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政治》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PPT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下的忠实
忠实既不是针对作者也不是针对读者的,而是 对写作方案(writing project)而言的。作者和 译者都必须承认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双方合 力挖掘原文的意义,将其以全新的面貌在目的 语文化中创作出来,延续原作的生命力。 翻译不是简单机械的语言转换,而是无限的文 本链和话语链中的意义的不断延伸。这样,翻 译就如同彰显了译者主体性的写作行为,是特 定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中的改写行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 翻译理论
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渊源 2. 女性主义翻译观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3.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4.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突破性与局限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渊源
翻译研究
女性主义运动 是如何产生的?
女性主义运动为什 么介入翻译研究的?
该书立足于北美翻译界, 探究了 20世纪后 30年代中,在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文 化语境之下, 性别研究对翻译实践与翻译 理论的影响。
翻译的政治(翻译的实质)
女性主义运动 政治目的:男女平等
政治行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一开始就是一种具有鲜明政治意图的学术研究;女性译者从一开始 就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并未完全遵循世俗和传统对于译者的要求——忠实,而是通 过翻译这一媒介改变文本的原有意义,加入个人的政治宣言。(Flotow, 1997)
男性 女性
父权制的社会等级
写作 翻译
父权文化的文学等级
雪莉·西蒙(Sherry Simon)
雪莉·西蒙(Sherry Simon)是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文化 专 家 , 执 教 于 加 拿 大 康 考 迪 亚 大 学 (Concordia University),任法语系教授。《翻译中的性别:文化身 份和 传播的政治 》( Gender in Translation Cultural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Transmission,1996)是她的 重要译学理论专著之一,也是西方第一本全面论述女性 主义视角下的翻译问题的学术性专著。
翻译的文化之维 “翻译的政治”问题研究

翻译的文化之维: “翻译的政治”问题研究费小平(贵州大学外语系, 贵州贵阳610064)摘要: 本文认为“翻译的政治”的讨论能将翻译研究从传统的就事论事的语言桎梏中走出, 而步入不同文化碰撞、对话、交融的思考中, 对于促进“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联姻, 实现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改写”; 强权者的政治; 性别政治; “翻译研究”; 文化研究【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8913 (2004) 02 - 0133 - 04“翻译的政治” (the politics of translation) 是20世纪60 年代以来西方后现代语境下出现的一种问题意识(a sense of questioning) 。
孙歌认为, 它“首先来自本土知识精英权力乃至利益的分配关系, 来自知识精英与政治之间错综复杂的纠葛”[1 ] (前言) ,即福柯所关注的那种“微妙的、独特的隐藏于个别之下各种各样的痕迹”[1 ] (前言) 。
毋庸讳言, 这里的“政治”超越“管理活动”、“会议”、“主席”、“政客”之类的传统概念① , 进入了现代政治哲学的范畴, 是指权力关系(power relations) 及其相关的摆布谋略(strategies of manipulation) ②。
而“翻译的政治”当然就涉及跨语书写(translingual practice) 中的权力问题。
如果我们作一番追踪,“翻译的政治”这一命题至少可溯源至文艺复兴时期德国宗教领袖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 因为据刘禾女士称,当时围绕着《圣经》翻译存在着多种复杂的政治利害关系———路德革命性地将《圣经》翻译成现代德语, 成为德国新教改革运动的基石, 但伴随着一种冲撞与交融之“痕迹”[ 2 ] (P61) 。
这一踪迹“播撒”至当代西方大量的文艺批评、文化批评的著作中。
而“翻译的政治”作为一个命题的正式提出应首先归功至欧洲学者沃纳·温特(Werner Winter) 之名下, 她于1961 年发表的《作为政治行为的翻译》(Translation as Political Action) 可视为最早论及“翻译的政治”的文章。
斯皮瓦克:翻译的政治

史、 文化 、 心理 问题 , 角 是新颖 的 , 眼光 的敏锐 , 视 其
片 , 碎 片 的拼贴 或重 组 。 因此 , 翻译不 是传 达 一 是 “ 段 一 段 的意义 ”, 更 不是 意 义 的整 体 转换 。“ 译 翻
内蒙古工 业大学学报( 会科学版 ) 社
J u a f n e n o a U iest e h oo y o r lo n rMo g  ̄ nv ri o T c n lg n I yf
第1 9卷
第 1期
( oi c ne) Sc l i cs aSe
V 11 N . 2 1 o. 9 o 1 00
厶 = 斯 皮 瓦 克 :翻 的 i 译 政 1
刘 永 胡 晓宇
呼和浩特 0 0 5 ) 10 1
( 内蒙古工业 大学外 国语学 院 ,内蒙古
摘 要 :翻译的政治”是 2 世纪 6 “ 0 o年代以来西方后现代语境下出现的一种问题意识, 翻译的 但“
政治” 这一命题是后殖 民理论 家 斯皮 瓦克在 19 9 3年 的 《 教学 机器 外》 书 中首次 正 式提 出 的。 在 一
译本及译者序言》( nGa m toy 17 )《 O r a l , 96 ;底层 m og 人能说 话 吗? ( a eSbl r S ek 18 ) 》 C n t ua e pa? 95 ; h t n
《 他 者 的 世 界 : 化 政 治 学 论 文 集 》(n O e 在 文 I t r h w0d : s y utrl oic,18 ) 《 r s Es si C l a P l s 9 8 ; 翻译 的 l a n u t i
世纪 6 O年代 以来西 方后现代语境下 出现 的一种 问 题 意识 ( neo usoig as s f etnn )。它 “ 先来 自本 土 e q i 首 知识 精 英权 力乃 至 利益 的分 配关 系 ,来 自知 识 精英 与 政治 之 间错综 复 杂 的纠 葛 ” 。
从翻译的政治权力关系角度看女性主义翻译研究

翻译的政治视角下的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

方对 中国新 文学的精神和思想 贡献 。透过翻译论争 你来我
往 的文 字矛盾 ,本文首先试 图考察 文学研究会与创 造社 的 构成及社 团活动重心 , 其次从更深层次—— 翻译 的政 治( t h e p o l i i t c s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 角度解 读论 争背后 的文本 择 向、 翻译 目的及翻译批评等 , 最后 分析论争 的真正根 由。
序》 , 认 为 翻译 的政治 就是关 注话 语 的秩序 , 也 就是 “ 微妙
的、 独特 的、 隐藏于个别下 的各种各样 的痕迹” 。进入 9 0年 代, 翻译 的政治 问题研究进 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 随着学界
解构 主义 和后 现代 颠覆传统研究步伐 的加快 ,许多学者纷
只注重翻译 , 而不 注重产生。……总之 , ‘ 处女应 当尊重 。 媒 婆应 当稍加遏抑 。 ” ’ 由此拉开 了论争 的帷幕 。郑振铎 1 9 2 1
译 史方面的学者们研究 的热点。杨联芬 ( 2 0 0 6 ) 从 期刊和思
潮 的视 角考察 了两个学 派译介文 学作品 的选 择倾 向性 , 认 为 双方 是“ 为人 生” 和“ 为艺术 ” 的分歧 。站在 中国现代文学 社 团发展史 的宏观 角度 , 朱 寿桐 ( 2 0 0 4 ) 高度认 可 了论 争双
二、 翻 译 的政 治
、
文 究会 成立于 1 9 2 1 年, 其 发起宗 旨之一 就是 “ 介 绍世界文学 ” , 发起者 包括沈雁冰 、 郑 振铎 、 周 作人 、 许 地 山、
翻译的政治最初源于上世纪 8 O年代兴起 的文化研究 。 1 9 7 1 年, 当代法 国著 名哲学家 、 思想家福柯 发表《 话语 的秩
清末民初文学翻译的政治研究

清末民初文学翻译的政治研究田玲【摘要】随着翻译文化转向的到来,“翻译的政治”研究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斯皮瓦克对“翻译的政治”研究扩大了翻译领域的视野.清末政局动荡,社会背景复杂,翻译在“暴力”作用下发生了变形,“翻译的政治”问题凸显.结合斯皮瓦克对“翻译的政治”的定义,从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译者身份与能力、翻译策略五个方面,对清末民初翻译的政治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人们对“翻译的政治”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而廓清人们对“翻译的政治”的认识.【期刊名称】《齐鲁学刊》【年(卷),期】2018(000)005【总页数】5页(P128-132)【关键词】清,末民初;翻译的政治;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作者】田玲【作者单位】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延安7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5随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翻译文化转向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把视野投向翻译活动发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更多地关注文本以外的诸多因素,其中不乏把翻译与权力、政治联系起来予以研究的学者。
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斯皮瓦克提出了“翻译的政治”的概念。
所谓的“翻译的政治”是指“翻译在两种不同文化碰撞与交融过程中显现或隐现的权力关系,主观因素涉及译者的能力、身份、操纵策略与组织方式,客观因素则是含媒体、出版者、期刊等在内的赞助人制度,作为成果的译作以及暴力与挪用等层面”[1](P64)。
这一命题的提出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视野,跳出了“原作中心论”的藩篱,将译入语文化与政治纳入了考量范围,能够更好地诠释历史上的翻译活动与翻译现象。
我国清末民初时期,各种作品大量译介到中国,但是译作在中国当时的文化背景中发生了一定的变形,翻译更多地被用作政治改革的工具。
结合斯皮瓦克对“翻译的政治”的定义,本文拟从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译者身份与能力、翻译策略五个方面,对清末民初翻译的政治问题予以研究。
一、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可分为个人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即主流意识形态,也是多数人通常所认知的意识形态,指“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系统,即某一社群的一套思想观念,这套思想观念使他们所拥有的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权力合法化”[2](P156)。
西方当代翻译思想与流派(II)

翻译学
1. 纯理论翻译研究
1) 描述翻译学/翻译描述
面向产品的研究 面向功能的研究 面向过程的研究
2) 理论翻译研究/翻译理论
特定媒介理论 特定区域理论 特定层次理论 特定文类(或语类的)理论 特定时代理论 特定问题理论
2. 应用翻译研究
1) 译员培训 2) 翻译辅助工具 3) 翻译批评
描述翻译研究包括: 1. 产品导向的描述翻译研究(product-oriented DTS)探讨已经存在的 翻译作品。它可以对单个的原语文本—目的语文本配对进行描述或 分析,也可以对同一个原语文本的一个或多个目的语文本展开比较 分析。这些小规模的研究可以累积成为更大规模的翻译研究,探讨 某一特定时期、某种语言或某种文本类型的翻译。大规模的研究可 以是历时性的(顺着时间的发展),也可以是共时性的(某一特定 的时间点火时间段)。 2. 功能导向的描述翻译研究(function-oriented DTS)指的是“在接 受语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描述翻译的功能:这是对背景而不是对文 本的一个研究”。可以探讨的问题包括哪些书籍在何时何地被翻译, 产生了何种影响。这一领域,霍尔姆斯称之为“社会翻译研究”, 今天更多地 称之为“文化导向的翻译研究”(cultural studiesoriented DTS)。 3. 过程导向的描述翻译研究(process-oriented DTS)和翻译的心理 学有关,它主要致力于挖掘译者大脑中所发生的事情。虽然后来有 些研究者在朗声思维(think-aloud protocols,译者在翻译时将他们 的翻译过程叙述出来,研究者对译者的叙述进行录音)方面做了一 些研究,但这一领域至今仍然缺乏系统的分析。
5、文化学派翻译理论
“描述翻译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规 定翻译研究”(pr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梁启超作为一个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影响巨大的翻译家

梁启超作为一个在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影响巨大的翻译家,近年来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涌现了大批的研究成果,有学者借用当代译学理论来阐释梁启超的翻译思想和实践;也有学者从政治文化角度来研究政治文化对晚清翻译活动包括梁启超的翻译活动的影响。
但从“翻译的政治”这一命题、视域和维度对梁启超进行研究的文章却不多见。
本文旨在对梁启超翻译活动、思想和实践加以阐释,重新审视这位“鸿儒”的翻译主张及其目的,解读他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巨大贡献。
一、梁启超翻译的时代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而战争的失败,使得国人在痛苦和屈辱中深刻反思,并逐渐觉醒,同时认识到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应对策略。
当时的译书机构把大量有关工程技术、军事武备和自然科学类的西方著作介绍到中国。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把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摆在每个人的面前。
梁启超慧眼独具,看中了翻译这一高效的工具,把兴西学与译西籍作为维新变法之重,救国之道。
他把译书的重要性和强国的政治思想结合起来,认为“译书为强国第一义”。
1896年,梁启超撰写了著名的《西学书目表》,反复强调翻译西书之急,认为国家存亡兴衰之关键在于输入西学;还列举出当时急需翻译的300多种书籍。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客居日本,他的政治抱负没有因“戊戌六君子”的喋血而改变,而是以更新、更有力的形式付诸行动,积极探寻救国救民之路。
日本的所见所闻,使他摆脱了“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和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学自我优越感”的限制,放眼世界,开始通过翻译和办报等方式,系统介绍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思想。
他是提倡翻译政治小说的第一人,为推动社会进步,改造社会思想,从而为迎来清末文学翻译的高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梁启超翻译的政治目的德国学者汉斯?弗米尔的功能学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行动,而行动皆有目的,所以翻译要受目的制约;译文好不好,视乎能否达到预定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斯皮亚克《翻译的政治》
摘要:盖亚特里·C·斯皮亚克是当今世界著名第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
她把翻译置于多种理论框架中,致力于研究翻译涉及的政治、民族、种族、帝国主义等政治色彩非常强烈等问题,提出“翻译的政治”这一概念。
随着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第发生,她的翻译思想和实践逐渐引起了国际译学界的重视。
本文通过对斯皮亚克《翻译的政治》一文的分析,评价了斯皮亚克理论上的贡献和不足,期望能对翻译过程起到指导作用,为翻译研究开拓一个新的领域。
关键词:斯皮亚克翻译的政治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
进入90年代,对翻译的政治问题的研究逐步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许多学者纷纷从文化批评、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等视角进行了多元主义等探讨。
在关于“翻译的政治”的研究中,盖亚特里·C·斯皮瓦克无疑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斯皮瓦克于1942年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是印度独立后的第一代知识分子,加尔各答大学毕业后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后成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993年她出版了《教学的机器内外》一书,其中“翻译的政治”一章集中体现了她的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
一、后结构主义
翻译的政治,这一命题是指翻译在两种不同文化碰撞与交融过程中显现或隐现的权力关系。
主观因素涉及译者的能力、身份、操纵策略与组织方式。
客观因素则是包含媒体、出版者、期刊等在内等赞助人制度。
在《翻译的政治》一文中,斯皮瓦克首先探讨了语言的修辞与逻辑之间的关系,她认为:“每一种语言的修辞性都会对语言对逻辑系统造成一定对破坏。
”传统的翻译理念(特别是等值观),只看到了语言的逻辑性,而斯皮瓦克认为,在翻译中,译者不应该压抑语言的散落,而应该理解、认可他语言的修辞性,因为“如果不理解语言的修辞性,针对西方事物的新殖民主义观念就很容易产生”。
斯皮瓦克在长期的翻译实践和研究中,一直把翻译看作是具有广泛文化内涵的活动,并把翻译的结果置于民族或全球层面上来分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翻译理念。
她认为翻译就是阅读,但这一阅读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识别过程,而是一个理解和欣赏文本所表现出的独特修辞的过程。
她曾指出,翻译中被转移的不仅仅是意义,译者还应注意源语语言的特殊性、修辞性。
只传译意义,不传译修辞特征,就会造成翻译中的暴力。
如果对原文修辞性尤其是第三世界原文的修辞性置之不理的话,就很容易落入新殖民主义的窠臼。
斯皮瓦克的翻译思想以解构主义为基础,以后殖民主义理论和女性主义理论为视角,分别从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三方面对“翻译的政治”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研究,揭示了翻译作为暴力工具和抵抗工具的两面性,探索了在翻译中尊重差异、构建女性或后殖民主体的途径,对翻译研究的许多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二、后殖民主义视角
从斯皮瓦克的翻译来看,她较多关注政治、民族、种族、帝国主义等政治色彩非常强烈等问题,其观点是与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等社会历史文化语境
相适应的。
”她的翻译表明“一切翻译都不是语言文字上的转换,而是充满了政治和意识等文化批判意义,尤其是将第三世界妇女作家的作品翻译成帝国主义的霸权语言时就更是如此”。
然而,斯皮瓦克的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也具有局限性。
它们都是以殖民地文化作为讨论的出发点,无意间允诺了殖民者文化享有一种决定意义的特权。
在呼吁对殖民者大肆抵抗的同时,自己却陷入了与殖民者同谋的怪圈。
此外,斯皮亚克的观点还带有明显的民族主义的色彩,将文化翻译的差异性完全归结为西方翻译者的强制性的暴力。
她只看到这种“强制性暴力”,而没有意识到由于第三世界各个社会的语言与西方的语言相比是弱势的,所以它们在翻译中比西方语言更有可能屈从于强迫性的转型。
(张宁,《翻译政治对三维空间±佳亚特里·斯皮瓦克的翻译的政治及其他》,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4月,第26卷第2期)
三、女性主义视角
斯皮瓦克《翻译的政治》通过西方女性主义者翻译第三世界的女性文本的事实让我们警惕翻译中所隐藏的新型的殖民主义。
在斯皮亚克第笔下,“翻译的政治”主要不是一种分析工具和理论命题,而是指导她自身翻译实践的指南,是她作为一位批评家的一种文化批评实践形式。
她既叙述了自身的翻译实践,同时又以一名后殖民理论学者的视野,站在跨越文化的高度,针对西方世界对第三世界对文学作品,特别是女性文学作品的翻译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在政治语境中研究翻译,则凸显了翻译与权力的关系,而从女性主义视角研究翻译的政治,就是要在翻译中凸显女性的差异性,为女性争取话语权,即“突出译者的角色,超越译者的“本分”,以求改造旧有的等级制度,反对以男性为中心的价值观”。
这也证明了当代翻译理论家的观点,“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转换,它渗透着社会文化的政治特性,在一定的历史语境中,翻译是译入语社会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政治行为。
”(朱耀先,《论斯皮瓦克翻译中的政治文化元素》,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月,第38卷,第6期)随着20世纪中期翻译研究领域出现的以文化研究取代语言研究的“文化转向”,我国对翻译史的研究取得了迅猛发展,研究成果在质和量上都有明显长进。
近代中国女性译者深受女权运动和文化启蒙运动的影响,极易接受西方先进思想和理念,不愿受传统礼教的制约,想极力摆脱附属的地位,她们以自身的成就争取社会的认同,作为男性专制的文化体系中的“他者”,她们为了彰显自己的性别身份,以不同于男性的感悟和视角,在译文中对原文含义进行增、删、转义,在父权体制中表达女性对独特体验和认知方式。
女性翻译家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标志着中国女性挣脱了传统对女性的羁绊,开始走出家庭生活的小圈子,以独立主体的身份参与民族文化建设。
(包相玲2015)
四、对“翻译的政治”问题的再思考
作为后殖民主义批评界杰出代表的斯皮瓦克首次正式提出“翻译的政治”这一命题,对翻译过程中存在的政治及暴力因素做出了精辟的概括和分析,并从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三维空间中予以考察,对译者更精确地翻译文本,读者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由于她个人生活经历的原因,在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失误,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理论对翻译实践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在翻译过程中,永远存
在着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传统翻译研究忽视了蕴含在翻译文本之间的权力关系和语境。
探索翻译在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的建构和解构过程中的作用,强调翻译的文化和政治功能,对传统翻译研究来说,是一个巨大对挑战,促使翻译工作者不得不重新审视对传统译论里一些基本问题对固有认识,同时也为21世纪对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对视角和思维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宁.《翻译政治对三维空间±佳亚特里·斯皮瓦克的翻译的政治及其他》,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4月,第26卷第2期.
2.朱耀先.《论斯皮瓦克翻译中的政治文化元素》,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11年11月,第38卷,第6期.
3.包相玲.《对我国女性翻译史研究对梳理与反思》,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5
年9月,第7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