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要点解读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与治疗PPT

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病因研究:探索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病 因和机制
诊断技术:开发新型、无创、准确的诊 断方法
治疗方法:研究新型、安全、有效的治 疗方法
预防策略:制定预防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的策略和措施
临床研究:开展大规模、多中心、前瞻 性的临床研究
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共享研究成 果和经验
诊断困难: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症状 不明显,难以早期诊断
分类和症状
分类:根据血栓形 成的部头痛、恶心、 呕吐、视力下降、 意识模糊等
诊断:CT、MRI 、DSA等影像学检 查
治疗:抗凝、溶栓 、手术等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头痛、恶心、 呕吐、意识障碍等
影像学检查:CT、MRI、 DSA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 血功能、抗凝治疗等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 的生活习 惯,如戒 烟、限酒、 合理饮食 等
定期进行 身体检查, 及时发现 并治疗潜 在的疾病
避免长时 间保持同 一姿势, 如长时间 站立、久 坐等
避免头部 外伤,如 交通事故、 运动损伤 等
保持良好 的心理状 态,避免 过度紧张 和焦虑
遵医嘱服 用抗凝血 药物,如 阿司匹林、 华法林等
预防重点人群
老年人:年龄越大,风险越高 肥胖人群:肥胖是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吸烟人群:吸烟会增加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家族史:有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家族史的人群需要特别注意预防
预防效果评估
健康饮食:减少高脂肪、高 糖、高盐食物的摄入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提高 免疫力
定期体检:早期发现疾病, 及时治疗
治疗方法:抗凝治疗、溶 栓治疗、手术治疗等
鉴别诊断
脑出血:通过CT或MRI检查,观察是否有出血灶 脑梗死:通过CT或MRI检查,观察是否有缺血灶 脑肿瘤:通过CT或MRI检查,观察是否有肿瘤病灶 脑炎:通过脑脊液检查,观察是否有炎症细胞 脑膜炎:通过脑脊液检查,观察是否有炎症细胞 脑积水:通过CT或MRI检查,观察是否有脑积水病灶
2023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药物治疗指南要点

2023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药物治疗指南要点一、药物治疗指南的目的:- 提供针对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治疗建议;- 促进早期诊断和治疗,降低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并发症风险;- 改善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预后。
二、药物治疗的原则:- 早期治疗: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确认后应尽早开始药物治疗,以减少血栓进展;- 个体化治疗: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史和药物耐受性进行个体化调整;- 疗程选择:治疗持续时间可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整;- 不推荐长期抗凝治疗:长期抗凝治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需权衡利弊。
三、药物治疗要点:- 直接抗凝药物(比如低分子肝素)是一线药物选择,具有快速起效、容易调整剂量等优点;- 在特定情况下,可考虑使用华法林等维生素K拮抗剂;-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作为辅助治疗,有助于预防血栓的形成;- 对合并存在其他疾病的患者,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
四、药物治疗的监测与控制:- 临床监测: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定期复查,及时评估治疗效果;- 出血风险评估:需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避免治疗过度导致出血;- 控制药物剂量:根据治疗反应和剂量调整患者的药物剂量。
五、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 定期检查:需要定期检查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及时发现潜在的药物不良反应;- 精心调整: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精心调整药物的种类和剂量,确保药物治疗的安全性;- 注意观察:患者在药物治疗期间出现不适或不良反应时,应及时就医处理。
六、药物治疗的后续管理:- 随访管理:治疗结束后应进行定期随访和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并发症;- 定期复查:根据患者的情况,定期复查相关指标,进行疗效评估。
以上为2023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药物治疗指南的要点,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提高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预后。
指南解读《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解读

指南解读《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解读《2019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简称指南)在中国卒中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2019(CSA & TISC 2019)正式发布,主要涵盖以下七方面的内容:启动降低胆固醇治疗的时机与2018美国指南一致,指南指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启动降脂治疗前无需进行胆固醇水平检测。
也就是说,不用过度关注血脂水平。
对于在发病前已经服用他汀降脂或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患者,新指南的建议是:继续服用,推荐级别是IIa类;对于发病前未服用他汀者,建议院内启动他汀治疗,推荐级别是C 级推荐。
即发病后符合他汀药物治疗的患者,院内启动他汀是合理的,但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支持。
缺血性卒中后降低胆固醇酯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LDL-C到底降到多少合适呢?是不是越低越好呢?SPARCL亚组研究我们看到很多“1850” 、“5018”,即:如果降到1.8mmol以下或50%以上的降幅,将使病人有很大临床获益。
因此,中国新指南做出如下推荐:建议将LDL-C<1.8mmol/L (70mg/dL)作为降低胆固醇治疗的参考目标值(IIa,C)。
强化降低胆固醇治疗的最佳获益人群对于非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SPARCL亚组研究做了不同亚型分析,对于不同病因亚型、年龄、性别、基线胆固醇水平的患者,不论是否存在颈动脉狭窄及糖尿病,强化降低胆固醇治疗均有获益。
对于合并房颤的心源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是否有相同的作用呢?2017年一项多家医院的综合医疗保健服务系统的分析发现,在伴有或不伴有房颤的患者中,他汀依从性与复发性卒中风险降低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
基于以上证据,中国新指南建议:合并心房颤动不能成为缺血性卒中患者不使用他汀类药物的理由(IIa 类推荐,B 级证据)。
临床确诊的ASCVD,年龄≤75岁且无他汀治疗禁忌症的男性或女性患者,应启动或继续高强度他汀作为一线治疗(I 类推荐,A 级证据)。
2023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指南要点

2023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指南要点* 本指南旨在提供对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要点和建议。
以下是重点内容:定义和临床表现*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通常发生在颅内静脉和颅内窦系统中。
* 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头痛、意识障碍、癫痫和神经系统缺陷等。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头颅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等检查结果,可以进行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初步诊断。
* 具体诊断需要结合颅内血管造影和静脉窦造影的结果。
附加检查* 血液检查,如凝血功能、D-二聚体等指标,可以帮助评估血栓形成的风险。
*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心血管检查有助于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症状。
诊断要点1.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既往疾病、药物使用等。
2. 体格检查,重点关注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3. 利用影像学检查评估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4. 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结果,确定诊断。
治疗和管理* 早期治疗包括抗凝治疗、镇痛和抗癫痫治疗等,以减轻症状和预防并发症。
* 治疗期间需要监测凝血功能和颅内压等指标,调整治疗方案。
* 定期随访和复查影像学是管理病情和评估疗效的重要手段。
预后和并发症*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预后因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早期治疗的迅速性而异。
* 可能的并发症包括脑卒中、颅内感染和抽搐等。
结论*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 本指南提供了诊断要点和治疗建议,有助于医生提高对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 最终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专业判断进行制定。
2023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管理指南要点

2023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管理指南要点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本指南旨在提供管理此疾病的要点和建议。
诊断
- 与其他导致相似临床表现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脑梗死或脑肿瘤。
- 采用组合影像学技术进行确诊,包括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静脉造影(MRV)。
治疗
- 在诊断确认后,立即进行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进一步恶化。
- 采用抗凝治疗,如肝素或华法林。
- 对于高危患者,考虑使用血栓溶解剂进行溶栓治疗。
- 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个体化需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预防
- 特殊人群,如孕妇或长时间卧床的患者,应采取预防措施以
减少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 促进患者活动和动力学锻炼。
- 给予抗凝治疗或使用弹力袜等预防措施。
随访
- 对于已诊断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应定期进行随访以评估
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
结论
本文简要介绍了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管理指南要点,包括诊断、治疗、预防和随访。
对于疾病的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决策。
曾进胜: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

曾进胜: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评论(0人参与)导读:6月11日,在第十三届国际脑血管高峰论坛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巡讲会场,《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2021》的执笔者之一曾进胜教授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指南解读。
2021年指南更新概况2021年指南是基于2021年编写的《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修订,经学会和学组反复多次讨论,修订或补充了大部分推荐意见。
由于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VST)发病率低、病例数少,难于开展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指南所用证据文献多为回顾性分析结果或病理报告,证据级别较低,并充分引用了国内相关文献。
本版指南更新的主要方面包括病因学和危险因素筛查、症状学(全脑症状、局灶缺失症状、刺激症状、单纯性脑静脉血栓形成)、辅助检查(影像学、腰穿)、治疗(抗凝治疗、机械取栓、支架植入)几个方面。
指南解读病因和危险因素本指南强调了危险因素的重要性。
国际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形成研究试验(ISCVT)显示,血栓前状态和口服避孕药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口服避孕药可以引起几种肝脏产生的血浆蛋白水平增加,在临床诊断CVST时,对于女性患者,应当特别询问口服避孕药的病史。
推荐意见:? CVST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复杂多样,建议积极查找各种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液瘀滞的因素及排除感染的可能性(I级推荐)。
症状学如果患者存在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同时合并颅内压增高,应该考虑到CVST的可能,包括如下症状: ? 急性或反复发作的头痛; ? 视乳头水肿;? 一侧肢体的无力和感觉障碍、失语、偏盲、痫性发作; ? 孤立性颅内压增高综合征; ? 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精神症状。
相比之下,孤立性脑静脉血栓形成也有其特有的临床特点,研究显示,患者平均年龄为41岁,68%为女性,最常见的症状为头痛、抽搐,最常见的体征为局灶性神经缺失,而视乳头水肿没有报告,颅内压增高报告极少,MRI是主要的诊断手段。
《中国头颅内静脉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2023》要点

《中国头颅内静脉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
2023》要点
中国头颅内静脉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2023要点
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中国头颅内静脉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以下是该指南的要点:
1. 头颅内静脉栓形成的定义
头颅内静脉栓形成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指的是颅内静脉
系统中发生的血栓形成。
2. 头颅内静脉栓形成的诊断方法
- 临床表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 影像学检查: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静脉造影(MRV)是常
用的诊断方法,可显示静脉系统的血栓形成情况。
3. 头颅内静脉栓形成的治疗方法
- 抗凝治疗:静脉抗凝剂是头颅内静脉栓形成的首要治疗方法。
常用的抗凝剂包括肝素和华法林。
- 血栓溶解治疗:对于血栓较大或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可以考
虑进行血栓溶解治疗。
- 支持性治疗:包括对症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等。
4. 头颅内静脉栓形成的预后和预防
- 预后:头颅内静脉栓形成的预后与早期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
及时的治疗能够改善预后。
- 预防:预防头颅内静脉栓形成的关键是控制危险因素,如合
理使用避孕药、积极治疗血液病等。
注意:本指南旨在提供给医务人员参考,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
法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和决定,本文档不作为临床诊疗的
替代品。
参考文献:。
《中国脑静脉系血栓形成指导规范》(要点

《中国脑静脉系血栓形成指导规范》(要点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最初与1825年由Ribes描述,当时及以后相当一段时间文献报道多位尸检结果。
对其治疗也局限于降颅压、抗癫痫等对症治疗,轻型病例有效,重症患者病死率高。
1942年,Lyons描述系统性抗凝治疗治疗CVST,抗凝可阻止病情恶化或改善病情,但不能溶解已形成的血栓;1971年,Vines等对CVST患者进行系统性溶栓治疗,溶栓剂可溶解已形成的血栓,是被阻塞的静脉窦开放,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极大地改善;随后溶栓方式得到进一步发展,1988年,Scott利用经颅钻孔进行接触性溶栓;1991年,Barnwell利用血管介入技术经颈静脉及股静脉进行静脉窦接触性溶栓,从而丰富了CVST的治疗手段。
目前,抗凝治疗是CVST首选的治疗方法,抗凝治疗对于CVST是安全的。
其不仅能减少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并且即使对于合并颅内出血的患者,也不会增加再次颅内出血的风险。
大量文献报道,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血管再通率较高,尤其是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后,病情人继续恶化或尽管采用其他处理措施,但颅内压仍然较高者,则应考虑溶栓治疗。
在我国,尽管CVST临床少见,但其发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各异。
常被误诊或漏诊,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同时由于对其发病原因尚未有明确的认识,现有的临床治疗手段及评价方法缺乏统一的标准。
1 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因CVST约占所有卒中的0.5%~1%,多见于孕妇、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以及<45岁的年轻人群。
常见的病因为,①遗传性高凝状态;②获得性高凝状态;③感染;④炎性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⑤肿瘤;⑥血液病;⑦药物;⑧物理因素;⑨其他因素。
2 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改变首先,脑静脉闭塞引起静脉性梗死及局部脑水肿。
其次,静脉窦闭塞引起静脉引流障碍,导致静脉高压。
3 临床表现头痛为CVST最常见的临床症状,90%的患者会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中国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更新
要点解读
在《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的基础上,结合近年国内外相关进展,修订的《中国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主要将背景资料更新至2019年12月,推荐意见进行了细化和增补,内容涉及病因与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治疗和预防各个方面,是指导我国诊断和治疗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新依据。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和脑血管病学组在山西、广西和江西多地组织了会议讨论,并经互联网和邮件反复征求专家意见,在2015年编写的《中国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1]的基础上,结合近年国内外相关进展,修订发表了《中国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2]。
本版指南推荐意见的背景资料更新至2019年12月,并将主要推荐意见进行了增补和细化。
增补和修订的主要内容涉及病因与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治疗和预防各个方面。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
本版指南在推荐意见的背景材料中,强调了颅内静脉血栓形成以年轻、女性多见,不同于动脉血栓栓塞性脑血管病,缺乏传统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主要危险因素除产褥期和长期口服避孕药外,还需注意我国近年
比较突出的卵巢过度刺激干预和人工流产后发生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二、临床表现
除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外,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和体征并没有特异性,在临床工作中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极为重要。
即使这样,有些类型的临床诊断依然相当困难。
本版指南中,重点强调了临床少见且极易被误诊的单纯大脑皮质静脉血栓形成,虽然占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6%,但误诊误治将导致严重不良后果,指出了其症状学中应引起警惕的表现和影像学诊断技术合理采用的重要性[3]。
因此,在临床表现相关的推荐意见中,特别增补了血栓形成部位、累及范围和起病急缓不同,导致临床表现多样,应重视颅内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症状的复杂性,提醒临床医生高度警惕。
三、影像学诊断
影像学检查是确诊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手段,本版指南中,强调了CT平扫/增强、MRI常规序列(增强)、CT静脉成像(CTV)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在血栓形成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尤其是CT增强扫描/CTV和增强MRI/MRV,目前认为基本可以取代DSA,用于确立绝大多数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
MRI能更好地显示脑实质损害和血栓形态,而且一系列成像新技术显示了更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如磁敏感成像、高分辨血管壁成像和血栓黑血成像等技术在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
值,尤其在诊断单纯皮质静脉血栓形成时特别适用。
有条件的单位,应尽量选用这些成像新技术。
CT/CTV成像时间短,没有幽闭和磁性物质干扰的限制,在多数医疗单位,仍不失为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
在本版指南中,虽然认为DSA具有突出优势,但不再强调其是确诊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金标准”[1],还提醒在临床应用中注意其短处,如使用时应考虑到单纯皮质静脉血栓形成时的不足,以及其有创性和操作不当导致颅内压增高的风险。
四、治疗和预防
在病因治疗方面,由于口服避孕药的高风险性,增补了口服避孕药等相关的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应立即停用此类药物。
妊娠虽然也是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有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病史者并不建议禁止妊娠,而是要充分与患者交代病情,告知如果妊娠,孕期有静脉血栓形成和流产风险,做到提前预警。
抗凝治疗依然是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治疗手段。
本版指南将抗凝治疗的推荐意见进行了增补和细化,将急性期和急性期后如何使用口服抗凝药进行了细化,对何时该停用口服抗凝药物也提供了建议。
根据最新临床研究的初步结果,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的疗效和安全性与华法林类似[4],但不必监测凝血功能,使用更方便,可能将逐渐显示其临床实用价值。
本版指南主要强调了两种特殊情况下的抗凝治疗。
一是对面颈部感染相关的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抗凝治疗有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因此,不推荐使用。
另外,对妊娠期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由于口服抗凝药华法林对胎儿安全性存在风险,新型口服抗凝药对胚胎的安全性仍缺乏相关研究,因此,建议全孕期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本版指南把局部接触溶栓、血管内机械取栓、球囊扩张成形术和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统称为血管内治疗。
临床上,常常将两种或以上治疗方法联合使用。
由于血管内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不足,只有少数小样本病例报告,现有研究发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与抗凝治疗并无显著差异[5]。
因此,对血管内治疗总体上建议慎重选用,仅在特殊需要的情况下,由熟练血管内治疗操作的人员,在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可以采用。
虽然有关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相关研究少,证据级别低,但与2015年版本[1]不同的是,本版指南增加了预防方面的推荐意见,建议积极治疗病因和控制相关危险因素是预防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手段;对于复发性颅内静脉血栓形成伴有严重血栓形成倾向的患者,可考虑长期口服抗凝治疗;有颅内静脉血栓形成病史的孕期女性,可权衡利弊后,考虑全孕期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最后必须指出,与2012年和2015年两个版本中国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1, 6]类似,由于颅内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低,患者数
量少,国内外均难于组织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本指南所采用的证据也多为小样本队列研究,甚至是病例报告的结果或专家建议,证据级别普遍偏低。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技术飞速发展和治疗药物快速创新,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也不断更新,新的文献资料浩如烟海,在修订本指南文献采集中难免有所遗漏,推荐意见甚至可能以偏概全,请同道不吝指出,以望下次更新时补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