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小实验教案
中班科学小实验教案集锦

中班科学小实验教案集锦科学小实验是中班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本文将为大家分享一些中班科学小实验教案的集锦,希望对幼儿科学学习的教师们有所帮助。
一、水的颜色变化实验材料:红、蓝、黄食用色素、三个透明杯子、水、勺子过程:首先,老师将红、蓝、黄色素分别加入三个杯子中的水中,搅拌均匀;然后,让幼儿依次将红、蓝、黄三种颜色的水倒入第四个透明杯子中。
观察此时水的颜色变化情况。
目的:通过实验,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和颜色混合知识的探索。
二、吹泡泡实验材料:肥皂水、吹泡泡水具、水盆过程:先将肥皂水注入水盆中,然后让幼儿将吹泡泡水具放入肥皂水中,用力吹气观察泡泡的形成和飞行的轨迹。
目的: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吹泡泡的原理,并锻炼他们的口腔肌肉。
三、溶解实验材料:盐、糖、透明杯子、水、勺子过程:首先,老师准备两个透明杯子,一个杯子中放入盐,另一个杯子中放入糖,然后分别加入适量的水,用勺子来搅拌,观察盐和糖是否溶解。
目的: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四、浮沉实验材料:鸡蛋、盐水、清水、玻璃杯过程:首先,将玻璃杯中注满盐水,然后将鸡蛋放入盐水中观察;接着,将鸡蛋取出,将杯子中的盐水倒掉,换成清水,再将鸡蛋放入清水中观察。
目的: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物体的密度对浮沉的影响,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五、酸碱中和实验材料:柠檬汁、小苏打粉、透明杯子、勺子过程:首先,将柠檬汁倒入透明杯子中,然后加入少量的小苏打粉,观察反应;接着,可以以同样的步骤进行其他酸碱物质的实验。
目的:通过实验,让幼儿了解酸碱中和反应,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中班科学小实验对于幼儿的科学学习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这些小实验,幼儿能够在操作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而教师则可以通过实验引导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从小就喜欢科学,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科学小实验中班教案

科学小实验中班教案实验名称:探索物体的浮沉原理教学目标:- 理解物体浮沉的基本原理;- 学会进行简单的浮沉实验;- 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准备:- 小塑料容器- 不同种类的物体(如石子、木块、塑料小玩具等)- 水- 笔和纸实施步骤:1. 导入(约5分钟)在班级中与学生们共同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一些与“浮沉”相关的知识,例如沉船原理、小船漂浮等。
引导学生们思考与浮沉相关的问题,激发兴趣。
2. 实验介绍(约5分钟)向学生们简要介绍今天的实验内容和目标,即探索物体的浮沉原理。
解释浮沉的概念,并告诉学生们他们将会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来观察和验证这个原理。
3. 实验操作(约20分钟)将小塑料容器中装满水,并放在桌子上。
让学生们一个接一个选择一个物体,并将其小心放入水中。
观察物体的浮沉状况,并让学生们回答以下问题:- 物体沉下去了吗?为什么?- 物体浮出来了吗?为什么?- 有哪些物体能浮起来?为什么?4. 实验总结(约10分钟)引导学生们回顾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总结物体浮沉的原理。
提醒学生们浮沉的原理与物体的密度和重力有关,并与他们讨论不同种类物体的密度差异。
鼓励学生们用自己的话解释浮沉的原因,并记下他们的回答。
5. 拓展探究(约10分钟)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们进一步思考:- 是否可以用其他液体进行相同的实验?为什么?- 是否有一种物体可以既能浮沉,又能停在水中,不上浮也不下沉?6. 总结和评价(约5分钟)与学生们一起总结实验的内容和目标,再次强调物体浮沉原理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们分享他们自己的实验心得和观察结果,并对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思考给予肯定和表扬。
教学扩展: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物体浮沉原理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们在家中进行更多的浮沉实验,尝试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并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们还可以与家人或朋友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进一步培养沟通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这个科学小实验,学生们不仅对物体浮沉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中班科学小实验教案多篇

中班科学小实验教案多篇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物质、颜色、形状、简单机械原理以及光的传播等基本概念,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热情,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传播、简单机械原理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放大镜、平面镜、透明塑料瓶、水、纸杯、蜡烛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手工制作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以故事形式引入光的传播,引导幼儿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光影现象,激发幼儿兴趣。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光影现象。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物质、颜色、形状等基本概念,通过实物展示,让幼儿直观感受。
介绍简单机械原理,如杠杆、滑轮,结合图片和动画,让幼儿理解。
3. 随堂练习(5分钟)分组进行小实验,如放大镜观察物体、制作彩虹、搭建简单机械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疑问。
4. 互动讨论(5分钟)教师对幼儿的发现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鼓励。
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幼儿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中班科学小实验2. 内容简述:物质、颜色、形状简单机械原理光的传播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物体,找出不同颜色、形状的物品,并记录下来。
尝试利用简单机械原理,制作一个小玩具。
观察生活中的光影现象,画出光与影的变化。
2. 答案:作业一:记录表格,内容包括物品名称、颜色、形状等。
作业二:照片或实物展示制作过程和成品。
作业三:画作展示光影变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反思,不断优化教学设计。
2. 拓展延伸:开展科学小制作活动,让幼儿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幼儿科学教案中班10篇

幼儿科学教案中班10篇一、教案一:探究物体的颜色1.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物体颜色的变化原因。
2.教学准备:白纸、各种颜色的水彩笔、水、小杯子、刷子等。
3.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可以向孩子们展示一些不同颜色的物体,让孩子们猜测它们为什么是这个颜色。
引导孩子们思考,最后告诉他们物体的颜色是由什么决定的。
(2)实验环节:老师可以给每个孩子发一张白纸和几支水彩笔,让他们画出自己想要的颜色。
然后将画好的图放在小杯子里加水,观察颜色是否会改变。
再让孩子们用不同颜色的笔在白纸上画出不同图案,在加入不同温度的水中观察结果。
(3)总结: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孩子归纳总结出物体颜色变化原因。
4.拓展活动:老师可以邀请家长带来一些不同颜色的水果或蔬菜,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和分类,了解物体颜色的多样性。
二、教案二:探究水的性质1.教学目标:(1)了解水的基本性质。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水的特性。
2.教学准备:瓶子、水、小杯子、吸管等。
3.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可以向孩子们展示一些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瓶子,让孩子们猜测它们里面是什么。
引导孩子们思考,最后告诉他们里面是水。
(2)实验环节:老师可以将一杯水倒入一个小杯子中,让孩子们用吸管把水吹到另一个小杯子中,观察水的变化。
再让孩子们在一张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在用毛笔蘸上水涂在纸上观察结果。
(3)总结: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孩子归纳总结出水的基本性质和特性。
4.拓展活动:老师可以邀请家长带来一些不同品牌和种类的矿泉水,让孩子们通过品尝、比较和分类,了解水的不同来源和种类。
三、教案三:探究空气的存在1.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特性。
2.教学准备:吸管、透明玻璃杯、水等。
3.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可以向孩子们展示一些不同形状和大小的吸管,让孩子们猜测它们有什么作用。
引导孩子们思考,最后告诉他们吸管可以吸取空气。
中班科学小实验教案(集锦12篇)

中班科学小实验教案〔集锦12篇〕篇1:中班科学小实验教案材料准备:两枝浅色带茎的花,一样的透明瓶两个,蓝色墨水。
实验操作:(1)将两个透明瓶内注入一样多的水,其中一个滴入几滴蓝色墨水(2)将两支花分别放入透明瓶内,几天后观察花朵颜色的变化。
指导建议:●提供应幼儿的花朵颜色尽量是浅色的。
●注意引导幼儿每天观察茎及花朵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拓展与替代:可在自然角用芹菜、香菜等易观察的植物做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并记录。
附:科学小知识茎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具有支撑植物、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植物的茎能从下至上地将根吸收的水分和养料运输到植物的各个局部。
花瓶中的花朵会变色正是因为茎输导蓝色墨水的原因。
篇2:中班科学小实验教案材料准备:各种型号不一的电池、电动玩具一个电池家族图。
实验操作:(1)让幼儿观察电池的外形特征,按照型号、功能给电池分类或排队。
(2)引导幼儿选择适宜的电池,按照正确的方法装入电动玩具内,使电动玩具动起来。
指导建议:●指导小班幼儿在玩电动玩具的过程中理解电池的作用。
●在认识电池的根底上,指导中、大班幼儿给玩具安装电池,引导幼儿观察电池的“,、“一”两极,进展正确安装。
●提醒幼儿将废旧电池回收到指定位置。
拓展与替代:◆指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和父母一起寻找家里需要使用电池的物品,如手机、手电筒、钟表等,并尝试拆装电池。
◆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给幼儿提供各种充电电池,让幼儿理解充电电池和普通电池的区别。
附:科学小知识电池是泛指能产生电能的小型装置,如太阳能电池。
我们通常使用的化学电池可以分成原电池与蓄电池两种。
原电池制成后即可以产生电流,但在放电完毕即被废弃。
蓄电池又被称为二次电池,充电后可放电使用,放电完毕后还可以充电再用。
目前,我们通用的一次性电池主要有碳性电池和碱性电池,一般每节1.5V,呈圆柱形,型号常见的有1号、5号和7号,数字越大,型号越小。
当我们把电池正确安装到电动玩具里后,翻开开关,电池就能给电路提供电流了,同时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玩具就能动起来了。
2024年中班科学小实验教案

2024年中班科学小实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指导手册》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详细内容为“光的折射”。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知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品质,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
教学重点: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透明塑料尺、玻璃杯、水、激光笔、白纸。
学具:每组一个透明塑料尺、一个玻璃杯、一杯水、一个激光笔、一张白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幼儿观察透明塑料尺在水中浸泡后的变化,引发幼儿对光的折射现象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0分钟)用激光笔照射透明塑料尺,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
将透明塑料尺斜放入水中,观察光线的传播方向变化。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操作,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邀请幼儿分享实验心得,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5. 拓展延伸(5分钟)提问:除了透明塑料尺,还有哪些物品可以观察到光的折射现象?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光的折射现象,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六、板书设计1. 光的折射现象2. 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原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中透明物品(如玻璃杯、塑料玩具等)在光线照射下的折射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家长分享。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幼儿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培养了幼儿的观察、思考、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有趣的实验,让幼儿更好地理解科学现象。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观察自然界中的光的折射现象,如水池中的倒影、太阳光照射下的影子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时,如何引发幼儿对光的折射现象的兴趣。
中班科学小实验教案

中班科学小实验教案中班科学小实验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小实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班科学小实验教案1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观察燃烧现象,了解火的用途与危害,增进幼儿安全防火的意识。
2.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蜡烛若干支,大、中、小玻璃杯,小烤炉等。
活动过程1.燃烧蜡烛点燃几支蜡烛,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
注意火焰的颜色、形态,感知火发出的光和热。
将一张纸用烛火点燃,观察纸燃烧的过程。
让幼儿用手在蜡烛附近烤一烤,并说说有什么感觉。
教师提醒幼儿火能燃着许多东西,火会烫伤手指和皮肤。
不能随便玩火。
2.玻璃杯“灭火器”教师用一个杯子扣住正在燃烧的蜡烛,观察火焰熄灭的全过程。
启发幼儿思考火被熄灭的原因(燃烧需要空气)。
用大、中、小三个玻璃杯盖住三支燃烧的蜡烛,观察三个杯子里哪支蜡烛先熄灭。
想一想为什么三支蜡烛熄灭的时间不同(大小杯内空气的多少不同,影响燃烧的时间)。
3.讨论火有哪些用途?(烧饭、取暖、照明等)。
火对人有什么危害?(如烫伤皮肤、烧毁房屋、森林)。
怎样防止火带来的灾害?教师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介绍一些安全防火措施。
如不要随意玩火,不在火炉附近玩易燃物,不放鞭炮等。
4.请幼儿参与做点心,然后用小烤炉烘烤点心。
实际体验火给人带来的快乐。
活动建议教师在引导幼儿认识火的同时,要特别强调安全防火要求。
活动反思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中班科学小实验教案2设计意图《指南》中提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索欲望,培养探究能力。
中班科学活动火的小实验教案

中班科学活动火的小实验教案一、活动目标:1. 引导幼儿对火的现象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帮助幼儿了解火的性质,提高防火安全意识。
二、活动准备:1. 火柴、蜡烛、放大镜、水、杯子和沙子等实验材料。
2. 防火手套、灭火器等安全设备。
3. 实验记录表。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幼儿介绍火的性质和作用。
2. 实验一:观察火柴燃烧的过程,让幼儿观察火柴火焰的颜色、形状和温度。
3. 实验二:用放大镜观察火焰的细节,让幼儿观察火焰中的火花和烟雾。
4. 实验三:用水和杯子进行灭火实验,让幼儿了解水对火的灭火作用。
5. 实验四:用沙子进行灭火实验,让幼儿了解沙子对火的灭火作用。
6. 总结: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实验结果,让幼儿知道火的性质和灭火的方法。
四、活动延伸:1. 区角活动:设置火灾逃生路线图,让幼儿学会火灾逃生的方法。
2. 家庭作业:让幼儿与家长一起查找防火知识,增强家庭防火意识。
3. 环境创设:让幼儿动手制作防火宣传海报,提高防火意识。
五、活动注意事项:1. 确保实验过程中幼儿的安全,佩戴防火手套,远离火源。
2.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密切观察幼儿的行为,防止发生意外。
3. 活动结束后,及时对幼儿进行防火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防火意识。
4. 活动记录表要填写完整,以便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成长。
六、活动步骤:1. 火的认识:教师展示火柴和蜡烛,让幼儿观察并描述火的特征。
2. 火柴燃烧实验:教师演示如何点燃火柴,让幼儿观察火焰的颜色、形状和烟雾。
3. 火的传播实验:教师用火柴点燃另一根火柴,让幼儿观察火的传播过程。
4. 火的熄灭实验:教师演示如何用杯子和水熄灭火柴,让幼儿了解水可以灭火。
5. 防火安全教育:教师向幼儿讲解火灾的危害和如何保护自己。
七、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幼儿通过观察火的特征和实验过程,培养观察力。
2. 操作法:让幼儿亲自参与实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班科学小实验教案
中班科学小实验教案1
材料准备:两枝浅色带茎的花,相同的透明瓶两个,蓝色墨水。
实验操作:
(1)将两个透明瓶内注入相同多的水,其中一个滴入几滴蓝色墨水
(2)将两支花分别放入透明瓶内,几天后观察花朵颜色的变化。
指导建议:
●提供给幼儿的花朵颜色尽量是浅色的。
●注意引导幼儿每天观察茎及花朵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拓展与替代:可在自然角用芹菜、香菜等易观察的植物做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并记录。
附:科学小知识
茎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具有支撑植物、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植物的茎能从下至上地将根吸收的水分和养料运输到植
物的各个部分。
花瓶中的花朵会变色正是因为茎输导蓝色墨水的原因。
中班科学小实验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的方法,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成因。
【教学准备】
1、前期幼儿经验: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2、人手一个鸡蛋、半杯温水、一根筷子、糖、盐、味精、水、抹布、脸盆。
3、大记录纸一张。
4、死海的录像。
【重点】有序进行实验。
【难点】了解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让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教学过程】
一、猜测沉浮的物品
师:小朋友,你知道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
对于幼儿答案中提到的有现成的,教师进行实验。
二、实验猜测
1、提问:如果把鸡蛋放在水里是沉还是浮起来呢?
2、教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解读。
3、当场把鸡蛋放进水里验证:鸡蛋沉入水底。
三、幼儿进行实验
1、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浮起来?
2、出示记录表,让幼儿猜测,并记录猜测结果。
3、把幼儿分成三组,一组给予盐、一组给予糖、一组给予味精,并告知幼儿。
四、揭示实验结果
1、教师出示记录表,分别让不同实验的幼儿回答实验结果,并帮助幼儿进行记录。
2、教师进行实验:脸盆里装水加盐搅拌,鸡蛋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