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的文学价值论
20.曹丕的文章“不朽说”: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

曹丕之文章“不朽说”内容提要: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文章不朽说” ,是以人生价值为终极指向的文学价值命题。
它以探讨文学作品功用和价值的形式 ,阐发了文章著述事业对于人生的功用和价值,人的肉体生命转瞬即逝,只有文章能使作者扬名于时,流名于世 ,容载作家生命的内涵超越时空限制而获得永恒。
关键词:不朽说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个体价值自西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在思想上占据着统治的地位,儒学传统的文学观点乃是原道宗经,文学一直以来就只是经学的附庸,受到了经学严重的束缚,少有独立的地位。
《诗三百》被尊为“经”之后,人们更加忽视它的文学特点,并遭到种种的曲解。
而作为文学代表的汉赋虽然盛极一时,但由于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的弱点,因而受到人们的轻视。
杨雄斥之为“童子雕虫篆刻。
”曹丕之弟曹植,文章称建安之杰,但是他也不敢正视文学本身的价值,认为“辞赋笑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末世也。
“他们都囿于传统”教化观“的思维模式之中而难以自拔。
许是曹丕随其父曹操征战南北,戎马疆场,其具有更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他却能在其《典论.文论》中提出:”盖文章,经国之伟业,不朽之盛事。
“即文章的“不朽”说。
这是中国文论史上的历史性突破,标志着魏晋进入了"文学的自觉时代"。
其中“不朽”的概念是取自于《左传》中的“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的存在论传统说法。
儒家强调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其根本的立足点在于个体本身的价值,而在于其内在的方面。
道家也有不朽论,其不朽论源于老子“贵身”的思想。
可见道家也把不朽定位在个体本身的价值上。
建安时期是一个思想解放、人性自觉的时期。
王权和神权的失落、儒家思想统治的松动,以及动乱流离的社会现实,促使人们对生命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加以反思和追问 ,发出了沉重的悯怀时事、忧嗟人生的慷慨心音。
这种感伤人生的思潮 ,在东汉末年就已肇先声。
_典论_论文_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价值

认为人的环境 、生理等物质性因素对文学风格有影响 ,他对孔 融 、刘桢的评价则说明他认为人的思想 、性格等精神性因素对 文学风格有影响 。
浅析曹丕《典论·论文》

浅析曹丕《典论·论文》作者:陈建青康东芳来源:《群文天地》2008年第12期曹丕的《典论·论文》产生于我国文学自觉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安时期,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一、曹丕《典论·论文》的创作目的(一)文学目的关于曹丕《典论·论文》的创作动机,曹丕在《典论·论文》开篇时有明确说明: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这段话的大体意思是说要求君子“审己度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欣赏对方在文学方面的成就,这样就可以免于自古以来文人相轻的毛病。
可以看出,这是曹丕站在文学家的立场上,从文学的角度创作而成。
(二)立言目的曹丕写作《典论·论文》还具有非常强烈的立言目的。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注引《魏书》曰:帝初在东宫,疫疠大起,时人周彡伤,帝深感叹,与素所敬者大理王朗书曰:“生有七尺之形,死惟一棺之士,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
疫疠数起,士人周彡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故论撰所著《典论》、诗赋,盖百余篇。
这段话已经明确道出《典论·论文》写作的立言目的,即通过文章传名于后世,“可以不朽”。
据《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春秋时鲁国的叔孙豹谈到他认为的真正的不朽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可以说,对身后不朽名声的追求,是古代文人的梦想,是他们超越个体生命而追求永生不朽、超越物质欲求而追求精神满足的独特形式。
而“立言”是实现不朽的最高途径。
二、《典论·论文》的内容曹丕的《典论·论文》探讨的内容却相当广泛,在中古文学史上关于文学批评的几个问题:文学的价值问题、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问题、文体问题都已被涉及。
(一)关于文学的价值曹丕十分重视文学(包括诗赋、诔铭、书记、奏议等广义上的文学概念)的价值,他指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并把文章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空前的高度。
简述曹丕的文艺理论思想

简述曹丕的文艺理论思想曹丕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又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诗人和散文家。
他的文艺理论思想具有与前人不同的特色,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下面就曹丕的文艺理论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个观点是“文以气为主”。
这是指文章以抒情为主,文以气为主,文采只是辅助之物。
这样一来,对文艺创作自然会提出一些新的要求。
首先,抒情性强,写得有气势才能感人,才能振起读者的精神。
其次,意境丰富,想象丰富,才能传神,打动读者。
再次,语言华美,有文采,可使文章有色彩。
这些都体现了一种明显的感情色彩。
对文艺创作既有必然性,也有利害关系。
第二个观点是“辞达而已”。
这里的“辞”就是文辞、文采,文章的内容决定文章的表达方式,应选择适当的文辞来表达。
若追求辞藻华丽,堆砌词藻,则易走入支离浮夸、佶屈聱牙的歧途。
如《文心雕龙》所云:“故子桓以繁采名家,仲宣以高词擅价,并标置殊体,翻成瑕衅,然则丽不丽在情,而采不采在辞矣。
”这段话着重从文学创作的主客观关系着眼,强调的是表现技巧问题,虽含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免给人以机械之嫌。
文章应该有个性,不应人云亦云。
作者往往要经过一番独立思考,从现实生活中获取丰富的材料,吸收有益的养分,融化到自己的感受、认识和主观世界中去,然后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技巧,加以创造。
无论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内容,文章风格不宜千篇一律。
第三个观点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它是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文艺创作是文艺家主观感情的表现。
主观感情的强弱变化,直接影响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由于主观感情所引起的创作热情的强弱变化及其对作品的艺术效果的影响程度,存在着一个合理范围,超过了这个限度,便会产生不良的负作用。
例如,对人物的厌恶,容易导致艺术描写带有贬意,或令人难受;喜悦时则情感高涨,容易导致生动的描绘等等。
总之,文艺创作应遵循客观规律,不应违背创作心理。
这句话揭示了文艺创作的基本原则,对理解文艺创作的某些现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然而,仅此还不够,还必须结合具体的文艺创作,才能真正领会这句话的精神。
曹丕《典论·论文》

文体论
共论述文体八种:奏议宜雅(文辞的典雅, 共论述文体八种:奏议宜雅(文辞的典雅, 又指内容的雅正),书论宜理( ),书论宜理 又指内容的雅正),书论宜理(书论的写作 以说理为主,要求说理严密有理致), ),铭诔 以说理为主,要求说理严密有理致),铭诔 尚实(文辞的朴实,内容真实), ),诗赋欲丽 尚实(文辞的朴实,内容真实),诗赋欲丽 (肯定审美价值)。 肯定审美价值)。
曹丕其人及其时代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这样 评价曹丕所处的时代: 指曹丕) 评价曹丕所处的时代:“他(指曹丕)说诗赋不必 寓教训,反对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 寓教训,反对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 文学眼光看来, 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 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言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言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鲁迅在这里说“曹丕的一个时代” 鲁迅在这里说“曹丕的一个时代”,不仅着眼于曹 丕是一代君主,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而且, 丕是一代君主,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而且,更主 要的是着眼于曹丕的文学地位, 要的是着眼于曹丕的文学地位,这两方面共同确立 了他文坛领袖的地位。 了他文坛领袖的地位。
关于文学价值的思考
曹丕说: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 曹丕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 这里的“文章”意义宽泛, 事”。这里的“文章”意义宽泛,不仅指审 美性的文学作品, 美性的文学作品,而且指非审美性的实用性 文章,但是, 文章” 文章,但是,“文章”已经具有了文学的意 曹丕认为,文章有两大功能, 义 。曹丕认为,文章有两大功能,一种是 经国之大业” 有益于国家;一种是“ “经国之大业”,有益于国家;一种是“不 朽之盛事” 有益于自身。 朽之盛事”,有益于自身。这两者是相辅相 成的。 成的。这就把对文学价值的思考与人的生命 价值的思考联系在一起, 价值的思考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一种进步的 文学观念。 文学观念。
简述曹丕的文艺理论思想

简述曹丕的文艺理论思想曹丕是我国建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上,在当时的影响很大。
本文将主要对曹丕的文艺理论思想进行阐述。
曹丕的文艺思想有三个特点:第一,认为“文以气为主”,这是曹丕的创造。
第二,曹丕提出“风骨”的说法,认为文章应该有风格、有骨气。
第三,曹丕十分强调文章的形式美。
他所说的形式美主要是指语言的和谐与音韵的优美。
从其创作来看,曹丕也具有一定的实践精神。
曹丕的文学创作,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诗歌方面,如其所作的《燕歌行》等。
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曹丕诗歌中的悲凉情绪,这可能与他个人生活经历有关。
曹丕早年就曾遭受父亲曹操的责罚,后来因得罪曹操,被放逐到荆州。
在那里,他遇到了长江流域的广大人民,同情于他们的痛苦,并且参加了他们的斗争,所以,他对他们产生了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后来,曹丕因不满曹操而装病回到许都,见到曹操,又立即伏地请罪,以此来保全自己。
他写的《与吴质书》,更是抒发了郁结心中的悲愤,反映了他的处境和心情。
曹丕的《典论·论文》开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先河,这篇文章一方面吸取了前人的经验,把文学批评理论化;另一方面,又从现实生活的实际出发,以比较客观的态度,对文学做出了公允的评价。
曹丕的诗歌总的说来,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在五言诗形成之前,表现统治阶级和上层知识分子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内容,用以表达他们的理想和愿望,充满着慷慨悲壮的情绪,基调比较慷慨苍凉;一类是在五言诗形成之后,以直率清新、雄健活泼的风格,表达他们的理想和愿望,其中也包括少量悲哀情绪。
曹丕的散文,主要是一些杂文和应用文,大多记录其宴会上的谈话内容,反映了他随机应变的才能,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特色。
他的文章流畅简洁,颇有新意,其代表作有《与吴质书》《又与吴质书》《却东西门行》等。
文学与道德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曹丕的这一文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
曹丕的散文成就虽然不及其诗歌,但是,他的杂文和应用文则构成了他的整个文集,其中以《与吴质书》《又与吴质书》最有价值。
论曹丕《典论》之“经国之大业”

论曹丕《典论》之“经国之大业”《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曹丕在这篇文论里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有意识地提高文学的地位,给了文学以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把文章看作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鼓励文人们“不托飞驰之势”进行积极创作,而不要“逐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突破了以往轻视文学的观点,指出文学的主要地位。
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
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一、何为“经国之大业”在定义何为“经国之大业”之前,先明确何为“文章”。
古代的文章带有强烈的审美意识。
在古代,“文章”这个词所代表的意义要比现在广泛得多,将政论与文学作品都包含在内,而古人也有这样一种倾向,即纵使是实用性的文字,也要追求文采。
一方面,创作者可能为了文章整体的形式美和艺术美,赋予文章许多的技巧,一字一句反复雕琢,使其精致华美。
另一方面,创作者为了提高作品的整体水平,会针对性地赋予它针砭时弊的时代意义,使之不至于空洞。
所以,曹丕提出“文章为经国之大业”,这里的“文章”并非单纯地指文学作品,而是包含所有当时已有的文体,包括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等文体,其中既有反映时事的政论文,又有具备审美意识的文学作品。
在明确了文章的范围后,再谈“经国之大业”。
“经国”即“治理国家”,“大业”即“伟大的事业”,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这就强调了文章第一性的实用性,开始把写文章与生命个体价值的思考联系起来,实现文学功利目的与审美的统一。
张少康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中对“经国之大业”这一观点提出:“按照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原则,立言次于立德,立言是次于立德,立功而居于最末的地位…这种文学的价值观是对传统思想的重大突破,它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意义是十分巨大的。
他不再把文学看做是政治教化的工具,所谓经国大业的具体内容,也并非是指儒家之礼仪,而是指实际的治国之理论和见解。
文学自觉时代的第一声号角——曹丕《典论·论文》赏析

·文艺之窗·233文学自觉时代的第一声号角——曹丕《典论·论文》赏析华南师范大学 张心宇【摘要】曹丕的《典论·论文》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其中所提出的关于文学的价值观、文体论、风格论、鉴赏论,表现出曹丕高屋建瓴的批评视角,对魏晋时期的文学创作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对中国文学批评有着开创性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典论·论文》 重要文学理论 开创性曹丕的《典论·论文》作为我国文学批评史的奠基之作,在文学批评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典论·论文》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在它之后,相继出现了许许多多研讨文学理论的专文与专著,由此开启了盛极一时的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时期。
曹丕的《典论·论文》虽只有短短几百字,但对文学的许多重要理论问题,都作了十分扼要的论述,并具有独到的见解。
(一)价值论价值论是指有关文学的社会作用及其价值的问题。
他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2]曹丕看到了文学有“经国”的社会功能,同时又看到了它自身有“不朽”的价值。
关于文学的价值问题,古来都比较重视。
《毛诗序》中已表现出功利主义的文艺观,但它强调的更多是诗歌内容方面的美德、教化,要求诗应具有“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3]的作用,而对文学自身的地位与价值则认识不够。
“三不朽”说[5]其中之一也有“立言”。
但当时所说的“立言”主要是指著书立说,也包含着道德教诲的言辞。
曹丕说的文章,则主要是指文学,尤其是指论文和诗赋。
他能够从文学的社会作用来认识文学的不朽性,并把它提高到与德功并重的地位,显然把文章的价值和功能向前推进了一步。
他还鼓励作家积极从事创作,不为环境所困,“不以隐约而费务,不以康乐而加思”,“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4],要寄身翰墨,见意篇籍,靠自己的文章自立声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丕的文学价值论
0903班11号尚婷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面对文学的价值给予了从未有过的高度评价。
他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致之长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世。
”作者把文学的功用归根为两个,其一是“经国之大业”,其二是“不朽之盛事”显而易见,作者更强调后者,注重文学自身的价值,他从生命的意义,个体需求的角度出发来论述文学的功能。
从生命的意义来看,曹丕认为文章才是不朽的事业,不似年寿,荣乐这些都会有消失殆尽的时候,而文章却可以使创作主体的声名传至无穷的后世。
这在当时是一种全新的文学观,与先前很多学者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有很大不同,孔子认为文学是用来“兴,观,群,怨”,而《诗大序》则直接以为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曹丕侧重于个体的人生需求,把个体的人生追求与文学联系在一起,将文学不求得价值落实到了个体的人格及个性的欲求。
文学活动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文学自觉地选择,文学事业的完成是文学价值的最高体现,也是个体人格及需求的体现。
这在当今世界也是可以得到佐证的,生命的活动也许还包括很多,比如说:对财富的追求,对地位的攀登,对名誉的追捧等等,可是我们不能否定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他们在坚守着文学的阵地,孜孜不倦的探索着文学的奥秘,创作了不朽的名篇,这些人执着的在文学的领域来实现自
己的人生价值,也许不仅仅是为了追逐声名,亨誉世界,更多的一种个性的需求,生命自觉地选择,他们把自己的人生价值,情感态度,道德情操流露在文学中,往往就是这样的人在无意而为之的情况下,往往得到了不朽,文章不朽,声名不朽。
回首历史,像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陆游这些家户喻晓的文学家哪一个不是由于在文学上的造诣而“不朽于世”,他们由物质上的不朽达到了精神上的不朽,这正体现文学的价值功用。
曹丕的文学价值论突破了传统的价值观念,使文学批评理论的重心由探讨文学的外部规律到文学自身的创作规律,必然促使大批学者深入研究文学的写作,从而带动文学的繁荣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过分强调文学的“扬名立世”的作用,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文学事业上的“浮躁”氛围,使得一批学者单单为了追求不朽的声名而在学术上囫囵吞枣,或者创作上矫揉造作,为了追求声名而沉默于诗句的斟酌则未免显得虚荣,反而造成诗句的不自然,情感的不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