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抗菌药物的使用
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ppt课件

分析: 患儿为在院外发生的肺炎,为社区获得性肺炎,病 原菌为有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根据患儿为 婴儿,且病程长,根据血常规、CRP、血沉等检验结 果,考虑为病毒感染。小婴儿,病毒性肺炎易继发细 菌感染,且血沉快,有合并细菌感染可能,可使用抗 菌药物预防感染。常见病原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 血杆菌、卡他莫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入院后经验用药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药物品种 选择合理,使用剂量为常规量30mg/kg/次,q8h。患 儿9.8Kg,使用0.3g,q8h。剂量、用药次数合理。
PPT课件
7
药物的代谢
新生儿的肝脏约占体重的4%(成人2%),但由于新生儿 肝未发育成熟,在解毒、结合等代谢功能方面是很薄弱。 主要经肝脏代谢的药物如:氯霉素,需个体化给药,不 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不可选用。
PPT课件
8
药物的排泄
新生儿肾脏的清除功能较差,可使药物的浓度过高, 半衰期延长。主要经肾脏排泄的药物青霉素类、头孢 类减量使用。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儿科为每次 30mg/公斤,每8小时给药一次。新生儿每次30mg/公 斤,每12小时给药一次。肾脏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如万 古霉素,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 综上所述:新生儿的用药不能简单的按照婴幼儿用药 的用法用量,更不能参照成人的用药。
抗菌药物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 染,可能有效;用于预防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 抗菌药物用于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 预防用药。则常常不能达到目的。 患儿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可能有 效;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应用抗 菌药物则尽量不用或少用;对免疫缺陷者.以严密观察其病 情.一旦出现感染征兆时.在送检有关标本作培养同时,首先 给予经验治疗。 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 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及应 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儿。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儿科药学专业组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 至于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肠杆菌属、沙雷菌等对上述 抗菌药的敏感率一般比成人高。近十余年的数据显示,腹 泻患儿大便培养一志贺菌属最多见,以往鼠伤寒杆菌比例 增多的状态已改变。志贺菌属对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等仍 很敏感,对氨苄西林、一代头孢、庆大霉素、磺胺等耐药 明显,对部分三代头孢、氨曲南等的耐药率也见增长 (12.5~50%)。肠杆菌科细菌所以耐药,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重要原因,其中以克雷伯菌属、 大肠杆菌属产酶率最为突出,产酶率大40%以上,这与药 敏结果相符,即对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等呈高度 敏感,对头孢高度耐药。
▪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 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 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 这对儿科临床提出了明确的用药要求,为 此,临床医师面临发热的患儿,首先应区 别是感染性的还是非感染的发热。若属感 染性发热,还必须排除单纯性病毒感染。
▪ 因此,必须:
▪ ①认真询问病史,包括发热的程度,热程 与热型,全身一般状况,传染病流行病学 史等;
▪ 肠球菌属多来自尿路,以粪肠球菌为多, 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全敏感,对氨苄西 林、呋喃妥因也较敏感。屎肠球菌较耐药。 肠球菌对庆大霉素耐药率见增长。
▪ 肺炎球菌中值得重视的是耐青霉素的肺炎 球菌(PRSP)和不敏感菌株(PISP)。 虽然PRSP目前仅≥10%,但PISP的比例高, 不少城市以超过50~60%。PISP对青霉素、 头孢菌敏感,但对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 类耐药率已增高。PISP、PRSP对三代、 四代头孢、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利福
浅谈小儿如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浅谈小儿如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发表时间:2010-04-30T21:28:13.23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18期供稿作者:齐其格林安静[导读] 抗菌药物是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死作用,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感染疾病的一类药物。
齐其格林安静 (新疆博州博乐市妇幼保健站 845550)【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8-0114-02 抗菌药物是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死作用,主要用于防治细菌性感染疾病的一类药物。
抗菌药物是临床上应用范围广,种类繁多的一大类药物,它的适应症广,新药品种类繁多,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病情的好转,患儿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使用抗菌的药,必须注意机体、药物和病原菌之间的相互关系,病原菌是致病的关键因素,但不能决定疾病发展的全过程,因为机体的防御机能、免疫状态、反应性等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亦具有重要作用,抗菌药物的作用是在机体参与下阻止疾病的发展,促进机体的康复,以及在药物与机体防御功能双重作用下达到最终消灭病原菌,保护机体,恢复健康的目的。
针对目前滥用抗菌药物,导致药源性疾病增多,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已广泛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作为妇幼保健部门如何选好、用好抗菌药物的达到“有效、安全”之目的,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儿童作为特殊人群,妇幼保健部门如何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显得尤为重要。
1 临床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表现1.1 无论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疾病,只要有病就用抗生素。
1.2 无论什么感染,都用广谱抗生素。
1.3 无论疾病性质,大都用静脉注射,而且剂量过大,疗程过长。
1.4 不考虑抗生素的抗菌特点,随意联合使用。
1.5 使用一些在儿童期禁用、慎用或已被淘汰的药物。
1.6 与其他药物如病毒唑、维生素等混合在较大量的液体中静滴。
2 滥用的不良后果滥用抗生素可导致小儿体内的耐药菌株产生,引发难以治愈的感染性疾病,大量耐药菌的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高,导致疾病感染的机会越来越多,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费用越来越多,据报导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过去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等药品都很敏感,现在几乎“刀枪不入”。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 (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
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参见“各类抗菌药物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二)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抗菌药物用法用量溶媒滴速、儿童、妊娠、哺乳用药

用量
溶媒
滴速
青霉素
1.成人:肌肉注射,一日80万~200万单位,分3~4次给药;静脉滴
肌内注射 或静脉滴
注给药
注:一日200万~2000万单位,分2~4次给药。 2.小儿:肌内注射:按每体重2.5万单位/kg,每12小时给药一次;静
脉滴注:每日按体重5万~20万单位/kg,分2~4次给药。 3.新生儿(足月产):每次按体重5万单位/kg,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给药,出生第一周12小时1次,2~4周每8小时1次;以后每6小时1次
50毫克/千克以 上时,婴儿以及 12岁以下儿童滴 注时间至少要30 分钟以上。新生 儿的静脉用量输 液时间应当超过 60分钟,以降低 发生胆红素脑病
糖、6-10%羟乙基淀粉静脉注射液、灭菌注射用水 的潜在风险。
。由于可能会产生药物间的不相容性,故不能将本
头孢噻肟
肌内注射 静脉注射 静脉滴注
配制肌内注射液时,0.5g,1.0g或2.0g的头孢噻肟
静脉缓慢 推注 静脉 滴注或肌
内注射
成人常用剂量:一次0.5g-1g,一日2-4次,严重感染可增加至一日 6g,分2-4次静脉给药。儿童常用剂量:一日50-100mg/kg,分2-3次 。本品用于预防外壳手术后感染时,一般为术前0.5-1小时肌注或静 脉给药1g,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者术中加用0.5-1g,术后每6-8小时
给药一次,总剂量为6g。3个月以上的患儿,每日每公斤体重50100mg,分3-4次给药。重症感染,每日每公斤体重,用量不低于 0.1g,但不能超过成人使用的最高剂量。骨和关节感染,每日每公斤
肌内注射给药时,每0.25g用1.0ml灭菌注射用水溶 解,缓慢摇匀得混悬液后,方可深部肌肉注射。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MRSA和MRCNS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全 部敏感,对利福平、磷霉素耐药率低。大 多数MRSA对SMZ-TMP敏感,但MRCNS 大多数对SMZ-TMP耐药。大多数甲氧西林 敏感的葡萄球菌对耐酶青霉素、头孢、氨 基糖苷类、新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磷 霉素、利福平、SMZ-TMP敏感。
肠球菌属多来自尿路,以粪肠球菌为多,
至于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肠杆菌属、沙雷菌等对上述 抗菌药的敏感率一般比成人高。近十余年的数据显示,腹 泻患儿大便培养一志贺菌属最多见,以往鼠伤寒杆菌比例 增多的状态已改变。志贺菌属对头孢他啶、阿米卡星等仍 很敏感,对氨苄西林、一代头孢、庆大霉素、磺胺等耐药 明显,对部分三代头孢、氨曲南等的耐药率也见增长 (12.5~50%)。肠杆菌科细菌所以耐药,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重要原因,其中以克雷伯菌属、 大肠杆菌属产酶率最为突出,产酶率大40%以上,这与药 敏结果相符,即对酶抑制剂复合剂、碳青霉烯类等呈高度 敏感,对头孢高度耐药。
(2)对患儿安全 特别对肝功能或肾功能不全者更应考虑药 物的安全性。例如治疗多重耐药的革兰阴 性杆菌败血症,可选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但患儿特别是肾功能不全者或有中枢神经 系统疾患史者,则应选用该组药物中引起 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 品种如美罗培南,而不宜选用亚胺培南。
(3)在感染部位药物浓度高且维持一定时间
成人中极为常见的铜绿假单胞菌在儿童中 致病明显为少,在阑尾炎脓液标本中常可 分离到。对头孢他啶、四代头孢、碳青霉 烯类、头孢哌酮/舒巴坦、庆大霉素等极敏 感。不动杆菌、产碱杆菌、嗜麦芽窄食单 胞菌等其他非发酵菌在儿科尚未成为重要 致病菌。
革兰氏阳性菌的比例约40%,分离到的葡 萄球菌中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多,这 与成人中以金葡菌为多不同,而耐甲氧西 林菌株也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 为高(约70%),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MRSA)的比例(约15%)明显低于成 人(60~80%)。
小儿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菌感染 流行 ,按病原菌 的种类 用药预防。 ( 5 )预防用药 在一
段 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 能有效 ,长期预 防用药 ,常 不能 达到
目的 。
4 常见病抗菌药 物的合理使用
霉素有 耐药 性的肺 炎链球 菌 ,在过 去对青 霉素 、磺胺 、红霉 素等抗菌药都非 常敏 感 ,然而 ,现在肺 炎链球 菌几乎是 “ 刀
本 文主要从抗菌药 物不合 理使用 的表现 、不 良后果 、合
理使用原则 、小儿用药的禁忌等方 面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 1 临床抗生素不合 理使 用的表现
l _ 1 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 按 特定 疗 程 执 行 的原 则 。
3 . 5 尽量避免对于皮肤黏膜 的局部 用药 ,特别是新 生儿 ,由
参 考 文 献
I 李小容 ,吴涛,浅谈儿 童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 用 [ J ] .健康 必读 :
下半月 ,2 0 1 1( 9 ) :4 1 . 2 陈捷 ,胡琴 ,李 健平 ,等,浅谈 医 院抗 菌药 物合理 应 用 的管 理 [ J ] . 中国热带医学 ,2 0 0 5,5 ( 2 ) :3 6 3—3 6 4 . 3 胡祥英 ,黄善 文 ,邢 愚.d , J 6 抗 菌 药 物相 关性 腹 泻的 相关 因素 [ J ]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 0 1 1 ,1 0( 3 ):2 0 2—2 0 4 .
5 小儿不宜使用的抗茵药
程 ,细菌耐药性 的产生和不 断增加 ,已严 重威 胁着 人类 特别 是小儿 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3 抗菌药物合理使 用的原则 必须掌握适应证并遵循安全 、有效 、经济的原则 。 3 . 1 诊断 为细菌感染者 ,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3 . 2 尽早查 明感染源 ,根据病源种类 及细菌药物敏 感试验结 果选用抗菌药物 。 3 . 3 按照药物 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 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儿科药物应用特点一、概述:1. 小儿新陈代谢比成人旺盛,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比成人快。
2. 小儿时期体液占体重比例较大,其中细胞内液(%)比成人小,但组织间液(%)比成人大,故小儿用药相对剂量比成人大。
3. 小儿肝肾功能发育未完善、酶系统尚未成熟,用药不良反应的概率比成人高。
4. 动态发育之中和个体差异,故小儿用药剂量应该按体表面积或体重计算。
二、药代动力学特点: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进入体内后随时间而变化的量的动态规律,其受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影响。
1. 吸收小儿口服药物的吸收与成人区别较大,口服应该是儿科用药主要途径。
小儿胃酸度较低、胃排空较快,总体吸收比成人快。
新生儿则情况特殊: 其胃容积小、胃酸低、胃肠蠕动慢,因此一些对酸不稳定药物,如氨苄西林吸收会增加,而弱酸性药物则吸收减少,如利福平等。
小儿皮下脂肪相对少、易发生感染,故皮下注射给药法很少使用。
肌肉注射的疼痛以及小儿臀部肌肉不发达,加之局部肌肉注射易造成非化脓性炎症以及臀肌挛缩等并发症,因此肌注给药尤其长时期使用应予限制。
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故不存在吸收过程。
2. 分布新生儿体液占体重的80%、1岁婴儿70%、成人则60%;同时,小儿组织间液高于成人,达体重40%以上,成人仅20%。
因此,水溶性药物在小儿体液内分布相对广泛,而药物剂量就相对较大。
3.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于成人,这是因为小儿血浆蛋白偏低,而血PH偏酸,这均可影响药物与血浆白蛋白的结合。
磺胺类药物可与胆红素竞争结合血浆白蛋白,故这类药物不宜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使用。
4. 代谢年龄越小,肝内各种酶活性越低,使药物代谢较慢,药物易在体内蓄积,如氯霉素在新生儿引起灰婴综合征就是由于肝内葡萄糖醛酰转移酶活性低下致血中游离氯霉素过高所致。
5. 排泄小儿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再分泌和浓缩功能均比成人差,致使相当部分从肾排泄的药物半衰期延长,这必然会影响用药间隔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爱地孩子们是祖国地未来,面对一张张天真地小脸,使得我们在为他们使用抗感染药物时,更需多一份责任心与细心!关爱孩子地健康,就是用最安全有效地药物为他们解除病痛,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他们地伤害.下面简要介绍一下关于小儿使用抗菌药物地一些小常识,希望细心地家长们能够从中受益.
一、小儿应慎重使用下列抗菌药物
. 新生儿肝脏地解毒、结合等代谢功能是很薄弱地,如果使用了氯霉素极易引起“灰婴综
合征”,故应慎用.
. 新生儿应用磺胺类药物易造成高胆红素血症,甚至造成胆红素脑病,因此,应用时需注意药物剂量.
.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该类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有明显耳、肾毒性,小儿患者应尽量避免应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该类药也有一定肾、耳毒性,小儿患者仅在有明确指征时方可选用.
. 四环素类抗生素: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这已经影响了我国一代人地身心健康,因此,此类药物不可用于岁以下小儿.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喹诺酮类抗菌药:常用地有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由于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地不良影响,该类药物避免用于岁以下未成年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常见地小儿使用抗菌药物地误区
. 抗菌药物越新、越贵,就越好.正确地观点是:针对致病菌选药才是最好地.
. 抗菌药物就是消炎药,有炎症就可以用.正确地观点是:确有细菌感染地指证时,才可选择抗菌药物治疗,否则随意使用此类药物,只能进一步削弱患儿地抵抗力、增加不必要地药物不良反应、增加细菌耐药性而使将来面临无药可用地境地、增加经济负担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不遵医嘱服用抗菌药物,本应一天次用药而主观改成一天次,用用停停,或未立刻见效便频繁地更换抗菌药物.正确地做法是:抗菌药物一定要遵医嘱或按说明书服用,用药天后,若不见效需咨询医生决定是否可以更换抗菌药物,而不要自行更换药物品种.选择了合适地抗菌药物后应用至足够疗程,不可刚一见效便立刻停药,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小时.当然,抗菌药物也不能无节制地长期使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把抗菌药物当做预防感冒药使用.正确地观点是:除特殊情况下可用于预防外,一般不可常规预防使用,且对小儿预防感冒毫无作用,只会带来副作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 有些家长认为抗菌药物有一定地副作用,坚决不使用抗菌药物.正确地观点是:确有使用抗菌药物地指证时,应遵医嘱使用,不要因为偏见而延误病情.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谈谈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地治疗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秋、冬季急性胃肠炎最常见地病原体,高发年龄为个月到岁.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各种原因引起地腹泻患儿住院病人中是由轮状病毒感染所致.而在治疗过程中不乏滥用抗菌药物地情况.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事实上,抗菌药物对轮状病毒感染地腹泻毫无作用,而且有很多副作用,如让人恶心,呕吐,还会杀死人体内正常存在地有益细菌,如双岐杆菌、乳酸杆菌等,不当地使用抗菌药物反而杀死了这些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地细菌,微生态平衡被破坏,造成免疫力下降,只会延误或加重病情.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面对轮状病毒性腹泻,各位家长不要惊慌、不知所措,对于这类腹泻可以给予抗病毒药物、口服补液盐、肠粘膜保护剂如思密达、微生态制剂如培菲康和金双歧等治疗.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衷心祝愿天下地宝宝健康成长!
家庭儿童用药常识
孩子得病了,爸爸妈妈往往是急地手足无措.急,也不能乱给孩子用药.因为任意给孩子吃药可能会治疗不当,反而贻误甚至加重病情.所以对症下药是非常重要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发热:
小儿发热是一种常见地症状.一般情况下,低热时家长可采用物理降温地方法,不要给孩子穿过多地衣物,多饮水,还可以适当地给孩子洗温水澡等.同时应注意居室通风.如果孩子高热(℃以上)就必须给予退热药并且及时就医.在使用一种退热药时如果效果不理想地话,还可以两种交替使用,但应间隔至小时.当然,退热药联合使用时一定要听从医生地意见.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腹泻:
小儿腹泻地原因很多,不可轻易给孩子应用抗生素.应去正规地医院进行检查,并听从医师及药师地指导.因为抗生素易耐药.小儿肠道正常菌群发展尚不稳定,容易因应用抗生素而受到破坏.不适当地使用抗生素易造成继发感染,加重腹泻症状.所以家中应常备益生菌.如果抗生素在使用了至天之后效果不好或不明显就建议复诊、换药.如果感染严重应该做菌群培养及药敏实验以保证用药地准确性.另外,小儿腹泻容易伴脱水,家长应注意及时给孩子补充水分,必要时加口服补液盐.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缺钙:
孩子在很小地时候都吃过鱼肝油和钙剂,这是用于预防小儿佝偻病,保证孩子骨骼地健康地方法.但是什么东西吃多都不好,药更是不例外.钙剂用量过大时反而会抑制骨骼地生长.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在医师及药师地指导下正确用药.另外多晒太阳会有利于钙地吸收.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误区:
、擅自增加或减少剂量:药品剂量是依每个人地体重.年龄.性别.给药方法.排泄率等条件而配方地,不可随便更改,以免失去适应地药效同时增加不良反应地发生率.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随意改变给药时间:用药地时间要正确,注意是饭前还是饭后,是睡前还是必要时.这些要求是根据药物地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等制定地,以确保疗效及减少不良反应.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任意联合用药:有地家长由于着急让孩子尽快好起来,就把多种类似地药物一起使用,好象是药多力量大,其实那时不可取地,因为那不仅可能影响疗效还可以加重不良反应.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药品保管小常识
药品可谓与人们地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然而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药品因贮藏保管不当而发生变质地问题.药品一旦变质,轻则药效下降或无效,重则会影响病人身心健康或加重病情.作为一名药师,在工作中经常遇到由于患者保存不当致使药物失效地情况.例如,前不久药房接到患者投诉:前一天在药房取地降血脂药——多烯酸乙酯软胶囊,在打开药瓶时发现软胶囊均粘连在一起,已无法使用.经询问得知,患者在取完药后,未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说明书提示:此药应储存在不超过°地干燥阴凉处),而是直接将药品放到车内,车内温度高,致使药物变质失效.由此可见,药品比人更怕热.只要稍稍高一点地温度就能使疫苗、血清、酶制剂等生物制剂中地蛋白质变性而降低它们地药效.有些胶丸发生变形粘连也是温度地“杰作”.因此,如何保管药品,对保证药品地质量至关重要.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药品储存时,首先要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按药品说明书上规定地条件正确储存.一般所指地冷藏,是指℃,不能误认为温度越低越好,尤其是水针剂,眼药水等在℃以下,容易冻裂.栓剂是塞入人体一些部位借体温溶化地退烧、缓泻等药物,为避免夏天室温导致药品融化,应放入冰箱为宜;还有家中常见地止咳药水,一旦开封未用完,就很容易受到细菌污染,放在冰箱中才能确保安全.阴凉处保存,是指保存温度不超过℃,当然也不能低于℃以下.常温保存地适宜温度为℃.避光是因药物受光照射后,易氧化分解,直接影响药品地质量,故需避光保存地药品要避免日光直接照射,存放于阴暗处或放置于棕色瓶中或用深色纸包裹.
我们地家庭小药箱也要定期清理,在清理时可以做一些简单地外观检查.与药品说明书上“性状”比较,家中存储地药片如发现不符合下列规定要求地,则不能继续使用.
()片剂:应色泽均匀、无斑点、无碎片、无受潮膨胀、无粘连、无裂缝,各种药品均不应变色.
()胶囊:应无受潮粘连、无破碎、无破裂漏药、无异味等现象.
()颗粒剂(冲剂):应干燥、松散、颗粒均匀、无受潮结块、无异臭、色点、虫蛀及发霉等现象.
()软膏、乳膏:应无分层、硬结、渗油、变色、霉败及臭气.
()注射剂:药液应无沉淀、无混浊、无异物、无结晶析出、无颜色变化.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总之,家庭存放药品要合理、科学.尤其重要地是,要经常清理、消毒“家庭小药箱”,以提高我们地卫生和健康水平.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