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犯罪女性被害人保护研究

合集下载

刑事案件受害人权益保护研究

刑事案件受害人权益保护研究

刑事案件受害人权益保护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刑事案件受害人权益的保护越来越重视。

刑事案件的发生往往给受害人带来身心上的伤害,因此,保护受害人的权益是法治社会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刑事案件受害人权益保护进行探讨。

首先,刑事案件受害人常常遭受身体损害和财产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应该加大对受害人的救助和赔偿力度。

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受害人救助机制,为受害人提供必要的医疗和心理援助。

同时,要完善赔偿制度,确保受害人获得合理的经济赔偿,以弥补其所遭受的损失。

受害人权益保护的核心是“把损害受害人权益的当事人从受害人中分担出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权益。

其次,刑事案件受害人在案件侦办和司法审判中应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

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起一套受害人保护的法律机制。

首先,应加强对刑事案件受害人权利的立法保障,确保受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

其次,要提高受害人参与刑事案件的意识和能力,为受害人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教育,使其能够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最后,法院和检察院要依法保护受害人的权益,确保受害人在刑事案件中的证言能够被采纳和审慎评估,避免受害人被二次伤害。

此外,要严惩侵害刑事案件受害人权益的行为。

在刑事诉讼中,受害人通常处于弱势地位,容易受到威胁和恐吓。

为了维护受害人的权益,应提高打击犯罪分子的力度,加大对侵害受害人犯罪的打击力度。

同时,要加强刑事司法机关的监督和指导,防止刑讯逼供和非法取证行为,以确保案件侦办和审判的公正性。

另外,要加强社会各界对刑事案件受害人权益的关注和保护。

公众应该提高对受害人的关注度,关注他们的遭遇和困境。

同时,媒体也应当积极报道和关注刑事案件受害人的权益保护问题,促使社会对受害人的关爱和支持。

此外,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为受害人提供各种形式的支持和帮助。

在保护刑事案件受害人权益的过程中,需要政府、司法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

刑事案件受害人权益保护研究

刑事案件受害人权益保护研究

刑事案件受害人权益保护研究在现代社会中,刑事案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每当一起刑事案件发生时,我们应该思考的是,除了惩罚犯罪分子,我们还应该如何保护受害人的权益呢?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受害人在刑事案件中的地位。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刑事案件的主要焦点都是犯罪分子的审判和惩罚,而受害人经常被忽视。

然而,受害人在刑事案件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他们不仅是犯罪的受害者,他们还承受着身心上的创伤和经济上的损失。

因此,保护受害人的权益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在刑事案件中保护受害人的权益需要有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我们应该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确保受害人在案件中能够获得公正的待遇。

这意味着受害人有权知道案件的进展并参与其中,同时他们应该有权享受隐私保护和保密措施。

其次,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受害人赔偿制度,确保受害人在经济上得到补偿。

这个制度应该包括受害人的医疗费用、精神损失赔偿等方面。

另外,我们还需要提供受害人心理辅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度过伤痛期并重建自己的生活。

然而,实际情况往往并不如我们所愿。

很多时候,受害人的权益保护并不得力。

这可能是因为相关的法律制度或执行机构不完善,也可能是因为公众对受害人的关注不足。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们需要加强立法工作,优化法律体系。

比如,我们可以推动相关法律的修订,增加对受害人权益保护的规定。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执法机构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受害人权益的意识和保护能力。

此外,公众媒体也应该加大对受害人的宣传报道,引起公众的关注和重视。

除了法律制度和执行机构的改革,我们也可以从道德和教育上入手,提高公众的道德素质和对受害人的关注程度。

在学校和家庭中,我们应该教育孩子们要尊重他人的权益,并维护正义。

通过这样的教育,我们可以培养一个更加和谐和公正的社会。

另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在刑事案件受害人权益保护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模式,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并借鉴到自己的国家。

论我国女性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保护制度的完善

论我国女性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保护制度的完善

论我国女性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保护制度的完善作者:刘莹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05期摘要女性被害不仅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也越来越被国际社会所重视,但由于我国在被害人保护问题上理论和司法实践的不成熟,致使针对女性被害人的法律保护不力甚至在某些立法中还是空白。

对女性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应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本文就其中一方面刑事诉讼法的角度来探讨女性刑事被害人在法律、程序保护上的完善问题。

关键词女性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再度被害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随着被害人权利运动和被害人学的深入发展,加强对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已逐步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而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被害人更是如此,对女性刑事被害人的保护已成为刑事诉讼法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也是衡量刑事诉讼机制科学、公正的标准之一。

1 女性刑事被害人的独有特征所谓女性刑事被害人是指因犯罪行为在精神上、身体上或财产上等合法权益遭受侵害的女性个人被害人。

女性由于其生理、心理、婚姻家庭、文化程度等特征不同决定了其成为刑事被害人的可能性大小不同。

作为女性的刑事被害人有着其独特的特征,从女性被害的后果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物理损害。

主要包括机体损伤和财产损失。

在性侵害类犯罪中,被害人不仅要承担性权利被剥夺被侵犯的痛苦,而且往往要承担从皮肉痛苦、轻微伤、重伤甚至死亡的后果。

(2)精神损害。

刑事被害人在遭受违法犯罪侵害之后,正常心理受到强烈刺激,产生剧烈的痛苦体验,包括短期内的疼痛、气愤、委屈、不安全、不公平、无助以及不能自主支配自己的身体和财产等感觉,还包括较长时间的神经症和反应性精神障碍等。

尤其是女性在遭受到性侵害之后,旁人的歧视、心灵上的自卑失落,以及伴随而来的各种压力,使她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婚姻、家庭、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很难实现象正常人一样的状态。

(3)再度被害。

所谓再度被害又称“二次被害”,是指在诉讼过程中,由于公开被害人隐私或描述其被害过程而导致被害人权益再次受损的情形。

检察视角下的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研究

检察视角下的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研究

摘 要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直接体现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及司法行政机关的具体工作之中,公、检、法、司有义务在刑事诉讼各个环节充分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利。

然而在司法实践当中,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与被告人相对比,二者有所失衡,被害人权利保护存在不足。

公、检、法、司各部门在被害人权利保护中出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如怎么保护被害人的知情权、参与权、法律援助权,也有一些特性问题,如检察机关如何通过监督来保护被害人合法权利。

检察机关既具有司法办案职能,又具有法律监督职能,在被害人权利保护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故本文将从检察视角去探讨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和完善,一方面探讨检察机关如何通过司法办案工作强化检察环节被害人权利保护,另一方面探讨检察机关如何通过法律监督方式来监督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共同保护被害人权利。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将对刑事被害人作出明确界定,结合我国《刑事诉讼法》分析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诉讼地位和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随后从司法公正、保障人权、权利救济、证明犯罪、减少信访、实现诉讼监督等角度,分析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必要性。

第二部分将结合检察机关司法实践探讨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现状,分析被害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获得赔偿、司法救助、法律援助、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三部分将论述美国和日本刑事被害人享有的诉讼权利及权利保护的具体措施,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借鉴域外有益经验,丰富我国被害人权利保护探索。

第四部分将结合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借鉴域外经验,从立法设计、司法理念和司法实践等层面,逐一对我国完善检察环节被害人权利保护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检察,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监督Abstract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criminal victims is directly reflected in the specific work of public security organs, procuratorial organs, courts and judicial administrative organs. However, in judicial practice, the protection of the victim's rights is out of balance with that of the defendant,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victim's rights is insufficient. There are some common problems in the protection of the victims‘ rights among the public security, procuratorate, court and judicial departments, such as protecting the victim's right to know, right to participate, right to legal aid; meanwhile, some feature issues exist among those departments, take how the procuratorial organ safeguards the victim's legal rights through supervision for example. Holding judicial and criminal supervision functions, procuratorial organs play a unique role in the protection of the victims’ rights. Therefore,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prote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victims‘ rights from the procuratorial perspective.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will make a clear definition of criminal victims,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 of victims’ litigation position and litigation rights in the criminal proceedings according to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n the author will analyze the necessity of the victim rights protection from judicial justice,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petition letter reducement, supervision and other point of view.The second part will discu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rotection of criminal victims’ right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judicial practice of procuratorial organs. It will discuss the existing problems, besides analyzing the causes in the victims' right to know, right to participate, right to obtain compensation, judicial assistance, legal aid, and legal supervision of procuratorial organs.The third part will discuss the lawsuit rights and the specific measur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criminal victim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By using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to draw on useful foreign experience to enric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protection of victims' rights in China.The fourth part will combine the existing problems, causes and extraterritorial experience in protecting victims’ rights, to make targeted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protection of victims' rights in the procuratorat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gislation, judicial concepts and judicial practice.Keywords: prosecution, criminal victim, right protection, supervision目 录摘要 (I)Abstract (Ⅱ)引言 (1)第1章 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概述 (2)1.1 基本内涵 (2)1.2 刑事被害人的诉讼地位 (3)1.3 刑事被害人在检察环节享有的诉讼权利 (4)1.4 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必要性 (5)第2章 检察环节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8)2.1 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现状 (8)2.2 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存在的问题 (9)2.3 原因分析 (16)第3章 域外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经验与启示 (20)3.1 美国的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 (20)3.2 日本的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 (21)3.3 域外保护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23)第4章 完善检察环节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思考 (25)4.1 全面完善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立法 (25)4.2 强化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司法理念 (25)4.3 完善检察环节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 (26)结语 (35)致谢 (36)参考文献 (37)个人简介 (40)原创性声明和版权使用授权书 (41)引 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自1979年颁布实施以来,经历三次重要修改。

刑事诉讼法中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研究要求

刑事诉讼法中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研究要求

刑事诉讼法中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研究要求摘要: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核心价值在于追求正义,而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是实现正义的重要一环。

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则直接影响着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公平正义价值。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就必须对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以切实解决当前我国刑事被害人在诉讼中面临的权利保障问题。

本文就现行刑事诉讼法中关于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相关规定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就完善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被害人权利;平等对待一、刑事诉讼法中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保护相关概述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基本理念在于尊重被害人在诉讼中的主体地位,其权利保护要符合司法公正的价值取向。

从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内容来看,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程序性权利、实体性权利、救济性权利。

程序性权利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享有程序上的诉讼保障而享有的参与刑事诉讼的各项基本权利;实体性权利则是指被害人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指控犯罪而遭受的实体损失;而救济性权利则是指针对程序上没有保障不充分的情况,所应当享有的要求法律给予保护和救济等方面的权利。

对于刑事被害人的实体性权利,我国刑事诉讼法虽然作出了一定规定,但其规定比较原则,操作性不强。

例如,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害人在案件审结之前可以向法院申请延期审理,但该规定并未明确提出程序上不应对被害人予以特殊保护。

又如,在刑事案件开庭审理过程中,被害人可依法委托诉讼代理人参与诉讼活动,但并未明确对其是否享有上诉权进行规定。

再如,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尽管法律未赋予被害人对附带民事判决的上诉权。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被害人并不能提起上诉。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刑事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主要享有程序性权和救济性权两个方面的权利。

我国女性被害预防的法律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女性被害预防的法律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女性被害预防的法律问题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我国女性被害预防的法律问题研究研究背景:在我国,女性被害的案件屡见不鲜。

从家庭暴力、性侵犯、诈骗到谋杀等各类犯罪,女性都是重要的受害者。

尤其是近年来,一些轰动全国的女性凶杀案件,让公众对女性安全问题的关注更加强烈。

虽然法律对于这些犯罪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研究目的:本项目旨在通过探讨我国女性被害的具体情况,分析其根本原因,广泛收集和整理相关法律法规,以期能够全面了解这一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途径。

研究内容:1.女性被害情况分析。

通过收集和整理已经发生的案例,探讨女性被害的具体情况,其中包括作案时的环境、作案者的心理特征、被害者的人身安全等。

2.女性被害的原因分析。

结合相关文献和案例,分析导致女性被害的多种原因,如社会文化传统、心理问题、法律制度不健全等等。

3.我国女性被害法律问题分析。

深入研究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分析其在女性被害案件中的适用情况,提出不足和改进建议。

4.女性被害案件应对措施研究。

基于以上研究,提出合理有效的女性被害案件应对措施,以期能够降低女性被害发生的概率,减小案件对受害者带来的负面影响。

研究方法:本项目主要采用文献调查和案例分析的方法,首先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案例和文献,分析女性被害问题的具体情况和根本原因;其次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最后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研究意义:本项目的研究结果将对我国女性被害防范工作的实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以为相关单位和组织,在规划和设计防范工作方案时提供重要参考。

刑事执行程序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研究

刑事执行程序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研究

刑事执行程序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研究内容提要:随着新刑事诉讼法对人权保障原则的强调,在各刑事诉讼阶段中,国家机关对刑事被告人人权的尊重和保障都不断加强,却相对忽视了对刑事被害人人权的保障,尤其是在刑事执行阶段,基本没有考虑到刑事被害人的程序参与权。

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刑事执行程序中立法和实践对被害人权利保护缺失的现实,从法理上分析了对被害人在刑罚执行阶段保护缺位的原因,并结合当前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探讨如何在刑事执行程序中提升对刑事被害人的保护。

关键词:人权保障被害人的刑事执行程序参与权刑事执行程序作为刑事诉讼活动的最后一步,其执行效果不仅关系到司法权的公信与权威,也涉及到刑事被害人的权益保护问题。

然而,当前我国的刑事执行程序却由于自身的体制问题和程序设计问题,忽视了在执行程序中刑事被害人的参与权,也易造成公众对刑事执行程序的质疑和不信任。

一、刑事执行程序中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缺失随着社会逐步走向文明,民族国家建立,以公力救济取代同态复仇和血亲复仇等私力救济的国家追诉制度逐步确立。

然而,这样的刑事司法观念过于突出国家的主导作用和绝对权威,湮没了个人在刑事司法中的地位和诉求。

同时,用刑罚这种抽象的正义取代了具体的正义,虽然对犯罪人造成了一定痛苦,可是对被害人和社区成员而言并没有现实的意义。

随着对刑罚缺陷的反思,以被害人权利保障为中心的被害人犯罪学开始兴起,并完成了从犯罪人中心主义到被害人中心主义的刑事观念和刑事政策上的转变。

被害人保护理论以及恢复正义理论要求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我国的刑事诉讼法虽然赋予了被害人当事人的诉讼地位,但是无论立法还是实践,对被害人的保护都没有完全到位。

尤其是在刑事执行阶段,被害人几乎无法参与其中。

1. 刑事执行程序中被害人权利保护在立法方面的缺失虽然随着被害人保护运动在国际上的兴起,我国也开始重视修订刑事诉讼法及相关规范,增加保护被害人权利的内容。

但是,这些规范主要是保障刑事被害人在侦查、起诉和审判阶段的权益,在最后刑事执行阶段,我国的刑事执行立法对被害人在程序参与权等方面的权益的保障严重欠缺。

女性学视角下的性别与刑事法女性在刑事司法中的地位与权益保护

女性学视角下的性别与刑事法女性在刑事司法中的地位与权益保护

女性学视角下的性别与刑事法女性在刑事司法中的地位与权益保护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觉醒意识的不断提高,女性学视角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在性别与刑事法领域,女性在刑事司法中的地位和权益保护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本文将从女性学视角出发,探讨女性在刑事司法中的地位以及权益保护的问题。

一、女性在刑事司法中的地位女性在刑事司法中的地位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

传统上,刑事司法系统往往倾向于偏袒男性,女性的权益保护相对较弱。

这种现象源于传统的性别观念和社会文化的束缚,导致女性在司法实践中难以获得公正对待。

然而,在近年来的发展中,女性在刑事司法中的地位逐渐得到了改善。

一方面,法律的发展和完善使得对性别歧视行为的打击更加有力。

许多国家在刑法中明确规定了性别歧视行为的惩罚力度,并制定了相关的保护性法律。

另一方面,女性学视角的应用也促进了女性在刑事司法中的地位提升。

女性学视角的出现,使得关注女性需求和权益保护成为了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考量。

二、女性权益保护的挑战与进展尽管女性在刑事司法中的地位有所提升,但女性权益保护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依然存在。

在刑法执行过程中,刻板的性别观念可能导致对女性受害者的轻视和不公正对待。

其次,证据收集和调查机制的不完善也制约了女性权益的保护。

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压力,女性在性侵案件中往往难以获得充分的证据支持,导致正义难以实现。

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女性权益保护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首先,立法方面的改革为女性权益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许多国家通过修订刑法,加大对性侵犯和家庭暴力等性别歧视行为的打击力度。

其次,社会对于女性权益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媒体开始重视女性权益保护问题,并努力为女性提供支持和帮助。

三、推进女性权益保护的策略与建议为了继续推进女性权益保护的进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法律的完善和执行力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刑事犯罪女性被害人保护研究
[摘要]女性由于生理、心理、情感等因素,容易成为刑事犯罪侵害的对象。

目前,我国对女性刑事被害人救济存在诸多问题,应当注重从多渠道、多角度对其进行救济,同时建立完善的社会防控体系,加强对女性群体权益的保护。

[关键词]刑事犯罪;女性被害人;权利救济
女性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身或其他多方面原因容易成为刑事犯罪的侵害对象,如何对女性被害人施以全方位的救济使她们重返生活正轨是实务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一、女性刑事被害人特征及原因分析
女性根据其年龄阶段的不同大体可分为幼女、中青年女性及老年女性,目前针对幼女的犯罪主要有暴力犯罪、强奸、拐骗、猥亵、虐待、遗弃等,针对中青年女性的刑事案件主要是性犯罪、盗抢型犯罪、诈骗犯罪、家庭暴力犯罪,老年女性则容易成为诈骗、遗弃、虐待案的受害人。

女性会成为刑事被害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女性自身角度而言,具体有以下几种原因:
首先是生理方面因素。

年轻女性由于生理因素,对男性具有很强的性吸引力,容易成为男性性犯罪的对象。

老年女性往往具有一定经济实力,但有的贪图便宜分辨能力不足,容易受骗上当,成为诈骗罪的受害者。

实务中笔者办理过一起诈骗案,犯罪嫌疑人就是以开健康讲座为名推销保健品,通过先卖小额产品后退款骗取信任,后在卖大额产品不返还货款的手段进行诈骗,很多老年女性贪图小利受骗上当。

而幼女由于身体弱小,难以抵抗外在暴力,容易受到暴力伤害。

其次是个人行为因素。

一些女性举止轻浮、衣着暴露,经常出没娱乐场所,容易被贴上有色标签,遭男性性侵犯。

还有些女性保护意识弱,深夜仍独自在外,容易遭受性侵犯和盗抢型犯罪侵犯。

如Y市办理的一起故意杀人案。

被害人深夜11点会完网友后至学校厕所如厕,犯罪嫌疑人尾随欲实施强奸,遭到被害人激烈反抗后,犯罪嫌疑人将被害人杀害。

此案从被害人角度看,自身确实存在一定的错误,其中的教训应当被吸取。

还有一些女性,随意炫耀自己身上的财物,容易受到盗抢型犯罪的侵犯。

第三是经济方面因素。

有些女性爱慕虚荣又缺乏经济收入来源,主动从事特殊行业或依附有钱男士,易受到性侵犯或暴力侵犯。

从我国目前的现状看,男性的收入整体高于女性,有一部分女性因缺乏谋生技能在生活上必须长期依赖男性,这些人在遭受家庭暴力时往往不敢反抗,一味忍让。

Y市办理的一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常年遭受着丈夫的暴力,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投毒杀害了丈夫。

第四是情感方面因素。

在Y市办理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死的案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受害的女性有复杂的情感纠葛。

有的由于夫妻感情不和,经常争吵,
盛怒之下男方施加暴力,有的由于三角恋爱引发男方报复演变为悲剧。

二、对女性刑事被害人的全方位救济
目前,针对女性刑事被害人的救济途径较少,许多女性受到刑事伤害后,生活一落千丈,心理遭受创伤,应对她们施以及时足够的救济,帮助她们渡过难关。

立足实际,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途径。

1.多渠道提供资金援助。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许多故意伤害、家庭暴力案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女性对男性经济上的依赖性,因此应当对受害女性施以经济上的救助。

应当发挥政府、社会的力量对被害女性进行帮助。

一是建立专项的扶助资金。

建议政府从财政上拨出一定款项,由民政部门管理,专门用于救济刑事被害女性;二是帮助落实工作岗位。

可以由劳动管理部门安排被害女性从事其力所能及的工作,使她们获得固定的收入来源,也获得成就感和社会认同感;三是发动建立慈善基金。

为解决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可以鼓励社会人士建立慈善基金,为受害女性提供经济帮助或者为她们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帮助她们自主创业,重新生活。

2.多方面提供维权服务。

目前我国居民的法制意识还不太强,在遭遇家庭暴力、性犯罪后不愿报案、不愿作证也不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建议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到社区、农村开展针对女性的法制宣传,重点宣传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强奸、虐待等犯罪的构成要件,并阐明司法的救济途径如赔偿金的计算、附带民事诉讼程序等,全方位做好犯罪的预防工作。

建议整合司法局和妇联的相关职能,成立专机构、专职能的刑事案件受害妇女权益保护中心,防止多头管理而权益保护不到位的现象。

3.多主体帮助心理治愈。

刑事犯罪给女性被害人造成的不仅是生理上的伤害,更严重的是心理上的伤害,在对她们进行物质救济的同时应注重对她们进行心理上的治疗。

在美国、日本,社区服务中心都有心理治疗师来对受害人进行辅导和帮助,在我国这方面工作基本没有展开,应当及时启动心理援助工作。

可以邀请心理治疗师、大学心理学教师加入上文所说的刑事受害妇女权益保护中心,为受害妇女提供心理咨询。

也可发动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对受害女性生活圈的亲戚朋友以及小区的居民进行谈话,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受害女性,防止他们的消极反应给被害人带来二次伤害。

4.多角度进行隐私保护。

刑事犯罪给被害女性带来的伤害是深远的,应当注重对被害人隐私的保密,防止刑事犯罪的后果无限扩大。

司法机关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时应当注意保护被害人的隐私,防止因对其隐私的不当揭示而使被害人受到心理上的伤害。

在办案过程中,也应当注意在细节上把握,如应以办案需要为标准请被害人讲清情况即可,不可刨根问底地追问细节以满足猎奇心理。

另外,应尽量减少询问被害人的次数,能一次问清的就不应再次打扰被害人,防止因多次重复回忆对其造成二次伤害,也引起其家人的反感和猜忌。

三、女性刑事被害人的防控措施
1.政府、司法层面的防卫。

政府层面的防卫对减少针对女性的犯罪起着重要作用。

某些家庭暴力犯罪、虐待犯罪如果政府能及早介入,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恶性事件的发生。

可利用街道办、派出所等基层行政组织面广、点多、深入的特点充分排查家庭暴力等问题,并做好矛盾化解、法制宣传等工作,防止其演变为恶性事件;在司法层面,一方面应处理好个案。

对于家庭暴力、虐待等发生在家庭内部的犯罪,应当严格按照“两高”的司法解释,落实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对于强奸、猥亵幼女、侵财类犯罪,应加大打击力度,根据犯罪情节严惩犯罪分子
2.社会层面的防卫。

应当围绕女性生活的场所、周围的环境进行全方位的社会防卫。

美国社会学家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提出了关于街道特殊的功能——“街道眼”,即在一条街道上,因为居民间彼此熟悉,相互照应,相当于随时都有一双眼睛对潜在的“坏人”实施监控,无形中构成了街区安全网络。

这说明社区等基层组织越健全、城市公共空间越发达、居民关系越融洽,越能保证周围环境的安全。

这对我们构建全方位的犯罪防御体系是一个重要启示,应当着力改变目前邻里关系僵化、居民来往稀疏的局面,促进居民彼此交往,发动社会的力量编织更细、更密的犯罪防护网,切实维护女性权益。

3.家庭层面的防卫。

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良好的家庭关系不仅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而且对控制和预防犯罪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应当充分发挥家庭的防卫功能,切实防止犯罪行为发生。

一是融洽夫妻关系。

实践中,许多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案件均发生在夫妻之间,其根源就在于夫妻感情不和;二是加强对子女的管护。

对女孩,父母要注意养成她们自尊自爱的性格以及对陌生人的防备心理,同时做好上下学的接送工作,严格禁止深夜独自晚归的行为。

对男孩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观、性行为观,正确处理青春期的正常生理现象;三是强化对老人的关爱。

要定期探望单独居住的父母或长辈,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对于购买保健品、药品等事项应当亲自过问,防止他们受骗上当。

对知悉的针对老人的诈骗手段要及时宣传,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四是密切亲友间的联系。

应当加强与亲友的沟通联系,掌握亲友间的动向,对其家庭内部出现的暴力、虐待等现象要做好训诫引导工作,必要时果断报案。

4.个人层面的防卫。

女性实现个人犯罪防卫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降低对犯罪的诱发性,二是提高对犯罪的防卫能力。

就具体罪名而言:(1)强奸犯罪的预防。

女性应坚持衣着得体,不可过分暴露,行为应当端庄,不宜轻浮。

应当避免深夜独行于偏僻的公园、街道,也应当避免独自一人出没酒吧、歌厅等特殊场所。

可以学习基本的防卫知识或随身携带防卫工具。

女学生对男老师的无理要求应当果断拒绝,必要时告知家长或学校,不可姑息。

(2)家庭暴力犯罪的预防。

婚前应充分了解对方的品行、嗜好,婚后应注意夫妻间的沟通,矛盾要及时解决,不可积压导致积重难返。

经济上要独立,不可过分依赖男方。

对于长期的殴打行为要坚决制止,不能抱任何幻想,不可因为子女而隐忍退让。

(3)诈骗犯罪的预防。

首先要树立“没有不劳而获”的意识,不要贪图小便宜。

其次要保持对陌生人的戒备心理,在涉及到推销商品、划拨资金等事项时要慎之又慎,必要时咨询专业人士,不可随意透露个人信息。

最后在确认上当受骗后,应及时报案,不能因案值小而姑息放纵犯罪。

参考文献
[1]莫洪宪.论女性刑事被害人之权益救济[J].法学评论,2000(6)
[2]刘知春,蒙凤娟.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的缺失及完善[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
[3]石英.论被害人权利保障制度的完善[J].法学评论,2001(3)
王惠,法学硕士,助理检察员,江苏省盐城市人民检察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