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说课设计 15.1两种电荷说课稿 (2)

合集下载

15-1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上好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15-1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上好课】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验电器的构造:金属球、金属箔、金属杆、金属罩、绝缘垫等。

【演示实验】①用不带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不张开)②用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不张开)③用带正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张开)④用带负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张开)⑤用力摩擦玻璃棒、橡胶棒,再将它们分别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现象:金属箔片张开更大了)【提问】说说从这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没有带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不张开,带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了.带电多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片的张角更大,所以,验电器不光可以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还可以检验出带电的多少.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带电体接触金属球时,金属箔片会张开呢?【分析】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归纳】(1)验电器的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3)使用方法:将被检验的物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如果验电器的两片金属箔张开一定角度,则说明物体带电。

(4)验电器能粗略地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

对同一个验电器来说,金属箔张开的角度越大,说明带电体带的电荷越多。

4. 电荷量(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用字母Q表示。

(2)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一根实验室中常用的玻璃棒,摩擦后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C。

【例题1】甲、乙、丙三个轻质泡沫小球用绝缘细线悬挂在天花板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时的场景如图所示,已知丙球带负电。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甲、乙两球均带正电B.甲、乙两球均带负电C.甲球带正电,乙球一定带负电D.甲球带负电,乙球可能不带电【答案】D.【解析】由图知,甲与丙靠近时相互排斥,已知丙带负电,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可知,甲球一定带负电;甲与乙靠近时相互吸引,根据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可知,乙球可能带正电;但带电体能够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所以乙球可能不带电;综合分析可知,乙球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故D正确,ABC错误。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7.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验报告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在之前的物理学习中,掌握了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实验技能,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电荷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了解,但对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静电现象的认识尚不深入。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进一步理解电荷的本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客观事实,敢于质疑、探索。
3.强调安全意识,让学生了解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护措施,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交流能力。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新课内容:讲解电荷的概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等。
2.教师引导: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科学原理?”
3.学生思考: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静电现象的观察和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电荷的概念、电荷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等。
2.教师示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电荷的概念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如何使用验电器检测电荷?
3.教师引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电荷概念和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
2.练习题示例:
-解释为什么摩擦头发后可以吸引小纸片?
3.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的电荷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2.教学过程:
a.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电荷的概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摩擦起电原理等。
b.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c.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强调重点知识。
3.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பைடு நூலகம்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电荷现象为切入点,如静电、电荷在衣物上的吸附等,引发学生对电荷知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实践探究,深入理解: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如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思考、总结,深入理解电荷的特性和规律。
3.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电荷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防护、电荷分离技术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经历了前两年的物理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对基本的物理现象和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针对本章节两种电荷的内容,学情分析如下:
1.知识层面:学生对电荷的概念已有初步认识,但对其本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理解尚浅。需要通过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电荷的特性和规律。
1.教学内容:针对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摩擦起电现象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教学过程:
a.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电荷间如何相互作用、摩擦起电的原理是什么等。
b.学生通过讨论、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共同探讨问题,形成共识。
c.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3.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

九年级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
问题4、将两根玻璃棒互相靠近(见课本图5.1-2),自由悬挂的玻璃棒是否会动?可能向哪个方向运动?
问题5:将橡胶棒靠近自由悬挂的玻璃棒,玻璃棒可能向哪个方向运动?
问题6:将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自由悬挂的橡胶棒会向哪个方向运动?
现象:靠近的两根玻璃棒会,靠近的两根橡胶棒会,靠近的玻璃棒与橡胶棒会。
总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把规定为正电荷,把规定为负电荷。
总结:电荷可以沿金属棒。
阅读课本中导体和绝缘体部分,并完成下面问题:
常见的导体有,常见的绝缘体有,各种金属导电靠得是。
当堂训练:
1、电荷:物体有了性质,我们说物体带了电,或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
3、正电荷的规定:的电荷叫正电荷。
负电荷的规定:的电荷叫负电荷。
4、电荷间的作用规律5、验电器: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作用:。原理:。
合作探究:
●摩擦起电
独立完成下列活动,仔细观察现象,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问题1、将自己的塑料直尺、圆珠笔杆、钢笔等文具在毛发中摩擦后,分别靠近小纸片。
问题2、将一束扯成线状的塑料捆扎绳,用干燥的手自上而下捋。再多捋几次。
问题3、将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分别靠近自来水的细水流、细小纸屑。会发现,细水流变,小纸屑被。
问题9:用验电器能否检验带电体带的是正电荷还是负电荷?
试一试,用验电器检验一下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哪根带有的电荷多?
总结:验电器的原理是,作用是。电荷量的单位是。
●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
完成课本100页中电荷定向移动的实验:
说说你观察到的现象:A验电器的金属箔片,B验电器的金属箔片。
交流讨论:解释观察到的现象,A、B验电器上的电荷数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变化?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15.1两种电荷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15.1两种电荷说课稿

《两种电荷》说课稿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中的第一节两种电荷,本章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电学知识的基础,学生对本章技能的掌握将直接影响到下面各章电学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两种电荷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陌生而神秘的电学,如何使同学们对电荷一见钟情是我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同时本节课是第二节电流和电路学习的基础,本节中“摩擦起电”和元电荷中的“原子结构”主要为下节课引入“电流”做准备,演示实验“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是为下节“电流的形成”留下伏笔,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第二节电流和电路的顺利学习。

基于以上认识,按照大纲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4、让学生在认识自然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学习观察实验现象,并能从实验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5、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乐思、乐做,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和了解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作用规律。

这节课的难点呢,从我这几年的教学来看,应该是元电荷的认识与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现象的原因。

为了实现以上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还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法学法:(1)学生分析我教的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归纳、判断、动手操作的能力,本节课在继续抓好这些训练的同时,加强推理判断能力及微观物体的想象能力。

(2)教法、学法为更好贯彻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采用了以下教法:多媒体演示法、模型法、实验法、探究教学法、讲授法。

采用的学法:类比法、阅读法、诱导法、提问法、讨论法、推理判断法、分析归纳法。

两种电荷说课稿

两种电荷说课稿

两种电荷说课稿第一篇:两种电荷说课稿两种电荷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62号讲课教师,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教科书、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五章第一节内容《两种电荷》,下面我将从教材问题、改进方法、教学过程、实验拓展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问题本教材在阐述两种电荷这部分内容时,通过演示实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得出电荷间有相互作用,相同电荷及不同电荷间相互作用不同。

无论用什么方法带电,物体所带的电荷或者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或者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

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结论。

未经多次实验验证,过于唐突,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二)说改进方法本节课采用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学生动手参与实验,比观察老师做实验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通过分组实验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亲历探究过程,理解更深刻。

(三)说教学过程本节课遵循科学探究七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首先用棉布摩擦气球,将它靠近自由悬挂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吸引,说明摩擦过的气球带了电荷,那么气球带何种电荷?其他的物体摩擦之后所带电荷是否与摩擦过的气球所带电荷相同呢?从而提出问题如何确定物体所带电荷的种类?自然界共有几种电荷?接着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棉布摩擦过的气球发现它们相互吸引,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棉布摩擦过的气球,发现它们相互排斥。

那么会不会出现其它情况呢?比如,带电体与玻璃棒排斥而橡胶棒吸引;或者既与玻璃棒排斥,又与橡胶棒排斥;又或者是既与玻璃棒吸引,又与橡胶棒吸引呢?从而做出猜想:自然界可能有两种、三种甚是多种电荷。

在设计实验这个环节当中,引导学生可以先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再让这个带电体分别靠近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根据吸引或者排斥的实验结果,判断该物体所带电荷的种类。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了解电磁污染的危害,培养学生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对基本物理概念和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学生们已经接触过简单电路、电流、电压等电学知识,为学习电荷概念打下了基础。但学生对电荷的微观本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教学活动来加深理解。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电荷相关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严谨性和客观性。
3.通过学习电荷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总结反馈,巩固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难点,布置相关练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7.创新评价,激发兴趣: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实验操作、小组讨论、课后调研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8.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关爱环境的意识。
此外,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发展,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形象比喻来帮助他们理解较为抽象的电荷概念。
在情感态度方面,九年级学生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和实际问题,对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较高的兴趣。因此,本章节教学应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电路的基本知识,了解了电流、电压等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电荷的认识处于初步阶段,对电荷的性质和规律理解尚不深刻。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已学知识出发,逐步深入探究电荷的本质和相互作用规律。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他们对物理实验充满热情,但同时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实验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4.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针对性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电荷的概念、相互作用规律以及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强调重点知识。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尝试解释。
4.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4.小组合作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荷实验,验证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要求实验方案明确,操作步骤清晰,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5.撰写学习心得: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保持字迹工整,绘图清晰。
2.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答案正确,解题过程合理。
3.多元教学,突破难点:采用讲解、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突破教学难点。
4.互动交流,促进思考: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电荷知识的理解。
5.知识巩固,拓展延伸: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引入电荷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拓展学生视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说课设计第1节两种电荷说课
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本节教材是人教版高中新课标物理选修3-1第一章第1节的内容。

我将从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阐述教学设计。

本节由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三部分内容组成,它们是本章的预备性知识,关于静电现象方面的知识,初中已有介绍,而高中更侧重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对于静电感应现象要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静电感应现象,并在此基础上,知道感应起电与摩擦起电和接触起电一样,不是创造电荷,而是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这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从而对电荷守恒定律有进一步的认识。

我们知道各种守恒定律都是物理学的基本定律,它们不是科学家盲目摸索中得来的,守恒始终是物理学家追求的目标,本节要进一步突出守恒的思想。

另外教材中还安排了元电荷与比荷这两个概念的介绍,这是基于今后的学习需要。

学生在初中学习过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荷量的概念、摩擦起电等,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在初中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充分利用形象直观的静电演示实验,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操作与思考中来。

并且经过高一一学年的学习,已有一定的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已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和实验技能。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为结合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具体情景,理解电荷守恒定律是。

根据三维教学目标及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结合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现有的知识水平,通过课本的学习来实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并且只存在两种电荷。

2.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说出让物体带电的三种起电方式。

4.掌握电荷守恒定律
5.说出元电荷和比荷的概念,知道电荷量不能连续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验过程,了解是物体带电的方法,能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物体带电的本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用守恒的观点看待世界,形成多样统一的物理观。

1、新课引入
通过演示起点机起电产生高压放电现象,通电魔球使日光灯管发光现象,使学生对电现象产生直观的认识,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各种电现象,教师再指出电现象的普遍性,深入学习电学知识的重要性。

2、起电方式
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了解的两种电荷,说明科学家没有发现对这两种电荷都排斥或都吸引的电荷,使学生明确自然界的电荷只有两种,体会物理学的严谨。

演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吸引纸屑,让学生思考可以用什么方法使玻璃棒带电,以及如何检验是否带电,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回顾初中学习的接触起电、摩擦起电。

通过演示正负电荷检验器对不同物质摩擦后带电性质检验,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实验现象,明确两个互相摩擦的物体一定是同时带上种类不同的电荷,并且同一物体分别与不同种类的物体摩擦,该物体所带电荷的种类可能不同。

因为学生对原子结构已有所接触,结合实验现象,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解释摩擦起电的本质。

提问有没有可能不接触,就能让物体带上电呢,演示教材删实验,将带电物体C
移近导体A、B,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知道导体没有与其他物体接触,并且导体与周围绝缘,使学生明确这既不是接触带电,也不是摩擦起电,由此进行大胆的推测、猜想。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进而引入静电感应的概念,得出感应起电的方法。

3、电荷守恒定律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三种起电的本质,都仅仅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不是创造电荷。

由此设问,电中性物体中有无电荷存在,所谓电荷的中和是不是正负电荷一起消失了。

然后展示移去带电物体C,AB金属箔仍然分开,再让AB接触,金属箔比荷的现象,引出电荷守恒定律。

关于正负电子湮没转化为光子等现象,可以告诉学生这部分内容以后还会学习,使学生明确随着人类研究领域的扩大和深入,电荷守恒定律有了新的表述。

4、元电荷
对于元电荷的概念,最重要的是把握电荷量子化的思想,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量子化,要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伏笔。

教师指出电荷的多少是可以量度的,所以也就有了电荷量这一物理量。

类比人群的最小值是一个人为例,让学生知道不连续变化的含义,然后引出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的事实,并介绍最小电荷量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实验测出来的。

介绍汤姆孙发现电子的存在的事迹,给出比荷的概念,使学生知道比荷是带电微观粒子的基本参量之一,为人类认识微格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板书设计
一、起电方式:接触起电摩擦起电感应起电
二、电荷守恒定律
三、元电荷、比荷 e=1.60*10-19C
比荷: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