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说》 教案
少年中国说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少年中国说教案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泻、潜、渊等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本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3.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炽热的感情。
难点:四字韵文,比喻的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正值青春年少,今天你们是初升的太阳,明天你们就是祖国的栋梁。
早在一百多年前,有一个人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这个人就是清末的梁启超。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梁启超被公认为梁启超著作中思想意义最积极,情感色彩最激越的篇章。
(板书题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书上注音及工具书,认读本课生字词。
2.播放范读音频,引导学生听音韵,听节奏,听停顿,并且大声跟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
3.品读课文,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4.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1)写少年的责任。
第二部分(2)写少年是什么样子。
第三部分(3)期待少年的雄起。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思考“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什么样的?”明确: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中国。
2.在课文哪部分有所体现?这组句子有什么特点?明确:第一部分。
这组句子用了排比的手法。
这组句子里的每个句子都用了“少年……则国……”的句式,结构都一样,是排比。
作者先写“智”,“智”了就会“富”,“富”了就会“强”,“强”了就可以“独立”,“独立”了才能“自由”,“自由”了才会“进步”,“进步”了才会“胜于欧洲”,“胜于欧洲”了最后就“雄于地球”,这些句子的意思是一步步向前推进的。
3.第二部分中作者一共写到了哪些事物?明确:红日;(黄)河。
少年中 国说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少年中国说教案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对中国少年的期望。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他们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比喻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背诵课文。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关系的深刻阐述。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国家在未来会变成什么样?是更加繁荣昌盛,还是面临各种挑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充满激情和希望的文章——《少年中国说》,看看作者心中的少年中国是怎样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学习第一段指名读第一段,思考:作者用了哪些事物来比喻中国?学生交流,教师点拨:作者用“红日初升”“河出伏流”“潜龙腾渊”“乳虎啸谷”“鹰隼试翼”“奇花初胎”“干将发硎”来比喻中国,展现了中国的朝气蓬勃和强大的生命力。
指导朗读,读出中国的蓬勃气势。
2、学习第二段自由读第二段,思考:作者认为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总结:作者认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也就是说,中国的未来取决于少年,少年是中国的希望。
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少年的期望。
3、学习第三段齐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对少年中国的未来有怎样的展望?学生回答,教师点拨:作者展望少年中国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指导朗读,读出作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对中国少年的激励。
(四)拓展延伸1、同学们,你们是新时代的少年,你们心中的少年中国是怎样的?请大家展开想象,说一说。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教案2个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少年中国说》的主要内容,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2.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个人观点并展开思考。
3.能够熟练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隐含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2.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解读课文中的比喻和具象化描述。
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个人创作。
四、教学准备1.课文《少年中国说》相关课件和教材。
2.学生课前准备的学习笔记和观点。
3.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的活动指导。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音频或简短视频引入课文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2.学习课文(20分钟)–逐段解读课文内容,让学生理解每个段落的含义。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
3.讨论互动(15分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思想和观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4.个人思考(10分钟)–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主旨,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第二课时1.总结反馈(10分钟)–学生就第一课时的个人思考进行汇报和分享,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2.拓展延伸(20分钟)–引导学生针对课文主题展开相关知识拓展,拓展他们的思维和认知。
3.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课后阅读或写作作业,鼓励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和表达。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两个课时的教学,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了文本中的含义和诗意。
在讨论和互动环节,学生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也得到了锻炼。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并引导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
以上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教案的两个课时计划,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 优质课 教案

人教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少年中国说》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人教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对少年中国的描述,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大意。
但是,对于课文中的某些词汇和句子,学生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其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课文中对于少年中国的描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其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难点:对于课文中的某些句子和段落,需要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1.阅读理解:通过阅读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深层含义。
2.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教育:通过讲解和引导,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少年中国说》的课文文本。
2.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课文和相关资料。
3.相关资料:关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等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引出本课的主题《少年中国说》。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例如:“课文中的少年中国具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少年中国说》优质教案(精选6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少年中国说》优质教案(精选6篇)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少年中国说》优质教案共六--第一篇(4000)字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悲凉凄切、如泣如诉”等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反复揣摩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感悟朱丹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体会比喻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所起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增强学生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抓住细节描写,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不忘国耻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难点: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笛声寄托的哀思,体会朱丹悲戚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策略1.品读与感悟相结合,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在读中悟,悟后促读。
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和人物的品质。
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悟其情,悟其意,悟其法。
2.在教学中采用朗读、联系上下文、引入资料、抓重点词语等教学方法突破重点,采用朗读、想象等教学方法解决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梳理问题,引入探究1.导语:木笛,一种中国民族乐器。
清音洋溢,圆润厚实。
课文围绕着一支木笛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快速浏览全文,回忆主要内容。
关键词:拒绝,录取。
2.故事一波三折,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听了故事的概貌,你们有什么问题吗?根据学生质疑梳理成一个问题: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3.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起阅读期待。
(二)深入探究,品读体会1.我们先来看看朱丹什么样?找到描写他外貌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
(1)指名读语句,提示:云锦,中国传统织品,美若云霞;梅花,冒雪而开,别有风骨。
《少年中国说》教案

《少年中国说》教案教案名称:《少年中国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少年中国说》的背景和内容。
2.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和国情的了解和认识。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4.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和分析《少年中国说》的文本内容。
2.运用文字和语言进行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少年中国说》2.多媒体设备五、教学流程步骤一:导入 (10分钟)1.导入问题:你对中国的历史和国情有什么了解?2.引入《少年中国说》的背景和作者背景。
3.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未来。
步骤二:阅读与理解 (15分钟)1.学生阅读课文《少年中国说》。
2.师生共同解读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手法。
3.分组讨论:课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和观点是否与现实相符?步骤三:文学鉴赏 (15分钟)1.指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
2.引导学生寻找课文中的意象和象征。
3.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给读者带来什么体验?步骤四:写作练习 (20分钟)1.要求学生根据《少年中国说》的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对中国未来的思考和展望的文章。
2.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3.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写作。
步骤五:课堂总结 (10分钟)1.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写作作品。
2.总结课堂学习的内容,强调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3.展望中国的未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六、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堂讨论的内容,撰写一篇关于中国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展望的作文。
《少年中国说》初中教案

《少年中国说》初中教案课程类型:语文阅读理解课年级:初中一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少年中国说》的文章内容,体会梁启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期望。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 提高学生朗读、思考、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少年中国说》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
2. 学会欣赏和评价爱国文学作品。
教学难点:1. 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1. 课文《少年中国说》的复印件或投影仪。
2.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音频文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梁启超的生平和爱国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认为,一个少年应该如何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引导学生思考。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少年中国说》,理解文章内容。
2. 学生边读边思考,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做好标记。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和老师进行评价和补充。
五、实践活动(10分钟)1. 让学生写一篇以“我心中的中国”为主题的短文,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和期望。
2. 学生互相交流,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和表扬。
六、总结(5分钟)1. 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老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少年中国说》的教育意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少年中国说》,让学生理解了梁启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和期望,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少年中国说_教案

少年中国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积累重点实词。
理解文章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炽热的感情。
2.难点:历史地分析梁启超的狭隘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教学过程】【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听歌曲《男儿当自强》听后思考: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交流)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
”有个人在100年前,20世纪钟声敲响之际,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他就是梁启超。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少年中国说》。
(二)知人论世:看视频《戊戌变法》走近梁启超。
提到梁启超,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三)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对课文的感知,以朗读为切入点,又以朗读为重点。
)朗读的设计如下:一读:播放配乐朗诵《少年中国说》,学生听读,意在听准字音。
二读: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此处提出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朱熹语)三读:请班上朗读课文好的同学有感情的读。
并请其他同学评价。
2.疏通文意。
(1)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文言文怎样疏通文意?(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还有文言文单音词多,我们现在双音词多,可以采用结合语境组词法)(2)分小组细读课文并自己试着疏通文意。
(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准备质疑。
)3.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质疑,全班答疑,教师参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积累重点实词。
2理解文章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炽热的感情。
教学难点:历史地分析梁启超的狭隘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
二.教学设想
1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内容,可以重温一下1840年之后中国遭受列强凌辱的历史和进步知识分子探求救国图强道路的过程。
2本文的语言特点是通顺畅达,气势淋漓,并且多有恰当的比喻,这些语言特点要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
三教具准备:音频朗读图片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听歌曲《男儿当自强》听后思考: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交流)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
“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有个人在100年前,20世纪钟声敲响之际,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他就是梁启超。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少年中国说》。
㈡知人论世:看视频《戊戌变法》走近梁启超
提到梁启超,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百日维新,戊戌变法”。
㈢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对课文的感知,以朗读为切入点,又以朗读为重点。
)朗读的设计如下:
一读:播放配乐朗诵《少年中国说》,学生听读,意在听准字音;
二读: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此处提出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
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朱熹语)
三读:请班上朗读课文好的同学有感情的读。
并请其他同学评价
2.疏通文意
⑴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文言文怎样疏通文意?(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还有文言文单音词多,我们现在双音词多,可以采用结合语境组词法)
⑵分小组细读课文并自己试着疏通文意。
(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准备质疑。
)
3.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质疑,全班答疑,教师参与。
4.集体逐段朗读,“开火车”翻译,贯通文意。
㈣品读课文诵读,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1大家齐读,谈谈你读后的印象生畅所欲言,师最后请学生总结:
2知人论世:看视频《戊戌变法》走近历史
3朗读课文第一段,体会作者感情
朗读是指在阅读过程中,以声传情,活化出鲜活的人物感情,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
请同学们采用下列句式回答:
我从“———————————————————”句,读出了作者“————————”之情。
⑴学生分小组品读讨论,老师巡查倾听或激趣点拨(五分钟)
⑵相互释疑,明确答案
4、读课文,找出作者心目中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1学生勾画后,举手回答:
2全班一齐朗读,说说你读后的总体感受。
⑴多是四字一句,而且押韵,多是对偶句,读起来琅琅上口;
⑵少年中国特别美;
⑶用了许多比喻句,写的形象生动;
⑷还有排比句,气势淋漓,充满强烈的赞美之情和自豪感。
○大家或毛遂自荐读或推荐咱们班的朗诵高手读,其余同学评价朗诵,再次体会。
者的强烈赞美和无限向往之情。
5、作者心目中这么壮美的少年中国,在那风雨如磐,危机四伏的年代靠谁来实现?(中国少年)
6、中华民族的振兴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作者为什么把这一重任让中国少年来肩负?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答案及其依据。
(圈点勾画法、讨论法,品读法)
7,大家分角色朗读读第二段(除第一句和最后两句)
8通过以上学习,作者告诉我们振兴中国的责任在中国少年。
可作者没有说出中国少年该怎样做,才能实现少年中国。
大家根据近百年的历史史实帮作者出谋划策吧。
9、展社会主义新貌探究异同
正是有了先烈们前仆后继的奋斗,才换来了我们美好的社会主义中国。
下面大家看看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是不是梁启超的心目中的“少年中国”。
播放视频:《香港和澳门回归》《申奥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嫦娥一号升空》
10、播放《歌唱祖国》的视频音乐,作为当代的少年你将怎样做?谈谈你的做法。
11、师小结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我坚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布置作业:以“我为祖国做贡献”写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