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政治

合集下载

儒学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儒学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儒学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自夏商时期以来,中国就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儒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广泛的思想流派,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灵魂”,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儒学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一、儒学的起源与发展儒学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成文于战国时期。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倡导“礼、乐、忠、信、孝”的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的道德伦理体系。

儒学思想在汉代达到了全盛期,成为统治阶层的主流思想,并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儒学的地位与作用1.儒学与政治儒学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提出了“君子”、“仁人”的理念,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一套以“仁政”为核心的政治理念。

在历史上,孔子的政治思想被包括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在内的多位帝王所借鉴,并在实施政策时贯彻了“仁政”的理念。

2.儒学与教育儒学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古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教育的核心,成为社会精英的教育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教育的本质是道德的教育”,提倡以“德育为先,智育为辅”的教育理念。

儒家思想和儒家经典一直是古代中国科举考试重要考试内容,累计了大量的经典著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3.儒学与社会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其中“仁”、“义”、“礼”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精神和社会风尚。

儒家思想也为中国社会提供了一个具有统一性和稳定性的思想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儒学在中国历史中的影响儒学在中国历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儒家思想为中国的政治体系提供了一套统一而稳定的思想体系,为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经济方面,儒家思想强调节约的重要性,并提倡实业家精神,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论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与政治制度

论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与政治制度

论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与政治制度中国古代儒学思想与政治制度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社会和政府的基石。

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影响了政治、文化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政治制度作为儒学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为儒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制度支撑。

本文将从儒学思想和政治制度的相互作用角度进行探讨,旨在探讨儒学思想和政治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儒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和要义儒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学派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的主要观点包括仁、礼、诚和忠孝等。

其中,仁是儒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道德关系,主张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礼是儒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强调个人应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并以此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

诚是儒学思想的基本要义之一,强调人的诚实和真实性,主张人应该保持诚实,以求得感化他人的教化作用。

忠孝是儒学中的两个重要伦理观念,分别代表了对国家和父母的忠诚与尊敬。

二、儒学思想对政治制度的影响1. 对君主制度的影响:儒学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尤其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

在儒学看来,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臣民,臣民则应以忠诚不二之心侍奉君主。

这种以仁爱和忠诚为基础的统治观念,对于中国古代的君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对一夫一妻制的影响:儒学思想中的礼与仁观念对家庭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儒学不仅强调了夫妻之间的爱情和感情,还强调丈夫应以诚信之心对待妻子,夫妻双方应以忍让之心维系家庭关系。

这一伦理观念的核心是夫妻之间的互信互爱,对于中国古代的一夫一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 对侍奉忠孝的影响:儒学思想中的忠孝观念主张儿女对父母的尊敬和侍奉,对于家庭制度和家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儒学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尊重,认为孝顺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责任。

这一观念的鼓励和弘扬,有助于维护家庭和睦,为社会的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儒学的发展趋势概括

儒学的发展趋势概括

儒学的发展趋势概括
儒学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政治取向的减弱:传统上,儒学一直与政治紧密相关,但在现代社会,政治的重要性逐渐减弱,儒学也逐渐转向更加关注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的发展。

2. 儒学与科学的融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儒学开始与现代科学进行对话和融合,尝试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来推动儒学的发展,为现代社会提供道德和伦理的指导。

3. 强调人文关怀:儒学一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关爱和互助。

在当代社会,儒学逐渐强调人的尊严和个人价值,关注人类的幸福、自由和公正,强调人的人文精神。

4. 儒学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儒学也在向全球传播和交流。

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加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儒学也开始与其他文化进行互动,寻求共同发展和进步。

5. 修正与创新:儒学在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些学者开始对传统儒学进行修正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并提出新的儒学理论和观点来推动儒学的发展。

论儒学基本原理与民主政治的兼容与接轨(一)

论儒学基本原理与民主政治的兼容与接轨(一)

论儒学基本原理与民主政治的兼容与接轨(一)摘要]早期儒家思想中的一些基本原理与现代民主政治的理念是可以兼容和接轨的。

儒家以代表“天意”的“民意”作为政权合法性的依据,符合民主政治的权力观;儒家的“性善论”可以用来论证民主制度的合理性;儒家的“中庸”从政治决策的意义上来说往往是民主程序的自然结果;儒家提倡的“特立独行”精神所体现的负责任的个人主义是民主政治所需要的前提。

关键词]儒家思想;民主政治;民意;性善论;中庸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之后,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也十分迫切地提上了议事日程。

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是走向民主政治,这可以说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

但是在中国当代的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是全盘照搬基于西方文化传统的民主理念,还是可以根据中国国情借鉴传统思想文化资源,对此却有不同看法。

特别是围绕关于传统儒家思想与现代民主政治及人权观念的关系问题,中外学者都有不少争论①]。

“新自由主义”学者认为儒家伦理价值窒息个人自由,因而与现代民主完全不相容;要在中国实现民主政治,就必须彻底抛弃传统儒学的价值观。

反对者则认为儒家以家庭和社群为重的社会伦理价值观念,有助于建立一种基于社群整体利益的民主,这种民主比仅仅基于个人主义的民主更完善②]。

还有些论者着重将儒家“民本”的思想直接与现代民主观念联系在一起,认为其中即体现着民主精神。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

笔者认为传统儒家思想与现代民主政治精神固然不无相矛盾的因素,但更有与之可兼容的因素。

本文试图说明,儒家思想中与民主政治相兼容的因素其实并不只在于“民本”、“民为贵”等表层政治主张,而在于传统儒学中一些更深层的基本原理。

这些基本原理不仅跟现代意义上的民主精神是兼容的,而且可以作为民主政治的理论前提,用以支撑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民主政治的建设,并赋予民主政治以更加积极和良好的意义。

一、“民意”即“天意”的观念符合民主政治的权力观“民主”(democracy)一词,源于希腊文demos(人民)和kratia(权力),原本的意思就是由人民掌握统治的权力。

秦汉政治与儒生两百年政治风云与儒学独尊

秦汉政治与儒生两百年政治风云与儒学独尊

秦汉政治与儒生两百年政治风云与儒学独尊一、本文概述《秦汉政治与儒生两百年政治风云与儒学独尊》这篇文章旨在探讨秦汉时期政治变迁与儒学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

秦汉两代,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见证了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从乱世走向治世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政治风云变幻莫测,儒生阶层及其所倡导的儒学逐渐崭露头角,最终确立了其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独尊地位。

本文将首先概述秦汉时期的政治背景,包括秦朝的统一战争、秦朝的政治制度及其崩溃,以及汉朝的建立与巩固。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儒生阶层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历程,从儒生的崛起、儒学的传播,到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转变过程。

文章还将深入探讨秦汉政治风云与儒学独尊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秦汉时期的政治变革为儒学的发展提供了历史舞台;另一方面,儒学的传播与独尊也对秦汉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揭示这一历史时期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儒学如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加深入地了解秦汉时期政治与文化的交织关系,以及儒学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文也希望引发对当代社会文化与政治关系的思考,为理解当前社会现象提供历史借鉴。

二、秦汉政治概况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政治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它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实现了对各地的直接统治。

秦朝实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和法律,并修建了万里长城等伟大的工程。

然而,秦朝的严刑峻法和苛政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最终秦朝在短短的十几年内就走向了灭亡。

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进行了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后来逐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期,通过实行推恩令等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巩固了中央集权。

汉朝还通过设立刺史、实行察举制等措施,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

儒学对西汉士人政治思想的影响

儒学对西汉士人政治思想的影响

家 独 尊 儒 术 后 的一 统 局 面 ,从 而 对 西 汉 王 朝 的 兴 衰 产生 了至 关 重 要 的 影 Ⅱ 。 向
【 键 词 】 儒 学 ;西 汉 ;士 人 ;思 想 关
西汉 的儒 学 儒学在西汉 的发展 是在 曲折中前 进的 , 孔予 以后董仲舒 以前 的儒学是 被称为朴学 的原始儒学 ,它的特点是 ( 一) 思想上 还拘泥 于残 余的领 主制 度 , 能完 全符合新 的地 主统治 的需 不 要 ;( 二)儒 家还 是各种 学派 中的一 派 ,不能吸收各种 学派 ,使统一到儒 学里面来 。但是经过一批 批文人儒 士
着本身在 书本 、古学上 的学问知识 以 文化教育 谋生,同时由于汉初很多人 珍惜书本 重视 古学 ,因而儒 学在政府 体制之外 大有增进 ,而 政府中人也 因 时代 的需要和文 化社会上的压力不得 不选用 儒生 。 因此 ,以此为契 ,儒 士 队伍 的的壮 大也就促进 了儒家思想 的普及 。另一方面 ,经过汉初统治 者 采取 的 “ 为而治”基 本国策使汉初 无 经济得 以迅速恢复 ,政治得 以巩固 。 经过几 十年的修养生息 , 到汉武 帝时, 经 济获得 了长足 的发 展,积 累了巨量 财 富 ,“ 为而 治” 的思想 和政策 显 无 然 已不适应社会 发展 的需要 。由于政 权 巩固 ,经济繁荣 ,武力 强大,也就 要 求从思想上树立起适合专制 统治 的 正统意识 。 董仲 舒 向武帝提 出的天人 三策,君 权神授 的观 点,正适 应 了当 时思想转变 的需要,为汉武 帝的专制 统治提供 了理 论依据 ,因而 “ 罢黜百 家, 独尊儒术” 的主张为武 帝所采纳 , 使儒家思想从此成 为历 代封 建王朝 的 统治思想 。因此 ,太 史公 《 自序》言 汉初 思想大 势谓 :“ 自曹参荐 盖公言 黄老 ,而贾 生、晁错 明 申、商、公孙

儒学对汉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儒学对汉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儒学在汉代的影响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在汉代,儒学成为了官方意识形态,对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儒学在汉代的影响。

1、政治体制的塑造儒学对汉代政治体制的塑造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汉武帝时期,儒学被正式确立为官方学说,成为官员选拔和培养的主导思想。

实施太学制度,培养儒士成为官员,使儒学成为汉代统治者重视的政治工具。

这一举措不仅强化了中央集权,也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为汉代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礼乐制度的推行儒学注重礼仪和道德伦理,对于汉代的礼乐制度有深远影响。

通过实施礼仪制度,强调孝道、忠诚、仁爱等儒家价值观,儒学有助于加强社会秩序,建立和谐社会。

礼乐制度的推行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让人们更加注重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3、教育体制的改革汉代推动了儒学的教育体制改革,设立太学以培养儒士,推崇儒学经典的研读。

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也培养了大量的文官,为汉代社会提供了稳定的管理阶层。

教育体制的改革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提高了社会的文化水平,也进一步强化了儒学在当时社会的主导地位。

4、儒学与法家的融合在汉代,儒学和法家思想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

汉代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既注重法治,又借鉴儒学的仁爱之道。

这种融合有助于形成相对稳定而具有儒法并举特色的政治体制。

这种融合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文学艺术的发展儒家思想对汉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强调文学修养、辞令技巧,推崇经典的阅读和学习,使得儒学对汉代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传统。

这些影响不仅丰富了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也为后世的文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总体而言,儒学对汉代社会的影响体现在政治、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为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持。

儒家学说对中国历史的积极影响

儒家学说对中国历史的积极影响

儒家学说对中国历史的积极影响
儒家学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维护政治稳定:儒家文化中倡导的“仁政”思想,强调君主应以德治国,以民为本,反对暴政。

这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对维护政治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促进文化传承:儒家学说重视文化传承和教化,主张“礼乐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推动经济发展:儒家学说提倡“经世致用”,强调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这种思想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同时,儒家文化也强调“节俭”,主张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可持续性和节制。

4.促进教育普及:儒家学说重视教育,主张“有教无类”,推动教育的普及。

在中国历史上,儒学教育成为了重要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5.推动社会和谐:儒家学说强调“和为贵”,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这种思想促进了社区的凝聚力和整合力,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儒家学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积极的政治、文化、经济、教育和社会的多方面影响。

在未来,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儒学思想仍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学与政治摘要:在中国历史上,儒家确实与政权有着紧密的联系,儒家传统的经典著作留下来的主要有有《论语》、《孟子》、《大学》等,里面的论述都涉及到政治方面。

像《论语·为政》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①《大学》这本书主要是讲儒家从“内圣”到“外王”的一个基本思路,也可以说是一个由内心圣明到向外推己及人,进而建立制度的一种理论,也是一套政权运作的表现方式。

同时,儒家思想也被看作是沦为了政权的附庸,为政权服务。

但是,儒家思想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政权,以及在政权之下儒家的发展如何?我认为与其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来讨论,不如把它作为一个思想史的问题来研究讨论,考察这个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与政权的相互关系,只有这个基本的问题解决之后,我们才能够依靠客观、真实的史实来研究讨论儒家思想与政权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大学、明明德、至善、儒学与政治我们先从《大学》了解儒家的“内圣外王”的基本思路。

一、读《大学》后对它的理解《大学》章句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人,在至於至善。

”②朱熹注曰:“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明,明之也。

明明德,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

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昬;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息者。

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逐明之,以复其初也。

”什么是大学?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这样讲大学:“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民,则既莫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

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也。

”所以,在朱熹看来,大学就是古人教书育人的方法,民由天生,被赋予仁、义、礼、智等崇高的德行,人生下来之后被欲望所蒙蔽,明德并不能显现出来。

通过大学这种教育方法,帮助我们重新找回这种明德。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这样讲:“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①【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为政》,中华书局, 1983年, 第五三页.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窥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所以,大学是与小学相比而言的,在《四书或问》中,朱熹讲了小学与大学的关系:“学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为道则一而已。

是以方其幼也,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

”《论语》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①这些都论证了做人、做学问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做工夫,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舍本逐末。

“在亲人,在至于至善。

”朱熹注曰:“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然之污也。

止者,必至於是而不之意。

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於至善”。

这句话总的意思,按照朱熹所讲就是,人的天性至灵不昧,具有一种完美的德行,叫做明德。

这种明德被后天的外界物欲所污染,大学的根本道理就是通过学习圣人那种崇高的德行,帮助我们重新找回自己同样的德行。

就叫明明德。

我们自我更新品德之后,更要推以及人,帮助他人去学习,最终达到事理当然之极。

这时候,我们会问,既然人是被欲望所蒙蔽的,而又有一门明明德的学问,这门学问从那里来?也就是说谁来教我们这门学问。

在朱熹看来,天生万物,所生万物不同,气质各异。

而尧舜等圣人天生就具备完备的德行,他们是我们的学习的榜样,古之大学就是以以尧舜之道所教人的。

总的来说,《大学》的三条纲领也就是儒家倡导的“内圣外王”的基本构架。

内圣就是人追求本身所具有的完美德行。

外王就是不仅追求自身道德人格的完美,而且还要外化为推己及人的道德实践,进而构建一个完善的社会形式。

但决不是说,我明明德之后就能亲人,就能至於至善,就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三条基本纲领是为我们指出了一个人生的方向,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是人生追求的一个方向。

二、读史后的反思然而,在读了一些历史方面的书籍之后,对于一些史实很让我有所深思,那就是当儒家的思想遇到政治的时候,与它所倡导的一些信条与现实的政治显得是格格不入,有些甚至是颠倒乾坤。

我们从两个例子来看:首先,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崇儒家的思想的汉代,君主汉武帝本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在当时来看,他是真命天子,一国之君。

要做一个圣明的君主,需要向仁、义、礼、智的德行去看齐。

而他做的是什么呢?好的就不多说了。

在皇权至高无上,不受任何约束的条件下,延续了十年的帝位使这位武帝本来就存在的好大喜功、挥霍浪费、迷信鬼神、刑法严酷等缺点在晚年恶性膨胀,造成严重后果。

三十一年间六位丞相,只有石庆一人善终,他迷信巫术、君临天下,以皇权的威严不可侵犯而不讲任何道理逼死太子和杀死女儿。

在他统治期间,整个社会“物故者半”,也就是死了一半的人,统治者还有什么英明伟大可言呢。

①其次,“唐宗宋祖”中的唐太宗,我们都知道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强盛的一个时代,太宗李世民也以他的英明神武、虚心纳谏、勤政爱民闻名。

不过,读史稍多之后,就会发现这位皇帝做了一件在皇帝中绝无仅有的事:几次三番要看史官为他自己记载的历史,并亲自督促他们修改到他满意为止。

他为什么这样做,大家可能也已经想到,他是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的,在这个事件中,他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政变后逼父亲李渊退位,登上皇位。

②应该注意李世民杀兄篡位之前,有隋炀帝杀兄弑父,而这之后又有他的几个儿子争夺皇位展开的激烈斗争,到武则天篡权,之后又有三次宫廷政变直到玄宗李隆基稳定了政局。

所谓:“凡事为耳目所习者,其取法也易,其虑之耶亦深”。

③在这样的君主身上,用孔子的话说是“鲜矣仁”。

我们再来看一看,《大学》章句第九章:“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④杨广、李世民这种行为是另一种“齐家”,与儒家所倡导的相比,简直是颠倒乾坤。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儒家的思想可能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对统治者有那么大的影响,毕竟它只是一种道德上的约束,更是在一种权力没有制约的君主身上。

而儒家思想在多大程度①葛剑雄:《葛剑雄——中国历史的几个片段》,上海书店出版社.②黄永年:《论武德贞观年间统治集团的斗争》,中华书局.③章太炎《书唐隐太子传》上影响着政权,以及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政权之下儒家的发展如何?这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儒学与政治的关系我认为与其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哲学问题来讨论,不如把它作为一个思想史的问题来研究讨论,考察这个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与政权的相互关系,只有这个基本的问题解决之后,我们才能够依靠客观、真实的史实来研究讨论儒家思想与政权的关系问题。

所以,我们不能笼统的讲儒家思想与政权的关系,这样会淹没许多问题。

儒家思想在不同的朝代都是有分别的。

这就涉及到一个基本的问题:我们更应该首先从历史学角度出发,考证出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

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对儒家进行一个客观公正的评论。

现在根据杜维明的看法,来对的儒学的发展史进行一个梳理,其中涉及到它与政治的关系,也使我们了解儒学在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明确儒学与政治的互动情况。

(一)先秦时期的儒学与政治在先秦时期,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他们基本上都是在民间讲学,是一些民间的教育力量,他们和现实政权也有一定的互动,但是很有限的。

他们当时的政治理念,在现实中无法施行,所以他们看不起当时的君王。

孟子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孟子·尽心下》。

①这句话的基本意思就是不畏惧富贵高显之人,则志意舒展,言语得尽也。

这里体现了一种独立的人格的含义,不因社会地位而改变之。

孔子离开鲁国,很大程度上也是与鲁国的统治阶层有了矛盾。

儒家有自己的一套政治理念,它的核心是:政治是为所有的人创造出来一个人格发展的环境。

从《大学》之中我们也能读出这些基本的意思。

儒家在政治方面的倡导与当时的政权有着相当的差距,儒家并不满意。

同时,儒家又没有掌握很多的经济资源,以它为基础与政权互动。

(二)儒学与政治互动的开始儒学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之后,已经成了重要的显学,这完全是通过教育。

汉代开国七十年来,推崇的是黄老之说,一直到汉武帝才“独尊儒术”,这虽然是董仲舒提出来的,而真正付诸实施的则是公孙弘。

公孙弘是趋学阿势之类的人,《史记》里对他有很多的批评,因为他基本上放弃了儒家基本原则,去投靠现实政权。

一般学者认为这一时期既是儒家的政治化,也是政治的儒家化。

汉代晚期太学发展之后,学生有好几万人,这时候儒家的气派很大,对政治有很大的导引作用。

而汉武帝本身不信儒家,信黄老之说。

但儒家的学说到了西汉影响力已经不容忽视,这可以说是儒家和政治的一个互动的开始。

(三)佛教的传入对儒学的冲击和宋明理学的兴起佛教传入中国后儒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还有魏晋玄学的影响,使儒家有一段时间没有成为精神世界的主流。

但是它在政治上还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虽然唐代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很大,从唐玄宗亲笔写过《孝经》中可以看出经学在唐代依然非常重要。

宋明理学的兴起可以说是一个儒学发展的新时期。

宋明时期,皇帝的权力要比汉代时的大很多,但是宋代的大臣却可以和皇帝“坐而论道”,可以平起平坐。

王安石、司马光对皇帝都有很大的影响。

“二程”给皇帝讲学时,可以直接批评皇帝。

那个时期的大儒,像张载、朱熹,他们的抗议精神非常强,朝廷很少能够笼络他们。

也就是说,这些儒者是不与不合理的政治运作方式的合作的。

(四)元、明、清时期儒学的概况元代,统治阶层虽然信奉的是喇嘛教,但是儒家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统治者,忽必烈就是蒙古族中真正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一个重要人物。

他稳定政权之后,招募儒家学者做官。

这说明儒家思想在当时对忽必烈政权有着很大的影响。

明代用六部取代了宰相,早期大学士和后期宦官的权力很大。

他们对知识分子的迫害令人发指。

但还是出了像王阳明这样的人物。

明代知识分子的抗议精神非常强,大儒几乎都不是官场的依附。

黄宗羲就宣称自古以来所谓的儒学都是受政治利用的,所以后来发展出像东林党这样关心国家命运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所认同的是人民的福祉,是天命、天道,而不是政权,这也非常明显。

举一个例子,明朝受到也先所统帅的蒙古游牧势力的侵袭。

明英宗皇帝御驾亲征,结果战败被捕,这就是著名的“土木之变”。

也先要挟说把皇帝放回来也可以,但需要答应苛刻条件,整个朝廷不知所措。

于谦就和朝廷内部达成协议,再立一个皇帝,即景帝朱启钰,说景帝已经即位,你送不送英宗回来,都没关系。

也先最后把英宗放回。

这个事件说明以于谦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所认同的,是皇帝的位置,不是这个人。

孟子就认为,杀独夫不是杀皇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