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力量
作文《空气的力量》

空气的力量唉,说起空气的力量啊,你别看它平时摸不着看不见的,不起眼得很,威力可大着呢!不信?我跟你说说我上次的“悲惨”遭遇,你就明白了。
话说那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微风习习,凉爽舒适,简直是放风筝的完美天气!我兴冲冲地带着我新买的巨型老鹰风筝去了公园。
这风筝,啧啧,老炫酷了,翅膀展开足足有两米多,还带个能发出“咻咻”声的哨子,我可宝贝它了。
到公园一看,好家伙,放风筝的人可真不少!各个年龄段的都有,放什么的都有,天上那叫一个热闹,跟动物世界似的。
我赶紧找了块空地,开始组装我的“大老鹰”。
这风筝看着威风,组装起来还挺费劲的,又是穿线又是绑尾巴的,我鼓捣了半天,总算是弄好了。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我深吸一口气,右手拿着线轴,左手高举着老鹰,迎着风,撒丫子就跑了起来。
跑啊跑,跑啊跑,感觉自己像个追风的少年,潇洒极了!可是……跑了半天,我的老鹰还是在地上拖着,一点儿要飞的迹象都没有。
我有点纳闷,这风不是挺大嘛,咋飞不起来呢?我停下来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周围的人放的风筝都飞得老高了,五颜六色的,漂亮极了,就我的老鹰,跟个懒汉似的,趴在地上不肯动弹。
这时,旁边一个放燕子风筝的小姑娘,奶声奶气地问我:“叔叔,你的老鹰生病了吗?”我尴尬地笑了笑:“呃……可能它有点恐高吧。
”小姑娘听了,竟然认真地点点头,说:“那你要多鼓励它哦!”我:“……”我继续尝试让老鹰飞起来,又是跑又是跳的,累得我满头大汗,那老鹰还是纹丝不动。
最后,我实在没招了,只好一屁股坐在地上,看着天上飞舞的风筝,长叹一口气。
就在这时,一阵强风突然吹来,我还没反应过来,就感觉手里一轻,线轴“嗡嗡”地转了起来。
我抬头一看,我的老鹰!它飞起来了!它像一只真正的雄鹰一样,扶摇直上,越飞越高,越飞越高!我激动得差点跳起来,赶紧控制着线轴,感受着风的力量,和老鹰一起翱翔在天空中。
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空气的力量。
它可以温柔地托起一片落叶,也可以强劲地带动一只巨大的老鹰。
《空气的力量》教案

《空气的力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具有力量,并能解释其原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具有力量,并能通过实验验证。
难点:空气压力的概念及实验操作。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塑料瓶、吸管、水、盐、漏斗、酒精灯、火柴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你们觉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吗?生:空气可以呼吸,可以让我们生存。
师:对,空气对我们生活非常重要。
那你们知道空气还有力量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空气的力量》。
2.探究空气的力量(1)实验一:气球实验师:我们来进行一个气球实验。
请同学们观察,当我把气球放入塑料瓶中,会发生什么现象?生:气球会被挤出来。
师:为什么气球会被挤出来呢?生:因为塑料瓶内的空气被压缩,产生了力量,把气球挤出来了。
(2)实验二:吸管实验师:我们来进行吸管实验。
请同学们拿一根吸管,插入装有水的塑料瓶中,然后尝试用吸管把水吸出来。
生:吸管里的水被吸出来了。
师:这是因为吸管里的空气被吸走,外部空气压力把水推了进去。
3.分析空气的力量师:通过这两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空气具有力量。
师:对,空气的力量来源于空气的压力。
当空气被压缩或者被吸走时,空气压力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力量。
4.应用空气的力量师:我们来看一下空气的力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1)气垫船:利用空气的压力,使船体浮在水面上,从而减小摩擦,提高速度。
(2)吸盘:利用空气的压力,使吸盘紧贴在物体上,从而固定物体。
(3)打气筒:利用空气的压力,将气体压缩到一定空间内,从而产生力量。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空气具有力量,并且了解了空气压力的概念。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可以尝试发现更多关于空气力量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思考:还有哪些生活中的现象可以用空气的力量来解释?2.动手实验:尝试利用空气的力量完成一个小制作。
8.3空气的力量

巩固练习
1、测定大气压值的著名实验是___________实验,大 、测定大气压值的著名实验是 托里拆利 实验 实验, 气压值约为__________ 气压值约为 1.013×105 帕。 2、在测定大气压值的实验中,所用玻璃管的粗细与 、在测定大气压值的实验中, 测量结果________,在实验中应竖直放置,如果玻璃管倾 在实验中应竖直放置, 测量结果 无关 在实验中应竖直放置 水银柱的竖直高度 斜,则管内水银柱长度将________,水银柱的竖直高度将 则管内水银柱长度将 变长 水银柱的竖直高度将 不变 ___________. 3、假如用水来做托里拆利实验,管内上方为真空, 、假如用水来做托里拆利实验,管内上方为真空, 大气压可支持约_______米高的水柱。 大气压可支持约 10 米高的水柱。 米高的水柱
A 向上喷出 B 稍微下降一些 C 降低到和管外水银面相平 D 保持原来的高度不变
C
)
巩固练习
把装满水的量筒浸入水中,口朝下 然后用手握住筒底 把装满水的量筒浸入水中,口朝下,然后用手握住筒底 向上提,在管口离开水面前, 向上提,在管口离开水面前,量筒露出水面的部分 (
A
)
A 充满水
B 有水,但不满 有水, D 无法判断
注意: 注意
托里拆利实验中, 托里拆利实验中,管内上方 真空, 一定要是真空 一定要是真空,水银的高度随外 界大气压变化而变化; 界大气压变化而变化;和管的粗 倾斜角度、 细、倾斜角度、管的长度以及提 起还是下压无关; 起还是下压无关;只与水银柱的
竖直高度有关 高度有关。 竖直高度有关。
巩固练习
第三节 空气的“力量” 空气的“力量”
1.产生原因 空气由于受到重力 产生原因: 空气由于受到重力 产生原因 的作用,而且能够流动,因而空气 而且能够流动 的作用 而且能够流动 因而空气 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压强 它里面的物体产生压强. 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产生压强 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且空气中某一点 某一点向各个方向的 且空气中某一点向各个方向的 压强大小相等 相等. 压强大小相等
幼儿园中班科学精品教案《空气的力量》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精品教案《空气力量》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领域,涉及内容为教材第3章《生活中科学》中第2节《空气力量》。
详细内容包括:认识空气存在,解空气性质,探索空气对物体产生作用现象,以及空气在生活中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气体,解空气存在广泛性和重要性。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兴趣,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奥秘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空气对物体产生作用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空气存在,解空气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空气泵、气球、塑料瓶、纸片、风车等。
学具:每组一份空气泵、气球、塑料瓶、纸片、风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动画片《空气侠》,引导幼儿关注空气存在,并提出问题:“空气在哪里?空气有什作用?”2. 讲解空气性质(2)通过实验,让幼儿感受空气轻柔和无处不在。
3. 探索空气力量(1)分组进行实验:用空气泵吹气球,观察气球变大;将塑料瓶倒置放入水中,观察瓶子为何不会沉底;用纸片扇风车,感受空气力量。
(2)组织幼儿交流实验心得,引导幼儿认识到空气对物体产生作用现象。
4. 例题讲解以吹气球为例,引导幼儿思考:为什空气可以让气球变大?通过讲解,让幼儿理解空气对物体产生作用原因。
5. 随堂练习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用空气泵吹塑料瓶,观察瓶子变形,感受空气力量。
六、板书设计1. 空气性质:无色无味、轻柔、无处不在2. 空气力量:对物体产生作用3. 实验现象:气球变大、塑料瓶变形、风车转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小朋友们在家里找一个透明塑料瓶,观察瓶子内空气,并和家人分享你发现。
2. 答案:空气是无色无味气体,充满在塑料瓶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实验探索和例题讲解,让幼儿对空气有更深入认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氛围。
大班科学活动《空气的力量》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空气的力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的,并且无处不在。
2.通过实验,使幼儿感受到空气的力量。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空气的力量,学会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通过实验观察空气的力量,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塑料瓶、气球、吸管、水、沙子、小石子、纸杯等。
2.教学课件:关于空气的图片和视频。
3.教学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1.引入(1)教师带领幼儿观察教室内的空气,让幼儿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有什么特点吗?空气有什么用?2.讲解空气的特点(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无处不在。
(2)教师讲解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
3.实验一:空气的力量(1)教师将气球吹满空气,然后放开气球,让幼儿观察气球飞走的现象。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气球为什么会飞走吗?这就是空气的力量。
4.实验二:空气的压力(1)教师将塑料瓶倒满水,然后倒过来,让幼儿观察水是否会流出。
(2)教师提问:为什么水不会流出呢?这就是空气的压力。
5.实验三:空气的浮力(1)教师将气球放在水中,让幼儿观察气球是否会沉入水底。
(2)教师提问:为什么气球不会沉入水底呢?这就是空气的浮力。
6.实验四:空气的传递(1)教师将吸管插入水中,然后堵住吸管的一端,让幼儿观察水是否会进入吸管。
(2)教师提问:为什么水会进入吸管呢?这就是空气的传递。
(2)教师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空气的现象呢?请大家分享一下。
8.活动延伸(1)教师带领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观察自然界的空气现象。
(2)教师鼓励幼儿在家中尝试各种关于空气的实验,并记录下来。
五、教学反思本次活动中,幼儿对空气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实验感受到了空气的神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中班科学《空气的力量》教案

中班科学《空气的力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存在和基本性质;2.了解空气的体积能够造成物体的移动;3.在游戏中,体验和感受空气的力量。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瓶子、吸管、毛绒球、砂纸、木炭、小球、气球、漏斗;2.学生准备:学习笔记和实验箱。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提问导入,例如:1.你们平时吃东西时,从哪里得到力量?2.为什么气球可以漂浮在空中?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基本性质。
2. 实验环节(30分钟)实验1准备一个干净的玻璃瓶子,插上吸管,学生轻轻吹入吸管,瓶子里会出现什么现象?教师可以解释空气是存在于物质中的气体,可以进入瓶子。
并在黑板上画出这个实验的示意图。
实验2准备一个木炭、砂纸和小球,学生将这些物品一起放入一个细瓶子里,尝试用手将它们取出。
有没有可能把它们取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验来体会到力量的变化。
实验3让学生通过漏斗、气球等实物来体验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3. 游戏环节(20分钟)通过游戏环节,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空气的力量。
游戏1老师请学生两人一组,用气球按照步骤完成以下游戏:1.双方将气球吹到同样大小;2.两人用各自的气球相向而行;3.当两人的气球碰到一起时,两个人同时向外吹气,看谁能够把对方的气球吹出规定的区域。
游戏2让学生用吸管将毛绒球吸起,谁能把毛绒球保持在吸管上方,时间最长谁的获胜几率大。
4. 总结环节(10分钟)1.教师让学生表述空气特性进行总结:空气既没味道,没颜色,也不见得,但是我们通过手、旗帜、气球和气动玩具等来感受它。
2.通过试验和游戏体会到了空气力量的表现和特点。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了解到空气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感受到空气的力量,激发了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同时,老师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对于空气的认识程度,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这样的教学方法增强了孩子的动手和体验能力,让孩子参与其中,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空气的力量全解

经济损失
空气污染会导致生产效 率降低、医疗费用增加
等经济损失。
社会问题
空气污染还会引发社会 问题,如群体性事件、
社会不稳定等。
空气保护措施
工业减排
加强工业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 排放控制,推广清洁生产技术。
生活减排
提倡节能减排,推广环保生活理念,减少生 活排放。
交通管制
发展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使用,推广新能 源汽车,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
雷电
雷电是大气中的静电放电现象,通常在雷暴天气中出现,伴随着闪电和雷声。
风暴
风暴是大气中的一种扰动现象,可以引起强风、降水、冰雹等天气现象。
04
CATALOGUE
空气污染与保护
空气污染的来源
01
02
03
04
工业排放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 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是空气污染
的主要来源之一。
交通运输
汽车尾气、船舶和飞机排放的 废气也是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生态平衡
风对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如季风、 台风等对气候模式的影响。
风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也起到一定作 用,如植物授粉、污染物扩散等。
自然灾害
强风可能导致自然灾害,如龙卷风、 暴风雨等。
03
CATALOGUE
空气中的能量
温度与热量
温度
温度是衡量空气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 的物理量,温度越高,空气分子的热 运动越剧烈,热量传递越快。
空气的力量全解
目 录
• 空气的组成与性质 • 风的力量 • 空气中的能量 • 空气污染与保护 • 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01
CATALOGUE
空气的组成与性质
空气的组成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空气的力量》含反思

2024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空气的力量》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无处不在。
2.通过实验,感受空气的力量。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无处不在,感受空气的力量。
2.教学难点:通过实验,让幼儿理解空气的力量。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吸管、水、脸盆、塑料袋等。
2.教学辅助工具:PPT、视频、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1.引入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它在哪里?生: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无处不在。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空气的力量。
2.讲解空气的特点师: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我们看不见,但无处不在。
我们呼吸的每一口都是空气。
生:是的,我们每天都需要呼吸空气。
3.实验一:气球的力量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看看空气的力量。
(1)将气球吹满,然后放开。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生:气球飞了起来。
师:这是因为气球里的空气跑出来了,产生了向上的力量。
(2)再吹一个气球,但这次不放开,让幼儿用手捏住。
师:你们感受到了什么?生:气球里的空气越来越多,变得越来越硬。
师:这是因为空气的力量越来越大。
4.实验二:吸管的力量师:我们再来做一个关于吸管的实验。
(1)将吸管放入水中,然后吸一口气。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生:水被吸进了吸管。
师:这是因为吸管里的空气被吸走,产生了吸力。
(2)将吸管放入水中,但不吸气。
师:这次水会被吸进吸管吗?生:不会,因为没有产生吸力。
5.实验三:塑料袋的力量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关于塑料袋的实验。
(1)将塑料袋吹满空气,然后捏住袋口。
师:你们感受到了什么?生:塑料袋里的空气越来越多,变得越来越鼓。
师:这是因为空气的力量。
(2)放开袋口,让空气跑出来。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生:塑料袋变瘪了。
师:这是因为空气跑出来了,塑料袋失去了力量。
师:通过今天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无处不在。
同时,我们还感受到了空气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节课运用“讨论·实验·探究·反思·应用”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教具与媒体
抽水机(自制)、皮碗、水杯、水槽、试管(或玻璃瓶)、医用注射器、钢笔、开孔的易拉罐
课时
1课时
二、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1、活动一、演示抽水机的抽水过程。
通过抽水机——
生活中的压井,引起学生的兴趣。
1、演示实验,先让学生猜想:“只要杯口不离开水面,会出现什么结果?”再继续实验。
2、提问猜想:要是换成玻璃管,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这就是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
3、提出问题:
①玻璃管水银柱上方的空间里有无空气?
②如果实验中不慎漏进一些空气,那水银柱的高度如何变化?要是玻璃管上端开孔会出现什么现象?
1、讨论并猜想会出现的结果。
2、通过观看多媒体知道托里拆利实验以及步骤及注意事项。
3、思考并回答问题。
3、问题拓展:
①要是把托里拆利实验的水银换成酒精,大气压强能支持多高的水柱?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得到,1标准大气压强可以支持10.33米水柱(近似为10米水柱)
②1标准大气压=10米水柱=760毫米汞柱=1.0*105Pa
讨论后总结;
小结
1、本节学习大气压强的存在以及相关的一些现象,生活中还有许多与大气压强有关的事例,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观察和发现。
2、知道大气压强的测量,知道1标准大气压、10米水柱、760毫米汞柱压强相当。
3、、学生实验结束后用多媒体演示“瓶吞鸡蛋”,放大实验结果。
1、学生通过观看媒体并结合皮碗实验思考并回答问题。
2、进行分组实验:“瓶吞鸡蛋”。
二、大气压强的大的大小
1、演示实验:将玻璃瓶灌满水,再倒过来,看到什么现象?
2、介绍托里拆利实验(历史上第一次侧出大气压强的大小)
——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
通过学生观察探究,并且大胆猜想,从而加深了实验印象。让学生学会用转化和替代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将抽象的大气压强的大小用液柱高度来表示。
1、课前设问:空气那
么轻,会有什么力量?2、活动一后说:“抽水机就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平常我们都说水是抽上来的,如果我说水是被空气压上来的,有同学一定不信”
仔细观察、思考。
2、活动二、皮碗实验。
通过学生参与和仔细观察,激起探究兴趣。皮碗实验和后面的马德堡半球实验相应。
操作时要有意识让学生注意到排掉碗中空气的动作。实验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皮碗拔不开?”
空气的力量
一、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2、能说出几个证明大气有压强的事例,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
3、知道托里拆利实验及大气压强的大小。
科学探究目标
1、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和实验中感受到空气的力量的存在。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行探究能力。
先请学生猜想,后由教师分析。
新课讲解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来自空气的“力量”
1、多媒体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
2、“瓶吞鸡蛋”
1、学生通过媒体知道最早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2、通过实验可以锻炼学生动手和合作能力。
1、提出问题:
①如何做这个实验?
②为什么要将里面的空气抽掉?
2、学生实验时提醒学生防止被烫!
情感价值目标
1、努力使学生保持强烈的探究欲望和积极尝试的探究精
神,能主动完成实验,专注地参与讨论,培养相互合作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敢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想法。
教学重点
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压强和液体压强,并且也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但是对大气压强的大小及测量没有感性的认识,教学中借助实验和多媒体,达到让学生惊叹空气的“力量”。
请两名力气大的学生参与。
3、活动三、水杯实验。
水杯实验后要画出受力图,让学生从理论上清楚的看出大气压力的存在。利用学生以有的知识解释新问题。
实验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纸可以盖住倒置装满水的杯口?”
学生猜想后,教师分析:水受重力作用,但没有流下来,一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的作用,
这里除了水和水杯就只有空气,显然这个力量来自空气,引出课题。
课堂练习
1、用多媒体呈现出来。
2、展示一些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实物。
学以致用,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启发引导
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课堂反思
谈谈你在这节课知道了些什么?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学的知识。
启发引导,让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喜悦感;并从学生的回答中及时更正可能出现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