现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探究其成因;3. 借鉴国际经验,提出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制度的完善方案和建议;4. 为完善我国司法制度、提高司法公正性和公信力,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和建议。

犯罪被害人研究

犯罪被害人研究

第八章犯罪被害人研究第一节犯罪被害人研究现状在犯罪学中所说的被害人;单纯只因受犯罪行为侵害而使其人身或财产遭受损失的人;它是相对于犯罪人而言的..为了区别于其他被害人;犯罪学家把这类被害人称之为“刑事被害人”..根据现有资料;首先提出研究被害人问题的学者是德国的犯罪学家汉斯亨蒂1887—1974..他早在1941年就发表了题为“论犯罪者与被害者的相互作用”的论文..他的观点是把犯罪者和被害人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动态关系;犯罪的被害者不单纯是犯罪行为的消极客体;他们在犯罪发生过程中或在减少犯罪过程中可能会成为积极主体..1947年;以色列律师门德尔松发表了“被害者学——生物、心理、社会学的一门新学科”的演讲;提出了“被害人学”的概念..之后;很多学者如艾连伯修、威廉南戈等;都以自己的观点论述了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关系..第二节辩护人的类型被害人的分类和类型;与被害人受害的程度;被害人本身的生理、心理特征;被害人在犯罪过程中有无责任或责任大小等有直接关系..被害人的类型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一、根据犯罪性质分类(1)暴力犯罪的被害人..(2)财产犯罪的被害人..(3)性犯罪的被害人..(4)经济犯罪的被害人..二、按被害人的生理学特征分类(1)少年被害人..(2)女性被害人..(3)老年被害人..(4)智能低下或精神上有缺陷的被害人..三、根据被害人心理特征分类(1)贪财型被害人..(2)轻浮型被害人..(3)暴怒型被害人..(4)轻信型被害人..四、根据被害人的罪责大小分类(1)纯粹的被害人..(2)罪责小于加害人的被害人..(3)罪责等同于加害人的被害人..(4)罪责大于加害人的被害人..(5)被害人就是实际上的犯罪人..五、根据被害人受害程度和性质分类(1)被剥夺生命的被害人..(2)受严重伤害的被害人..(3)受一般损害的被害人..(4)无损害的被害人..第三节被害人与加害人被害人与加害人的关系已为很多学者所研究..一般认为被害人与加害人的相互关系;在犯罪的全过程中;总是处于一种动态关系..被称为“被害人推动模式”..犯罪者与被害人的相互关系是“互补的合作者”..只认为犯罪者是积极主体;而被害人是消极客体;还不能说明他们之间实际存在的相互关系..按照亨蒂的观点;甚至在很多场合被害人“造就着”罪犯..犯罪者和被害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一、被害人无过错的情况这种被害可能发生的情况有:(1)被害人与加害者根本无关系..(2)被害人与加害者相识..(3)被害人与加害者有较密切的关系..(4)被害人与加害者是亲属关系..二、被害人有过错的情况(1)罪责小于加害人的被害人..(2)罪责等同于加害人的被害人..(3)罪责大于加害人的被害人..三、被害人是真正的犯罪者第四节犯罪被害的预防对策一、盗窃犯罪的被害预防对策..二、杀人犯罪的被害预防对策..三、性犯罪的被害预防对策..四、诈骗犯罪的被害预防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犯罪被害人研究
第一节犯罪被害人研究现状
在犯罪学中所说的被害人,单纯只因受犯罪行为侵害而使其人身或财产遭受损失的人,它是相对于犯罪人而言的。

为了区别于其他被害人,犯罪学家把这类被害人称之为“刑事被害人”。

根据现有资料,首先提出研究被害人问题的学者是德国的犯罪学家汉斯?亨蒂(1887—1974)。

他早在1941年就发表了题为“论犯罪者与被害者的相互作用”的论文。

他的观点是把犯罪者和被害人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动态关系,犯罪的被害者不单纯是犯罪行为的消极客体,他们在犯罪发生过程中或在减少犯罪过程中可能会成为积极主体。

1947年,以色列律师门德尔松发表了“被害者学——生物、心理、社会学的一门新学科”的演讲,提出了“被害人学”的概念。

之后,很多学者如艾连?伯修、威廉?南戈等,都以自己的观点论述了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辩护人的类型
被害人的分类和类型,与被害人受害的程度,被害人本身的生理、心理特征,被害人在犯罪过程中有无责任或责任大小等有直接关系。

被害人的类型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一、根据犯罪性质分类
(1)暴力犯罪的被害人。

(2)财产犯罪的被害人。

(3)性犯罪的被害人。

(4)经济犯罪的被害人。

二、按被害人的生理学特征分类
(1)少年被害人。

(2)女性被害人。

(3)老年被害人。

(4)智能低下或精神上有缺陷的被害人。

三、根据被害人心理特征分类
(1)贪财型被害人。

(2)轻浮型被害人。

(3)暴怒型被害人。

(4)轻信型被害人。

四、根据被害人的罪责大小分类
(1)纯粹的被害人。

(2)罪责小于加害人的被害人。

(3)罪责等同于加害人的被害人。

(4)罪责大于加害人的被害人。

(5)被害人就是实际上的犯罪人。

五、根据被害人受害程度和性质分类(1)被剥夺生命的被害人。

(2)受严重伤害的被害人。

(3)受一般损害的被害人。

(4)无损害的被害人。

第三节被害人与加害人
被害人与加害人的关系已为很多学者所研究。

一般认为被害人与加害人的相互关系,在犯罪的全过程中,总是处于一种动态关系。

被称为“被害人推动模式”。

犯罪者与被害人的相互关系是“互补的合作者”。

只认为犯罪者是积极主体,而被害人是消极客体,还不能说明他们之间实际存在的相互关系。

按照亨蒂的观点,甚至在很多场合被害人“造就着”罪犯。

犯罪者和被害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一、被害人无过错的情况
这种被害可能发生的情况有:
(1)被害人与加害者根本无关系。

(2)被害人与加害者相识。

(3)被害人与加害者有较密切的关系。

(4)被害人与加害者是亲属关系。

二、被害人有过错的情况
(1)罪责小于加害人的被害人。

(2)罪责等同于加害人的被害人。

(3)罪责大于加害人的被害人。

三、被害人是真正的犯罪者
第四节犯罪被害的预防对策
一、盗窃犯罪的被害预防对策。

二、杀人犯罪的被害预防对策。

三、性犯罪的被害预防对策。

四、诈骗犯罪的被害预防对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