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的评估
多模态MR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和侧枝循环评估的临床研究

多模态MR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和侧枝循环评估的临床研究发表时间:2019-07-23T09:46:33.05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6期作者:蔡东梅[导读] 分析多模态MR检查对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及侧枝循环的临床价值。
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影像科山东菏泽274000【摘要】目的:分析多模态MR检查对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及侧枝循环的临床价值。
方法:对本医院收入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行调查研究,选择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均实行多模态MR检查,对患者缺血半暗带及侧枝循环予以评估,分析评估结果。
结果:60例患者中,基于体积测量方法评估磁共振灌注-弥散加权成像不匹配阳性占据53.33%,阴性占据46.67%。
基于体积测量方法评估磁共振灌注-弥散加权成像不匹配阳性患者DWI图像资料和PWI图像资料相融合图像的Alberta卒中早期CT评分分数平均值是2.75分,阴性患者评分分数平均值是0.25分。
基于动态MR血流图的ASITN/SIR侧枝循环分级为1级2例,2级30例,3级20例,4级8例。
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及侧枝循环评估中采取多模态MR检查存在重要临床价值。
【关键词】多模态MR;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缺血半暗带;侧枝循环近年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人数逐渐增加,损害人们健康,需要予以尽早诊断[1-2]。
本文对多模态MR检查对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缺血半暗带及侧枝循环的临床意义实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1.1 基础资料将本医院收入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是抽取时间)归入项目数据值资料,年龄均值是(58.36±4.32)岁;男女比例是42比18。
1.2 方法全部患者都接受多模态MR检查,扫描序列主要涵盖T1WI序列、T2WI序列、FLAIR序列、DWI序列、PWI序列,T1WI相关参数:FA 设定150度,TR设定2000毫秒,层厚设定5.0毫米,TE设定9毫秒,层间距设定5.0毫米,设定21层,FOV选择230乘98.8;T2WI相关参数:FA设定150度,TR设定5500毫秒,层厚设定5.0毫米,TE设定95毫秒,层间距设定5.0毫米,设定21层,FOV选择220乘100;FLAIR 相关参数:FA设定150度,TR设定2000毫秒,层厚设定5.0毫米,TE设定9.0毫秒,层间距设定5.0毫米,设定21层,FOV选择230乘90.6;DWI相关参数:FA设定90度,TR设定6600毫秒,层厚设定5.0毫米,TE设定100毫秒,层间距设定5.0毫米,设定42层,FOV选择230乘100;PWI相关参数:FA设定90度,TR设定1500毫秒,层间距设定5.0毫米,TE设定30毫秒,FOV选择230乘100,层厚设定5.0毫米。
专家共识 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评估

专家共识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评估目前国内对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关注度及其临床意义理解不足,在评估方法、标准和干预措施上也缺乏统一的认识。
为此,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部分脑血管病专家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就上述核心问题达成共识,以期促进国内同行对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的关注及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
评估类型1 预后评估接受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研究显示,Willis环结构完整者更容易获得早期神经功能的改善和3个月的生活自理的机会,是3个月较好的功能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2.32,P =0.01],而软脑膜侧枝代偿较好的患者接受溶栓后有更好的疗效。
对于颅内或颈部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所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显示有侧支循环者的预后明显优于无侧支循环者。
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疗症状性颅内狭窄疾病(Warfarin-Aspirin Symptomatic Intracran ia l Dis eas e,WASID)研究资料也发现,侧支循环的程度是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供血区内发生卒中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
在急性前循环闭塞的患者中,侧支循环[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评价的区域软脑膜评分(regional Leptomen ingeal Score,rLMC)]与90d功能预后密切相关,侧支循环越好,临床结局越好。
2 疗效评估在评估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面,Bang等发现DSA显示的侧支循环的程度可帮助进行血管内治疗决策。
在222例接受血管内治疗[包括动脉内溶栓和(或)机械取栓]的急性脑缺血患者中,治疗前侧支循环非常好、较好、较差[神经介入和治疗神经放射学会/介入放射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 and TherapeuticNeuroradiology/Society of InterventionalRadiology,ASITN/SIR)侧枝血流分级评分分别为4分,2~3分,0~1分]的患者中,血管再通率分别为41.5%、25.2%和14.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评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评估7月19-20日,2019山东急性脑血管病防治论坛和临沂市脑卒中急救联盟成立大会顺利召开,来自上海长海医院影像医学科的田冰教授在此次大会上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学评估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分享了长海模式影像评估的经验。
田冰教授在会上报告~田教授指出影像学是缺血性脑卒中(AIS)诊断与评估的主要手段,影像学检查的主要目的是快速、准确诊断,选择合适的患者(可能有良好预后的患者)进行适合的治疗,以及对治疗后的疗效进行评估。
AIS影像学检查扫描方案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可用CT,也可用MRI进行评估。
与磁共振相比,CT最大的优势是快速,所以目前在急诊患者中CT 是应用比较广泛的一个评估方法。
AIS治疗前评估在患者治疗前对其进行初步评估,田冰教授指出有2个评估是必须的:脑实质的评估、血管的评估。
在这2个必须评估的基础之上,如果能够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侧支循环、梗死核心和缺血半暗带体积、血栓负荷符合评估,那么患者治疗前的评估会更加完善。
1、脑实质的评估1)排除脑出血和卒中样病变2)识别脑组织缺血:影像学表现征象为灰白质界面消失/脑实质密度减低。
2、脑血管的评估主要采用CTA来判断有没有血管闭塞。
3、侧支循环的评估主要是一级侧支及二级侧支的评估。
对于侧支循环的评估,目前临床上所采用的的方法包括结构评估及功能评估,影像学上最常用的是结构评估,TCD、CTA、MRA、DSA都可以对侧支循环进行结构评估,如果能够把结构评估和功能评估进行结合,对于侧支循环的评估会更加准确。
结构评估01、经颅多普勒(TCD)、经颅彩色双功能超声TCD检查无创又较经济,可直接测量血流速度、判断侧支情况及血管舒缩反应性,可用于评估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眼动脉、软脑膜动脉等侧支血流。
02、基于CT血管成像(CTA)的评估方法CTA原始图像、CTA多平面重建图像、最大密度投影图像、非时变CTA技术、三相CT灌注、多时相CTA。
侧枝循环评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取栓相关性分析

侧枝循环评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取栓相关性分析摘要:目的:通过侧支循环开放情况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取栓疗效。
方法:收集近2年我卒中中心所有急性缺血性卒中颅内大血管闭塞行动脉取栓术的患者资料共71例;以三级侧支循环分级(一级侧支willis环,二级侧支颅内-颅外血管代偿开放,三级侧支新生血管吻合(造影可见软膜支开放))为标准分为willis环开放组、二级侧支颅内-颅外血管开放组、三级侧支新生血管吻合开放(软膜支)组及未开放组,分别对患者基线资料、再通时间、取栓前、取栓后1周,取栓后后30天,取栓后90天NIHSS评分及mRS评分并进行不同组别疗效的相关性统计学分析;结果:一级侧枝循环开放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高于二级及三级侧枝循环开放组,不良后果及死亡率均明显降低,P 均<0.05;而三级侧枝循环开放组及无侧枝循环开放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4例术后出血,6例术后死亡。
结论:三级侧枝循环评估法可很好的评估取栓患者预后且方便快捷,缩短评估时间窗。
关键词:侧支循环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取栓正文近年来,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通过静脉溶栓或动脉机械取栓尽快开通血管恢复血流是治疗的重点,颅内大动脉闭塞后机械取栓术亦在各级卒中中心开展,极大的降低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
如何更好的在术前评估此类患者的取栓疗效,从而根据个体制定更优化的治疗方案提上日程。
众所周知,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不同决定了其血栓形成机制的不同,侧枝循环是否存在,便决定了核心梗死区和缺血半暗带的差值比,因此,即使在同等治疗时间窗内同等的医疗条件下,患者的结局也许截然不同,甚至可以在做好充分评估后,部分超治疗时间窗患者仍被纳入治疗适应症,改善再通,得到一个良好的临床结果。
本研究拟使用以三级侧支循环开通代偿情况为标准来进行评估临床取栓效果,评估方法简便快捷客观,更好的来评估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动脉取栓后的疗效,可以解释临床结果的差异,使个体接受取栓治疗者的风险分层成为可能,并扩大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选择,从而更优化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脑侧支循环评估

主动脉弓斑块; 非狭窄性易损斑块;
动脉源性栓塞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肿瘤相关栓塞;
PFO、房间隔缺损、肺动静脉瘘;
反常栓塞
隐源性卒中病因
隐源性卒中病因
隐源性卒中病因
AIS预后评估
03
放射学指标有:ASPECTS评分、血栓负荷评分、阻塞部位、灌注参数等;
多时相CTA:mCTA
传统CTA评价侧支循环主要缺陷在于其为瞬时影像,多时相CTA(mCTA)是一种时间分辨成像技术,能采集动脉相晚期、静脉相中期和晚期的影像,有望在近端大动脉闭塞AIS中广泛应用。 灌注CT(CTP):新的CT扫描仪能完成全脑CTP,而新的全自动软件使处理过程和灌注图显影得到标准化,且后期的重建和处理包括分析可在5分钟内完成。另外,从CTP原始数据生成的动态血管成像是瞬时分辨率极好的侧支分级方法。 多时相CTA+CTP连续扫描技术应用前景广泛。
缺血性卒中新视点: 侧支循环评估
点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威海市立医院 李振光 AUG-2016
202X
过去十年AIS的重大突破: rtPA时间窗扩大与机械性血管再通治疗
过去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治疗重大进展: AIS静脉rtPA溶栓治疗及时间窗的扩大; 适宜患者、适宜装置、静脉溶栓基础上的血管内治疗; 欧洲合作急性脑卒中研究III(ECASS III)评估发病3~4.5小时开始溶栓的疗效。 发病4.5小时内溶栓治疗患者的预后均优于非溶栓患者。越早开始溶栓获益越明显。
A noninvasive method to determine FFRCT by combining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ic (CTA) images an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technique.
320排CT全脑灌注扫描定量参数和侧支循环评分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20·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08月 第21卷 第08期 总第166期【通讯作者】梁 奕,男,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心脑血管影像诊断。
E-mail:****************Correlation Between Quantitative Parameters·21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AUG. 2023, Vol.21, No.08 Total No.166有经常从事的工作和活动;2分:轻度残疾,不能独立完成所有工作和活动,但处理个人事务不需要他人帮助;3分:中度残疾,需要别人帮助完成日常生活;4分:重度残疾,离开他人不能行走,不能照顾自己的需要;5分:严重残疾,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
0~2分为预后良好组,3~5分为预后不良组。
(2)侧支循环评估使用改良ASITN/SIR评分[7]。
0分:在任何时相内, 在缺血区域内没有或仅有少量侧支;1分:到静脉晚期才能在缺血区域观察到部分侧支形成;2分:静脉期以前可见缺血区域内部分侧支循环形成;3分:静脉晚期可见缺血区域内完全的侧支循环形成;4分:在静脉期以前可见完全的侧支循环形成。
0~2分较差,3~4分良好。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数据以(χ-±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和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2.1 一般资料比较 纳入研究的60例AIS患者中,出院三个月后随访行mRS评分,有12例评为0分,20例评为1分,7例评为2分,15例评为3分,5例评为4分,1例评为5分,根据评分结果,39例归入预后良好组,21例归入预后不良组。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CT全脑灌注扫描定量参数对比分析 CT全脑灌注扫描定量参数显示,AIS患者预后不良组的CBF和CBV值低于预后良好组,MTT 和TTP值高于预后良好组,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侧支循环的现状、意义和展望

Shuaib A, et al. Lancet Neurol 2011; 10: 909–21
脑侧支循环的代偿途径
•Willis 环是脑内最重要、最主要的代偿途径,可迅速是左、右大脑半球 及前、后循环的血流相互沟通; •一级侧支循环代偿如果不能满足灌注需求,二级侧支循环随即开放; •三级侧支循环代偿因为血管新生过程,所以需要在缺血数天后才能建 立血流代偿
• 增加梗死区血液循环的灌注,提高微循环的缺血耐受, 从而减轻微循环障碍
• 使药物最大限度地抵达缺血区,提高治疗效果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4, 4(2): 72-74.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9, 9(2): 177-179.
脑侧支循环与微循环区别
侧支循环
微循环
血管结构不同
动脉-动脉、静脉-静脉之间通过 吻合形成的血管结构。不同级别 侧支血管具有不同的管径
脑侧支循环代偿能力的影响因素
侧支血管完整性
侧支血管变异性
侧支血管管腔内径
影响因素
血管狭窄程度和速度
侧支血管压力梯度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1, 5(5): 417-424.
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侧支循环的功能
• 从缺血区周边的正常血管调动血流灌注到缺血区域, 不依赖于已狭窄/已栓塞血管血流
CTA诊断性评估Willis环
动脉段
敏感性 (%)
先天缺如
97.9
发育不全
52.6
发育正常
96.6
特异性 (%) 92.5
侧支循环

MR评估侧枝循环
常规MR、MRA、ASL等
MRA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能清晰显示willis环 的交通动脉
评估敏感性:
前交通动脉为89.2% 后交通动脉为81.3%
MR平扫图像
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灌注ASL
各种影像学技术评估侧支循环的优 缺点
各种影像学技术评估侧支循环的优 缺点
成像方 DSA 法
优势
多相 CT
MRA
FLAIR 灌注 或GRE
ASL
标准评 容易操 常规序 估方法 作 列
常规序 定量评 可选特 列 估,有 定血管、 较好的 无需对 可视性 比剂 可视性 需要后 无法自 较差 处理、 动评估 需要对 病灶大 比剂 小
劣势
有创
有放射 不能显 性、需 示动态 要对比 过程 剂
◇三级侧支循环:通过血管发生和血管生成等方式 产生的新生供血血管
willis环是脑内最重要、最主要的代偿途径。
一级侧支循环代偿如果不能满足灌注需求,二级 侧枝循环随机开放
三级侧支循环代偿因为血管新生过程,所以需支循环影像学评估方法
DSA是迄今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
缺血性脑卒中的侧支循环评估
脑侧支循环
综合定义:
当供血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血流可通过其他血管
(侧枝或新形成的血管吻合)到达缺血区,是缺血组织
得到不同程度的灌注代偿
侧支循环的分级
根据开放层次大致分为三级: ◇一级侧支循环:主要由willis环的血管构成 ◇二级侧支循环:眼动脉、软脑膜及其它相对较小 的侧支与侧支吻合支
◇无法定量评估不同类型代偿模式的血流动力学状 态
◇检查时需要采用高压注射,可能因压力作用而出 现血流逆向充盈,导致产生假阳性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18, 8(10), 1000-1007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8 in Hans. /journal/acmhttps:///10.12677/acm.2018.810167Evaluation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inIschemic StrokeXiaolin Ye1,2, Hui Zhang1,2, Liangyu Zou1,2*1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Jinan University, Shenzhen People’s Hospital, Shenzhen Guangdong2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er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enzhen GuangdongReceived: Dec. 3rd, 2018; accepted: Dec. 18th, 2018; published: Dec. 26th, 2018AbstractIschemic stroke is nowadays a common disease threatening people’s lives with high disability, high recurrence and high mortality. Recent researches indicate that the discrepancy of clinical outcomes from ischemic stroke depends mainly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 which is fundamental to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and has prognostic effect on outcomes of the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The present article reviewed the latest researches about the methods of evaluation of collateral circulation.KeywordsCollateral Circulation, Evaluation, Ischemic Stroke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的评估叶晓琳1,2,张慧1,2,邹良玉1,2*1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广东深圳2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深圳收稿日期:2018年12月3日;录用日期:2018年12月18日;发布日期:2018年12月26日摘要缺血性脑卒中是具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的常见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及生活质量。
近年来研究发现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疗效存在很大差异,其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侧支循环的形成*通讯作者。
叶晓琳等情况。
缺血性卒中患者个体化治疗的前提条件取决于系统的评估侧支循环,侧支循环的评估对患者的预后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就缺血性卒中侧支循环的评估方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侧支循环,评估,缺血性脑卒中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卒中、心血管病、肿瘤是目前死亡三大主因。
最新的资料表明:中国城市卒中居死亡原因首位。
按照卒中的病理改变,卒中被分为缺血性卒中(59.8%)、出血性卒中(39.3%)及难分类性卒中(0.8%) [1][2][3] [4]。
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因其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严重危及着人类的健康,其防治研究已成为全球热点[5]。
以往研究发现:良好的侧支循环可以缩小脑梗死灶面积,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致残率,降低复发率及死亡率[6],全面系统的评估侧支循环情况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及预后评估有着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侧支循环对缺血性脑卒中意义的研究仍是缺血性卒中治疗的热点,现本文对患者侧支循环的评估方法进行综述,目的在于为评估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一些帮助。
2. 脑侧支循环的概念脑侧支循环是指当供血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血流可借助其他血管如侧支或新形成的血管吻合到达缺血区,使缺血组织得到不同程度的灌注代偿[7]。
根据开放层次,脑侧支循环分为三级:一级侧支循环指Willis环形成的脑内主要侧支循环,对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之间,特别是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血液供应有重要的调节和代偿作用[8]。
正常情况下一级侧支循环处在无功能状态,当机体因各种原因出现一侧颈内动脉严重狭窄大于70%或闭塞时,将在数秒内开放起到一定代偿作用[9]。
二级侧支循环是指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之间的侧支循环,大脑前、中、后动脉的软脑膜分支之间的互相吻合等,当一级侧支循环无法满足机体需求时,二级侧支循环可在数分钟至数天内开放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8]。
三级侧支循环是指在脑血供发生障碍后可有新生血管生成,这些新生血管可提供一定的血流代偿,需要在缺血后数天才能完全建立[8][9][10]。
3. 侧支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缺血、缺氧,引起局部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从而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11]。
急性脑梗死灶是由缺血中心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
缺血中心区和半暗带是一个动态的病理生理过程,尽早恢复缺血半暗带的血液供应对改善缺血性卒中的预后非常重要[9]。
而溶栓时间窗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建立侧支循环,同样发病时间、同样梗死体积的患者,侧支循环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梗死体积增长的速度[12]。
国外一项研究根据前循环梗死的临床特点结合磁共振血管造影评估侧支循环的情况分析,结果显示,脑动脉闭塞后,侧支循环建立的程度与Willis环的完整性和有效侧支循环的数量密切相关,梗死灶周围多条侧支循环建立可叶晓琳等显著缩小梗死体积[13]。
Liebeskind [14]等研究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颅内颈动脉、中脑动脉、椎动脉或基底动脉的狭窄程度分级,分析侧支循环状态与缺血性卒中的预后关系,其结果显示,侧支循环是缺血性卒中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良好的侧支循环可降低缺血性卒中发生的风险。
因此侧支循环的建立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程的发展,治疗及预后有着重大的意义。
侧支循环的良好的建立可提高缺血组织的灌注,延长缺血组织的存活时间,进而延长治疗时间窗;同时良好的侧支循环能使内源性及外源性的溶栓物质到达远段栓子的部位增加血管再通的概率;良好的侧支循环通过减轻钙超载及减少氧自由基等毒性物质减轻再灌注损伤[14][15][16][17]。
4. 脑侧支循环的评估方法全面系统的评估脑侧支循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评估临床预后以及对缺血性卒中风险分层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脑侧支循环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有创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无创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ASL)、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
4.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SA是应用计算机程序将组织图像转变成数字信号输入并储存,然后经动脉或静脉注入含碘显影剂如泛影葡胺注入颈动脉或椎动脉内,将所获得的第二次图像也输入计算机,然后进行减影处理,使充盈造影剂的血管图像保留下来,而骨骼、脑组织等影像等均被减影除去,保留下的血管图像经过再处理后转送到监视器上,得到清晰的血管影像[8]。
此检查被认为是评估侧支循环的金标准,特别在判断软脑膜侧支循环的开放程度方面有着明显优势[18]。
DSA检查不仅可以提供脑血管病变的位置、范围、严重程度,还可以显示脑血管动脉硬化、管腔狭窄、闭塞、血流方向情况,更重要的是DSA可以全面评估一二三级侧支循环的情况。
临床用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前评价[19],但DSA也有其局限性,造影时受高压注射器压力的影响,造影结果可出现假阳性;此外,DSA为有创性检查,其侵袭性及多种并发症可造成0.2%~1%的患者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甚至死亡的风险[20][21][22];最后,此检查费用较高,临床使用率较低。
4.2.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TCD是应用低频脉冲多普勒超声穿过颞骨鳞部、眼眶部及枕大孔,可直接测定Willis颅底动脉环各个分支血流的速度、流量和方向的情况。
对颅内动脉各分支的血管痉挛和侧支循环情况的检测提供一项无损伤性检查[8]。
TCD可监测到脑血流中经过的固体颗粒或气体颗粒,这些颗粒在血流背景信号中形成特殊的多普勒高信号,进而可以通过方法寻找隐源性卒中的病因。
同时TCD可用于颅内、颅外的血管情况检查,脑血管痉挛、颅内高压及脑死亡的判断[8]。
TCD可用于一二三级侧支循环的评估,其评估前交通动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后交通动脉[23]。
TCD的优势在于无创伤、简单易操作、价格低廉等优点,可用于人群的筛查及基层医院的初步诊断。
但是TCD在应用中由于颅骨肥厚导致经颞超声束穿透不良,检查结果易遭到操作者主观水平的影响[24];而且,检查血流速度时的压颈试验有可能导致不稳定斑块脱落,导致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4.3. CT血管造影(CTA)CTA是利用显影剂在X光下的所显示影像的原理来诊断血管病变的,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时应用最广泛的评估侧支循环开通情况的诊断工具之一。
CTA不仅可了解动脉闭塞的位置和程度,还可从不同角度显示两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的全程,而且能很好的显示血管与叶晓琳等骨性结构之间的关系。
CTA可用于一二三级侧支循环的评估,CTA尤其在评估Willis环的解剖变异时准确性较高,但在描述发育不良的结构时存在一定局限性[25];同时研究表明,CTA也可早期显示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血流力动学改变情况,对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溶栓的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26]。
CTA检查分单时相和多时相技术,其中单时相CTA在造影剂到达二级侧支循环血管之前进行图像采集,则充盈情况易被低估;多时相CTA技术可用来解决单时相CTA缺乏时间分辨率的问题[27];多时相CTA 可通过静脉峰值期和静脉晚期对图像进行采集,能够对软膜动脉充盈进行更细致全面的评估[28]。