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素材-古诗文赏析与考点分析:《题临安邸》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题临安邸》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题临安邸》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题临安邸体裁:诗题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作者:名字:林升年代:宋代描述:林升,字云友,又字梦屏,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水心集》卷一二有《与平阳林升卿谋葬父序》)。

大约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

事见《东瓯诗存》卷四。

《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

翻译:原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译文:韵译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原文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暖洋洋的香风吹得游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这首《题临安邸》是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被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南宋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这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看中了,有终焉之志,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壮大这“帝王之居”,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致西湖有“销金锅”之号。

几十年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成了他们的安乐窝。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样的黑暗现实而作的。

赏析二: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的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不但通过以乐景写哀情,加强了情感,而且在这短短的篇幅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

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沉迷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题临安邸》原文及赏析

《题临安邸》原文及赏析

《题临安邸》原文及赏析《<题临安邸>原文及赏析》“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题临安邸》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咱们先来说说这首诗的原文。

诗中的“山外青山楼外楼”,这一句就像是给咱们展开了一幅繁华热闹的画卷。

想象一下,远处是连绵起伏的青山,近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那场面,真是壮观极了!“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句可就有意思啦!诗人看着西湖边那不停歇的歌舞表演,心里那个气呀!他在想,这歌舞啥时候才能停呢?难道就一直这么醉生梦死下去?“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暖风啊,不仅吹得人身体暖洋洋的,还把人的心智都给吹迷糊啦!那些个在杭州游玩的人,一个个都被这舒适的环境给迷得晕头转向,沉醉其中。

“直把杭州作汴州”,这简直就是当头一棒!大家都把杭州当成了曾经的汴州,完全忘记了北方国土的沦陷,忘记了自己的责任。

接下来咱们好好赏析一下这首诗。

有一次,我去杭州旅游,就站在西湖边上。

那时候正好是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的,好看极了。

湖边的亭子里,有人在演奏着古典的音乐,不远处的舞台上,还有一群穿着古装的演员在翩翩起舞。

周围的游客们,有的拿着手机拍照,有的跟着音乐哼唱,脸上洋溢着轻松和愉快。

就在那一瞬间,我突然就想到了这首《题临安邸》。

当时的场景是很美,大家也都很享受。

可我就在想啊,要是诗人林升看到这一幕,会作何感想呢?他写这首诗的时候,南宋的统治者们贪图享乐,不思收复失地。

而如今,我们虽然身处和平年代,但也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曾经的苦难。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讽刺意味十足。

诗人没有直接痛斥统治者的无能和昏庸,而是通过对西湖边繁华景象的描写,以一种委婉却又犀利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忧虑。

这种手法,就像是给你一颗糖,你刚觉得甜,却发现里面藏着苦药,让人回味无穷。

从语言上来看,整首诗简洁明快,通俗易懂。

没有那些生僻的字词,也没有复杂的句式,但是却把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再从结构上说,前两句是写景抒情,后两句则是进一步深化主题,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那些醉生梦死的人们。

林升《题临安邸》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林升《题临安邸》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林升《题临安邸》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阅读理解题目】:题临安邸①[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①题临安邸:题:书写。

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邸:官府,官邸,旅店、客栈。

②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春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风。

③熏:吹④游人:这里指达官贵人。

⑤汴(biàn)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译文]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醉金迷,这种情况不知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又似当时的人们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风气,使那些逃难者竟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并陶醉其中,竟把杭州当成了曾繁荣的宋朝首都汴州。

[阅读训练及答案](1)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了临安城的特点:_____的青山,___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

(各填一个四字词语)【参考答案】:(重重叠叠鳞次栉比)(2)“暖风”、“游人”在诗中又怎样的含义?【参考答案】:(“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3)用“_____”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淫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言外之意是:抗金复国的事业几时能着手?(几时休)[赏析]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题临安邸》 讲义

《题临安邸》 讲义

《题临安邸》讲义一、诗歌背景《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

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达官贵人却在临安(今杭州)歌舞升平,纸醉金迷。

林升目睹这一切,心中愤懑不已,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谴责。

二、诗歌原文及译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三、诗歌赏析1、“山外青山楼外楼”这句诗描绘了临安城的繁华景象,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阁,展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然而,这表面的繁华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危机。

2、“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对达官贵人沉迷于歌舞享乐的不满和质问。

他们无休止地纵情声色,完全忘记了国家的安危和沦陷的故土。

3、“暖风熏得游人醉”“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

这种风气使得那些游玩的人们陶醉其中,丧失了清醒的头脑和进取的精神。

4、“直把杭州作汴州”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诗人最为沉痛的谴责。

汴州是北宋的都城,如今已被金兵占领。

而南宋的统治者们却把临时的都城杭州当作了曾经的汴州,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丝毫没有收复失地的决心。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1、以景衬情诗的前两句通过描绘临安城的美景,与后两句中人们的醉生梦死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强化了诗人的悲愤之情。

2、讽刺深刻诗人运用犀利的笔触,深刻地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和无能,揭示了他们只顾享乐、不顾国家前途的丑恶嘴脸。

3、语言简洁明快全诗语言通俗易懂,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五、诗歌的历史意义这首诗不仅是对南宋统治者的当头棒喝,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收复失地的渴望。

它在当时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共鸣,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刻提醒着人们要居安思危,勿忘国耻。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解析:题临安邸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解析:题临安邸

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解析:题临安邸小升初语文古诗词解析:题临安邸?题临安邸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1.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2.邸:客栈、旅店。

3.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古诗赏析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同意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尽情声色,寻欢作乐。

这首诗确实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宽敞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担忧。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点: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

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

“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

“游人”不能明白得为一样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尽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

辛辣的讽刺中包蕴着极大的愤慨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喧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

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部编版小学语文《题临安邸》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题临安邸》课文原文及赏析

部编版小学语文《题临安邸》课文原文及赏析
《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的一首七言绝句,课文原文如下: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的赏析如下:
《题临安邸》是林升在南宋时期,针对朝廷偏安一隅,不顾国家危亡,沉湎于享乐生活而创作的。

全诗以临安(今杭州)的繁华景象为背景,通过对西湖边歌舞升平的描绘,讽刺了当时统治者的醉生梦死和苟且偷安。

首句“山外青山楼外楼”,形象地描绘了临安城的繁荣景象,山峦重叠,楼宇林立,展现出一幅繁华的城市画卷。

然而,这种表面的繁荣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忧虑。

第二句“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用疑问的方式表达了对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不满和批判。

西湖边的歌舞娱乐似乎永无止境,这不仅是对国家危亡的漠视,也是对人民疾苦的无视。

第三句“暖风熏得游人醉”,进一步揭示了统治阶层沉迷于享乐的状态。

这里的“暖风”既是指春天的和煦微风,也象征着朝廷的腐化风气。

这种风气使人们陶醉其中,丧失了对现实问题的警觉和责任感。

最后一句“直把杭州作汴州”,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汴州是北宋的都城,后来被金兵攻占,南宋被迫南迁至临安。

诗人借此暗讽南宋朝廷忘记了国耻家仇,竟然将临时的避难所当作永久的安乐窝,完全忽视了北方的威胁和民族的复兴大业。

总的来说,《题临安邸》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寓意,揭示了南宋朝廷的腐败和昏庸,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这首诗以其犀利的讽刺和深沉的感慨,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名篇。

《语文天地12》古诗《题临安邸》赏析

《语文天地12》古诗《题临安邸》赏析

《语文天地12》古诗《题临安邸》赏析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①邸:官府,官邸。

②休:停止、罢休。

③直:简直。

④汴(biàn)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⑤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

⑥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译文】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知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又似当时的人们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风气,使那些逃难者竟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并陶醉其中,竟把杭州当成了曾繁荣的宋朝首都汴州。

写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只顾吃喝玩乐,却忘了江山被撕裂,蹦碎的耻辱。

【赏析】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

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

“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

“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题临安邸》 讲义

《题临安邸》 讲义

《题临安邸》讲义《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全诗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首诗以辛辣的笔触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苟且偷安,表达了诗人的愤懑和忧国忧民之情。

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前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两句描绘了临安城繁华的景象。

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城外有青山环绕,城内楼阁林立,一片繁荣。

然而,在这看似美好的景象背后,却是无休止的歌舞升平。

诗人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对这种奢靡生活的质疑和不满。

“几时休”三个字,强烈地传达出诗人对这种现状的愤怒和无奈。

接着看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里的“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

这股风让那些来游玩的人沉醉其中,忘却了国家的耻辱和安危。

他们竟然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了曾经的都城汴州,完全没有了收复失地的念头。

这两句深刻地揭露了南宋统治者的醉生梦死和对国家命运的漠视。

整首诗构思巧妙,措辞辛辣。

诗人没有直接陈述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对临安城景象的描绘和对人们心态的刻画,让读者自行感受到其中的讽刺意味。

这种含蓄而有力的表达方式,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深思。

从历史背景来看,南宋时期,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南逃,在临安建立了临时的政权。

然而,南宋统治者并没有积极地组织力量抗击金兵,收复失地,而是沉迷于享乐,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林升的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将临安城的繁华与国家的危亡形成鲜明的对比,将统治者的醉生梦死与人民的痛苦生活形成对比,突出了主题,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反问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如“西湖歌舞几时休?”增强了语气,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情感。

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题临安邸》这首诗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临安邸
体裁:诗
题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作者:
名字:林升
年代:宋代
描述:林升,字云友,又字梦屏,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水心集》卷一二有《与平阳林升卿谋葬父序》)。

大约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

事见《东瓯诗存》卷四。

《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

翻译:
原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译文:
韵译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原文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
暖洋洋的香风吹得游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赏析:
赏析一:创作背景
这首《题临安邸》是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被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南宋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这水光山色冠绝东南的“人间天堂”被他
看中了,有终焉之志,于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士子商人,在以屈辱换得苟安之下,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达官显宦、富商大贾也相继经营宅第,壮大这“帝王之居”,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中,致西湖有“销金锅”之号。

几十年中,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北宋的汴州(今河南开封),成了他们的安乐窝。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样的黑暗现实而作的。

赏析二:思想内容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的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不但通过以乐景写哀情,加强了情感,而且在这短短的篇幅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

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沉迷奢侈糜烂的腐朽生活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赏析三:艺术特色
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

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寻欢作乐,政治上却腐败无能,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赏析四:语言赏析
“西湖歌舞几时休?”,是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

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

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

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停下吧。

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沉迷歌舞,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暖风熏得游人醉”。

“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

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

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丑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

在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

诗中的“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对照。

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赏析五:诗歌结构
此诗第一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

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当政者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考点:
一、必背名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解释:
关键词:西湖
杭州的著名风景区。

关键词:几时休
什么时候休止。

关键词:熏
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关键词:直
简直。

关键词:汴州
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