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唐西域记的文学价值

合集下载

大唐西域记读后感2000字

大唐西域记读后感2000字

大唐西域记读后感前言《大唐西域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重要的作品,该作品通过描绘唐朝驻防西域的故事,展现了中原文明与西域文化碰撞融合的历史场景。

本文将对《大唐西域记》进行读后感的分享,探讨作品中的主题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主题一:多元文化的碰撞作品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唐朝将士在西域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活动,以及唐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东西方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

首先,文化的碰撞带来了思想和价值观的交流。

在唐朝将士与西域人民的接触过程中,既有冲突和误解,也有相互理解与尊重。

这种交流促进了相互认知的提高,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其次,经济文化的融合为两地带来了共同繁荣。

唐朝的丝绸、茶叶及各种手工艺品等产品在西域市场上广受欢迎,这不仅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为西域各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主题二:友好合作的重要性《大唐西域记》中的主要人物,无论是唐朝将士还是西域国君,他们都在面对各自的利益和困境时,通过友好合作寻求解决办法,共同应对挑战。

作品中,唐朝使者与西域国君之间的互动,展现了友好交往的重要性。

他们在商议如何应对共同的威胁时,经过多次沟通和协商,最终达成了合作共赢的方案。

这种友好合作的精神,对于当代社会也有着积极的启示。

主题三:勇往直前的精神《大唐西域记》中的唐朝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保卫西域的安全。

他们面对战争、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各种困难,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

面对社会的挑战和个人的困境,我们应当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困难,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结语通过阅读《大唐西域记》,我们可以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及友好合作和勇往直前的精神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这些主题对于我们理解历史、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享,能够让更多的人对《大唐西域记》有所了解,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大唐西域记》史观评说

《大唐西域记》史观评说

《大唐西域记》史观评说
《大唐西域记》史观评说:
《大唐西域记》是中国古代史料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大唐时期征服西域海外民族的历史经历。

整部著作着重强调外邦人民的畏惧与依赖,阐述了无节制的残暴统治和极端的君主专制的威慑,突出了汉势力膨胀向西域的历史性特征。

它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政治宣传”作用的著作,特别是在随后诸侯信服大唐而废止其自身独立统治的过程中。

在历史角度来看,《大唐西域记》是大唐政治和文化影响力辐射至西域的实证,它也是一个缩影,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

同时,这部著作也见证了大唐政权当时在对待弱小势力以及少数民族方面的残暴行径,这给当代处理少数民族和平和睦共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

总而言之,《大唐西域记》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史学内涵的著作,它充分证明了历史是不可逆转的,而人类是能够借此以正视时代伟大与弱小、高尚与低贱之间互动关系的。

大唐西域记译文

大唐西域记译文

大唐西域记译文
【最新版】
目录
1.大唐西域记的背景与意义
2.大唐西域记的内容概述
3.大唐西域记的翻译及传播
4.大唐西域记的价值与影响
正文
大唐西域记是我国唐代著名学者玄奘法师撰写的一部地理、历史、文化、宗教等多方面内容的著作。

玄奘法师为了求取佛法,历尽艰险,长途跋涉,曾遍游印度,亲身考察了印度及其周边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

回到长安后,他将这些宝贵的见闻和经历整理成了《大唐西域记》这部巨著。

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内容极为丰富,不仅详细介绍了印度各地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还对当时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教育体制等方面做了详尽的描述。

此外,书中还记录了玄奘法师在印度的求法经历,以及他与印度高僧的交流和辩论。

这部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文献。

大唐西域记的翻译及传播也颇具传奇色彩。

玄奘法师的弟子慧琳将原著翻译成汉文,后来这部书传到了日本、朝鲜等国,对这些国家的文化、学术和宗教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如今,《大唐西域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研究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

大唐西域记的价值与影响不言而喻。

首先,它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印度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

其次,它见证了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的密切,展示了两国人民在文化、学术、宗教等方面的友好往来。

最后,作为一部世界级的历史文献,《大唐西域
记》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历史书籍读后感3000字

历史书籍读后感3000字

历史书籍读后感3000字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阅读方式越来越多元化。

然而,历史书籍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永远不会失去其独特的魅力。

今天我想分享的是我最近阅读的一本重要的历史书籍:《大唐西域记》,这本书记录了唐代中国对西域地区的探索和开拓。

《大唐西域记》是由唐代著名僧人玄奘撰写的,这本书记录了他西行求取佛经的经历,书中涉及了对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等地的详细描述。

这本书描述了唐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也展示了当时西域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风俗、商业贸易、政治宣传、宗教传播等方面的情况。

阅读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阅读,我了解了唐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的情况。

同时,也深入了解了周边地区的历史和文化,这对我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当今国际局势有很大帮助。

更重要的是,《大唐西域记》让我意识到,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和分析,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下的局势,并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对于这本书来说,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是研究唐代史和西域文化的重要书籍,对当代研究唐代及周边国家的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这本书也是一本文学作品,内容生动丰富,语言简明易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文化载体之一。

在我看来,《大唐西域记》的写作思路十分独特,玄奘不仅记录了自己的旅程和所见所闻,还很好地表达了他对佛教的信仰和观念。

在书中,他用自己的旅程和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多元且包容的世界。

在现今这样一个充满争议和不信任的时代,这样的思路和表达方式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首先,在当代社会,地域的局限是全球化的一个大问题。

尽管现代通讯技术发达,但文化差异和地理距离依然是影响国家之间的沟通和合作的客观因素。

其次,在保持本土特色和价值的前提下,探索并借鉴周边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是一种合理的思路。

这有利于扩大文化范围和视野,有利于和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和互信。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大唐西域记及其意义

大唐西域记及其意义

大唐西域记及其意义大唐西域记是唐代旅行家玄奘的奉诏西游之旅中所著的游记文学作品,全书共分18卷,记录了他从起程、途中遭遇的困难和危险、到达目的地、修行和回程的经历和所见所闻。

这部作品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旅行文学作品之一,被誉为是中国文学的珍品之一。

作为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大唐西域记不仅记录了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状况,也是研究中印文化交流和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依据。

此外,它还在语言文字、地理、民俗、艺术、科技和卫生等方面提供了若干有关资料。

通过该书,人们可以了解到一些西域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状况,还可以了解到唐朝时期佛教的状况、译经事业的兴衰、译经的翻译家、译经的翻译大师和译经的翻译法则等等。

大唐西域记所记载的西域地区包括今天的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和中亚等国家的部分或全部地区,以及今天的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区。

通过这些地图和文字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这些地区的交通情况、自然环境、民族文化、宗教情况等。

在书中,对于佛教和佛教文化的描述较为详细,可知唐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十分广泛,对于唐朝佛教史的研究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大唐西域记还对于唐朝对外贸易的情况有一定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唐朝经过丝绸之路与各地贸易活动的繁荣,能够引进到各种各样的奇特商品和文化,从而推动唐朝的发展和变化。

在书中,对于当时西域地区的商业文化、商业交流、贸易品种和贸易制度都有所体现。

总之,大唐西域记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学作品。

它不仅展现了当时新兴的佛教文化和丝绸之路贸易的情况,更是对于唐朝时期社会和文化的了解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我们了解中印文化交流和中亚地区的历史文化贡献了一份力量。

在今天,我们可以从这部古代的游记作品中汲取智慧和启发,了解到历史的发展演变和文化的多样性,从而推动我们更好地开展文化交流和发展。

历史硕士毕业论文

历史硕士毕业论文

历史硕士毕业论文标题:初探宋代玄奘《大唐西域记》对佛教传播的影响摘要:宋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它在文化、政治和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就。

在佛教方面,宋代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玄奘作为唐代著名的佛教高僧,其所著的《大唐西域记》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本论文从宋代社会的宗教背景和《大唐西域记》的内容出发,探讨了该书对佛教在宋代的传播以及对其影响。

关键词:宋代;玄奘;《大唐西域记》;佛教传播;影响一、引言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它在文化、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佛教在宋代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作为唐代著名的佛教高僧,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记》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佛教著作。

本论文旨在从宋代社会的宗教背景和《大唐西域记》的内容出发,探索该书对佛教在宋代的传播以及对其影响。

二、宋代社会的宗教背景宋代是一个宗教氛围很浓厚的时期,佛教、道教和儒教三种主要宗教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在佛教方面,早在唐朝时期,佛教就已经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随着宋朝的建立,佛教逐渐开始与政治和社会相结合。

不仅有专门的寺庙和僧侣,还有清净道、华严宗、法相宗等各种派别的出现。

佛教在宋代的传播,除了依靠宣讲和佛经的传递外,还有利用艺术、文学、音乐和社会活动等形式扩大影响力。

三、玄奘《大唐西域记》对佛教传播的影响1. 《大唐西域记》的价值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佛教著作,该书在对佛教的发展和历史的描述中,极为详细地介绍了佛教的传播和发展状况,对佛教研究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它通过描述丰富多彩的佛教活动,为后世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2.《大唐西域记》的传播《大唐西域记》于唐朝时期出版,当时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

经过长期的传播和流传,该书在宋代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佛教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

特别是随着宋代佛教的发展,该书的传播范围也不断扩大。

3.《大唐西域记》对佛教传播的促进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所描述的佛教活动,具有非常大的教化意义。

大唐西域记译文

大唐西域记译文

大唐西域记译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大唐西域记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大唐西域记的内容概述
3.大唐西域记的历史价值和影响
正文
大唐西域记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玄奘。

他曾于公元 627 年至 645 年亲身经历了西域诸国,并根据自己的见闻和了解,详细记载了西域地区的历史、地理、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大唐西域记的内容非常丰富,共分为十二卷,包括了西域地区的自然环境、政治制度、民族分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

玄奘以详实的记载和生动的描绘,展示了西域地区的丰富多彩和复杂多样。

他的记载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也是研究古代西域地区的重要文献。

大唐西域记在历史上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首先,它是研究唐代西域史的重要资料,对于我们了解唐代对西域的治理以及西域与内地的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它是研究古代西域历史地理的重要参考书,对于我们了解古代西域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民族分布等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最后,大唐西域记也是研究古代佛教史的重要文献,玄奘在西域的旅行中,曾拜访了许多佛教圣地,他的记载对于我们了解古代佛教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1页共1页。

《大唐西域记》的文学性研究

《大唐西域记》的文学性研究

《大唐西域记》的文学性研究玄奘是唐代西行求法的第一人,其自西域东归后创作了《大唐西域记》,详细记述了西域的风土人情以及宗教故事。

其西行的本意在于求法取经,然而,此次出行的文化价值远远高于其宗教价值,他眼中的西域不全是浩翰的沙漠和荒芜人烟的戈壁,也有丰美的草原、壮丽的冰峰雪岭。

西域诸国之政治、宗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因此而大明于世。

笔者通过对《大唐西域记》文本进行研读,对其所表现出的文学性做一浅要的分析,以求中国古代西域的文化遗产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其文化价值。

一、表现了玄奘的睿智13岁即入佛门学习佛法的玄奘,到27岁时已尽习中国佛法,为了开拓其学习的层面,他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到天竺(今印度)去取经。

从长安出发后,途经河西走廊、阿耆尼国(今焉耆)、屈支(今库车县)、跋禄迦国(今阿克苏)、拜城、大石城(今乌什)、赤谷城、碎叶城(今托可马克境)、迦毕试国、屏聿(今千泉)、逻斯(今江布尔)、白水城、铁门等险地而到达天竺。

因为当时西域被西突厥控制,朝廷对西去东来的人盘查极为严格,玄奘没有得到通关凭证,所以其西行之路极不方便。

但一路上他不仅能处变不惊,“化敌为友”,而且还能弘扬佛法,充当大唐的友善使者。

如他到达伊吾时,当时的伊吾已经流行佛教,玄奘便博采众家之长,与当地众僧讲经论法,他的精言妙论,深得伊吾僧侣的敬信。

高昌王麴文泰笃信佛教,闻讯后,立即派专使去伊吾邀请他。

高昌信奉的大乘佛教,正是玄奘所学之长,他开坛论法,释义佛经,高昌国人均为玄奘的博学所折服。

由此,他争取到了高昌王的全力支持,亲派殿中侍御持国书护送其继续西行。

路经屈支国时亦受到了很高的礼待。

当时的碎叶城流行小乘佛教,而玄奘信奉的是大乘佛教,这二者是有一些根本的差别的。

但玄奘为了取得西突厥可汗的支持,抱着入乡随俗的态度,尊重小乘教派的僧侣,与他们求大同存小异,故而受到众僧及西突厥可汗的敬重与帮助。

玄奘的学识亦受到印度僧俗的极大敬重,也引起了许多国王的敬仰,如羯若鞠?^国的戒日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大唐西域记》的文学价值摘要:《大唐西域记》成书于公元646年,作为一部宗教经典、地理著作、历史宝库,它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发掘与肯定。

《大唐西域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同时也有着它重要的贡献,不容忽视。

无论是它描写的故事,还是它写作的形式,亦或只是玄奘西游这个事件本身,都在文学史上有它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贡献和意义。

《大唐西域记》提供的传奇故事、神话和寓言为后来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它开启了报告文学这种文学形式的先河,同时,它还与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有着不可抹灭的联系。

这一切都注定着《大唐西域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大唐西域记取材报告文学西游记《大唐西域记》成书于公元646年,作为一部宗教经典、地理著作、历史宝库,它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发掘与肯定。

古今中外,对其的研究不胜枚数。

研究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不厌其烦的对它进行分析、阐释、评价。

作为宗教经典,它既详细的描绘了佛教的起源、传播,同时也给出了细致的其他宗教力量的分布。

季羡林先生在《关于大唐西域记》一文中即认为:“关于印度当时的政治、经济情况,关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关于宗教力量的对比,关于佛教的几次结集,关于大小乘力量的对比,关于小乘部派的分布情况等等。

离开了《大唐西域记》,这些问题几乎都是无法解答的”。

作为地理著作,它所描写地区的广泛,地理风貌记载的精准,都是同时代作品所难以匹及的。

王世平在《大唐西域记价值再认识》中即说到:“《大唐西域记》所描写的地区,从我国新疆西抵伊朗和地中海东岸,南达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北面包括今中亚细亚南部和阿富汗东北部,东到今印度支那半岛和印度尼西亚一带。

而这些地区古代地理的记载非常少,因而《大唐西域记》也就显得格外的珍贵。

”作为历史宝库,它不仅是研究印度历史的必不可缺之书,同时,也为西藏、新疆以及“丝绸之路”等地文化提供了基本的史籍与补充。

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即说过:“无论怎么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印度历史对玄奘欠下的债是决不会估价太高的”的话。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唐西域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同时也有着它重要的贡献,不容忽视。

无论是它描写的故事,还是它写作的形式,亦或只是玄奘西游这个事件本身,都在文学史上有它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贡献和意义。

1、故事:小说取材中心《大唐西域记》共计十二卷,详细记载了玄奘西游所经历的一百多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地理、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情况,其中亦包括大量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民间传说、寓言、神话故事等。

这些故事大多怪诞荒异,新鲜有趣,充满异域风情。

在中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本事”是经常被研究者们考究的东西,特别是传统小说,几乎大部分的题材都是在“本事”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而成,甚至同样的题材在不同的小说中都会有着呈现。

而《大唐西域记》中丰富而有传奇色彩的异域传说,自然也成为了大多数小说创作者的取材中心。

如《大唐西域记·迦湿弥罗国》卷三有“佛牙伽蓝及传说”的故事:新城东南十余里,故城北大山阳,有僧伽蓝,僧徒三百余人。

其窣堵波中有佛牙,长可寸半,其色黄白,或至斋日,时放光明。

昔讫利多种之灭佛法也,僧徒解散,各随利居。

有一沙门,游诸印度,观礼圣迹,伸其至诚。

后闻本国平定,即事归途。

遇诸群象横行草泽,奔驰震吼。

沙门已见,升树以避。

是时群象相趋奔赴,竞吸池水,浸渍树根,互共排掘,树遂蹎仆。

既得沙门,负载而行,至大林中,有病象疮痛而卧,引此僧手,至所苦处,乃枯竹所刺也。

沙门于是拔竹傅药,裂其裳,裹其足。

别有大象,持金函授与病象,象既得已,转授沙门,沙门开函,乃佛牙也。

诸象环绕,僧出无由。

明日斋时,各持异果,以为中馔。

食已,载僧出林,数百里外,方乃下之,各跪拜而去。

这个故事讲述了僧人被群象牵引救助病象,转而大象赐其佛牙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大象变成了有灵的神物,而河中之龙也成了邪恶的象征,佛牙则成了一种诚和善的果报。

这样的故事在《大唐西域记》中比比皆是,带着一些怪异,同时又传达着佛的观念,是印度民间对佛的神圣敬仰的产物。

《大唐西域记》问世之后,这个故事即流入民间,口口相传,成为了人们极其偏爱的报恩故事。

在唐五代小说中,便有了很多以此故事为“本事”的小说创作,虽然多有变异,但为有灵性的动物治病从而得其报恩的情节基本都得到了保留。

《广异记》中有樵人为老象拔脚中巨刺从而得象牙之报的传奇,也有张鱼舟为虎拔掌中之刺从而得每日一野猪之报的记载。

这两个故事前者改佛牙之报为象牙之报,后者则加上了真人名,象改为虎,佛牙变为野猪,则又更进一步显得真实可信,更富有中国的特色。

后来在《刘宾客嘉话录·刘禹锡》中,小说情节更是变得有意思起来。

还是为虎拔刺,可是拔刺者转而为老妪,虎亦是知恩图报,每日是各种野物不断。

与之前的小说情节不同的是,这一次小说不再仅仅是报恩传说了,加入了后有一日,虎送来的是一个死人,从而导致老妪被捕的情节。

由此就一方面越来越带有中国味道,同时情节越来越丰富,另一方面,也开始偏离了自《大唐西域记》后一贯的“善有善报”的果报观的主题中心。

由此之后,以《大唐西域记》“佛牙伽蓝及传说”为“本事”的小说,依着《刘》的变化方向,发展也趋向了日益丰富。

“佛牙伽蓝及传说”只是《大唐西域记》中的故事之一而已,却成了后代一大批作家的取材中心,同样的传说、故事、寓言在《大唐西域记》中还有很多,它们都与“佛牙伽蓝及传说”一起,丰富着中国几百年来的小说内容。

2、形式:报告文学先河文学按表达体裁来分,大多认为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报告文学等多个方面。

而报告文学,在20世纪上半年,以瞿秋白的《赤都心史》《饿乡纪行》为起始,达到了异常发达的地步。

什么是报告文学,我国著名新闻理论家甘惜分说:“顾名思义,报告文学就是报告与文学的结合。

它的内容是报告事实,而它的形式是文学的。

”报告事实,意味着要把作家真实的所见所闻记录,而文学的形式,也意味着要在语言和审美上区别于新闻报道。

报告文学大多带有政治和宣传的色彩。

什么是报告文学的起源,国内外的研究大部分认为是起源于近代,起源于外国,即以1724年笛福发表的《新环球记》为根据。

而我国著名的报告文学作家刘白羽则认为:“(报告文学)它是全部文学宝库的瑰宝,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特写’是从外国传来的。

其实‘报告文学’‘特写’不过是后来加的名称,至于这种文学样式,自古以来就在大量的发展着,诸如《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以及后来的陶渊明、杜牧、柳宗元、苏东坡更不知写了多少好的‘报告’和‘特写’。

”应该说这两种观点都有它一定的根据,但是,也同样存在值得怀疑的地方。

首先,既然是研究报告文学的起源,也就是要追溯最早的报告文学样式产生于何时。

按甘惜分的定义,报告文学即报告与文学的结合,这种样式是否真的直到1724年才产生值得进一步探究。

其次,刘白羽提到的《左传》《国语》《史记》等自然是相比笛福的《新环球记》要早,但是这些作品属于历史记录更甚于报告文学,因为作家的创作目的正如司马迁作《史记》时所言,是为了“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而不是为了向谁报告什么。

因此,相比之下,我更赞同王文征等人的研究,即是《大唐西域记》(646年成书)开启了报告文学的先河。

一方面,《大唐西域记》的内容是报告事实。

《大唐西域记》的创作动因是急于开拓西域的唐玄宗要求游历回国的玄奘“宜修一传,以示未闻”,即是为了向统治者报告所闻所历而作。

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秋七月,玄奘在翻译出佛经的同时,终于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于十三日进表于太宗。

言道:“所闻所历一百二十八国,今所记述,有异前闻,皆存实录,非敢雕华,编裁而成,称为《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

”玄奘在书中把他每走一地所处方位、距离多少里、国体民情、风俗习惯、气候物产、文化历史都写得清清楚楚,就连哪个寺院所奉某乘某宗,僧众多少,是何人讲什么经,多少卷等,都写得十分详尽,准确无误。

书成之后,唐玄宗亦称:“又云撰者《西域记》者,当自披览”。

玄奘的所言所行与近代瞿秋白游历苏联记录所闻的行为并无两异。

另一方面,《大唐西域记》的形式是文学的。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由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构成的。

其中,文学内容包括题材和主题等,文学形式则包括结构、语言和体裁多个方面,形式的文学性,意味着作品在这几个方面都达到艺术审美的标准。

在结构方面,《大唐西域记》分为十二卷,各卷各有所重,同时有序论亦有后记(记赞);在语言方面,玄奘更是被称为语言大师,如其描写阿耆尼国:“国大都城周六七里,西面据山,道险易守。

泉流交带,引水为田。

土宜粪、黍、宿麦、香枣、蒲萄、梨、柰诸果。

气序和畅,风俗质直。

文字取则印度,微有增损。

”寥寥数语,则把一个国家的地理、种植作物、气候、文字、风俗等多个方面写得清楚明白。

而且所写所言,文笔生动,它的文学性是勿庸置疑的。

因此,无论在时间方面,还是内容形式方面,《大唐西域记》都比笛福和《左传》等更似报告文学的起源。

3、事件:《西游记》蓝本《大唐西域记》与《西游记》是完全两种不同性质的书,但他们之间的联系又是紧密不可分的。

如果没有《大唐西域记》提供的信息,自然难有《西游记》这样一本被称为四大名著的小说。

首先,《西游记》描写了唐僧与四个徒弟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这个故事正是由《大唐西域记》的作者玄奘去印度学佛求经的事件为蓝本的。

只是前者带有浓烈的神话色彩和封建余味,而后者则是真实发生的,在宗教史上和学术史上更严肃更值得钦佩的事件。

玄奘历时十七年,行程数万里的事件在民间口口相传,成为佳话,才有了《西游记》的创作动因。

其次,《西游记》中描写了唐僧所经过的各种奇异的国度,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而这些事件与《大唐西域记》中的描述也不无关系。

胡适先生在其《西游记考证》一书中亦认为这两部书间“有点小关系”。

具体何在?如就《大唐西域记》“屈支国——大龙池与金花王”一文来考察,与《西游记》相关者就不少。

如“有大龙池,诸龙易形,交合牝马”与《西游记》中“白龙马”形象;“近代有王,号曰金花,政教明察,感龙驭乘”与《西游记》中唐僧前世为“金蝉子”,乘“白龙马”的情节;“城中无水,取汲池水,龙变为人,与诸妇会”与《西游记》中女儿国皆饮泉水而生子的情节……同样的相似的情节在两者间不甚枚举。

总之,《西游记》虽是一部神魔小说,而且其中的唐僧形象懦弱无能,但是我们依然无法否认,正是有了玄奘西游的事件及《大唐西域记》中所描写的传说为蓝本,才有了后来的《西游记》。

总之,《大唐西域记》提供的传奇故事、神话和寓言为后来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它开启了报告文学这种文学形式的先河,同时,它还与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有着不可抹灭的联系。

这一切都注定着《大唐西域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