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政治思想

合集下载

儒家治国观念

儒家治国观念

儒家治国观念儒家治国观念是儒家学派在政治思想方面的核心主张,其核心理念是“仁政”和“礼治”。

首先,儒家强调“仁政”。

在儒家的观点中,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关注民生福祉,以德治国。

他们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与稳定,不仅依赖于强大的军事力量或经济实力,更在于君主是否能够实行仁政,以爱民、利民为先。

因此,儒家主张君主应当听取民意,关注民间疾苦,减轻百姓的负担,以慈爱和公正来治理国家。

其次,儒家强调“礼治”。

在儒家的观点中,“礼”是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手段。

他们认为,“礼”不仅是一种表面的仪式,更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因此,儒家主张通过教育、引导等方式,使人们遵守“礼”的规范,从而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此外,儒家还强调君主的自我修养。

在儒家的观点中,君主应当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以此来感化和引导百姓。

他们认为,君主的言行举止都会对百姓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君主必须注重自身的修养和行为规范。

综上所述,儒家治国观念以“仁政”和“礼治”为核心,主张君主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通过“礼”来规范社会行为,同时注重自身的修养和行为规范。

这种治国观念强调以人为本,注重道德建设和人民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然而,儒家的治国观念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首先,儒家的“仁政”思想过于理想化,难以在现实社会中完全实现。

他们过于强调君主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而忽视了社会结构和制度方面的因素。

其次,“礼治”思想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对于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适应性等。

此外,儒家的治国观念过于强调君主的中心地位和权威性,忽视了百姓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从儒家的治国观念中汲取一些有益的启示。

例如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政府应该关注民生福祉,以公正和公平为原则;在推进社会进步时,应该注重教育和文化传承的作用;在治理国家时,应该注重法治和制度建设等方面。

同时我们也需要警惕一些过度强调权威和中心化的思想倾向在现代社会中的负面影响。

儒家政治思想

儒家政治思想

儒家政治思想时代背景公元前771年,一个落后而强大的民族犬戎攻破了西周王朝镐京,杀死了周幽王。

次年,继位的天子周平王为避“戎寇”,便迁都于雒邑,中国历史上由此进入了第一次社会大动乱时期,史称春秋战国。

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迅速衰微,“礼乐征伐白天子出”的状况一去不复返,氏族等级制度大大削弱。

诸侯间征伐兼并不绝,“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同时,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已得到极大的发展。

一些平民百姓随着经济地位的上升已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解脱出来,他们与没落的贵族一起构成了一个有利于统治集团之外的士人阶层。

这就构成了文化繁荣发展的智力基础。

面对纷乱的社会现实,士人中的明慧者,孜孜以求匡救时弊、解民倒悬之道,他们研究历史,研究现实,全面钻研文化典籍,参与社会实践。

他们在社会中人格相对独立,较少政治羁绊,能自由自在的发挥所学。

所以,他们或奔走于诸侯之间,游说于宫廷之上,宣讲自己的政治、社会见解。

这五百年,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形成了一个辉煌壮观的思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景象。

诸子百家思想孕育了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性格心理思维特质,奠定了中国社会生活中基本的道德准则与习俗。

主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主要代表文献《孔子》、《孟子》、《荀子》主要观点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儒家思想的精华某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思想地位儒家思想导论》主要介绍了: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说、孟子的使命、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儒家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主张什么

儒家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主张什么

儒家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主张什么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

那么你知道这位著名人物他的政治思想是怎样的?如果你想知道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哟!答:孔子的政治思想——德治主张。

【思想介绍】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

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旅游观念1、孔子的远游观和近游观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意思是君子不要留恋故土,应该通过游学四方来增长见识,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由此可知,孔子“重游”,反对“怀居”、“怀土”等心理和行为,甚而把贪恋安居、留恋故土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分野标志。

但是孔子也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明确表达了他提倡近游的思想。

“父母在,不远游”也是儒家提倡推行孝道、侍奉双亲、注重人伦思想的体现。

那么孔子既“重游”,又反对“远游”、提倡“近游”,岂不是自相矛盾?实则非也。

孔子的近游观和远游观并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类似于“鱼和熊掌”的关系。

远游与近游,实际上反映了儒家的“忠”与“孝”、报效国家与侍奉双亲的对立统一。

孔子虽然提倡“近游”,但也不一味地排斥远游,虽然主张推行孝道,但更主张“治国平天下”。

到底适宜远游还是近游,取舍标准就是是否“有方”。

事实上,跟从孔子周游列国14年的弟子中就有不少双亲健在者。

孔子反对的只是无正当目的却超出合理程度的“远游”。

儒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儒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儒家的主要思想观点儒家是中国文化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学派,其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文化发展。

它的主要思想观点是以伦理道德取向为基础,主张仁政,以维护天下大同。

儒家学派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包括“以人为本”、“统治有道”、“自我完善”等,以此来指导人们实践仁政,建立社会的和谐。

首先,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

儒家认为,要实现仁政,首先要注重人的发展。

实而不陈虚而不实,以人本、慢慢习,教育为主,注重教化,促进人们实现自我完善。

例如,荀子在《荀子劝学》中提出,要学习去孝顺父母,完善自身,践行仁爱。

其次,儒家认为“统治有道”是仁政的根本。

儒家以“道”为政治的准则。

认为统治者有道无欲,做到真心实意;实行以德治国,实行爱民治国,以此达到治国的目的。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贵仁,尊贤,则民欢乐;侮贱,贱贤,则民怨恨。

”这句话指出,仁政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的有效手段。

最后,儒家认为“自我完善”对实施仁政是必不可少的。

认为要实施仁政,需要政府、统治者和百姓都以自我完善为准则,做到克己奉公,行仁义。

《论语为政》中提出:“众人皆谓我自我完善,而莫能先我者;谓我若已完善,何以有待”,这句话证明了自我完善对实现仁政的重要性,而实施仁政最重要的是“自我完善”。

总的来说,儒家的主要思想观点是以伦理道德取向为基础,主张仁政,以维护天下大同。

其主要思想观点包括“以人为本”、“统治有道”、“自我完善”等,这些思想观点对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发展和今天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仁政,必须做到“以人为本”、“统治有道”、“自我完善”,这些都是儒家谆谆教诲的重要内容。

未来,中国只有以儒家的仁政思想为指导,才能打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战国时期儒家政治思想

战国时期儒家政治思想

战国时期儒家政治思想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各国争霸,乱世纷扰。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儒家政治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政治思想在战国时期的展现,不仅塑造了当时的政治形态,还影响了未来的政治发展方向。

儒家政治思想强调“仁”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家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强调仁爱之心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以仁为本,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应该发扬仁爱之心,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这种思想在战国时期的国家兴起和统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社会风气更加和谐,人心更加安定。

儒家政治思想注重礼制的建立。

儒家思想家提出“礼乐”的重要性,强调礼乐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他们认为,礼乐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准则,它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使得社会更加稳定有序。

儒家政治思想在战国时期提倡建立健全的礼制,规范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儒家政治思想强调君主贤能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家认为,君主应该是一个能够以身作则,仁爱善治,通达经纬的贤能之人。

他们主张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国,尊重民众,勤政廉政,谨守礼制,以身作则,成为民众的楷模和榜样。

这种思想在战国时期影响了一些国家的政治制度,使得一些国家的君主在治理国家时更加注重贤能之人的选拔和重用,促进了国家的发展繁荣。

儒家政治思想强调天命和民本思想。

儒家思想家认为,君主应当尊重天命,遵循民本,以民为本,才能够得到天道的支持,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们强调君主应当以百姓的利益为重,励精图治,不为私利而行动,秉持天道,谋国家之长远利益。

这种思想在战国时期的一些国家得到了贯彻实施,使得国家的政治制度更加合乎民心,社会更加稳定。

在战国时期,儒家政治思想逐步发展成熟,在统治者和思想家的引导下,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形态。

无论是兴起的统一国家还是权力分散的列强互立,都离不开儒家政治思想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理论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理论

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理论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理论源远流长,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

这些思想和理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继承至今。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理论。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道德修养和仁爱之道。

儒家思想强调君子的美德和行为规范,以治理国家为核心。

在儒家政治思想中,君臣关系被看作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石。

君主应具备仁德和德才兼备的理想,通过行为榜样来引导臣民。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则注重追求自然的方式和无为而治的理念。

道家认为人与自然应该保持和谐,政治的过度干预会破坏这种和谐。

因此,道家主张少政府,尊重个人自由,并强调遵循自然的规律。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家思想逐渐与儒家思想结合,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哲学体系。

三、法家思想法家思想重视法治和秩序维护,主张严明的法律制度和权力集中。

法家思想认为政府应该依法治理,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则和惩罚来维持社会秩序。

法家强调权威与统一性,认为政治权力应该集中于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以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以上三种思想虽然各有侧重,但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与理论的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以其强调的道德修养和仁爱之道,对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且成为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基础。

道家思想则在强调自然和谐、追求无为而治上,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在政治哲学和社会伦理方面。

法家思想则强调法治和秩序维护,塑造了中国古代吏治和行政治理的重要思想基础。

总结而言,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理论在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指导下,形成了多元的政治观念并相互交融。

这些政治思想与理论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对今天的中国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儒家政治思想

儒家政治思想

儒家政治思想主要特点:1、重视传统,注重继承,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

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欣赏古昔,效法先王。

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认为自己长时间梦不见周公,是一种衰老的表现,达到了梦寐以求的程度。

他整理“六经”,也是提倡古道,不过不是“不作”,而是古题有新解,按照他的认识赋于新意,是述而有作,不是泥古不化。

孟子则提倡“法先王”“言必称尧舜”。

荀子主张“法后王”,不过荀子的后王指的也是文武周公,与孟子的先王是一致的。

后儒也都继续和发扬了这一传统。

2、儒家的基本范畴是礼与仁。

孔子对礼与仁作了系统的阐述,构成了儒学的理论基石。

○1克己复礼——为仁之道(基本要求)○2为政以德,取信于民:民无信不立。

孔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为政以德:尊五美,屏四恶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为政》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礼,齐之以德,有耻且格。

君子之德(领导人的作风)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子张问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3孔子-德治、礼治。

孔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礼礼治思想的内容A、以礼治国。

治国治民光靠政、刑不行,要以礼治国。

“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

”“不学礼,无以立。

”“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

”B、礼为社会整合之准则。

礼的核心是分贵贱、上下、等级。

礼是维系政治社会安定之力量。

第二章:儒家学派的政治思想

第二章:儒家学派的政治思想

二是弥补周政尚文之弊。
这是孔子“人治”思想的直接表现。
周礼渐衰,使孔子对仅用礼乐治国的做法
的功效表示怀疑。他强调教化矫正人心的 重要性,要求个人之心不违背仁为政治之 起点。他说,“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 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但他并没有不重 视制度的作用,他是制度与人心并重。
代,封建天下的制度残余甚少,等级早已 崩溃。因此,孟子主张社会重分等级,但 要依据贤德来划分,而不是依据血缘。孟 子说,“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 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 孟子强调古代的圣帝贤臣都是从下位的士 人起家,且大圣可成为天子。
2.民为贵
孟子继承孔子的“仁”学说,发表了“仁
孔子从周表明其政治态度守旧、保守。后
来,儒家思想被历代帝王重视,此为重要 原因之一。 孔子从周,其实行之具体主张则为“正 名”。正名者要按西周封建天下制度,调 整君臣上下之关系。孔子要求“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荀能顾名思 义,各依其在社会中之名位而尽其所应尽 之事,用其所当用之物,则秩序井然,而 后百废待兴,万民相安也。

2) “仁”的学说
孔子并非是封建制
之卫道士,他于周制 中发现了具有超越时 代环境,理想化的理 念。这就是“仁”。 梁启超说, “儒家言道言政, 皆植本于仁。”
礼讲的是人际关系的行为规范,而仁讲的 是处理人际关系的精神指导。如何处理人 际关系,孔子认为应以礼、仁为纲。礼的 规范的核心是分贵贱、上下、等级。而仁 则主要强调的是由己及人的过程和关系原 则,可归纳为如下几点:复礼,克己,孝 悌,爱人——忠、恕。
(二)孟子的政治思想
孟子(前385—前303或302)
,名轲,邹人。所处时代为 战国后期。曾受业于孔子之 孙子的门人子思。一生游历 很多国家,声誉日隆,生活 日裕。然而,孟子在政治上 成就甚少。一生最重要的贡 献是发扬、阐释、继承孔子 的学说,并对其有所改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的政治思想一、儒家概述1、儒与儒家儒是从事教育的人,《周礼》有:“儒,有六艺以教民者”。

所以儒和师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六艺”:礼、乐、御、射、书、数。

儒者是否按“六艺”从事教育活动,目前尚无其他佐证。

孔子是以“六经”为教本,“六经”大约是孔子对自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进行整理后选编的教本。

“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经中没有《乐》,所以又称“五经”。

儒是先于孔子而存在的。

儒除从事于教育外,还从事于相礼的活动。

周人特别讲究礼,人们的一行一动都有一定的礼仪规定。

一般人有时弄不清楚礼的仪式和程序,于是有专门的人来掌礼,儒便是专门从事掌礼的人。

孔子在成名之后仍从事相礼的活动,墨子曾挖苦儒者:“富人有丧,乃大说,喜曰:‘此衣食之端也。

’”(《墨子·非儒》)由此可知儒者掌相礼之事。

在春秋中叶以前,儒大概是官吏中的一种成员,后来逐渐流散在社会上,以教育和相礼为业。

孔子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孔子以儒为业,但他不是一个简单的因循者,他在儒这个职业上作了特殊的表演,概括言之,主要有如下三点:第一,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弟子。

学在官府这种局面到春秋时逐渐走向衰败,应运而起的是私人招收生徒。

孔子是私人办学的猛将,他把眼光转向整个社会,不拘一格广招弟子。

孔子收纳弟子的原则有两条,一是“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另一条是“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孔子招收的学生很多,来自社会的不同阶层,有的很富,有的很穷,有犯过罪的,有做过强盗的,还有流浪汉等等,多达三千人,这是一个奇迹。

孔子招收的学生虽然又多又杂,但他的教育教学活动都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

孔子面向整个社会招收弟子,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第二,孔子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整理。

孔子对殷周以来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教学又需要一定的教本,于是对西周以来的传统文献进行了整理,选编。

后世所说的“六经”,大约是孔子选编的教本。

选编和整理文献不是一项单纯的技术性工作,其中有删存的标准问题,孔子的标准与他的思想理论显然有密切关系。

如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文化成果在散漫的形式下是难于持久保存的,只有经过集中才能提高浓度,也便于保存和流传。

但是要筛选又难免没有偏颇。

第三,提出了系统的理论。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论语·述而》)。

这是自谦。

就实而论,孔子不仅述中有作,而且创造出了成系统的理论。

一种事物在自发状态中是不能充分显示它的价值的,只有从理论上给予论证,才能使人们理解它的价值与意义。

孔子对西周的传统文化给予了理论上的说明与论证,把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由于孔子做了以上三方面的事情,创立学派就是必然之事了。

这个学派以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生存的基础,以教师作为自己的职业,加之以孔子深邃的哲理,所以一诞生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韧性。

这个学派所以称之为儒,显然与儒这种职业有关。

不过孔子以后的儒与以前的儒大不相同了。

除了职业以外,主要表现为理论派别。

另外,儒者在外表上也有自己独特的服装,称之为“儒服”,一望便知是儒生。

2、儒家思想的特点儒家既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治派别,又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派别,但我们仍然把儒家放在一起来论述,其根据在于:儒家有他们共同的思想形式,有共同的语言、概念和范畴,有共同的宗师。

总括起来,儒家的思想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把先王之道作为自己的旗帜。

孔孟荀都鲜明地把尧、舜、禹、汤、周文、周武作为儒家的旗帜和效法的对象。

所谓“儒者法先王”。

(《荀子·儒效》)其实“法先王”是各派共同的思想特点,只不过各派的先王系列有所区别而已。

第二,以六艺为法。

六艺或六经为儒家的经典和教本。

《庄子·天下》说:“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

”司马谈说:“夫儒者以六艺为法”。

(《史记·太史公自序》)儒家崇尚六艺不只是个教本问题,实际是崇尚周以来的传统文化。

六艺是传统文化的负荷者。

第三,崇尚礼义,儒家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治国,以礼区分君臣、父子、贵贱、亲疏之别。

第四,仁、义、礼、智、忠、孝、信、爱、和、中等等,是儒家共同的基本概念和范畴,这些基本概念和范畴构成了儒家特有的思想外壳,使人一看便知是儒家。

第五,宗师孔子。

儒家内部分为许多派别,常互相指斥。

可是他们都以孔子为宗师,宣布自己是孔子的正传。

3、儒家的政治倾向今世学者对儒家的政治倾向作了许多研究,但看法常常大相径庭。

或认为儒家是革命派,或认为是反动派;或认为是奴隶主代言人,或认为是封建主代言人。

如果异中求同的话,绝大多数人都承认儒家是站在当时统治者的立场,为统治者出谋划策。

正如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所指出的,尽管儒家有许多不切实际的地方,其中“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荀子对儒家的作用有一段自白,很能说明儒家的政治倾向。

秦昭士对儒家不相信,在与荀卿谈话时提出了“儒无益于人之国”的观点。

荀卿回答道:“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

人主用之,则势在本朝而宜;不用,则退编百姓而悫,必为顺下矣。

虽穷困冻馁,必不以邪道为贪;无置锥之地,而明于持社稷之大义。

”(《荀子·儒效》)荀子的这一席话是很坦白的,也很切实,说的是儒家的共性。

为统治者出谋划策,教育人民安分守己,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点。

但儒家侧重于从总体上论述如何巩固统治秩序,对当时的可行性政策缺乏研讨,所以先秦的儒家常被排斥于实际政治活动之外。

二、儒家的政治观——王道政治的外王理想与政治秩序合法性的三重基础儒家的政治理想是内圣外王之道。

“内圣”是指个人内在修养与完善的道德历程。

在儒家为知识分子所设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道路中,个人的修养、修身养性始终是全部社会问题的的中心和出发点。

儒家要求知识分子以内化的道德力量来约束自己、塑造自己的完美人格,直至圣人的境界。

这涉及道儒家的人性论、伦理学和认识论诸领域。

“外王”是指在“内圣”的基础上的治国平天下之道。

这个治国平天下之道的“道”,是指儒家理想的政治模式,这个理想的政治模式就是儒家所谓的“王道政治”。

王道指古圣王之道,是依王者之道从事的政治,是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脉相承的治国平天下之道。

孟子认为王道政治的对立面是霸道政治,前者以义服人,后者以力服人,所以孟子又称王道政治为“仁政”,要点在于保民、爱民,行德和服民心。

“王道”一词最早出自儒家经典《尚书》,其言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其义是指王道政治大公无私,正直无偏。

孔子作《春秋》为专明王道之经,《春秋》之公羊学为专明王道之学。

两千多年来,王道政治在中国历史上深入人心,影响至巨,成为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一大传统,体现了儒家政治思想的特色,有别于其他思想流派的政治思想。

王道政治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天下归往的为民思想——确立政治秩序合法性的民意基础王道政治,是“为民而王”的政治,“为民而王”,不是由民作主,亦不是以民为本,而是为民众的利益而治国平天下。

荀子说:“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董仲舒说:“天之生民非为王也,天立王以为民也”。

为民众的利益的标志是得民心,即天下人心所向。

故儒家多用“音训”的方式解释“王”字,即“天下归往”为王道。

如:“王者,往也,天下往之,善养生人者也,故人尊之。

”(《春秋繁露》)“王者,民之所往。

故能使万民往之而得天下之群者,无敌于天下”。

(《春秋繁露》)为民思想落实到具体的政治形态上,就是孟子所主张的“仁政”思想。

仁政的核心是“以道得民”、“以德服民”、“民贵君轻”、“保民而王”。

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故依儒教,政治秩序欲合法,必须以民意为根本——人心所向为合法,人心背向为不合法。

林肯在他的1863年葛底斯堡演说中,说过一句关于民主特征的所有概括中最令人难忘的话:“government 0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

”这句话似乎需要准确的分析。

仔细分析起来,对于“government of the people”这个成分应当提醒说,“0f”这个介词既可以用来指一个行为的主体,也可以用来指它的客体。

就此而言,所有下列设想都是可以允许的:(1)government 0f the people是指自治的人民,即直接民主;(2)相反,人民是统治的对象,人民是被统治者;(3)从统治的合法性来自人民的同意这个意义上说,统治源于人民;(4)统治是经人民选择的;(5)统治受人民的指导。

由此可见,这第一个概括涵盖了或能够涵盖政治的全部范围;它不但可以指所有能够想象到的民主形式,而且可以指同民主毫不相干的对人民的统治。

第二个因素“government by the people”(民治),则有着相反的缺陷,它过于笼统,以至不允许作具体的设想。

从什么意义上说人民在统治呢?这种说法缺少精确的所指。

只有第三个因素“government for the people”(民享)是不含糊的,“民享”明确地是指为了他们的好处,他们的利益,他们的福祉。

但过去有许多政权从不自称民主制度,却宣布自己是“民享”的政府。

第二,法天而王的天人思想——确立政治秩序合法性的超越基础依王道政治,政治秩序不仅需要民意的合法性,还需要超越的合法性,因民意的合法性只是一种世俗的合法性,不足以充分证成一种政治权力合法存在的理由,故需要以神圣的、超越的合法性证成之。

儒教通过对“王”字进行“行训”来表达这种思想。

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划而连其中者谓之王。

三划者,天地与人也;连中者,通其道也。

故王者必法天,以天仁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

”按:王者必须参通天地人,此为天人合一思想。

天覆育化生养成万物,具有最高之仁,故具有最高的权威,王者必须法天而王以实现王道理想,即必须在人的政治活动中贯彻天道的神圣性,将人道与天道打通,才能赋予政治秩序以超越的合法性,那才能充分证成政治权力合法存在的理由。

法天而王的思想是儒教的通说,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为政》)“唯天唯大,唯尧则之。

”(《论语·泰伯》)“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