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63313

合集下载

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蜀道难》公开课优秀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高中课时:1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蜀道难》全文;(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3)分析诗的结构和艺术特色,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蜀道难》;(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蜀道壮美景色的赞美之情;(2)体会诗人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的把握;(2)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3)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诗歌意境的体会;(3)诗人创作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特点;(2)提问:同学们对“蜀道难”有什么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蜀道难》,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3)让学生分析诗的结构,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让学生感受诗中描绘的蜀道景色,体会诗人的赞美之情;(2)让学生分析诗的艺术特色,如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3)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坚定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本诗的感受;(2)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蜀道难》;2. 写一篇关于《蜀道难》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李白的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展示蜀道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描绘的壮美景观。

李白诗作《蜀道难》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李白诗作《蜀道难》教学设计(精选15篇)

李白诗作《蜀道难》教学设计(精选15篇)篇1:李白诗作《蜀道难》教学设计李白诗作《蜀道难》教学设计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诵读。

学习这首诗,要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情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教法〗讲解。

〖教学步骤〗一、导入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历经朝朝代代,至今仍以她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二、关于唐诗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

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三、关于李白1、生平: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

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少有大志,自诩“怀经济之才”,能“济苍生”。

他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

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

天宝元年(742),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被玄宗召入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三年的供奉翰林生活,虽然有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的种种传奇式的生活故事,但毕竟使他看清了朝廷的腐败。

《蜀道难》语文公开课教案

《蜀道难》语文公开课教案

《蜀道难》语文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要介绍《蜀道难》的背景和作者李白。

1.2 学生自主阅读《蜀道难》,理解诗歌的大意。

1.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蜀道难》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2 学生分组讨论,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

2.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解释诗歌中的难懂词语和句子。

第三章:文化背景3.1 教师介绍蜀道的地理和历史背景。

3.2 学生通过图片或地图了解蜀道的路线和地理位置。

3.3 教师讲解蜀道的重要性和对古代交通的影响。

第四章:诗歌创作背景4.1 教师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4.2 学生阅读李白的其他诗歌,感受其创作风格。

4.3 教师分析《蜀道难》中的李白个人情感和思想。

第五章:课堂互动5.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诗歌中的场景。

5.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主题和寓意。

5.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第六章:深度探讨6.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蜀道难》中“难”的的多重含义。

6.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诗歌中的难句和难点,分享解读心得。

6.3 教师点评学生的小组合作,解答学生的疑问,点拨诗歌理解。

第七章:比较阅读7.1 教师提供与《蜀道难》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供学生比较阅读。

7.2 学生选取一首作品,分析其与《蜀道难》的异同点。

7.3 学生分享比较阅读的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八章:创意写作8.1 教师提出以《蜀道难》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的题目或主题。

8.2 学生现场进行创意写作,可以是对诗歌的续写、改编或以此为背景的故事创作。

8.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第九章:综合活动9.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与《蜀道难》相关的综合活动,如辩论赛、戏剧表演等。

9.2 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展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个人才华。

9.3 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强调活动的教育意义和学生的表现。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相关推荐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篇1【文本解读】《蜀道难》是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

这首诗想象奇特,笔意纵横,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创作特点。

诵读时,一方面要感受杂言古体诗的参差错落之美,另一方面要想象作者笔下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素养目标】1.了解李白的生平及其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3.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探究诗歌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导入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他是谁?(李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天上的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来“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一、知人论世1.了解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平生有“大济苍生”之志,但不被重用,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

2.相关背景从诗的内容来看,此诗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泛指所有“西游”之人。

《蜀道难》公开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蜀道难》公开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蜀道难》公开课优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蜀道难》的背景及意义。

2. 激发学生对《蜀道难》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蜀道难》的创作背景。

2. 讲解《蜀道难》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蜀道难》的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2. 学生阅读《蜀道难》,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作业:1. 学生预习下一章节的内容。

第二章:诗句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蜀道难》中的重点诗句。

2. 培养学生对诗歌意象的感知能力。

教学内容:1. 解析《蜀道难》中的重点诗句。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 教师解析重点诗句,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作业:1. 学生抄写并背诵重点诗句。

第三章:课堂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蜀道难》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思考《蜀道难》中的主题和情感。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活动: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蜀道难》的主题和情感。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作业:1. 学生准备小组讨论的汇报PPT。

第四章:创意表达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创意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以绘画、音乐或舞蹈等形式表达《蜀道难》的意境。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表达作品。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以绘画、音乐或舞蹈等形式表达《蜀道难》的意境。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表达作品,并进行分享和交流。

作业:1. 学生完成创意表达作品,并准备展示。

第五章:课程总结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蜀道难》的学习内容。

2. 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期待。

教学内容:1. 回顾《蜀道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预告下一章节的学习内容。

《蜀道难》语文公开课教案

《蜀道难》语文公开课教案

《蜀道难》语文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蜀道难》,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蜀道艰难的描绘,理解诗中对英雄壮志未酬的感慨,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蜀道难》诗歌内容的理解,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诗歌情感的体会。

2.2 教学难点:诗中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诗歌深层情感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地图等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入《蜀道难》这首诗歌。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

4.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4 教师讲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分析诗中的意象,解读诗歌的情感。

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作业内容:要求学生背诵《蜀道难》,写一篇关于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文章。

5.2 作业要求:背诵认真,文章观点明确,分析深入。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通过评估了解学生对《蜀道难》诗歌的理解程度,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采用课堂问答、作业检查、背诵检查等方式进行评估。

6.3 评估内容:诗歌内容的理解,修辞手法的掌握,情感的体会。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反思内容:对教学过程进行回顾,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效果。

7.2 反思方式:通过课后访谈、学生反馈、自我总结等方式进行反思。

优秀公开课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设计

优秀公开课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设计

优秀公开课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设计优秀公开课教案:《蜀道难》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概述本公开课教案以《蜀道难》为蓝本,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内涵,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课程共分为三个部分:背景介绍、文本解析和互动讨论。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参与度。

本教案所需教学资源包括多媒体课件、古筝曲《高山流水》等。

二、课程设计1、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和简短文字,介绍《蜀道难》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李白的生平经历,使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经历有初步了解。

2、文本解析(25分钟)通过朗诵、讲解和品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诗歌的内涵。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朗诵:播放配有古筝曲《高山流水》的《蜀道难》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讲解:教师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

(3)品读: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互动讨论(1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提问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分享各自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和观点进行点评和引导,让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深化对诗歌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1、理解《蜀道难》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理解诗歌的基本含义;3、深入品味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思想,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4、通过互动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文字、朗诵视频等素材,用于展示诗歌背景和解析文本。

2、古筝曲《高山流水》:用于配合诗歌朗诵,营造诗意氛围。

3、教学软件:用于播放多媒体素材和控制教学进程。

4、实验器材:用于演示诗歌中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

五、课堂组织1、组织学生按小组就座,便于开展互动讨论。

2、指定小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和记录讨论成果。

3、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按时完成。

《蜀道难》公开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蜀道难》公开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蜀道难》公开课优秀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蜀道难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蜀道难》的背景和作者。

让学生理解《蜀道难》的主题和创作背景。

1.2 教学内容介绍《蜀道难》的作者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分析《蜀道难》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1.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蜀道难》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学生阅读《蜀道难》并理解其主题思想。

1.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回答《蜀道难》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学生能够理解《蜀道难》的主题思想和文学价值。

第二章:蜀道难的诗歌形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蜀道难》的诗歌形式和结构。

让学生分析《蜀道难》的韵律和节奏。

2.2 教学内容分析《蜀道难》的诗歌形式和结构。

讲解《蜀道难》的韵律和节奏。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蜀道难》的诗歌形式和结构。

学生朗读《蜀道难》并分析其韵律和节奏。

2.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回答《蜀道难》的诗歌形式和结构。

学生能够分析《蜀道难》的韵律和节奏。

第三章:蜀道难的文学特色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蜀道难》的文学特色。

让学生分析《蜀道难》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2 教学内容分析《蜀道难》的文学特色。

讲解《蜀道难》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蜀道难》的文学特色。

学生阅读《蜀道难》并分析其修辞手法和意象。

3.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回答《蜀道难》的文学特色。

学生能够分析《蜀道难》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第四章:蜀道难的思想内容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蜀道难》的思想内容。

让学生分析《蜀道难》的主题思想。

4.2 教学内容分析《蜀道难》的思想内容。

讲解《蜀道难》的主题思想。

4.3 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蜀道难》的思想内容。

学生阅读《蜀道难》并理解其主题思想。

4.4 教学评价学生能够回答《蜀道难》的思想内容。

学生能够理解《蜀道难》的主题思想。

第五章:蜀道难的欣赏与解读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欣赏和解读《蜀道难》。

让学生能够表达自己对《蜀道难》的理解和感受。

5.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欣赏和解读《蜀道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道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
2.明确诗歌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给诗歌划分节奏,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情感.
2.重点赏析诗歌的主要诗句的深刻含义,把握诗歌的主旨.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品味诗歌的特色,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高中阶段学生对诗歌的正式接触是必修三的第二单元,学生对古典诗歌有一定的了解,但仅停留在机械的记忆层面。

学生对诗歌的文体特征、时代特点、及创作背景都比较陌生。

另外学生对诗歌的赏析知之甚少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二、教学难点:
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多媒体影音(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的盛唐时期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他是谁?(明确:李白)李白在文学上取得了后人难以企及的成就!“诗圣”杜甫对他极为倾服,称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的代表作品《蜀道难》。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
1、朗读诗歌的技巧
(1)节奏
划分节奏,一般有两种依据:音节划分或语意。

在朗读时停顿的一般是一个相对完整的音节或语意。

例: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2)语速:
在表达忧郁、悲伤、痛苦的情绪时,语速应该比较缓慢;而快速的动作、紧张的场面、或表达兴奋、激动的情绪时语速应快。

例: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3)语调:
表达高昂激动的感情或疑问、命令的语气,用升调;表达低沉平缓的感情用降调;仅是叙述的话,用平调。

例:噫吁嚱,危乎高哉!
问君西游何时还?
2.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范读,正字音。

3. 生诵读,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有怎样的风格?
[明确] 雄浑、豪放
三.品读诗歌意境之奇
1.诗歌的三次咏叹在哪里?
[明确]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
2.这三次咏叹重复吗?角度有何不同?哪些句子可以体现?
[明确]:不重复
一叹:高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②“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攀缘”——按理说黄鹤飞得很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可见蜀道山势的高峻猿猱一般攀缘技术比较好,这种山连猿猱都攀不过去,可见山势的险峻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侧面的烘托出蜀道之高实际上是一种以虚衬实的写法
[小结]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二叹:险
①“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
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②“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小结]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绝非虚言!
三叹:乱
[明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表现了蜀道易守难攻,地势的险要
所守或匪亲,……杀人如麻变现了蜀地凶险
[活动] 生读这几句话,感受蜀地的凶险读出紧张的语气
[小结] 蜀道如此的高峻,如此的险阻,猛兽如此的凶恶
3.[讨论]这三次咏叹的感情强度一样吗?为什么?
[明确]不一样,感情越来越强烈,在最后一次咏叹达到诗歌感情的最强音.
因为:第一,语气上越来越强烈.
第二,内容上,从神话到现实,从自然环境的高险到社会环境的乱,最后诗歌的情感达到最强音,主题升华,表现了对家国社稷的忧思。

四、作业:背诵本诗
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

不要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