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输注操作规程
血制品使用指引-血小板及血浆

中心医院新生儿诊疗常规
血小板输注指南
一、输注指征
1. 病情稳定患儿,PLT<20*10^9/L.
2. 有活动出血的患儿,PLT<50*10^9/L.
3. 病情危重患儿(如机械通气的早产儿),PLT<50*10^9/L
二、输注血小板量
1. 输注手工分浓缩血小板,每单位20-30ml,由200ml全血制备,每单位含
2.4*10^10个血小板。
2. 根据体表面积计算:输注1.0*10^11/m3可升高血小板5-10*10^9/L。
(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体重*0.035+0.1)
3. 按体重计算:早产儿开始剂量10ml/kg;足月儿体重>2.5kg,输注1单位/次。
4. 需要进行交叉配血,尽快输注,尽快输完。
*参考文献:UCSF 41页
血浆:
(1)凝血因子缺乏用于单一凝血因子缺乏、多种凝血因子缺乏或DIC、TTP、肝脏疾病合并凝血障碍(存在活动性出血,同时INR大于1.5或APTT延长大于正常对照中位值1.5倍)、(2)手术或侵入性操作前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患者INR>1.5或APTT 大于正常对照中位值1.5倍时;患者INR>1.3时,行肝脏穿刺。
(3)大量输血纤维蛋白原小于1g/L、INR>1.5或APTT延长大于正常对照中位值1.5倍时;(4)维生素K不足导致的凝血异常:不推荐常规使用。
(5)以下情况不建议输注血浆:补充血容量;提高白蛋白水平;营养支持;治疗免疫功能缺陷;无出血表现的凝血功能异常或DIC。
(6)血浆输注剂量:在纠正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时,一般血浆输注剂量按10~15 ml/kg输注。
参考文献:2011.合理用血质控标准。
血小板的输注原则

血小板的输注原则1、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预防性血小板输注仅限于有潜在出血危险的患者,不可滥用,其输注原则如下:①血小板生成障碍的患者,虽然有血小板显著减少,但无明显出血者不输(如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长异常综合征等);②血小板数低于20×109/L,虽无出血,但有发热和感染,或存在潜在出血部位者要输;③血小板数低于5×109/L,很容易发生颅内出血,这种患者不论现在有无出血,都应尽快预防性输注血小板;④血小板减少患者要作腰穿、经皮肤的导管植入、经支气管活检、剖腹手术或类似的手术,血小板要提升到至少50×109/L(骨髓穿刺例外);⑤关键部位的手术(如脑、眼睛等),血小板数应提升到100×109/L。
2、治疗性血小板输注治疗性血小板输注一般是指因为血小板计数严重减少或者功能缺陷而导致患者已经发生明显出血或者严重出血倾向时进行的血小板输注治疗。
其主要原则为:①由疾病、化疗或放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或衰竭患者,凡血小板数低于20×109/L伴自发性出血者应输血小板。
血小板数低于50×109/L,某些患者也可发生小量出血,一般止血措施无效也可输注血小板;②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尿毒症、严重肝病、某些药物等引起的血小板功能异常伴有出血者;③大量输血所致稀释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低于50×10⁹/L者④心肺旁路手术:常有血小板功能损伤和某种程度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低于50×10⁹/L且有伤口渗血不止者;⑤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由于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血小板抗体,输入的血小板很快破坏,故不轻易输注血小板。
有下列情况可输:血小板数在20×109/L以下,伴有无法控制的出血危及生命者;用脾切除治疗本患者术前或术中有严重出血者;⑥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本病有自限性,最长3~4周痊愈。
如有皮肤及黏膜出血者可输血小板。
输注血小板的剂量和方法[指南]
![输注血小板的剂量和方法[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613709c4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6d.png)
输注血小板的剂量和方法一、剂量输注血小板取决于输血小板前患者的血小板数和预期要达到的血小板数以及患者是否有出血或同种免疫等情况。
目前使用的血小板有浓缩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两种。
1.浓缩血小板:是将室温保存多连袋内的全血,于采集后6小时内在20 ----24度的全封闭条件下将血小板分离出并悬浮在血浆内所制成的成分血。
国内以200ml全血分离制备的血小板为1U浓缩血小板,国家标准要求血小板的含量≥2.0×1010。
一般情况输注10U手工血小板可以使患者血小板升高36×109/L,但是实际情况与患者病情和输血史等有关。
第一次可以按2U/10kg体重输注浓缩血小板,以后根据病情调整。
2.单采血小板:是采用血液成分单采机在全封闭的条件下自动将全血中的血小板分离出并悬浮在一定量的血浆内制成的单采成分血。
国家标准为1个单位单采血小板(即1个治疗量)含量≥2.5×1011个。
成人每次输注一袋(≥2.5×1011),严重出血或已产生同种免疫者应加大输注剂量,如一次输注两个治疗量。
儿童患者根据年龄和病情将一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分2----4次输注。
新生儿,一次可输注成人剂量的1/5----1/10,体积控制在20----30ml。
▲输注的血小板存活期为5天,故应该2----3天输注一次。
二、方法1.输注前轻摇血袋,使血小板和血浆充分混匀。
2.输注时应使用Y形标准输血器,并以患者可以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一般在4小时内),因为存在细菌污染的危险。
3.从血库取回来的血小板应尽快输注,如果未及时输注应放在室温下暂时保存。
4.在输注过程中应该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婴幼儿、老年及心功能不全等患者,应酌情减慢输注速度。
输注时应注意:①如用全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多个单位合并后应尽快输注(一般在4小时内),因为存在细菌污染的危险;②血小板在输注前不能在4℃储血冰箱保存,因为可降低血小板的功能;③应在30分钟内输完;④Rh(D)阳性献血者的血小板不能输给可能怀孕的Rh(D)阴性妇女;⑤应输注ABO同型血小板,因血小板表面有ABO血型抗原,而受血者体内的抗-A/抗-B与输入血小板表面的红细胞A/B抗原相互作用,可导致血小板破坏;若悬浮在高滴度的抗-A、抗-B血浆中,可引起受血者红细胞溶血。
血小板输注原则

血小板输注原则1. 血小板输注概述血小板是控制出血的重要成分,而某些疾病或医疗操作可能导致患者的血小板数量过低或功能异常,进而引起出血症状。
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考虑给患者输注血小板。
2. 适应症血小板输注的主要适应症是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症状,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手术后出血、产后出血、创伤性出血、溶血性尿毒症综合症等。
同时,近年来,血小板输注也被用于治疗某些免疫介导性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 输注血小板的属性血小板输注的血制品主要由新鲜供血者的全血制备而成,通常称为单采血小板制品。
这种制品在制备过程中不含冻干、冷冻等步骤,因此血小板的活性能够得到有效保留,对于患者的治疗效果也更为明显。
4. 输注血小板的原则在进行血小板输注前,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条件进行评估,并根据具体需要制定输注方案。
一般来说,根据输注目的不同可以区分为预防性、治疗性和急救性输注。
(1) 预防性输注:针对于一些易出血的手术或治疗操作,医生有时会在手术前或操作前给患者输注一定量的血小板,以预防术后或操作后的出血。
(2) 治疗性输注:针对于已经发生出血症状的患者,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输注,包括输注的剂量、次数、时间等。
(3) 急救性输注:针对于出血严重或威胁生命的患者,需要进行急救性输注。
此时医生需要尽快找到血库中符合条件的血小板,进行输注。
5. 输注血小板的注意事项(1) 风险评估:在进行血小板输注前,医生需要详细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出血风险,避免因输注血小板产生不必要的风险。
(2) 监测血小板数量:输注血小板后需监测患者的血小板数量,以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的输注。
(3) 特殊群体:对于孕妇等特殊群体,需要谨慎使用血小板输注。
6. 结语血小板输注是控制出血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需要谨慎使用,避免因输注产生其他不必要的风险。
因此在进行血小板输注前,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条件进行评估,并根据具体需要制定输注方案。
输血技术操作规程

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输血技术操作规程护理部2012年1月一、常用的成分血种类1 、悬浮红细胞(红细胞悬液)这是一种从全血中尽量移除血浆和抗凝保存液后的高浓缩红细胞,然后加入红细胞添加剂制备成的,红细胞压积可高达0。
90。
保存期随添加剂成分不同而异,一般为21-35天。
悬浮红细胞制剂浓度高,能提高携氧能力,输注量少,可避免循环超负荷,2、洗涤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是用生理盐水反复洗涤除去全血中80%以上的白细胞和99%以上的血浆,保留了至少70%的红细胞,在洗涤过程中同时去除了钾、氨、乳酸、抗凝剂和微小凝块等,血小板也随血浆被去除。
主要适用于有输血过敏史、血身免疫性盆血及IgA缺乏等;对已产生白细胞抗体的病人,而又需要输血时,可输洗涤红细胞,以降低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率.3 、浓缩血小板手工分离血小板,采集新鲜全血后立即分离制备而成,外观淡黄色无明显可见的红细胞,如同混浊的血浆,每200ml全血制备的血小板为一单位,含量2。
4×1010个血小板,容量25~30ml。
机器单采血小板是用血细胞分离机从单一献血者采集血小板,纯度高,外观半透明,橙黄色,目前主要用机器单采血小板,主要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人。
4 、血浆新鲜冰冻血浆是血液采集后6—8小时内分离出来,在-20度以下快速冰冻而成,含有全部的凝血因子,保存期为1年;普通冰冻血浆是血液采集8小时以后分离出来,在-20度以下快速冰冻而成,保存期为5年。
其主要是适用于抗休克、止血、解毒、免疫功能低下和肝病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缺乏等。
5 、冷沉淀冷沉淀是新鲜冰冻血浆在4℃条件下融化后分离制备出不溶解的白色沉淀物,其容量为20~30m。
主要成分为Ⅷ因子、第XIII因子、纤维蛋白原和血管性血友因子等,在—30℃以下冰箱内贮存有效期1年。
主要用于儿童血友病甲、血管性血友病、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患者。
二、输血护理操作规程(一)输血前的护理1、充分评估现存病人的病情(如疾病的诊断、输血史、过敏史、妊娠史、传染病史、有无休克和肝肾衰竭等)、输血的目的、输注的血液类型等资料,有助于护士在输血前合理安排输注的顺序、速度和时间,预计输血中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2、向病人及其家属说明输血的目的和必要性,以消除病人对输血的恐惧心理,增强对输血治疗的信心;说明输血可能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让病人及其家属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血小板输注操作规程

血小板输注操作规程目前血小板制品有两种,一是从全血中分离制备的浓缩血小板;二是单采血小板。
当使用的剂量相同时,二者具有相似的止血效果。
临床上血小板输注的主要目的是预防或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
一、适应症和相对禁忌证(一)适应证是否要输注血小板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血小板的计数和功能以及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来综合考虑。
根据血小板输注的目的不同,临床上又分治疗性血小板输注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l治疗性血小板输注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出血,输注血小板制品以达到迅速止血目的称为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主要有以下几种临床情况:(1)血小板生成障碍引起血小板减少:这是血小板输注的主要适应证,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髓抑制或衰竭,使血小板生成减少,导致出血;血小板计数和出血程度是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的主要依据。
当血小板计数低于(5~20)×109/L 时,常有自发性出血,多需要进行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2)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因库存全血或红细胞中无有功能的血小板,大量输血时会引起稀释性血小板减少。
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可根据患者自体血容量被替换数来推测。
一般来说,输注一个循环血量的血液,患者自体血小板约剩余35%-40%。
虽然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微血管出血,但接受1~2个循环血量的输血很少发生这种情况,只有当继续输血,血小板进一步被稀释而致血小板计数更低时,有出血倾向或伴有出血时才需要输注血小板。
(3)血小板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有的患者,如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病和阿司匹林类药物所致血小板功能障碍等,虽然血小板计数正常,但功能异常。
当这些患者出现威胁生命的大出血时,需要输注血小板以及时控制出血。
2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是指通过输注血小板使各种血小板生成障碍患者(如恶性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移植等)的血小板计数提高到某一安全水平,防止出血。
临床大部分血小板输注是预防性的,但血小板究竟低到什么程度才需要预防性输注,目前尚无统一的阈值。
血小板输注指南

血小板的制备
方法: 方法:
手工法 机采法 浓缩血小板悬液(4.8 x 10 10) 浓缩血小板悬液( 单采血小板 (2.5x 10 11)
输注止血效果二者相似。 输注止血效果二者相似。
保存和保存期: 保存和保存期:
允许在22 允许在22 oC±2 oC 持续轻柔震荡下保存5天。 持续轻柔震荡下保存5 轻柔震荡下保存
证据水平和推荐等级
以美国卫生健康政策和研究署的标准为依据。 以美国卫生健康政策和研究署的标准为依据。 见后) (见后)
骨髓功能衰竭(Bone marrow failure)
1. 慢性持续性血小板减少症
许多病人血小板持续低于10x10 /L或甚至低于 许多病人血小板持续低于10x109/L或甚至低于5x109/L 或甚至低于5x10 仍无出血。 仍无出血。 最好避免长期的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最好避免长期的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因有产生同种免疫和 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危险。 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危险。 2. 血液系恶性肿瘤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等有凝血障碍时血小板应保持在 20x109/L以上。 /L以上 以上。 其它血液系恶性肿瘤在无发热或没有新鲜微小出血时其临 界值可降至5x10 /L。 界值可降至5x109/L。 3. 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小板的临界值降至10x10 /L也安全 也安全。 血小板的临界值降至10x109/L也安全。
输注剂量
给成人预防性输注时,推荐使用1个单位的 给成人预防性输注时,推荐使用1
血小板选择(二) 血小板选择(
RhD不相容 RhD不相容 RhD阴性患者应当尽可能输 RhD阴性患者应当尽可能输RhD阴性血小板, 阴性患者应当尽可能输RhD阴性血小板 阴性血小板, 尤对未达到更年期的妇女(B等 III级 尤对未达到更年期的妇女(B等,III级)。 RhD阳性血小板输给可能怀孕的 阳性血小板输给可能怀孕的RhD阴性 若RhD阳性血小板输给可能怀孕的RhD阴性 妇女,推荐使用抗D抗体(B等 III级 妇女,推荐使用抗D抗体(B等,III级)。 RhD阴性男性或无怀孕可能的妇女接受 RhD阴性男性或无怀孕可能的妇女接受RhD 阴性男性或无怀孕可能的妇女接受RhD 阳性血小板,不必用抗D抗体。 阳性血小板,不必用抗D抗体。
血小板输注操作流程

血小板输注操作流程Platelet transfusion is a crucial medical procedure in which platelets are transfused into a patient to help with blood clotting. 血小板输注是一种关键的医疗程序,是将血小板输注到患者体内,以帮助血液凝固。
Platelets are tiny blood cells that help the body form clots to stop bleeding. 血小板是帮助人体形成凝血块以停止出血的微小血细胞。
The process of platelet transfusion involves several steps, including donor screening, collection, testing, and transfusion. 血小板输注过程涉及多个步骤,包括捐赠者筛选、采集、检测和输注。
It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the entire process of platelet transfusion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he procedure. 了解血小板输注的整个过程对于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The first step in the platelet transfusion process is donor screening. 血小板输注过程的第一步是捐赠者筛选。
Donors must undergo a thorough screening process to ensure that they are healthy and do not carry any infectious diseases. 捐赠者必须接受全面的筛选过程,以确保他们身体健康,并且没有携带任何传染性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小板输注操作规程
目前血小板制品有两种,一是从全血中分离制备的浓缩血小板;二是单采血小板。
当使用的剂量相同时,二者具有相似的止血效果。
临床上血小板输注的主要目的是预防或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
一、适应症和相对禁忌证
(一)适应证
是否要输注血小板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血小板的计数和功能以及引起血小板减少的
原因来综合考虑。
根据血小板输注的目的不同,临床上又分治疗性血小板输注和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l治疗性血小板输注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而导致的出血,输注血小板制品以达到迅速止血目的称为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主要有以下几种临床情况:
(1)血小板生成障碍引起血小板减少:这是血小板输注的主要适应证,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髓抑制或衰竭,使血小板生成减少,导致出血;血小板计数和出血程度是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的主要依据。
当血小板计数低于(5~20)×109/L 时,常有自发性出血,多需要进行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2)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因库存全血或红细胞中无有功能的血小板,大量输血时会引起稀释性血小板减少。
稀释性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可根据患者自体血容量被替换数来推测。
一
般来说,输注一个循环血量的血液,患者自体血小板约剩余35%-40%。
虽然稀释性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微血管出血,但接受1~2个循环血量的输血很少发生这种情况,只有当继续输血,血小板进一步被稀释而致血小板计数更低时,有出血倾向或伴有出血时才需要输注血小板。
(3)血小板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有的患者,如血小板无力症、血小板病和阿司匹林类药物所致血小板功能障碍等,虽然血小板计数正常,但功能异常。
当这些患者出现威胁生命的大出血时,需要输注血小板以及时控制出血。
2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是指通过输注血小板使各种血小板生成障碍患者(如恶性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移植等)的血小板计数提高到某一安全水平,防止出血。
临床大部分血小板输注是预防性的,但血小板究竟低到什么程度才需要预防性输注,目前尚无统一的阈值。
一般认为,下列情况需要预防性输注血小扳:①血小板计数<20×lO9/L,并伴有导致血小板消耗或破坏增加的因素时,如感染、发热、脾肿大、DIC等;②病情稳定、无发热、出血、血管异常,血小板计数<10×109/L者;③血小板计数<5x109/L,无论有无出血症状,均必须输注血小板,因这种患者很容易发生内脏出血,特别是严重的颅内出血,一旦发生出血,后果严重。
提高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不但会
使血小板的使用量增加,而且使同种免疫反应和病毒传播的风险增加。
血小板计数低下的患者要作硬膜外麻醉、经皮肤的导管置入、支气管活检、腹部手术时,
要将血小板计数提升到50 x l09/L以上,以确保手术或检查过程的顺利、安全。
对于关键部
位的手术,如脑部手术、内眼的手术等,血小板计数要提高到1OOx 109/L或以上:
(二)相对禁忌症
l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血小板计数极低,可能是由于血栓的形成造成血小板的大量消耗所致。
虽然患者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减少,但除存在危及生命的出血之外,一般不宜输注血小板,因为血小板输注后可促进血栓形成而使病情加重。
TTP的首选治疗措施为血浆置换。
不过,当并发危及生命的出血时应考虑输注血小板。
2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如原发性或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体内存在血小板自身抗体,输入的血小板会很快被破坏,不但效果差,而且容易引起同种免疫反应,使以后真正需要输注血小板挽救生命时造成血小板输注无效。
因此,对ITP患者要严格掌握血小板输注的适应症。
ITP 输注血小板的指征是:①血小板明显减少(<20×109/L),伴
有无法控制的危及生命的出血,或疑有中枢神经系统出血者;②脾切除治疗的术前或术中渗血不止,或患者血小板计数极低而又需要紧急手术者。
血小板输注之前先输入静脉注射的免疫球蛋白可使输入血小板的寿命延长。
3药物诱发的血小板减少和脾功能亢进引起的血小板减少除非发生威胁生命的大出血,一般不输注血小板,因这类患者输注的血小板可能大量滞留在脾内或很快从循环中清除,不仅可能起不到提高患者血小板计数的作用,而且增加了发生同种免疫和其他输血不良反应的风险。
二、剂量和方法
(一)剂量
输注剂量取决于血小板输注前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预期要达到的血小板数以及患者是
否有出血或同种免疫等情况。
目前临床使用的血小板有浓缩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两种。
浓
缩血小板是将室温保存多联袋内的全血,于采血后6小时内在20~24℃的全封闭条件下将
血小板分离出来,并悬浮在血浆内所制成的成分血。
国内以200ml全血分离制备的血小板
为l单位浓缩血小板,国家标准要求血小板的含量≥2.0×1010个。
一般情况下,输入10单
位的浓缩血小板可使患者血小板升高36×l09∕L,但实际情
况与患者病情和输血史等有关。
单采血小板是采用血液成分分离机在全封闭的条件下自动将全血中的血小板分离出并悬浮在一定量的血浆内制成的单采成分血。
国家标准为1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含血小板数≥2.5×1011个。
成人每次输注1个治疗量(≥2.5×IO11个),严重出血或已产生同种免疫者应加大输注剂量,如一次输注2个治疗量。
儿童患者应根据患儿年龄和病情将1个治疗量的血小板分2~4次输注。
对于新生儿,一次可输注成人剂量的I/10~1∕5,容量控制在20-30rnl。
输入的血小板存活期约为5天,故应2~3天输1次。
(二)方法
输注前轻摇血袋,使血小板和血浆充分混匀。
从血库或输血科(血站)取来的血小板应尽快输注,因故未及时输注的应放在室温下暂时保存。
输注时应使用Y型标准输血器,并以患者可以耐受的最快速度输注。
但在输注过程中应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婴幼儿、老年及心功能不全等患者,则应酌情减慢输注速度。
三、疗效判断
血小板的输注疗效可根据实验室指标和临床疗效来判断。
实验室通常以检测输注后血小板计数升高值及血小板存活情况来作为血小板输注疗效的评价标准。
一般认为,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需观察输注血小板计数是否增加,而治疗性血小
板输注需观察输注后出血是否
减轻或停止,血小板计数增加与否不作为疗效评价的唯一指标,因为止血需消耗血小板。
(一)血小板回收率
血小板回收率(PPR)是通过检测患者输注血小板1小时或24小时后的血小板计数来评价血小板输注后的实际效果。
通常认为,输注1小时后的PPR<30%或输注24小时后的PPR<20%,应考虑血小板输注无效。
计算公式为:
x 2/3
x /L PPR 输入血小板总数)血容量(输前血小板计数输后血小板计数L -= (二)输注后校正血小板增加指数
输注1小时后的校正血小板增加指数(CCI)<7500或输注24小时后的CCI <4500,应考虑血小板输注无效。
计算公式为:
CCI= N (x10
11) ()11910 N S(m2)/L)x 10PI(x CCI ⨯= x1000
PI=输注后的血小板计数(x109/L) —输注前的血小板计数(×109/L)
S=0.0061 xH (cm)+0.0128×W (kg)—0.01529
S 为患者的体表面积(m 2),H 为患者的身高(cm),W 为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