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

这篇文章选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是一篇以激昂的语气、宏大的气势和豪迈的情怀表达对少年中国的期望和寄望的文章。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充沛,富有感染力,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语文学习机会。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1. 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描述人物、事物、景物的文章,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学过一些关于爱国、励志等方面的文章,对于文章中的情感表达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

3.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学过一些关于描写人物、事物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对于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有一定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紧密相连,既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巩固,也是对学生能力的提升。

二、核心素养目标1. 增强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阅读《少年中国说(节选)》,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旨,把握文章的情感,感受文章的气势,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2. 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少年中国说(节选)》,学生能够学习到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学会如何运用修辞手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通过学习《少年中国说(节选)》,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少年中国的期望和寄望,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4.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学习《少年中国说(节选)》,学生能够学习到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学会如何运用修辞手法,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5.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6.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自主阅读、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学生能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四单元少年中国说(节选) 优质版教案

2024年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四单元少年中国说(节选) 优质版教案

课题13.少年中国说(节选)主备教师【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通过理解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感受作者对祖国富强繁荣昌盛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爱国之情和责任之心。

语言运用: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四字韵文比喻的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理解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思维能力: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审美创造: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课前解析】关注作者:梁启超(1873—1929),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

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

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在北京溘然长逝,终年56岁。

关注创作背景:《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写于1900年,即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的时期。

当时八国联军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

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谰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在文中将封建古老的中国与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了鲜明的对比,极力赞扬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鼓励人们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了要求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文章主旨和情感,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2.学生可能对文章中的部分难句和长句难以理解,需要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
3.学生可能难以把握文章的深层次内涵和文化价值,需要教师进行深入讲解和引导。
解决办法:
1.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感。
2.通过详细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难句和长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本节课将使用以下教学媒体和资源:
(1)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文章的结构和重点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视频:播放与文章相关的视频,如关于梁启超的纪录片,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
(3)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工具,如在线词典、在线翻译等,帮助学生快速查询和理解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文章语言特点和结构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文章基本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3.改进措施:
(1)增加课堂互动:通过增加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深入解读文章:通过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少年中国说(节选)》这篇课文对学生的影响。通过引导学生们学习梁启超先生的观点,我发现他们在思考问题时变得更加深入,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度也有所提高。
课堂上,我尝试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问、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些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他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少年强则国强”这一观点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对“少年强则国强”这一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想法。这让我深感欣慰,也说明学生们已经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但在引导讨论时,我发现部分学生的思考还不够深入,需要我在课堂上更加关注他们的思维发展,适时给予启发和指导。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梁启超先生提出的“少年强则国强”的基本概念。这是他对中国少年的期望与鼓励,强调青少年在国家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论述。这些论述展示了“少年强则国强”这一观点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激励我们为国家繁荣而努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梁启超先生提出的“少年强则国强”的观点,以及这一观点在课文中的具体体现。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一观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理解梁启超先生提出的“少年强则国强”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教学设计

《少年中国说〔节选〕》精巧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概。

集体朗读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背诵课文。

4.在诵读中,从句式的整齐体会猛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富强富强而乐观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概。

集体朗读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在诵读中,从句式的整齐体会猛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富强富强而乐观进取的精神。

【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是少年人,少年与国家是什么关系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深刻地了解一下。

2.助读资料:(1)走进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仆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首领之一,中国近代维派、法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饮冰室合集》。

(2)写作背景:梁启超生活在清末民初。

面对封建统治的黑暗、腐败和国家的落后、虚弱,他追随康有为,乐观投入一系列变法维运动,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精彩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学问家。

“百日维”失败后,他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大力介绍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

《少年中国说》就是当时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著名文章。

此文影响颇大,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乐观,情感颜色最激越的篇章,作者本人也把它视为自己“开文章之体,激民气之暗潮”的代表作。

二、出示学习目标1.会认本课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概。

集体朗读课文。

(重点)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难点)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留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2.思维品质:学生能够分析并理解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培养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文化素养:学生能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通过学习文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少年中国”、“理想国”等,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和思想。
4.情感态度:学生能够感悟并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启示、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及践行方法。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少年中国说》(节选)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少年中国说》(节选)的基本内容、修辞手法和案例分析等。
5.学习策略:学生能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和成就感,培养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作业布置与反馈
1.作业布置
(1)请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少年中国说》(节选)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谈谈对文中理念的理解和体会,以及如何践行这些理念。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少年中国说》(节选)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启示、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以及如何践行文中的理念。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少年中国说》(节选)的认识和理解。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范文(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范文(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范文(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范文第【1】篇〗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的第二课时。

是梁启超先生于1900年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白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全文逻辑严密。

语气气势磅礴感情充沛。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尚在雏形,但对于爱国这一主题并不陌生。

本文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气势磅礴。

能很好的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志。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少年中国说》,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中国所具有的特点。

3.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难点:学习本课的写法。

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2. 朗读法教具准备课本,课件,讲稿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现在正处在人生什么年龄阶段?对,你们现在是青少年时期。

现在的你们就如八九点钟的太阳,光芒四射,充满希望。

同时,你们也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议论少年与中国的文章——《少年中国说》,来,请齐读课题。

板书:少年中国说2.这一篇文章是1900年,我国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百日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梁启超先生所写。

PPT呈现作者简介咱们今天学习的是文章的节选,下面咱们来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ppt播放《少年中国说》视频二、研读课文。

1.请同学们逐段读课文,师生共同分析朗读课文的方法:要多读,读熟练;结合感受读,想象当时的画面读。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少年中国说》节选部分。

2. 使学生了解梁启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其爱国情怀。

3.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少年中国说》节选的背诵与理解。

2. 梁启超的时代背景及其爱国情怀的把握。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梁启超思想观念的深入理解。

3. 修辞手法的运用与实践。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难点词语和句子。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启发法: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思考相关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写作等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

五、教学准备1. 课文《少年中国说》节选文本。

2. 关于梁启超的生平介绍资料。

3.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4. 修辞手法的讲解资料。

5. 课堂练习用的作文纸和文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梁启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少年中国说》。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3. 讲解课文:逐段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难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分析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总结提升:概括课文的主要观点,强调梁启超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七、课堂练习1.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简要介绍梁启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2.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八、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少年中国说》节选部分。

2. 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梁启超的生平事迹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3. 结合课文内容,选取一个修辞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九、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课文《少年中国说》的背诵情况。

2. 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表现,关注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节选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这篇文章运用象征的写法,介绍了少年同中国的关系,表达了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文章语言简练,含义丰富,韵律优美,值得一读。

【作者介绍】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干将:(gān jiāng)是古代传说的一把剑,十大名剑之一。

干将、莫邪是干将、莫邪铸的两把剑。

干将是雄剑,莫邪是雌剑。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603名举人联名上书朝廷、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

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课后作业
这条大河yí xiè qiān lǐ( ),气势非常宏伟。

二、解释下列句子的意思。

1.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整体梳理。

这篇课文首先强调了少年的________,告诉我们,国家的强大要靠少年的强大,紧接着,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奇花、干将发硎等做比,告诉我们中国少年前途无量,少年中国前途无量。

四、重点段落品析。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

奇花初胎,矞矞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A排比 B比喻 C拟人
2.第一自然段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构方式。

中心句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列举了这些事物,想告诉我们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为当代少年,你觉得你有什么责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一泻千里
二、1.鹰隼展翅试飞,掀起狂风,飞沙走石。

2.宝剑从磨刀石上磨,发出耀眼的光芒。

三、责任红日河出伏流潜龙乳虎鹰隼
四、1.A 2.总分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3.作者列举这些事物,想告诉我们,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生机和活力,我中国也像少年一样前途无量。

五、示例:作为当代少年,我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非常重大。

祖国富强要靠我们,祖国强大要靠我们,祖国未来的发展也要靠我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