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与解读(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与解读(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与解读第一篇范文:初中生物教学案例分析与解读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生物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构建生物知识体系。

本文以苏科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课为例,进行教学案例分析与解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能正确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探究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增强他们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2.教学难点:植物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一张植物细胞的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大家能找出这张图中的植物细胞吗?它们有哪些结构?这些结构有什么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任务,结合课本内容,自主学习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3.合作探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植物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的作用。

学生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特点,提高实践能力。

4.课堂展示各小组代表进行课堂展示,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评,总结植物细胞的结构及其功能。

5.实践操作教师安排学生进行植物细胞模型制作,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绘制植物细胞结构图。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6.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他们构建知识体系。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

五、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

初中数学教学启发性案例分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教学启发性案例分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教学启发性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教学启发性案例分析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启发性教学策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文通过对一系列教学案例的深入剖析,旨在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案例分析1.案例一:勾股定理的发现与证明在教授勾股定理时,一位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步骤,自主发现勾股定理;(2)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多种方法证明勾股定理;(3)教师总结各种证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4)布置课后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分析:本案例中,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同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严谨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了数学素养。

2.案例二:几何图形的分类与归纳在教授几何图形分类时,一位教师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1)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几何图形,观察它们的特征;(2)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总结几何图形的分类标准;(3)教师给出几何图形的分类体系,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几何图形的认识;(4)组织学生进行几何图形创意设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分析:本案例中,教师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价值。

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等环节,学生不仅掌握了几何图形的分类知识,而且提高了观察、思考、创新能力。

3.案例三: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在教授函数图像与性质时,一位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1)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绘制函数图像,观察函数的增减性、对称性等性质;(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探讨函数图像与性质之间的关系;(3)教师总结函数图像与性质的规律,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美丽;(4)布置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解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解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解析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解析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数学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本案例以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一课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证明及其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美妙。

三、教学内容1.勾股定理的定义: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

2.勾股定理的证明:多种证明方法,如几何画板演示、拼接法等。

3.勾股定理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直角三角形的边长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篮球架的高度,引出勾股定理的概念。

2.自主探究: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证明勾股定理,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定理。

4.练习巩固: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勾股定理。

5.拓展提高:介绍勾股定理在古代中国的应用,如建筑、天文等领域。

6.总结反馈: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收获,教师进行点评。

五、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情境教学: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4.媒体辅助:运用多媒体课件,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六、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参与度、思维品质等。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掌握程度。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高自我认知。

初中地理教学多角度案例分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地理教学多角度案例分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地理教学多角度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地理教学多角度案例分析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地理学科教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成为了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本文将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我们生活的地球》单元为例,从多角度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案例背景《我们生活的地球》单元主要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等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地球,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掌握地球上海陆分布的特点。

案例分析1. 教学目标分析根据课程标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等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模型、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知识点。

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地球为什么是圆的、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等。

3. 教学方法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地球的形状和运动;•问题驱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践操作:学生动手制作地球模型,加深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理解。

4. 学生学习效果分析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知识掌握程度:学生能准确地描述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上的海陆分布等基本知识;•能力培养: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兴趣和态度: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探索和学习地理知识。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学校代码:10200 学号:2012******研究生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Case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姓名:* * *指导教师:* * *学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2012年 9月目录摘要 (1)专题一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概述 (3)主题1 课程介绍 (3)主题2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发展现状 (4)主题3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的内涵及特征 (7)专题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设计与案例分析 (10)主题1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目标概述 (10)主题2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知识目标设计 (12)主题3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技能目标设计 (15)主题4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 (16)专题三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环节设计与案例分析 (18)主题1 信息技术学科新课导入环节的设计及案例 (18)主题2 信息技术学科新授教学环节的设计及案例 (20)主题3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巩固训练环节设计及案例 (23)主题4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总结强化环节设计及案例 (26)主题5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作业拓展环节设计及案例 (27)专题四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设计与案例分析 (30)主题1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设计概述 (30)主题2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性设计 (31)主题3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的结构性设计 (34)主题4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的技术性设计 (37)主题5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内容的艺术性设计 (39)专题五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媒体设计与案例分析 (44)主题1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媒体 (44)主题2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学媒体的选择 (46)主题3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学媒体的应用 (47)专题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活动设计与案例分析 (50)主题1 信息技术学科自主学习活动设计与案例分析 (50)主题2 信息技术学科协作学习活动设计与案例分析 (53)主题3 信息技术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与案例分析 (56)专题七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分析 (60)主题1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60)主题2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法选择的原则和依据 (61)主题3 基于主题活动的教学方法应用分析 (63)专题八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67)主题1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及其作用 (67)主题2 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案例分析 (68)主题3 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的注意事项 (71)专题九分层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74)主题1 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模式概述 (74)主题2 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模式应用分析 (75)主题3 信息技术课程分层教学模式应用反思 (78)第十专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设计与案例分析 (80)主题1 教学评价的基本原理 (80)主题2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的设计与案例分析 (82)主题3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评价的实施与案例分析 (85)摘要【课程简介】1.课程名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Case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初中数学实用案例分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实用案例分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实用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实用案例分析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实用案例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系列实际案例,探讨如何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一: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以三角形面积计算为例,我们可以通过实际问题引入相关知识点。

假设一个农民要计算一块三角形土地的面积,已知底边长度为10米,高为8米,学生需要运用三角形面积公式 S = 1/2 × base × height,计算出这块土地的面积。

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巩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还能够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案例二:统计图表的制作在统计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讲解如何制作条形图。

假设一个学生要统计班级同学的身高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条形图来表示不同身高段的同学数量。

学生需要收集数据、计算各身高段的人数,并制作相应的条形图。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能够掌握条形图的制作方法,并理解其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案例三:线性方程的应用在教授线性方程时,我们可以设置一个实际问题情境。

假设一个商店进行打折活动,原价为100元,打八折后的价格是多少?学生需要列出相应的线性方程来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能够理解线性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并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四:概率论的实践应用在概率论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讲解概率的计算方法。

假设一个袋子里有5个红球和7个蓝球,学生需要计算随机取出一个球,取出红球的概率是多少。

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能够理解概率的计算方法,并掌握如何运用概率论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挖掘实际案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优秀课程设计优秀案例分析

优秀课程设计优秀案例分析

优秀课程设计优秀案例分析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分为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地掌握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了解学科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对XX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重点掌握XX定律、XX理论和XX方法等。

2.XX学科的历史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了解学科在国内外的重要研究成果和应用案例。

3.XX学科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教师通过系统地讲解XX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框架。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和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4.实验法: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参考书籍,拓展知识面和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所需的设备器材,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通过课堂参与、提问、讨论等环节,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考能力。

2.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初中数学实践案例分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实践案例分析(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实践案例分析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实践案例分析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实践案例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它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以一道初中数学题为例,进行实践案例分析,以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有益的教学启示。

案例介绍题目:某商店进行促销活动,购买一件商品原价50元,购买两件商品原价100元。

小华想购买一件商品,请问他应该如何选择才能使花费最少?实践案例分析1. 问题理解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题目的背景和所求的目标。

本题中,商店的促销活动是关键信息,我们需要根据这个信息来确定小华购买商品的最佳方案。

2. 问题转化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对于本题,我们可以将小华购买商品的最佳方案转化为一个数学优化问题,即求解最小化花费的购买方案。

3. 建立模型根据题目信息,我们可以建立如下数学模型:设购买x件商品的总花费为y元,则有:•当x=1时,y=50;•当x=2时,y=100。

我们需要找到一个x的值,使得y的值最小。

4. 求解模型通过观察模型的建立,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小华购买一件还是两件商品,总花费都是固定的。

因此,小华购买一件商品的花费最少,为50元。

5. 结果验证我们可以通过实际计算来验证这个结果。

如果小华购买两件商品,总花费为100元,而购买一件商品的花费为50元,显然购买一件商品的花费更少。

教学启示通过对这个实践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教学启示:1.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的转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数学模型的建立:教师应该教授学生如何建立数学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3.数学方法的运用:在本题中,我们运用了简单的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4.结果的验证:在解决问题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结果的验证,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通过对这道初中数学题的实践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数学实践案例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 (2分 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 明确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 新的根本途径,了解到“推 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 创新的重要途径,了解到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也是 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在 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 投身社会实践,善于学习 他人之长处,积极进行文 化创新,为我国民族文化 的创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量。
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文化 创新需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 (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 本特征,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3)明确文
化创新既要博采众长,又要反对“历史虚无主 义”。
认真听 讲,思考 并回答问 题。
爱无形的感召力量,这部
舞剧征服了海内外观
众。)
教师:舞剧《千手观音》
设计意 图
通过此 材料, 顺利地 过渡到 所要学 习的内 容。
教学反 思
讲解: 30分钟
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学生:略 教师:对我国古典文化的 艺术技能进行大胆创新, 用现代舞的技法加以表 现;音乐上独树一帜,同 时用现代交响乐的手法, 把我国古典音乐与舞蹈的 丰富内涵表现得栩栩如 生。这是《千手观音》这 部舞台剧成功的秘诀。这 说明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 新,才能富有生机和活 力。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 要学习的内容。
1、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探究一:文化创新的根本 途径 (多媒体:优秀小品之所 以能得到大家的欢迎,一 方面得益于创作者的语言 功底和表演能力,另一方 面也是因为优秀的小品总 富有创意,而且这种创意 常常来源于平民的生活, 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状况, 让人发现和感觉到其实生 活都可以成为喜剧。) 教师:材料说明了进行文 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什 么? 学生:略 教师:文化创新离不开生 活,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 的根本途径。
有精华又有糟粕, 应该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今天我们 所倡导的“孝”,不 但继承了“孝”文化 的精华,而且还注 入了时代精神, 将“孝”文化的积极 方面发扬光大了。
可见,文化的创新 必须继承传统,推 陈出新。 2、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1.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探究三:正确处理继承与 创新的关系 教师:文化创新离不开对 传统文化的继承,但又不 是简单地承袭。那么,如 何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创新 的关系呢?请大家阅读教 材第53页思考这个问题。 学生:略 教师:一方面,我们谈文 化创新,不能离开传统文 化。任何时代的文化,都 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 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 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 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何 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 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 的根基。另一方面,体现 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 重要追求。社要求文化体 现新的时代精神。因此,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 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 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 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 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 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 过程。这是文化创新必然 要经历的过程。 探究四:面向世界,博采
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 推动世界文化创新。③在 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 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 主、为我所用。因为永葆 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 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 民族特色。我们要跻身世 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 须深深根植于自己民族的 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 民族的文化创新。 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 错误倾向 探究六:观众点评 (多媒体:在文化交流、 融合的过程中,对待外来 文化有不同的观点。甲观 点认为:外来文化是先进 文化,应该照搬过来。乙 观点认为:外来文化和传 统文化不相容,应该坚决 抵制。丙观点认为:外来 文化中有优秀的部分,也 有落后的部分,我们应该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 合自身发展的需要,有选 择地借鉴和吸收外来文 化。) 教师:谈谈你对这三种观 点的认识。 学生:略 教师:甲观点一味推崇外 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 化,是“民族虚无主 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表
培养学生把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 能力目标 长,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的能力。
情感态度 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增强 价值观目标 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 文化创新的途径 点
教学难 (1) 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

(2) 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教学方 讲授法、情景导入法、问题探究法 法
时间安 排
导入: 4分钟
教师行 学生行


(多媒体:著名舞蹈编剧
张继钢历时7年倾力创作了
大型原创音画舞剧《千手
观音》,集结了国内外舞
台艺术领域的一线艺术
家,在音乐、编舞、舞美 等方面进行了独辟蹊径的 尝试和探索。通过中国残 疾人艺术团21位演员出神 入化的肢体语言表演和大
现,是错误的观点。乙观 点一味固守本民族传统文 化,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 化,是“守旧主义”和“封闭 主义”的表现,是错误的观 点。丙观点是我们对待外 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正 确的观点。在文化创新过 程中,我们要正确处理当 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 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 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 闭主义”、“民族虚无主 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 误倾向。
板书
文化创新
1. 京剧是通过吸收地方 戏曲的精粹和其他艺
作业设 计(4分 钟)
术形式的特长而丰富 和发展起来的。这给 我们的启示是:要维 护艺术的长盛不衰, 关键在于能否(B) A. 全面吸收各种艺术特 色 B. 不断推陈出新、博采 其他艺术的精华 C.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D. 保持传统艺术不受其 他艺术的冲击 2. 水立方和鸟巢的设计 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 的空间观、宇宙观、 建筑观,两个建筑在 外形上相呼应,体现 了“天圆地方”的传统 理念。这表明(A) A. 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 统一 B. 建筑艺术对建筑业有 决定作用 C. 创新来源于灵感 D. 现代的设计理念源于 传统文化 3. 两百多年前,《周 易》被译介到欧洲。 欧洲哲学家和科学家 从《周易》卦象中得 到启示,提出二进制 数学,后来二进制数 学成为电子计算机的 理论基础之一。这一 现象说明(C) A. 中华文化是西方文化
阅读材 料,思考 并回答老 师提出的 问题。
通过这 些材料 的引 导,让 学生明 白社会 实践才 是文化 创新的 根本途 径。
探究二: (多媒体:古人认 为,“孝,德之本也”“百善 孝为先”。如著名的《二十 四孝》就搜集了二十四个 孝子的故事。其中有一个 故事叫作“埋儿奉母”,讲 的是郭巨因家境贫寒,为 养活老母决意将儿子埋 掉。今天,我们依然要继 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文 化,但今天的孝不同于古 代的孝。常回家看看,帮 爸爸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 是孝;没空回家,打个电 话问候爸妈也是孝……) 教师:(1)你如何看待郭 巨的这种孝的行为?(2)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的“孝”文化?今天我们提 倡的“孝”与之相比有何不 同?怎样体现了文化的创 新? 学生:略 教师:(1)郭巨的孝是一 种愚孝,不值得提倡。 (2) 传统“孝”文化中既
的母体 B. 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
创新的源泉 C. 不同民族文化的交
流、借鉴与融合是文 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 一 D. 先进民族的文化必然 不断取代落后民族的 文化
以学生熟悉的社会现象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思考并回答问题。 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 以学生熟知的徐悲鸿作品为载体进行分析,更能引发学生兴趣。
借助漫画进行分析,直观、生动,更能引发学生兴趣,实现理论的突 破。
认真听讲,阅读书上的内容并回答问题。 根本途径:社会实践
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
众长 (多媒体:近现代喜欢画 马的画家有很多,然而最 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当然非 徐悲鸿莫属。事实上,他 的名字早已与马紧紧地联 系在一起。徐悲鸿大师以 写生入手,又吸取了西方 画的长处,以彩墨大写意 笔法创作的一批奔马,成 功地塑造了奔马的形象, 是中国画在以马为题材的 这一门类中的一个重要突 破。) 教师:徐悲鸿在画马的技 艺上是如何实现创新的? 学生:略 教师:在社会实践的基础 上,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之 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 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 要经历的过程。文化创 新,还需要面向世界,博 采众长。
《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期末作业 教学设计报告
姓名
课题
文化 创新的途 径
学号
指导老 师
教学技能 讲解 时间安 排
40分钟
教学设 计理念
教材分 析
学情分 析
教学目 标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1) 本框题是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模块第二单元第 五课第二框的内容;
(2) 《课程标准》要求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 作何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 化创新的重要途径。评析国际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 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是文化发展和创 新的重要途径。
2.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教师:文化的交流、借鉴 与融合有什么意义? 学生:略 教师:文化的交流、借鉴 与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 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 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 鉴,以“取长补短”的过 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
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 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 程。由此可见,文化多样 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 础。 探究五:欣赏漫画《洗 澡》 教师:你对漫画中人物对 待中西方文化的做法有何 评价? 学生:略 教师:(1)漫画中的文化 教育存在只注重中国传统 文化而排斥外来文化的偏 差。(2)①文化的交 流、借鉴与融合,是学习 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 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 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 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 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 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 融合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 化的过程。②在文化交 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 中,必须以世界优秀传统 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 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要有 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 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 度。不同文化之间有差 异,就难免有矛盾、竞 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 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 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 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