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犯罪研究
女犯调查报告

女犯调查报告女犯调查报告近年来,女性犯罪人数逐渐增加,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深入了解女犯的背景、动机和社会影响,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们的调查结果,并对女犯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女犯背景分析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女犯的背景存在一些共同特点。
首先,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由于家庭、社会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女犯在教育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
其次,家庭环境不稳定也是女犯形成的重要原因。
家庭暴力、离婚等问题对女性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经济困难也是女犯形成的因素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女性的经济地位相对较低,很多女犯出于经济压力而选择犯罪。
二、女犯动机分析女犯的动机多种多样,但我们发现一些常见的动机。
首先是经济利益。
女犯往往因为贪图金钱或物质享受而犯罪。
其次是心理因素。
一些女犯由于个人心理问题,如自卑、嫉妒等,导致他们对他人产生敌意,从而犯罪。
此外,一些女犯也是受到他人的影响,如恶势力、犯罪团伙等,他们在这些群体中找到了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女犯的社会影响女犯的增加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女犯的增加给公安机关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由于女性犯罪人数的增加,公安机关需要增加相应的人力物力来应对。
其次,女犯的增加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女性犯罪的特点是隐蔽性较强,很多女犯以非暴力的方式进行犯罪,给社会安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此外,女犯的增加也对社会道德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了一定的困惑。
四、解决女犯问题的建议为了解决女犯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加强教育。
通过提高女性的教育程度,可以提高她们的素质和自我认知能力,从而减少犯罪的可能性。
其次,加强家庭关怀。
建立健全的家庭关系,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对女性的成长至关重要。
同时,社会应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帮助经济困难的女性脱离贫困,减少犯罪的诱因。
此外,加强法律和执法力度也是解决女犯问题的关键。
通过加大对女犯的打击力度,提高犯罪成本,可以有效遏制女犯的增长势头。
监狱学对女性犯罪与女性监狱的研究

监狱学对女性犯罪与女性监狱的研究监狱学是犯罪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主要研究犯罪分子的关押、惩罚和改造等方面的问题。
在这个领域中,对于女性犯罪和女性监狱的研究日益引起重视。
本文将探讨监狱学对女性犯罪与女性监狱的研究情况,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思考。
一、女性犯罪的特点与原因女性犯罪与男性犯罪有许多不同之处。
首先,女性犯罪相对较少,占全部犯罪人口的比例较低。
其次,女性犯罪的类型和性质也与男性犯罪存在差异,女性更多地参与非暴力的犯罪行为,如偷盗、欺诈等。
此外,女性犯罪的动机也较为复杂,包括经济因素、心理因素以及家庭环境等。
对于女性犯罪的原因研究表明,社会角色的压力和社会期望对女性犯罪具有重要影响。
传统的家庭角色对女性的性别角色定位有一定作用,一些女性出于经济压力或其他原因,可能选择从事非法活动。
另外,心理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女性参与犯罪行为,例如,自卑感、攀比心理等都可能促使某些女性违法犯罪。
二、女性监狱的特点与挑战女性犯罪的研究对于监狱学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女性犯罪的增加导致了女性监狱的发展与建设。
然而,女性监狱的特点和挑战也需要研究者们给予更多关注。
女性监狱相对于男性监狱而言,面临更多独特的问题。
首先,女性在监狱中的社会角色和心理需求不同于男性。
例如,女性犯罪者更容易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对家庭关系的培养与保持也成为关注焦点。
其次,女性监狱中的犯罪人员往往需要面对更多的性别歧视和暴力问题。
安全保障和人权保护是建设女性监狱时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准确理解女性犯罪以及女性监狱的特点对于更好地进行监狱改造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近年来,监狱学对女性犯罪与女性监狱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方面,研究者通过对女性犯罪的调查与统计,揭示了女性犯罪的现状与趋势,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另一方面,对女性监狱的研究着重于改善犯人的心理健康、满足其家庭和社会需求,为女性犯罪者的改造与重返社会提供支持和帮助。
此外,监狱学家们还通过实地调查和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女性悬疑犯罪调查报告

女性悬疑犯罪调查报告根据我们的调查和收集到的证据,就以下女性悬疑犯罪案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报告。
案件一:在XX城市的XX小区发生了一起女性失踪案件。
失踪的女性名叫XXX,年龄为XXX岁,无婚姻状况,无孩子。
女性最后一次被目击是在她的住所附近。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XX小区监控录像显示女性于XX日晚上10点30分离开住所,并未返回。
目前,我们正在调查案件,进行失踪女性的背景调查,并与家属密切合作,以期尽快找到失踪女性的下落。
案件二:一宗女性被害案件在XX市引起了广泛关注。
受害者名叫XXX,年龄为XXX岁,已婚无孩子。
死者的尸体于XX日早上在她的住宅被发现,死因初步鉴定为颈部被勒压死亡。
经过现场勘查和尸检,我们发现凶手可能是她的丈夫,而动机可能与夫妻关系纠纷有关。
我们当前正在进行法医和心理学方面的进一步调查,以收集更多的证据,以便能够提起刑事诉讼并完成犯罪嫌疑人的逮捕。
案件三:在一家酒吧的停车场,我们调查了一宗涉及女性的袭击案件。
受害者名叫XXX,年龄为XXX岁,单身。
据目击者称,在晚上11点左右,她被一名陌生男子从背后袭击并抢走了她的手提包。
我们已经收集到了其他证人的证词,并将这一信息与相关部门共享,以寻找嫌疑人。
我们正在对监控录像进行详细研究,以确定嫌疑人的身份和提供更多的线索,以便成功破案。
案件四:在XX市发生了一起女性被绑架案件。
被绑女性名叫XXX,年龄为XXX岁,有孩子但已离婚。
据目击者称,她被一名蒙面男子从她的住所带走。
我们正在与警方合作,共同调查案发地附近的监控录像,并进一步调查与受害者有关的人员。
我们希望能够及时找到被绑女性的下落,并尽快恢复她的自由与安全。
以上是我们目前调查的女性悬疑犯罪案件的情况,我们将继续努力进行调查,并与各相关部门密切合作,以便能够尽快破案并给受害者及其家属带来正义。
请各方关注进展,并提供任何可协助我们调查的相关信息。
女性罪犯劳动改造管理模式研究——以陕西省女子监狱为例

女性罪犯劳动改造管理模式研究——以陕西省女子监狱为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治安的逐步稳定,犯罪率逐年递减,但女性罪犯的数量却一直居高不下。
女性罪犯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和生理特点,往往需要更专业、更人性化的劳动改造和管理模式。
本文将以陕西省女子监狱为例,探讨女性罪犯劳动改造管理模式的相关研究。
一、陕西省女子监狱的劳动改造管理模式简介陕西省女子监狱(以下简称“女子监狱”)是一所专门为女性罪犯提供集收押、管教、改造、教育、医疗等多方面服务的机构。
女子监狱采用“吃喝拉撒严格限制,文化顶天更安全”的管理理念,对女性罪犯进行全员封闭式管理。
为了提高罪犯的素质,女子监狱采用了多种劳动改造和教育手段,使罪犯能够真正地改过自新。
二、女性罪犯的劳动改造案例1.何某何某,曾因赌博被判刑6个月,进入陕西省女子监狱服刑。
何某在服刑期间,利用自己原有的手工折纸技能,主动参与到监狱的手工制品生产中。
在监狱的帮助下,何某发扬这个优势,制作出了大量手工折纸,有关当地商家一见该手工品的好看,便成了何某的客户,逐步走向成功。
2.张某张某,曾因盗窃被判刑,进入陕西省女子监狱服刑。
张某本来思想倾向不正,性格孤僻,心理扭曲,缺乏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加上缺乏学历和技能,背景较为贫困,家庭生活受打击,早早地辍学。
在监狱的帮助下,张某接受了心理及职业方面的培训,比如文化教育、音乐表演等各个领域的课程,并通过参与制作产品、销售、会计等环节,得到普遍赞誉,获得情商、技能方面的提升,被其它罪犯视作楷模。
3.李某李某,因诈骗被判刑进入陕西省女子监狱服刑。
李某在服刑期间,参加了女子监狱推出的远程教育班,学习了电子商务、会计、法律和贸易等相关专业知识。
监狱还安排李某参加了各种劳动工作、扶贫慰问等社会活动,增大她参与社会的积极性,提高了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几月后,李某在女子监狱千姿百态的雪纺制品制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与监狱的领导反映了自己的心愿——开一家自己的服装店。
女性犯罪

三、女性犯罪特征
(五)具有加害人和受害者二重性 • 【案例】 贵州省纳雍县新郑乡人何琴12岁时被人贩子从贵阳
拐卖到河南浚县,15岁时生下一子。1998年她再次被人 贩子拐骗到鹤壁市郊区一个村庄,以5000元的价格卖给一 个名叫李水平的光棍汉为妻,次年她生下一女。离开家乡 已经12年了,她想自己的父亲,想回家看看,却被多疑的 丈夫粗暴地拒绝。在数次争吵、打骂之后,彻底心灰意冷 的她找出一瓶“毒鼠强”倒进丈夫爱吃的面条里,将丈夫 毒死。
三、女性犯罪特征
(五)具有加害人和受害者二重性 • 犯罪女性在她们滑入犯罪深渊之前,大部分是受害者。 有的在谈恋爱时因接连失恋,精神空虚,为寻找寄托而失
身;有的盲目轻信他人,上当受骗,被人拐骗、拐卖、诱 奸,于是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有的以色情勾引,进行 流氓、诈骗、拐卖人口等犯罪活动,或与其它违法犯罪成 员同流合污,互相利用,相互勾结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有 的是丈夫另有新欢而遭冷遇、受凌辱,不顾一切而实施犯 罪。
• 【手段二:色】安惠君多次以出外考察的名义,指定年轻 英俊的男警员单独跟随她外出,期间向英俊下属作出性暗 示。如顺其要求,回深圳后将迅速升迁;反之则升职无望, 理由是“有待磨练”。该分局年轻英俊的一位警员与安惠 君关系密切。而他从副科被提拔到正科,再到副处、正处, 仅两年时间。
昨日十大品牌市长,今日阶下囚
母亲吸毒八年,婴儿毒瘾发作
四、女性犯罪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二)女性性犯罪 • • 女性性犯罪指女性侵害他人性权利或有伤风化或利用其色相、 肉体等性诱惑手段所实施的情节严重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三个类型
(1)是侵害他人性权利的性犯罪,如强制猥亵儿童犯罪、强 制猥亵侮辱女性犯罪、强奸犯罪(共犯)等
(2)是有伤风化的性犯罪,如聚众淫乱犯罪、组织淫秽物品 犯罪等 (3)利用色相、肉体等性诱惑手段所实施的性犯罪,如卖淫 犯罪、传播淫秽物品犯罪等。
第六章:女性犯罪心理分析

多由家庭、婚姻方面的矛盾激化而引起
家庭琐事、家庭暴力、家庭危机、婚姻不幸, 遭到毒打等,或是婆媳不和、邻里不睦等; 女性杀人侵害的对象主要是其丈夫、 子女等亲 属以及邻居和其他熟人。 被害人绝大部分为成 年男性, 也有少数针对小孩或者其他女性家属、 邻居等。
第二节、女性犯罪与家庭暴力
3. 犯罪种类以普通刑事犯罪为主
女性犯罪集中在性犯罪、盗窃、杀人、伤害、 拐卖人口、诈骗等类型上,抢劫犯罪也占有一 定比例。 女性犯罪中性犯罪比例较高,其增长速度远远 高于其他犯罪类型,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据官方估计,现在全国大约有300万到600万的 三陪女,其中60%左右的人员有卖淫行为。(白 雪,2002)
犯罪手段隐蔽。
由于女性心理细腻 做事谨慎,女性在实施杀人犯罪时,为 了不暴露自己,往往经过仔细策划和精心准备,多是采用投 毒 、电击、 麻醉、 色诱 、雇凶等相对平静的手段去犯罪, 很少实施力量型暴力犯罪,这显示出女性犯罪的方式具有手 段的隐蔽性; 投毒是女性的惯用手段,在所有的投毒杀人案件中,女性作 案占到 60%多,投毒几乎成了女性的专利。
未曾特意准备过作案工具,都是就地取材,农村的有使 用木棒、耙的,有使用农药、老鼠药下毒的,还有的在 杀害后用家里的棒子面掩盖尸体
现场多位于室内。 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时多趁其不备, 突然下手,迅速 将被害人置于死地, 所以现场常无挣扎抵抗痕迹, 不具备他杀现场一般比较紊乱的特点。 损伤多集中在人体要害部位, 分布范围小, 打击次 数多, 致命性损伤多, 死后损伤多, 通过损伤的严重 性可以反映出犯罪分子长时间受压抑的情感冲破束 缚后, 表现出来残忍、 冷酷的特点。
当今社会,家庭暴力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 存在的社会现象。
女性犯罪心里分析(有案例)

据湖北省司法 厅 做的一份关于女性 犯罪的调查,女性 犯 罪 主 要 有 三大动因
身心原因
是法律意识冷淡
婚恋原因
下什么警示? 迷失的她们,给人们留
结合案例 分析女性犯罪的三大原因
不满包办婚姻寻真爱 无知女投毒杀未婚夫
为博初恋男友的开心 花季少女抢劫面包车
湖北协立律师事务所赵俊平律师:年少无知的云云及阿刚等人由于缺乏法律常识,走上犯罪道路,确实值得惋惜。想拥有自已的车,为什么不用双手去创造呢?即使是为了自已的至爱,也不能用违法的手段来到达自已的目的。云云、阿刚等人属于共同犯罪,其中,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分或者免除处分;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分。所以,对未成年人加强法制教育,应当成为各党政、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她们的迷失,不全是她们的错。
*犯罪手段上的特点
〔1〕作案手段的非暴力 〔2〕犯罪行为的隐蔽性性 〔3〕女性犯罪具有较明显的逆变倾向性 所谓逆变倾向,是指女性在初次犯罪遭受制裁之后,人格的自尊比较难以恢复,“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倾向较为突出,犯罪后的改造难度大。
*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特点
女性在共同犯罪中那么处于附属地位,但是,她们对于犯罪组织的稳固和开展,却起到了男性犯罪人不能起到的作用。她们常常扮演“黏合剂〞的角色。如果女性成员又以自己的性别特点作掩护,拉拢、引诱其他女性参加,那么,又以这些女性为纽带,将带动更多的男性参加犯罪组织。 尽管她们当中有很多人都有一个从受害到害人的开展过程,然而,女性在共同犯罪中的腐蚀性和消极作用却是十清楚显的。
2021年初的一天,阿刚和云云等人将目标锁定在村边一条偏僻的小路上。那天正午时分,一辆微型面包车缓缓驶来,云云便站在马路边向车招手示意要乘车。当面包车缓缓停下,阿刚和几个朋友一起冲上车,将司机控制住。惊慌的司机只得听从他们的安排下了车。阿刚随后开车,带着云云和几个朋友扬长而去。谁知,阿刚的车放在家里还没敢开出门,警察就找上门。云云因参与抢劫价值3万元的微型面包车,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2021年12月被投入湖北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服刑。
女性犯罪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不但充当着重要的家庭角色,也开始充当重要的社会角色,在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近年来的敦煌市院受理女性犯罪的统计可以看出,女性犯罪的比率不断上升,这种趋势向社会敲响了警钟。
本文针对当前女性趋势、犯罪的特点及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预防女性犯罪的对策。
一、女性犯罪呈现四大趋势 1.犯罪类型多样化。
现阶段女性犯罪不仅仅局限于盗窃、诈骗这些侵财型罪名,而且已经迅速向暴力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犯罪性犯罪、危害公共管理秩序犯罪蔓延。
如非法拘禁、寻衅滋事等恶性案件。
2.团体犯罪增加。
女性犯罪已由过去的单独一人作案转向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配合实施犯罪,主体呈群体状态。
3.作案手段智能化。
当前女性犯罪如同一些男性犯罪,显示出智能化。
一是预谋性强,事前经过预谋,选中对象,选择时间,周密准备后方开始行动。
二是隐蔽性强, 4.社会危害性增大。
以往女性犯罪多是轻刑案件,危害较小,但当前女性犯罪重刑已普遍,她们作案手段残忍,不计后果,危害特别严重。
二、女性犯罪的特点及原因敦煌市女性犯罪涉及故意伤害、非法拘禁、诈骗、敲诈勒索及寻衅滋事、容留、介绍卖淫、贩毒罪名等。
1.隐蔽性、欺骗性。
一是由于女性一般较怯懦胆小,且较细心和耐心,做案前考虑多于男性,在主观上增加了犯罪的隐蔽性;二是由于社会对女性一般比较信任、宽容、谅解,使女性犯罪易得逞而不易被揭露,从客观上增加了隐蔽性女性作为犯罪的实施者,女性一般都是性情温和,软弱,体力不如男性,认识水平也不如男性,因而在犯罪实施中很少出现暴力的现象,很少利用自身的力量去侵害别人,女性犯罪人多采用投毒、盗窃、诈骗等一系列低暴力型的手段去犯罪,因而充分显示了女性犯罪多具有手段隐蔽性。
2.情感性、暴力报复性。
女性大都是感情的理想主义者,但情绪的稳定性却很差,女性对待事物认知上一般带有肤浅性和表面性,因而在行为上表现出一种偏激性和冲动性,感情的瞬间爆发不能用意志来控制。
所以女性犯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犯罪研究摘要:中国是一个文化传统深厚的社会,女性一直以勤劳、贤惠、富有爱心为时代特征。
在我国的社会转型期,女性逐渐从家庭走向社会,社会角色日渐明朗,独立人格特征愈来愈突出,在复杂的社会人际交往中,因女性自身的特性和弱点,逐渐在犯罪领域出现一些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新趋势。
关键词:女性犯罪;暴力;色情;角色转变当今社会结构的分化,冲击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由于女性整体在社会中占有的资源很有限,使其原有的经济地位面临着威胁,女性整体在社会分层中所处的位置较以往更低,因而女性会在心理上产生贫困和相对剥夺感,而利益群体的重新分化使社会矛盾冲突加剧,人们对财富的欲望更进一步强化,这给处于较低社会地位的人,特别是女性带来了更多的诱惑。
这直接导致了近年来女性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一、女性暴力犯罪凸显女性暴力,已经成为这个社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当世界变得匆忙和复杂,社会竞争愈发激烈,传统意义上女性的温柔、体贴、礼貌、谦让,就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摒弃。
因为生存的机会不会在问你是男是女之后才给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这个社会最为贴切的法则。
除此之外,女性还担当着家庭生活中的重要角色。
女性一样是独立的,没有任何依靠的。
由于受到身体和精力等方面的局限,她们势必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更多的辛苦和更长久的坚持。
这些变化固然体现了女性思想的解放,也捍卫了女性的尊严;但是,如果这种变化在某种矛盾的激化下不断演变升级,就会成为真正的女性暴力,而女性无疑就变成了美丽的”杀手”。
(一)女性暴力犯罪的特点近年来,女性暴力犯罪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在增长率上甚至高于男性犯罪的增长率。
女性在暴力犯罪中大都有一段让人同情的遭遇,或是家庭生活中备受凌辱、或是在社会生活中受到不公正待遇或歧视等等。
这样的背景使得她们在既是受害者,又是被害人,通常与犯罪的被害人关系密切--研究表明, 在女性杀人、伤害、投毒、纵火等犯罪中, 犯罪侵害的对象多为自己熟悉的家人、同事、邻居。
[1]这其中由于家庭伦理关系而导致的犯罪比较常见,其犯罪手段常常激烈而简单、原始。
纵观此类案件,女性犯罪主体的实际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多为初犯且农民居多。
那么,导致这些女性走向暴力犯罪的原因是什么呢?她们在受虐待遭凌辱欲避不能、反抗无力觉得绝望时,如何通过正确途径,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她们为什么忍辱含恨、苦熬度日,等到再一次遭受折磨后,一时冲动,铤而走险,进行暴力犯罪呢?(二)女性暴力犯罪的原因1、女性暴力犯罪的心理及生理性内因分析在情感和意志特征上,女性高级神经兴奋程度较强,抑制力较弱,因而情感丰富、细腻,富于内心体验和敏感性,导致情绪的稳定性差。
人格缺陷直接导致妇女暴力犯罪。
人格缺陷的概念是公众比较熟悉的,常用来描述一些行为上容易走极端、言谈上偏激、人际交往上显得过于狭隘或过度自我中心的人。
具有性格缺陷的人,常常容易被激怒,再加上女性特有的敏感心理,一旦负面情绪被积聚和沉淀下来而得不到合理释放,就有可能产生暴力行为甚至犯罪。
人格缺陷并不是必然导致犯罪,但人格缺陷为暴力犯罪提供了基础。
女性生理状态的特殊性导致女性暴力犯罪。
女性与男性不同,女性在青春期和更年期这两个时期,心理上易烦躁、忧郁、产生攻击性行为,遇到冲突时,容易采取极端的方式,暴力型犯罪多在这段时期产生。
另一方面大脑皮层发育的特点决定了她们平时对各种事和人的敏感倾向,也导致了女性行为前常常具有动机确定的冲动性、目的选择的盲目性和行为中自我控制的失当性。
这些特征都易造成女性在过度的情感化的敏感状态中,实施”以自我为中心”的”不顾一切”的暴力犯罪。
2、女性暴力犯罪的社会性外因分析导致妇女暴力犯罪的外在性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方面和家庭之外的社会方面两个方面。
家庭因素。
家庭暴力是引发女性暴力犯罪的两个重要因素。
据北京城乡三十个家庭暴力个案调查表明其中43.3%的家庭存在性暴力。
其次是婚姻和感情危机。
社会因素。
婚外情、包二奶、非法同居等社会现象的日益蔓延。
婚外情、包二奶、非法同居侵害的大都为女性。
此时的女性受害人往往心理失衡,极易将爱转化为愤怒和复仇心理,进而孤注一掷地选择极端的方式,实施暴力犯罪;”暴力美学”等不良文化的泛滥。
媒体让更多的文化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方式传播,而一些不良的文化导致了女性心理的扭曲,走向暴力犯罪的深渊。
”重男轻女、男尊女卑”封建思想残存;现行法律在妇女维权上无力;基层组织对家庭矛盾、邻里纠纷调解不力。
(三)女性暴力犯罪的预防女性暴力犯罪的预防过程,实际上是维护女性权力的过程。
首先,要努力提高女性的文化素质。
贝卡利亚曾经指出:”应该让光明伴随着自由,知识传播得越广泛,它就越少滋生弊端,知识有助于鉴别事物。
”。
[2]暴力犯罪的女性大多数来自农村,受教育程度低,通过多途径的教育、宣传增强她们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形成高尚的精神世界,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
其次,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重视对婚姻家庭忠诚的道德观念,改变目前道德评价标准的混乱状况,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
遏制导致婚姻、家庭矛盾增多的”第三者”、”包二奶”、非法同居等社会丑恶现象。
最后,加紧制定《反家庭暴力法》。
我国现行法律对家庭暴力的界定比较笼统,多数家庭施暴者的行为无法追究。
应借鉴国外的立法,尽快出台操作性强的《反家庭暴力法》。
二、就业压力与色情犯罪社会转型时期,以性行为犯罪为主并形成团伙的女性犯罪团伙与”性”的联系极为紧密。
直接或间接地性犯罪占全部犯罪的90%以上,对社会具有严重的腐蚀作用。
女性吸毒也增长很快,引诱、容留妇女卖淫罪和聚众淫乱罪也有相应增加。
(一)女性犯罪的社会性诱因分析女性犯罪作为一种反社会的行为,本质上是社会矛盾激化的综合反映,是社会关系失调、社会结构不平衡的一种具体表现。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同时,不仅没有消弭诱发女性犯罪的种种因素,反而因其刚刚起步,运行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使女性犯罪诱因有所增加。
这些因素主要有:1、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盛行法律意识淡漠、自制力低下的女性,在这种社会去试下极易受物欲的诱惑,产生不切实际的享乐欲望,当她们凭自身能力、靠正常手段难以满足这一欲望时,便产生了犯罪的念头。
我国社会转型期急剧增长的女性盗窃、抢劫、诈骗、贩毒犯罪以及贪污犯罪和卖淫犯罪等大都出于这种原因,据有关资料,女性侵犯财产的犯罪一般占到全部女性犯罪的45%-50%左右,在女性犯罪中占据首位。
[3] 2、女性就业相对困难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大量的下岗职工开始出现。
在这些下岗人员中,女性占有较大的比例。
1994年,全国有1400万人下岗,其中女性占下岗总数的62%。
考虑到同期女职工人数约占全国职工人数的37%,因此推算,女工下岗人数是男性职工的两倍。
[4]加上农村女性盲目进城,城市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由于身无一技之长,她们有的操起了”无本万利”的卖淫行当,有的加入了盗窃、诈骗、贩毒等犯罪团伙。
据统计,在卖淫人员中,下岗女工和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城市低收入者三类人员占卖淫人员的40%多。
[5] (二)就业压力导致的色情犯罪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技能单一,更多的妇女只能以廉价劳动力的角色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从事附加值低的服务性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收入偏低。
虽然改革开放后,妇女有了较大的择业自主权,但是就业机会有限,主要受到三个因素--个人素质和意愿、市场需求、社会观念的制约。
[6]这种就业的压力使得女性刚建立起来的稳定感消失,失业让她们失去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心理会遭受巨大的打击,产生超负荷的压力,这种压力往往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和排解,随之而来的是女性往往会寻求一种代偿的方式--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经历了西方性文化的熏染以后,人们的性意识和性心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贞操第一”的传统观念已在某些女性中失去了它原有的统治地位,这些女性对待性的问题已不再是盲目跟风,相反,她们变得非常理性。
一些失业的女性在这双重的作用下走向了色情犯罪。
同时,一种从没有过的性文化观悄然出现,并以迅猛的势头席卷每个被腐蚀的地方,形成了这样的怪现象:首先,知识女性理性选择卖淫的人数明显增多。
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有知识,有技能的女性大量涌现。
但是,知识的丰富并没有抑制多元化的性观念的渗入,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各样的欲望,一些知识女性把传统的贞操观完全抛到脑后,理性做出卖淫的决定。
与被迫卖淫的女性相比,她们更理智,对其行为后果及承担的责任有更清醒的认识。
其次,对卖淫女性进行改造的难度不断加大。
人们对性观念的新认识使得性越轨者不再被社会极力排斥,而是在社会的些许宽容中得到了进一步纵容。
同时,卖淫女自身对其违法犯罪行为产生认同,并内化成个人畸型心理的一部分。
[7](三)预防无业女性走向色情犯罪或许有人会说,这些只是一些低级犯罪,任何一桩犯罪事实拉出来,都比不上一起杀人案严重。
单个而言,确实是这样的。
但现在的问题是,这些罪犯大面积丧失道德羞耻感、整体价值取向混乱低下,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
如果是单个的,或者是极少数的,的确并不可怕,危害也不会很大,社会道德压力和人性良知以及整体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会配合改造教育一起来挽救这些”一失足”的偶然犯罪人。
但是,作为经济时代和对外开放的伴生物,这类犯罪已迅速滋生、蔓延直至泛滥起来。
前不久不少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红蜘蛛》,反映的就是这一类女性犯罪,看后让人触目惊心。
关于女性色情犯罪,早在1997年,一位女学者曾就该问题放在社会道德层面上,做过多方位的扫描与透视。
她说:”纵观中国当代原始积累时期的社会众生相,就会发现国人中有不少已经彻底丧失了道德羞耻感。
”我们无意贬损这一人群,而是要透过这一人群犯罪的背后,看到家庭暴力、社会环境、道德伦理、心理健康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在此,不得不呼吁一声:救救这些已沦为”灰色人群”和那些行将沦为”灰色人群”的女性吧!三、女性受害者角色的转变从女性犯罪的形成来看,大多数女性都经历了一个从受害者到加害者的过程。
一些女性在其受害过程中,或受害之后,逐渐产生了怨恨不满的情绪,这种怨恨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转化为一种强烈的报复泄恨心理。
在这种强烈的报复泄恨心理支配下,一些女性便很”正常”地实施了暴力犯罪。
[8]女性犯罪受害者角色转变的发生, 是一个犯罪动机形成的过程, 这个过程或长或短, 对”恶逆变”的女性犯罪人来讲都是一个痛苦的、心理矛盾激烈冲突的过程。
从被害人到犯罪人的转变, 又充分反映了这一特殊主体的某些独特性。
我们要把握这些特殊性,在刑事立法与司法工作中,充分做好妇女的维权工作。
参考文献:[1]赵可:《女性犯罪引论》,兰州: 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 [意]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1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