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犯罪情况调研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研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研报告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深入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原因,我所在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调研,以下将进行详细分析。
一、未成年人犯罪现状通过对国内多个城市的未成年人犯罪数据进行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未成年人犯罪率逐年上升,特别是盗窃、抢劫、敲诈勒索、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行为居多,良好的道德品质逐渐消失,对社会治安治理带来极大的阻碍。
在未成年人犯罪者中,男性居多,而女性则主要出现在卖淫、嫖娼等社会不良行为中。
另外,犯罪年龄分布集中在15岁以下和16-18岁两个阶段,其中以16-18岁的未成年人犯罪者居多。
二、未成年人犯罪影响因素对未成年人犯罪影响因素进行深入调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
调查显示,没有家庭管教、家庭成员离异等家庭问题明显高于成年人犯罪者。
这些家庭问题会导致未成年人的自我认同感、责任感和道德观念受到损害,从而易于走上犯罪道路。
2. 个人原因个人原因也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因素之一。
缺乏自信心、过多追求物质享受、独自生活等都会增加未成年人犯罪的风险。
此外,对于未成年人自身心理状态的调节和控制不力也是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
3.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学校教育水平、周边朋友关系、社会文化环境等。
未成年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朋友圈、所在地的社会文化环境会深刻地影响到未成年人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
三、防范未成年人犯罪措施为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调查研究制定了几项针对性的措施:1. 家庭治理要注意给予未成年人必要的管教,关爱和支持未成年人的情感需求,提高家庭氛围的质量。
2. 学校教育加强学校教育和学生心理教育,教育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倡健康、充实、积极的生活方式。
3. 社会监督加强社会监督和预防,对于常规教育难产、家庭难以管教、表现变异等问题的未成年人,要提供心理、治疗和教育等帮扶服务,增强未成年人的社会归属感和自信心。
女性罪犯的犯罪原因探究及行为特征——陕西省女子监狱调研报告实证

时晶 Shi Jing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西安 710043) (Shaanxi Police Officer Vocational College,Xi'an 710043,China)
摘要: 笔者通过在陕西省女子监狱进行查阅档案、问卷调查、座谈、个别谈话等方式,对陕西省女子监狱共计 1540 名罪犯进行调研。根据女
百分比 15.6 20.8 45.1 13 5.5
奸耍滑,生活中爱慕虚荣。表现明显呈现两极:获得减刑和改造积极 分子多数属于这类文化程度的女犯;抗改造分子和顽危犯也多属于 这类罪犯。
1.3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 85 人,占在押犯总数的 5.5% ①犯罪 原因分析。这类罪犯人数近几年来明显增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
Key words: female offenders;causes of crime;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中 图 分 类 号 :DF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6-4311(2012)04-0268-03
0 引言
大多数在适应监狱生活上存在困难,劳动技术掌握较慢,参与监狱
49.9 8.7
人,占到 4%。因此可以说这部分女性罪犯绝大多数生长于偏远农
60 岁以上
46
2.9
村,杀人、伤害、拐卖这几项罪名占到这类女犯所犯罪名的 70%以
800
上。具体分析其犯罪原因有以下几种:其一,受经济地位低下和传统
700
男尊女卑思想影响,农村女性普遍社会地位较低,家庭中更处于劣
势地位。长期受到虐待后成为杀人、伤害的犯罪人。其二,这部分女 性罪犯,普遍认知能力低下,不能正确对其犯罪行为和与之相应的
性侵调研报告

性侵调研报告性侵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及背景在社会现象和媒体报道中,性侵害的案件数量逐渐增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
为了了解和分析性侵问题的现状和影响因素,我们进行了一项性侵调研。
二、调研方法我们通过设计问卷调查,以网络和面对面的方式收集数据。
调查采用匿名方式进行,以保证回答者的隐私。
调查对象来自各个年龄段和社会背景的人群。
三、调研结果分析1. 问题意识和社会关注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90%以上)对性侵问题表示关注和认识到其严重性。
这反映了公众对性侵问题的高度关注,也说明人们对保护自己和身边人的安全有着普遍的意识。
2. 受害者特征调查结果还显示,性侵受害者通常是女性,占受害者总数的80%以上。
这与公众对性侵会重点关注女性的认知相符。
然而,调查结果也发现男性同样存在着性侵受害的风险,仅占较小比例。
3. 受害者关系调查结果显示,性侵案件中,约有60%以上的受害者与犯罪者存在关系。
这一结果揭示了性侵案件中亲密关系的问题,暴露出受害者无法保护自己的痛点。
4. 影响因素分析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性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是影响性侵问题的重要因素。
其中,近半数受访者认为缺乏性教育是导致性侵问题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外,家庭教育中对性别平等的教育以及社会环境中对性侵问题的普及宣传也是至关重要的。
5. 受害者报案和处罚问题调查结果显示,仅有不到30%的受害者选择报案,其中多数原因是担心社会舆论和二次伤害。
此外,只有少数受害者报案后得到了有效的处罚。
这说明在性侵案件中,受害者报案和司法制度的改进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调研结论根据我们的调研结果,性侵问题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并且已经引起了公众的高度关注。
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性侵问题:1. 加强性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性侵问题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2. 家庭和学校应该加强对青少年和儿童的性教育,培养他们自我保护的能力。
3. 完善法律制度,加大对性侵犯罪的打击力度,并提高受害者报案和司法保护的效果。
犯罪调研报告分析

犯罪调研报告分析犯罪调研报告分析犯罪是社会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犯罪行为严重影响社会秩序和人民安全感,因此对犯罪进行调研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一份犯罪调研报告进行分析,旨在了解犯罪现象,探讨犯罪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该犯罪调研报告主要分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犯罪类型、犯罪区域分布、犯罪人口特征、犯罪原因和犯罪对社会的影响。
首先,犯罪类型是一个关键的研究点。
通过对报告中提到的各类犯罪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盗窃、抢劫和诈骗等财产犯罪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
这表明对财产的保护仍然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因此,应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来预防和打击这些犯罪行为。
其次,犯罪的区域分布也是需要引起关注的。
报告指出各地区犯罪率存在差异,而且一些地区有明显的高发区域。
这可能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教育程度、社会福利等因素有关。
因此,政府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防范策略,加强对高风险地区的巡逻和管控,同时加大对整个地区的扶贫和经济发展力度。
接下来,犯罪人口特征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点。
调研报告显示男性犯罪率要高于女性,而且青少年犯罪也较为突出。
这可能与男性的社会角色以及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有关。
因此,社会应该注重对男性和青少年的犯罪预防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犯罪原因也是需要探讨的问题。
调研报告中提到了一些有可能导致犯罪的原因,如经济困难、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
这些原因都需要从根本上解决。
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家庭的帮扶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最后,犯罪对社会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报告指出犯罪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不安。
此外,犯罪还会对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社会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执法机构,加强对犯罪的打击力度,同时加大对犯罪者的教育和改造力度。
综上所述,犯罪调研报告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犯罪现象,探讨犯罪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通过深入分析犯罪类型、犯罪区域分布、犯罪人口特征、犯罪原因和犯罪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对犯罪进行全面的认识,从而为预防和打击犯罪提供有效的参考。
女罪犯调研报告

女罪犯调研报告女罪犯调研报告一、引言犯罪是社会治安问题中的重要一环,而女性犯罪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次调研报告将着重探讨女性犯罪的现状、原因以及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女性犯罪的发生。
二、女性犯罪的现状女性犯罪的比例相较男性犯罪来说较低,但在近几十年来逐渐呈上升趋势。
据统计数据显示,女性犯罪主要分布在盗窃、诈骗和非法吸毒等领域。
其中,非法吸毒是女性犯罪的主要隐患之一。
三、女性犯罪的原因分析1.社会经济因素:贫困和经济压力是女性犯罪的重要诱因之一。
由于特定周期内的物价上涨,很多无业或低收入的女性为了满足日常开支,选择靠非法手段获取财富。
2.心理健康问题:一些女性犯罪分子存在心理问题,如心理障碍、人格缺陷等,这些因素使得她们更容易被犯罪行为所吸引。
3.家庭环境:部分女性犯罪分子的家庭环境欠佳,可能存在家庭矛盾、虐待等问题。
这样的不良家庭环境容易导致少女染上不良社会习惯,进而沦为犯罪分子。
4.社会文化因素:某些社会文化因素也与女性犯罪的增加有关。
比如对女性职业歧视、性别不平等等社会现象,往往使得女性产生反叛心态,倾向于选择非法手段来达到目的。
四、预防和减少女性犯罪的策略1.教育宣传:通过教育手段,向女性群体普及法律和道德知识,提高她们的法律素养和道德观念。
2.心理辅导:对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女性犯罪分子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她们恢复正常心态,重新融入社会。
3.社会援助:对经济贫困的女性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援助,减少因经济压力引发的非法活动。
4.加强家庭教育: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帮助有问题的家庭改善家庭环境,降低少女沦为犯罪分子的风险。
5.社会公平与合理性:加大对女性的权益保护力度,减少对女性的社会歧视和不公平待遇,营造一个平等、公正的社会环境。
五、结论女性犯罪虽然相对较低,但其现状和潜在风险仍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通过教育、心理辅导、社会援助和加强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努力,可以预防和减少女性犯罪的发生,建立一个更加安全和公平的社会环境。
对女性犯罪现象的调研与思考

女性犯罪的社会影响和危害
社会影响
女性犯罪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如影响家庭和社会稳定,降低公众对法律的信任 等。
危害
女性犯罪对受害者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同时也对犯罪者本人造成不良后果 ,如监禁、社会排斥等。
03
女性犯罪现象的成因分析
个人因素对女性犯罪的影响
01 02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女性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家庭中缺乏关爱、支持和 安全感可能导致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自卑、无助和依赖的性格,增加 犯罪的风险。
教育背景
教育背景不足或缺乏教育机会可能导致女性对自身价值的贬低和社会地 位的下降,从而增加犯罪的风险。
03
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是女性犯罪的重要成因之一。心理障碍、人格缺陷、情绪不稳
定等因素可能导致女性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采取不理智的行为,如盗窃
、暴力等犯罪行为。
社会因素对女性犯罪的影响
社会压力
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压力可能导 致女性在面对困境时产生焦虑、 压力和心理失衡,从而引发犯罪
行为。
贫困和失业
贫困和失业是导致女性犯罪的重要 社会因素。经济困难、生活无望和 就业机会不足可能导致女性在生存 压力下走上犯罪的道路。
性别歧视
性别歧视对女性的发展产生负面影 响,使女性在就业、教育和社会地 位等方面面临不公平待遇,从而增 加了女性犯罪的风险。
文化因素对女性犯罪的影响
媒体影响
媒体对女性的形象塑造和社会角色具有重要影响。媒体中不 良形象和负面信息的传递可能导致女性对自身价值产生质疑 ,并模仿犯罪行为。
性别歧视和社会压力
女性犯罪者往往受到性别歧视和社会压力的影响。这些压力可能来自于家庭、社区或工作 环境,导致她们感到无助和绝望,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拐卖调研报告

拐卖调研报告拐卖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拐卖是指以非法手段将儿童、妇女等有较高价值的人口贩卖给他人,进行非法剥削的行为。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拐卖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我所在的城市也不例外,经常发生拐卖案件。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我市拐卖问题的现状及原因,以制定有效的对策。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
我们在我市的几个重要地点设立了调查点,对过往的行人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个人信息、是否了解拐卖、对拐卖问题的态度以及认为拐卖的原因。
三、调研结果1. 个人信息分析:在调查的1000名被调查者中,男性占55%,女性占45%。
80%的被调查者在18-40岁之间,说明我市年轻人是拐卖案件的主要受害人。
2. 对拐卖问题的了解情况:只有25%的被调查者表示对拐卖问题有一定的了解,而其中大部分只是通过媒体报道获得相关信息。
3. 对拐卖问题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95%的被调查者对拐卖问题表示强烈的谴责,认为拐卖是不人道的犯罪行为。
4. 拐卖的原因:被调查者认为导致拐卖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贫困、性别歧视、社会道德缺失等。
四、讨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了解到我市对拐卖问题的认识程度还不够,很多人对拐卖问题缺乏必要的了解,这需要加强相关宣传教育工作。
另外,经济贫困、性别歧视等社会问题也是导致拐卖问题的重要原因,需要继续推动社会进步,加强贫困人口的帮扶和改善妇女地位。
五、建议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普及拐卖问题的危害和防范知识,提升公众的认识水平。
2. 完善法律保护机制:建议加大对拐卖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制定更加严厉的法律法规,保护受害人的权益。
3. 推动社会进步:加强扶贫工作,缩小贫富差距,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减少经济贫困人口的数量。
4. 提高妇女地位:倡导男女平等,杜绝性别歧视现象,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待遇,帮助妇女提高社会地位和自我保护能力。
六、总结拐卖问题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严重侵害了被拐卖人口的权益。
犯罪调研报告

犯罪调研报告犯罪调研报告引言:近年来,犯罪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对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犯罪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本研究选择了几个关键的犯罪类型进行调研。
本报告旨在分析犯罪的发展趋势、犯罪者的特征以及应对犯罪的措施,期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一、犯罪发展趋势1. 犯罪数量不断增加根据公安部门的统计数据,过去十年中,我国犯罪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由此可见,社会治安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
2. 犯罪手段与科技的结合随着科技的发展,犯罪分子也逐渐借助科技手段来实施犯罪。
电信诈骗、网络盗窃等新型犯罪行为屡见不鲜,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传播性。
3. 青少年犯罪频发青少年犯罪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
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一些青少年渐渐走上犯罪道路。
青少年犯罪不仅破坏了犯罪者自身的前途,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安宁。
二、犯罪者特征1. 年龄和性别根据研究数据显示,男性犯罪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而且,在青少年和中青年阶段的男性犯罪率更高。
2. 社会经济地位犯罪往往与社会经济地位有所关联。
一些犯罪分子由于贫困和缺乏机会而走上犯罪道路;然而,也有一些高收入人群涉及到经济犯罪,这表明犯罪并不完全受到社会经济地位的限制。
3. 教育水平犯罪行为与教育水平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较低的教育水平可能导致缺乏法律意识和良好的行为规范,增加了犯罪的风险。
4. 家庭背景一些犯罪分子来自不稳定、问题严重的家庭环境。
家庭暴力、父母不良的行为范例以及缺乏有效的监护等因素,都可能对犯罪行为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
三、应对犯罪的措施1. 加强社会教育通过教育来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是预防犯罪的重要手段。
加强学校法治教育、开展社区矫正等活动,能帮助青少年远离犯罪。
2. 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犯罪行为,加大对犯罪分子的法律制裁力度,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加强警察力量建设,优化执法技巧和手段,并配备现代化设备,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类犯罪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犯罪情况调研报告
作者:赵侠韩少冲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30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犯罪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并且呈现出新的特点,女性犯罪已经成为不能忽视的社会问题。
B区检察院以2012年至2014年审查起诉数据为蓝本,对本院辖区内女性犯罪情况的进行了专题调研,总结分析了辖区内女性犯罪的特点和原因,并提出预防女性犯罪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对遏制女性犯罪增长和促进区域社会和谐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女性犯罪社会问题
作者简介:赵侠,天津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助理检察员,研究方向:检察理论及实务;韩少冲,天津市北辰区人民检察院助理检察员,研究方向:检察理论及实务。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0-173-02
一、B区女性犯罪基本情况和特点分析
(一)从审查起诉的罪名情况看
2012年,B区检察院审查起诉的女性犯罪嫌疑人中涉嫌故意伤害罪、拐卖妇女儿童罪、过失致人死亡罪、职务侵占罪、诈骗罪、盗窃罪、敲诈勒索罪、妨害公务罪、聚众斗殴罪、容留介绍卖淫罪这10个罪名的占当年审查起诉的女性犯罪嫌疑人人数比例为43.6%。
2013年,涉嫌故意伤害罪、拐卖妇女儿童罪、故意杀人罪、诈骗罪、敲诈勒索罪、抢劫罪、破坏生产经营罪、妨害公务罪、赌博罪、容留介绍卖淫罪这10个罪名的占当年审查起诉的女性犯罪嫌疑人人数比例为60.4%。
2014年,涉嫌故意伤害罪、拐卖妇女儿童罪、过失致人死亡罪、诈骗罪、盗窃罪、抢劫罪、故意毁坏财物罪、妨害公务罪、赌博罪、开设赌场罪这10个罪名的占当年审查起诉的女性犯罪嫌疑人人数比例为59.1%。
可以看出,B区检察院每年审查起诉的女性犯罪嫌疑人中都会有一半左右的人集中在10个罪名,而且罪名中较为集中的是故意伤害罪、拐卖妇女儿童罪、诈骗罪、盗窃罪、妨害公务罪等5类犯罪。
可见,B区女性犯罪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女性故意伤害犯罪和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等暴力性犯罪易发高发;二是女性侵犯财产犯罪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女性诈骗、盗窃、敲诈勒索甚至抢劫犯罪也越来越常见;三是女性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明显增多,罪名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尤其是在妨害公务犯罪和赌博类犯罪中女性因素越来越凸现。
(二)从受教育程度情况看
从审查起诉的数据看,B区检察院审查起诉的女性犯罪嫌疑人的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小学及文盲半文盲,所占的人数比重也最大,其中接受过初中文化程度教育的人数最多,小学及文盲半文盲人数次之。
2012年至2014年,受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包括初中)的女性犯罪嫌疑人占审查起诉女性犯罪嫌疑人的比例分别为86.5%、70.4%、57.4%,可见,受教育程度低是女性犯罪嫌疑人显著特点之一。
(三)从户籍情况看
从审查起诉的数据看,B区检察院审查起诉的B区户籍和A市户籍女性犯罪嫌疑人人数呈下降趋势。
2012年至2014年审查起诉的外省市户籍的女性犯罪嫌疑人人数所占比重却仍然较大,甚至在2014年出现审查起诉的女性犯罪嫌疑人中有70%是外省市户籍,这说明外省市户籍女性犯罪嫌疑人已成为审查起诉工作的重点,同时是说明,外省市户籍女性犯罪嫌疑人尤其是外来务工的女性成为女性犯罪的高发人群。
二、B区女性犯罪原因分析
(一)贪慕虚荣的不健康心理
女性犯罪嫌疑人大多数存在不健康的心态,表现为心胸狭隘,忌妒心强,虚荣心大,报复心强,遇到涉及自身利益的事就喜欢斤斤计较,受不了半点委屈,当心理负荷与心理承受能力失调时,就容易产生焦虑、困惑、苦闷等畸形心理。
女性对物质欲望的渴望程度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也是节节升高,突出表现为对奢饰品牌的衣物、皮包饰品、化妆品以及高端养生保养等的极度偏好。
对无正当职业或外来务工的女性来说,当自身的收入与其对物质的欲望不成正比,无法满足其欲望的时候,就会不惜采取各种手段,甚至是犯罪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物质欲和虚荣心。
尤其是对身处关键岗位的女性来说,社会地位的提高使得女性拥有了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也在各行各业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但有的女性却因为贪慕虚荣的心理而陷入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的陷阱。
(二)情感控制能力弱化
情感因素在女性犯罪中占有了很大的比重。
女性一般情感细腻丰富、敏感又脆弱,情感控制力相对比较弱,其行为常常受外界事物的影响和刺激。
有的女性缺乏甄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比较孤立、固执,容易钻牛角尖,遇到事情很容易动感情,一旦自己的感情受到破坏,就会引起情绪的波动,极易因情绪失控而不计后果的实施一些过激的行为,比如,自杀、自残、故意毁坏财物等。
再加上,有的女性家庭观念比较重,为家庭及成员投入了大量的感情和精力,当家庭及成员受到法律追究时,为了“维护和捍卫”家庭利益、“保护和关爱”家庭成员,从而实施窝藏包庇,帮助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甚至妨害公务等犯罪。
(三)家庭暴力是女性暴力型犯罪重要诱因
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中对家庭成员造成或可能造成身心方面或性方面的伤害或痛苦的任何暴力行为,以及威胁、强迫或任意剥夺自由的行为。
作为破坏家庭的“腐蚀剂”,家庭暴力的存在极易破坏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内部稳定性,对婚姻以及家庭子女都会带来严重的伤害。
一般情况下,女性在受到家庭暴力的最初,都特别顾忌脸面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抱着“家丑不可外扬”,“说出去会让人看不起”的心理,而选择忍受、妥协和顺从,当家庭暴力的迫害程度达到一般女性肉体和精神的承受极限时,长期的家庭暴力会使她们在激愤难消的情况去选择更极端、更疯狂的方式去报复,包括实施一些犯罪情节或手段及其恶劣的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等“以暴制暴”的犯罪。
三、预防和减少B区女性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一)有针对性地加强女性人生观、价值观和法制观教育
高度重视女性群体的精神文明建设,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女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鼓励女性摒除“人活一世吃喝二字”、“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等唯钱论、享受论的影响,以树立自立、自强、自爱、自信的正能量帮助提高女性在钱权诱惑面前的抵抗力。
第一,倡导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在众多的女性财产型犯罪中笔者发现,女性经济地位不独立缺少收入来源与过高的物质欲望追求之间的反差,是女性财产犯罪的主要原因,所以要对症下药帮助女性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尤其是要加强对低学历女性和一些外来女性务工人员的文化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幸福”,唯有勤奋劳动才能实现美好人生追求的理念,把对物质的追求转变为通过劳动创造美的过程。
第二,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普及法律。
提高女性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就是尤其是要把《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继承法》等关系到女性具体生活方面的法律宣传到位,让女性了解遇到纠纷如何解决,遇到侵害知道如何保护,具体来说,可以通过讲解发生在身边的案例,印发法制宣传材料等帮助更多的女性认清什么行为是受法律保护的,什么行为是法律禁止的,分清罪与非罪,逐渐培养女性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要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第三,妇联、群团等组织要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注重发掘女性身边的优秀典型,以女性优秀典型人物的“诚信友爱”、“敬业奉献”、“敬老孝亲”等先进事迹鼓励和引导女性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有针对性地加强女性心理健康教育
当下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面对社会环境带来的压力和不良诱惑,女性要想远离违法犯罪,必须具备积极健康的心理。
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女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在女性出现消极情绪时及时介入进行情绪排解,引导女性学会宽容大度地对待、处理问题,特别要关注对未成年女性的心理引导和教育,未成年阶段由于思想尚不成熟,行为举止易模仿他人,是与非的观念还未形成,做事不考虑后果等原因,更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也更容易走上违法犯罪。
笔者认为,当女性遭遇挫折、失败和困惑时,有关职能部门或妇女维权组织要及时派员介入进行疏导和化解,将女性实施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危险抑制在萌芽状态,避免
因心理因素引起的女性犯罪,具体到司法实践中,有必要设立专门针对女性的心理咨询所,开设心理健康咨询、疑难解答培训课,使女性有委屈有地方讲,有问题热心人来帮,关心她们的心灵健康,解决女性心理问题,为女性提供心理上的帮助,使之树立起自立、自强、自警、自尊的信心和勇气。
(三)有针对性地保护女性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的权益
第一,要消除歧视女性的思想根源,整个社会要加大宣传提倡男女平等的思想,发挥妇联组织和社会公益机构作用,通过舆论监督、就业公平宣传等措施促进整个社会形成男女平等的共识,妇联等女性维权组织要站在女性的立场切实维护女性利益,公布女性维权电话、网站等,畅通女性维权渠道。
第二,司法机关要继续加大“扫黄打非”的力度,严肃查办“涉毒涉黄涉赌”案件,治安、文化等执法部门尤其要加大对KTV、夜总会、酒吧等女性工作较集中的场所的管理力度,严厉打击性犯罪,铲除滋生女性犯罪的土壤。
第三,重视女性就业安置工作,进一步消除女性就业性别歧视,尽可能多地增加女性就业岗位,给女性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劳动技能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尤其是针对待业在家的青年女性和下岗的中年女性,应该为她们提供量身定做的职业技能培训等措施,增加她们的就业机会,拓展其自身的发展空间。
注释:
李做.性别歧视鉴定.河北法学.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