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实用)
少年中国说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少年中国说教案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泻、潜、渊等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3.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炽热的感情。
难点:四字韵文,比喻的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正值青春年少,今天你们是初升的太阳,明天你们就是祖国的栋梁。
早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个人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这个人就是清末的梁启超。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梁启超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
(板书题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书上注音及工具书,认读本课生字词。
2.播放范读音频,引导学生听音韵,听节奏,听停顿,并且大声跟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
3.品读课文,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4.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写少年的责任。
第二部分(2)写少年是什么样子。
第三部分(3)期待少年的雄起。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思考“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什么样的?”明确: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
2.在课文哪部分有所体现?这组句子有什么特点?明确:第一部分。
这组句子用了排比的手法。
这组句子里的每个句子都用了“少年……则国……”的句式,结构都一样,是排比。
作者先写“智”,“智”了就会“富”,“富”了就会“强”,“强”了就可以“独立”,“独立”了才能“自由”,“自由”了才会“进步”,“进步”了才会“胜于欧洲”,“胜于欧洲”了最后就“雄于地球”,这些句子的意思是一步步向前推进的。
3.第二部分中作者一共写到了哪些事物?明确:红日;(黄)河。
少年中 国说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少年中国说教案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对中国少年的期望。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他们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比喻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关系的深刻阐述。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国家在未来会变成什么样?是更加繁荣昌盛,还是面临各种挑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充满激情和希望的文章——《少年中国说》,看看作者心中的少年中国是怎样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学习第一段指名读第一段,思考:作者用了哪些事物来比喻中国?学生交流,教师点拨:作者用“红日初升”“河出伏流”“潜龙腾渊”“乳虎啸谷”“鹰隼试翼”“奇花初胎”“干将发硎”来比喻中国,展现了中国的朝气蓬勃和强大的生命力。
指导朗读,读出中国的蓬勃气势。
2、学习第二段自由读第二段,思考:作者认为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总结:作者认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也就是说,中国的未来取决于少年,少年是中国的希望。
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少年的期望。
3、学习第三段齐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对少年中国的未来有怎样的展望?学生回答,教师点拨:作者展望少年中国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对中国少年的激励。
(四)拓展延伸1、同学们,你们是新时代的少年,你们心中的少年中国是怎样的?请大家展开想象,说一说。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少年中国说》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少年中国说》的文本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和理解《少年中国说》的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
2.分析《少年中国说》的核心主题和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文本的分析能力。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少年中国说》的核心思想和精神价值。
教学准备:1.课本、课件、多媒体设备。
2.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对《少年中国说》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了解《少年中国说》(15分钟)1.介绍《少年中国说》的背景和作者。
2.简要介绍《少年中国说》的主要内容。
三、文本分析(30分钟)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少年中国说》中的重要观点和主题。
2.小组分享: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3.课堂讨论:通过小组分享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和理解《少年中国说》的核心主题和意义。
四、批判思维训练(30分钟)1.学生自主思考: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少年中国说》中的观点是否仍然适用于当代中国?-是否存在其他的观点可以对《少年中国说》进行补充或者修正?2.小组讨论:将学生重新分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上述问题,并表达个人意见。
3.全班分享: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五、总结和拓展(15分钟)1.总结《少年中国说》的核心思想和精神价值。
2.引导学生思考《少年中国说》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教学延伸:1.布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深入了解《少年中国说》。
2.引导学生自由写作,让他们表达对《少年中国说》的理解和思考。
3.组织学生进行小剧场表演,演绎《少年中国说》中的主要场景和人物形象。
教学反思:。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3课《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13课《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表达中华文化对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
2.能够理解文章中少年所表达的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
3.能够通过朗读、默写等形式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
4.能够在课文中汲取正能量,激发对祖国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主旨。
2.掌握文章重点词语和句子。
3.发表自己对祖国的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抽象概念和情感表达。
2.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祖国的感情和责任。
四、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及音频。
2.课件及教学素材。
3.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4.学生课前预习完成。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并通过提示让学生联想到本节课的主题。
第二步:朗读课文(10分钟)学生分组朗读课文,鼓励学生情感地朗读,并对不理解的词语进行解释。
第三步:交流讨论(15分钟)1.老师指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表达对祖国热爱的句子,并引导学生从自身经历谈谈对祖国的看法。
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分享对祖国的情感。
第四步:重点讲解(15分钟)老师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重要概念和感情表达,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第五步:课文学习(15分钟)学生默写课文重点句子,并在小组内互相帮助。
第六步:拓展延伸(10分钟)老师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延伸阅读材料,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探索兴趣。
第七步:课堂小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应该对祖国有深厚的感情和责任。
六、作业布置1.默写课文重点句子。
2.写一篇关于自己对祖国的情感的文章。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明确了中华文化对少年成长的重要性,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责任感。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中华文化知识,提升其文化自信心。
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 优质课 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少年中国说》,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少年中国说》、相关课件或者图片。
2. 学生准备教材、笔和纸。
教学流程:引入:1. 通过展示一张关于中国的图片,激发学生对中国的兴趣,引导学生谈谈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进一步引发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少年中国说》的兴趣。
导学:1. 学习《少年中国说》之前,让学生自由联想和猜测标题的意思。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互相讨论自己的猜测,并选出最具有说服力的猜测结果。
2. 学习《少年中国说》第一篇《我的家》,教师导读全文,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内涵。
3. 学生自主阅读《我的家》,通过问题解答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小组讨论,交流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拓展:1. 学习《少年中国说》第二篇《我要上学》,教师导读全文,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内涵。
2. 学生小组研读《我要上学》,通过文本找出和解释词语的意思,让学生感受文学的力量和美好。
3.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扮演其中一个人物,表演一段对话或者情景,展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所学到的内容,回顾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收获。
2. 提醒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的理解和认识。
3. 鼓励学生多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中国文学作品,读后写一篇读后感,展示下节课。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少年中国说》优质教案(精选6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少年中国说》优质教案(精选6篇)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少年中国说》优质教案共六--第一篇(4000)字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悲凉凄切、如泣如诉”等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反复揣摩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感悟朱丹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体会比喻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所起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增强学生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抓住细节描写,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不忘国耻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难点: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笛声寄托的哀思,体会朱丹悲戚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策略1.品读与感悟相结合,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在读中悟,悟后促读。
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和人物的品质。
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悟其情,悟其意,悟其法。
2.在教学中采用朗读、联系上下文、引入资料、抓重点词语等教学方法突破重点,采用朗读、想象等教学方法解决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梳理问题,引入探究1.导语:木笛,一种中国民族乐器。
清音洋溢,圆润厚实。
课文围绕着一支木笛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快速浏览全文,回忆主要内容。
关键词:拒绝,录取。
2.故事一波三折,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听了故事的概貌,你们有什么问题吗?根据学生质疑梳理成一个问题: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3.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起阅读期待。
(二)深入探究,品读体会1.我们先来看看朱丹什么样?找到描写他外貌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
(1)指名读语句,提示:云锦,中国传统织品,美若云霞;梅花,冒雪而开,别有风骨。
少年中 国说教学设计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文章内容。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对中国少年的期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中比喻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文章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等。
(2)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树立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章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讲授法对文章中的难点和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展示中国近代以来发展历程的视频,如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再到如今的繁荣昌盛。
(2)提问学生:观看视频后,你们对中国的发展有什么感受?2、作者及背景介绍(1)介绍作者梁启超,包括他的生平、思想以及在文学和政治方面的成就。
(2)讲述《少年中国说》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3、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标注停顿和重音。
(3)学生再次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4、理解文意(1)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大意,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2)每组选派代表发言,讲述对文章的理解。
(3)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进行补充和纠正,重点讲解文中的比喻句和排比句,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等,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之情。
5、精读课文(1)引导学生思考文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等句子的深刻含义,让学生明白少年与国家的关系。
(2)组织学生讨论: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应该怎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6、朗读背诵(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把握情感。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少年中国说》,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3.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中国所具有的特点。
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2.朗读法教学过程:一、情境铺垫导语引入1.师:同学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曾写下了一篇文章,激励了当时无数的中国有志青年,这篇文章是《少年中国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位著名作者是谁?2.作者链接: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著名学者,诗人,宣传家。
作为政治家的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受改良思想影响。
曾经参与“公车上书”,又与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组织保国会,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
一生著作甚丰,大部分收入《饮冰室合集》。
3.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00年,是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在日本时写的。
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是保守守旧、顽固苟且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二、初步感知,解决生字词。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鹰隼(sn)发硎(xíng)澌(s)2.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点明少年的责任。
第二部分(第二段)说明中国少年的勃勃生机。
第三部分(第三段)赞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点明了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
三、深入阅读。
1.细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翻译书弄懂重点文言字词和文章的译文。
2.理解题目中“少年”一词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一是针对日本人称我中国为“老大帝国”,作者愤然回击,称中国为少年中国;二是因为少年象征着国家如朝阳般蓬勃兴旺,生机勃勃;三是中国是古老的中国,又是进步的未来之国。
3.阅读课文,说一说少年中国具有怎样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积累重点实词。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历史地分析梁启超的狭隘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教学设想
三教具准备:音频朗读图片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听歌曲《男儿当自强》听后思考: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交流)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有个人在100年前,20世纪钟声敲响之际,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㈢疏通文意
1)朗读的设计如下:
一读:播放配乐朗诵《少年中国说》,学生听读,意在听准字音;
2.疏通文意
⑴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文言文怎样疏通文意?(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还有文言文单音词多,我们现在双音词多,可以采用结合语境组词法)⑵分小组细读课文并自己试着疏通文意。
(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准备质疑。
)
3.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质疑,全班答疑,教师参与。
4.集体逐段朗读,“开火车”翻译,贯通文意。
㈣品读课文诵读,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1大家齐读,谈谈你读后的印象生畅所欲言,师最后请学生总结:
⑵少年中国特别美;
⑶用了许多比喻句,写的形象生动;
⑷还有排比句,气势淋漓,充满强烈的赞美之情和自豪感。
○大家或毛遂自荐读或推荐咱们班的朗诵高手读,其余同学评价朗诵,再次体会。
者的强烈赞美和无限向往之情。
5、作者心目中这么壮美的少年中国,在那风雨如磐,危机四伏的年代靠谁来实现?(中国少年)
6、中华民族的振兴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作者为什么把这一重任让中国少年来肩负?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答案及其依据。
(圈点勾画法、讨论法,品读法)
下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我坚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布置作业:以“我为祖国做贡献”写一段话
一.导入
"戊戌变法"过渡到梁启超以及课文。
由学生作为主要参与者,由梁启超怎么会想到变法的思想这一悬念来阅读本文,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阅读课文,自己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1、重点字、词
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果真
1)老年人常思既往留恋心保守永旧
少年人常思将来希望心进取日新
老年人思既往照例
少年人思将来破格
2)老年人多忧虑灰心怯懦苟且灭世界
少年人好行乐盛气豪壮冒险造世界
3)老年人常厌事一切事无可为
少年人常喜事一切事无不可为
4)老年人如夕照瘠牛
少年人如朝阳乳虎
3、朗读感受第三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中国生机勃勃的
生命力。
1)"红日初升…………横有八荒"熟读背诵。
2)比喻的作用:"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乳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有如"干将"的勇武
形象;
3)"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纵"一"横",显得气势不凡,一个顶天立地的东方巨人巍然屹立在地球之上。
4)"美哉…………与国无疆"
既赞颂少年中国,也讴歌中国少年,表明两者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